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qiuyue2009
发表于 2013-2-2 15:49:51
附小情怀之五
谢谢luojy对我画册的肯定和赞扬!很欣赏您对中国书画的鉴赏、喜爱,从所选登的几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您的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
我很注重收藏的过程,品味收藏带来的乐趣。举例luojy所选的几幅作品来说,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齐白石的“凤仙花”这幅作品,它的原收藏主人公贾老先生,是一位文学艺术界人士,他在香港、台湾等地发表过许多学术著作,大陆也有他的出版著作。一个月前,他刚刚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家中在睡梦中仙逝,享年九十五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贾老先生和著名导演谢晋先生是南京国立艺专的同一届校友。1946年,国民党政府约请齐白石先生到南京接受张道藩先生拜师典礼,并举办画展,贾老先生是此次活动的主要操办人。活动结束后,贾老从齐白石画展上选购了几幅作品,这幅“凤仙花”便是其中之一。
他特别喜欢画幅左下角那方齐白石的自刻印“曾经霜桥风雪”,字体刀锋犀利、苍劲有力,特别是提款上写的:白石八十六岁画。吾有南京之行。这个故事将这幅画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以后,贾公到香港、台湾、美国,一直将此画随身携带着,收藏了近60年。后因年事已高,遂转让到“多宝斋”名下,为了不影响这幅作品的完整性,多宝斋的收藏印便盖在了裱边上。2010年,通过北京诚轩拍卖会转到另一名藏家手中。
像齐白石的“凤仙花”这样的作品一样,多宝斋收藏的许多字画,都可以说是来源可靠、流传有序的。如舒同的书法作品是一位著名收藏家笔名为蒙山人收藏的。90年代,我曾经为蒙山人装裱过大量字画,都是一些名人大家的作品,如毛泽东的手迹,朱德、陈毅等十大元帅的书法墨迹。其父是解放军的一位高级将领,文革期间,舒同曾在他家“避难”。经我亲手装裱的舒同书法作品不下三十余件。这幅舒同墨宝,就是蒙山人先生送给我的。而那副康有为的12字对联是我转让给蒙山人的,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过。
张大千的书法对联是我从嘉德拍卖会买下的,因为其上有松泉上款,而我家又存有一幅张大千赠与松泉的山水作品,为了给它们配对,我抱着志在必得的心态去竞买这幅对联。当时我弟弟从美国打来电话说,估价六、七万可以买下。我带了二十万去拍卖会。这幅对联三万起拍,价格一路飙升,一开始三个人举牌,最后只剩下我和另一位卖家争夺,到十五万以后,每次举牌加价一万元,我已经到了心跳不止、手足冒汗、血压升高的地步,放弃吧,以后没机会了,想得到它吧,一万一万还在往上升,最后我举到十九万,对手终于放弃了,十九万外加12%的佣金,我以212800高价将此画收入多宝斋画册之中。
曾记得,我开始跑拍卖会时多次遇到过一位小学校友,开始他不敢认我,后来他对我说,他根本不相信会是我华老师,体育和书画怎么会结缘呢?好像在一般人眼里,搞体育的无非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其实,业余爱好各有所好,有喜欢花鸟鱼虫的、有爱扑克、麻将的、有爱好逛公园、跳街舞的、有喜喝酒聊天的;收藏也是各有所爱,邮票、钱币、瓷器、杂项;而爱好书画也有近代、古代、现代之别。我之所以喜欢书画,当然是受到家庭的影响。
gui_my
发表于 2013-2-3 10:37:32
【雾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可能会更经常面对这两个天气符号。雾是站着的三,霾是躺着的8。霾本身就是污染物的积聚,雾未必就是污染,但却是污染良载体,即窝藏犯。湿时多是雾,干时多是霾,但往往雾霾交替或雾霾混杂,于是成为同案。消除雾霾,靠风干洗,靠雨水洗。但是,人努力,比天帮忙更可靠.
老叟
发表于 2013-2-3 10:59:24
gui_my 发表于 2013-2-3 10:3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雾霾】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可能会更经常面对这两个天气符号。雾是站着的三,霾是躺着的8。霾本身就是污染 ...
今天是“小年”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一家一个纪律监察委员)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2-3 11:22:24
老叟 发表于 2013-2-3 1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是“小年”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一家一个纪律监察委员)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 ...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4 10:19:10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4 10:49:02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4 11:16:52
沧海事
发表于 2013-2-4 20:23:19
本帖最后由 沧海事 于 2013-2-6 09:10 编辑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31 09:4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那位沧海事网友,有关“白毛女”的“真相”,请在“搜狗”、“百度”,“新浪微博:大风起兮云 ...
只是真伪之辩吗?
——答胡网友
首先有必要说明,我的网名是用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之意,非敢妄称见多识广。
我看过您以前写作和转载的多篇文章,我认为您写作和转载这些文章是出于对歪曲历史的行径的憎恶,想帮助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真相,以推动社会更快地进步。也正因此,当看到您将人间恶魔希特勒的话正面引用(如果您本意并非如此,请恕我愚钝,可是没有超常理解力的人都会这样认为的),将以卑劣的手法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当作“信史”传播时,才感到意外和遗憾。
将人间恶魔希特勒的话与另外几位都有令人起敬之处的人的话并列,不能不使人猜想,您对希特勒是什么看法呢?如果您也和全世界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一样对希特勒深恶痛绝,您考虑过没有,发表这样的文字将引起别人什么感受,将起到什么作用?
