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之七:
呵呵,继续我的旅行结婚的话题:
1982年4月14日,我俩出游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七天了。来无锡必游太湖,游太湖必游鼋头渚.一大早我俩从旅店出发就去太湖边上的鼋头渚。太湖鼋头渚风景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南,地处浩淼太湖的西北岸,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是国务院1982年颁布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代表性景区。鼋头渚风景区层峦叠翠,林壑优美,山环水抱,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澜于一体,组合成了太湖山水风光的最美处,向有“天然画图”之美誉,被郭沫若先生赞为“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鼋头渚的风光是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
现在鼋头渚门票105元,优惠后还要90元,而当年的大门的票价为1.00元(蓝色的票是环游太湖1小时的游船票
我俩上午参观完鼋头渚后,中午时分来到了蠡园.据介绍:无锡蠡园位于无锡市西南2.5公里蠡湖西岸的青祈村,因蠡湖而得名。相传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灭吴之后,携佳人西施于此泛舟,后人为了纪念范蠡,便以其名命名此湖。蠡湖的湖面狭无锡蠡园一隅窄,面积约有10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1.7倍。三百多米长的宝界桥将蠡湖一分为二,其湖景以逸、以苍凉、以浩荡为胜,雪月烟雨各有佳景。早在民国初年,就建有简朴的“梅埠香雪”、“柳浪闻莺”、“南堤春晓”、“曲渊观鱼”、“东瀛佳色”、“桂林天香”、“枫台顾曲”、“月波平眺”等景点,号称“青祁八景”。
蠡园·西施庄面积为30472㎡,其中大岛面积27442㎡,小岛面积3030㎡,建筑面积1750㎡,水域面积6075㎡,绿地面积22647㎡。市政府投入1.5亿元精心打造、设计,岛上的主要建筑物有船舫、陶朱公馆、展示表演厅、绣楼、夷光茶楼,游船码头等。岛上将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再现民间传说范蠡西施爱情故事.
下午去市内的锡惠山公园,龙光洞,御碑亭,天下第二泉,……
蠡园现在门票是40元,1982年时为0.10元,而锡惠公园门票现在为45元,原来是0.05元。 而地处锡惠公园内的龙光洞,是老无锡人的回忆,曾经风光一时。洞穴内恒温18℃,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去年夏天,就有一老太太为乘凉去龙光洞,却发现它早已闲置。
惠山有九龙十三泉,锡惠公园内的第二泉自古就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这可是古代杰出的品茶专家陆羽评定的。宋朝二泉的水被列为贡品,每月要进贡朝廷百坛,也有不少文人骚客为它留下过许多佳句。近代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所谱写并演奏的“二泉映月”,也与它有关。如今到“天下第二泉”,只不过是一种慕名的心情,留个影也就罢了。
出门后我俩依然恋恋不舍,旋即在锡惠山公园的大门附近的一个专营泥人的小店里,花了0.80元买了一个抱着西瓜的小泥人留作此行的纪念,当时虽然对闻名遐迩的大阿福也情有独钟,但是阿福要价5元,权衡一下,除了路途远怕摔坏外……我还是觉得这个抱着西瓜(希望)小男孩造型好,接地气,其实骨子里还得承认是我的封建思想,传宗接代……作祟,当时我都没有敢告诉她实情。……,一年后,随着儿子的降生,哈哈!这“阳光下的阴谋”竟然得逞了。
上图为1982年4月购于无锡锡惠山的小泥人0.80元
晚饭后乘329次路过无锡的火车(19:30开)去下一站——苏州,票价每人1.20元,
现在同时间的火车票价为:G7250/G7247详情▼详情▲
高速动车
无锡
苏州
19:28
19:43
火车运行15分 即可到达, 二等软座 ¥19.5▼▲
……到了苏州已经晚上9点多了,下车赶紧在市内的北寺塔附近找间浴池投宿,……见笑哈!那时人初到外地,除了两眼一抹黑外,也是急不择路。
(北寺塔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也是苏州城内规模最大的佛教丛林,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相传是孙权的母亲舍宅所建。始称通玄寺。唐初改称开元寺。五代末易名为报恩寺。
上下图为当年在参观北寺塔时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北寺塔是中国最高大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也是苏州重要的城市标志。塔为九级八面,高76米,塔身结构由外壁、回廊、内壁和塔心室组成,外壁挑出木构腰檐、八面辟门、重檐覆宇、朱栏萦绕、金轮耸云、峻拨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登塔远眺,可俯瞰苏州全景。据考证,塔的外壁与塔心砖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台,基本上为宋代遗构,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
(附:1982年4月在苏州投宿时在浴室住宿两天的发票)
左边是北寺塔浴池,右面为苏州观前街,两人住一晚连洗浴才8毛钱,真是实惠哈!
