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3-5-27 12:22:22

tiantou 发表于 2013-5-27 12:27:24

<<我们这代人>>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5-27 12:37 编辑

<

tiantou 发表于 2013-5-27 12:35:45

《悠悠岁月》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5-27 12:39 编辑

虹飞小屋 发表于 2013-5-31 08:34:40

老培到底怎么了?踪影全无?{:soso_e136:}

tiantou 发表于 2013-5-31 10:19:16

《“六一”了》【儿歌忆旧】说的是那种唱的儿歌。儿歌是儿童的专属,是儿童教育的最初,伴随着母子的互动:天性使然爱意的传达、催眠的需要……。这类单向绵绵不断来自长辈的吟唱、呼唤,至今在脑海中没能留下完整的篇章,它化为了一代人的神情、笑靥,化为了后来的语言、性格,直面人生。记忆中的儿歌主要来自幼儿园的教化。我上过两所,先是在南城南樱桃园的第四幼儿园、后是北海幼儿园。小班时的记忆很弱了,那时自己能不能跟上小朋友的调子都成问题。记住了一首不是儿歌的歌曲《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孩子们坐了一圈,阿姨在唱,她唱了又唱,唱给自己听,像丢了转的唱机,往复循环。此情此景,活动室里一片阳光,大大小小沐浴着西边的太阳。小班还没上完就转到离家近的北海幼儿园,我的儿歌都是在这学的,现在回想,如果没有幼儿园的经历我不会学会和记住这么多的儿歌,可惜的是唱歌始终没有成为我的爱好,包括后来在学校,以至到现在还是没谱的人,五线谱不识,简谱识得七个数码的高低音,但串不起来,得先会唱这首歌了,才会识这首曲。 《小板凳》“小板凳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这大概是最早学会的儿歌。小孩子一人一个小椅子,那时椅、凳不分,椅子就当了板凳的道具,真排了个长列,跟火车似的,唱起来欢天喜地,载歌载舞,但必须坐着比划,人在火车上,尤其是最后的一句“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每到这句就有孩子大嚎起来,带着兴奋。那时城里面就跑火车,唱到了自己认识的东西,能不高兴。这首歌成年后还听到过,不知现在的孩子还唱吗?《种瓜》“我在墙头下种了一棵瓜,天天来浇水、天天来看它,发了芽、爬了秧,结了个大西瓜……”这是我在大班时学唱的,歌颂劳动,歌颂小主人公的勤劳,种得了个大西瓜乐开了花。劳动光荣以至种瓜得瓜的因果报应观念的形成,就打这儿歌开始。儿歌是最佳教育手段“如漆似胶”吗。这首歌我们练了好长时间,有一天电台的大人带着设备来到我们的音乐室现场录音,后来“小喇叭”节目中还播出过,还提到了幼儿园和班级的名子。《阿姨像妈妈》“……”这首曲子舒缓温馨,是刚进园就学唱的。再好的幼儿园孩子也不乐意去,100个孩子99个是这样,谁能一对一的惯着你,不可能,集体生活就是学规矩,一规矩就束缚,孩子哪乐意。尤其是新入园的孩子,哭着喊着是幼儿园门前一景,世世代代。于是就有了“像妈妈”这首歌。一边放开喉咙哭、一边孩子们唱,让你一人哭累了、哭得没意思,一遍一遍听下来也跟着唱,不是真妈妈,像妈妈也能糊弄一时。这首歌是迷惑孩子的。阿姨在年幼的孩子眼里好的不多,怎么也比不上妈妈,阿姨还要板着脸震慑一群娃娃。歌词满是阿姨们的自我表扬,因为不是那么回事,也就没记住。《我是一粒米》“我是一粒米,别把我看不起,农民伯伯冒着风雨……”这首歌有些伤感,第一次听到在歌中讲述辛苦,辛苦不是幸福,从这首歌我认识到了农民伯伯这个行业的辛苦。不是光唱歌,阿姨一定是将歌词的含义详细地告诉过孩子,包括“冒着风雨”之外更多的辛苦。孩子们不能浪费粮食,哪怕是掉在餐桌上的一粒米。家里的姥姥是这样告诉我的,园里的阿姨这样教育的,歌中又这样唱到。孩子能记不住吗。记它一辈子。不仅是一粒米,扩展到一滴水、一度电……。副统帅说过,大意是唱一首革命歌曲如同上好一堂政治课。此言不缪。我要是园长,让孩子们都要学唱这些老儿歌。他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一定高兴。 【蚕坛】少年宫儿童节前“市少年宫”重张。改换门庭,新址设在南城风光秀丽的龙潭湖畔。报上说阔了许多,从占地面积到建筑面积,多功能、现代化,连我都想去见识见识,又怕人家成人不宜,想借哪位的孙子一用,带着我去,未准行。新的来、旧的去,公产不能两边都占着。房子可是金贵的东西,要是两边都占着,就贪了,贪了不好。少年宫的旧址要完璧归赵,恢复其古建功能。其实也没能完壁,我们青年时,宫中燃了一把大火,烧了一处大殿,教训惨痛,汲取了几十年才完成腾退。这处帝王之所并不适宜少年们的聚集,少年要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在古建当中耍不开的。当年只有寥寥的孩子踏进这里,一年学校组织一次、两次。皇家园林里伐掉大树辟出了球场,庄严肃穆中欢腾跳跃,顾此失彼。不要说京城中轴线“申遗“,在成年人眼中,俯瞰金碧辉煌下少年的喧嚣,极大的不协调。百废待兴,没有办法的办法。因陋就简,60年前,新建设者的原则。庙堂办学校的,太多太多,回归人民、回归主人。天下轮流坐,新主人,大的小的,又一轮的坐天下。俱往矣。是神的归庙,是鬼的归坟。让一切归于秩序。慢慢来。颐和园“耕织图”腾退了,亮出了历史上的原貌;历代帝王庙腾退了,重又成为祭祀先祖、帝王们的场所;少年宫外迁……。我想到了“蚕坛”。在北海后门处,50年代修旧利废成了家幼儿园。我儿童时在那呆过两年多。我们没有故居,有几人的故居还在。想到我们最初留下印记的地方走一走。可那红漆的大门紧闭。只能回想,园里的那条从北流向南的小河,红墙绿瓦、遍地的梧桐树,石头的滑梯从二楼一个弯道直达底楼。嗅得到雨后植物的青葱气息,蜗牛在墙上留下闪光的印记“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漫步西海、漫步什刹海,往南帝王之所,老袁帝王之梦83天,海子之畔带来的是厄运,临终前慨叹,赖不了别人,颠倒乾坤众叛亲离全是自己的过。到哪一天这里也是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社会就……。这一天有多远。少年宫的古建腾出来了,说了至少有十年。北海蚕坛,腾退也说了不下五年,盼着它早日实现。 【姥姥】三年级“六一节”的一早,刚起了床在宿舍里整理内务,“有人找你”同学身后跟着位老太太“姥姥”。我姥姥来了。我家住在西四北大街105号大院的后院里。这个大院曾是逆产,日伪时代财长的大宅子,解放后充公住进了单位职工,1960年这的住户迁走,办起了子弟小学,但后院我们二十户人家没搬,结果我上小学的头三年,就是一墙之隔,学校的西墙,也是我们院落的东墙,还有道门,有时还不锁。别看离着近,很少溜回家去,学校有规定,上学期间不得私自离开校园,只在周六的下午才放假回家住一个晚上。想那日姥姥一早想起了外孙,又逢到了节日,她一定也看到那道木门没有从里面锁上,赶忙收拾了短裤、短褂,过节了给外孙换套新衣服,长衫穿着太热。姥姥抱着新衣服穿墙而过,迈着小脚。我现在想,姥姥从未独自出过远门,唯一的一次是从家走出半站地,和同院的金姥姥一道在胜利影院看了场《刘三姐》这成了她晚年津津乐道的重大事件。小脚行走不便,极大地束缚了妇女的视野和天地。可那天她独自走进了学校找到了我。姥姥的到来我没有丝毫的高兴。心里想的是她多事,谁的家长都不来,就你来还送衣物,好像我还没长大,还需要家长的格外关照。这种事过往偶有发生,有家长上学期间还往学校送吃送喝,这样的学生被同学们视为软弱的表现,遭到耻笑。我催着姥姥赶紧走,姥姥催着我赶紧换上裤褂。 “六一”前,我想起这一幕。

