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24 17:49 编辑
【法华经】明正统元年僧季芳泥金写本
《妙法莲华经》 七卷版本: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正统元年僧季芳泥金写本总函数: 一函总册数: 七册附图总数: 二幅高广: 每半叶框22.6x10公分版本类型: 泥金写本 装订形式: 经折装 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宣统。写绘地/出版地: 大庆寿禅寺写者: 释季芳 写绘年/出版年: 明 正统元年(1436) 附注一: 卷一扉画后有经牌赞「皇图永固 帝道遐昌/佛日增辉 法轮常转」。版式: 上下双栏 行格: 每半叶五行,行十七字。书体: 楷书 收藏印记: 「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嘉庆御览之宝」朱椭、「宣统御览之宝」朱椭、「乾清宫鉴藏宝」朱长、「秘殿珠林」朱长、「秘殿新编」朱圆、「珠林重定」白方、「乾隆鉴赏」白圆、「三希堂精鉴玺」朱长、「宜子孙」白方。
序跋: 卷 第一卷首有 唐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卷七卷末有正统元年九月重阳日大庆寿禅寺比丘大旺〈金书妙法莲华经后序〉。附注: 《秘殿珠林续编》页186著录本经材质为瓷青笺本。 附注: 封笺上书「大乘妙法莲华经 僧季/芳书」。材质: 纸 墨色: 经文:金; 附图:金、蓝。正文卷端题: 「妙法莲华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现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版权所有:国立故宫博物院入藏方式: 故博 来源: 清宫旧藏
【妙法莲华经】明正统元年僧季芳泥金写本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25 04:09 编辑
【法华经】明万历四十二年泥金写本
《妙法莲华经》 七卷版本: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万历四十二年泥金写本总册数: 七册附图总数: 二幅高广: 每半叶框26.7x12.2公分版本类型: 泥金写本 装订形式: 经折装 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宣统。写绘年/出版年: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 附注一: 牌记: 卷一扉画后有经牌赞「六合清宁 七政顺序 雨旸时若 万物阜丰/亿兆康和 九幽融朗 均跻寿域 溥种福田/上善攸臻 障碍消释 家崇忠孝 人乐慈良/官清政平 讼简刑措 化行俗美 泰道咸亨/凡厥有生 俱成佛果 甲寅孟秋吉日」。 版式: 上下双栏 行格: 每半叶五行,行十五字。书体: 楷书 收藏印记: 「秘殿珠林」朱长、「秘殿新编」朱圆、「乾隆御览之宝」朱椭、「珠林重定」白方、「嘉庆御览之宝」朱椭、「宣统御览之宝」朱椭、「乾清宫鉴藏宝」朱长、「乾隆鉴赏」白圆、「三希堂精鉴玺」朱长、「宜子孙」白方。
序跋: 卷一卷首扉画后有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弘传序〉。附注: 《秘殿珠林续编》页206著录本经材质为瓷青笺本。附注: 各卷封笺上均书「妙法莲华经 明人书」。附注: 卷第一卷背、正文卷端下有朱文真言;卷第二至卷第七正文卷端下有朱文真言。附注: 各卷卷末均附经赞、音义。材质: 纸 墨色: 经文:金、朱; 附图:彩。正文卷端题: 「妙法莲华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现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版权所有:国立故宫博物院入藏方式: 故博 来源: 清宫旧藏
【妙法莲华经】明万历四十二年泥金写本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26 00:52 编辑
【法华经】明成化十一年刊本
《妙法莲华经》 七卷版本: 姚秦鸠摩罗什译 明成化十一年刊本(注1)总函数: 二函总册数: 七册附图总数: 十四幅高广: 每半叶框34.8x14.8公分版本类型: 刊本 刻书地/出版地: 北京 刻书年/出版年: 明成化十一年(1475)装订形式: 经折装 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宣统。 附注一: 牌记: 各卷扉画后有御制经牌赞「六合清宁 七政顺序 雨旸时若 万物阜丰/亿兆康和 九幽融朗 均跻寿域 溥种福田/上善攸臻 障碍消释 家崇忠孝 人乐慈良/官清政平 讼简刑措 化行俗美 泰道咸亨/凡厥有生 俱成佛果 成化十一年五月初一日」。
版式: 上下双栏 行格: 每半叶四行,每行十一至十三字不等。书体: 楷书 收藏印记: 「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嘉庆御览之宝」朱椭、「宣统御览之宝」朱椭、「秘殿珠林」朱长、「秘殿新编」朱圆、「珠林重定」白方、「乾清宫鉴藏宝」朱长、「三希堂精鉴玺」朱长、「乾隆鉴赏」白圆、「宜子孙」白方。