看事物应该分清个别现象和普遍本质。我不怀疑世界上有和善仁慈的地主,但世界上更普遍存在的是用不同的方式巧取豪夺的地主。《白毛女》不是纪实,而是在革命斗争中进行宣传的文艺武器。但它确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基本矛盾的真实状况。剧中黄世仁那样的恶霸地主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是存在的,其他人物的命运也都以成千上万真实的人的命运为依据的。艺术作品中的人名往往是虚构的,借用真人的姓名于作品中人物也是虚构。作者给角色起什么名字都可以。有个作家就说过,他所有作品中的恶人都是用他自己的名字。优秀的儿童题材影片《我的九月》中那个经常被人欺负耍笑,被叫作“安大傻子”的憨厚善良孩子用的就是该片导演的名字。当将黄世仁的形象已被亿万人当作恶霸地主的典型,人们已将《白毛女》剧中人物的关系看作社会基本矛盾的典型时,有人却偏要弄出一些同名的人来“变马为鹿”,多个人名与剧中角色一一对应,美丑善恶又截然相反,如此巧合令人生疑。原剧作者可能全部选用性格命运相反的人物的名字吗?可能几十年后又自揭内幕自扇耳光吗?如果真是原剧作者这样做,不是别有用心也是太愚蠢了。(我对该文的几点质疑见附一)
我在网上找到一些“杨润身”写的文字(见附二),请您和其他网友看看,对比一下,即可辨明真伪。
现在有些人借一些个别的特例来美化作为本质和普遍现象的地主资本家的剥削压迫,企图使人相信他们都是积善而富,而穷人都是败家而贫的。实际上,先期占有生产资料的一些人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剥削压迫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是私有制产生以来几千年中不同社会皆然的基本事实,就是前几年还披露出华北某地的烧窑的企业主拘禁工人,只提供仅可维持生命的劣质食物,用私刑毒打逼迫工人无偿地为他做工。请问,如果没有普遍的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怎么会发生起义和革命呢?如果不承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国民党为什么在退守台湾后也要进行土地改革呢?
现在坊间网络有些言论甚嚣尘上,虽然只是少数人,但影响很坏。这些人不是为了辨明真相探求真理,而是别有用心。他们借批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和现在出现的一些坏人坏事将共产党说得一无是处,企图使人相信李大钊、陈独秀创立中国共产党目的就是为了在早期打家劫舍,在后期独裁腐败。他们借批评斯大林等人的问题诬蔑世界范围的社会革命,企图使人相信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和斗争实践就是为了实现残酷的暴力统治。可叹的是,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也随声附和,但他们连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也没看过。我摘录几段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文字(见附三),由此可以管窥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暴力革命、共产主义等问题的观点),足以驳斥那些卑劣的污蔑。
您以及论坛的其他网友关心国家的历史和前途,探求真相和真理的积极性至为可贵。但愚意以为当前最需要的不是辩论历史事实的是非真伪(这对改革的进程不会有大的影响,有的反而可能成为难以通过的隘口。而且如果想搞清楚许多历史事实的真相须等待档案资料的更加公开)而是从目前能做的事情做起来。只说一点,宪法规定人民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可是在现行体制下这种权力只能通过人大代表行使。我想请问,您知道本选区的人大代表是谁吗?他们在任期内做了什么?您通过他们行使了什么权力?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次更快进步的机会,都错过了,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国民的普遍素质,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素质。很多人羡慕一些欧美国家的清明政治和幸福生活,可是不去了解那些国家的人民为此所作过的努力。比如英国19世纪的宪章运动,他们当时提出的一些要求,是人民为争取民主权利所必需的,可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就连我国很多关注改革的知识分子对此也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越说越多,就此打住。
不当之处,欢迎批评。
附一 对胡网友转发某“记者”文章的质疑(红色字)
那位沧海事网友,有关“白毛女”的“真相”,请在“搜狗”、“百度”,“新浪微博:大风起兮云飞扬”等检索“黄世仁与杨白老”……可见不少与其相关词条,打开看看。另,从你那点滴的“评”,感觉你未必真都知晓沧海事。这不是小觑你。我现将其中一条内容转帖在此,此文是一个记者写的,供你参考:
一剧《白毛女》,让黄世仁遗臭了万年。但经过记者(姓名、单位?)对黄世仁的家乡河北省平山县(何镇何村,为何不说?)进行详细调查,从群众那里得知了历史上那一段传说的真实面目。
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本是一个老实贫农,经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艰苦创业在四十岁的时候买下了十五亩薄田,然后辛勤劳动惨淡经营最终将105亩地传给了他的独生子黄起龙。
黄起龙念过私塾知书达理,聆听祖训秉承父业,低调做人,几十年来,将黄世仁的爷爷黄运全留下的100亩地扩大成千亩良田(平山县多为山区,可耕地有限,仅黄一家就独占千亩且是良田,必有很多农民无田。这能称“仁慈”吗?)并且有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儿子。
黄世仁是长子,自然接了父亲的班儿。黄世仁自幼好学,学历至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黄家五兄弟在当地名声颇好。黄家仁人善心,经常赒济邻里,行善积德。在当地是有名的黄大善人。黄世仁有一妻七妾,儿女成群,家庭和睦。(当时的法律允许有一夫多妻,黄世仁的婚姻状况不属于违法也在当时的道德规范之内)
杨白劳,黄世仁的发小儿(结拜),杨白劳的父亲杨洪业是当地有名的豆腐大王人称杨豆腐。杨家豆腐以质好价廉著称。杨洪业将他的豆腐事业传给他的独生子杨白劳之后,于41岁英年早逝。杨白劳承接父业之后,辛劳程度超出了他当公子时候的想像。又染上了赌瘾毒瘾,豆腐事业从此一路向南。当地百姓都很看不起他。
大春,贫农,一个小痞子,无赖。(土地改革时对“贫农”是有严格定义的。有何“痞”迹,如何无赖,为何只扣上帽子却语焉不详?)
