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1 14:55:00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11 19:53:31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12 00:54 编辑
前几天看到梦露的饰演毛泽东的照片,挺新鲜。不知是那部电影。也可能仅做了个造型,没有拍摄电影。
解说词原文:玛丽莲·梦露(英文:Marilyn Monroe,1926年6月1日—1962年8月5日)是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她动人的表演风格和正值盛年的殒落,成为影迷心中永远的性感女神性感符号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1999年,她获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六名。(图片来源:凤凰网历史)图为玛丽莲·梦露扮演的毛泽东,照片由菲利普·哈尔斯曼拍摄。
wangpei
发表于 2013-1-11 21:21:01
附:2013年第一期炎黄春秋目录 【新年献词】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本刊编辑部 【一家言】从历史视角看十八大..............周瑞金 【亲历记】万州的“二月镇反”和“六三事件”.......刘国平一个生产队的四清...............于俊沂我亲历的造神运动...............裴 毅江青八次到天津................王 辉 【沉思录】读曾希圣给中央的检查.............尹曙生我反对神化和特权的代价............戴 煌《顾准文集》出版的曲折............卢惠龙 【春秋笔】1950,晏阳初在去留之间........宋恩荣 张睦楚“二流堂”那些人和事.............马 林 【人物志】张玺一生的几件大事..........刘洪声 张林南王缵绪辞官抗日................王宇知 【求实篇】子虚乌有的“寻找伍豪启事”..........马雨农 【怀人篇】中原突围:四位女性的人生.......乔海燕 傅 苓冯雪峰两首遗诗................季 音 【往事录】八十年代关于《资本论》的学术风波.......王恩重元宝山牧场的“挖肃”灾难.......原志久 刘凤歧 【争鸣录】海打战役流产的历史真相............夏宇立对柯瓦廖夫报告与访谈录的不同评价.......李维民 【海外事】档案记载的苏联饥荒(1929-1934) .......李玉贞 【编读窗】读者来信摘登.............张仙权 许岳林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2 08:26:10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12 09:08:48
2006年在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前的美军士兵雕塑前。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2 09:26:12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12 10:17:42
红歌会网发出的视频,抱怨没人打黑了,黑社会又猖狂了。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TAwNDYzOTIw/v.swf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 10:05:52
大雾突袭
昨日中午近12.00时,我在玉渊潭东湖游完泳准备更衣,只见西方远处一片烟雾有如海啸般沿着湖面滚滚而来,刚刚还清晰可见的电视塔及高楼已经越来越模糊。瞬间空气中一种类似燃烧的怪味扑面而来,旁边一泳友发问是不是着大火了,我也纳闷是火灾还是雾霾。迅速逃离在公园路上见一老妇人也在喊;‘快走吧!这不能待了’。
回到西直门,阳光依然照耀.,天空还算晴朗,但没多久整个北京进入雾霾之中。
今早打开<新京报>头版;空气污染爆表PM 2.5突破900.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3 10:36:57
laojy
发表于 2013-1-13 11:01:04
在《老年文摘报》看到一篇摄影人为大家照全家福的文章转录如下:
他免费为五百八十个家庭拍摄全家福
新年阖家团圆是我国每个家庭的共同期盼,要是能照上一张全家福,就更圆满了。在西安就有这样一个人,他5年间为580个家庭义务拍摄了全家福。
“拍照不要找别人,就找邢建民!免费的!”这句话就像广告语一样,每天被邢建民挂在嘴上。退休5年了,每到春节前后,他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老板冯丹文说,20多年前,妻子还大着肚子,他们拿着仅有的50元钱路费,辗转从商洛丹凤到西安打工,打拼多年,终于撑起了这个家。去年,邢建民帮他们拍了张照片,那是他们的第一张全家福。
