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8-20 14:40:53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5-5-9 17:50 编辑
召请文二
原文一心召请,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如是英雄将帅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承三宝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时,来临法会,受此无遮,甘露法食。
字面浅译我以意正心诚招唤邀请,受筑坛仪式登台拜授为大将军,受皇帝授信封为侯爵,有能力如力可搬动千钧金鼎,身当敌军如万里长城者。寒霜笼罩着冷清的主帅营帐,无数辛苦劳累的奔波都枉若流水;当战争止息纷乱平定了,却平白辜负了攀往王座的愿望?呜呼!将军,您的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都似在哀愁啊!像这样的英雄将帅之流,这一类的孤魂大众,希望凭着佛法僧的力量,依借着密法真言,在今夜这个时候,你能来到这个法会,接受此平等布施的甘露法食。
详细典故此召请文所述说的主要是汉大将“韩信”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摘譯整理 韩信未得志前,曾在南昌亭长家寄食,「寄食」就是吃白饭,也尝接受漂母的饭食,更有淮阴屠中少年侮信,令从袴下而过之辱,从这些事来看,似乎韩信是一个没有作为的人。安知天将降大任必先苦其心,乏其身。轰风云于大地,必需坚忍其志,以是方能忍辱负重,捭阖纵横转战千里。 【投身军戎】项梁领抗秦义军渡淮河西进时,韩信带剑投奔,一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改归项羽为郎中。数次向项羽献策,都未采纳。刘邦率军入蜀地时,韩信脱楚奔汉,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他抬起头来,正好看到滕公,就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滕公听他的口气不凡,见他的状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杀。同他谈话,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荐给汉王。汉王派他做管理粮饷的治粟都尉,还是不认为他是个奇才。 【萧何追韩信】汉王自被封在西蜀,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已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跑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既生气又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老闷在这个鬼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 【筑坛拜将】在萧何的再次推荐下,汉王说:“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呢。”萧何说:“太好了。”当下汉王就想叫韩信来拜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傲慢无礼,如果任命一位大将,就像是呼唤一个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搭起一座高台,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来举行,那才行啊!” 于是刘邦接纳了建议。那些军官们听说要拜将了,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大将,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才知道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任命韩信的仪式结束后,汉王就座。刘邦说:“丞相多次称道将军,将军用什么计策教我呢?” 韩信即向刘邦剖析天下大势,并提出其战略。汉王听后特别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就听从韩信的谋划,部署各路将领攻击的目标。八月,汉王出兵经陈仓向东挺进,平定了三秦。汉二年,兵出函谷关,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也相继投降。 【战绩彪炳】韩信自授予大将军印信及兵马,率军征战,应用足智谋略,战功彪炳:1、 汉二年四月,汉军兵败彭城,溃散而回。韩信收集溃散的人马与汉王在荥阳会合,在京县、索亭之间又摧垮楚军。因此楚军始终不能西进。 2、 汉二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韩信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而隐蔽的部队却从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韩信就俘虏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为河东郡。 3、 汉二年闰九月韩信和张耳一起,领兵向东进发,向北攻击赵国和代国。打垮了代国军队,在阏与生擒了夏说。4、 引兵下井陉,大败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5、 向广武君问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6、 汉四年定齐7、 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功高震主】韩信的战功彪炳,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游说齐王韩信,武涉陈言: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假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回避一下。”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采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事件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撼,而名望崇高播于天下的人,我私下为您的危险感到担忧。”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天威难测】汉王被围困在固陵时,采用了张良的计策,征召齐王韩信,于是韩信率领军队在垓下与汉王会师。项羽被打败后,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建都下邳。 项王亡将钟离昧,家住伊庐,一向与韩信友好。项王死后,他逃出归附韩信。汉王怨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诏令楚国逮捕钟离昧。而韩信初到楚国时,巡行所属县邑,进进出出都带着武装卫队。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高帝采纳陈平的计谋,假托天子出巡会见诸侯,择定南方的云梦泽,派使臣通告各诸侯到陈县聚会,说:“我要巡视云梦泽。”其实是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高祖将要到楚国时,韩信知道有人诬告,曾想发兵反叛,又认为自己没有罪,欲见高祖,又怕被擒。有人对韩信说:“杀了钟离昧去朝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就没有祸患了。”韩信去见钟离昧商量,韩信说只有你死才能开脱我的清白。钟离昧说“:汉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您的这儿,您想逮捕我取悦汉王,我今天死,你也会紧跟着死的。”于是骂韩信说“:你不是个忠厚的人!”终于刎颈而死。韩信拿着他的人头,到了陈县朝拜高帝。高帝却命令武士捆绑了韩信,押在随行的车上。 【鸟尽弓藏 兔死狗烹】从 汉四年高祖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齐王的军权。经 汉五年正月,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到 汉六年假托天子巡狩会诸侯于云梦泽,逮捕韩信,令武士缚捆绑载于后车,给楚王带上刑具至洛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刘邦逐步先把韩信齐王辖下军权夺取,五年继改齐王韩信为楚王。六年更以「人告公反」将韩信押解到首都洛阳,押解途中,韩信说“:果真如人们说的‘狡兔死了,猎狗就遭到烹杀;飞禽没了,良弓就收藏起来;敌国被灭了,谋臣就该死。’现在天下已经平定了,看来我应当遭烹杀!” 高帝说“:有人告发你谋反。但到了洛阳,又赦免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虽赦信罪,然降为淮阴侯,(其实削去军权后,把韩信移到身边复降爵就近以利监视,也形同软禁,无怪乎韩信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日夜嗟叹),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 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为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时,向淮阴侯辞行。淮阴侯韩信拉着他的手避开左右侍从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苍天叹息说:“您可以听听我的知心话吗?有些心里话想跟您谈谈。”陈豨说:“一切听任将军吩咐!”淮阴侯说:“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相国萧何密谋,令人假说从皇上那儿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何诓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进宫祝贺吧。”韩信遂进宫,吕后即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你这妇人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吕后于是又诛杀了韩信三族。韩信的功败,起于萧何的推荐,是萧何把韩信夤夜追回推上大将军的宝座,也是他把韩信送入灭亡,可说韩信的命运成败皆由萧何,是以后世有谚「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结语】太史公说: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相比,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反而图谋叛乱。诛灭宗族,不也是自找的么。 其实天威难测,畔君如虎,高祖畏忌韩信的才能,卧榻之侧,又岂可容他人鼾睡。以韩信之才,如蒯通所说: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竟会在图反举事时,让「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这种事情发生,实不合逻辑且有违欲成大事小不忍乱大谋的行径,若然,岂非不智,这是我颇持怀疑的,再如蒯通语韩信: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其实这正道出了韩信的危机是来自帝王的疑虑与畏忌,疑忌的根源是: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因此帝王要铲除疑虑与畏忌的根源,一是罗织罪名,二是君迫臣反。无疑的韩信是在这样清况下的一个受害者。在往后刘邦消除异姓诸王的一系列战争。可以证明,功高震主,是首当其冲的目标,其他拥权自重,虽无如信赫赫之功不世出之略,但为解除刘氏政权的威胁,一样的先后遭到灭亡。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96年,先后遭到铲除的有: 1、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本为项羽所封,其降汉只是迫于形势。在战争中,臧荼亦无军功。汉灭项羽后,令各地捕项羽旧部,使臧荼心不自安,于是先下手为强。于汉五年(前202年)七月起兵反汉, 刘邦率军亲征,同年十月灭燕,俘杀臧荼。臧荼从起兵到败亡为时仅三个多月。 2、颖川侯利几利几本为项羽将,为陈令。羽败,利几降汉,被封为颖川侯。汉高祖至洛阳,召列侯至,利几恐惧,遂反,旋即被灭。 3、韩王信姓韩名信,因与淮阴侯同名同姓,故后人称其韩王信以区别之。 刘邦称帝后以韩地近关中,且认为韩王信有雄才,故于汉六年,以太原郡的三十一县作为韩国属地,迁韩王信到太原为王,都晋阳,韩王信知刘邦对其猜忌,故上书求建都马邑。汉六年秋九月,匈奴围马邑,韩王信上书长安告急求援。刘邦疑韩王信与匈奴合谋,遣使责备韩王信。韩王信恐,降于匈奴。汉十一年,柴武发书与韩王招降,韩不从,柴将军遂进攻叄合,阵斩韩王信。 4、列侯陈豨陈豨封列侯,以赵相国的身份,守代地,统帅赵、代两地的军队。陈豨好宾客,皆不法,因此为周昌所告。时韩王信亦派王黄往说其谋反,于是十年九月陈豨反,汉十二年周勃定代,斩陈豨于当城。 5、梁王彭越陈豨于代国造反,刘邦亲征,派人在梁地征兵。彭越称病不从。刘邦怒,派人责彭越。彭越部将扈辄劝其起兵反,彭越不听。时彭越与其太仆有矛盾,要杀太仆。梁太仆逃往汉,告发彭越欲与其将扈辄谋反。刘邦派使者到梁国,使者趁梁王不备,逮捕梁王,囚之洛阳,并召有司治彭越之罪。后刘邦赦免彭越,贬为庶人,流放于蜀。然彭越命中该死,在于去蜀道中遇见吕后。彭越向吕后申冤,求吕后为他求情不去蜀中而留在故乡昌邑。吕后佯应所求,带彭越回洛阳。吕后一到洛阳,就劝刘邦立即杀掉彭越,并令其舍人再告彭越谋反。于是彭越被杀,夷灭三族。 6、淮南王英布汉十一年吕后诛杀淮阴侯韩信,同年夏又诛杀彭越。英布因此内心大恐,暗地进行准备以备不测。英布与其中大夫贲赫有隙,欲杀赫。贲赫逃到长安,遂以淮南之情势上书朝廷,言淮南欲反。英布遂族贲赫之家,汉十一年冬正式举兵反叛。十月与汉军会于蕲。布大败于洮水南、北,仅得数百人渡江南。时长沙王吴臣布之妻舅,伪称要与其俱亡越地。