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8 21:46:39
过年(8)
父母身体好的时候,周末和过年时,家人会在一起打打麻将。不赢钱,只是用围棋的黑白子计数,黑的每个代表10,白的则代表1。父亲的水平很高,曾经参加过冶金部组织的麻将比赛。母亲打麻将牌风极好,不紧不慢,不急不躁。我们打麻将都是父母教的,只是为了陪老人娱乐,所以只在家里打。外人问起来,我从来都是说不会,因此除了家人,无论是同学还是朋友、同事,我从来是不玩的。
自从父母不能再打麻将开始,牌就收了起来,一直由我们保存,十来年也没有动过。明天就是除夕,今天扫墓回来,晚上,爱人拿出麻将,提议两人玩一会儿。于是支上桌子开始玩,连围棋也不用,只是记分即可。
默契地洗牌和出牌,很久不打了,算番(不知是哪个字)大致还知道,具体也记不太清了,无所谓。认真地洗牌,认真地出牌,但无所谓输赢,心照不宣,玩的只是一种回忆。
秋江
发表于 2013-2-8 21:52:45
节前一乐,看我被前后夹击、腹背受“敌”。
wangpei
发表于 2013-2-8 22:03:56
老田原来办公在宣武门,我住西单,一般一周都见一面,是我与我们班见面最多的同学。一两年前,他搬到CBD,多次让我去,我这人腿脚懒一直没去。到他要下台了,我才去了一趟,还照了他最后的办公室——
wangpei
发表于 2013-2-9 12:55:51
把小董发我的PPS转发上来——《问声新年好》
http://player.56.com/v_ODYzOTE0Mzc.swf
luijian
发表于 2013-2-9 14:31:55
祝同学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3-2-10 15:35:51
除夕过了,蛇年到了,祝各位老师和同学新春快乐!蛇年大吉!幸福安康!
水仙和小菊应时应季的开了,再祝大家生活美满!快快乐乐!香香甜甜!
tiantou
发表于 2013-2-10 17:06:42
拜大年!
wangpei
发表于 2013-2-10 17:07:15
给大家拜年!祝春节快乐!
(这歌当年若是零点后唱的,我初一发还不算晚)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EyOTg5OTQw/v.swf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10 21:03:04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2-10 21:06 编辑
我家的水仙今天也开花了,很喜兴。
今天去了颐和园,人不少,着重看了谐趣园的腊梅展,到正月十五才结束,有兴趣的同学可去看看,腊梅是黄色的,全部都开得差不多了,红梅大多都还没有开,白梅不多,少量开的。
爱热闹的人可以去苏州街,很红火。
咱们六年级的同学有很多是属蛇的,本命年了,希望大家健康快乐。
祝所有育新的同学,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11 00:15:18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11 00:20:10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2-19 17:04 编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ybsbNTXIUg/
大年初一到颐和园游玩,正好谐趣园在举办“腊梅展”,拍了几个张,做个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tiantou
发表于 2013-2-11 08:11:28
3【天气预报】