阿里贝贝 发表于 2013-5-31 18:17:36

本帖最后由 阿里贝贝 于 2013-5-31 18:29 编辑

      呵呵,这两天《老北京网》不太好上,老文秀也只好用QQ的名字“混”入革命队伍来,心里就像京剧样板戏《杜鹃山》里“温其九”,心里没招,~没落得。
   上午去王府井乐天7楼落实一下明天“生日宴会”的饭局,下楼沿着金宝街向东往家撵,忽然,一个穿着黄色裙子的中年外国女子迎面走来,我下意识的瞟了一眼,……原来是前些日子被“家暴”弄得沸沸扬扬……李阳的前妻Kim。
   下午午睡后顶着“老嫣儿”骑自行车,去正义路邮局取了一封邮件,是2013年订邮票奖励的赠票,刚到东单等南北放行的红灯,“砰!”……就看见一幕,哈哈!就在眼前,好事的俺,幸灾乐祸,“唯恐天下不乱”……赶紧从屁兜里请出手机,立此存照。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3-5-31 22:39:41

又文又武改名了?阿里贝贝是什么典故?想起雅虎邮箱也易帜啦!今儿去看五十年馆藏大展了,流民图怎么残成那样了?记得邓拓展时有古画修复得极好,还有一间屋子专门介绍来着。这个为何不能修那?修了就不真实了吗?

雁北飞 发表于 2013-6-1 09:33:30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想起在育新度过的两个六一。上网查了一下,1964年的六一是星期一,1965年的六一是星期二。努力回忆了半天,竟想不起这两个节日是怎样度过的了{:soso_e132:}:是在学校里开校会唱歌庆祝还是去少年宫玩?高年级的同学或许有印象。

阿里贝贝 发表于 2013-6-1 09:50:35

本帖最后由 阿里贝贝 于 2013-6-1 10:24 编辑

蒋兆和的《流民图》 - 作品简介      中国美术馆馆藏的中国画人物长卷《流民图》,被誉为“中国现代画史上现实主义的历史画卷”。该画记录着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充满血和泪的作品,高2米,长12米,称得上是20世纪上半叶最大的一幅真实反映民族悲剧的人物画卷。       《流民图》从诞生之日起就如同所表现的主题一样屡经磨难,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日子里因揭露了民不聊生而不知下落,而在失而复得后又备受争议。
      1943年10月29日,《流民图》易名为《群像图》在北京太庙展出,当天就遭到日本宪兵的盘查禁展,作品被从画架上扯了下来。
1944年画家又想方设法把《流民图》带到上海展出,展出结束后,作品被强行“借”走而下落不明。
       1953年上海文化局的同志在整理一间旧仓库时,发现了已经霉烂不堪、残缺不全的《流民图》上半卷,使这件丢失十年的作品回到作者手中。经过揭裱修补后,残缺的部分依稀可见。
       1957年,半卷《流民图》到苏联展出,他被称为东方的伦勃朗、东方的苏里科夫,在国内得不到宣传;一件使人民大众深受感动,被侵华日军禁展的现实主义画卷,在“文革”中被批判为反共卖国的汉奸文艺。
      “文革结束后,中央美术学院上报文化部批准,《流民图》被肯定为“一幅现实主义的爱国主义的作品”,一件绘画作品能够遭受如此的曲折,在绘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93年蒋兆和的弟子为完整再现这幅不朽画卷的全貌,复制了画卷的下半卷。
1998年蒋兆和夫人萧琼女士将《流民图》原作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打磨厂西街——最后的修车人》

tiantou 发表于 2013-6-1 12:40:24

雁北飞 发表于 2013-6-1 09:33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想起在育新度过的两个六一。上网查了一下,1964年的六一是星期一,1965年的六一是 ...

64年,65年六一都是在操场举办运动会,66年忘了。

wangpei 发表于 2013-6-1 20:40:29

         感谢同学们的挂念!还是因为睡眠不好(但没有上次严重)一直是看网而没有上网。今天“6-1”奉献一点心意。

                           《金色的童年,我们的节日》

http://player.56.com/deux_122254164.swf

虹飞小屋 发表于 2013-6-2 07:58:45

本帖最后由 虹飞小屋 于 2013-6-2 08:00 编辑

童年照片里怎么没有老培和他弟的那张合影?
老培你那黑龙江的纪念活动事儿{:soso_e129:}也给此地的黑龙江荒友念叨念叨啊!

tiantou 发表于 2013-6-2 08:21:05

111【人流滚滚】从家中的窗口望出去,楼下小学校操场上广播操进行的轰轰烈烈,上千只小手齐刷刷的扬起又落下。这是第十几套广播操了,揉进了不少健美操的内容,节奏加快、动作繁复,也许是儿童广播体操。体操过后还上来韵律操,乐曲欢快、人更欢快,看得人眼花缭乱,生气勃勃的校园。工作日又回了趟单位,办理退休的未尽事宜,职能部门早就为我办妥,我迟迟没去落实。午后三点钟的1号地铁线人头攒动,乌泱乌泱的,还没到上下班高峰期就进入了高峰期。到了办公室和同事们寒暄,大厅工位上都是青春的面庞,几位出差了,到岗一年多的同事下基层锻炼了,又来新人接手;年初的小姑娘,如今已大腹便便,我道一声辛苦。开春以来,部门的同事们添丁进口,已经诞下的,正在成熟的,二十八九的还是年过半百的,头胎的还是二胎的。打了一圈的招呼,站着或坐着,该去办正事,转梯下楼,走走停停,为行动不便的准妈妈挡一下电梯。来到财务部门见小孙,险些没认出来这位过去的同事,大概也快了。手续事前已办好,候着我来取,她又将办事顺序与我写下。道声谢谢,没有机会再麻烦了。到六点钟,又汇入往10号线北向的滚滚热流、滚滚人流中,人都迈不开大步。右手方栅栏对面是南向迎面过来的人流,或青春或疲惫。心中陡然升起一股幸福感,我摆脱了这日复一日的奔波,他们还在操劳,他们年轻,该他们操劳。傍晚进入小区,喷泉刚刚停下来,周边是孩子们的天下,年轻母亲揽着蹒跚学步的幼子,小保姆还是老阿姨嘴上聊着,眼睛盯着自家玩水的孩子。一早一晚阴凉地少儿嬉戏,大人交流育儿的经验、家长里短…….邻居家80后闺女的孩子满地跑了,当妈的又已孕育成型,有儿还要有女,双独子女的权利。这个世界已经很拥挤了.贪生怕死的人们,还在添堵,没完没了.媒体质疑“张导”多产,多产电影是好事。多子可不能多福,是人类和地球的灾难。六一儿童节了。希望儿童都快乐。这个成人生养的世界,快乐还是不快乐,不由儿童决定。

tiantou 发表于 2013-6-2 08:24:23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6-3 09:53 编辑

