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5 14:49:50
【第41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5 14:52:04
【第42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5 14:55:12
【第43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5 14:57:49
【第44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3:59:40
【第45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4:01:50
【第46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4:03:53
【第47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4:05:49
【第48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4:07:55
【第49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04:10:20
【第50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16:12:23
【第51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16:14:19
【第52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6 16:16:46
【第53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4:13:02
【第54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4:15:40
【第55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4:17:51
【第56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4:27:45
【第57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第58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第59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第60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第开61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第62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4:32:12
【第63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11:01
【第64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13:15
【第65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15:35
【第66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18:08
【第67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20:45
【第68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7 19:42:4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4-17 19:45 编辑
【第69开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图文】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封底】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18 00:56:16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4-18 21:03 编辑
对【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变 二】的一点疑问
说明:并非对经文的质疑!而是对该经文原本的样貌!这样说也不对!应该说对该经变图的色彩是否为原彩的质疑?其实有这种想法,是肇因于这些色彩的朴拙单纯,与一般雕版印刷的色彩确有不同,再者上彩非全面仅选择局部,全画甚不调和,因此再详加的观察,反复揣摩,放大图案,发现着彩的边缘都有明显的不规则渗迹,显然是以人工上彩。 推测原版应该为黑白,后始用淡彩着色,是怕颜料太重会盖掉图案,某些颜色例如:黑色、深蓝色,因为颜料色深,故只能调薄使用,所以色痕易扩散、例如:红色易盖色所以使用的也少。
虽然刚接触伊始,还以为这就是本貌,但随着欣赏的凝注转移到开始对画的全面透视剖析,才逐渐发觉我的视觉好像已经被它骗过了不止一次。本身不需要任何颜色,它就足以展现完美的意境,我想象在色彩的外衣渐次被脱下的景象,裸裎而现的应是典雅的原始黑白两色,而画亦正如未炫染的经文黑白分明,无论是经文亦或是经变画。
在卷尾有一椭圆钤印,辜不论是否收藏此经的「双鱼堂」所添色的杰作,得见此经,还是应感谢收藏者。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24 03:50:2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4-24 04:32 编辑
【佛经的装帧】(图文载自佛经文献图说 - 国立故宫博物院)
说明:下一单元将介绍「佛说十王经」,在开始之前,先来了解佛经的装帧。以往的佛经,出现的大多是经折装,这次则是卷轴装,这两者之间有甚么关连与差别呢?我们不妨从「佛经的装帧」来看其演进与变革,就可以发现其中的脉络。
