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pei 发表于 2013-1-22 04:02:13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1-22 04:05 编辑

                   《刺杀本拉登》高清全集
                                  (就是听不懂,点击右下方方框可见全频)

                  http://www.kanhaha.com/v/yingshi/119952.html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40:26

59【威廉斯堡】一周的阴雨天,出了太阳。好天就赶紧出门,一小时车程,去威廉斯堡,路经诺福克军港,远观湾内泊着四条航母。远在四百年前的1607年,一百多英国汉子乘三艘小船来这美洲大陆寻求发财之梦,就在这不远后来称作弗州的地方登陆,威廉斯堡成为第一代殖民者的居住地,这比我们熟知的“五月花号”异教徒登陆要早上十几年,到1699年威廉斯堡成为大英帝国弗吉尼亚殖民地的首府,那时美国还在云里雾里。华盛顿、杰斐逊这些开国元勋们,出生和成长在这块土地,美国《独立宣言》思想产生发祥之地,这一切自然对国民有重大意义,后人洛克菲勒石油大亨的家人出资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复了这一处历史遗迹,包括80多栋建筑、主要的街道、花园,如今这里成为美国一代一代人追忆过往前辈、先贤的怀念地、博物馆。占地面积上千亩,每年上百万游客到访。同胞中的前辈赵、江等前领导人也来此游览,厅内曾照片高悬,这次来不见了。修旧如旧。历史街区保持18世纪的风格,古老的建筑看上去并不古老,那种两层楼的民居现在还遍布美国城乡,建筑风格几百年没有大的变化;教堂也如此,三百年的教堂保持完好,真材实料、精雕细琢。穿着旧时服饰的义工们在此导游,介绍乔治华盛顿曾在这家教堂落座、会议。二百年前这是处数千人的小镇、亦城亦乡,一条长街不说走马车,就是现在跑汽车也足够的宽,街畔稀疏的古树不多,战乱遗存下来的已长得高高大大。街旁是间隔较大的一栋栋小楼,楼后是花园或是由木栏圈起的大片牧场,早年圈地的价格在今天看来近乎白给,但最初的冒险丢失性命的何止千万,殖民者如果不是足够的强悍,何以漂洋过海,开疆破土站稳脚。街面上也是五行八作,商店、邮局、制鞋厂、军需库、几门古炮立在草地上,早年民兵装扮的炮手,在装填炮药,轰隆一声,烟气缭绕,竟然不是假弹。一座八角状的建筑,楼下是皮具厂,马鞍、马镫、挽具,楼上则是长短火枪,置于枪架上,二百年前的枪械保存良好,至今仍可发威,一位披挂的士兵与访客介绍。长枪的尺寸,长过三八大盖。路的斜对面是法院的小楼、够使,那时拘押、量刑干净利落,小楼边上就立着木制的断头台,不知这里出了多少死鬼、都是什么人。进到邮局里,信封、信纸、明信片,老年间的风格、笔也是白翎子的鹅毛笔,有兴趣的可即时文雅一番,邮局当日可以递出。街边开着菜市场、没有小贩也没有交易对象,瓷器店、皮鞋店、橱窗里琳琅满目,那青花瓷兴许还是康熙年间的,饭馆进门就开饭,递出的绿纸头上印着华盛顿的头像,也保您吃到那个年代的餐品。一条大街走到头,雪迹斑斑、人际寥寥,乘上了景区的大巴,成了我们几位的专车。还有几条街值得走,比如可以看州议会、还有著名的威廉玛丽学院,这所大学一直办到了现在,毕业生中走从华盛顿、杰斐逊……。我们时间有限,浅尝辄止。售票处还出售双日票和周票,后者80多元,会有少数游客在附近住下流连把玩。我们赶上个周五,景区的大巴免费,否则日票20多元。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43:35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1-22 21:02 编辑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45:49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47:22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49:05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0:37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2:35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4:07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6:24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7:57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0:59:03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1:00:21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2 21:04:11