序跋: 各卷卷首有成化十一年明宪宗〈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附注: 《秘殿珠林续编》页297著录本经材质为素笺本。附注: 各卷卷末附音义。 附注: 卷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尾题下有后代补配经赞、佛号。材质: 纸 墨色: 墨 正文卷端题: 「妙法莲华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现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版权所有:国立故宫博物院入藏 方式: 故博 来源: 清宫旧藏
注1【刊本】 我国的古籍图书总体上是以雕版印刷形式为主。所谓雕版印刷就是把文字(或图案)阳文反字刻在木制模板上,然后在模板上涂上墨,蒙上纸张刷印出书页。古人称用这种方法印出的书叫「刻本」或者「刊本」。
【妙法莲华经】明成化十一年刊本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27 22:50 编辑
【法华经】苏写本
说明:故宫收藏法华经有四十多种,其中有四种其版本具为: 「姚秦鸠摩罗什译“XX”苏写本」。此處用“XX”以代表宋或元。其中宋版「苏写本」(注1)一种,元版「苏写本」三种,无论宋元其版面文字几乎一模一样,乍看很难分出,若无说明极易混淆,但仔细观察,还是有迹可循,主要在细微处,例如紟印的多寡与位置,这是清宫收藏鉴赏所留的人为印记,随喜好与观赏者而产生不同的差异,巧合的是四种版的紟印数分别各为三、四、五、六数,更利于辨别;另外版本的改善,像增添分节的小圈号,以增加文义之利读性;或在某些文字加注同义字等,也有加注又复取消,可能顾及经文的美观,或基于无必要性,总之这些变化提供了可资爰用的判别区分点,但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介紹经文本身的各项资料说明。现将共通资料列出,个别资料随图附上:
【法华经】苏写本(共通资料)
题名: 《妙法莲华经》 七卷著者: (姚秦)鸠摩罗什译 (唐)释道宣述 版本: 姚秦鸠摩罗什译 苏写本总函数: 一函总册数: 七册附图总数: 七幅版本类型: 刊本 装订形式: 经折装附注一: 经文: 上下单栏。中缝上记法华卷次,下记版次; 附图: 四周金刚杵栏,画幅右上方有画幅题记。书体: 楷书 序跋: 卷一卷首扉画后有终南山释道宣述〈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材质: 纸 墨色: 墨 正文卷端题: 「妙法莲华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现藏者: 国立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 版权所有:国立故宫博物院入藏方式: 故博 来源: 清宫旧藏
注1「苏写本」: 苏写本即使用苏轼书写字体的版本。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其诗,词,赋,散文,造诣高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受到当世的敬仰与倚重,不难从宋、元采用其字体来刊刻佛经得到印证。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4-6 01:05 编辑
法华经苏写本 个别资料
【法华经】宋刊苏写本
刻书年/出版年: 宋(960-1279)绘者: 王仪 绘者题记: 卷七附图一有题记「古镇王仪笔」。高广: 每半叶框39x15.6公分行格: 每半叶四行,行十二至十七字不等。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收藏印记: 「嘉庆御览之宝」朱椭、「三希堂精鉴玺」朱长、「乾隆鉴赏」白圆、「宜子孙」白方。
【法华经】宋刊苏写本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刻书年/出版年: 元(1206-1368)高广: 每半叶框31.9x15.7公分行格: 每半叶四行,行十二至十七字不等。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收藏印记: 「秘殿珠林」朱长、「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嘉庆御览之宝」朱椭。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刻书年/出版年: 元(1206-1368)刻工名: 卷第二:吴琮施;卷第五:施仁。高广: 每半叶框31x15.8公分 行格: 每半叶四行,每行十二到十六字不等。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宣统。 收藏印记:「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嘉庆御览之宝」朱椭、「宣统御览之宝」朱椭、「秘殿珠林」朱长、「秘殿新编」朱圆、「珠林重定」白方、「乾清宫鉴藏宝」朱长、「三希堂精鉴玺」朱长、「乾隆鉴赏」白圆、「宜子孙」白方。。