英布信以为真,遂入番阳投靠,结果在番阳兹乡被刺杀。 异姓王中唯有长沙王吴臣因势小不构成威胁而得以保存。 唐 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对太史公《史记.淮阴侯列传》的总结如下: 〔索隐述赞〕 君臣一体,自古所难。 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沈沙决水,拔帜传餐。 与汉汉重,归楚楚安。 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司马贞说:自古以来,君臣一体,难啊?萧何力荐,拜为大将,智勇谋略,运筹帷幄,到汉汉依重,若归楚楚安心,力可为王,奈何不自立耶?委实可惜啊!司马贞显然与太史公不同,他的立场是比较同情韩信的,甚至为韩信未听蒯通之言自立为王,而深深叹息! 宋 苏轼作《召请文》,对「淮阴侯」的遭遇,则藉一篇文情并茂的骈体文表达出无限哀悼,凄婉动人:一心召请,筑坛拜将,建节封侯,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历经不同时空,穿越三个朝代,汉、唐、宋,我们看到司马迁、司马贞、苏轼不同的评语,在传唱低咏之余,尤以这首《召请文》最能道出「将军」的悲凉,与其说这是淮阴侯韩信的写照,未尝不是燕王臧荼、颖川侯利几、韩王信、列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的写照。际此,同申一叹,呜呼!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补充资料 【建节封侯】执符持节,符与节皆为凭信。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 《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汉书 寇恂传》 “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宋 刘克庄《沁园春 送孙季蕃吊方漕西归》 “争知道,向中年犹未,建节封侯。”清 许承钦《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 “相公昔为帝藩翰,豫州建节罗英雄。” 【力移金鼎千钧】按字面解,是力量很大,大到可搬动重逾千钧的金鼎。 “钧”是古衡名,重量的单位,等于三十斤,“力移金鼎千钧”则是力量大到可搬动重逾三万斤的金鼎,其实这是一句隐喻语,一般鼎是用铜铸,罕有金鼎,常用“鼎”这字表示支柱、栋梁、…,亦可代表国家,例如鼎迁,意思是“改朝换代”;在西汉末,外戚王莽篡汉,史称“莽移汉鼎”。 此文“力移金鼎千钧”的意思,可作“力移千钧金鼎”若再简化可作“力移金鼎”,比照“莽移汉鼎”这句话的意思即明显无比,这个“力”所代表的无疑是“韩信”;这个“金”所代表的无疑是“汉”,把这些字代入“力移金鼎”,不就是“韩信移汉鼎”或“信移汉鼎”,所以「力移金鼎千钧」即隐喻韩信有取代汉王朝的能力 【风息狼烟】狼烟”就是“烽火”。在古代边患时起,为防患匈奴‥等异族犯边入侵中原,在秦汉时便开始,建筑长城,设立烽火台。烽火台之功用,就是传讯示警,。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烽火产生的浓烟作为信号,(白天为烟晚上为火)逐站接力,传到遥远的据点,来提醒所有人。 烽火用的是什么燃料?用的是柴薪。荒漠上生长着胡杨、红柳、 罗布麻、芨芨草、白茨、骆驼草、甘草、旱芦苇、梭梭等,这些都可做燃料。(嘉峪关市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薪展品。)但烽火又何称为狼烟,胡三省 注:“ 陆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我对此说是持怀疑的,因为收集狼粪不是容易的事,而且不可能大量收集到,再说风吹不斜,更是匪夷所思,更驳倒陆佃之说的是长城博物馆就有这样的烽薪展品。另一说我还认为有点道理,据说狼在荒漠是常见的一种攻击与侵略性的动物,尤其相对于温和的羊而言,像我们口头对小孩说的“狼来了”,是具有警惕与戒惧性意味的,对于犯边的匈奴、突厥、‥等也类同“狼”来了,是以称这个警惕防犯的烽烟叫“狼烟”是恰如其分。狼烟一起,意味必须应战,因此“狼烟”就成为战争战火的代名词。「风息狼烟」,风把狼烟息了,也就意味「战争平息了」 【空负攀龙之望】按意思是“平白辜负了攀向帝王宝座的愿望”,但看汉开国史,绝大部分的将军,都是被诬告身不由己地被逼上反叛之途,并非居心叛主图谋称帝,只是冀望保留既有的封地与王位,但帝王的疑忌猜虑,最终这些异姓诸王都成为铲除的目标,所以帝王开国的裂土分封,以酬庸功勋,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还是会伺机收回的。刘邦在平定异姓诸王后,为进一步巩固皇权,又立了「白马之盟」,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所以这些将军终其争取的、攀附的不过是王侯之位而已,甚至连这一点希冀,都保不住、空自辜负了。「空负攀龙之望」实是「平白辜负了攀住王座的愿望」 【白马之盟】白马之盟 俗话一点说就是所谓的「歃血为盟」,歃血是古时盟誓的仪式,以牲畜的血涂抹口边,以表示诚意。(一般庶民,也有不用牲血,划指滴血于酒共饮之)所涂牲血常分三种等级: 〔 天子 〕 用牛血、马血 〔 诸侯 〕 用猪血、狗血 〔大夫以下〕 用鸡血刘邦是帝王,引此盟誓用的是马血,是一匹白马,故称“白马之盟”,其实就是「歃血之盟」,究因此盟誓在历史上的定位,是一件大事,且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历史大事,故特予“白马之盟”称之,那“白马之盟”是甚么样的一件大事?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因害怕被夺权,并为了避免其后代遭到功臣压迫,因此铲除开国功臣后,立了白马之盟。此盟约的内容为确保只有刘姓者可为王,即约定非刘氏宗亲而王,天下共击之。 【沈沙决水】沈沙:指用沙袋,堵住潍水。决水:指移开堵塞潍水的沙袋,让河水奔腾而出。韩信在与龙且一战中,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拔帜传餐】拔帜:拔掉赵军的旗帜。 指韩信与赵军井陉对垒,韩信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嘱咐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传餐:传达开饭的命令。韩信为增加部队的信心”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拔帜传餐,都是心理战的运用,在战场上的效果往往比刀枪强百倍,这就叫:谋略运用。果然在井陉一战大败赵国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8-20 15:41:1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8-20 16:11 编辑
誊录《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觽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囐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囐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箢,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觽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闲,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膎,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灿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鬭,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闲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鬭,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闲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闲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觽,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觽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獘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抚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发兵诣汉。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汉王南出,之宛﹑叶闲,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复急围之。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修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范阳辩士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闲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觽,岁余乃下赵五十余,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齐已听郦生,即留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齐历下军,遂至临菑。 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请救。韩信已定临菑,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
齐王广﹑龙且并军与信战,未合。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鬭穷战,其锋不可当。 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遂战,与信夹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 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暞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以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闲。”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篮嗠,熛至风起。
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于荥阳,乘利席卷,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闲,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汉王将数十万之觽,距巩、雒,阻山河之险,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遂走宛、叶之闲,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夫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百姓罢极怨望,容容无所倚。以臣料之,其势非天下之贤圣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觽,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割大弱强,以立诸侯,诸侯已立,天下服听而归德于齐。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
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 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泜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泽。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己,亦误矣。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 夫以交友言之,则不如张耳之与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于句践也。此二人者,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牦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详狂为巫。
汉王之困固陵,用张良计,召齐王信,遂将兵会垓下。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眛,闻其在楚,诏楚捕眛。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眛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陈豨拜为巨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 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觽,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觽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頉,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沈沙决水,拔帜传餐。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9-9 01:58:3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9-10 00:43 编辑