《乡下》22【祈雨】几位在农庄服务大厅里坐着。这里是办事中心、信息中心。住在北头的一位老哥跟主任报告说墙外不远处有人养猪,味道不好。主任电话找到派出所,人家说应该找环保部门解决。老哥说起早晨野鸡进了院子,漂亮得吸引了眼球,找了个网蹑手蹑脚的移过去,谁想脚边上还有只雌野鸡扑棱而起,顾此失彼,两头没够着,人家俩口比翼高飞了。老哥又说起近来对军车的优惠减少了,附近的沙河市场过去免费进出现在也收费了。看来这位是部队退下来的。天气阴着、大厅内暗着。主任按动电钮将顶上大棚外的遮光帘缓缓地打开,五分钟后屋内亮了一些。老哥说,该浇水了,可这天气预报连续说要下雨,一直没见下,虽然报城南雨量大些,咱北部地区多少也得来点呀。今年先春寒后又旱,入夏以来没下过雨。北京周边地区的农地不多,种庄稼的基本都种玉米,它皮实,旱点涝点都没事,靠天吃饭,反正没有浇水这活,种粮食本来就不挣钱,再打井耗电提水就更不划算了。我种了四十多棵玉米,除了播种的档口灌了一次水就一直干着它,现在都半个多月了,长到了一乍多高,菜把式说蹲苗期过了,可以浇水。但天气预报说有小到中雨,如果真报准了来场中雨那也就喝饱了。抽水井的省了电钱、用自来水浇的省了水钱,两全其美。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要照顾植物们的感受。如果没算计好,你这边刚浇透水,那边大雨又降下,那还不都淹了,有的蔬菜灭顶之灾抗不过半天,要了命了。农民为什么纠结、算计、小农意识,就打这来的,老天爷赋予的,搁谁不这样,环境决定人、改造人。天色像那么回事,阴沉沉的黑了一天,东风转南风,南面邻居是位“中石油”的员工,大概也是位爱国者,五冬六夏它院内竿子上的国旗高高飘扬着,成为了我眼中的风向标。南边的降雨该过来了,大旗呼啦啦山响。天提前黑下来,走在外面发凉。暗夜中,终于落雨了。23【喜鹊蹬枝】喜鹊这家伙够机灵。春播后十天玉米苗、花生苗出头。喜鹊开始了土里刨食。主要是对玉米苗危害更大,它不吃青苗,啄食苗下的玉米粒,将小苗拑得东倒西歪、缺苗断垄。支上草人或挂上红灯,无济于事,太小儿科了,连喜鹊都不屑。那就一穴播三籽,缺苗了再补种。鸟和人一样整天都围着这张嘴转,从出生到谢世没完没了。鸟为生而生,常常为食而亡,为找不到吃食或当了另类的吃食。觅食有风险,风险中练就了警惕和智慧。与人为伴的,就经常与人斗智斗勇。喜鹊喜兴,就是不喜兴如黑老鸹,咱也不能去打鸟。见到它现场作案,推门出来,不用吆喝,它那里知趣的飞走。隔着大玻璃,鸟停在高处往屋内张望,人要是不动它就动,飞到地面;人要是起身,或在屋内走动,它按兵不动。只要人一推门撂爪就走。颇具察言观色的本事,动静拿捏的准确。人不能为了这几垄的苗让鸟给拴住,见着了管管,见不着,也是眼不见为净,由它去了。农人怎么解决的?庄稼面积大、离着屋子远,对农人来讲这是口粮田。老家人是拌药播种,毒杀了不少的“老鸹”老家主要是老鸹危害,年复一年,这个种群越来越小。后来不让毒杀,种群逐步恢复,但青苗不保的事经常发生,防不胜防。没什么好的防治办法。喜兴是精神层面的,危害则是物质加精神的。这种危害是青苗期的一小段。草莓红了,喜鹊看着眼红,也来啄食,专挑大的、红透的吃,吃不说还糟蹋,吃一半撂下一半,有的就啄一个洞。前几日绿草莓与喜鹊相安无事,现在熟透了泛出香味,挡不住的诱惑。我能抵挡住,要等它十分熟,瓜熟蒂落,谁想便宜了鸟类,麻雀好像也往近凑合。想起上午老哥传授的一招,戳上四支竹竿,我没有网子,找来二尺宽的塑料薄膜合围。老哥说通常喜鹊不会直接空降,而是先落到地面,观察动静,慢慢接近目标,如果用东西挡住,它就不会轻易冒险。这招果然令,一个下午没见它落下。博弈发生在众多领域,喜鹊还在进化中。我想起动物园的老鸹擅长空降,从四围玻璃屏壁的上方降下与狐狸抢食。这里周边幸亏属喜鹊的地盘,没有那黑家伙,智商更高的种群,否则就会更麻烦。24【口味】菜把式说,他年轻种庄稼时喜鹊不啄食青苗。现在它搬倒青苗、刨出地下的玉米粒,这玉米棵子基本就算死了。我跟菜把式分析。早年种地不用化肥、少用农药,那些个东西金贵。农民世世代代的农家肥,人工便宜,舍得花人工,不惜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落实“八字宪法”。生物链自然的循环,人、畜、鸟、昆虫、微生物相生相随、各得其所。与人相伴的鸟们在前几代还是吃虫为主。自从工业化后,人类不断的推进科技。人类自身用药、打针、吊瓶、动刀子动剪子,触类旁通人类将科技惠及它类,连颐和园的大树都贴膏药、打吊瓶。那现代的农业栽培更缺不了农药、杀虫剂,杀它死,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过一个。虫类被杀灭了不少,断子绝孙的又不知有多少。在这长长的食物链上,谁又被卡上了脖子、断了顿。生存第一要义。一切生物都贪生怕死,竭力挣扎在这危急四伏的世界上。吃不上虫子,或者虫子不够吃,学人类土里刨食。