最“雷”的是这家浴池旅馆,它的存放个人物品的衣柜,其“柜门竟开在了在人的背部”位置,人休息时,把物品放入后,随即把门关上,铺好褥子,人躺下后就起到了把门“锁”的功能,不禁让人“咂舌,叫绝”,……
——白宫请愿网走红 奥巴马成“全球信访办主任”
http://news.qq.com/a/20130509/000044.htm
碛口古镇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0 21:26 编辑P1碛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临县黄河边
P2是当年毛泽东同中央东渡黄河大地方。
P3黄河在这里平静和清澈
P5
P6沿黄公路一直伴随着黄河
我于2013年5月1日到的碛口古镇,制作的视频,
http://www.tudou.com/my/tui/got/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1 06:28 编辑
碛口镇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黄河运输口岸,从银川或包头水上过来的货物必须从这里上岸,改为陆路运输,四十年代延安在这里也有货栈商行,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对面陕西的黄河边,那窄窄的河流当时是宽度大约为八十米,高为四五米的瀑布,可惜解放后的文革前用飞机给炸了,河水流得不再急。黄河由五百米突然变窄为80米,那里被称为碛,大同碛。靠山西这边的河滩,被称为麒麟滩。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1 06:30 编辑
我们所住的碛口古镇夜景,还有一家不错的黄河宾馆,窑洞式标间,有床有炕,其余就是普通旅店,每个窑洞100元,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5-11 07:05 编辑
19【窄叶韭菜】带老爷子到北郊的医院复查,吃了一年的药需要复查体检。周一、周三有专门针对老年患者的专家门诊,挂号费15元,这家三甲医院不知为何价格亲民。(普通号5元)我八点多到那,挂号的窗口人不多,顺序号54,分诊到7诊室。候诊处的长椅子上坐满了人,陪同的多,一个病人两个陪,甚至一家两代人陪。诊治过程还挺慢,头个进去20分钟才出来。我瞅个空子钻进诊室,先说90多岁,后说要做专项检验,是否先把检验单开出来。专家立刻电脑上调出患者情况,问询几句开出了三张单子,出来找到坐在外面的老人。心电图、常规验血和生化验血,后者的化验时间是两个小时。由于提前完成了化验,终于在午饭前跟这位知名专家见上了面。专家笑容满面,问老人多大岁数、还出门活动吗。老人都有清晰和准确的回答。专家看过递上的单子,前两张化验单没问题,指标均在允许范围内,“生化”这张30多项指标有六项偏离标准值。大夫看后答我这不算问题。总而言之,患者维持得不错,药继续吃不必更换,每天就这四片半。医嘱:能活动就多活动,读书看报最好念出声来……。半日的折腾,与预想的结果吻合,稳定比啥都好。医院的大食堂用餐后,继续北行。下乡。老人有快一年没来这里,问他还认识路吗,说不认识。结果今天连我都不认识了。快到庄子前,土路被压得沟沟坎坎,两次感觉到车辆托底,最终被堆土堵在那里。下车查看,见对面不远出庄的车往西拐去。我调转车头跌跌撞撞往回了转,路边新修了条临建碎石路。这二年两次变换路线,最终走什么道路依然悬而未决。周边的地主易人,土地生财,庄稼地里架桥铺路,修起双向四车道的大马路。进到自家园子里,那三垄瘦弱的韭菜引起老人的注意,说起一段宽叶韭菜和窄叶韭菜的优劣,说窄叶韭菜味道好。这是一周前北京日报上的一篇报道,我也看到了。谁想老爷子一周前读到的东西还能记住,我一时怀疑老爷子到底得的是什么病。我问是不是宽叶的化肥上得多了,弄得味道不行了?老爷子说不是肥料是品种关系。我追问为什么。答我没记住。我也没记住,更有可能我看了标题没有看具体的内容,只求有个结论记住就行。我弯下腰仔细辨认,这里的品种到底是宽叶还是窄叶的?没有结论。工夫没下到,就是宽叶的品种在我这也种成了窄叶的。上周割了今年的头茬,包了饺子,味道不鲜,只当它是宽叶的。菜把式说了,韭菜割过三年就要更新,我这应是第四年了。20【五月槐花】五月槐花香,春夏之交,盛装绿色正在上身,白花花的串串缀满枝头,丝丝凉意,香的沁人心脾。不像桃花、杏花开得热闹,惹来人类的围观,这节那节的办着,花在眼里,心在日后的硕果满枝头,花节之后的数十天就接续各类的采摘节,又一轮更大的交易躬逢其盛,京郊平谷的大桃节、昌平的苹果节……。