召请文十一
原文一心召请,宫帏美女,闺阁佳人。臙脂画面争妍。龙麝熏衣竞俏。云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园。月缺花残,肠断马嵬之驿。呜呼!昔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如是裙钗妇女之流,一类孤魂等众,惟愿,承三宝力,仗秘密言,此夜今时,来临法会,受此无遮,甘露法食。
【宫帏】 帝王的后宫,后妃的住所。【闺阁】 内室,特指女子居住的卧室。【争妍】 妍:美丽;争妍:竞美、比美,例:百花争妍。【龙麝】 龙涎香与麝香的并称,两种具为香料。 宋 陶谷《清异录·武器·风流箭》:“ 宝历中,帝造纸 箭竹皮弓,纸间密贮龙麝末香。每宫嫔羣聚,帝躬射之,中者浓香触体,宫中名风流箭。 ”【云收雨歇】比喻男女离散,皆亡。【月缺花残】比喻两相离异,一方消亡。【金谷之园】即金谷园,在今洛阳老城东北,是西晋石崇所建的华丽庭园。【马嵬之驿】即马嵬驿,在陕西省兴平县西,是杨贵妃赐死之地。【裙钗】 比喻妇女【肠断】 形容极度悲痛。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 逐至家。此人缚猿子于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 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字面浅译我以意正心诚招唤邀请,曾身处皇宫的美女,待在闺阁的佳丽,生前涂抹臙脂画面以竞逐美貌,穿着用龙涎与麝香熏染的华服以竞逐俏丽。唉!当灾难来临时,如云消雨停,倏尔消亡于金谷的庭园;如月缺花残,徒留无尽的悲痛于马嵬的旅棧?呜呼!昔日的美好动人风韵都看不到呀,只剩绿杨芳草伴着冰冷的枯骨!像这样的妇女之流,这一类的孤魂大众,希望凭着佛法僧的力量,依借着密法真言,在今夜这个时候,你能来到这个法会,接受此平等布施的甘露法食。
详细典故 其一、云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园。指西晋富豪石崇与宠妾绿珠的故事 其二、月缺花残,肠断马嵬之驿。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典故其一
金谷园石崇与宠妾绿珠的故事
金谷园是西晋石崇的庄园。据记载,西晋时石崇极为纵情放逸,在洛阳依邙山、临谷水建了规模宏大的花园。此园随地势筑台凿地,楼台亭阁,池沼碧波,交辉掩映,加上此园茂树郁郁,百花竞艳,整座花园犹如天宫琼宇。是洛阳八景之一, “金谷春晴”指的就是这里的春天美景。在西晋时期,金谷园里发生了许多事情,足以显示当时富豪石崇生活多采徇爛的一面。
据《世说新语》等书记载,石崇在金谷园中挥霍无度,过着极其奢华糜烂的生活。在石崇的金谷园中,厕所里放着甲煎粉、沉香汁之类的名贵香料,凡是上厕所的,都能看到厕所里有十多个穿着华丽的新衣、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仆恭立侍候。当时晋朝的一位官员刘实有事去拜访石崇,上厕所时见到厕所里有绛色纹帐、垫子等很讲究的陈设,并有婢女捧着香袋侍候,吓得急忙跑出,以为错进了石崇的内室。
在金谷园,石崇整日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经常在园中设宴豪饮,在劝来客喝酒时,如果客人喝酒不能干杯见底,石崇就让侍卫将劝酒的美女杀掉。有一次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到石崇的金谷园赴宴,王导滴酒不沾,但害怕石崇因此而大杀奴婢,所以在奴婢劝酒时只好勉强喝下,以致烂醉如泥。王敦则不然,当美丽的奴婢劝酒时,他都坚决不喝,结果使三名奴婢被石崇斩杀。
石崇的脾气,还极爱争强斗胜。当时晋武帝的舅父王恺生活也很奢靡,他家用麦糖刷锅。石崇知道后就让家人用蜡烧火做饭。王恺为了防护自己,在路两旁用丝布做成四十里布障,石崇得知后为了压倒王恺,命令手下用锦锻做成布障五十里。王家用赤石脂泥墙,石崇得知后就用香料泥墙。
石崇除了生活奢侈,也喜好美色,在金谷园别墅中美女如云,但石崇最为钟情宠爱的是一名歌女绿珠。此女是石崇在出使交趾时所得,回到洛阳后,石崇命人在金谷园为她专修了一座华丽的妆楼,并取名“崇绮楼”,整日和绿珠姑娘在园中过着悠然的生活,绿珠姑娘因石崇的宠爱也心甘情愿地跟随石崇,形影不离。谁知好景不长,随着石崇的政治靠山贾皇后被废,石崇也被免除了职务,赵王伦掌握了朝廷中实权。在赵王伦手下有一员宠信孙秀早就垂涎绿珠姑娘的美色,只是害怕石崇的权势不敢轻易造次,在石崇政治上失势后,孙秀仗着得势,便多次派人到石崇的庄园索要绿珠。最终石崇将园内中的美女打扮一新全部推出,任孙秀手下任意挑选,就是不愿将绿珠姑娘交出,孙秀怀恨在心。自得罪孙秀,为求自保,石崇為寻求庇护,乃与汝南王司马允密谋,起兵讨伐僭称帝号的司马伦,然终因功败垂成,赵王司马伦下令严搜余党,于是石崇等均在收捕之列。孙秀带领大队人马,来势汹汹地将金谷园团团围住。石崇正在崇绮楼上与绿珠开怀畅饮,忽闻缇骑到门,料知大事不妙,便对绿珠说:“我今天为你获罪了,为之奈何?” 绿珠涕泣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踊身一跃,石崇慌忙拦阻,仅捡一片破衣裙而已,再看楼下已是不忍卒睹!,绿珠已坠楼而死。
孙秀因未能如愿,以石崇谋反,将石崇及家人直接押赴东市行刑。石崇的家产也被抄没。时人感念绿珠,为其「红颜一死酬知己」的节义情操,乃称“崇绮楼”为“绿珠楼”。唐时杜牧有诗咏「金谷园」曰: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前两句怀古,写金谷园昔日的繁华,今已不见,人事虽非,风景不殊;后两句伤情,说听到啼鸟声声似在哀怨;看到落花,犹似当年坠楼的绿珠。
整首诗字面浅译:繁华往事已随沉香飘散无存,流水无情啊!野草却年年碧绿迎春。傍晚东风传来声声啼鸟悲鸣,看落花飘零令人想起坠楼的美人绿珠。
專有名詞
【缇骑】 缇:黄赤色;骑:马队。 古时宫外巡逻逮补奸人,穿着赤黄衣的马队。引用为逮补犯人的官役。【东市】 行刑的地方;即法场。汉代在长安东面的市场行刑,故后代通称法场为「东市」。【繁华事散逐香尘】香尘:沉香屑;石崇为教练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铺象牙床上,让她们践踏, 若无迹者赐以珍珠。整句意思:这些繁华往事已随沉香飘散无存。【落花犹似坠楼人】以落花比喻睹物思情,从花的坠落联想到人的坠落, 坠楼人即“绿 珠”。 句义:看到花落令人想起坠楼的美人绿珠。
補充資料
落花犹似坠楼人 – 绿珠的故事 ( 转载自中国历史在线)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将两者和二为一者便是西晋的名姝绿珠.古往今来,有权有势的男人身边总少不了美貌的女子,她们曲意承欢,持宠而骄.但大难来时,却是各自分飞.所谓可同甘不可共苦,只有少数侠胆红颜,能以一死谢知己!绿珠便是其中一位重情义的薄命女子!俗话说:“好花儿生长在僻乡村,美人儿出自小家门。”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像是西施、貂蝉、王昭君等都是生在穷乡僻壤,绿珠也是这样。
绿珠系边陲地区的白州人,生于晋武帝秦始年间,白州有白江,水木清华;有日博山,钟灵毓秀,梁绿珠尽得山水灵秀之气所凝聚,出落得分外妖娆,颖慧明敏,令人有一种明艳圆润如珍珠般的感觉。因名“绿珠”。
在西晋十六年纷乱之中,帝京西郊的金谷园中,出现了一幕美人坠楼殉情全节的凄美故事,为乱糟的西晋历史,凭添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石崇的爱姬“绿珠。
说到石崇这个人,原系世家子弟,承祖先余荫,曾任荆州刺史,凭着长袖善舞及擅於钻营,一方面结交权贵;有人说他在荆州刺史任内,除凭恃权势和地方之便,强取豪夺,遂至金银如山,珍宝无数。待至卸任以后,在洛阳城郊金谷渊中,耗费巨资构筑亭台楼阁,栽种奇花异草,养鱼植荷,蓄猿饲马,命名为“金谷园”,过着人间天堂的幸福生活。
晋武帝太康初年,石崇奉命出使交趾,也就是今日的越南,途经白州,夜宿双角山下的盘龙洞畔,适值月明之夜,馆舍沉寂,遥见槛外有湖,映月如镜,遂漫步月下,忽闻笛声悠扬,循声寻去,见有数女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笛声婉转,舞姿曼妙,遂暗暗记在心里。这次出使,又是满载而归,特地赶到白州双角山,以明珠十斛,聘得数女,其中能吹笛、能唱歌、又能舞蹈、且艳丽出众者便是绿珠。
石崇回到洛阳复命以后,转任散骑常侍的闲散职务,每日登高台,俯清流,拥艳藏娇,席丰履厚,饮酒赋诗,逍遥自在,复谱曲编舞以教绿珠,绿珠聪慧灵巧,载歌载舞,恍若天仙下凡,尤以善解人意,曲意承欢,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特别宠爱。
石崇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而欲以财富炫耀于世,竟与皇亲国戚竞奢赛宝,每每争奇斗胜,弄得不可开交。有一次晋武帝赐给舅父王恺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王恺以为是天下至宝,兴致勃勃地跑到金谷园中向石崇夸示,谁料石崇却嗤之以鼻,漫不经意地用铁如意敲击,结果三下两下被打得粉碎。 王恺大惊失声,继而勃然大怒道:“击碎吾宝,何嫉妒之甚也?” 石崇却心平气和地说:“不必紧张,照原样赔偿你就是了!”于是命仆从把家中藏的珊瑚树全部取出来罗列在桌子上,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株,二尺左右的就更多了。王恺看得目瞪口呆,随便抱了一株,惘然若失地离开了金谷园。
石崇是一个有斗志、有魄力、通音律、懂艺术,而又知晓如何享受人生的人。能够聚积大量的财富,交结公卿名流,经营一座美伦美奂的园林,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能够谱“明君之歌”,教“亡忧之舞”,设计美姬的眼饰,铺排特殊的气氛。使得川流不息的宾客,人人尽兴而归,都以作客金谷园中为荣。
据说石崇宴客,常使美姬结袖绕楹来助酒兴,并分别派遣美艳姬妾殷勤劝饮,倘若宾客拒绝不饮,便被认为是劝酒者诚意不够,慢待了客人,立刻喝令家丁推出去砍头。一个闲骑常侍的闲官儿,竟有如此生杀予夺的大权,晋代的混乱和骄恣情形也就可想而知。
有一次建威将军王戎与镇南大将军杜预在金谷园中宴饮,王戎不胜酒力,为了眼前的美姬盈盈劝饮,继而泪眼相向,不得不勉强一杯接一杯地喝下去,终于酩酊大醉;然而杜预却适可而止,任凭美姬声泪俱下也不妥协,他有意看看传言是否真实。果不其然,石崇不动声色地用手一招,两名家丁便从廊外趋入,像老鹰捉小鸡般地把劝酒不力的美姬拎架出去,可怜那美人儿已经吓得四肢发软,面无人色,犹自凄厉地嘶喊:“大人饶命啊!由于杜预的铁石心肠,石崇竟然连杀了三位美姬。像这样的待客之道,古今中外,实属罕见,真个是骇人听闻,也可概见石崇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晋武帝是一个沉迷声色的皇帝,公卿大夫;巨族富室也跟着学样。晋武帝的后宫良家女子不下万人,为了选择嫔妃,曾经下诏暂禁嫁娶,有散匿者,以大不敬论罪,也即是可以杀头。等到平定东吴以后,便下诏挑选江南佳丽五千人入宫,后庭嫔妃宫女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后宫佳丽众多,怎么才能雨露均沾呢?晋武帝发明了一种舒适华丽,而又平稳无比的小型“羊车”,以羊只拖拉而行,游行宫苑,羊车在哪儿停下来就在哪儿入室宴寝。于是嫔妃宫女竟相用竹叶遍插门坎,更用盐汁洒地,用以吸引拖车的羊只,因羊只酷爱舐食地上的盐份,也喜欢啮啃青青的竹叶。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使羊儿贪吃而停止前进,使得晋武帝认为是天意使然,而嫔妃及宫女也就从而获得了临幸的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仿效当年曹丕逼东汉献帝让帝位的故事,从曹丕后代魏元帝手中取得皇位,在位二十五年,纵情声色,终于掏空了身子,一病不起。他的白痴儿子继位,就是晋惠帝,偏又遇着一位狠辣有野心而又愚蠢的贾后,于是昏天黑地的“八王之乱”便像熊熊烈火般地燃烧起来,其中的一位便是赵王司马伦。心怀不轨的司马伦,以贾后这个毒辣无比的女人,毒死皇子为借口,起兵诛杀贾后,在做了几个月的宰相后,第二年干脆废了惠帝,自立为帝,出禁惠帝于金墉城,也就是魏元帝禅位于晋后徙居的地方,也可说天道回圈报应不爽。
司马伦称帝便与本文的主人公绿珠发生了大大的关系。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司马伦既然僭即帝位,昔日的旧属便都成了洛阳城中的新贵,到处占房、榨财、掠色、弄权,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有一个叫孙秀的,原来是潘安府上的小吏,其人鄙借,不容于潘府,等到转投入赵王府中之后,狼狈为奸,相得益彰,颇受宠信。司马伦称帝后,孙秀也水涨船高,官居中书令,倚仗司马伦的势力,为所欲为,作恶多端。听说金谷园中有艳姬绿珠,能歌善舞,美慧无双,于是派人向石崇乞请割爱相赠。
石崇心想:孙秀目前权势熏天,自然不便轻易得罪,然而绿珠为自己所至爱,当然也难以轻易割舍;再说自己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连一个心爱的妾侍都不能保全,传扬出去,不但贻笑大方,自己也觉得十分窝囊;然而眼前的状况总得解决才行啊!继而一想:反正孙秀也没有见过绿珠,何不集合金谷园中较为出色的侍婢任由挑选,不止是表示了最大的诚意,从而也可以不着痕迹地使心爱的绿珠逃过一劫。
于是选出了数十位美艳的侍婢,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罗衣绣裙,敷粉熏香,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确实令人感到金谷丽姝,不同凡俗。 石崇故示大方地对来人说:“园中佳丽,全都在这里了。就请任意挑选吧?” 孙秀的使者已为眼前的态势所迷惑,乃慑懦地说:“天仙化人,平生仅见,惟孙公命在下迎迓绿珠,未知孰是?” 石崇一听,勃然大怒说:“绿珠是我的爱妾,怎能相赠?” 使者劝解道;“石公博古通今,察远照迩,当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愿加三思,免贻后悔。” 这是什么话,简直是欺人太甚嘛!想起以往皇亲国戚都不放在眼里,如今竟然受辱于一个小小的使者。石崇越想越气,于是双手一摆,命令家人送客,孙秀的使者碰了一鼻子灰,悻悻然离开了金谷园。
夜里月明星稀,正是暮春天气,天气乍暖还寒,石崇与绿珠在望月台上临流浅酌。想起了几年前出使交趾,夜宿盘龙洞畔驿馆初次见到绿珠的情景,又想到近来朝廷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幸佳人在抱,冲淡了不少愁闷与悒郁,日间差一点儿便失去了这个可爱的小女人,不由得将这个柔若无骨的美人儿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喃喃地说:“我可以失去一切,但却不能放弃你啊!”