60【聚会】 周末晚间,驱车半个多小时到另座小城聚会,几个家庭的小聚。多少年了一两周一聚,成了传统的保留项目,早年还是轮流坐庄,一周换上一家做东,后来太太们觉得做饭太烦,多数情况下吃的项目就挪到了饭馆,餐后再到东家打牌,一桌、两桌牌。大节或是哪位家里来了老人,还是安排在家餐饮,刚刚过去的圣诞节就是表妹家做东,拢共到了60多人,把个一楼大厅坐满了。 弗州的华人不多,尤其是近三十年的新移民。少数族裔更易形成圈子,大点的地方有唐人街,多是几代以前飘洋过海做华工、做买卖的。新一代的则以知识、技术立身,书读得多,国内、国外的一通读,知识改变了命运。都是华人,背景、行业、趣味相差甚远,相见如同路人。异国他乡,能站稳脚跟不容易,人以类聚、同气相求。二十多年下来,萍水也能相逢,媳妇熬成了婆,身边聚拢了五六家亲朋好友,圈子形成、渐渐稳定,都住在周边小城、一个电话呼朋唤友,啸聚城乡。在小城相聚前的几十年,彼此都不相识,命运的抛撒,让各位天涯咫尺。上门推销产品的,让家中寂寞的老人听到了乡音,买了产品,就有了来往,一来二去,年轻人一代结识了,更年轻的一代成为了童年的玩伴。老人说,头次见时你家老二走路还不稳当,现在工作远离了这个城市想见都难。时光转变人生,老人对着太太们说:“七年不见了,你们越来越年轻,房子越住越大了。”别人我不敢说,没见她们的过往,表妹两口大体如此,不算夸张。表妹作客人家有备而来,准备了自制的冷餐肉和切碎的水果拼盘,沉甸甸的。台湾的一对夫妇烤制了凤梨酥、萝卜酥饼。谁拎来一罐红烧肉、烧鱼……,灶上现烧了几样热菜,盆盆罐罐摆了二十多样。让老人们先起身端了盘子自助餐。这家的二位主人都是大夫,太太是中医自己开诊所,中药怎么解决?开方子后,配成颗粒状或胶囊的药从纽约邮寄过来。丈夫是西医,曾在天津做了十年的外科手术,来此读书后,改行成了麻醉师。在座的还有位来自协和的大夫,CT成像后专门读片。美国的大夫是高收入人群,通常20-40万年薪,要不这里的医药负担重呢,工薪人员都买保险,看个感冒几百块、上千块,公司支付大头以后,自己还要负担一部。饭后、酒后安排老人们看电视,电影台、文艺台的节目,《泰囧》《一九四二》都有的选;太太们聊天;男士们打牌,四副牌八个人围坐一桌,升级。牌桌是一周辛劳后消遣、放松的地方,时不时的大呼小叫,其间几人大呼“高大夫赶紧来这CT,透视,少了张牌,无人认帐”最后也不知从哪寻回来了。高潮发生在十点半,遥遥领先的一方被“钩”了回来,就此罢手。为了照顾在座的几位老人,提前散了。否则一定是要到后半夜,被钩回的一方要报仇为快。 61【中餐馆】 “六人之内必有熟人”老话是说与陌生人套近乎,说到你认识、我认识的,不超过六人,必定有彼此都相识的。人,说远也远,说近也近。饭桌上的小于,说起来,曾是住在和平里不认识的邻居,于妈与我老伴又是曾经的同事,前辈。还有小赵,说起他清华毕业后分到东北大学竟然与我的老丈人同事一场,老丈是当地清华同学会的会长,小赵任秘书长。都在一个大院住过,无巧不成书。有了这上一辈下一辈的缘分,散伙后的车上,电话过来,约了次日中餐馆。 当地就两家可以点菜的中餐馆,一家川味,再一家是我们来的“聚都”粤菜馆。菜馆装修简朴,一大厅、一中厅,共四五十张桌子,外面的大厅没坐满,吃饭的洋人多些,中厅就我们两桌坐了三家人,于、赵两家的小儿子,还没离巢,都是高中的最后一年,他二人单坐了一桌,已到了不爱跟大人掺乎的年龄,况且大人们的快言快语,他们听起来都很困难。 几位回顾了与老一代的交往,音容笑貌,那时我辈还年轻,老辈的大多没超过我们今天的年纪,转眼三十年,上辈人已有仙逝的,下辈新生代都长过了爹妈,这同辈人没觉得自己多老,每每聚会,大呼小叫,欢天喜地,这拨50年代同龄人远比国内的同胞,年轻而有生气 。说到希拉里坏脑、坏眼之后侈谈钓鱼岛、美日捆绑中国不是个、远交近攻周边不安顿,进退失策,这秘书主事哪哪都差着劲儿,……爱国主义同胞在餐桌上。 这家馆子不错,尤其是海鲜,生蚝熟做、烧带子,“比目鱼”,我说,小赵说不是,他的英语表达的与小于的不同,最终也没有统一吃的什么鱼种。上来了油炒的龙虾,小于介绍,这种虾国内吃不到,国内都是澳洲的热带龙虾,这是北方缅因州的冷水虾,肉是甜的。说到冷水虾,几位联想起阿拉斯加的冰水蟹,一致认为是天底下最好的海物,前年几家一道乘邮轮去了北冰洋得此天下美味,至今念念不忘。去年还是邮轮,游遍地中海沿岸,半月游,饱餐秀色,但吃不在欧洲。 共同的爱好:旅游、打球,高球或羽球、打牌,将几个家庭串在了一起。磨合,二十多年,达成了默契,一个笑话、一句暗语,心有灵犀。在一块有无数的话要说,有无数的乐子共同分享。周末彼此没有了联系都会奇怪。过了圣诞节,接下各个周末的日程已经排妥,直到正月十五。彼此从事的行业,做什么都不重要,工作的事难得谈起,没有功利的相互帮忙、利益诉求,但遇到事时必定会得到专业的咨询和经验的建议,一句话,一个建议峰回而路转,关注着对方、相互的倾听,人生一世的幸会。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2 22:03:36