槐花没这个,它太过的朴素、淡雅,在城市的行道树排列的整齐,在胡同、在公园点缀成绿地,五月的芬芳一瞬,它香不过小巧的丁香,而它又高高在上擎在枝头,路人不觉间路过而错过,只有它们成帮结伙百花枝头闹时,小风穿过带来清香微醺,令人突然意识的顶上槐花的存在,投过欣赏的目光停留一瞬。盛夏、金秋而后抖落一身的叶片,无人再注目它,四季交替,年轮又添,无人知晓。农庄里前二年在甬道旁新栽了不少的树苗,第二年存活见绿才算立住脚延续了生命。去年见到它们淡淡的紫花,没留意,以为是泡桐开花。又是一年春,花在枝头,人在树下,才注意到是槐花,那小小椭圆的叶片分明与槐树同类,区别只在花不是白的。知道有紫槐一说,务农时用的锹柄说是紫槐(黑槐)的暗黄色,越使越顺溜并转为了黑红色,但对紫槐树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包括树形,是否开花没有留意更没记住。这次在树下走过没闻它的香气,许是最初的绽放,零零落落未成气候,万紫千红才是春,才能一团香气。见到它让人想起沁人的槐花白、白得耀眼,许久没有见到或注意到。老伴说起少年困难时期“槐花比榆钱儿好吃得多”我也记得掺入玉米面的它,开锅后泛出的清香和青色。从树上捋下的花朵填进嘴里,花蕊的底部有一丝甜味,常常是单单咬下底部,扔掉手中的花瓣。泡水喝,模仿大人们的泡茶,在喝茶的经历之前是端着槐花水喝,好喝还是不好喝,觉得与茉莉花的香型相近。不知道去买茉莉花,小子不爱花,买炮。但采来几多槐花白,泡在凉水中。21【知青大院】中午在农庄的大食堂吃饭。一共开出两桌。快吃完时又进来几人,小二招呼着坐在了我的身后。都不认识,看着眼生。大食堂停了两年,乡亲们相聚的重要场所没了。再加上多数人都是周末才来这里,车子直接开入自家门前的车棚,下车就开始练活,都忙在自己的地头,除了四邻抬头不见低头见,住得稍远些的多生疏了。新的食客操着不知哪省的口音开始介绍这个庄子,听下来是这的业主,我回头瞅了一眼,一主四客,生面孔。他说起:这里有三百亩地,原来是个知青大院,后来知青都回了城,当地政府收回……。我才知道这里的来龙去脉,历史上还有这么一段。是曾经的七十年代初,学弟学妹数百人在此扎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脑海中甚至出现了他们的身影,草帽、荷锄,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我曾比他们早上一年也在这周边的土地上耕耘,短暂一个夏收。后来同为知青的一伙,他们也受到这粗糙土地的磨砺,辛苦是一样的,学大寨流汗、脱皮、两手泡,最惨烈的属拔麦子,一定要让稚嫩的双手付出血的代价。冬日是不是也没有什么冬闲,沙河那里的战备铁路还要调集知青们出工出力呢。我们以后的各届后学们,至此再无远赴他乡的大拨轰,都容于四郊八县的广阔天地中。低龄知青们唯一缺少了思乡的那份情,情急之下,跑回城里的家,有路有车有理由。奥运会那年与另外两位知青驾车走在关外“盘海营高速”上,中午打尖驶下高速,行在绿野挟持的“大洼”乡间公路,六只眼四处的张望,看着路边的各种幌子,突然一块醒目的牌子映入眼帘“知青大院饭店”***米。得,这一顿自己人照顾自己人了。果然是个老大的院子,一排排砖瓦的平房,院门口有块水泥语录墙,书写着12.26语录。我们熟悉的。墙下是一组石刻造型,有月亮、有太阳,呼应那个伟人发出伟大指示的日子。里面往大院的大食堂去,一路走廊内全是当年知青题材的剪报和照片,镶在镜框内。大食堂为大席棚的内饰,金黄得可爱,早年没有想起,现在说起是皇家气派,大地的颜色。餐饮当地的河鲜、盘锦的大米、高粱米粥、贴饼子。开饭前去参观,这片地方当年是几百里外沈阳知青的插队点,如今在筹备知青博物馆。看了知青宿舍,男知青还是女知青没有标示,跟部队营房似的,大通铺、白床单,被子叠成“豆腐块”,屋内枪架的位置戳着锄头镰刀之类,红光闪闪“大有作为”图像点缀在白墙上,想起了那首歌,乡土红色年代的歌“……粉白的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像~”。离农庄最近的村子叫“踩河新村”。头次见到这处村名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里发生过什么事件,上过报纸的头版,认识的人里有在这里插过队的?没想出头绪就过去了。原来它在这等着我呢。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5-14 11:12 编辑