邢建民拍全家福是免费的,还要装了相框送上门。邢建民说:“我想给人拍张全家福,看看新的一年新的心情,新的变化。”
走进邢建民的家,四处都挂着照片,退休后的他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收录成册,照片中有年幼时家中的茅草房、和妻子的订婚照、在西藏当兵的青葱岁月。
而让他做出为人拍照这个选择的,还是他与家人的全家福。邢建民说:“1957年,我们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保存到现在已经发黄,而且残缺不全。父母亲早年已经过世了,几个哥哥也都不在人间,我看了这个照片就怀念我的亲人。”
5年时间,邢建民走了4个国家,9个省区,10个地市,30多个区县,为580个家庭拍摄了全家福,被拍的人有5000多个,返还照片4000多张,行程7万公里。而做这些到底花了多少钱,恐怕连他自己都算不过来。
邢建民说,5年来他积攒了上万张照片,每一张都有故事,有普通的几口之家,有在田间耕作的农民家庭、有部队里的战友情,还有监狱里相逢的母子俩。在他看来,有亲人的地方,就是家;有亲情的人在一起,就是全家福。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3 11:04:44
laojy
发表于 2013-1-13 13:54:56
不少家庭喜在节日亲人团聚的日子照个全家福留个念想,在网上看到一些全家福的老照片挺有意思转发一部分。
laojy
发表于 2013-1-13 14:52:03
回到家乡时,我也曾想给乡亲们照几幅全家福,但是未如愿,因为孩子们都在外地干事, 家中只剩下老两口。
这位是我们村最后尚健在的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战士,老伴去世很早。我回郑州不久村人就告诉我老人已去世了。说来大家可能都不信,我给他照的像竟然是他这辈子唯一留下的照片。
这老俩口男的是人民公社时的老队长。我曾在他手下干过农活。
这位是公社时期老支书的老伴,老支书已去世多年,现在她一人独守空院,假日儿女们会来看老人。
这是现任村支书两口,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
上面两家男主人都是我幼时的玩伴,现在都是老气横秋了,孩子们都有出息,只是不在身边。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3 15:53:32
大雾山
发表于 2013-1-13 21:38:26
本帖最后由 大雾山 于 2013-1-13 22:00 编辑
从老北京进入新跑道,先暖个身。也试试加放照片。
市区保留的柏林墙。
地标:勃兰登堡门
德国国会大厦。山门上方“为了德意志人民”
beiwei
发表于 2013-1-14 11:34:50
本帖最后由 beiwei 于 2013-1-16 23:21 编辑
飞龙 发表于 2013-1-11 12:16 http://bbs.obj.cc/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这是洪磊的话,你不会认为洪磊在替不法分子说话吧?确实理解有问题。
@胡涂人 @all_right_1
胡涂人兄,难怪你看不懂。我解释一下,你也可以回到2012年9月下旬的帖子看看。
你还记得当时举国舆论对那些打砸抢烧表示谴责,敦促政府惩办那些不法分子吧?当时这位飞龙兄赶紧发帖子,引用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的话,说“日本应该承担由此(钓鱼岛事件)引起的一切责任”。
因此,我认为飞龙对此事的理解有问题、或者理解力有问题,或者两者都有问题。之后,奥瑞德来调停,说大家都是八路,不必再说了。我回应说,说都是八路,也没准儿是孙金财的队伍(《地道战》还记得吧?各村都有很多高招……)。即使都是八路,也不能说明什么。康生还是老资格党员呢,他们那帮子差点就把共产党搞垮了。不过,既然奥瑞德来调停,我也就到此为止。
没想到,已经过了小半年,飞龙又冒出一个帖子,没头没脑,反问我是否认为洪磊在为不法分子开脱。这都是哪儿和哪儿啊?因此我就回了几句话做答。我对飞龙重复说一遍,洪磊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我的帖子与洪磊的发言是一致的。飞龙愿意如何理解是他自己的理解问题,或者是理解力问题,或者两者都有问题。
飞龙的逻辑大概是,既然洪磊说“一切责任”,就是说日本政府应该承担那些不法分子打砸抢烧的责任。换言之,不法分子不必承担责任。再换言之,对所有打砸抢烧,既然一律要日本承担责任,你们为什么要谴责不法分子?也许飞龙认为应该把这些不法分子作为英雄看待也说不定。(以上是我斗胆按照飞龙逻辑的推论,若有不妥,请飞龙更正,不好意思了)
咳,真够费劲的。大喊一声,奥瑞德,HELP!{:soso_e117:} 哈哈哈。。
beiwei
发表于 2013-1-14 12:54:10
本帖最后由 beiwei 于 2013-1-18 16:33 编辑
wangpei 发表于 2013-1-3 20:09 http://bbs.obj.cc/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什刹海冰场之外的轶事——
1:育新68届学长培力,住三里河一区,当年的名声也不比“二生”逊色 ...