人在耕种的档口,鸟类跟在犁、耙后面,捡拾翻转出来的昆虫,播撒下种的时候,鸟们高高在上看得明白。它们不急于刨食,待到小苗青青时节,顺苗就牵出了下面的吃食。生存就要吃食,没有吃食就没有生存。鸟类还没有进化到自食其力去驯化外物、涵养外物。它的自食其力就是嗟来之食、打野食。生存的基本功。我说草莓不红喜鹊不往前靠。菜把式说,西瓜不到八分熟喜鹊不嵌,可西瓜还是翠绿的。看来找寻食物不仅依靠视觉,还有嗅觉的指引,成熟的果实发出香气吸引了四方的食客,人明白,鸟明白的更早。是人类的行为迫使鸟类改变了口味,与人争食。没有什么好办法防治。见到京郊昌平一些采摘园的上空挂上了大片的防护网,鸟儿无法降落,谁家要是不挂,鸟就在谁家频频光顾,由此保障了一年的收成。苹果们,品相好一些的,不再廉价,果实既要套袋又要张网,这防虫、防鸟的费用一律打入成本,加上田亩钱、人工费用、肥料、浇水,七七八八的费用叠加上去。至于大田的庄稼,农人总不能天罗地网吧。25【麻雀】天大亮麻雀叫在外面。往窗外看去,小麻雀在追食着一只扑腾蛾子,没几下子就被啄到了口中,定定神,振翅飞走了。另一只麻雀扬着脖,围着半尺高的玉米棵打转,不时地跃起啄食玉米叶上的昆虫,我想应该是昆虫,转完了一棵,又绕上另一棵,高高的跳起,跳得不矮。人费尽心机,变着花样,还得重金刺激,赤手空拳也就跃起一人多高,这麻雀不带助跑弹跳跃起一雀多高,没见费多大力气,而且是连续的跳跃外加精准捕食的动作。麻雀的眼神在白日里明显好于人类,细小的昆虫在它眼里都不细小,要不怎么一啄一个准,三四米开外看不到它的吞咽动作,但它那乐此不彼的频频跳起的样子,一定是在美食中。天旱浇园子,清水汩汩的流出,汪了一畦的水,麻雀过来小酌,在水边扑棱了两下,不像洗澡的样子。一会儿它飞到黄瓜架的下面的虚土上开始扑腾,浑身的羽毛蓬松开,煽动翅膀,两爪紧着往后刨,和老母鸡洗土澡一样的动作,不依不饶,一会儿工夫倒腾出个小坑,鸡蛋大小,像要自我埋葬一般。再一只飞下来,围着土窝打转,看来也中意这里,叽叽喳喳地吵吵。底下刨坑的,不理不睬,紧着忙活自得其乐。看看没有机会,打转的麻雀扇着翅膀一头钻进草莓棵子里,里进外出,穿堂而过,红透了的果实没见它下嘴,又转到了玉米棵下继续跳跃。眼见为实。这一小会儿的观察说明麻雀是个好东西。日常饮食多荤少素,自己捕捉虫子,没去侵占人的劳动成果。它也会适时地啄食草籽以及人类种植的谷物。但它吞掉的昆虫而挽救农作物的损失,这个益处对人类的贡献更大。年幼时曾经敲盆敲碗,围剿过麻雀,后来农学家们又为它们平反,请出了“四害”的行列。这个种群由此繁衍下来,不离人们的左右,它们是如此的皮实,生存条件的恶化—空气、水源的污染、栖息地老屋的消失,化工产品的杀伤,它们赖以果腹的昆虫的被杀灭,不死鸟依然活跃、依然叽叽喳喳。自已活也要让人家活,让鸟儿活。真成了寂静的春天,人也就来日无多了。26【桑葚】园子里的桑葚熟了。一周前吃了一拨,还没有熟透。这周再采,明显增大、熟透了。园子里的都是幼龄树,顶多十年八年的,高不过两人高,胳膊粗细,树冠也不够大,但园子四处总有几十棵,绝不让人走空,想吃能吃饱了,不过吃饱了那嘴巴、那脸色恐怕也紫了豪青的。桑树在京城很常见,后来在民俗书上看到介绍说,居民的院子里通常不种,原因是“桑”和“丧”谐音。但实际上胡同院子里的桑树并不少见。我67年春养过一季蚕,整个胡同里哪个院子中有桑树门清。在那时人们的眼里桑葚不算水果。小时候南院王老师家的房后有棵大桑树,成熟时节也没人去采,到不是踩漏了老师家的房不好,而是那桑树的果实,比较苹果、梨那几乎就不算个东西,市场上很少见到这东西卖,如有,大概也就几分钱一斤,苹果、梨才卖一两毛。王老师家那棵果实是紫的。偶尔走到那里会在地下捡起几个吃,不觉得多么好吃,略有些甜味,每到夏初老师家的门前常常是像被人泼洒了紫药水,落下的果实,尤其是在晚间被路人踩踏、蹂躏了一地。那时紫桑葚常见,白桑葚罕见。我家胡同的东口对着毛家湾胡同,夏日我们穿行那条胡同往什刹海去游泳。胡同南侧灰墙内有几棵高大的桑树,掉下的是白色的果实,少见,至于味道都差不多。不过此地不宜久留,逗留的时间稍长,就有便衣过来轰人,小孩也不例外。那时,林还不是副统帅,再转过年来,那道灰墙的高度翻了一番,连片树叶子都看不到了。现在想想,四九城那么大片,他偏要选择这毛家湾小胡同宅下;再想想,荣升副统帅,既没换房又没换车,仅仅磊高了墙,不算过分。时代不同了。跟白面卖不过棒子面的价,现在苹果的价卖不过桑葚了。一个月前一小盒几十块钱,不过一两重,个头蛮大,味道还是淡淡的。现在成了山珍类的,物以稀为贵,桑葚季节性产品,不耐储存,大概半个月就过了季,不过现在吃全国,五月份吃南方的桑葚,六月份吃本地的,然后再吃东北的。价格有点贵,也有不花钱的办法,有闲的人可以到公园里采摘。这日子逛颐和园西堤上就满是桑葚,不过别奔那些古桑,尽管依然枝繁叶茂,可它们已不再生育、不再开花坐果。罗锅桥畔有棵盛年的大桑树,去年披挂一身、遗撒一地的桑果。