【聚会】拢共到了60多人,把个一楼大厅坐满了。

         比育新聚会人都多!

【中餐馆】“六人之内必有熟人”

      世界真不大。

小楼主人 发表于 2013-1-23 12:27:39

想从后边往前看很费劲,还没看完一页,他就给你来“正在给你加载下一页”。又成了下一页了。

qqqppp 发表于 2013-1-23 17:37:14

哇,有同学去米鬼啦,还写了那么多游记,好好好!新年好啊,各位同学。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4 21:44:30

各位同学好!定于27日(周日)15:00开始,大家聚会。地址如下:
(带红圈的1为京水宾馆,请看到的同学转告)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5 08:20:45

各位抱歉!两个“东侧”均为“西侧”。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3-1-26 10:15:47

    上周五承杨苏同学派车,我们一行四人去阳台山老年公寓看望了桑老师。桑老师于年前搬回了原来的养老院,还住在原来的房间。她老人家身体还好,精神也很好,走路蹬蹬的,说话快言快语。桑老师今年88岁了,呵呵,米寿啦!(不知我们到时是否也有那么健朗。)谈笑风生中一下午一晃就过去了。见到老师如同见到了母亲,离别便是依依不舍。老师为我们的探望还特意请儿子提前准备了礼物和小吃,真是片片慈母心呀!祝老师身体健康!快快乐乐!每天都笑口常开,安享晚年!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3-1-26 10:21:09

