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25 03:52:51
【宣統二年回曆】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29 03:38:03
【增福积宝财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29 03:43:0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5 17:30 编辑
【玄坛赵元帅】
说明:这是一幅武财神黑虎玄坛赵公明的神禡。中坐身穿武将袍服,面容威猛,手执钢鞭的赵元帅,两旁各有二位侍神,神案前蹲踞一体形较小的黑虎。上题「玄坛赵元帅」五字。按:赵公明名字最早见于晋干宝搜神记,赵公明死后封为武财神故事,出自封神演义。
【玄坛赵元帅】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29 17:06:47
【平安尊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0 01:53:0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1:40 编辑
【白虎之位】
说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又称四方之神。道教常以其为护卫神,以壮威仪。北极七元紫庭秘诀谓:「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执幢,负背神鼓,在吾侪前后左右,周匝数平方里。」盖 古代 君王出行,师从以此四神绘于旌旗,以为兵陈。唐制在卤簿中,宋、元之青龙旗为青质赤火,脚绘蹲龙;白虎旗为白质赤火,脚绘蹲虎;朱雀旗为赤质赤火,脚绘朱雀;玄武旗为黑质黑焰,脚绘龟蛇;意即有如鸟之翔,如龟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也。
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邪的神灵,称青龙、白虎之神或青龙、白虎之位。
【白虎之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0 01:57:1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1:06 编辑
【水草馬王】
说明:「水草马王」,为马的保护神,亦称「水草大王」。清姚东升释提到:世传水草大王为金日暺,其为汉武帝时的马监,忠诚恭慎,深得信任。后代因他作过马监,就供奉他作马神,尊称「水草大王」,祈求保佑马匹平安健壮。
【水草馬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0 02:03:3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5 17:22 编辑
【龙王之神】
说明: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旧时供奉龙王的庙宇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王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0 18:10:03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0-30 18:14 编辑
【冰雹神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04:06:3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16 00:12 编辑
【江河小圣】
说明:「小圣」海神也,相传姓滕名经,本一文士,年二十三岁,落运河成神。故称小圣神。据宁和县志乾隆版卷记载天津汉沽区有小圣庙三座。营城有小圣庙位于村西依河傍水,坐北朝南,正殿三间供奉小圣像。
行堂王公为〝小圣〞立庙宇「大王庙」在清河旧县城,城隍庙东面,庙内有碑文赞:「缅维海门,禹绩不磨,易名津门,厥功孔多,通利届远,惟神是呵,乳尖朱冠,峨峨出自坎窗,与以平沱更其大海者,海不扬波,邦家之利,莫重于鹾,天子旌功,击鼓鸣滔爵曰平浪,玉册金科,永清以晏,终平且和。」
靠近黄河的山东省利津县,垦利县的船工旧时供奉〝小圣〞,船上长舱中设神阁供奉小圣,每餐供头碗饭。旧时黄河渡口也有小圣庙,北京通州位于京杭运河的北端有小圣庙。运河黄河渡口旧时遇到风大浪急船上没有小圣老家清河人,船工不敢摆渡的传说。
「小圣」崇拜盛行于以天津为主的附近海域与运河区一带.是当地的水域保护神.在上述清河旧县城为小圣立的「大王庙」庙宇碑文赞中.有「天子旌功,击鼓鸣滔爵曰平浪,玉册金科,永清以晏,终平且和。」.就是表扬小圣平波抑浪.天子即〝康熙〞敕封其为「平浪王」的由来.事实上被封为〝平浪王〞的不止「小圣」.尚有以长江水域为主的〝平浪王〞「杨泗」.沿海水域为主的〝平浪王〞「晏公」.其影响范围皆远大于小圣.但作为「平波抑浪的神」意义则一.不过只是一个尊号.而「小圣」「杨泗」「晏公」的原本称号反而较普遍与流传。
【江河小圣】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04:09:0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5 17:26 编辑
【造酒仙翁】
说明:顾名思义「造酒仙翁」应是一位民间奉祀的酒神,和酿酒业者有密切的关系,要祈求造出美酒必得拜祂,犹如读书拜文昌,木匠拜鲁班一样,个各领域都有一个奉若神明的祖师爷由某些型塑的人物为代表,一般传说为「杜康」,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某些典籍记载: 江统在《酒诰》中记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此记载采认两者)《说文解字》一书说:「古者智康初作箕帚、秫酒。智康,杜康也。」(认定为杜康)
在中国文学中,杜康之名也成为酒的代名词,例如曹操《短歌行》中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唐朝诗人杜甫也有「杜酒劳频劝」的诗句,晚唐诗人皮日休亦有「滴滴连有声,空凝杜康语」的佳句传颂。(倾向杜康)
另有一说: 造酒业祖师是 仪狄,夏禹时期,帝女要进贡献品,就命令仪狄造酒,仪狄所造的酒味道甘美 ,很得禹帝赞赏,因而行起造酒之风 ( 认定为仪狄) 综上记述,杜康的认定还是较深,至少在汉唐的文学圈里普遍被提及是有其一定的魅力与基础才能型塑出来矣!