绿珠感念主人的深情厚意,庆幸此身有托,然而孙秀正在得宠之际,遭此挫折,势必不肯就此善罢罢休,倘若出狠招,又当如何呢?绿珠以纤纤玉手在石崇胸前拂揉着,尽量用缓和的语气诉说她内心的顾虑,石崇自然也明白:得罪了孙秀不啻是惹祸上身,为求自保,不得不先下手为强,进行有计划的反击了。
“擒贼先擒王”,树倒猢狲散”,是显而易见的道理,要对付孙秀,无疑是扳倒赵王司马伦来得更为切合实际。第二天,一早就差人邀来外甥欧阳健与好友黄门侍郎潘岳,火速前来金谷园中议事。
潘岳,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文章也写得好,他的《悼亡诗》传诵千古。少年时期,他曾经挟弹弓外出行猎,妇女都争相目睹,献花掷果讨好他,常常是花果堆满了他的车子。后来担任河阳的县令,在全县遍植桃李,春来繁花竞艳,时人称为“一县花”。如今担任黄门郎,也算是掌理朝廷机要的命官,最重要的是他与孙秀有着一段难解的嫌怨,因此石崇才把他当成利害一致的伙伴。
前面提到原来孙秀没有发迹前,曾在潘府担任小吏,潘岳恨他狡黠无行,动辄加以鞭笞,等到孙秀当上中书令后,潘岳自然是惴惴不安,忍不住试探性地问孙秀道:“孙令公尚记得前时在敝宅事否?” 如果孙秀坦然答道:“旧事早已忘情,多蒙君家栽培,秀乃得有今日之些微成就!” 如此这般,潘岳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可以豁然地放下了。然而孙秀却咬文嚼字地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知道孙秀怀恨在心,于是终日忧惧不已。
利害攸关,比较容易竭诚倾谈,石崇与欧阳健及潘岳仔细研究了目前的态势,认为如果贸然从朝中有所行动,无疑是以卵击石,成功的胜算不大;然后逐个分析分封在各地的诸王,虽然互有矛盾,但迹象均不十分明显,唯一可加运用的就是汝南王司马允。司马允与司马伦是同父异母兄弟,两人一向不和,倘若加以怂恿,劝他起兵讨伐僭称帝号的司马伦,成功的胜算可保无虞。
洛阳金谷园中与汝南王府信使不绝,一边在积极整备军伍,一边在日夜联络相助的力量。孙秀听到风声,连忙向司马伦告急,司马伦大权在握,于是表面优礼,暗地里夺去司马允的权,其办法就是升他为太尉,司马允焉有不知个中玄虚的道理,于是称疾不肯应命。 孙秀自作主张,并矫诏斥责司马允抗旨,派遣御史刘机往收汝南王印信,司马允怒叱道:“孙秀何人,敢传伪诏?”于是拔出佩剑欲杀刘机,刘机吓得魂不附体,连滚带爬地逃出了汝南王府。
汝南王司马允迅即集合七百名兵吏,一路呼啸径奔宫阙,由于宫门紧闭而不得入,司马伦与孙秀调集宫中侍卫抵抗,司马允列阵承华门前,令部众各接强弓遥射侍卫,司马伦与孙秀督众死战,左右死伤颇众,箭如飞蝗,情况非常紧急。 司马伦遣司马都护伏胤出宫和解,司马允不疑有诈,开阵纳入,待到见面,伏胤却突然拔出佩剑刺入司马允胸膛,余众惊骇逃散,一场宫闱骨肉相残的血腥闹剧就这样快速落幕。
汝南王司马允既然遇害,赵王司马伦志得意满地下令严素余党,于是石崇、欧阳健、潘岳等均在收捕之列。孙秀带领大队人马,来势汹汹地将金谷园团团围住。石崇正在崇绮楼上与绿珠开怀畅饮,忽闻缇骑到门,料知大事不妙,便对绿珠说:“我今天为你获罪了,为之奈何?” 绿珠涕泣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言罢,朝栏干下踊身一跃,石崇慌忙拦阻,仅捡破一片衣裙而已,再看楼下已经是血肉模糊,不忍卒睹矣! 石崇垂泪道:“我罪不过流徙交广而已,卿又何必如此呢?”喃喃自语,伤心不已,但已于事无补了!
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左司朗中 「乔知之」曾经有过一段类似的遭遇,因此借着绿珠坠楼酬知己一事,状写心中的怨悔,而写成《绿珠篇》的诗: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无复比,此时可爱得人情。 君家闺阁未曾难,尝持歌舞使人看; 富贵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面伤红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
孙秀原想收捕石崇,抄没其家产,并掠得佳人而归,想不到绿珠生性贞烈,看到的只是鲜花委地,香消玉殒而已,不免大为失望,于是把所有的闷气和怨恨一古脑儿都发泄到司马允余党的身上,不加审问就直接押到东市行刑。 石崇就刑前长叹:“奴辈贪我家财耳!” 押送的小吏应声道:“慢藏海盗,冶容诲淫,古有名训。早知财足害身,何不散结乡里;而红粉诱人,更不可刻意眩示于人,以自取羞辱!” 石崇不能答,只是悔恨不已。不久,看到外甥欧阳健也被逮到,口占绝命诗章,极为凄楚;继而潘岳又到,石崇高呼道:“安仁(潘岳的字)亦遭此祸耶?”潘岳答道:“昔在金谷园中饮酒赋诗,曾有‘白首同所归’之句,不料竟成谶语矣!”