呵呵,怎么感觉越来越像“三个臭皮匠,你唱罢俺登场”,又联想起天津相声马三立大师有意无意三个字道出了相声的真谛:——“逗你玩!”
一提《人在旅途》之八 ,令我不由自主的联想起当年的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该片是我国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期引进的欧洲影片。一般中国“50后”以上观众相当熟悉和推崇的阿尔巴尼亚电影,估计在座的学友们,都会片中许多对白,——如“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嗨!希特勒!”呵呵,这几句随着影片在国内的播放,不胫而走成为当年中国观众的流行口号。
影片的最大特点是倒叙,由主人公的七位战友扛着他的铜像去他家乡作为主轴,由每个人一段的回忆他的战绩。这种手法在当时迷惑了不少观众。
本片教育职能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典型时代的英雄特色仍具有榜样作用。
闲话少说,…接着续82年的草民——《人在旅途》之八,
82年4月15日,俺们新婚旅游出门的第八天,早6:30出“旅店”,路线按计划依次为虎丘——西园——留园——寒山寺——沧浪亭——观前街——买次日苏州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船票,晚上回旅馆休息。
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其中拙政园、留园被列入中国四大名园。苏州园林一般以水为中心,以小见大,虚实相间,色彩自然。
如苏东坡所言:“游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是憾事”,虎丘依托着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景观,享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3.5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34.3米,占地约20公顷,山体为距今1.5亿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 远古时代,虎丘曾是海湾中的一座随着海潮时隐时现的小岛,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最终从海中涌出,成为孤立在平地上的山丘,人们便称它为海涌山。
虎丘参观门票:旺季(4月16日—10月30日)60元;淡季(10月31日—4月15日)40元。07:30-18:00,一般2-3小时可游完虎丘。
上图为苏州虎丘冷香阁
掩映在“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景区之中的冷香阁,四周环境幽雅,景色诱人,正是春天踏青赏梅观景、平时雅聚品茗休闲的好去处。作为景区内最佳赏梅地点,冷香阁庭院内以梅饰阁,倚阁植梅,梅以阁而秀,阁因梅而幽,别具特色。
民间还有一传说: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说明:由于苏州园林较多且小巧玲珑,只好走马观花,所用市内的园林都是统一票价:每人0.05元,票样单一为粉红色,不太起眼,所以没有保留,入园时让工作人员随手撕掉了。
右图摄于苏州西园放生池
苏州西园寺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别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门票为25元。
到苏州旅游,寒山寺是人们向往的地方,我们游览的景点就是寒山寺。寒山寺位于城西枫桥镇,建于公元508至519年的梁代天监年间,当时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时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时,寒山、拾得两位高僧到此,后人为纪念寒山,改寺名为寒山寺。寒山确有其人,是唐朝诗僧,著有《寒山子诗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来一直名扬中外,魅力无穷,寻本探源.