附注: 各卷卷末附音义。材质: 各卷封笺上书「妙法莲华经 明刊」。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刻书年/出版年: 元(1206-1368)高广: 每半叶框31.5x15.8公分藏印者: 清高宗、清仁宗、宣统。行格: 每半叶四行,行十二至十七字不等。收藏印记: 「乾隆御览之宝」朱椭、「嘉庆御览之宝」朱椭、「宣统御览之宝」朱椭、「秘殿珠林」朱长、「秘殿新编」朱圆、「珠林重定」白方、「乾清宫鉴藏宝」朱长、「乾隆鉴赏」白圆、「三希堂精鉴玺」朱长、「宜子孙」白方。
附注: 各卷卷末附音义。
【法华经】元重刊苏写本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4-6 01:03 编辑
【护法神】
说明:在汉译佛典经卷常绘有「护经天神像」,这些画像都是位于卷尾处,一般习称为「拖尾画」,拖尾画的用意是藉「护法神」防止邪魔外道障碍经典的流通,并保护佛经与此经的供养人、修持者。
这些「护持天神」与前神祇三篇中所提到的「门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仗着威猛英武飒然伟立如「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或相貌震慑如「钟馗」的形象,来吓阻妖魅邪崇。
一般在显教的经典多以韦驮天 、四天王 、金刚力士 等护持,其形象类似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在藏密的仪轨经,多以怖畏形相的「大黑天护法」、「空行母」为护持,其形象类似钟馗。然无论是画在门扉或在经卷上的任何形式和样貌的神祇,其肃净障魔之目的是殊途同归。
先传一组韦驮天 、四天王 的泥金画像:
【韦驮天】
【东方护世乾闼婆主持国天王】
【南方护世鸠盘荼主增长天王】
【西方护世大龙王主广目天王】
【北方护世大药叉主多闻天王】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1 05:35 编辑
【大黑天】
说明:藏密的护法神「大黑天」
【大黑天】
【护经天神画像】
说明:在经卷上之各式「护经天神」拖尾画像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6 02:26 编辑
【大方广佛华严经 护经天神】
说明:此为信士“兴觉亨”捐资刊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卷尾有「经牌」述明发心广佛回向大众,其后即为护经天神「韦驮天」的英武画像。 附「经牌文」与「韦驮天」画像于后:
「三宝弟子“兴觉亨”幸蒙盛事,获蒙身安心净,切思大方广佛华严经者,累劫难逢,谨发诚心,捐舍资财,庄严佛像,印造流通,人天读诵,上报四恩,下资三有,普愿法界舍生仗经,威力当生华严之天,共赴龙华三会,同正佛果菩提,谨意。大明天顺 元年 四月 初八日 焚香拜书」
【大方广佛华严经 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2 19:03 编辑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护经天神】
说明:此为信士“范福奇”捐资刊印的《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卷尾有「经牌贊」與「识文」述明发心广佛回向大众,其前即为护经天神「韦驮天」的画像。 附「经牌贊」、「识文」与「韦驮天」画像于后:
经牌赞:「归命观音普门品∕说是菩萨总解脱∕悉皆除遗诸障难∕显现常住如幻定」
识文: 「奉佛弟子“范福奇”仰惟 观音大士,以万种慈悲之心,为羣生安乐之地,随方显化,不待声闻, 我佛如来嘉念功德,广为敷宣,惠泽宏济,周遍法界,福奇生际圣明,仰承慈化,愧无以报,恒切于怀,谨捐己资,刊印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一藏, 奉施十方善信,广宣妙法,同臻圣善者。宣德八年 岁次癸丑 正月 十五日 奉佛弟子范福奇 谨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护经天神】
【妙法莲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护经天神】
说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唯一独立的单行本。普门观音示现,应对象之不同而化现三十三种身分,渡化苦难众生。下面所示为本卷普门变相拖尾画「韦驮天」之英姿。
【妙法莲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3 15:30 编辑
【妙法莲华经三十七品赞颂 护经天神】
说明:妙法莲华经三十七品赞经卷尾(下图)资料如下:
功德赞:「皇风永固,福寿无疆,三宝长兴,法轮常转,冥官护国,雨顺风调,禾稼丰登,民无灾难,次及幽途滞魄,离苦生天,法界含灵,具沾胜利,仰赖灵曹百官,密赐贞祥,南宫延福寿之篇,北斗消灾衰之籍,四恩普利,三有同资,一切冤亲,咸成佛道,閰罗天子,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名普贤王如来,十号具足,三十九分功德疏经」