看望桑老师

草色入帘青 发表于 2013-1-26 12:29:15

手工制陶

草色入帘青 发表于 2013-1-26 12:30:23

历史一瞥

雁北飞 发表于 2013-1-26 19:46:07


今天北京晚报“大院记忆”专栏刊登了署名陈溥的回忆文章《总行大院:提前进入共产主义》。文章说,50年代初,在宣武门外储库营胡同建起了宣武区第一个也是北京第一批机关大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宿舍大院。

在总行大院有成长经历的看到这篇回忆文章或许会引起共鸣。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6 22:57:44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1-26 22:59 编辑

总行大院:提前进入共产主义2013-01-26 15:34:04 来源: 北京晚报(北京)

陈溥  说起大院,人们首先会想到北京西郊的部队大院,实际上城里也有大院。在宣武门外储库营胡同,20世纪50年代初,建起了原宣武区第一个,也是北京第一批机关大院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宿舍大院。
  清代在长椿街以西,储库营胡同南侧设有惜薪司南厂。惜薪司是明朝24个太监衙门之一,是专门执掌宫中薪炭的机构。惜薪司南厂即惜薪司堆放加工柴炭之地。清末民初,在此建玻璃公司。《燕都丛考》载:“今玻璃公司,当即惜薪厂旧址。玻璃公司,光绪末年浙人蒋唐沽所创办,农工商部加入股本,并拨官地济用,规制颇宏。乃以经费不继,遂置停办,搁置二十余年,厂屋亦渐倾圮。”解放前已成一片废墟和垃圾场。
  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这片约2.4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起职工宿舍、子弟小学和幼儿园,取名“康乐里”。人们很少叫它总行大院,而称康乐里大院。我家原住在宣武门外大街东侧的裘家街,一个很规矩的两进四合院,住了六家总行的职工。康乐里刚建成,总行决定我们院的住户第一批搬进康乐里,而且搬进同一座楼,仍是邻居。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十分兴奋。南房的黄姥姥幽默地说,还是楼房能盛人,一个楼就把我们全院包圆儿了。
  第一次进康乐里我惊呆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院子,这么多的楼!楼房像教室里的课桌一样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共4行,每行五座楼,恰好是20座,两层的灰砖小楼朴素而雅致。后来又在院子西部建了21楼、22楼……还建了篮球场,安装了单杠、双杠,道旁种上了挺拔的白杨树,家家在窗前修起小花园,月季、芍药、茉莉、牵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当时住在康乐里大院是很让人羡慕的。住进康乐里,仿佛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
  当时建的楼房都是筒子楼,每层有十多间住房,两间厨房,两间厕所。厨房、厕所都是公用的,约两三家共用一间。当时的邻里关系非常融洽,我不记得有因为共用厨房、厕所而引起争执的。大人下班,孩子放学之后,做晚饭时是楼里最热闹的时刻。孩子们在楼道里疯跑。厨房飘出各种菜饭的香味,谁家做了什么特殊饭菜,总要给邻居们送一些,谁家的大人没有回来,孩子就在邻居家先吃一口。
  假期里,上高中或大学的学生常将小孩子们组织起来,上午听小喇叭、做作业,下午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有美术组、音乐组、舞蹈组等。大院里各种人才都有,有在中央戏剧学院学表演的,有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美声的,有在北京人艺搞舞美设计的,他们都热情地来义务辅导。假期快结束时还进行文艺汇演,汇报各小组的成绩,各种节目表演得像模像样。舞蹈最受欢迎,舞蹈组表演的新疆舞、西藏舞、朝鲜舞都很有专业范儿。
  篮球、排球比赛也是节假日里的重要活动。往往是相邻的几个楼组成一队,相互比赛争夺冠军。有时我们大院也组成一个联队和其他大院或机关学校一决雌雄。这时就像过节一样,家长们也出来助威。
  星期天或节假日,我常与几个趣味相投的伙伴去逛胡同。康乐里四周的上斜街、下斜街、老墙根儿、三庙街、校场诸条都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巷。我们在胡同里看门楼、数门墩,把不同的门联记录下来。我们在达智桥胡同看明朝忠臣杨继盛的祠堂松筠庵,在金井胡同访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故居枕碧楼,在下斜街寻找清末名臣张之洞的别墅……就是在这样的“胡同游”中,培养了我对北京史地文化的最初兴趣。