晚《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是必看的,关注北京的冷暖雨雪自不待说还胸怀祖国,老妈还要知道以下几个地方:济南,那是老家的省会所在;大连,她的两位老妹妹还生活在那个城市;后来还看海口,因为我有一段常常落脚那个小岛,一待就时候不短。环球同此凉热,老妈似乎都能感受。昨天又在播出,省会城市之后插播广告,接着是若干重点城市天气,音乐声中老妈问:大连多少度?老妈的眼睛看不见了。 孩子遗传了母亲基因的50%,我也有特别关注,不限于天气预报,扩展至大事小情。比如关注胶东半岛的山东老家,尽管没去过几趟,最近那里石岛的核电站被批准开工了,让人有些不爽。再有龙江,青春年华抛洒在那,松花江的污染、黑土层的消蚀,更有那兴凯湖的一颦一笑。下面的一个城市是大上海,不是因为它的大,而是16岁时就和一帮上海少年滚在一个炕头上,奇异他们的假领头、细腿裤,争辩上海、北京哪个大……。多少年过去了,习惯成为自然,在各类媒体的浏览中,这些地方、城市是引人注目的亮点,多看一眼、内心多盘算一个来回,以至于它们那出来的人,也多出一分的亲切,爱屋及乌,它们的地方产品也多了一分的吸引。几年、十几年没再去了,都好着呐? 上海更大、更高了。可邵、徐老哥前两年都“折了”黯然神伤。齐市的车辆厂如何了,早就换下了曲波、张大开,新世纪高铁大发展,“齐车”一定也大发展了,谁又子承了父业。老吴的江畔小城没进去过,但华西村走马观花过,又造了新楼,那楼够高,里面够牛,立着头数吨重的金牛,集体经济大旗不倒,村中之人作何感受?大千世界,我们茫然无知的太多,不想、也无力去了解,借你的一双眼,分享你的世界,满足我的一份好奇。身边的点滴是信息、是财富、是你我的沟通,人生的道路由此少些孤寂,多些欢乐。 4【谐趣园】 网上看到刘同学颐和园谐趣园靓照。老没去了,多少年都记不得了,估计打它开始收钱就没再进去过。“园中园”制度有好的一面就是控制流量、保护文物古迹,让参观者能够静心观赏精品。你看院子里有多清静,坐下临摹个腊梅有多消停。 第一次去谐趣园是小学二年级的春游,同学们坐着大轿车一路闹闹哄哄,进了颐和园东门就解散,那时的老师胆子够大,也不怕学生走丢了,那天我就迷了路一会儿,下午门口集合时:有赵同学没有按时归队,还派出几路人马去找。头次去那糗事数件,说谐趣园边上的一件:那时没有心情、也没有鉴赏力去看园子,不就是青砖大瓦房,那时都住在四合大院子,中间有坑水。谐趣园是一进一出,一跑而过。出来这组建筑的西侧是个斜坡,现在那坡应该还在,一头高一头低,高差约有四五米,青砖漫地,在孩子的眼里是个奇妙的大操场,比学校的土操场都长还是平展展的大斜坡,从高往低,撒欢的跑下,结果越跑越快,坏事,刹不住脚了!呼喊着撞上西墙,瘫软在地面。儿童,自控能力弱,看不出深浅,连带神经、肌肉系统的欠发育,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住,好在不是一头撞上南墙,而是竭力后仰,柔软的肚子撞击的硬立面。 成年以后的多少年,我几次过来凭吊这里,也曾说给闺女听,她说,你怎么那么傻! 人都有新奇感。游览者走马观花是常态。包括这一等一的皇家园林,不是搞专业的,或是有特殊需求,再一再二,通常不再三再四了。三年前的夏天,我几乎周周来这大院子,不走东门,泊在西南门,不来谐趣园也不登万寿山,下团城湖。游湖可以百游不厌,可人家铁壁合围不让游了。去年我陪了客人来了一趟就没有再来。来了也被收费档在了谐趣园之外。 时过境迁。看到画面我意识到,这谐趣园的冬景我还没见识过,几年前听说它大修了,修旧如旧,也不应该有多大的变化。几十年于古建是添寿一二,于人,快要一生了,儿童老翁的转换。人踏实了下来,满脸满眼的沧桑。人老珠黄再观这园子定是不一样,阅过多少江南园林,皇家仿的这一处是高仿还是出类拔萃之作,应该是后者。啥时去看看?没日子。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11 10:13:15