圣训:「视善行善,天必降福;视恶行恶,天必降祸;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经牌:四月初八日印,施经二百五十卷。
【妙法莲华经三十七品赞颂 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3 01:39 编辑
【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 护经天神】
说明:《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为中期密典,属于印度密教「怛特罗续部」四部中的「瑜伽部」,主旨在阐述灭罪除障,延命增寿,利益一切有情,共成佛道。
此经原为西藏密典,世祖忽必烈(1271-1294)时代,藏传佛教萨迦派五祖发思巴(大元帝师)在北京口述此经,弟子莎南屹啰译为汉文。明正统四年(1439)制成精致的写绘本。本经制作极为华丽,是明英宗时期的宫廷之作。
此经拖尾画「大黑天」,梵名Mahakala,其义译为大黑天、大黑神或大黑天神等,若音译则有玛哈嘎拉、摩诃迦罗或莫诃哥罗等名称。大黑天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降魔相,西藏古时的帐篷守护神,亦是藏传佛教八大护法(大梵天,大黑天,吉祥天女,马头观音,阎曼德迦,阎魔天,财神护法,战神)之一
【如来顶髻尊胜佛母现证仪 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3 23:31 编辑
【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护经天神】
说明:《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是晚期密典,属于印度密教「怛特罗续部」四部中的「无上瑜伽部」。喜金刚教法在北宋仁宗(1022-1063)时首度传入中国,是为印度僧人释法护(936-1004)译自梵本的《佛说大悲空智大教王仪轨经》。两部仪轨皆在元世祖时代由藏文译为汉文。 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制成精致的写绘本。
此经拖尾画「大黑天」,梵名Mahakala,其义译为大黑天等,若音译则有玛哈嘎拉等名称。大黑天是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的降魔相,西藏古时的帐篷守护神,亦是藏传佛教八大护法(大梵天,大黑天,吉祥天女,马头观音,阎曼德迦,阎魔天,财神护法,战神)之一
【吉祥喜金刚集轮甘露泉 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4 01:14 编辑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卷 护经天神】
说明:《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是明朝撰着的佛典,兼摄晚期密教、三教合一思想与道教箓法,义理极为丰富。是画为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时完成的宫廷写绘本。经凡三卷,附图多达一百零三幅。
此经拖尾画中以四天王 、金刚力士 等护持,中央置经台上方五色祥光绽放,并有白象、青狮卧守前方,是一幅题材丰富多采的卷尾画。
【真禅内印顿证虚凝法界金刚智经卷 护经天神】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10 15:45 编辑
【大乘经咒】 (文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说明:《大乘经咒》为明成祖永乐九-十年(1411-1412)时集汉地民间流传经咒,以及元代藏传梵本所传译的咒语而成,泥金写本 附图二十九幅 四卷四册 方册折装 纸本 每幅纵6x横6 cm。
卷一 收录:〈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佛说三十五佛名经〉、〈称扬诸佛功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其中前三部合为「八十八佛宏名宝忏」,收录于朝暮课诵本中,多为佛寺农历双日晚课时称念,或逢朔望礼佛拜忏之用;后三部多为在家居士早晚课奉诵的日常经典。
卷二 为流行于汉地民间的咒语,如:〈无量寿佛真言〉、〈大悲观自在菩萨总持经咒〉、〈佛顶尊胜总持经咒〉等。
卷三 与文殊菩萨的修持法门有关,如:〈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愿文〉等。
卷四 乃藏传梵本杂密陀罗尼真言咒的汇编,如:〈大随求陀罗尼神咒经〉、〈三大士真言〉、〈救度佛母神咒〉、〈沙斡佛母神咒〉、〈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灭恶趣神咒〉、〈大威德炽盛光如来消灾吉祥陀罗尼〉、〈金刚心咒〉、〈金刚手菩萨神咒〉、〈坏相金刚根本咒〉、〈百字神咒〉、〈金刚寿命真言〉、〈红色怖畏真言〉、〈黑色怖畏真言〉、〈马哈葛立真言〉、〈十忿怒明王集咒〉、〈马曷葛剌根本咒〉、〈马曷葛剌神咒〉等。