【造酒仙翁】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04:13:01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0:59 编辑
【仓库之神】
说明:;「仓神」可以说是粮食之神,乃是流传于中国西北、华北等地方的神明,因为「民以食为天」,人民总期望上天保佑五谷丰登仓廪丰盈,能温饱不虞缺食,故储存粮食的粮仓也受到膜拜祭祀。
【仓库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18:42:50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0-31 18:46 编辑
【玉皇上帝】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18:52:03
【白马先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18:54:59
【太岁之位】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2:56:3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1:46 编辑
【城隍之神】
说明: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城隍起源于古代祭祀,经道教演衍而产生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神。其是守护神:职司守护城池、国家。也是司法神:职司主管生人亡灵、奖善罚恶、生死祸福和增进幸福利益等。
【城隍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2:58:5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1:28 编辑
【二郎真君】
说明: 「二郎神」杨戬,道教俗神,天庭大将,玉帝的外甥,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纣,再封昭惠显圣仁佑王。
「二郎神」,有关传说如下:传说一, 「二郎尊神」为治水之神,传说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次子,助治水有功,受祀为二郎神。
传说二, 「二郎神」本名赵昱,据说是青城山道观的一个小徒弟,从道士李珏,隋炀帝知其贤,起为嘉州太守,斩蛟除害,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唐 太宗时封为“神舅大将军”。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然,奏请于朝,遂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典籍中的二郎神,《辞海》中注:“二郎神,神话人物。 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及戏剧《宝莲灯》等俱引用。《宝莲灯》称二郎神为三圣母(华山圣母)之兄,住灌江口。《西游记》第六回:述二郎神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赤诚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二郎真君】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3:04:25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0:47 编辑
【五路之神】
说明: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其中的「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
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各位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请财神喝酒。届时,主人手持香烛,分别到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堂接财神,五位财神接齐后,挂起财神纸马,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拜罢,将财神纸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清代蔡云《吴觎》中有生动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抢接五路财神,人们个个争早放头通鞭炮,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五路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3:11:53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1:59 编辑
【牛王之神】