谐趣园现在不收费,前两年大修过。前面的照片是大戏台,刚大修完还未开放。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1:48:13
本帖最后由 秋江 于 2013-2-11 12:13 编辑
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
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
水仙花 宋 刘邦直
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
仙风道骨今谁有? 淡扫蛾眉篸一枝。
水仙花 元 杨载
花似金杯荐玉盘,炯然光照一庭寒。
世间复有云梯子,献与嫦娥月里看。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六出玉盘金屈卮,青瑶丛里出花枝。
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1:52:10
我家的水仙花也盛开了,发出淡淡的幽香,但想到花开繁盛过后的凋零,竟不合时宜地生出些许伤感......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2:06:59
佳节开放的水仙花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2:09:23
水仙(微距)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2:10:51
还是清纯的水仙
秋江
发表于 2013-2-11 12:47:52
这是秋天时拍的,地点在xiuhua学姐所谈到的迁移后的首钢总公司的西边,现在也属于免费的无栏杆公园。大片草地上有各种花草,草丛里蹦跳着很多蚂蚱和扁担;还有大而长的水道,岸边长着芦苇,当然还有些钓鱼的人;那个公园游人很少,也许是知道的人少的缘故,同学们春夏秋季可去玩玩儿。
tiantou
发表于 2013-2-12 08:38:04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2-12 09:06 编辑
5【年初一】 年初一,照例晚起,昨看春晚熬得晚点,节目的吸引力不足以奉陪到底,没到前半夜结束,先去睡了,初一的零点又被窗外的爆竹声叫醒,那气势似乎也不足够的大,听了几耳朵又过去了。8点钟是被电话叫醒的,没轮到我接,想来必是老家堂哥给老人拜年的。老妈那边接起,听来果然不错。年年如此,没有例外,乡里人起的早,自觉天光大亮,该向老辈的表表敬意了。电话一个接一个的进来,一上午总有十多个,每年的大年初一,是家中座机最忙碌的一天。电话一半是父母的老同事,另一半是亲人们,五服之内的或五服之外的近枝。“小麒麟子叔”比妈小8岁的叔,那一辈人唯一的遗存,我得叫爷,他是刚出五服的同姓近枝族人, 30年前住在前门外路东街里的“东升楼”那座一跺脚就颤和的木楼,楼主人的模样早已淡忘,这十年老辈的真老了,都不走动了。靠这电话,一年一次的沟通。徐叔叔过来电话,这位也几十年不见了,老爸问人家你住在哪呀?对方的声音够大,“还在方庄”徐叔叔说,“好天出来,走个三四百米晒晒太阳又回楼了”老爸还记得徐叔叔,他们在外工作时,在一处单元房内住了好几年。撂下电话,爸说,我们这些人死性,都在北京这么多年都没能见个面。现在都走不动了。秦叔叔也过来电话,这位“瞪眼子老乡”也往九十去了,老人能说什么,相互问安、叮嘱保重。我想起了他家的闺女,是同校、同级、不同班的同学。每一通电话过后就是一番的城南旧事,老人钩起老人的旧话,旧时的老理、老家的趣事,有的是去年说了今年又说起……。 这里不会有我的电话,有网络在,在网上就团拜了,省了不少的事,也省了点散碎银子,一毛钱也是钱,到是不上网的几位,近的、远的打来电话。