汉地自从发展出以纸书写开始,佛经就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佛教徒对佛法传播的热忱,佛经的书写成了最重要的图书类别。由现存的实物言,佛经由卷轴装到线装发展的历史,也正是汉地纸本图书装订的历史。
装帧形式的演变,取决于书籍制作材料的进步,以及使用實用性和阅读的便捷性諸多要求。佛典读者多是僧侣及一般佛教徒,基于对佛法的尊重,诵经时端坐正念,以表虔诚;因此,易翻便诵成为佛经装帧形式演进的最大因素之一,并与世俗书籍装帧交互影响,形成中国书籍装帧史重要的内容。装帧形式,一般可區分為:「卷轴装」「叶子」「经折装」「册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方册褶装」
【卷轴装】卷轴装又称卷子,早期的佛经都是卷轴装。沿袭古代帛书形式,把若干纸张接成长条,在卷尾黏上木轴,以便于展收。
【叶子】文字多的,装成长卷;简短的(如)咒语,则使用单叶纸张,称为叶子。 叶子方便、廉价,在印刷术发展初期,颇为流行。
【经折装】卷轴装诵经不便,唐代后期,佛教徒(为便于诵读)将长卷的经纸,按一定行数,连续左右折迭(如英文的连续WW),前后加上硬板封面,称经折装。其在清代以前,一直是佛经最主要的形式。
【册装】至五代初期,由于经折装的折处容易断裂,遂发展出册装的形式,依序有蝴蝶装、包背装、与线装的演变。 册装又分: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方册褶装
【蝴蝶装】所谓「蝴蝶装」,是以书叶的版心为中心,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内对折迭起,再将各叶(的折缝)对齐,(折缝的背部)黏连在包背的厚纸上。此种形式在翻阅时,叶的两端有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包背装】因为蝴蝶装的书叶与书叶间,每有完全空白的一面,在翻阅时必须连翻两叶颇感不便,后来就将向内对折的书叶改为外折,以书叶两边的余幅固定,外面再加上一整张(封)纸黏连书背,包裹书的前后,即为「包背装」。
【线装】将包背装黏连书背的方式,改为对齐打孔穿线,即为「线装」。线装有四眼﹙孔﹚、六眼、八眼的穿线之别。佛经以线装订,起源甚早,在河北丰润县天宫寺出土的辽代﹙907-1126﹚佛经中,就有早期线装型制;然正式的线装,是在包背装之后,约出现于明代中叶(15世纪)以后。《嘉兴藏》﹙1589-1676﹚是最早采用线装的大藏经。
【方册褶装】这是一种采书画册叶对折的装帧形式,每半叶略成正方形,佛经中比较少见。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24 23:38:2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4-26 17:07 编辑
【佛说十王经】
说明: 本单元介绍「佛说十王经」,此经卷为卷轴式,手抄卷,里面有三个绘本,但其实应算为二个半,因有两个本是完整的,包含图与文,经文内容是一样的,但笔迹与图案则完全不同,且用字偶有出入,第三个本只有部分图却缺经文。
本经卷十分珍罕,除年代久远,画风古朴,更是中国佛教大兴于中土的一项重要纪实与历史凭证,也是属于中华的瑰宝,此仅为唐代敦煌手抄卷万分之一,但很不幸的是被「伯希和」(注1)从敦煌掠走,现藏于法国国图。
注1: 自清末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各国考察家也纷纷拥入中国西北地区,将中国的许多文物古籍劫掠而去,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敦煌文书」的被盗劫,而最大的盗劫者又推「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国人对于这一悲痛的伤心史时刻铭记。
斯坦因于1907年至敦煌,用欺骗、引诱之手段窃去许多敦煌经卷。1908年3月,伯希和首次来敦煌,用同样手段骗取千佛洞藏经数千卷。关于伯希和在敦煌的详细活动及挑选经卷的经过,可参阅伯希和的《敦煌石室访书记》长文,汉译文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9卷第5号。
伯希和劫去的敦煌文献共“7000”余卷,其中包括汉文“2747”件,藏文“3175”件,梵文“13”件,焉耆――龟兹语近“1000”件,于阗文“75”件,粟特文“30”件,回鹘文“393”件,西夏文“211”件,西伯来文“1”件。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27 02:27:37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5-13 03:20 编辑
【佛说十王经】
说明:全称为《佛说阎罗王授记四众预修生七往生净土经》,简称 《阎罗王授记经》/或《佛说十王经》。晚唐五代盛行绘制十王,为死者或生者祈福。十王:亦称十殿阎王、十殿冥王、十殿阎君等,指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
十王信仰的形成主要缘于佛教地狱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鬼神魂魄思想之结合。 从一七到七七日 过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百日过平正王、一年过都市王、三年过五道转轮王。遗风所及,时至今日,民间仍保存为新亡人做七祈福、设奠诵经的习俗。
为区别众绘本,分将三个绘本名以“卷甲”、“卷乙”、“卷丙”,以便于介绍。其中经变图之解说文字这一部分,大部摘自「党燕妮 之 晚唐五代敦煌的十王信仰一文」。
【佛说十王经 卷甲】
(阅图请由右向左接看)
【佛说十王经卷甲 1】
【佛说十王经卷甲 2】
第一图为卷首画,释迦牟尼坐于鸠尸那城娑罗双树下莲座上,临般涅盘时最后一次说法。两边是佛弟子舍利弗和目连,十王对称坐于佛之下,中间位置圣坛两边为道明和尚和狮子。【佛说十王经卷甲 3】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28 04:20:51
【佛说十王经卷甲 4】
【佛说十王经卷甲 5】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4-28 04:26:41
【佛说十王经卷甲 6】
说明:第二图画六菩萨,以地藏菩萨为首,余为观音菩萨、龙树菩萨、长悲菩萨、陀罗尼菩萨和金刚藏菩萨。显示了地藏菩萨在十王信仰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