本经卷首有「御制经赞」,卷中有成祖永乐九年、十年(1412-1413A.D.)「御制序」五则,应为内廷司礼监经厂写本;装帧为巾箱本的袖珍小品,外覆木质书衣,上嵌象牙签牌,框内墨漆,内镶螺钿为题签,精致秀丽。内叶裱绫素雅,蝇头小楷之泥金抄字,娟秀端丽,羊脑笺纸墨光褶褶。经咒前冠以描金佛像凡二十九幅,图像受西藏佛像样式影响,绛唇金肤,或慈悲恬静,或威仪外现,线条工秀、金瑞闪闪;背光以蔓草文补白,散花漫天、祥云外征,金碧辉煌。
收传印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秘殿珠林、秘殿新编、珠林重定、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乾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大乘经咒】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7 00:04 编辑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说明:大乘经咒(一)收录 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佛说三十五佛名经、称扬诸佛功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诸经。经卷总计38开。
【大乘经咒一 第1至第5开】
大乘经咒(一)第1开
大乘经咒(一)第2开
大乘经咒(一)第3开
大乘经咒(一)第4开
大乘经咒(一)第5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7 00:03 编辑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大乘经咒一 第6至第10开】
大乘经咒(一)第6开
大乘经咒(一)第7开
大乘经咒(一)第8开
大乘经咒(一)第9开
大乘经咒(一)第10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7 04:14 编辑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大乘经咒一 第11至第15开】
大乘经咒(一)第11开
大乘经咒(一)第12开
大乘经咒(一)第13开
大乘经咒(一)第14开
大乘经咒(一)第15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7 13:11 编辑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大乘经咒一 第16至第20开】
大乘经咒(一)第16开
大乘经咒(一)第17开
大乘经咒(一)第18开
大乘经咒(一)第19开
大乘经咒(一)第20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7 13:29 编辑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大乘经咒一 21至第29开】
大乘经咒(一)21开
大乘经咒(一)22开
大乘经咒(一)23开
大乘经咒(一)24开
大乘经咒(一)25开
大乘经咒(一)26开
大乘经咒(一)27开
大乘经咒(一)28开
大乘经咒(一)29开
【大乘经咒一】(图载自 国立故宫博物院 典藏网 佛经图绘详说)
【大乘经咒一 30至38开】
大乘经咒(一)30开
大乘经咒(一)31开
大乘经咒(一)32开
大乘经咒(一)33开
大乘经咒(一)34开
大乘经咒(一)35开
大乘经咒(一)36开
大乘经咒(一)37开
大乘经咒(一)38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8 01:44 编辑
【大乘经咒之插画】
说明:《大乘经咒》计四卷四册,册一总计38开,已介绍如上,其余二、三、四册分别为28开、26开、27开,其型式大抵类同,即予以省略不再多赘述贴文。
大乘经咒四卷总计插画二十九幅,俱是描绘佛教神祇,各尊衣纹曲畅细腻,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轻快。而背光以蔓草文补白,散花漫天,祥云外征,金碧辉煌。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线条工秀,金瑞闪闪,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
本单元侧重于画为主,经文等为辅。(佛典中除经变图是以图为主外,大部分经典的主要构成是以经文为主要核心,附图为辅,是以本单元虽以图为主但是却不能无视于经文的存在,故乾坤倒置,权且为之,以符「神祇画」之要义,然仍奉经文为主的基本原则不变)以下陆续介绍二十九幅插画如后。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8 02:09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一