  伙伴间也常议论,古老的胡同四合院与我们的康乐里楼房大院,究竟哪个更好?将来的北京是要把胡同四合院都拆掉,全盖成大楼大院吗……  宿舍大院向北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往北面的大门。甬道东面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职工子弟小学。甬道西边是小学的礼堂兼餐厅及教职员工宿舍,再往西是总行托儿所。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职工子弟小学1950年创建,原址在香厂路,1952年2月迁入康乐里大院。康乐里小学的建筑很有特色,这是一座由二至三层的楼房围合成的C字形的楼群,中间是操场。由建筑围合成空间,这样的布局现在很少见。建筑在细节上考虑得也很周到,所有的房间都是好朝向,另一面是走廊。在宿舍的三层安装了一架大滑梯,可以直接滑到操场,以备不时之需。除了普通教室,学校里还有自然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自然教室相当中学的物理、化学实验室,里面有电机、天平、许多烧瓶、试管、试剂等,可以为同学们做各种演示实验。我特别记得有一架仪器,好像叫天象仪,它能演示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转,形象地显示昼夜与四季变化,日食、月食的形成。音乐教室里有架黑色的大风琴,老师坐在琴前的方凳上,边弹琴边教我们唱歌。还有一架留声机,常放唱片让我们欣赏。美术教室里摆着许多石膏几何模型和石膏头像,还有各种陶瓷、玻璃的瓶瓶罐罐,供学生们写生用。
  学校是寄宿制,许多同学家住康乐里,但仍然住校。每周只有周六下午才回家,周日晚自习前返校。学校的管理严格而又细致,每个学生有一个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平时挂在教导处,离校时,经老师允许拿下牌子交到传达室,回校时,再交回教导处。要查找学生是否在校,看牌子在哪里就可知晓,从没出过差错。学生的住宿因年级高低而异,三年级以下的学生住在四面有围栏的小床上,每间宿舍都有专门的生活老师照料。四年级以上住上下铺,宿舍里选有舍长,大家轮流值日,锻炼学生们自我管理能力。学校的伙食非常好,每天安排不同的食谱,几乎顿顿有肉,而且常吃鱼虾,这在20世纪50年代初颇有些贵族学校的意味。
  由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都很好,后改名培英小学,成为专收干部子弟的学校。直至1966年“文革”后才归地方管理,改名康乐里小学,成为走读制普通小学。
  “文革”开始,康乐里大院温馨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原来的好邻居突然分为革命派和走资派,还有叛徒、特务、国民党残渣余孽。原来的好同学被分为红五类和狗崽子,相互之间变成了陌生人,不再来往。大院里时不时传来高音喇叭中播出的大批判文章,日益变旧的楼房内外,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大字报。整个大院的气氛显得躁动不安,但又觉得格外冷清。
  然而康乐里原有的温情仿佛还有些余温,大院里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抄家武斗。我家被外来的红卫兵抄家了,连剪子、菜刀都被抄走了。看着走远的红卫兵,隔壁邻居愤愤地说,真是胡闹!之后偷偷给了我家一把旧菜刀,我家才能维持做饭。我们一起长大的伙伴,这时已上大学。分成了不同的派别,但偶尔我们也还会聚在一起,议论着对“文革”的不解……
  20世纪80年代初,落实政策。全国政协给我父亲分配了新的住房,我家搬出居住了30年的康乐里大院。20世纪末康乐里拆除重建,2000年底新的康乐里建成了,不再叫大院,而正式命名为“康乐里小区”。
  后来我旧地重游,老远就看见在康乐里的原址上建起了崭新的高层住宅,十几栋14至16层的高层建筑取代了原有的灰砖小楼。我并不完全反对拆建,像康乐里这样的老楼,既不是古迹也没有什么艺术价值,拆旧建新是理所当然的。解放初期,在一片杂草丛中建成总行大院是社会进步,现在拆掉这些设施落后的老楼,盖成新的居民社区,同样是社会进步。
  20世纪末,康乐里小学和康乐里小区一起推倒重建。新校舍规模更大,设施也更完善。但看着没有什么特色的新楼,我感到一丝遗憾。康乐里小学的原建筑,既有当年苏式建筑的特色,在由建筑围合成的院落中,又有四合院的某种神韵。如果不推倒重建,原建筑给予保留,只做适当的加固、调整和扩充,会成为一座不错的近代学校建筑。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7 23:55:31