@胡涂人 @阳光之客 @youyou
三里河一区即原计委子弟几十人在2012年早些时候有聚会,有照片,有忆旧文字在网上,挺有意思。我搞个链接过来,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而三里河三区是很多单位的宿舍区组成,一机部二机部五机部六机部财政部科学院水产部等等单位,也有一帮子弟。汽车局宿舍基本上全是一机部的。商业部宿舍可能基本在二区。
当时一区和三区的人以现在的月坛南街为界,似乎不太来往。三里河三区同汽车局来往较多,大概因为一机部子弟多(两地都有机院附小的),文革后又同在一个中学上学。
就“小六九”而言,当时就近入学上初中,三区孩子包括汽车局的孩子都在财政部旁边的44中,而一区的孩子大概在124中,即红塔礼堂旁边,大概还有上社会路中学的(如今社会路这个地名可能都没了)。因此在中学时两边也没有什么来往。二区的孩子一部分上44中,一部分上月坛中学。
一聚:2012年春节61级以上故园孩子团聚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2-02-03 13:45:5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c0dc410100z3tw.html
http://www.obj.cc/uc_server/avatar.php?uid=27979&size=small
youyoubeiwei真能在网上溜达,哪儿的新鲜事都知道。发表于 13 小时前
http://www.obj.cc/uc_server/avatar.php?uid=24991&size=small
胡涂人老弟是那一片原住民,看来说的头头是道啊,哈哈哈!发表于 13 小时前
http://www.obj.cc/uc_server/avatar.php?uid=20438&size=small
wangpei谢谢beiwei兄!有时——世界真小。此聚会的发起人施家二兄弟,其妹妹就是我同班同学(他们老妈是央行的。其考取美国医学博士,早已定居美国。我与她,及哥哥均有联系)。发表于 昨天 20:20
嘿嘿,彼此彼此。从二里沟、甘家口、百万庄(包括黄瓜园东眷西眷)、葡萄园、三里河到汽车局,都是一机部的老根据地,所以大家都是当年那一带的老八路嘛。文革后就近入学,百万庄西部四个区及黄瓜园甘家口的孩子上111中,百万庄东部四个区和西眷东眷的孩子上110中(申大概也是进110中?)。二里沟的孩子上56中。到如今,好像110中和111中都改为职业学校了。44中虽然不是市重点,但好像高考入学率什么的指标很厉害、很领先,校门口有宣传资料大图片,有数据,什么一本二本的。。。但我看不懂。
看到几位的点评,因此添了上面几句话。
另,据传文革中某天,不知为什么,计委一大帮去百万庄叫板,此事好像同咱某著名校友有关。哪天方便了我求证一下。
白山黑水间
发表于 2013-1-15 10:15:44
本帖最后由 白山黑水间 于 2013-1-15 11:07 编辑
迟来的"插图"
何谓"迟来"?说来话长,插图本是前年4月系列文章"附小老师印象"的组成内容,然未与文章同步登出,文图分了家。
现拟将未见光的插图独立登出。诗言志,画传情,一切尽在不言中。不论是先期读过拙作的校友,还是错过了车的后来人,相信能领会"她们"所表达的意境与情节。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离的班上男女生照片43年后才合为一体,不料文章又走了"老路",真是巧合。
说明:插图中附小内容来自本论坛,其余均从网上觅来。
1. "国文老师印象"插图
四位老师均在63班任教"国文"。国文课里,古文,寓言,成语类的份量颇重,许多篇幅段落均要死记硬背,犹如学习外语。孔子箴言"苛政猛于虎"流传了百世千年,脍炙人口的"木兰辞"让卡通巨头迪斯尼都要赞美她。
2. "算术老师印象"插图
廖老师在文革里受到的不公待遇至今让人心痛。
3. "音乐老师印象"插图
两位音乐老师都教过我们。陈老师一头亮亮的黑发,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印象中的风琴图片也找到了。口琴,手风琴是学生中使用最多的乐器。