“财色"二字,均为人所同好,也为人之所同祸,石崇既挟巨资,又拥绝色,二者集于一身,而又无权势足以庇护,怎能不招祸取辱呢?而缇骑到门,还自天真地认为罪不过流徙而已,对问题的分析是十分幼稚的。还对自己心爱的人讲出:“我今为你获罪了,为之奈何?”未免不使人觉得他寡情薄义。绿珠虽是边陲僻乡的女流之辈,一听到变乱已经失败,便意味着此番非同小可,毅然决然的坠楼自尽,不止是保全了自身的贞节,更明确地诠释了“以死酬情”的至高意义,而得到完美的评价。
石崇被杀后十多天,司马伦终于被推翻,孙秀也被吏士们挖出心肝而生啖之。 石崇与绿珠死后,金谷园仍然存在,时人为了吊唁绿珠的节义,都喊崇绮楼为“绿珠楼”,以示对她的怀恩。 金谷园几经更换主人,园中的风光仍然不减当年,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园中,遥想当年绮丽的风光, 兰堂上客至,绮席清弦抚; 自作明君辞,还教绿珠舞。
对于石崇的善于享受人生,向往不已。而 绛树摇歌扇,金谷舞筵开; 罗袖拂归客,留欢醉玉杯。
更加令人陶醉怀想。至于 绿珠含泪舞,孙秀强相邀; 一跃坠王楼,花钿无人收。 就未免使人啼嘘不已了。
到了唐代,诗文中出现绿珠的身影甚多,丞相牛僧孺的传奇小说《周秦行记》中,有一段夜宿太后庙载:“有善笛女子短鬓窄衫具带,貌甚美,太后接坐,令吹笛,顾而谓曰:“此石家绿珠也。”令作诗,绿珠拜谢,作诗云:
此日人非昔日人,笛声空怨赵王伦; 红残钿碎花楼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虽然事涉无稽,然而由此可见后人对于一个美艳而贞烈的女子,所给予的追念与倾慕,就连贵为丞相的牛僧孺也未能免俗。---完
專有名詞
【乔知之】唐代同州冯翊人,以文词知名。着有文集二十卷,以《旧唐书经籍志》传于世。生年不详,卒于唐武后神功元年。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知之尤有俊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之。武后时,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有婢名窈娘,美丽善歌舞,为武承嗣所夺。知之怨惜,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于窈娘。窈娘感愤,投井自杀。承嗣于衣带中见其诗,大恨,因讽酷吏罗织诛之。
【因讽酷吏罗织诛之】酷吏:是以嚴刑峻法殘虐人民的官吏。 武承嗣因為乔知之在詩中用「富贵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批評他,懷恨在心,因此编造罪名加以陷害而殺之。此句意:武承嗣因為乔知之藉詩讽刺他是個不講理的惡官,因此编造罪名加以陷害而殺之。
【武承嗣】(649年-698年7月22日),并州武兴县(文水县,即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荆州都督武士彟之孙,女皇武则天异母兄武元爽之子。咸亨五年(674年)三月,由于武士彟周国公的爵位无人继承,武则天奏请将武承嗣召回,袭爵周国公,拜为尚衣奉御。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长寿元年(692年),大臣李昭德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武承嗣的宰相职务。当年,武承嗣被罢为特进。 圣历元年(698年),唐中宗李显复被立为太子,魏王武承嗣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追谥曰宣。
【罗织 】 释义:比喻编造罪名加以陷害:如罗织罪名。「罗织」一詞 源出「罗织經」,唐朝酷吏来俊臣、万国俊所撰的《罗织经》,是一部专讲罗织罪名、角谋斗智的书籍。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對「人性心理解剖與駕馭」,它是一道独特的的人文景觀。 其一,它是人类有始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 其二,它是酷吏政治中,第一部由酷吏所写,赤裸裸的施恶告白。 其三,它是文明史上,第一部集邪恶智慧之大成的诡计全书。 其四,它第一次揭示了奸臣何以比忠臣过得更好的奥秘—权谋厚黑。 作者简介:唐代雍州人,自幼诡谲残忍,不事产业。则天朝,因协助武则天清除异己,罗织罪名诬告王公大臣,被武则天视为心腹,官拜侍御史。其手段极其残忍,杀人无数,冤狱累累,极富计谋。为了治狱方便,来俊臣与其党羽还共同编写了一部狱吏教材—《罗织经》。一代酷吏来俊臣也因着桂域奇葩般的文字,成为了盛唐浅文化的缔造者之一。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9-9 18:20:37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9-10 00:31 编辑
典故其二
马嵬驿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借口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史称“安史之乱”。翌年(756年)六月初九,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于六月十二日仓皇出走,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以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贵妃。军士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国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唐玄宗无奈,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后郭子仪、李光弼等,恢复两京,迎驾还都,再经马嵬,触景伤怀,掩面悲泣,不胜凄怆。。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白居易写了一首长篇脍炙人口的《长恨歌》,对这一段玄宗与贵妃的缠绵绯恻故事诠释的淋漓透致。按情节分段如下: 〔贵妃受宠〕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马嵬惊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玄宗思念〕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太虚寻妃〕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绵绵长恨〕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專有名詞
【陈玄礼】生年不详,约卒于760年。 唐景龙四年,陈玄礼参与唐隆之变,除韦后有功,唐玄宗时任禁军龙武大将军,以淳笃自检,于唐玄宗在位的四十五年内皆受亲信。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东都洛阳陷落。来年,安禄山进逼西京长安,唐玄宗逃避四川。到了马嵬坡(今陕西省兴平市)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陈玄礼与太子李亨、李辅国谋,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马嵬驿门外;玄礼又请诛杨贵妃,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史载玄宗「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冑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史称马嵬之变。马嵬之变后,陈玄礼表示对玄宗尽忠,随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不得已与被尊为太上皇的玄宗兵分两路,后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至德二载,玄礼从玄宗自巴蜀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封蔡国公,食邑三百户。上元元年八月致仕,大约于玄宗迁至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时病重去世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之谓,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渔阳鼙鼓动地来】 渔阳:郡名,郡治在今天津蓟县。这一带有时称渔阳郡,有时又称范阳郡。安禄山当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大本营就在渔阳。鼙鼓:战陈所用的鼓,即“战鼓”。「渔阳鼙鼓动地来」,指安禄山率领的叛军从渔阳发动攻击长安铺天盖地而来。
【翠华摇摇行复止】翠华:以翠羽为旗饰,古天子出行时用。 摇摇:是摆动。行复止:行的意思是“动”,复的意思是“又”,止的意思是“不动”,藉旗饰的翠羽摆动与不动,喻护卫天子出行的队伍走走停停。「翠华摇摇行复止」也就是「护卫天子出行的禁卫军队伍走走又停停。
【天旋地转回龙驭】「天旋地转」的意思其实就是「扭转乾坤」。分析:「天旋地转」是个分拆语,是天地与旋转各拆一字,若合起来就是「天地旋转」,古时“天”象 “乾”、“地”象“坤”,有用「乾坤」来代替「天地」,故「天地旋转」也可说「乾坤旋转」,这是主动式,被动式就是「旋转乾坤」。 “旋”与“扭”的意思相通, “旋转”与“扭转”比较,因为“旋转”还有自轉的成分,所以解作“扭转”更适合。人岂能「扭转乾坤」?这只是个比喻,扭转乾坤比喻将局面整个转变过来。通常是指由逆势转为顺势。從本诗后接的「回龙驭」语意相参照,当初是避难出走,现在是龙驭回归,自然是指安史之乱平定。「回龙驭」和「天旋地转」一样是倒装句,诗中讲求和韵,经常有这类情形,「回龙驭」即「龙驭回」,龙指皇帝;驭指车驾,龙驭即皇帝车驾;回指返回京都。整句语意:局势扭转,安史之乱平定了,皇帝车驾返回京都长安
【行宫见月伤心色】行宫:皇帝出巡时,所至之处安置的住所即称行宫。玄宗幸蜀,实非出巡,而系避难,出行的目的虽异,暂驻的性质是一样的。自失贵妃,触景伤情,在行宫看见月色也变成伤心的景色
【归来池苑皆依旧】池是花池;苑是有围墙的园林。本句语意:自西蜀回来,宫中的花池和园林都跟以前一样
【太液芙蓉未央柳】太液指“太液池”;未央指“未央宫”。上句所说的「池」即在本句中的“太液”;「苑」即在本句中的“未央”。芙蓉即荷花。本句语意:太液池中依然开放着芙蓉花,未央宫里依然摆动着杨柳树
【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如面:比喻 美丽的芙蓉,就像娇艳的面容;柳如眉:比喻 那弯垂的杨柳,就像一弯秀眉。本句语意:美丽的芙蓉花看在眼里,都成了娇艳的面容,见到了杨柳,就想起了那弯弯的秀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面对着这样的景物,又怎能不伤心落泪呢!
【东望都门信马归】东望:是向东的方向。都门:是指长安城的大门。信:是对人事物寄予的可靠与放心。马归:以马代步,乘马而回。信马归犹言“任由马匹随意自主地行走”。整句:一行人朝向东边的长安城门方向,随着车马任由缓慢闲散地走回去。
【西宫南内多秋草】皇帝居住的皇宫叫“大内”,亦简称“内”。唐代以太极宫为西内,大明宫为东内,兴庆宫为南内。西宫南内其实也就是西内南内、西宫南宫之意,只是诗人作诗,讲求和韵,所作的变化。若用「西内南内」、「西宫南宫」语意很清楚,但少了韵味。玄宗返京后,初居南内,后来权宦李辅国假借肃宗名义,胁迫玄宗迁往西内(相当于幽禁)。西宫南内即本此。秋草:我一直纳闷,「多秋草」一般都译作长满了秋草。甚至作长满了萋萋的秋草。照这样解,这个「秋草」始终未解身分不明!什么是秋草?是草名吗?难道这草只在秋天生长故名?好像都不是,是泛称长在秋天的草吗?若然,这草可能历经春夏秋冬,可称作春草、夏草、秋草、冬草,最终我持这个看法:秋草从春夏而来,秋只是指草生长在这个季节的模样,一般是瑟缩枯黄,所以「多秋草」应该是长满了枯草。这整句语意:西边的太极宫和南边的兴庆宫都长满了枯草。
【临邛道士鸿都客】「临邛」:今四川邛崃市。鸿都:东汉都城洛阳的宫门。“临邛道士鸿都客”句意:有个临邛道士,客居在长安城里。這是一般的解釋,說鸿都借指长安。我是覺得有點牽強,唐時稱洛陽與長安為兩京,洛陽也是一座名城和古都,临邛的道士哪裡不可以作客,既是鸿都客,為何不直解作:有个临邛道士,客居在洛陽城里。而非得硬把鸿都借指作长安,作這樣的解釋是香川本人的意思?還是後人的曲解硬加諸到香川身上?亦或為配合帝都長安?若是配合長安可逕作:临邛道士長安客;何需拐個大彎用「临邛道士鸿都客」來代表「临邛道士長安客」,這是我納悶與疑惑的!
【上穷碧落下黄泉】碧落为道家用词,记载在《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經是以度人为宗旨,其内容有似佛教宣扬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经》。贵妃既死,已是幽冥两隔,最好的归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但道家的归处就是位處碧落的青宮,佛教最坏的归处就是地狱,但道家的归处就是地府或黄泉,前述临邛道士鸿都客,他最终要寻找贵妃的地方就是道家所稱的「碧落」与「黄泉」,碧落一在天上、黄泉一在地下。此句语意:不尽余力的努力寻妃,上寻直达天宮,下寻直 至地府
【转教小玉报双成】双成即董双成。神话中西王母侍女名。见《汉武帝内传》。小玉与双成皆神仙侍女名。双成是资深贴身的侍女,是以应门的是小玉,请小玉她再转禀报双成
【七月七日】称作「七夕」,俗称中国的情人节。这里面有一个缠绵绯恻的故事。传说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因为天上人间的不同,被硬生分离,隔着银河,只有每年一度的七夕可以相会,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一座鹊桥相会。这个传说每年一度的相会极言相见之不易,其实也寓意着不可耽溺逸乐,因为牛郎与织女的工作是耕作与纺织,正是食与衣的来源,衣食不虞匮乏,可是民生的第一大功勞啊!有人据此写了一首歌「天长地久 」,深刻的描绘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期望像他们的爱情纵使会少离多,都是天长地久!歌词如下:
红遮翠障锦云中,人间鸾凤御炉香,飘渺随风今宵花月都美好,春气溢深宫,愿似这金钗彩凤,双翅交飞在禁中,愿似这玲珑蝶盒,百岁同心情意浓。 看双星一年一度重逢,似这般天长地久,愿彼此恩爱相同。栉风沐雨尽力耕作,要麦黄稻熟庆丰年,大家有饭吃,民生第一功 。焚膏继晷尽心纺织,要成布成帛夺天工,大家有衣穿,民生第一功。一年容易又秋风,屈指佳期又到,渡银河又梦到巫峰。你别来无恙,依旧意气如虹,溧田辛苦雨雨风风恨盈盈一水如隔关塞重重,不能相依朝夕,只有灵犀一点通。妳韶华永驻,依旧玉貌花容,女红辛苦雨雨风风。恨盈盈一水如隔关塞重重,不能欢乐相共,只有灵犀一点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良宵苦短,情话偏浓纵使会少离多,都是天长地久,人间天上不相同!