喜儿,杨白劳的独生女儿,一个喜欢吃豆腐的胖懒妞。(前面说大春时只扣帽子不具体叙述,此处又只对“喜欢吃豆腐”、“胖”、“懒”等细节浓墨重彩刻画入微,显然是编造,故意丑化)
《白毛女》把黄世仁描述成为富不仁横祸乡里的恶霸,强抢民女强奸喜儿最后在人民群众的吼声中被镇压了。杨白劳因欠黄家巨款无力偿还喝卤水自尽,喜儿据说在大山里呆了若干年须发皆白最后被大春救出。大春参加革命结束无赖生活。
事实: 黄世仁在杨白劳欠下巨额赌债无力偿还又遭债主追讨的时候立字据借给杨白劳大洋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人民币)然后又收留未成年的喜儿。杨白劳欠钱躲债吃喝嫖赌无脸见人最终误喝卤水不治身亡。黄世仁念在同杨白劳多年的情份上厚葬杨白劳并且收养喜儿。
看看“白毛女”创造者杨润身自己的回忆,(何谓“创造者”?剧作者是贺敬之和马可,杨润身只是在后期拍摄电影时提了一些修改意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情节上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再创作建议。如,歌剧中的杨白劳是腊月外出躲账,但杨润身清楚地记得,当年他父亲是拚死拚活挣够欠地主的利息,主动向地主还息。(拼死拼活才仅能挣够利息,这还能说是债主“仁慈”吗?)按照统治阶级的规矩,穷人还清债息就可以安度春节。剧中杨白劳、喜儿、大春三个劳力,完全可以还清黄世仁的债息,躲账有欠真实。是杨润身就与两位编导商讨,由杨白劳躲账改为主动还息,但黄世仁为霸占喜儿,强词夺理,要求本利全还,逼杨白劳走上绝路。这样一改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艺术就是要以比生活更凝练的典型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即使是纪实文学作品也要对素材有所取舍,选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素材)”完全没有对事实进行调查,仅凭自己的革命忠诚,就颠倒了杨白劳欠债不还的基本事实,还是有能力还债而来者不还(在经济不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最普遍的“基本事实”是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和高利贷使很多人还不起债,还是这里说的这种类型的“欠债不还”)又把为富不仁的帽子扣到黄世仁头上。
《白毛女》虚构的成分太大了。同时,颠倒事实。(剧作本来就是虚构,但却是比个别的事实更高的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艺术真实。)将黄世仁在名声上颠覆至万截不复的地方。实属大不应该。穿凿污史,辱前人于地下,公允何在?
(编造者的用心昭然若揭,不是要为黄世仁一个人争辩,而是要借此否定旧社会普遍存在的地主剥削压迫农民的基本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剥削压迫的革命斗争。)
---------------------------------------------------------------------
如你对我写的帖子或我从国内公开网站论坛转载的帖子,有异议,可发帖一论。欢迎!另,本人新闻圈内混迹多年,更知道什么叫“负责任”,什么叫“自我审查”,(连这个自称“记者”的劣等造假者的名字、单位都没查到,连他编造的地名、人物情况都没搞清楚,这能叫负责任的审查吗?)这是中国记者必备素养。
附二杨润身的文章
转发按:这段文字是胡网友提到的杨润身所写。不必考虑该文的思想水平和文字水平,其所述事实已可证明胡网友引用的文字的作者——那个自称“记者”的猥琐之徒伎俩之卑劣。如果网友没时间细看,只看我改为红色的文字即可。
未能忘记 关于电影《白毛女》人物原型的误说、戏说和胡说
杨润身
去年《中年人》杂志第5期有一篇文章,述说四川“白毛女”罗昌秀80岁谢幕人生,并说,曾经轰动华夏大地、家喻户晓的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艺术形象的原型就是罗昌秀。这种说法严重失实。四川“白毛女”罗昌秀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至深。但1951年初上映的电影《白毛女》,是根据贺敬之等同志创作的在1945年党的七大以前就公演的歌剧《白毛女》改编的,而歌剧《白毛女》则取材于李满天搜集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进行艺术创作而成。“白毛女”的故事流传于我的故乡河北省平山县。毛泽东同志都晓得“白毛女”的故事流传于平山。他老人家在陕北即将东渡黄河,朝平山县西柏坡转移的时候,与身边工作人员动情地说,我们要往“白毛女”的故乡去了。四川“白毛女”罗昌秀是1956年才被民兵从深山野林里救出来,她怎么可能是电影《白毛女》喜儿的人物原型呢?这显然是误说。
我9岁时不止一次地听奶奶讲“白毛女”的故事,她每次向我述说“白毛女”的故事都很动情。奶奶说,北边穷苦人家的一个闺女,少穿缺戴,长得却是一表人才。爹欠下财主还不清的债,财主看上了一表人才的闺女,就向她的老爹逼债。她的老爹没钱还债,给财主磕头作揖,求财主发善行好,但一点事儿不顶,闺女就被逼得去财主家里当了侍女。财主家的老少都得伺候,三天两头挨打,还被财主家的一个公子哥糟践得没脸见人。闺女豁出身家性命,逃出财主家,躲进深山,藏进山洞,挖野菜,寻野果,偷奶奶庙堂里的贡献,过着野人的生活。因为狼惊虎吓,受尽磨难,长期不食人间烟火,闺女的黑头发全变成白色。她为人端正,心地良善,苍天保佑,修炼成白毛仙姑。人们就给白毛仙姑建庙烧香,求白毛仙姑保佑平安。
新中国诞生前夕,电影编导水华和王宾邀请我参与将歌剧《白毛女》改编为电影。我的家庭贫寒,欠地主360吊钱的债。我心里装着父亲及众多贫困农民遭受地主老财剥削的苦难,还有本家一个姑姑和邻居家里一个姐姐不得有爱的悲酸,特别是心里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光芒照射,很乐意将阶级之亲、阶级之爱,倾注于如本家姑姑和邻居家姐姐一样可爱的喜儿,倾注于如勤劳的父亲一样可爱的杨白劳。
在电影《白毛女》的创作中,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情节上提了一些再创作建议。如,歌剧中的杨白劳到腊月门上外出躲账,我的父亲当年却是豁命挣够欠地主的利息,主动向地主还息。按着统治阶级的规矩,穷人还清债息就可以安度春节。杨白劳、喜儿、大春,3个劳力,完全可以还清黄世仁的债息,躲账有欠真实。我就与两位编导商讨,杨白劳由躲账改为主动还息。黄世仁为霸占喜儿,强词夺理,要求本利全收,逼杨白劳走上绝路,这样更加接近生活的真实。