上左图为苏州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沧浪亭门票:20元。
上图右边为苏州“寒山寺山门到了。前面的那座石拱圈古桥就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
远看寒山寺照壁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近看黄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款属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古朴苍劲。建议在此留影。(附寒山寺门票: 平日~20元;12月31日撞钟日门票是380元。)
上图左边是:江南第二泉位于雨花台岗,原名雨花泉,因清泉一泓在永宁寺内,又曾称永宁泉。泉凡二孔,水出地面1米,纤湮缕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绝,宋陆游品为第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赵谦为其书题“第二泉”匾额,后毁无存。陵园设计的陆游品茶雕像、镌刻在大理石上的著名书法家萧娴所题“江南第二泉”,流溢着淡淡的茶香。春秋佳赏,游屐纷至,品茗闲话,不亦乐乎。
上图左为:苏州留园——冠云峰。留园门票:40元
冠云峰相传为宋代花石纲遗物,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因其形又名观音峰,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庭院置石之一,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充分体现了集太湖石“瘦、漏、透、皱”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京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冠云峰所在的园子是一个水石庭,周围有很多的冠云楼,冠云亭,还有冠云台和伫云庵,这些都是赏石的地方,中心的水池叫做浣云沼,南边有一个平台石栏,水中种满了莲花。在冠云峰的后边建了一座楼,取名为:仙苑停云,又叫冠云楼。这种前边是水池后边是楼房的设计非常的巧妙,它们和石峰在色调上形成了完美的结合,如此一来,便把冠云峰衬托得非常的高大。
上图为在无锡,苏州,杭州,上海旅游时,火车站小件寄存处收据,那时一件物品存放两日以内,才收一毛钱,现在不知要花费多少米了。10年前在云南火车站存放物品已经是4元(一天)了……
呵呵,当年去苏州虎丘的旅游路上,我花了3.00元钱,买的一个小砚台留作纪念,后面还有商家免费铭文刻字。
89【窗前】窗前的黄土高坡被夷为平地,一马平川的。那道黄土高坡并非天作地和自然隆起,全系人工所为。这条东西走向的断头路,约一里长,用金属板栏起来挖地三米“道路未铺,市政先行”地下管线封顶盖盖之后,出土的黄土们见了天日,绵延伸展一溜的土丘,一冬一春,暴土扬场,弄些网状的编织物,胡乱地遮蔽,算作执行了施工不得扬尘的城市土建施工标准。大冷天的寒风呼啸,你到遮严点,跟街头时髦女似的,露的比遮掩的多,再刮场大风就少儿不宜了。开春后民工们返城,道路工程开开停停,这一周有了明显进展,土丘推掉了,没有了曲线平平展展。人的能耐大了,这点土方工程不在话下。窗前叮叮咣咣,偶尔轰鸣升起,一台大铲独自作业。几天前一工人在此划出了标志白线后离去,这活就交给了大铲,是台杏黄色“三一重工”的履带铲车,头前悬着个约一立方的大铲。