说明:牛是农村的主要耕畜,旧时农家多敬奉保护耕牛的牛王。祭祀牛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关于牛王的身份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是牛王为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因喜好农耕,死后被玉帝封为牛神牛王,专司人间饲牛、耕作事宜。
【牛王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3:16:23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6 03:55 编辑
【地藏十王】
说明:「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牟尼佛的咐嘱,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至弥勒佛降生人间前这段时间内,六道一切众生皆由地藏菩萨来教化。祂发出无比的大悲弘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誓度尽六道一切众生然后成佛。 在民间,常把地藏菩萨看成地府的主宰,或称为「幽冥教主」,其下辖冥府十王,分掌地狱十殿,对世人考核善恶,按因果发送六道轮廻。因此一般举办丧事、清明扫墓、盂兰盆会、超度法会等,常供奉地藏菩萨,以祈求亡者得度。另外,在墓地、灵塔,或是战乱、事故频发之地,人们往往建筑寺庙祭拜地藏,希望地藏王菩萨超度亡灵,保佑生人,所以地藏王菩萨也是安灵的象征。
安徽省青阳县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传是地藏菩萨道场
【地藏十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3:18:2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5 17:15 编辑
【鲁公输子先师】
说明:「鲁班」是中国春秋末叶时期著名工匠,被后世尊为中国工匠师祖。鲁班并非其本名,只是其流传最广的称呼,其真实姓名众说纷纭,到现代已难以查实,依古籍记载有“公输班”、“公输盘”、“公输般〞等,有些古籍则尊称鲁班为“公输子”。据说鲁班出生于鲁国的一个世代大家族–公输族,由于他是鲁国人,又被称为鲁班或鲁般,到后来,鲁班这称呼流传得最广,产生了多人误解他姓鲁名班,其真实姓名则稀为人知的现象。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四十年后隐居于历山 (位于现今济南市东南,又名千佛山)。卒于公元前444年(周贞定王二十五年)以后。
由于在中国流传着许多他对建筑、木工等行业贡献的传说,被认为是他设计的工具、建造法则,被沿用至今,是以鲁班被后世奉为工匠的祖师,为中国上架行、中架行及下架行(合称三行)工匠们敬奉的先师,以示尊崇。
除了被视为师祖外,鲁班在中国更被神格化,说他出生时群鹤云集,满室异香,乃是天上宿星投胎。民间流传众多关于鲁班巧艺的传说,奉他为神仙。因此鲁班又有鲁班仙师、公输先师、巧圣先师、鲁班爷、鲁班公、鲁班圣祖、鲁班先师、鲁班祖师等称呼
【鲁公输子先师】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0-31 23:22:2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0:36 编辑
【火德星君】
说明:「火德星君」是道教信奉的火神,又称火德真君,也是荧惑星之星君,掌管天下一切火之事物,古人以为南方之神主火,故曰火德星君,又有炎帝、祝融、回禄等说法。
在中国燕京地安桥有火德真君庙,在台湾亦有火圣庙;松山的慈佑宫则尊之为火官大帝,与三官大帝同受香火。在华人世界,消防人员往往奉祀水德星君与'火德星君'。
【火德星君】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1 01:21:48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3 13:15 编辑
【土科】
说明:凡破土兴工必祭土科,以求吉避凶,尤忌犯“太岁”方,犯之大凶,此为破土或完工时谢土所用,中为“太岁”神位,环以「八卦」、「十二生肖」,及「九宫」「方位」。
【土科】
補充資料
【九宫】
说明: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九个等份,在晚间从地上观天,观察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信息。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九宫图非常重要。以正中的方位为中宫,对应四正四隅八宫方向。九宫亦广泛的应用于各方面,用于地理例如(九州之观念)、军事上的行营布阵、书法上以九宫格临帖、武术方面、娱乐如画O X联线游戏以及吉凶占卜。
中国上古与术数关联的九宫图是「洛书」,他亦是组成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哲学思想。后来应用于占卜、星相等范畴。它实是一3行3列的数字方阵,把1到9的九个数字按洛书规则填入即可形成。“北周甄鸾注”说洛书:「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