wangpei 发表于 2013-6-2 19:53:57

    老人家于68年6月18日“批示”,从而有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至今45周年。北京知青大多为53年出生,今年60岁生日。鉴于以上,今年“6-18”,一是复排《北大荒之歌》综合演出,6月16,17,18日演出四场。一是于6月17日在蟹岛举办50个团(吃喝演出)的大联欢,各团报名人数已达2500人。

北京玉心 发表于 2013-6-2 21:43:01

澳新之行

tiantou 发表于 2013-6-3 19:52:34

,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6-4 06:45 编辑

112【兴凯湖】。前几天在电视上巡视,逗留于“贵州卫视”的几秒钟时,电视剧的角色正在叨咕下放兴凯湖的事,于是就多看了一会。这集说的是北京学校、胡同的事,故事的主人公马小勤因为一点小事,大概是6块多钱公款挪用给老妈买了生日点心,要被劳教到兴凯湖农场,与此同时,胡同里的两位男士都对小勤有了意思,而且都可能去,支边去。这电视剧拉开了三角恋的架子。到了周四,又有机会操控电视,拨到位,《六元六角六分那点事》演到了第8集,说的是兴凯湖农场三分场的事,时间像是文革刚开始,马小勤开始了劳教生活,二位男士为管教干部和技术员。我是打算看看兴凯湖风光,整个一集都没能如愿。这集说的是几位同为劳教的姑娘受不了管教的气,要逃离兴凯湖。要通过大小湖之间的哨卡。摄影连个湖景都没给。倒是在五月天,拾野鸭蛋的季节,整出了一场暴风雪,还险些将几位姑娘冻死。剧中是郁郁葱葱的大地,众人单衣单褂,季节与冷暖错配,这时节哪来的漫天洁白。兴凯湖的五月我们早已打着赤脚在稻田里跑了。冻死人,“来玄”。除了季节的混乱外,姑娘们的行为也不合常理。劳教之人,能如此大胆妄为,会如此的不计后果的实施逃跑。再者当年劳改农场封锁之森严,没点特异功能,想无人知晓的通过,别想。姑娘们不会傻到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地步。反映劳教的片子不多,描写兴凯湖这段历史的片子大概没有。故事大概不必看了,风光大概也看不到。有一点还是靠谱的,如片名所言,就为了六块多钱将年轻人四千里发配。那个年头,管的也太严了。我记得连队的一位车老板,就是因为困难时期,饿得不行,擅自收获了生产队三包青玉米背回自家,就被打发兴凯湖劳教。类似情况不少。兴凯湖在北京的名气大,因为犯大错、小错的人不少,外放服刑或是劳教,北大荒兴凯湖如此的遥远,一些人一去而不复返,笼罩着哀愁和悲愤。我们知道兴凯湖的时候,年岁尚轻,觉得那是个好玩的地方,可以游泳。及至我们抵达这里,还是满怀豪情的,没有前辈人心理重负,但生活条件的不适、劳动的艰苦,真是要令人脱去几层皮。周日在北郊踩河路上一家饭馆用餐,候餐的时候在厅堂内漫步,走到包间,见门楣上挂着匾,上书“兴凯湖”三字,往前走是“微山湖”“玄武湖”……,十几个包间都以湖泊命名。兴凯湖大白鱼?甭想。点了份“榨菜鱼片”,上来一盆,够六位吃的,给人家剩下一半。113【中绦胡同】下骑车去给老爷子拿药,一路够热,地温三十多度,到西直门改了主意,将车支在路旁,下了二线地铁,这时辰二号线不挤。鼓楼站上到地面,小摊上买份报纸,扬起手来,挡着迎面投射的太阳,这要是换上把大蒲扇举过头顶,就是一位胡同老大爷的造型。过到路南进了东西向的中绦胡同,我往东走。这条胡同还是旧貌,旧貌得破烂。没有被修饰,南北两侧还多是小平房,大杂院,这条胡同走到东头,最好的平房当属这些年翻建的公共厕所,横平竖直、灰墙灰顶,年轻不捯饬也是漂亮,那些个老房子估计不少都跟北面的德胜门城楼子一样的古老,再年轻也比我们爷爷辈的要年长。胡同的北侧是一溜的简易楼,也是一副破烂不堪的样子,这应该是60年代初期的建筑,那时拆了一批破得不能再破的危房,各区都盖了一批这种三层尖顶的简易楼,其质地还不及再早的筒子楼。四十多年维持下来,地震那年进行过二次加固,估计现在是候着拆迁。看楼上各家的窗户上都接出一块平台,堆满着杂物。房子破,可都没闲着。中绦胡同不算窄,有些地段两侧都泊着私家车,三辆车可并行。三轮车的年代这里算得宽敞,可机动车的时代,小胡同就逼仄了。车辆缓缓的通过,小心翼翼避免剐蹭,对面过来车,我得躲进前后车的空挡内避让。好在这条胡同中的大树还在,高高大大,搭上了树荫,遮着太阳,赶走了燥热。树是栾树,多是一楼多粗,长了多少年,应该有人知道,回程时我走的是东绦胡同,那条胡同的植被要差许多,行道树断断续续,主要的树种是国槐,年头比较古老。胡同里添了两家小饭馆,往东的南侧是东城急救站,停着几辆救护车,往北几十米就是北二环,进出方便。胡同的南侧靠里添了高楼,六层高,中轴线附近还是限高的,与宝钞胡同交叉处是“宝钞园”小区,大体量的建筑挤占了古朴的四合小院。建筑盖的不是地方,也变得丑陋起来。迎面过来车队,“祥子们”蹬着车拉着老外们“胡同游”。我不明白这有什么可游的,就冲着后面的一位征询了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那爷们回我:没地儿去呀。我说:丢人呐。模范胡同游览区是什刹海地区,是四合院光鲜的一面,到这城根一带就是另一个极端,让老外看看也好,什么是老百姓的日子。这一圈还路过了宝钞、净土胡同,目的的是车辇店胡同,门诊部一进一出五分钟完事。回程走北锣鼓巷、东绦胡同,又过中绦。往西应该是西绦胡同了,这条胡同当年去过一次,“连同事”家的小院在那里,还有其他同事,从这走向兴凯湖的有十好几位。他早已搬离那里。还会有认识的人吗?别指望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3-6-5 06:58:43

114【落雨】夜半响雷贯耳,惊醒过来,迷蒙中辨清了梦境与现实,一喜,终于落雨了。预报两日有阵雨,又两日的阴天,昨中午天黑下来,老爸拉上了窗帘,打亮了灯,准备吃晚饭了。就这样黑云压城,还是没见着雨。天气预报也没错,北部地区下了,延庆、昌平,局地还有暴雨的规模。那边要涝了,这边还饥渴着。现在的技术,施加人工干预,水就降下来,降到了城区,就是洗洗澡,清洁空气和大地,要是下到了郊外的农地还会有庄稼的回报。基本上是恒定的降水量,顾了东就顾不了西。雨水到底泼洒在哪里?这已经成为人们争夺的资源,比如今年开春云南的农人再次抱怨防雹措施的施行,赶走了降雨云系,造成本地常年的干旱。据说北京奥运开幕式,人工天气干预的操作就成功地阻遏了雨水对开幕式的不利影响。再有是军事专家亦研发多年,以对降雨量的地区控制来实行战术和战略目标。耕云播雨的精准度还在不断的提高,局地、小规模的实现还是极有价值的。不过人定胜天,想做老天的主这事,还是别想了。早起雨停了,外面房顶上汪着水,不算小的小雨。楼下那一溜车鲜亮了起来。北京常年缺水,耗水的工业都放弃了,庄稼人就是守着水库也不能种水稻,只能种耐饥渴的老玉米。水要腾出来留给人喝。近年市区到处施工“留水工程”家门空的便道刚给扒了,换上了灰蓬蓬的渗水砖,一些小区修建了地下储水井,雨后的径流不出小区全部入地,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前十多年我曾资助过西部的“母亲水窖”在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的农家院里还参观过,那真是一水多用,珍惜每一滴水。如今北京也活到了这个份上。节约的习惯更多是逼出来的。京城又传喜讯,大报的头条:万泉河又有水了!还配发了图片。一处的地名是前辈人因地制宜的约定俗成,当年万泉的胜景,我们还是赶上过“清粼粼的水蓝盈盈个天”的日子。到十年前,京密引水渠的水专供人喝了、边上的圆明园的湖面用水要花钱买了,万泉河的万泉早已干涸,它的两大地面水源地都自顾自了,可怜万泉河成了干涸的水泥槽子。总算有水了,水源地是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水再处理成景观水,虽然看得游不得,有比没有强,至少饱饱眼福。上班的时间,路人又撑起了伞。芒种日,麦子灌浆。

阿里贝贝 发表于 2013-6-5 10:07:44

本帖最后由 阿里贝贝 于 2013-6-6 11:07 编辑


      呵呵,这2013年说话就到了“芒种”,俗语:“芒种芒种,连收带种”。
      我自上月下旬连看三场话剧《蒋公的面子》,《隆福寺》,《格桑花》后,家事';“病”事;“房”事;戏事;……忙得“不亦乐乎”,听说周四和周六又有两场话剧,已经又要“如期而至”了。
先汇报一下全总话剧团的《格桑花》。


      5月29日,东城区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第7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全总文工团的新排话剧《格桑花》在东方剧院进行演出。








该剧以独特的视角和精良的艺术处理,再现了铁路建设者修建青藏铁路的英雄业绩。  
         话剧《格桑花》由重庆金字塔文化影视中心的小品《路魂》改编而成,反映了奋战在修建青藏铁路一线的普通职工干部“挑战生命极限,创造人间奇迹”的光辉形象,体现了“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气质和高尚品质,提出了“要奋斗,就不能有牺牲”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精神,创造了高原施工零死亡率的世界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英雄颂歌。