铲子够大,异常的灵活,在师傅的操控中,上下翻飞,得心应手。干的可是吃力的活,要将这一溜土山均匀地平铺了下来,要剔除筛选出其中的巨石和水泥块,还要啃地皮,铺了几十年的柏油沥青路要一律撅起清除,费劲的就是这道工序.眼瞅着大铲落下,吭哧吭哧往下施力,轰鸣声急升,黑烟窜起,沉重的车身竟然向后仰去,两条履带的前半部高高地翘起,大铲切入地下,又借整台车的重力,硬是破解层层分离了坚实的地面,大块的柏油路面、砖石、砂砾被铲起,从高处抛了下来,像是要扬弃其中的大块。一铲一铲,地面的人工基础被剥离干净,大块物被归拢起来,又抓起抛落,大铲上下前后的摆动,或磕、或撞,是要把它们析分拍碎,建筑垃圾只有粉身碎骨才能就地回填并压实为基础。大铲轰鸣了大半天,我窗前百多米的沿线平展了。那些个敲击而不破碎的成了真正的建筑垃圾,被堆在了路边,等待清运。第二日,铲车在那歇工,一个工人蹲在大铲上正在电焊,噼噼啪啪火星四溅,大铲的牙口啃坏了,病修一日。 90【能工巧匠】现在的施工机械,越来越专业化,术有专攻,干土方的称得上能工巧匠,且力大无比,功效百倍于壮工。窗前的工地上七沟八梁之上履带车前行后退如履平地,沟沟坎坎一律平趟,履带碾压着碎石烂砖,大铲或者叫抓斗纵横捭阖攻无不克,一铲下去一方土,而且在多个反复之后,其中筛选出大块的建筑垃圾并归成了堆。当然是舱内的司机师傅的手艺在那,没有他的操控,机器是一堆死物。两样都要紧“手艺好还得家什妙”。我曾在窗前见识过这样一景,也是履带式铲车,只是身量稍小些,被卡车载至工地,四边不靠也没有下行的借助斜面,这台铲车竟然靠着头前抓斗的支撑自己从一米五高的车厢内腾挪着地,身大肉沉不失灵活,让人开眼,它施工结束,卡车又靠到身边,旱地拔葱,履带与抓斗的配合又稳稳地升舱。再往前发展,这大铲车会由电脑操控,不定玩出什么花活呢。 我喜好观摩这些大型机械的作业。龙江大地,“康拜因”在金色的麦浪中风卷残云吞吐着丰收的成果,那一台台梯次的排开、推进,卷起烟尘,搅动着麦香。红的、黄的、绿的,蓝的是天上,红的是收割机的机身,绿的、黄的是一望无际的阡陌,见物不见人的田野。天地之大、物产之丰饶,机械们都显得渺小,人归于蚁族。城市则是高高的塔吊,盖大楼的“成吨的钢铁轻轻地一抓就起来”。到了现代则是居于地下的巨无霸“盾构机”京城数百公里的地下铁路,就是这个大家伙一口口吃下来的。可惜我们无缘现场。三十年京城大变。我们是城市巨变的见证者。各类施工机械纷纷登场,钻地的、开槽的、挖掘的、破拆的、输送的、“三一重工”搅拌远程输送的长臂车,在东京核电事故现场大显神通。中国是建筑机械生产的头号大国。拆了、拆了,房倒屋塌,推土机是胡同的克星。看到挖掘机站在了高高的楼顶上,挥舞着抓斗一层又一层做着减法,破碎、发掘着身下钢筋水泥的大厦,太有创意,其行止令人有些恐惧。矗立那里才几年呀,又拆了! 91【通途何日】窗前的这条街是多年的断头路,从东面的海洋馆过来直抵西头的小学校。再往西街道收窄,是条窄窄的土路,路旁高树乱草,一堆堆的建筑垃圾,人尚能通过,车绕不过去了。这条路背的有点让人不安,我穿行过一次,大白天的前后左右见不到人,这条土路的两旁有几栋旧楼,都有意靠后,明显是当初规划时盖在了“红线”之后。这条东西向的大街,不知什么原因这中间的一段始终没能打通。人要坚持着往西走不打弯,走上不到一里路,重又踏上坦途,穿过一道铁门,西向是笔直的大街,应该叫气象局西街,西街的西头与白颐路衔接。 家人十多年前搬到此地时就听说,院子前面的这条街要与西头的大街打通,市政要打通断头路,增强城市道路的微循环。这条街尤其到了夏日的旅游旺季,跨省的大旅行车,挤满了街头,再加上小车,经常挤得水泄不通,家人曾经遭遇一次堵车,开车进来这不足五百米的距离竟然耗了近两个小时。 