中国文字传统自右往左读写,由九宫排列(如附图),将整体拟人化,则正如甄鸾注所言,“二宫”与“四宫”为身体的两肩,“六宫”与“八宫”为身体的两足,“三宫”在身体左边,“七宫”在身体右边,头顶“九宫”尾肿“一宫”,而“五宫”恰居中,无论是「数」或「位」这个“五宫”排的甚妙,它都居中,且相邻(四正)都是「单数」,相隔(四隅)都是「双数」,由它为中心幅射联线横、竖、斜所得四组数字都是“15”,更妙的就是没有与中心的“五宫”联线之其他四组数字也都是“15”,也就是说九宫格的所有(八种)任何一种组合数字的总加都是恒定的“15”。
四 九 二
三 五 七
八 一 六
这八种组合如下: 1. 一 五 九 ,或 九 五 一2. 二 五 八 ,或 八 五 二 3. 三 五 七 ,或 七 五 三4. 四 五 六 ,或 六 五 四5. 二 九 四 ,或 四 九 二6. 四 三 八 ,或 八 三 四7. 六 七 二 ,或 二 七 六 8. 八 一 六 ,或 六 一 八
【八卦】
说明: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最原始数据源为西周的易经,内容有六十四卦。《易传》记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近代考证认为所谓太极即宇宙,两仪指天地,四象就是四季天象;如长日照的夏季称太阳,短日照的冬季称太阴,春是少阳,秋是少阴,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廿四节气。表面上「太极八卦图」明显是指地球自转一周年而复始。 八卦是《易经》中所记载的 ☰(乾 qián)ㄑㄧㄢˊ ☵(坎 kǎn)ㄎㄢˇ ☶(艮gèn)ㄍㄣˋ ☳(震zhèn)ㄓㄣˋ ☴(巽xùn)ㄒㄩㄣˋ ☲(离lí)ㄌㄧˊ ☷(坤kūn)ㄎㄨㄣ ☱(兑duì)ㄉㄨㄟˋ 八个卦。此处的卦为单卦,是由三个爻自下而上排列而成的记号。将两个单卦上下组合,可得 8X 8= 64种组合。任一组合即为六十四卦中的一卦,称重卦。
八卦代表了早期中国的哲学思想,除了占卜、风水之外,影响涉及中医、武术、音乐等方面。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亦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八卦符号通常与太极图搭配出现,代表中国传统信仰(儒,道)的终极真理:「道」。
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作了一首《八卦取象歌》以利人方便记住八卦的卦象,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断,巽下缺。 乾三连☰ (“乾”卦是三条实线) 坤六断☷ (“坤”卦是断成六段,三条虚线) 震仰盂☳ (“震” 卦如口朝上的钵盂,是两虚一实) 艮覆碗☶ (“艮” 卦如口朝下的覆碗,是一实两虚) 离中虚☲ (“离”卦是中间虚) 坎中满☵ (“坎”卦是中间实); 兑上断☱ (“兑”卦是上方虚), 巽下缺☴ (“巽”卦是下方虚)。
九宫和八卦与方位对应关系: 一宫 坎(北),二宫 坤(西南),三宫 震(东),四宫 巽(东南),五宫(中),六宫 乾(西北),七宫 兑(西),八宫 艮(东北),九宫 离(南)。
附图如下: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1 01:24:02
【星科】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1 19:35:3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5 17:06 编辑
【青苗之神】
说明:「青苗神」 又称禾神。是农业社会重要的信仰与崇拜,是民间主要的祭祀神祇。顾名思义“青苗神”即为保佑稻米、小麦等农作物生长顺利的神灵,是与农事相关特有的古代神灵。民间以崇拜庶務为神灵而加以祭祀。
【青苗之神】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2 03:42:04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3:38 编辑
【威显关圣大帝】
说明:「威显关圣大帝」此名称之來由,与「玉皇退隐说」有关。现代民间流传表示原本的玉皇大帝退隐,「现任大帝」是关公,也就是第十八任“天公大帝”,正确說是「威显关圣大帝」。
这种说法源自清朝末年四川、云南地区的“罗教”系统的鸾堂,在龙华三会的末世观下,认为原本的玉皇大帝任务已经完结,在诸天神佛选举下,由关圣帝君接任新一届的玉皇大帝,以拯救世人。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四川龙女寺在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扶鸾产生的鸾书《洞冥宝记》。到了民国初年,「关帝当上帝」的说法,已经随着鸾堂和先天道派的传播,流行于中国大陆各地。
二次大战后,山东的同善社系统鸾堂也传播到台湾,1946年在南投鱼池启化堂和基隆代天宫都分别扶鸾产生《玄灵玉帝真经》,说是玉帝已经換人,为了避免百姓依然祭拜卸任的玉皇大帝徒劳无功,因此要扩大宣扬此一新说。到了1980年代,透过台中圣贤堂的大力宣传,「关帝当上帝」的说法已经广为人知,而反对此新说的宗教人士也开始著作鸾书,展开反击。
不过以起乩扶銮之「玉皇退隐说」,人多无法相信。能够掌控上天者,必有甚深功德,而玉皇大帝既然为苍穹之主,必定德行超然,神祇非贪欲之人,岂会因执政日久而腐化、恋栈?有德者常在其位即可,又何必重新选举?又敬考玉皇大帝之说,一如人间帝王之说,数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未曾闻玉皇宝座易主,何以一夕之间即变?另再敬考于关帝君生平,以忠义、尊君着称于世,升天之后又岂有可能无人臣之礼而僭君宝座?