  《格桑花》用话剧的形式演绎了数十万铁路大军在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导演吴晓江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青藏铁路通车至今已经十余年了,但这部戏反映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铁路工人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它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tiantou 发表于 2013-6-6 06:25:05

115【装修一日】15年新家也住成了旧家。这房子当初是精装修的现房。但质量差劲,铺在龙骨上的地板吱吱作响。讲究的邻居立马就拆掉重装,我不忍糟蹋新东西,住过三年后一番折腾换下了实木地板,也撤掉了龙骨,复合地板直接码地面了。那厨房是瓷砖地儿,没有问题,就用了下来,其间抽油烟机摘下让民工清洗了一次,但几乎是无意义的清洗,除了花钱。抽风效果不断衰减,灶具也斑斑驳驳,缺胳膊掉腿的。这些年我们这一层四户邻居陆续的都做了二次装修,对面的人家干脆打掉一面墙,整出个开放式厨房。我比不了年轻人的生猛,但抽油烟机是一定要换的,已然影响到了身体健康,上面换了下面的台面也一并换掉,也更新一下生活的环境。15年的灶具下岗,算不上糟蹋东西吧。北三环边上的“蓝景丽家”大卖场走了一趟,卖橱柜、灶具的不少,走进头一家,见那有“整体厨房”的套餐优惠,吉祥数8888.坐下就谈,我的原则是简单实用,销售员说,买这的产品一天之内,连拆带装包你用上。我懒得继续参观浏览,肯定家家都是自卖自夸,这家能满足基本功能就不必再劳神了,省得挑花了眼。200元交上,第二天技术员到家“量活”根据用户的需要现场测量、画图,三天后又跑了趟大卖场,选型、色调、材质,交钱,交钱时可就不是那四位的吉祥数,人家制式的样品是这个价,用户的尺寸多数要超过,每增加一“延长米”要增加上千元,五位数的收费可就不那么吉祥了。三周之后装修工上门。不是说一天吗,那是制式的样品可以,您这是特殊尺码,又是烤漆的面料,怎么也得给您刷三遍漆吧,得晾干再刷二遍吧。 八点半小工敲门。进来砌撤咔嚓,我忙说慢点拆,我那水盆还要留下来种菜呢。十点钟,抽油烟机送到,奥克斯,浙江的一家品牌,跟来的安装人员四十多岁,来早了,候着橱柜安装到位。我问你家的产品知名度不高,他打开话匣子介绍本家的产品,说虽然销量不是名列前茅,但产品质量是不错的,万元价位的也有,……。看着前面工序的档口,他在墙上找准了抽油烟机的准确位置,卯上了挂件,人就不见了。十五点,装橱柜的小伙将抽油烟机挂上了墙,就撤了。剩下的是橱柜的不锈钢面板没装,最后的工序。十七点,不锈钢小伙露面。“抱歉抱歉,堵车堵车”抄起家伙就开始切割,楼道内噪音再度响起。半小时后,楼下保安上来电话,要求减少噪音,七点钟必须完工。我说用不了。一应的工具都撤回到厨房内,小伙关上门一通的轰轰烈烈。晚八点终于交活了。 116【小工】直到安装工程的进行,我才清楚,这家橱柜公司只从事柜橱的设计制造,至于烟机、不锈钢、石材等产品的提供和安装均由其他厂家协同,橱柜公司牵头集成。这样牵头公司可以减少人工成本,借助外包业务提供一揽子服务拿下大单。这一天接触了三家公司的三拨安装工人,都是北漂。奥克斯的那位年龄稍大,是厂家派驻的。其他两家的三位都是年轻小伙,二十多岁。上午跟着小工过来的是大大小小的橱柜,将电梯外的走廊占满,一万多块买这一大片,值了。橱柜事前做好的,来了就是安装的活。旧的拆下,纵横的管道露了出来,冷、热水管、煤气管、暖气片。有需要包的、有需要绕开的,更多的需要在板材上打眼、切割。年长些的领班拿着钢尺比量着施工图、划线、切割,如今的木匠告别了拉大锯扯大锯,没有多少力气活,其实称他们为安装工更合适。十八般工具,主要是切割、打眼的工具多种多样,电钮按下或钻或踞,锯圆还是锯方,得心应手,高效完成。二位分工协作,年长的负责切割,年轻的往柜上安装金属部件和在墙壁上钻眼。年轻的手忙着,嘴不闲着,聊着上网、刷博的事。后来说起自己的理想,未来要去搞销售,爱和人打交道,好像是已经找到了下家,干完这一单后,就另起炉灶。小伙信心满怀,手机里放着欢快的音乐。午饭时间,我往邻班兜里塞了张钞票,他推脱了一下也就收下了,说早上多吃了些,再有一个多小时完工后一块吃了。告我是河北承德人,干橱柜安装七年。五点钟赶来的这位,上午做了一家,时间拖长了,来这就晚。一通的赶工,闷头做活。说来这真是个技术活,在不锈钢板上剪裁、掏洞、焊接,误切了报废,材料费、误工费都得自己承担,如果差出毫厘,或者装不进去或者达不到严丝合缝,还得返工,一切都得精准,一次做到位。终于厨房内飘出了小伙的歌声。我说感谢你的加班,一点加班费吃顿晚饭吧。小伙才有了工夫与我对话。他来自湖南冷水江,干了四年,老板包吃包住包交通,月薪5000,住在卢沟桥。他们是拨90后,比我们的孩子还要小。我们年轻时往乡下跑,他们中学毕业还是没毕业往城里跑。我们下乡时豪情满怀又虚无缥缈,他们想的实惠挣钱,当城里人。他们是光明的、乐观的,看着前面有奔头,至少比在家乡有更多的收获和长进。

tiantou 发表于 2013-6-6 08:36:53

117【“伸手要钱”】小工装修完了,我清洁厨房,水盆上的龙头没装,连包装都没打开。说这按规定不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大概是怕装的不合适漏水,需要小区物业的水工来装。我下楼吃饭,物业处顺便报修,物业说有值班师傅可以登门。也没那么着急的,明再说。灯火通明的小街,附近有七省市驻京办,他们的饭店都打烊了。私家小馆亮着灯,没敢进。还有家大店,高处的牌子是“大连海鲜”低处的牌子是“松原饺子馆”上面那牌子有十多年了,下面的是近年添的,反正两样都有的吃。松原是东北,大概是吉林的一个城市,前几年名声不好,因高考作弊明目张胆、还一条龙服务产业链,媒体披露后这家馆子我就没再进去过。进门扫了一眼,就有一桌人吃饭。小姐过来揽客,告我开到11点。饺子馆,吃饺子最快,就点了盘饺子,坐在靠窗的小桌旁。坐了一会儿,见到里面的电视开着,挪挪窝,我搬到电视机前的大圆桌坐下。小姐过来说:一会我们工作人员要开饭了。我说,没事一块吃吧。小姐迟疑着,面有难色。那行,别让人为难,我端起碗碟到侧面的小方桌上,歪着身子看电视。演些什么,不着调的事。低头翻看手机上的信息。大厨们戴着洁白的高帽鱼贯而出,围了一圈,热腾腾的饭菜端了上来,主菜大概是鲶鱼炖豆腐一大盆,一位胖子起身掏出钱到前台拎回几瓶啤酒。我幸亏没在那落座,还真碍事。我那热腾腾的饺子也上桌了,小姐一会又过来满上了一碗饺子汤。大厨们能干也能吃,一会儿就吃得干净,拿着自己的饭盆、饭碗撤了。我这一碗热汤下肚,汗都出来了。起身结账出门,还是室外爽。开锁,进了家门,突然觉得少点什么,两个兜里一通摸挲,手机!忘在餐桌上了。赶紧回身下楼,快步走在街头,进了店门直奔我那张桌子,空空荡荡,餐桌已收拾利落了。我回身说,我手机落桌上了,铃声不响的,摔坏了。小姐说,给你收着呢。前台的老板娘,也许是吧,打开抽屉,“吃盘茴香饺子,丢个苹果,不合算啊。”“谢谢啦!您这好,拾金不昧,下回还来”。松原人好。 失而复得、失而再得,一而再,事不过三。