又如,应使大春与喜儿的爱情更加丰满,更加鲜明,这样才能更加动人,也更加真实。我与两位编导反复探讨,统一认识,将本家姑姑出嫁前将辫子挽成了发髻的情节给了喜儿,又多了大春为喜儿摘柿子,在悬崖中砍柴相亲相爱的情节。他们的爱情更加丰满,也使黄世仁的罪恶更加显而易见。我为一村剧团排演歌剧《白毛女》的时候,两个受过恶霸地主欺辱的大嫂说:“喜儿太傻了,不该将小白毛女留在身边,小白毛女是黄世仁的种嘛!”但有人主张从母爱出发,主张保留小白毛女。最后经周扬同志表态,小白毛女未再留在喜儿身边。
歌剧《白毛女》的结尾未交代大春与喜儿相爱的结果。我与两位编导又反复讨论,喜儿对大春的爱是那样执著,大春成为革命干部,不与喜儿成婚终身相爱,革命的情理不容。电影演出时,观众看到在田里收割谷子的喜儿白发变成黑发,辫子挽成发髻,与婆母王大婶愉快地收割谷子,知道喜儿有了田地,与大春已洞房花烛,都给以热烈的掌声。
杨白劳决定喝卤水自尽,他看着喜儿睡着了,心如刀绞,接下去,歌剧中的杨白劳有一大段唱。我为村剧团排演歌剧《白毛女》的时候,感到杨白劳的大段唱对剧情有所冲淡,就向两位编导提出,把杨白劳的大段唱删去。“那么杨白劳是否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于是水华扮演喜儿,我扮演杨白劳,看一看按情理是否有什么话说。我很快泪水不止,没有任何语言能表达内心之悲苦。水华是颇有成就的电影艺术家,很快进入角色,也同样只是落泪罢了。于是,我们就定下让杨白劳只以眼泪来表达与喜儿的诀别。
文学脚本脱稿,我伴摄制组到平山县拍摄外景。总摄影师吴蔚云感奋地说,白毛女故乡的山水如桂林的山水一样秀丽!扮演喜儿的田华说,白毛女故乡的姐妹们像她的亲姐姐一样可亲!乡亲们积极地协助拍摄。扮演大春的李百万和扮演喜儿的田华进山砍柴,李百万下不得百丈悬崖,年逾花甲的刘道士便自荐,代替李百万扮做大春在悬崖里豁命飞来飞去地砍柴,不要分文报酬;柴庄村的10多位贫苦农民参与收割、交租的拍摄,近一个月不能回家去收秋种麦。摄制组对他们付予报酬,人人拒绝,表示拍摄《白毛女》电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是他们应尽的责任。
电影上演之后,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同志说,电影《白毛女》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文化部部长茅盾同志激奋地说,电影《白毛女》是又一个“白毛女”。从歌剧《白毛女》到电影《白毛女》,真实地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历史真实,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并念念不忘。前不久,我与美国友人威廉•李•格雷姆先生和日本友人藤颖女士在石家庄相遇,他们均赞佩地说到《白毛女》。格雷姆先生说,《白毛女》让他感奋。藤颖女士说,她从《白毛女》中看见了旧中国,爱上了新中国。而在我们国内,却有人对《白毛女》随意戏说、胡说,有人甚至把喜儿改写成穆仁智的小老婆。2002年12月31日《杂文报》上载文《喜儿致大春的信》,其中喜儿变成“黄太太”,大春变成“窝囊废”,黄世仁变成大款,穆仁智变帮凶为帮办。并且还有“情三角”游荡于中,将纯朴而坚强的喜儿“游荡”为见钱眼开、忍辱偷生、不知羞耻的阔太太。一家报纸上还发表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的短文。文中说,一位母亲买了一张《白毛女》的影碟,给自己正在读小学的女儿看。谁知女儿看后竟认为,喜儿应该嫁给黄世仁,并说,喜儿也真是的,人家黄世仁有权有钱,标准一个大款,这样的主儿贴都贴不上,她却逃到山洞里受苦,傻冒儿一个。这个小学生可怕的“重钱”之念,自然令人担心、令人痛心,然而她毕竟是个不懂得历史、初涉人世的孩子。随意改写《白毛女》,任意糟践充满血泪的喜儿,任意为佩带了“八路”臂章的大春抹黑,用心地美化欺压农民又当上汉奸的黄世仁及其帮凶穆仁智,不是出自无知的孩子,而是出自文化不浅、名气不小的“家”,这就不能不让人格外地担心、格外地痛心、十分不满了。戏说者在《杂文报》上戏说不久,天津的路石同志在《天津老年报》上发表文章,气愤地说:“‘信’既伤害了几代中国人的感情,又袭读了原著,并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之嫌,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戏说不仅使我痛心地想起我的杨白劳式的父亲的悲苦,还让我想起我亲眼目睹的众多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的凄苦。我的远房五爷爷,勤劳仗义,为多户贫苦叔叔揽账,20多亩沃土落人地主手里。他59岁时的农历小年,五奶奶埋怨他,大年也吃不到白面饺子,他愤然落井淹死,大人孩子为他掉泪。我的本家庆和哥欠着地主重债,日子难过,常常拿庆和嫂出气。一天,庆和嫂在我家的石碾上推碾,庆和嫂不留心,让一只公鸡吃去几个玉米粒,碰巧庆和哥看到,庆和哥二话不说,上前就是三拳两脚。庆和嫂不哭不闹,回家抱起不满一岁的女儿一块投井自尽。庆和哥也要跳井,被邻里们拉住。在那十家灯火九不明的旧社会,年年农历腊月都可看到被逼无奈的贫苦农民的眼泪,村村都可听到送葬的伤心的哭声。戏说的人随意对喜儿、大春无情,随意对黄世仁、穆仁智多爱,不知其用意何在?歌剧《白毛女》上演之后,一位穿长袍的先生找到我,与我辩论《白毛女》的真实性。他说《白毛女》不能成立;黄世仁对喜儿不是强奸,强奸有不了小白毛女;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合理合法。后来知道,这位先生是地主的帮办,拿地主丰厚的薪水,有数十亩良田出租。其用意很明确,也很可笑,不值一说。时下戏说者的用意,与40年代穿长袍先生的用意当然不同。究竟为何?天知道。我们权且将戏说当胡说吧!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谈钱变色,不敢言富。时下,人们理直气壮地致富发财。这可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陈旧的东西总是企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作为对人民对祖国负有崇高责任的文艺工作者,绝不能不防备金钱拜物教的侵袭,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让其威力无穷,“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自己高尚的职责: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着眼于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陶冶高尚美好的心灵,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