朝鲜2013新年音乐晚会——

http://player.56.com/v_ODM1ODUxNTU.swf

wangpei 发表于 2013-1-27 23:57:11


                               朝鲜开放的步伐,可见一斑。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8 00:05:41

62【学区房】二上华盛顿DC。这次真是打起背包就出发,被单、被子,枕头。走前妹夫跟那边的“老肖”过去电话,老肖在DC区去年买了房,装修差不多了,欢迎入住,只是铺盖不全,自备。告知宅子离白宫不超十分钟车程,且当地的主要博物馆都在周边,没有比免除行路艰难更好的。 上午10点由海滨出发,不堵车,三个多小时,一路多是疏林区,丘陵地起伏,路就跟着起伏,路边见到被撞翻的死鹿,这边的高速公路都没有拦网,一路都在林中行,林中的野物拦不住,干脆就不拦,路边挂出黄色的警示牌,鹿出没还是鸭子出没,司机珍重。往北走天气冷,林地上见到雪,中午时到了弗州的边缘,逛了当地最大的MALL,许多工厂店都开在此,除了吃饭的地方“火”其他的大店小店都“冷”多数都挂着换季打折的幌子,六七折的也能见到,不知道它换的什么季,成衣店里春夏秋冬各季的衣服都有。 入住前还串了个门,人没见到,进门添了水、歇了脚、撂下带来的东西,出门中餐馆晚饭,也是为了躲避下班时段的高峰车流,这处位于马里兰州的餐馆还是上次小赵推荐的,装潢还好,菜品一般。GPS这东西好使,市中区跨河过桥,穿街走巷,整8点如约而至,停在僻静的小街,一栋小楼前,主人应门让进屋内,楼上楼下看了,告知家电、器具的使用方法,其实还是有铺有盖的。主人置了这份产业后,由专业公司重新装修,内饰已焕然一新,男主人在此住了半年,但家小还是没搬来,人不齐,家什也就不齐。但对我们这样短期度假的,有吃有住就蛮好。寒暄后,对次日游览的行程又做了关照,约好明晚主人请客,就告辞了。还要开不短的路,赶回自己的老家。 一宿无话。一早起来,大地铺白,拎了笤帚门前扫雪,端详周边的街巷。按国内的语言这一片属学区房,挨着所大学。一栋栋民居小楼,二层的多,高不过树梢,楼座占地一二百平米,楼前或楼后有四五十平米的园子,包括车库。显然这里的人居面积要狭窄了许多,没有了林地,零零落落的树,各家院子里不多的植物,冬日枯枝败叶。放眼看去古老一片,翻修的新楼不多,楼龄多数都比我们大,百年以上的应该不少。老肖说买这的房,最主要的是图它个上班近,步行10分钟就到。老肖已是终身教授,退休没日子,住这每天能省下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华盛顿DC区地域狭窄,承担了行政文化中心的职能,二百年了人口控制严格,谁说自由世界就能自由,哪怕地是私人的,要盖间房、伐棵树都得批准,想盖高点的楼的看地方,你总不能高过华盛顿纪念碑吧。 63【夜宴】约了”海珍楼”,在马里兰州的地盘上,说起来首都地面小得有些可怜,华盛顿的年代划定为16乘16平方公里的面积,后来曾经还扩大了一些,但被划入首都区的百姓不肯归顺,讨价还价多少年,最后还顺从了民意,部分地域又回归了弗州,哪像咱那,纵横捭阖,崇文、宣武,说灭就灭。晚上下班后老肖来接,我上了他的车,为的是可以由此驶上快行道,这里的规定上下班的高峰时段,车内两人以上的才能在最里面的快车道行驶。