阿里贝贝 发表于 2013-6-6 10:58:55

本帖最后由 阿里贝贝 于 2013-6-8 09:19 编辑

       由全总文工团排演的话剧《格桑花》这部反映青藏铁路建设者先进事迹的多幕话剧,还未正式上映,就已经掀起一股回忆感怀当年奋战在青藏铁路施工一线上建设英雄的热潮。







   格桑花在藏语中是幸福花朵的意思,它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打,它叶愈翠;太阳愈曝晒,它开得愈灿烂。该剧用格桑花象征奋战在青藏铁路建设一线上的干部职工,恰恰体现出他们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创造奇迹的伟大精神,这些当代修路之魂,正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一样,为西藏、为藏族同胞带去幸福,带去吉祥。















   剧中男一号陈坚是青藏铁路大风山段指挥长,他带病奋战在一线,但横亘在眼前的难题是罕见的冻土层、紧迫的工期、“高原病零死亡”的任务,和对人体极限最大的挑战——缺氧,这些难题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陈坚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和工地上的同事集思广益、共同奋战,把困难一一克服。期间,有两个年轻工人因不能忍受现在的工作环境要求下山,出于对他们的尊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同意了,并且让他们带走了两个珍贵的氧气袋。



   陈坚的扮演者、全总文工团话剧团团长王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部话剧前后修改了多次,历时接近一年时间,每次试演都有所不同,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话剧《格桑花》的创作始于全总文工团2010年10月推出的小品《路魂》。该小品在基层巡演期间得到了筑路工人的广泛好评,这使得团里有关负责人萌生了将其深入再加工的艺术冲动,后来全总文工团话剧团与重庆金字塔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将其改编为话剧。

liuxiuhua 发表于 2013-6-6 14:33:07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6-6 14:42 编辑

   从前没有听说十三陵中还有一个思陵,崇祯皇帝的陵。昨天去了一趟,明朝崇祯皇上吊的歪脖树在景山公园,咱们小时就知道也见过的,我记忆中,山上不远的地方,树后来死了,园林局在全北京范围内找相似的歪脖树,并种到了山下,方便游人参观,旅游的人从故宫出来顺道在景山一游。这次得知它的陵墓在昌平十三陵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围着的院内只剩一块平地,没有坟墓,顺铁门看进去,空空的。院外有一个高大的石碑,还有文物保护标志。不收门票。看到这里,引起我的好奇,对历史知识了解甚少,他死于明朝灭亡之时,不知什么时间修的坟墓。还有,这位明朝的末代皇帝何许人也。回来后上网查一下,很有收获。    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的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网上评价:崇祯没有延续其他亡国之君的荒淫无道或不理朝政,也没有延续神宗和熹宗的昏庸,而是恭俭勤政、励精图治。践祚之初,先是铲除魏忠贤,接着调整内阁班底,同时“大计天下吏”,使得朝端渐见清明。对于自己,崇祯也是要求严格,御用之物用铜锡或木制品代替,批阅章奏常至深夜,还经召对群臣议政论得失。相对于其他亡国之君,这位皇帝可算是一位难得的明君。虽然最后亡了国,但是崇祯的所作所为却是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让人肃然起敬的。以至于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是“有君无臣,祸贻邦国”所致。

tiantou 发表于 2013-6-7 19:13:37

118【好雨】北京周边总是盼着雨。这地界降雨量少,年均四百多毫米。多少是相对的概念,这要在沙漠地区,在时空上再匀和点,足以形成绿洲了。架不住人多,两千多万常驻人口,得耗多少水呀,还不像人家绿植,要两千多万棵大树戳那,就成了地球之肺,吐故纳新,还以蓝天白云。换上人口,就颠倒黑白了,灾难啊。快半年了,总算下了场像样的雨,这半月预报忽悠了好几次,这次算是蒙上了,跟口黑锅顶在头上,小学生也能报准。报纸上说下了有30多毫米,平均数,车辆洗去浮尘,庄稼喝饱了一顿,小麦正在灌浆,再暴晒几日,就该黄熟了。庄稼人都会高兴,打心眼里的,老天爷降下甘霖,茎叶在拔节、果实在饱满,在转化为世间的真金白银。市民也高兴,清洁大气,冲洗街巷,灌满河道,暴晒多日后迎来凉爽。给上班族多少带来了麻烦,水淋淋的,泥泞了脚下和衣衫。城市的雨水是不能淋的,酸雨、泥雨,不信就穿件白衬衫出去试试。下雨好。年轻土里刨食那段,盼着大雨泼下,当然是在起床之前,终于可以赖在床上不起,听刷刷的雨声、看窗外的雨水敲打着东倒西歪的向日葵。雨水别停、半天或一天就拿下,歇息疲惫的身躯。收麦子时可别下。收割机下不了地,那就毁了我们小镰刀。麦子,我们的麦子,一春一夏,无数的辛劳,凝成鼓鼓的麦粒。它收到了场院,多几个太阳吧,烘干它,香气四溢转成坚硬的暗黄色颗粒,入囤、装车、发运。营区的大喇叭天天播送牡丹江东部地区天气预报,阴晴风雨时刻在心头。天边的一片云朵升起、聚集,无数双眼睛盯住它的走向,带来风,可别携来雨。风云突变,场上一片忙乱,收拢起滚烫的麦子,丘陵、小山般。遮蔽在苫布中、草帘子下……。没有任何一个人群,如农人那般在乎老天的脸色,畏惧它,敬重它、仰仗它。 “下雨了,冒泡了,王八戴草帽了……”已成遥远。下雨了,小雨还是豪雨,我自宅在家中。就在当下。

tiantou 发表于 2013-6-8 06:28:09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6-8 06:29 编辑

119【非遗】今天,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今年是第八个。啥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有挺拗口的解释,联合国给出了定义,列出了好几行文字,让我这头脑简单的人绕道的不行,后面还有中国式的解释,是不是稍微想让人看明白点,摘录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这段文字看下来有点头大,原因大概是非遗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了,以至于令人丈二和尚了。其实现实我们就生活在非遗中间,人人都能体会到。比如说到其中之已被列入“名录”的京剧,它的难兄难弟,几十年前地方戏有三百多剧种,现在已消失近半了,是那种断子绝孙的消失。比如“老陈醋”是物质化的东西,但它繁复的酿造技术,其中包含的原创性、继承性和丰富性,此项技术的载体口授心传的传承人,使老陈醋具备了非遗的全部要素。同样包含此要素的地方戏、曲艺、书法艺术……,楹联算不算,我看也够条件了。如果现在不是,将来呢。作为传承人有没有楹联大师。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前不久又公布了一大批,古老的楼堂馆所为多。非遗同样重要,是保证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方面。百年来的动荡,这些宝贵的东西已日渐凋敝,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日见明显。电脑把书法给废了,洋文把中文给害了……诗词歌赋的优雅不在,平仄、韵脚,楹联对对子,不会了。非遗日。让我们加入拯救者的队伍。从我做起,举手投足之间:剧场看出京剧是对非遗项目的支持;蹬双“内联升”的布鞋,享受千层底的闲适;对个对子,熟悉 “工对”“邻对”“流水对”……。影响、传承你的后人。儿子辈的大概没戏了,孙子辈的试试,从娃娃抓起,幼学如漆。