附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几段话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革命可以进行得比我在这里所描述的温和些。……无产阶级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愈多,革命中的流血、报复和残酷性将愈少。在原则上,共产主义是超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敌对的;共产主义只承认这种敌对在目前的历史意义,但是否认它在将来还有存在的必要;共产主义正是以消除这种敌对为目的的。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没有一个共产主义者想到要向个别的人复仇,或者认为某个资产者在现存的条件下能够有不同于现在的行动。英国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正是从不归咎于个别人的原则出发的。因此,英国工人所接受的社会主义思想愈多,他们现在的愤怒就愈快地成为多余的(如果这种愤怒今后仍然表现在以前的那种暴力行动中,那它无论怎样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在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发动中粗暴行为和野蛮行为也就愈少。假如能够在斗争展开以前使全体无产阶级共产主义化,那末斗争就会很和平地进行。
——(出处同上)
★而因为共产主义超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立,所以它和纯粹无产阶级的宪章主义比起来,更容易为资产阶级的优秀的代表人物(但是这种人是极少的,而且只能从正在成长的一代中去寻找)所赞同。
——(出处同上)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2-5 05:40:53
也谈文艺作品《白毛女》和《复活》。白毛女为政治服务,强调的是阶级矛盾和仇恨。人物刻划简单生硬。她的历史评价不会高。具有相似历史题材,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描写主人公贵族聂赫留朵夫因一夜情使姑妈的婢女马斯洛娃怀孕而被赶出家沦落为妓女。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时表现出对苦难的同情,对自己罪恶的忏悔。宣扬的是人性的回归,人类应相亲相爱。人物有血有肉,不愧为经典之作。好像卢梭说过“消灭富人容易,消灭贫穷难。”
wangpei
发表于 2013-2-5 10:46:12
谨转我校某同学“西行漫记”中的一篇——
70【贫和富】 什么是社会主义,说得清楚吗。世间前前后后有70多个国家在搞社会主义,声称的还有实践的。总应有若干标志性所在。// 比如大家一块过好日子。前提是社会财富要足够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均多少算多,如果不够多,就是不太够格,于是就初级阶段。// 财富增长了还有个分配问题,差别别太大,资源有限,少数人太多,自然某些群体所得就少,就不平衡,生事端,因此要一部分人先富,一部分人后富。 //从本年度开始美国77%的家庭面临加税。以典型的年入5万的家庭为例,他们的入息税(类似我们的薪酬所得税)增加近千元,社安税(社会保险)要多缴千元多。年入50到100万的家庭要多缴平均1.5万税款,税后收入缩水3.1个百分点。100万以上收入的家庭要多缴17万税款,税后收入缩水7.8个百分点。给富人加税应该,中国也在往这学。 //合理、有效的征税系统以良好的法制观念和社会管理水平为基础。仅就征税而言,加州的老弟两口打工的,“想漏税门也没有”公司给你算得明明白白的,薪酬收入都在税务局备案,日常收入信用卡结帐,笔笔记录在案。东边弗州表妹两口给自己干,开着公司,日常往来也有现金收入,雇用专业的财务公司理帐,我们提及合理避税,他们的认识是照章纳税就没错,不要因小失大,每月依规及时纳税。违规的罚则很厉害。他们几次财产的变更涉及的增值部分都缴纳了增值税,资产流转后再投资部分依法免税,但将来最终变现后的增值部分还要纳税。百年之后作为遗产的继承,又要贡献社会一半。应该说开公司的比打工的在税负方面可能会有些弹性,在成本的归集上有些灵活,但想想独自创业的艰辛,也算是对承担风险的对价吧。 //哪里都有街头的乞讨者,加州、弗州都不多,没有见到过儿童、多是身强力壮的,立在红绿灯傍、举着纸板要求帮助。表妹说,这里有救济制度,生活困难的会拿到食品券,衣食无忧。但食品券买不到酒,这些乞讨的多数都酗酒,要钱买酒喝。 //穷困者老有所养,人要是足够的老:65岁以上;足够的穷:老俩口的存款不够3000元:足够的病:医院判定必须得到医疗救助。符合这三条,社会机构就会将当事人收了去,管吃、管住、管医疗。好是真好,可没多少人想过到这个份上。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5 11:58:05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2-5 13:45:22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2-5 15:04 编辑
关于“点评”时有时无的问题。有时看到过的或者自己写的“点评”没有了,我也碰到过此问题,只要再“刷新”一下,就会重现。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6 12:14:07
laojy
发表于 2013-2-6 20:43:49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2 1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鞠大哥此摄影构图简洁明快,清爽干净,展现审美趣味,还有大写意味道,“迎春”意味隽永,蕴含多多 ...