果然里面的车道空闲许多,可才顺畅了十多分钟,六点半一过,又排起了长队。车上聊天,我问起研究的成果,过去搞过蛋白质的项目,这些年重点关注人的神经系统。我提及美国人有了抗老年脑衰的疫苗,老江说,那还早,小白鼠身上有效,和人身上有效还差得很远。老肖告我近年也有苦恼,国家经济不好,大学的经费拮据,狼多肉少,好几年都没有了项目经费,没经费就招不到博士生来干活,单打独斗的科研,进展太慢。所以,年年都要受罪写报告争取基金。老肖颇羡慕国内同行的财大气粗,前不久还回了趟物理所,那叫一个阔。有钱就可以买先进的设备仪器,有钱就能引进一流的科学家,如果能够克服学术腐败,让真正的能人掌控项目、获得基金资助,中国科研大有希望。 餐桌会齐。教授俩口不是外人,咱兵团战友,二龙山的。餐桌上谈起,69年8月到的龙江,五大连池就在头上顶着,烟雾缭绕,七八十里蜿蜒而下的水道,教授为了形象、到位,当场图文并茂Ipaid上演示,一道绿水曲曲弯弯,连队就在那湾子里。“头天入点,连队就是野地里的两顶大帐篷,男女一边一座,头年过冬,遭罪,篷里篷外一样……”肖那时就脑子好使,嘴巧手也巧,连队栽培,当上了卫生员,学针灸,买来医书读,动个小手术、治个疑难杂症,下得去手,屡见疗效,众人拥护,就送了北京上学,继续生物,一气读书下来,学而优就拿了奖学金西渡,前些年一直研究小白鼠的神经元,肯定是屡有建树,要不怎么就拿到终生教授呢。行内的人应该知道,能获得终身教职的凤毛麟角,咱的俗话说就是捧上了铁饭碗,那是真铁,没有后顾之忧。中国现在至少在理论上还没有实行这项制度,我认识的几位教授,年龄相仿的,三二年就折腾一次,“就地卧倒”“竞聘上岗”压力颇大,为了不被挤下位置,无非是学术上、教学上要不懈努力,其中不免投其所好、做些虚功,以致吹吹拍拍,拉关系的。真学术的东西、眼前不得利的,敬而远之,无利不起早的人渐多。而终身教职制度下,则有利于教授、研究人员,从长计议、用实劲、做实功。妹夫与老肖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与肖太俩口是中学和连队的同学、同事。但饭桌上谈的最多的还是兵团的事、苦和乐。妹夫说兵团那么多年与那时还不是肖太的兵团战友都没说过话,这不奇怪,老肖大概不会这么死性,要不怎么一块走到了今天,琴瑟和鸣。吃着缅因州的冷水龙虾,妹夫聊起了北大荒的冻蛤蟆,冬日土方出土一大盆,洗涮过也不开膛,浇上酱油、葱花开水里煮,连皮带瓤,风扫残云般都下了肚,……。表妹说,类此的话题说了又说,你们总也绕不开。“下次回国,一定要回二龙山,上五大连池,在那待了六年都没去过……”。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8 00:14:04

学区房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1-28 00:16 编辑


tiantou 发表于 2013-1-28 00:15:20

七八十万一栋,贵吗?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1-28 00:18 编辑


页: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