阿里贝贝 发表于 2013-6-8 09:40:11

本帖最后由 阿里贝贝 于 2013-6-8 10:14 编辑

       2013年6月5日,由吴朱红戏剧工作室排演的以色列话剧《面包屑》在东宫影剧院首演,本轮演出将持续到6月9日,给观众带来“罪与罚”的灵魂拷问。
      呵呵,我是首演的第二天,即6日晚观看的,由于主要领导没有出席,我有幸得以在3排6号稳坐。并且有幸见到“伟人”。

《演员卢奇》

      卢奇(1955-)演员,四川甘洛人。读小学时就参加了学校的演出队登台演出,1970年中学毕业后考入部队文工团,先后做过报幕员、拉过二胡、演过歌剧、话剧,还跳过舞,1974年考进四川省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1995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79年在《山城雪》中初次扮演邓小平,其后因主演《百色起义》获得第10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一举成名,成为扮演银幕邓小平的特型演员。
  邓小平本人看过《百色起义》和《大决战》,他在世时毛毛曾打电话到总政说:请代表我们感谢卢奇同志,他演得很恰当、很成功。



人艺演员王 宁饰演:埃里科


云南话剧院演员刘美希饰演:卡米拉


人艺演员唐 萍饰演剧中人物:佛丽达
  以色列名作中国首演 导演注重剧本文学性
  以色列戏剧作品在北京戏剧舞台上向来是口碑甚佳,无论是之前让无数观众泪洒剧场的《安魂曲》,还是今年人艺邀请展上大放光彩的《手提箱包装工》和《唐璜》,以色列戏剧作品中对生死主题的探讨,对人性的展现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给北京的戏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由以色列著名剧作家拉薇达·德瓦拉创作的《面包屑》,将在中国首次上演。拉薇达·德瓦拉毕业于特拉维夫基布兹姆高级学院导演专业和纽约HB工作室,其编导的戏剧作品荣获多项大奖,作品多次被以色列国家剧院等著名院团上演,是以色列当代著名编剧。


















  《面包屑》由吴朱红戏剧工作室制作演出。导演吴朱红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究员,曾执导《安妮日记》和《三个好朋友》两部舞台剧,并翻译了数个国外剧本。作为著名的剧本翻译家,吴朱红十分看重剧本的文学性,谈及本次上演的《面包屑》,她表示,“这一次的故事好像有点陌生,但故事里的人物家里家外、情理之间却并不遥远。生活面前,总有一种东西心意相通,风霜过后,自己和对方都已经放下,只有希望仍旧生长,一直向上。”

  一双姐妹两种悲剧 《面包屑》中的“罪与罚”





  一对姐妹,两对夫妻。相识相守二十年,爱情亲情交织一起,误会怨恨纠葛其中,对爱的执着和生活的勇气最终化解了积怨,亲人间的和解终究让远去的爱情重现。《面包屑》讲述了姐妹两家人之间因为私情而引发的一些列悲剧:姐姐的儿子远走他乡、妹妹的丈夫自杀身亡、姐夫不堪忍受妻子的谴责一次次远行寻子、妹妹多年来受到内心的谴责罹患绝症……剧中的四个中年人,在亲情和爱情的漩涡中挣扎直到沉溺。精巧的戏剧结构和深沉细腻的情感表达,让“罪与罚”的拷问直触观众内心,思索着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面包屑》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王宁、唐萍担纲,刘美希、孙立石等国家院团优秀中青年演员参演。本轮在东宫影剧院上演,演出持续到6月9日。

wangpei 发表于 2013-6-9 02:24:34

liuxiuhua怎么没有我啊

实在是抱歉!因照片多,有所遗漏。

wangpei 发表于 2013-6-9 02:34:03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6-9 13:08 编辑

       这是一张发过的照片-左为濮存昕老爸苏民,右为其老妈贾铨阿姨——我班某位同学陪老爸参加中总行老干部活动时所照:


wangpei 发表于 2013-6-9 02:49:58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6-9 02:54 编辑


                                        这是我们团一位才女的随笔——

                                                       《缅怀》

       今日清明。三天前,我和女儿驱车500多公里从北京回到我的第三故乡——太原,为的是祭奠我故去的父母,而更重要的是祭奠我的爱人——刘忠学先生。刘忠学也是我们兵团战友,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十八团团直机关工作,后被选送入学,从而使我们在学校相识。文学、音乐、艺术作为我们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在学校就成为好友,毕业后我们被分配到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即现在的——中国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之后我们结为伉俪。在近三十年的共同生活中,我们相知、相伴、相携、相助,追求理想,共同奋进,生活事业均取得了不小的收获。这里绝没有炫耀先生之实,而只是想借清明这个祭奠时节,更真情、更深刻的寄托我对先生的无尽哀思和缱绻缅怀之意。以让长眠、休憩的先生九天能开怀,九泉能有知。各位战友,时下中央一台热播的,为广大电视观众悲壮献映的38集电视连续剧《雪域天路》正是我的先生——刘忠学用六年的时间,呕心沥血,三上雪域高原,用生命和坚韧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素材,积累了无数可歌可泣战天斗地的史实壮举而成文。在他罹患癌症高烧40多度情况下,他用顽强不竭的意志和毅力独自担纲完成了一部30多万字的文学策划即《雪域天路》的故事梗概,并四易其稿而不舍;在他生命已然垂危的时刻,他硬是用不屈不挠的坚持,用最后的忠诚完成了《雪域天路》前十集的编剧任务。先生于2006年7月被借调到中央统战部完成剧本的文学策划和40集电视剧编剧任务, 由于突发重病而无缘继续他毕生的文学追求,于2008年5月27日病逝,终年56岁。 56个年轮承载着56个春秋。先生英年早逝,一生成绩斐然,曾经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文工团特聘编剧;山西省五十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之一,有多部文学作品获全国、省、部级好新闻奖。他撰写的热情讴歌大京九铁路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再创一个辉煌》在铁道部宣传部、中国铁路文工团和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下,由他改写成电视文学剧本,拍摄成七集电视连续剧——《追赶太阳的人》,于九六年十一月在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热播。他还编写了反映新线铁路建设的儿童单本电视剧《远山童谣》九六年四月十八日在中央一台黄金时间播映。还有如反映南昆、侯月、大秦等多条铁路建设的《留给中华大地》,《踏着父兄的足迹》等电视专题片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志士回眸应笑慰,九霄万里报春晖。亲爱的战友——我的夫君,今年清明正是你六年谋一剑的电视剧《雪域天路》热播的黄金时段,你的遗愿终成现实……忠学,在天之灵,翱翔吧!安息吧!你不朽的精神将永世长存!

wangpei 发表于 2013-6-9 02:58:50

本帖最后由 wangpei 于 2013-6-9 03:05 编辑

       有时,有的人和事与我们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使我们知道的更多——
页: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