天长地久: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5MTExMDI4.html?firsttime=0
【长生殿】长生殿,唐都长安城郊的皇家园林,即今西安市临潼区的华清池。长生殿最早建于唐代天宝六年(公元748年),为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灵位之地,所以唐代该殿也被称为七圣殿。白居易《长恨歌》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七夕盟誓:“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是在这「长生殿」,经过千百年诸多文学家的渲染,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古典浪漫爱情圣地。清初剧作家洪升更据此题材创作了共有五十折,体制宏大,演出壮观,全本《长生殿》的剧本。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9-10 03:25:3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9-14 19:18 编辑
補充資料
马嵬驿的故事脍炙人口, 传颂不绝,历代文人的诗文著作加持,尤其白居易那一首「长恨歌」推波助澜把它推上顶峰,更有不少的剧作家把它编为戏曲,流播到深远的民间,除了这些人的努力,故事的本身即具有无限张力,其情节之缠绵悱恻、生死离别、爱江山爱美人离舍两难、天人交战内心挣扎、无限思念与痴心、各种情绪,扣人心弦。这也是能流传的原因。下面介绍的这一个京剧本《马嵬驿》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另有一种意味!
《马嵬驿》主要角色 唐明皇:老生 陈元礼:末
情节唐明皇为安禄山所逼,驾幸西蜀,出咸阳道,次马嵬驿,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伏明皇驾前,请诛杨国忠以谢天下,未降旨而杨国忠已死于道周。左右之意犹未快,陈元礼复请诛贵妃以释众怨。明皇不得已,命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葬于马嵬坡下,始整顿部伍而行。杨氏兄妹之怙宠藉势,乱天下,祸苍生,尽人饮恨,独明皇不悟耳。然自贵妃死后,明皇朝夕思念,未曾有一日忘怀,甚至梦寐之间,时时索绕。后郭子仪、李光弼等,恢复两京,迎驾还都,再经马嵬,触景伤怀,命于贵妃坟茔前,陈设祭品,降尊拜奠,掩面悲泣,不胜凄怆。经高力士再三劝解,方肯回銮。
注释按此剧系沪上名艺员汪笑侬所编排,白香山《长恨歌》中有句云:“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大约胎息于此。尤妙在剧本中辞句,缠绵悱恻,旖旎风华,脱却俚言俗语之习气,是为众剧本之上乘。笑侬诚不愧剧界杰出之人。当年鼎鼎大名,轰传南北,亦实至名归之确证耳。 根据《戏考》第十五册整理录入:小豆子相关剧本《马嵬驿》(根据《汪笑侬戏曲集》整理)
【第一场】 (四龙套、四大铠、陈元礼同上。) 陈元礼 (念) 渔阳击鼓起仓猝,护驾巡行到西蜀。且喜逆贼已就戮,五色旌旗返帝都。 (白) 俺,右护龙卫将军陈元礼是也。只因安禄山造反,圣驾西行。今幸反贼 平靖,正好保驾还朝。 御林军,人马可齐? 四龙套、四大铠 (同白) 俱已齐备。 陈元礼 (白) 侯驾起行者。 (陈元礼、四龙套、四大铠同下。) 【第二场】 (四太监、高力士、唐明皇同上。) 唐明皇 (引子) 万里巡行路途穷,看云山,乱愁交迸。长空孤雁添悲哽,无边落木响秋 声。叹凄凉,万种离情 (念) 江山只为美人愁,万里山河半壁休。自愧三郎空好色,风流天子惯无忧。 (白) 孤,大唐天子,天宝在位。只因安禄山造反,谋取神京,将孤逼幸西蜀。 行至中途,六军不发,众小军声声言道:“不杀杨家兄妹,誓不保驾。” 陈元礼那时奏道:“社稷为重。”孤万般无奈,行在马嵬坡下,只得传 旨赐玉环 一死。今幸反贼平复,每忆玉环,不禁伤感。陈元礼又催驾还 朝。 内侍 高力士 (白) 有。 唐明皇 (白) 车驾可齐? 高力士 (白) 齐备多时。 唐明皇 (白) 起驾还朝。 高力士 (白) 御林军走上。 (四龙套、四大铠、陈元礼同上。) 唐明皇(二黄原板)恨禄山贼造反逼我神京, 李猪儿刺逆贼才得太平。 这个是蜀道难道途泥泞, 峨眉山下少人行。 风飘飘一阵阵愁云滚滚, 高力士 (白) 雨来啦!请万岁爷剑阁避雨! 唐明皇(二黄原板) 下金鞍离玉辔剑阁来登。 (唐明皇上山) 唐明皇(二黄原板)观一派白茫茫云遮日影, 雨苦风酸扑面迎。 (白) 高力士,看看是什么声响? 高力士 (白) 领旨。 (高力士看) 高力士 (白) 启万岁:外面乃是雨打树林之声,风吹栈间铁马之声。 唐明皇 (念) 断肠最是雨淋淋,与愁人泪血相交并。 (二黄原板) 想孤魂此际太凄清, 白杨萧萧夜雨淋。 鬼火青磷寒霄静, 听一片风声、雨声、铃声、锣声、人声、马声、秋声、金声并作了断肠声! 高力士 (白) 雨住了,请万岁爷下剑阁。 (唐明皇下山。) 唐明皇(二黄摇板)雨霁风消寒夜冷, 人马浩荡转帝京。 高力士 (白) 前面人马为何不进? 四龙套、四大铠 (同白) 来此已是马嵬坡了。 唐明皇 (白) 高力士,来此什么所在? 高力士 (白) 来此已是马嵬坡。 唐明皇 (白) 哦! (二黄导板)听说来到马嵬坡, (二黄摇板) 点点珠泪似滂沱。 陈元礼将人马且扎山脚, 满腹酸辛可奈何。 (白) 内侍,吩咐外面预备清香白酒,到贵妃娘娘坟前一祭,卿表寸心。 (众人同下) 【第三场】 (四太监同上,高力士上。设祭堂。) 高力士 (白) 有请万岁! (唐明皇上。) 唐明皇(二黄摇板)定情钿盒今犹在, 长生密誓记心怀。 冤怨缘三字孤不解, 这才是伯劳飞燕两分开。 看天台犹是人不在, 我前度刘郎今又来。 高力士 (白) 启万岁:杨娘娘坟茔,已经打扫洁净了。 唐明皇 (白) 待孤拈香。
(哭皇天牌) 唐明皇 (叫头) 贵妃!梓童!咳,卿家吓! (二黄导板)见坟台不由人泪如雨下, (叫头) 贵妃!梓童!爱卿吓! (顶板回龙) 尊一声杨贵妃,杨玉环,孤的爱卿,在夜台下,九泉间,一件件,一桩 桩, 细听根芽:(反二黄慢板) 想当初孤坐的风流天下, 重国色慕倾城运走桃花。 为娇容孤也曾求遍风雅, 压六宫冠粉黛绝世才华。 七月七长生殿花前月下, 连理枝比翼鸟并带莲花。 早不幸安禄山渔阳杀驾, 破潼关扫河北直抵京华。 无奈何且迁都起了銮驾, 幸西蜀为的是有情冤家。 离都门路不远马嵬坡下, 最可恨这六军按兵不发。 孤忙问尔六军因何驻马? 扬言道杀兄妹六军才发。 叹贵妃死在这尺组之下, 卿家吓! 红颜女变作了白骨黄沙。 可怜你霓裳舞独擅风雅, 酒醉后闭月羞花; 可怜你洗儿钱空空挣下, 可怜你今日里玉损桃花。 谢秋波止不转百媚无价, 倒叫孤空辜负恩宠独加。 唐天宝空坐了一朝天下, 身不能庇一女辜负名花。 卿一死且莫要将孤咒骂, 夜台下谁怜你少妇无家。 朕负卿并非是卿负陛下, 国乱时权在臣不在官家。 李三郎只哭得泪如雨下,泪如雨下, 卿家吓! 高力士 (白) 万岁不可过伤,务宜保重圣体要紧。 唐明皇(二黄摇板) 高力士捧金爵酒祭香插。 高力士 (白) 遵命。祭奠已毕,请万岁上马回銮。 唐明皇 (白) 高力士,带马。 (二黄摇板) 陈元礼奏一本催孤起驾, 浩荡荡领人马直奔金华。 御林军忙转过马嵬坡下,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天涯。 (众人同下。) (完)
专有名词
【陈元礼】按此剧中人物「陈元礼」,实系「陈玄礼」。既係同一人,又為何有此現象。先舉一例以挨說明,在本篇前述有一幅额题是「玄元上人万法天师太上道祖」的神祇画,由其「玄」字缺末笔,藉此定为清代作品。這個典故叫「敬避圣讳」,清康熙皇帝名「玄晔」,清人讳“玄”字,必要时玄字则缺末笔,这个例子是「字」形的略化。至若唐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在京剧里变成了「陈元礼」,这个原因是京剧盛行于清朝,为了迎合皇室观赏,又要避清主的名讳,不得不为的举措,这是清朝劇作家與伶人把唐朝人「名字」改了,为避讳清朝康熙皇帝玄晔的名字,不然是要犯「不敬」之罪。古時犯不敬是蠻嚴重的罪。未觸犯圣讳,無心引用了避諱的字也會遭殃,甚至會遭到處死,這種因字而遭禍稱為“文字獄”,在清朝尤盛行文字獄,往往誅連無辜,詩人龔自珍《詠史》詩中嘆息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反映文人做文章只為謀生,提及文字獄,就談虎色變。劇作家與伶人未嘗不是如此。虽到了民国,然劇作沿袭传统并未更变,是以至今仍沿用「陈元礼」一名。ˇ
【文字獄】 文字獄,是君主專制獨裁權威下,對文人的嚴酷迫害行為,亦成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文字獄多是無中生有,造謠陷害,株連甚眾,有的往往受害者上百上千,歷代案例多不可數,較為顯著的在於明清兩朝,以清朝雍乾時期尤烈。文字獄是清史中最不光榮的一頁,較突出的是江西考官禮部侍郎查嗣庭試題「維民所止」案例。雍正四年,查嗣庭在江南某省主持科考,他出了一道作文题 “维民所止”,「維民所止」句出《詩經商倾玄鸟》,亦記於《大學》,全兩句為「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大意是说,国家廣闊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被人誣告,说“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頭,用意要杀皇帝的頭。雍正聽信大怒,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查嗣庭受到残酷折磨,含冤死于獄中,这还不算,連尸身都不得安寧,受到戮尸之辱。嗣庭的儿子也惨死獄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举人與進士的考试。查慎行也受到牵連,奉旨带领全家進京投獄。他在途中寫下这样的句子:“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后来得以放歸故乡,不久即谢世。另一例文字獄是翰林徐駿把「陛下」誤寫成「狴下」(「狴」是形狀像虎的野獸,古時傳統將其畫在獄門上),雍正見了,認為此無疑是羞辱他為虎狼野獸,馬上把徐駿革職。後來在徐駿的詩集裡找到「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兩句詩,更有人落井下石,挑剔指「清風」暗喻為清朝當代,徐駿因而犯了誹謗朝廷罪而送命。这記載於《雍正實錄•八年十月己亥》所載:「刑部等衙門議奏,原任庶吉士徐駿,狂誕居心,悖戾成性,於詩文稿內,造為譏訕悖亂之言,應照大逆不敬擬斬立決,將文稿盡行燒燬。從之。」 詩人龔自珍《詠史》詩中嘆息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只為稻粱謀。」 反映文人做文章只為賺取稻粱謀生,提及文字獄,就談虎色變加以迴避。
【哭皇天】是一首哀乐曲牌,大多用于祭扫坟墓或奠祭灵堂等剧情场景方面。
【梓童】「梓童」是何意?古代社会中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正妻皇后,统摄六宫,母仪天下,地位相当显赫,常常被皇帝称为或自称为「梓童」。
据考证,「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见于《全相平话五种》內之:《武王伐纣平话》中,妲己乃问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进宝,近日进得何宝?将来与子童随喜看之。」 《前汉书平话》中,吕后:「子童领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下,斩讫韩信也」。 《三国志平话》中,高祖圣旨言:「..寡人去游云梦,交子童权为皇帝,把三人赚入宫中,害其性命」。
在明代小说中,「子童」逐渐被「梓童」所替代,用于对皇后的称呼。例如《西游记》中: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
在元杂剧或明代小说中,「子童」或「梓童」不仅用于“皇后”之称,还用于“女仙”和“女王”的自称。
【二黄慢板】二黄慢板的唱腔结构、上下句的落音(包括小分句的落音)等基本规律特点,都与二黄原板相同。不同之处是慢板比原板要慢一倍,从原板的2/4节拍一板一眼、,发展成为4/4节拍,一板三眼的形式。慢板每小节的第一拍称为“板”、第二拍称为“头眼”、第三拍称为“中眼”、第四拍称为“末眼”。因为是一板三眼,京剧表演和音乐伴奏的行内人,习惯于把慢板称之为“三眼”,末眼用无名指点敲。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清初由吹腔、高拔子在徽班中演变而成。过去大多认为起源于湖北的黄冈、黄坡。故名;也有人提出二黄即宜黄腔;均无确据。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同西皮称为“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
【锣经】锣鼓经的简称。所谓「锣鼓经」是指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一种打法都取一个名字,例如「四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一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七」代表铙钹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七台七匡七台七…」。是不是很有趣呢?