初一是一家的团圆饭,我家是一大家、两小家、三代六口人。近年人丁最不旺的一次大年饭。人不多,可二老齐全,让人欣慰,小辈的两代两家都有代表,餐桌上没到,但人都在,人在他方没有什么不好,要主动适应这变化的社会生存状态。放了小时工几天的假,中午弟妹张罗了一大桌子菜,昨晚喝了酒,今天不想再喝,不喝就不喝,就着电视吃菜,做饭半天,吃饭半小时。饭后补觉,一觉日西斜。 6【沈阿姨】 沈阿姨是院子里的邻居,年龄比我爸妈还大,沈阿姨老伴在世时,我管他叫方伯伯,是老爸几十年的老同事,在院子里碰到总要称呼一声,但沈阿姨却从未打过招呼,她总是一脸的严肃。老妈管方伯伯叫“方夫子”有点“迂”的意思,做派、言谈,笑呵呵、慢腾腾,对沈阿姨总说她是知识分子,有架子在那。其实方夫子更是知识分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金融专家、通多种文字,沈阿姨同济医学院肄业,20 多岁时被肺病缠上差点要了小命,学没能再上,直到解放前后,看到中苏友好的前景报考了俄文专科,宝还真押对了,毕业后从家庭妇女成了出版社的编辑。沈阿姨的上述信息是刚知道的。去年沈阿姨送了老爸老妈自己撰写的一本小书,他们二老看不了了,我初二这天没事,浏览了一番。不愧编辑出身,小书图文并茂,行文流水,一气我就翻完了。回忆家事,她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家事连带着国事。九十老人的心境,对家人的怀念、对世事流转的感伤,老人自述是书香世家,祖父行医、父亲那辈就追随新思想,教育立国,在家乡办学,但社会动荡家道中落、颠沛流离之中,军阀混战、日本入侵带来家破人亡,于是真心欢呼新社会的诞生;夫家同此,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殷实的夫家也因投机的失败败落下来。近代社会的翻天覆地,多少家族起起伏伏,个人命运多舛。进入新社会的兄弟姐妹们,相对平稳得多,技术立身,无大富大贵,历次运动的经历多是思想的折腾,再无皮肉之苦,老百姓的日子。一路知识分子前行的脚印,我们的父辈大体如此。回望历史,教科书是一类,骨架;家史、回忆录是血肉,千家万户的,历史就丰满了起来。对认识的人写的东西会另有一种亲切感,有的人物你也熟悉,甚至某一个场景你也在场,书中某个段落三言两语,非旁人所能理解,而当事人知其意味深长。看这几十年的历史,人情的嬗变。沈父宁可饿着不为日伪做事,有此风骨的越来越少了。沈家和老保姆一生不离不弃的关系,供养至百年,现在更罕见了。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全英文环境,考试实行“无监考制度”培养道德、人格。方伯伯就是这样方夫子的……。书中说起方伯伯晚年教书育人出任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把我带回1985年初夏武大的校园,在大操场上邂逅了方伯伯,他告我来这给学生开“国际金融”的讲座.那时他还风华正茂,才过了一个甲子。 《一行足迹 一泓思念》沈宝群著 人民出版社
wangpei
发表于 2013-2-12 10:18:35
“对认识的人写的东西会另有一种亲切感,有的人物你也熟悉,甚至某一个场景你也在场,书中某个段落三言两语,非旁人所能理解,而当事人知其意味深长”。
颇有同感。
河水清
发表于 2013-2-12 12:10:44
本帖最后由 河水清 于 2013-3-4 06:55 编辑
当下有一种说法,吃饭前先给饭菜照照片的,为:食神;上来就吃的,为:食民。大家听说过吗?
河水清
发表于 2013-2-12 13:51:50
本帖最后由 河水清 于 2013-2-15 17:45 编辑
过年了,给育新的老师和同学们拜年!
河水清
发表于 2013-2-12 13:52:20
本帖最后由 河水清 于 2013-2-15 17:51 编辑
祝大家新春吉祥!