4. "体育老师印象"插图
5. "生活老师印象"插图
魏阿姨,周阿姨一直在用心呵护六三班。那时能用的的护肤品就这几样,多为小女生专用。男生模仿学飞刀,女生好奇养蛤蟆。
6."食堂印象"插图
大礼堂兼食堂。大会总有鼓号队现身。食堂的菜谱和主食让小学生垂涎三尺。1960-62年间的大饥荒让野菜也上了附小餐桌。
7 ."课外活动片断"插页
60年代,看电影是最翘首期盼的节目。不论是住宿在校还是周日在家,电影总是伴随同学。
花样繁多的少时游戏让人乐不知疲,废寝忘食。这些在今天已了无踪迹。
8."住校趣闻轶事片段"插图
养蚕,捞蝌蚪,抓螳螂,逮昆虫是同学的喜好;种蓖麻是少先队分配的任务。小西红柿好吃。景山是从小庄到甘家口返家旅途的歇息之地。
9."校外活动集锦片段"插图
北海公园一直是小学生的活动场所,在那爬山也能划船。经典之歌"双浆"或许就从这里唱起。中苏对立导致留学生受伤回国,63同学带着苹果赴医院慰问。
10."乱世附小人片断"插图
因文革冲击大家在附小多逗留了一年(6+1年)。自古英雄出少年,小女生串联下广州,异想天开去造访麦贤得。天上蓝天白云,广场红旗飘飘。此情此景,此天此地,皆成绝响。
11. 校园平面图
12.教学楼平面图
11.消失的校舍,流水的年华已化作永久的怀念。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5 10:28:12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5 10:50:03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5 11:04:23
laojy
发表于 2013-1-15 11:53:49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15 12:07 编辑
大家热盼已久的,曾经以内容丰富,文笔生动长篇系列回忆母校师生学习生活而感动论坛的白山黑水间终于寻到母校新坛来了,并且带来一份集锦式的厚礼。热烈欢迎白山黑水间的到来,感谢送来这份多彩多艺的厚礼。
all_right_1
发表于 2013-1-15 12:54:37
这么多照片,没附上名字?
beiweiand uu, 负责二班生活的不也是魏和周两位阿姨吗?
laojy
发表于 2013-1-15 15:51:52
大雾山可能是首次来到这里,欢迎多来转转。
laojy
发表于 2013-1-15 17:03:08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15 17:04 编辑
元旦过后我接到华老师的电话,告诉我得知我喜爱绘画,给我寄来两份有关书画的资料。其中一份是华老师<多宝斋藏画选》。我与华老师一直没有见过面,我是1956年离开母校,他是1957年到母校工作。华老师及其家人早年从事字画创作与收藏的工作的,而且在这方面是为继承发扬保护民族文化成果作出了贡献的。得知我喜欢画画,一定要寄这些印制有他及家人珍藏书画的资料给我,这真是老师爱生惜才的一份深情(华老师把我当成可塑之才,但我已是朽木不可雕也),让我在寒冷与雾霾不断袭来的严冬感到温暖清新。收到华老师这份厚礼我给华老师回了电话表示衷心感谢。说实在的内心还有一种作为孩童受到老师宠爱的那种骄傲,哈哈,不好意思。在这里我还再次谢谢华老师这份深情。并祝华老师健康长寿,精神愉快。华老师腿部有毛病行走有困难,希望在北京的校友们有空多去看看华老师。
laojy
发表于 2013-1-15 17:21:32
在华老师的《多宝斋藏画选》中印有古今名家的字画,转发一部分请大家欣赏,由于画选很厚,我不易复印及拍照,照片效果不理想。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5 21:34:20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16 06:06 编辑
胡涂人 发表于 2012-12-28 1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转帖: 暴发户与贵族有质的区别 ...