故此说,乃有心人士之编造,欲人之崇信。非但惑众,又陷帝君于不义也。
【威显关圣大帝】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2 15:49:11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3 23:10 编辑
【东岳大帝】
说明:「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称“东岳帝君”,简称「岳帝」,古称「泰山府君」。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山神、亦是职掌阴间的统治神。古人认为「泰山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所以对泰山有一份崇仰敬畏的心理,以「东岳大帝」尊称泰山之神。「东岳」,是五岳之首、五岳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始见于《周礼》的「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东汉的郑玄对此注释说:「五岳,东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华山、北曰恒山、中曰嵩山。」西汉时的东方朔在其《封泰山》一文中说:「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东岳的地位由此可确定。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封泰山,之后降禅梁父 (古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梁父,又称“梁甫”。山名,在新泰境内的徂徕山之东)。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登封泰山,礼祠梁父。东汉建武三十二年,汉光武帝复封泰山,此后遂成隆重的国家祭典,历代帝王封禅的圣地。
道教对山岳的神化而生五岳大帝之神,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尊崇,更加提升民间对东岳大帝的崇拜,源远流长散布各地,其中除山东泰安岱庙外当属皇家敕建的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
【东岳大帝】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3 03:31:0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3:06 编辑
【真武上帝】
说明:「真武上帝」即「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据《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凈乐国王善胜皇后之子。皇后梦而吞日,觉而怀孕,经一十四月及四百余辰,降诞于王宫。后既长成,遂舍家辞父母,入武当山修道,历四十二年功成果满,白日升天。玉皇有诏,封为太玄,镇于北方。
玄武一词,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总称。玄武七宿之形如龟蛇,故注称,「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北宋开宝年间,玄武神降于终南山。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封为翌盛将军。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为翌圣保德真君,后为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武为真武。宋真宗、宋徽宗、宋钦宗等屡有加封。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尤崇奉真武,御用的监、局、司、厂、库等衙门中,都建有真武庙,供奉真武大帝像。永乐十年(1412年)又命隆平侯张信率军夫二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群,使武当山真武大帝的香火达到了鼎盛。 玄武是北方七宿的总称。七宿之中有斗宿。道教重视斗星崇拜,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人从投胎之日起,就从南斗过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寿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求延生长寿,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佑圣咒》称真武大帝是「太阴化生,水位之精。虚危上应,龟蛇合形。周行六合,威慑万灵」。因此,真武大帝属水,当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宫内多建真武庙就为祈免水火之灾。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以上内容源自《道教文化数据库》
奉祀真武大帝的庙宇一般称北帝庙,亦常作真武庙、玉虚宫、玄天宫、北极殿等众多名称,当中又以湖北武当山上的真武庙最为著名之圣地。
【真武上帝】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3 13:23:02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3:03 编辑
【玉皇上帝】
说明: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天公是道教中的天界的实际领导者,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玉皇上帝俗称「天」、「天公」、「上天」、「苍天」、「老天」、「老天爷」等。
《玉皇经》讲述玉皇远古时期「舍身堵北缺,代存万众生」的故事。玉皇大帝是神界皇帝、天庭之元首;在道教神系中是天界地位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次于三清,为三清所化生出之先天尊神,统辖宇宙众神,常与四御之神并论。
【玉皇上帝】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3 13:24:59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2:08 编辑
【太上老君】
说明: 「太上老君」姓李 名耳 字伯阳 谥号聃,传说曾孕育母胎中八十一年而生白发,故称“老子”。为楚国苦县厉乡人,曾为周守藏室之吏(史记),相传:先圣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居周很久,后见周室衰微,乃骑青牛过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东方紫气来临,知有大圣人经过,即迎接留于馆驿,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道德经五千余言,即西渡流沙不返。道教徒尊为始祖。
【太上老君】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3-11-3 13:28:06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3-11-4 02:19 编辑
【文殊菩萨】
说明:「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曼殊室利菩萨,亦称“妙吉祥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萨之首,故称法王子。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为美妙、雅致、可爱,śrī,师利或室利,意为吉祥、美观、庄严,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一起被称为现在娑婆世界的「释迦三尊」。文殊也是八大菩萨之一《首楞严三昧经》:文殊师利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为龙种上如来。其指导弟子很多也已成佛,所以经中常称祂为佛母、诸佛之师。但为方便教化,利益众生,现乃倒驾慈航,化作菩萨,一方面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一方面与普贤、观音、地藏联合普度众生。
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赋诗颂扬文殊菩萨曰:「文殊菩萨德难量,久成龙种上法王。因怜众生迷自性,特辅释迦振玄纲。为七佛师体莫测,作菩萨母用无方。常住寂光应众感,万川一月影咸彰。」
山西省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又名清凉山)被公认为文殊菩萨道场,并雄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