草色入帘青
发表于 2013-2-12 16:51:22
给大家拜晚年。
拍了几张正凋谢的蝴蝶兰,凑凑热闹。
草色入帘青
发表于 2013-2-12 16:52:42
对比着看。
草色入帘青
发表于 2013-2-12 16:53:16
还有一张。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3-2-12 21:11:58
本想照着刘学姐的法子年初一去逛颐和园的。天气预报说初二有雪,所以初一正好睡个懒觉,就没去。没想等到下午也没见着雪花,只好延到初三去了。呵呵,今天人可巨多,看花要在门外排个小队等一会儿,才能被放进去看腊梅。园子里净是拉家带口祖孙三代逛公园的,虽是满园的喜庆气氛,但人也忒多了些。花也不能静心的欣赏啦,好歹看看就出来了——总不能让外面排队的老等着呀,天气又怪冷的,将心比心吧!不过,腊梅的淡淡香气还是闻得到的。估计初六或过了节人会少些,各位到时再去慢慢品味吧。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2-13 19:40:34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2-13 19:42 编辑
从庄则栋联想到打乒乓球
庄则栋,这个曾经的世界冠军,家喻户晓的名字,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被人遗忘。多年后,当报纸上再次出现这个名字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
庄则栋对于我们这代人的影响很大。连续三届的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年代,得到的是无数的掌声,大概也会有鲜花吧。且不说七十年代曾经有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但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争先恐后地学习乒乓球是确有其事的。
当时还是少年的我们,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借东风,全民健身运动掀起,到处都是乒乓球台子,很多学生都手持球拍,两面胶的最好,一般人没有,大多数人用的都是一面胶的,还有的人干脆就是光板。当然,较为正规的木球台很少,大多是学校操场边上的水泥球台。但这并影响孩子们的情绪,兴致依然高涨,同学之间常会为了占领球台发生口角。
同龄的孩子大多还在露天的土台子打球时,我们当年就读的育新小学,除了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之外还拥有一座大礼堂。学校刚从西四搬到德外时,我还觉得礼堂没有了座椅有点不习惯,正好赶上普及乒乓球运动,礼堂里都是正规的乒乓球台子,体育课时老师就是教练,晚饭前后的自由活动时间会有很多同学在打球,我就是那个年代学会了打球。
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无论球打得好与否,人人都会几下子。发球、对挡一般不说,即便不会反手抽球,起码也会正手抽。下乡后是没有条件,当工农兵学员时,如遇乒乓球比赛,每班两个女生名额必有一个归我。改革开放后的工作之余,只要是有条件时经常也会打打球,锻炼身体。前些年,单位组织职工的乒乓球比赛,我还曾获得过女子的前三名。我发现,前几名无论男女大多都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
退休了,在家附近的北京交通大学办张乒乓球卡,每隔两、三周兄弟姐妹几人相约着打球,两个小时下来,一身汗。再回到家里,吃饭、聊天,锻炼身体与联络感情一条龙。很多熟人都羡慕我们家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其实,除了必不可少的沟通与聚会之外,时常的一起旅游和运动也是很重要的粘合剂。
回想起打乒乓球,也是在怀念那曾经纯真美好的时代。很多运动是老少皆宜,会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例如,打球、游泳。我们这些同龄人现进入花甲之年,希望大家都加强锻炼,保重身体,这是自己幸福的前提,也是少给儿女添麻烦。
记不得咱们育新的礼堂里有几个乒乓球台子,外面是否也有土台子,有同学还记得吗?
tiantou