偶然找回这篇文章,发迟了。略有删减。
《富是物质的 贵是精神的 》
作者宏杰
在西方,贵族教育中的优良理念,今天仍然存在。英国伊顿公学至今保持着贵族教育传统,学生在校必须接受严格的管束和高强度的磨炼。校方规定,家长在开学后的三周内一律不准探望自己的孩子;每栋宿舍楼为一个集体,统一起居、就餐、锻炼、娱乐……贵族学校实行严格的军营化管理。这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人们通常认为贵族学校的学生应该是养尊处优、过着悠闲奢华的生活,而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能和贵族挂上钩吗?西方的贵族精神究竟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文化中国”节目主持人今波与渤海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宏杰一起,为我们解读西方的贵族精神。
贵和富不是一回事
主持人:世界著名的贵族学校要实行如此严格和艰苦的军事化训练,目的何在?
嘉宾: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于自制力,一定是有强大精神力量的,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伊顿公学也确实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打败拿破仑的那个威灵顿将军,就是伊顿公学的高材生。威灵顿是世界军事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他在和拿破仑进行决战的时候,曾经留下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当时他冒着炮火在前线观察敌情,他的参谋人员多次劝他早点撤下去,因为前线太危险,可是威灵顿就是不动,参谋人员只好问他,您万一阵亡了有什么遗言?威灵顿头也不回地说,“告诉他们,我的遗言就是像我一样站在这里。”
主持人:可是,在一般人的概念中,贵族学校就应该享受贵族般的条件,有贵族样的生活。但是英国贵族学校的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每天还要经过非常艰苦严格的训练,这甚至比平民学校还要辛苦。(贵族学校是培养贵族的学校,不是享受贵族生活的学校!——显扬)
嘉宾:中国人的这种看法,就涉及到对“贵”和“富”两个字的理解。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贵和富是一回事,但事实上这是两回事儿。被称为当代新儒学集大成者的牟 宗三 先生说过,他说一般算卦相面的都知道,富和贵不是一回事儿,富是物质的,贵是精神的。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说过: “贵族的首要标准是看一个人精神所达到的高度,而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物质财富。”所以贵族精神,首先就意味着这个人要自制,要克己,要奉献自己,服务国家。你看英国的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毫无疑问,是贵族。
主持人:那是王子啊。
嘉宾:但是英国皇室把他们送到陆军军官学校去进行学习。毕业后,哈里王子还被派到阿富汗前线,做一名机枪手。英国皇室知道哈里王子身份的高贵,也知道前线的危险。但是他们公认为国家奉献自己、承担风险是贵族的本职,或者说是本分所在,是理所当然的。
主持人: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对贵族的理解是一种曲解。
嘉宾:对,我们现在大部分中国人所理解的贵族生活就是住别墅、买宾利车、打高尔夫,就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就是对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实际上,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暴发户精神。英国二战的时候有一张照片流传得非常广,当时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进行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面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这体现了对底层人的一种尊重,而真正的贵族是懂得尊重别人的。
贵族代表了尊严和品行
主持人:贵族精神在西方为什么能得到很好的保存?