哈哈,胡版主老弟对雪梅照片的赞誉没错。但照片不是我照的,我已说明是转发的,不敢掠他人之美呀!
laojy
发表于 2013-2-6 22:18:42
huaqiuyue2009 发表于 2013-2-2 15: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附小情怀之五
谢谢luojy对我画册的肯定和赞扬!很欣赏您对中国书画的鉴赏、喜爱,从所选登的几幅作品中可以 ...
看到华老师说我有艺术修养和鉴赏水平,感到万分惭愧,也可能是华老师希望我在这方面能有所进步,但是我只会让华老师失望,我缺少华老师那种执着坚韧的志向与毅力,特别是随着我也走向老迈,更没心劲去干点什么。其实我对书画仅仅是作为业余消遣而已,千万别把我当回事儿。华老师年轻时作为体育老师隔行如隔山,没想到却能够继承家中老人追求艺术的遗志,成为保护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家里手,华老师实现这个转变一方面是受家庭老人的影响,另外肯定是华老师经过一番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全身奉献,才取得傲人的成绩。那位校友不敢相认华老师,就是怎么也没想到体育老师会与书画结缘。华老师为校友们干事创业树立了榜样。华老师对大家所讲的几幅字画中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位高龄老人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为了得到张大千的一幅珍贵的书法对联,不顾年老体迈,不惜重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再次谢谢华老师耗费这么多精力与时间,告诉我们这么多有意义,有启示的故事。也让大家的论坛更加多姿多彩。
wangpei
发表于 2013-2-7 20:40:40
各位附小同学,请点击以下链接,咋发到育新去了——
http://bbs.obj.cc/thread-82374-264-1.html
laojy
发表于 2013-2-7 21:20:21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2-7 21:22 编辑
看到一篇讲70岁的学生在自己家中照顾百岁老师,很受感动,转来请大家一阅。
宋金萍与老师钟炳堃
1956年,44岁的钟炳堃当了宋金萍一年班主任,让他感受到了慈母般的爱。当时,年幼的宋金萍就暗下决心:“老师到现在没有结婚,我就要当她的儿子,长大后为她养老送终。”仅仅一年师生缘,宋金萍一直坚守着对老师的承诺,29年不离不弃,即便自己年近古稀。 北京朝阳区潘家园街道一栋老旧居民楼内,宋金萍一家三口与钟炳堃老人生活在一起,45平方米的房子略显拥挤,却充满温情。 剥好鸡蛋,冲好麦片,69岁的宋金萍扶起99岁的钟炳堃,小心送到她手中。因为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钟炳堃老人只能躺在床上生活。 吃完早饭,宋金萍边整理床铺,边陪老人聊天。想了想,又在枕边放了一袋牛奶饼干、两块巧克力威化饼,“怕她饿着。”透过明亮的玻璃窗,清晨的阳光洒在床铺上,老人一脸幸福。 55年前,宋金萍就读王府井八面槽小学六年级,钟炳堃担任班主任,教语文和算术。“老师又瘦又小,威严却不失慈爱。”很快,教学有方的钟老师让这个全校闻名的差生班变成“先进班集体”,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和母亲年纪相仿的老师。 一年后,宋金萍小学毕业,心里却总惦记着钟老师。因为老师一直没有结婚,下班后只能孤零零呆在宿舍。只要有空儿,宋金萍就回学校看望老师,陪老师说说话。钟炳堃也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来自南方小城的孩子。工作之后,宋金萍更是主动为老师买米买面,隔三差五还送点儿鱼和肉。 一转眼,钟炳堃已经70岁高龄。一次从学校回家之后,宋金萍琢磨开来,自己没有时间每天都去看老师,万一她病了需要有人照顾怎么办?“想接老师回家养老,又怕妻子不同意,没想到她十分支持,第二天就收拾好了房间。” 就这样,钟炳堃住进了宋金萍家中。每天,宋金萍夫妇变着花样为老师做可口的饭菜,晚饭后陪她下楼散步。临睡之前,钟炳堃的床头保准有一杯酸奶、两片面包。 年迈的钟炳堃,感受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人也开朗了不少。 随着年岁增长,钟炳堃记忆力开始衰退,牙也掉了,耳朵也背了,最后,就连眼睛也看不见任何东西。陷入了一个黑暗世界,钟炳堃生活彻底不能自理。对于一向要强的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打击。那段时间,她的脾气变得十分暴躁,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宋金萍发火。 “老人就是个老小孩,不会因此嫌弃老师。”钟炳堃每次发火,宋金萍都默默听着,一次没有顶嘴,“一日为师,一辈子我得尊敬她,赡养她。” 年复一年,钟炳堃在宋金萍家中生活了29个年头。29年,早上一个鸡蛋、一杯麦片,晚上一杯酸奶、两块面包,钟炳堃的饮食习惯一直未曾改变;29年,钟炳堃的床铺一直靠近窗户,宋金萍女儿的单人床却只能放在门边;29年,宋金萍年年邀请同学为钟炳堃过生日…… 虽然99岁高龄,钟炳堃的血糖、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为了让老人打发时间,宋金萍多年来一共为她买了7台收音机;担心失明的老师哪天想在家中走动,茶几、桌椅等摆设十多年没移动过。 宋金萍说,自己对得起当年对老师的承诺,却一直愧对妻子和女儿。老师不分昼夜听收音机,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女儿多年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房子要是再大一点就好了,那样女儿住的也舒服些。” 一年为师,赡养一生。一句承诺,让宋金萍坚守了29年,“如果钟老师能再活29年,我还要照顾她。”
laojy
发表于 2013-2-7 22:22:57
再转一篇女儿对母亲的感悟。
病中感悟