【叫头】「叫头」是「锣鼓经」中的一种打击法的名称,多用于剧中人情绪激动而有所呼号﹑控诉时。有单叫头﹑双叫头之分。一般使用单叫头。情绪特别高昂时,重复一次,称双叫头。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30:4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6 16:28 编辑
圣言量
在介绍了神祇画,到目前为止,已一百多页,充其量亦不过九牛一毛,而翰海无涯,是无法尽言,虽然还有一些题材可供发挥,总觉得像滚雪球似,愈滚愈大,臃肿无比,因此在报导完这一章,决定做个总结,就以这篇「圣言量」为结语。所谓「圣言量」是指以佛所说为标准。众生依听 「闻」 圣言量 而「思」惟,后起「修」,证此「圣言量」。论其内容,即是「戒、定、慧」,也就是佛典的主要内容。
因此本单元侧重:一、译经介绍,呈献故宫院藏旧译、新译时期的代表性大乘经典,以文献说明的方式,令读者了解该版本及 译经知识。二、「译场组织」介绍,参照《高僧传》史料,以图示帮助阅者了解译经的各个职司。
【译经的开展】译经一般分为旧译、新译大乘经典,何谓“旧译”与“新译”。 这得从佛教的东传讲起,自东汉起佛教开始传到中国后,一直到宋朝的一千数百年间,从朝廷,以至佛教高僧,共同努力于译经事业;所以,中国的佛教经典,蔚为巨观。 在译经的历史过程中,可以概分为四个时期: 从东汉(公元1世纪中)至 西晋(3世纪末)约270年间,为译经的初期。这几百年中,到中国的僧人只是在布教的余暇,从事翻译;朝廷也没有加以保护,翻经也没有一定地点,译体也不划一,译名也多混淆,所以称为译经的初期。其间,安世高法师译出小乘经典90多部,可谓在中国最初传小乘教者;支娄迦纤译经20多部,主要属大乘经典,可谓是在中国最初传大乘者。至于传大乘教最著名的,则是被誉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他在晋武帝时(3世纪末)来到中国,从事翻译工作40余年,译经多至200部。 从前秦苻坚时期(公元4世纪初)至后秦姚兴时期(公元5世纪初),这百多年间,为译经的第二时期。前秦时期,有罽宾国人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到关中,译出小乘经典甚多;有我国名僧道安帮助翻译,所以小乘的传译,在前秦时期独盛。 后秦姚兴时,有龟兹国人鸠摩罗什到长安,秦王姚兴尊其为国师,礼遇甚优,并且拨出王家花园做译场,帮助翻译僧众,多至八百人,规模前所未有。鸠摩罗什是旷世天才,谙通三藏,善于汉文,故能融会两国语言,不必拘于直译而能为流畅的意译,在我国翻译史上开一新纪录;他翻译的般若经、法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多至三百数十卷,大都发挥龙树的教系,为中国大乘空宗的开始。 这时,南方庐山有高僧慧远结白莲社,为中国提倡净土的初祖。慧远未见罗什,但极其推重,每有疑义,常用书函请问罗什,罗什也极佩服慧远。慧远对于译经事业,也极尽力;佛陀跋陀罗在长安不得志,慧远迎接他到庐山,请他译出《达摩多罗禅经》,开中国禅门的先河;又译出《华严经》,为中国大乘有宗的开始;这都是慧远的力量。慧远还派弟子法净、法领先后到西域去搜求经典,此时僧伽提婆也来庐山,译出不少经典。 罗什在长安,为北方佛教的中心;慧远在庐山,为南方佛教的中心。然而,两派学风,大不相同:罗什受帝王供养,不拘于戒律,徒众数千,声势煊赫;慧远则持律谨严,风格高逸,不喜亲近权势,国中乐于静修的人,多愿从他就学,也有数百人。时人评说:长安佛教,如春花盛开,生气勃发;庐山佛教,如深秋枯木,旨趣闲寂。这是南北两派隐然对峙状况,也是中国大乘教空有两大潮流的发源。 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中 至 公元6世纪中)为译经的第三时期。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事业更加兴盛,著名的译者有: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真谛三藏。世亲菩萨的教系,由真谛三藏首先传入中国,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这个时期的译经特点与前两时期不同的是,经典原本多自印度得来,译法也比较完备;而前两个时期的经典原本多是从西域传来,都是西域文字,译成华文,已是重译,与梵文原本总有点违异。 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中)至宋朝时期(公元9世纪)为译经的第四时期。唐朝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出世,少小出家,博学无方,深通三藏,名冠京都。然而,玄奘法师以为诸师各有所宗,译出的经典也多有隐晦难通的地方,遂立志亲往印度,以明其究竟。法师孑然一身,万里长征,备尝艰苦,在印度留学十七年,遍学大小乘经论,获得梵本佛典657部,归来献于朝庭。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建立译场,由玄奘法师主持,重加改正从前翻译体例,一洗向来梵华扞格的毛病,在译经上又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数十年中译出经论多至76部1347卷。玄奘所传,也是世亲菩萨的教系,至此,中国大乘有部于是完成。 唐玄宗开元时(公元8世纪中),中天竺僧人善无畏把真言密教传到中国;后来又有金刚智、不空师徒两人,从海路来中国,传布密教。故此,翻译的密教经典,一时极盛。 到宋太祖时(公元9世纪中),曾派遣沙门300人,往印度求梵本佛经,此后从印度及西域来中国的僧侣既多,从中国去印度求法的人也不少,往来交通既便,翻译事业,自然更盛更完美。宋以后,国家不复加以提倡,译经事业也就终止了。 这时期(第四期)的译经有两点与前三期不同:1、玄奘法师归来,亲自主持译事,这是本国人独立翻译佛经的开始。2、前三期,华文梵文的隔阂终不能免,并且译例也不尽划一;而玄奘法师一洗此旧病。所以,通常把前三期所译的经论称为旧译,玄奘法师以后所译的经论称为新译。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41:4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6 13:57 编辑
【旧译佛典】
以下介绍一部份旧译的佛典,包括:金光明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寿圣寺金刚经、泥金本弥陀经、泥银本法华经
【金光明经】、
金光明经 北凉释昙无谶译明泥金写本 四册 无附图 经折装 瓷青笺本 泥金 每半叶框26.3x11 公分
[文献说明]《金光明经》为北凉昙无谶(意译法护)于玄始年间译出,全经分为十八品,始于《序品》,终《嘱累品》。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47:21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15 编辑
【菩萨璎珞本业经】
菩萨璎珞本业经姚秦释竺佛念译 宋元佑六年福州东禅寺刊万寿大藏本 二册 无附图 经折装 刊本 墨印 每半叶框24.3 x 11.2 公分
[文献说明]全名《菩萨璎珞本业经》。律藏可粗分为大、小乘律;小乘律讲七众别解脱戒,大乘律则主张菩萨戒的重要。本经属大乘律典,内容为释迦佛说明凡夫修行到证佛果所有修证次第,分为菩萨五级五十二阶位的过程,以及菩萨戒的内容。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50:2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15 编辑
【寿圣寺金刚经】
寿圣寺金刚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宋开庆元年寿圣寺刊本二册 无附图 经折装 刊本 墨印 每半叶框25x11.4 公分
[文献说明]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自五世纪初传入中原至八世纪为止,先后共有姚秦鸠摩罗什、北魏菩提流支、陈真谛、隋达磨笈多、唐玄奘、义净等人译出此经。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53:1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15 编辑
【泥金本弥陀经】
泥金本弥陀经 姚秦释鸠摩罗什译 明泥金写本 一册 一幅附图 经折装 泥金写本 泥金 每半叶框20.6x9.3 公分
[文献说明]全名《佛说阿弥陀经》,又称《小无量寿经》,净土三部经之一。汉译本由姚秦鸠摩罗什译出,译文简洁流丽,故诵读者最多。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3:56:0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16 编辑
【泥银本法华经】
泥银本法华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明泥银写本 七册 七幅附图 经折装 瓷青笺本 泥银每半叶框25.9x11 公分
[文献说明]罗什的译本原为七卷二十七品,且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法献、达摩摩提合译的〈提婆达多品〉和阇那崛多的〈普门品偈〉收入什译,构成八卷二十七品,其后又将唐玄奘译的〈药王菩萨咒〉编入,成为现行流通本的内容。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02:1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19 编辑
【新译佛典】
以下介绍一部份新译的佛典,包括:大宝积经、药师经、涅盘经后分、华严经、楞严经、大毗庐遮那经、宝箧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 唐释菩提流志译明宣德五年钞本一百二十册 二十四幅附图 经折装 羊脑笺本 泥金每半叶框30.4x14.5 公分
[文献说明]全经共一百十二卷,分为四十九会,其中有二十三会是西晋至唐代间独立于世的旧经,另二十六会是唐代菩提流志新译,但此二十六会中又有十五会是参考同本的旧经单行本重译的,故真正属于初译的只有十一会。本经为早、中期大乘经的汇编,经名中的「宝积」意为「法宝之聚积」。所收各会中,既有般若类经典、本生类经典、戒律类经典、净土类经典,也有秘密类经典,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展示大乘佛教的各种法门,并论述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05:1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0 编辑
【药师经】
药师经 唐释玄奘译明写本 一册 十七幅附图 经折装 羊脑笺本 泥金每半叶框27.9x12.3 公分
[文献说明]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唐玄奘法师自天竺携回译出。此经同本异译约有五种汉译本,内容多有差异, 最通行者为玄奘译本,具有密教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此为中国佛教修持药师法门者主要依据经典。本经为明泥金 羊脑笺 写本,庄严华美,卷首扉画右绘佛说法图,左绘药师经变图,经中附图共十七幅,形象描绘生动。具「药师经变」的《药师经》甚为少见,本经为皇室典藏版本之极品。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10:2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0 编辑