【释迦牟尼佛与二大弟子像】(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释迦牟尼」为佛教的肇创者,梵文Sakyamuni的原意系「释迦族的圣人」,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原是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北印度迦毘罗(Kapilavastu,位于今尼泊尔境内)城主释迦族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为寻求解答世间诸苦的根源,毅然放弃了世俗贵族生活,出家求道。历经遍访学者,与多年苦行,最后藉致志专心的思维静坐,誓言「不得等正觉,不起此坐」,终于净绝虚妄之欲念,击退魔鬼之诱惑,达到大悟大彻,圆满觉悟的无上境界。其后于印度中部弘法传道四十余年,广受世人的尊仰。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释迦三尊」。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一幅插图。画中的世尊,神情洋溢着一股庄严安宁的力量,额宽唇朱,目善眉慈,高高隆起的肉髻,象征觉悟与高贵,修长垂肩的双耳,代表财富与权力,额间白毫,为至高智慧的表征,右掌朝上、屈置于脐前结禅定印,入定深思,左手向内、低伸及膝作触地印(又名降魔印),悟道成佛,二足结跏趺坐于丝毫不染、印度式建筑风味浓厚的莲华座之上,而躯干比例协调,袈裟朴实雅洁,线条流畅柔顺,充满着生命活力与冷静沉着的融合,从整体形像来看,则散发着觉悟得道后的圆满智慧与博大慈悲之璀璨光辉。
左右两侧的胁侍者(疑是摩诃迦叶与阿难),态度谦恭至诚,造型细腻传神,与如来尊像之间,主从彼此辉映。全画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得分外灿烂绚丽,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巧致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呈现出浪漫生动的气息。
【释迦牟尼佛与二大弟子像】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9 01:51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二
【佛陀】(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 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 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 纵6x横6cm
说明:佛陀(Buddha),简称「佛」,又称「休屠」、「浮图」、「没驮」等,其义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者的尊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二幅插图。画中佛陀结跏趺坐于富有印度式建筑风味的莲华座上,尊像的祥眉慈目,给人一股庄严安宁的力量;修鼻绛唇,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动;高髻顶珠,象征着无比至高的智慧;手作触地印,代表着降服无数不驯的障逆;衣纹曲畅细腻,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轻快与喜悦。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散发出浪漫生动的气息。
【佛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9 19:38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三
【佛陀】(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佛陀(Buddha),简称「佛」,又称「休屠」、「浮图」、「没驮」等,其义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者的尊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三幅插图。画中佛陀结跏趺坐于富有印度式建筑风味的莲华座上,尊像的祥眉慈目,给人一股庄严安宁的力量;修鼻绛唇,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动;高髻顶珠,象征着无比至高的智慧;手作触地印,代表着降服无数不驯的障逆;衣纹曲畅细腻,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轻快与喜悦。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散发出浪漫生动的气息。
【佛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9 21:36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四