嘉宾: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西方直到18世纪,贵族依然是主流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英国仍然保留着贵族的爵位、封号;而中国的贵族阶层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整体消失了。第二个原因,当西方的贵族社会转入到平民社会之后,资产阶级并没有掀起否定、批判贵族文化的精神浪潮,相反的,把自己的子女送到贵族学校去学习,买贵族的纹饰、徽章,买贵族的头衔,想全方位继承贵族的衣钵。我国著名报人储安平在《英国采风录》中说过,英国的贵族制度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英国的老百姓普遍认为,贵族精神代表了一种尊严,一种高超的品行。
嘉宾:所以欧洲的政治中,有一个特殊传统,就是一个国王,即使是被从王位上推翻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也是骑士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在欧洲的权力斗争中,很少有像中国那种斩草除根的想法。
要竞争更要风度
主持人:他们不怕养虎为患吗?
嘉宾:也知道。但他们宁可承担这个后果也不愿意丧失自己的风度。1688年时候,威廉三世攻打詹姆斯二世。威廉三世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但他觉得这个王位应该是属于自己的,所以从詹姆斯二世手中夺取了英国王位,把自己的岳父给俘虏了。他把自己的岳父关在靠近海边的一座城堡里,同时在城堡靠海那一侧给他留了一条小船。詹姆斯二世心领神会,就坐着这条小船逃到了欧洲。第二年詹姆斯二世组织了一支雇佣军想重新夺回自己的王位。这时威廉三世正在组织和法国进行一场战争,他一看自己岳父卷土重来,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来对付自己的岳父。最后虽把詹姆斯二世打跑了,但在英法战争中却遭到惨败。所以说,讲究风度有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主持人:正如荷兰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所说的,“火药的传入虽然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但是中世纪骑士所体现的,并且被理想化的骑士精神,却在近代西方文化中得以保留”。这种骑士精神实际上就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道德理想,对西方人的民族性格有着长久的影响。
嘉宾:所以西方进入平民社会之后,贵族之间网开一面的传统在高层政治中还依然得以保留。比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南方军即将面临失败,军官中有人提议化整为零分散到老百姓家里,进入山区打游击战。但当时南军最高统帅罗伯特•李将军却不同意,他说:“战争是军人的职业,我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老百姓。我虽然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人,但我绝不会同意这样做,如果能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南方老百姓的安宁,我宁愿作为战争犯被处死。”
主持人:他的对手是大家熟知的林肯,他当时是什么态度?
嘉宾:林肯总统同样表现出宽宏大量的贵族风度。本来他确实应该按照军法对罗伯特•李进行处置,但是他认为南北之间的仇恨宜解不宜结,所以他对李将军说,您也到了退休年龄了,就告老还乡吧。于是,李将军就以这种方式光荣退休,回到自己的庄园,撰写回忆录去了。
主持人:贵族精神可能有很多还不为人们所理解,比方说,贵族精神当中的低调。你说,洛克菲勒帝国,那个小洛克菲勒在上大学的时候,过的是贫穷的生活,自己烫裤子,自己缝钮扣,不抽烟,不喝酒,不随便到剧院去看电影,和他爸爸一样,把每一笔开支都记在小本子上。这些人看起来很节约,但是并不小气,因为在面向社会进行捐赠的时候,都非常慷慨。比如咱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比尔•盖茨,后来把他名下所有的财产全都捐给了社会。你看既节约又慷慨,这也是贵族精神非常可取的一部分。
嘉宾:这种精神,从一个角度来看是慷慨,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也可以说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今天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当中,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担当精神。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电影《泰坦尼克号》,在船即将沉没的时候,船长走进了船长室,选择了和船共存亡,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大船开始沉没的时候,船长请船上的小乐队到甲板上来演奏,以安抚大家的情绪。