【涅盘经后分】
涅盘经后分唐释若那跋陀罗、会宁等译明宣德间写本 二册 二幅 经折装 羊脑笺本 泥金每半叶框30.4x14.5 公分
[文献说明]《大般 涅盘经后分 》,又作《大般涅盘经荼毘分》、《阇维分》、《后分》。本经叙述佛入涅盘前后之事迹。关于本经之传译,据僧传经录记载,为南天竺僧若那跋陀罗与唐僧会宁于南海波陵国所共译,于仪凤年初送至长安。本经文义及要旨是否与昙无谶所译大乘 《大般涅盘经》 相关涉?古来诤议甚多。由此可见佛经译本的来源、经中义理的分判及译师传译的过程相当重要,是判断译本优劣或疑伪的依据。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13:2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1 编辑
【华严经】
华严经唐实叉难陀译元释溥光泥金写袖珍本 四册 八幅附图 经折装 瓷青笺本 泥金、银每半叶框10.5x6 公分
[文献说明]《八十华严》梵本,乃实叉难陀应武则天之请,从于阗国携入我国,自证圣元年(695)于遍空寺始译,武后亲临译场,挥毫首题品名,历时五年功毕,此即第二译。新译《八十华严》比旧译《六十华严》,文辞流畅义理更周,故流通较盛。华严宗之主经即此《八十华严》。末卷附<普贤行愿品>为唐贞元时南天竺乌荼国王亲书朝贡品,般若译出(即《四十华严》),此品具西方净土思想,后来成为净土宗奉行的主要经典之一。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17:4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1 编辑
【楞严经】
楞严经唐释般剌密谛译宋绍兴九年刊本 十册 无附图 经折装 纸本 墨印 每半叶框13.8x8 公分
[文献说明]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朝般剌蜜帝译。此经于当时广州制止道场译出,宰相房融笔受,全经译词流畅,思维与逻辑理念清晰,异于一般唐代新译经典,没有艰涩难读的弊病。是一部开示修禅、耳根圆通、五蕴魔境等禅法要义之经典。虽然本经自译出以来不论部属、译者、真伪,皆有不同的诤论,但也因此产生了百余种论注作品,本院所藏古来楞严相关经论注疏也有七种之多,可见《楞严经》的研究讨论是千百年不坠的。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20:36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2 编辑
【大毗庐遮那经】
大毗庐遮那经唐释善无畏译 释一行笔日本平安后期钞本一册 无附图线装 纸本 墨
[文献说明]《大毗庐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称《大日经》,开元时中天竺善无畏赍梵夹至长安译出,为唐密根本圣典。院藏本经原为观海堂藏的日本平安后期钞本,是杨守敬于日本搜购的失传孤本。本图卷末「释一行笔」,编按应为当时写者依唐本抄下,因其为唐人,师事善无畏并共译此经,故不可能平安时期写本会有亲笔之事。本经 乃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所说,旨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所具之无尽庄严藏,示以本有本觉曼荼罗为主旨,并宣说三密之方便。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6 14:25:18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2:22 编辑
【宝箧经】
宝箧经唐释不空译北宋开宝八年吴越国王钱俶刻本 一卷 一幅附图 卷轴装 纸本 墨印 5.8x196.5 公分
[文献说明]全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唐“不空三藏”于天宝大历年间译出。本经是部造宝箧印塔法的密教仪轨经。经中主要叙述宝箧印陀罗尼(凡四十句)的来由、书写、读诵、造立纳藏此陀罗尼的方形七宝塔的功德。认为造宝箧印塔,供养宝箧印陀罗尼,即是供养三世如来的全身舍利,具有消灭罪障,免于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之苦,并延长寿命的作用;这或许是吴越国王钱俶造印八万四千刊本,埋于西湖雷峰塔下近千年的主要动机吧!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7 00:53:0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4:21 编辑
【译场组织】
我国古代之译经,大多由朝廷保护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业,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于现存之诸经中,幾乎大多题为“奉诏译”‥。古代對译经,异常慎重,要经过多人之手,并且所订体例,十分细密从事译经之法师,称为译经三藏(略称三藏),或三藏法师,通常由精通梵汉语言,且须明练经律论三藏,通显密二教者充之。。译经之大业,古来即罕有独自一人完成者,而系于译经三藏下,另有众多辅助者 从旁协助译业,其后乃有专为译业所设之种种官制。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载,译场所置之译官有下列九职:
(一)坐于正面宣述梵文者,称为「译主」。(二)坐于译主之左,评量(批判、审查)梵文者,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者,称为「证义」。(三)坐于译主之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者,称为「证文」。(四)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称为书字「梵学僧」。(五)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称为「笔受」。(六)连缀文字成句者,称为辍文(缀文)。(七)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八)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者,称为「刊定」。(九)坐于南面润饰译文者,称为「润文」。
译经中:仅译出一次者,称为“单译”、“一译”。翻译二次以上者,称为 “重译”、“异译”、“同本异译”。译者名称不明之经典,称作“失译经”。后世之译经,常于经首或卷尾署明译者之名,而在古代,译经者多不署名,故所谓之失译经特多。又唐代玄奘及其以后之翻译,称为“新译”,玄奘以前所译者,称为“旧译”。姚秦鸠摩罗什以前之译经或谓“古译”。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7 01:46:2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01:57 编辑
【唐朝译场列位图】
以下为唐朝译场列位图,由图中的配置可见译场组织的缜密,译场主分为南北庭及中央三大区块 ,每区块横向以通道相连,东西两侧纵向为护廊,中央为庭院并于各席四周皆留有相当充裕的空间称为护庭,这样的安排使各职于各席能分别专心工作而不受打扰。
【译主】:主持译事,一般由携带梵本来华的天竺或西域僧人担任,且须明练经律论三藏,通显密二教者 充之。【笔受】:将梵语的意思转写为汉文。故必须由能通华梵二种语言,并了达有宗及空宗义理者担任。
【缀文】:有时被视为笔受的异名,二者分则为二,合则为一;是将梵语连缀成通顺的汉文。
【度语】:又称译语、传语也。在外国译主不懂汉语时,将译主诵出的梵语译为汉语,即现代之口译员。
【证梵本】:检查译文的语句是否符合梵文的原意。
【证梵义】:佛典未译成汉文之前,与主译斟酌梵文经义的阶段。
【证禅义】:主要检查译文中所说的禅法是否符合梵本的原意,由精通禅法的沙门充之。
【润文】:对译文作润色加工。从事润文工作人数不定,有时多到二十多人次,润文者大多令通内外典学 者充之。【证义】:佛典译成汉文之后,再「证」汉文佛典之「义」,审定是否正确反映梵文原典原义。
【校勘】:雠对已译之文。校勘是一项古老的职位,因为译经工作比一般的文字活动更复杂,因此更需要 校勘,有时主译者出经后,再回头做校勘的例子也很多。
【监译】:监掌翻译事务,审读新经。通常由朝廷委派精通内外典的大臣担任,有时也只是挂名性质。
【正字】:「定字伪」之职,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正字大概起源于玄奘译场,玄应曾任此职,现存的 《一切经音义》即是他担任正字工作的记录。此位有时会设置,有时不设。
【梵义】:佛典未译成汉文之前,与主译斟酌梵文经义的阶段。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4-10-27 02:00:2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4-10-27 15:29 编辑
【宋朝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场列位图】
【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
【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纥哩那野,再翻为「心」;素怛览,翻为「经」。
【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如笔受云「照见五蕴彼自性空」见此,今云「照见五蕴皆空」。大部分 的梵音多先名词后动词,如「念佛」为「佛念」,「打钟」为「钟打」,故须回缀字句以顺 此土之文。
【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kṛ da ya 初翻为「纥哩第野」,su traṃ 为 「素怛览」。
【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如《心经》「度一切苦厄」一句,原无梵本。又「是故空中」 一句,「是故」两字原无梵本。 (《心经》梵本原无「度一切苦厄」一句。梵本原為「空中」 无「是故」两字)
【证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
【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两土即指中國與印度)
【刊定】:刊消冗长,定取句义。如「无无明无明」,剩两字。如「上正遍知」,上阙一「无」字。 (刪「无无明无明」為无明。增“无”為「无上正遍知」)
【证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
— 全文終 —
ypdoo
发表于 2014-12-6 11:54:30
学习了。了解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