辩证法说世界是矛盾的,就像很多事有利就有弊。我在中秋节前后得了一场病,连续几天在家输液。然而这场病痛却给了我静心思考的机会,让我对平淡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因为母亲居住的堂屋光线好一些,所以请来的大夫每天都在母亲的房里给我打吊针,累了我就睡在母亲的床上,一躺就是好几个小时。母亲的床,那是我小时候再熟悉不过的摇篮了。我从嗷嗷待哺的婴儿一直长到七岁八岁狗也嫌的顽童,几乎天天都睡在这张床上,后来我上小学的时候有时还赖在母亲的床上。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不仅是最疼爱我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因为母亲是识字的,甚至能一边翻着《西游记》、《聊斋志异》,一边给我讲故事,这在当时算是文化人了。所以那时候我对母亲是很崇拜的,对母亲的话也是深信不疑的。母亲的淳朴善良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有讨饭的上门,她总是愿意拿出家里最好的饭食。上世纪90年代初,我跟着母亲去赶集,碰上一个在集市上乞讨的妇女。母亲听那妇女讲了家中的不幸,赶忙掏出两块钱塞给了她。其实母亲那天一共装了十块钱,并且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子摔八瓣的所得。后来大伙都说那个妇女可能是个骗子,但母亲却说人家要是真困难呢?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忙碌起来。后来我觉得我的知识水平已经远高于母亲了,我对母亲的话从深信不疑变成了不屑一顾,甚至为了躲避母亲的唠叨而故意不回家。我觉得我的社会阅历也已经胜过母亲,对母亲经常拿来教育我的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做人做事的朴素谚语开始有了怀疑。我忙于“事业”,忙着和外面的朋友“欢聚”,不再关心母亲的喜怒哀乐。因为“忙”,我常把对母亲的承诺抛在脑后,总觉得对母亲我有的是时间可以补偿,觉得母亲远没有小时候那么高大和重要,常常不再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然而今天我病了,仿佛一下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母亲温暖的怀抱,看着已是满头白发的母亲着急心疼的样子,耳边一下子响起那首催人泪下的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我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爱似江河汇集的海,是落叶可以回归的根,是儿女苦了、痛了时可以停泊的港湾。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深沉而伟大的爱。
当代女作家张洁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几十年坎坷的岁月。母亲去世后,她写了一本名叫《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书,诉说了永远的母女之情。原来我读这本书时虽然也深受感动,但总觉得把母女之间的生活琐事写成这样的鸿篇巨著多少显得有些“矫情”。今天再翻出来读时,不知不觉已是热泪盈眶。
laojy
发表于 2013-2-7 22:27:16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2-7 22:29 编辑
新春佳节就要到了,远在天南海北的人们纷纷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祝老师校友在新春佳节都能与亲人团聚。
wangpei
发表于 2013-2-8 09:57:53
laojy最早的少先队队歌,让咱们这个龄段的人听到了总是要心动一番的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g0ODM4MDU2/v.swf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8 10:50:26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8 10:59:58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8 11:38:34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2-8 12:49:59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2-8 12:51 编辑
迟到的帖子:我早就收到张跃(老猫)的诗配画《腊八。忆》,准备适时发表,结果由于我的疏忽竟然错过了发贴时机。本想明年再发,可又考虑明年那么遥远,说不定又耽误了,于是决定发出这迟到的帖子,好在并没有很不应时。同时贴出来信。对没有及时发表表示歉意,后面还有老猫的太行山写生作品,等我整理好再发表。
西水兄:前不久,大连写了一首《腊八。忆》给我,我依其诗意戏作画一幅(如图)。若觉得有雅趣和价值,可发附小论坛,也算添喜气。我和他合作的【诗与画系列】已有二十三辑之多,都放在我的博客《二竹斋主》里。您有闲空可看看,并指教!跃字
《 腊八。忆》萧大连
腊月初八腊八粥,风俗传承自春秋;
上下几千年不休,打鬼颂佛意深究。
腊八习俗北方游,三九寒冬雪落久;
北风恣疟冻脸手,屋里春意把客留。
腊八那日杂粮有,七七八八煮粘稠;
米麦豆糜八色锦,热气腾腾你我求。
南粤秋冬难分仲,绿树常青花仍红;
没有腊八杂粮共,难解腊八粥意中。
laojy
发表于 2013-2-8 20:36:24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2-8 20:39 编辑
胡版主真是家有万宝箱,什么宝贝都能掏出来。凝聚着父亲千般疼、万般爱小宝宝的画让人百看不舍。换个形式让人们再好好看看这个小乖乖。
http://player.56.com/deux10_120816531.swf
gui_my
发表于 2013-2-8 21:13:35
本帖最后由 gui_my 于 2013-2-8 21:19 编辑
这些游戏我们童年时也玩过,看了很感亲切。从南京四中老三届网上看到的。
laojy
发表于 2013-2-8 22:15:52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2-9 07:10 编辑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2-8 1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非常羡慕这位会画的父亲,用笔将小女日常的憨态画得如此细致生动,令人忍俊不禁。我是码字的,曾用文 ...