【佛陀】(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 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 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佛陀(Buddha),简称「佛」,又称「休屠」、「浮图」、「没驮」等,其义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者的尊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四幅插图。画中佛陀结跏趺坐于富有印度式建筑风味的莲华座上,尊像的祥眉慈目,给人一股庄严安宁的力量;修鼻绛唇,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动;高髻顶珠,象征着无比至高的智慧;手作触地印,代表着降服无数不驯的障逆;衣纹曲畅细腻,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轻快与喜悦。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散发出浪漫生动的氣息。
【佛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10 00:08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五
【佛陀】(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 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 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佛陀(Buddha),简称「佛」,又称「休屠」、「浮图」、「没驮」等,其义为「觉悟者」,是对彻底觉悟佛教真理者的尊称。「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五幅插图。画中佛陀结跏趺坐于富有印度式建筑风味的莲华座上,尊像的祥眉慈目,给人一股庄严安宁的力量;修鼻绛唇,给人一种温馨亲切的感动;高髻顶珠,象征着无比至高的智慧;手作触地印,代表着降服无数不驯的障逆;衣纹曲畅细腻,充满着行云流水般的轻快与喜悦。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散发出浪漫生动的气息。
【佛陀】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2-10 00:13 编辑
大乘经咒插画六
【四臂观音菩萨】(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 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四臂观音菩萨,梵文ShadakshariAvalokiteshvara,又名六字观音、六字观音菩萨,系观音菩萨众多的变化形像之一种,「奄嘛尼叭咪吽」是其特有的咒语。此六字咒语为「礼敬莲中宝」之意,据说念诵这个神奇的梵音咒语,可以响遍宇内十方,无处不闻,象征观音菩萨普度一切众生脱离诸苦、完成大慈大悲誓愿的胜利力量。
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一册第六幅插图。画幅中的四臂观音菩萨为寂静相、一面四臂二足之形像,修眉细目,慈祥沉静,大耳笑口,温柔和善,顶戴华丽堂皇宝冠,高贵精美的天衣披肩绕腕,主臂二手作合掌印,左侧第二只手持莲华,右第二手则执念珠,装饰着各式巧致的璎珞,二足结跏趺坐于洁净不染、富有印度式建筑风味的莲华座上。全画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现得格外辉煌灿烂、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散花,及四周的云文瑞光,也散发出浪漫生动的气息,与主尊之间,彼此辉映成趣。
【四臂观音菩萨】
大乘经咒插画七
【无量寿佛】(图文载自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网佛经图绘详说)
明成祖永乐九至十年 (1411-1412) 泥金写本《大乘经咒》插图 方册 折装 纸本 描金纵6x横6cm
说明;是画为明永乐间泥金写本《大乘经咒》第二册第一幅插图。画中的无量寿佛,面露巧倩笑容,顶戴堂皇宝冠,长眉修耳,宽肩细腰,躯干各部匀称,体态秾纤合度,手掌垂伸交迭成禅定印,掌上持摩尼珠宝瓶,华贵天衣披肩绕腕,身饰各种精致的璎珞,二足结跏跗坐于富有印度式建筑风格的莲华座。从尊像的整体来看,愉悦的神情之中,不失庄严;亲切的气氛之中,带有可敬。又全画在深黝的墨底纸幅上,流动着闪亮的描金线条,显得分外灿烂绚丽,鲜明耀眼,而背光中的巧致散花与四周的云文瑞光,也呈现出浪漫生动的气息。
【无量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