在演奏完毕之后,首席乐手向大家鞠了一躬,乐手们开始离去,船上非常混乱,大船马上就要沉没了,首席乐手看见大家都走远了,他自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架起小提琴,拉起了一支新的曲子,已经走远的乐手,听到音乐声,不约而同地又回到了首席乐手身边,大家重新开始演奏。船要沉没了,大家相互握手,互道珍重,首席乐手说:“今天晚上,能和大家一起合作,是我终身的荣幸。”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对贵族精神的一个最好的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
贵族精神的实质
嘉宾:所以贵族精神跟物质条件,有的时候可以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当年张爱玲所说的,旧上海公寓里的那个电梯工,一定要衣冠楚楚,领带打得整整齐齐,才肯出来给顾客开电梯,这也体现了一种贵族风度。还比如 许纪霖 教授所说的,有一个下岗的三轮车夫,靠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养活了几十个孤儿,一个一个送他们去上学,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贵族精神。所以说,贵族精神说离我们远也远,说离我们近也很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贵族。
主持人:所以我们是不是该这样理解贵族精神的高贵之处,那就是干净地活着,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他不会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去背信弃义,去不择手段。基于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讲,精神的贵族和所谓富有之人应该是没有关系的。精神的贵族不一定富有,富有之人不一定是贵族。因为这种贵族精神不是用钱可以买来的。
laojy
发表于 2013-1-15 22:30:02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15 22:32 编辑
beiwei 老弟所说的2012年春节61级以上故园孩子团聚的网页去看了受感染,特别是网页上的几段话让人看了挺感人,感慨万千,转录如下请大家也体会一下。
。。。。。。同一个大院的孩子们,在同一个幼儿园里长大,同一所小学里学习,同一个理发馆理发,同一个澡堂里洗澡,同一个大食堂里吃饭,同一个礼堂里看电影,同一片天,同一片云,一同玩耍,一同偷桃,一同戏水,一同滑冰,一同打架,就连父母们也大多在同一个机关大楼里上班。不同的是: 不同的相貌,不同的个性,成人以后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事业\家庭,有的辉煌,有的平淡,有的远走他乡\异国,随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大院的孩子们散向八方 ......
如今,这些当年的儿时玩伴大多都已五.六十岁了,那些稚嫩的面孔在时间的磨坜下都已变得饱经风霜\鬓发如霜。但在他们的心底,仍深藏着一份童真,有着同样的的大院情结,那是由一种不可复制的大院文化孕育出的弥足珍贵的情感,就是这样的情感使发小们在几十年后又聚在了一起,有的从美国,有的从祖国各地,有的从东西南北城汇集到了一起,饭桌上,儿时的小伙伴又见面了,还有一些别的大院的朋友赶来参加。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有些人一别就是几十年没见了,此次相见却是分外的亲热:拉着手的情感,含着泪的笑脸,呼唤着对方的外号\小名;轻声的嘘寒问暖,大家回忆着儿时的趣事,空气中不时爆发出欢声和笑语,几杯老酒一下肚,一张张老脸顿时变的青春四射,一件件往事如泉水般涌出,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事,互留着电话,相挤着拍照,仿佛又回到了那如歌的岁月 ......
wangpei
发表于 2013-1-16 01:17:07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1-16 01:20 编辑
与贵校校友交流,竟发现同住或先后同住康乐里的同龄人。
康乐里,位于原宣武区最北侧,现于新华社南门可见(南门前马路为原区界)。
此为人民银行总行50年代初期的楼房宿舍,也是央行最大的宿舍。在计划经济时期,总行是最不起眼的部委之一。改革开放后,我校商业部子弟笑谈:你们总行是越来越大,我们是越来越小。
90年代,总行斥资20个亿拆迁,并重盖康乐里。我校“雨夜泛舟”同学为总指挥。
以下为康乐里近照,共有6栋这样的楼:
wangpei
发表于 2013-1-16 03:45:42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1-16 03:48 编辑
喜得胡老师青睐!再发类似图一张(位于西单南边一点-新融苑)权当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