看了胡涂人老弟的《家有小女初长成》,心中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小胡有福有这么一个可爱聪明的乖乖女,小女有福有这么一位爱女有方的好爸爸。读着作为爸爸如数家珍的教女经,深感获益不浅。女儿小小年纪就受到严格教育,在孩子尚不知金钱为何物,就告诫她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引导孩子写好作文真是技高一筹,孩子在为作文享受老师的表扬的同时,一定也会为有这么一个有才的爸爸感到无比自豪。老弟深知爱女不单单是疼爱有加,还要让她知道如何生存养活自己与家人。这是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是中国教育最薄弱环节。哈哈,老弟不但是写作的行家里手,也是教育后代的高手,要好好向你学习呀。
laojy
发表于 2013-2-8 22:30:41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2-8 22:31 编辑
过节了,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享用的时候,可要注意健康啊。转点这方面的注意事项。
过年吃太饱易得四种病 春节长假,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高兴之余难免会大吃一顿,多喝几杯。此时,不少人会因为吃得太多、太饱而出现胃肠道不适,也有很多胃肠道疾病的“老病号”容易旧病复发。专家提醒大家,越过节越不能吃太饱,尤其是平时肠胃就不好的人,一定要合理控制饮食。
专家表示,节假日是各种消化道疾病的高发期,其中大部分都是吃出来的。门诊里常见的主要有四类疾病:一是消化不良。由于吃得多,运动少,饮食没有节制,人们很容易出现胃酸、胃胀、腹痛、便秘等不适。二是急性胃肠炎。过节期间吃了变质、不洁或冷冻寒凉的食物,再加上经常熬夜,会导致胃肠虚弱,抵抗力下降,发生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急症。三是急性胰腺炎。由于进食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再加上过量饮酒,极易引起胰腺水肿,从而诱发急性胰腺炎,这是最典型的“节日病”。其主要症状是餐后两小时内出现上腹或左上腹痛,同时有发热、恶心、呕吐。四是上消化道出血。这也是节日前后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一些原本有溃疡、慢性肝病的人,如果饮食不加节制,吃得过饱,或是饮酒过量,就可能发生消化道出血,呕吐出咖啡色食物。
预防以上疾病的发生,首先不要吃太饱,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就是你离开饭桌时还想吃饭,还能再吃,肚子不撑。其次,少吃或不吃零食。春节走亲访友,每家都会准备零食,糖果、薯片、干果等,不小心就会吃多,增加肠胃负担。再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最后,不要过量饮酒,保证足够的饮水。此外,家里有肠胃疾病的人,最好备些消化药,如果症状连续两三天没有缓解,或出现急性腹痛、呕吐等,就要及时去医院了。
laojy
发表于 2013-2-8 22:36:05
再转一篇
喝点大麦茶
大麦茶是北方地区最常见的一种保健饮品,呈琥珀色,有点像普洱茶,可味道却是粮食的糊香味儿,很好闻。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具有保健和药用双重功效。据《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祛食疗胀、消积进食、平胃止渴、消暑除热、益气调中、宽胸大气、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之功。” 冷饮可以防暑降温,热饮具有助消化、解油腻、养胃、暖胃、健胃的作用,也是女性减肥养颜的助手。
春节即将来临,亲朋好友聚餐一定少不了大鱼大肉,很容易发生饮食过油腻的情况,引起胆固醇增高、胃肠道消化不良等问题。有鉴于此,建议人们在购买年货时,别忘了买些大麦茶。
大雾山
发表于 2013-2-8 22:48:25
本帖最后由 大雾山 于 2013-2-8 23:28 编辑
华老师近期写的回忆附小提到了涉及他的家族之上个世纪40年代的历史:飞虎队。
发几张当年飞虎队的照片。
飛虎隊創立人陳納德在昆明,1942年5月。
飛虎隊員
以鯊魚牙塗裝在機首的飛虎隊P-40,是二次大戰各空軍中最易辨認的戰鬥機之一。
第三中隊「地獄天使 Hell's Angel」。
縫在飛虎隊飛行員制服上的識別,指示軍民救護被擊落的飛虎隊員。
飛虎隊“虎穴”外景
(照片选自飞虎队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