发表于 2013-2-14 08:24:56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2-15 12:45 编辑
7【三人行】初三,三人又聚在一起。自打下乡回城又联系上后就年年如此。老张兴凯湖四连的,小顾十八连的,再往前捋是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子弟小学、还同一班过。说来再话长些,曾是住在同一院子中的左邻右舍。我三岁那年迁京,不久住进西四北胡同中一个空旷的大院子,隔了几个月还是一二年,张家、顾家先后搬了进来,那时我们已能满院子跑了。人聚人散,小顾至今未能回城,在不远的大港站好最后一班岗,年年要往京城跑,年还轻时春节回来一趟,如今父母老得不行了,每年多回来两趟,他回京匆忙,我们三人又常是锣齐鼓不齐,不见也罢,但春节相聚的一年一度是保证的。先要看看老人家们,我和小顾两家的老人是前后楼住着,每次总来我和小顾这父母双全的两家,坐下聊聊,老人高兴,把一年没见的话尽可能说说;这两年小顾老爸是彻底无语了,他听着我们说,我们进来和起身时,老人家有明显的反应,明白的。我记得下乡前,在院内的大枣树下,几个小伙先后出手与顾爸掰手腕,没有一位是个的。四十多年了,人能不老,我们都老了。三人出来继续前行,往哪?就老张家了,老张家冰箱内的存货多。老张闺女在家,赶紧搂一眼,要不就跑了,有一二年不见,自己的独立空间越来越大。真是女大十八变,姑娘到了捯饬的年龄,这要在街上走个对面认不出来。“走了,洗温泉,晚上不回来”我们举杯时,小皮鞋嘎嘎响,关门走了。小辈的一代都工作好几年了,小顾家的最小,大学毕业后也工作二年,搞银行业务,日复一日,说特没意思。芸芸众生,大多数都是这样没意思日复一日的工作一生。老张家的一直干在民企,没意思了就换上一家,反正有老爸作保障,女孩子的压力是不是小一些。工作稳不稳定,反正都干着呢,稳定好不好,那是当事人的感觉,长辈的操心也是瞎的。操心的还有儿女的婚恋,工作有了年年在长着工资,总是好事,年年还长的是岁数,就不太是好事,尤其是往大龄走的人。老张说,闺女的事让她妈去操心,老爷们管不了那么多。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张半退休状态持续多年,退休生活安排值得我借鉴。其实也很简单,侍奉老人,八十多的老妈,九十八的姑姥,三天要往老人那跑两趟。这是近的,还有远的,一年要瞅空子出游几次,前年走川藏自驾游,高原没有不良反应,对身体信心大增,去年走的三清山、井冈山一线,……。“七十岁之前,趁着身体好多跑跑,新疆还没去过”。国窖1573 ,酒好不好另说,先得摆谱,卖老,还是明朝那些事。酒窖够老,但酒液可不是年份酒,三年、五年还是十年。老张酒多了话就更多……。年复一年三人行,能走多远走多远。9【乒乓】老庄走了,追随远古的圣贤逝去。一年多前,网上有过他一段视频,画里话外有向世人告别的意思,去年什么时候有关他夫人未来社保的安排,网上也有帖子,现在日本太太遗孀了,安排妥贴了吗。少年眼中出英雄。你让成年人仰慕英雄是很难的,过了心劲。我们少年时是乒乓群英的时代,我还有一册《乒乓群英》,风头最劲的是庄则栋,三届蝉联单打冠军,为男团夺冠立下汗马功劳。至于后来小球推动大球,那是成年人的勾当,与英雄无关。那时的中国被大跃进搞得积贫积弱,26届锦标赛的冠军奖杯让国人扬眉吐气,连同后来的一届又一届,中国人所向披靡,越玩越大,以至于谁都不想跟中国人玩了,照这样下去奥运会再过几届要取消乒乓项目了。连我们自己都赢得没了意思。大概是英国人发明的玩艺,如今说英语的没有玩好的。乒乓大国在六十年代打下了坚实的底子,26届之后,乒乓风靡大街小巷,学校球桌前排着队,课间、课后抢案子。那时实行六个球的淘汰赛,但要是打到了四比零,一方也要混蛋。家里哪有台子,同伴的家里抬出单人的木板床,打得兴致盎然,有时就在水泥地面上,粉笔画出界限,中间码上一行砖,也玩的四脖子流汗。我也算是童子功,尽管没有过教练,跟弱手过招也能左右开攻,最倾心的一段是在小学的三四年级,到了五年级就不玩小球玩大球了,只偶尔打上一次,及至下了乡,在连队时机务排曾支着台案子,记得打过一次两次,有一次还霸了盘,连续打下十几位,后来上来位女士……。现在打球的条件好多了,花不多的钱小区里就有,边上的公园里有五个台子,水泥的满精致,晒着太阳健身也不错。刚过去的两个多月没少打球,当地的体育中心没这个,但华人家里十有八九都备着,在走廊上或支在汽车房中,新一代移民将童年的回忆、童年的所爱带向了世界。满是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