奥运会的前一年工程终于再次启动,西头的小学校的操场从教学楼的北侧转到了南侧为道路让路。西部的药厂也搬迁完毕,但据说有户居民院成了搬迁时的钉子户,没能拆动,停水停电,点着蜡照样过日子。这工程到底没能向奥运会献礼。 去年的一日让我赶上了,森严壁垒大檐帽、警车、救护车围了几层,还悬出了长长的横幅,上书依法治国之类的。是次强制拆迁行动,也没听说发生了什么不该发生的事。不久西边的大道亮出来了,“三块板”式,中间的快行道是双向四车道,够宽敞。我们窗前是最后的一段,工程进度完成大半,就等着铺柏油了,竣工指日可待,。“五一”没赶上好日子,“十一”总成了吧。听说西面路建好了,但边上原来的单位的停车场如何补偿又成了问题,悬而未决,横在路上的大铁门还拦在那里。十多年几百米的断头路迟迟通不了,实行了温柔拆迁还是怎样,尊重了民意?但结局还是高压态势奏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社会的效率也太低了。幸亏这脚下的土地还不是个人,要是个人的这路就更没日子了。 92【没有花钱的不是】这不花钱就来了不是。午饭后,老人们睡下,出门打车奔了美术馆,说正式了叫做“中国美术馆”。出门打车,为的是早点到,人家也是5点下班。国家的博物馆,曾经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七八层的大楼,得装多少东西呀!好多年没来了,尤其是实行免收门票之后。前些天听到一则展出广告,大意是为馆庆50周年,5月份展出《扶犁回望》艺术回顾展,作品300余幅。我这农民被这题目吸引,当年不是“犁后喘”来着,咱去看看人家用画笔是怎么回望的。门口领票,安检后进入大厅,被告知《扶犁回望》已经撤展,这展出时间还不到半个月就撤了,没给钱是怎么着?遗憾没用,谁让咱事前不打听清楚呢。寻着标识指向,上到五楼“20世纪西班牙雕塑艺术展”说是雕塑展,实际上绘画作品占了一半,一律都是小了小气,绘画基本都是幅宽一尺的黑白两色,雕塑质地为金属、石材、木材、新材料,体量没有大的。不看作品的标题,能看明白的不多,标题标为“无题”的又能占上一半。来这猜谜、体验困惑是个机会。我们真“奥特”了。你看咱四九城的雕塑,早期的王八驮石碑、后来的工农兵高大形象,都极具象,一望可知,没那么多弯弯绕。南城20年前建的“世界公园”里的西方的雕塑,鳄鱼是鳄鱼、豹子是豹子,美人是美人、汉子是汉子,绝不为难观众!这西班牙敢情是没入了西方雕塑艺术的大流。展墙上的说明称:所选作品代表远离了传统原则与步骤,借先锋概念改弦易辙的雕塑艺术;是舍弃了经典概念,集中展现三维概念,变成一种现代艺术的雕塑,……。念着都累,就别说看了。半个多小时,走出展厅。去找下一处展览,结果不是关门就是正在布展。我问过高挑的服务小姐,她操着浓重的方言告我,近期整个展馆中仅这一处展出。真是不开眼,什么事都能碰上,这美术馆来过几十次了,哪次来,同期展出的都是三场五场的甚至更多,从没见过独此一家的展览。如此大的面积,大小几十个展厅,就开了五层的四个小厅。这要是动物园,你要是其他的展馆都不开,就开个猴山、狮虎山来对付游客,那游客还不就翻了。是啊,人家园子收费二十元还是三十元一票。当初这里收费时也不是一花独秀啊。众多展厅的关闭,理由是“布展”布展就是“不展”。煌煌国家博物馆,展馆内上上下下,无数的工作人员竟然自家的一件展品都见不到,缺斤少两、偷工减料、不作为,真有愧“中国美术馆”这金字招牌。走到门口见到前台上设有观众留言。拾笔写上一行:六层展厅,就展出一层,说得过去吗?我从未这么手欠过。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5-15 10:34 编辑
呵呵,田学兄“长途奔袭”美术馆,扑空画展,‘扶犁’未果,抱怨几句,也是情有可原。
30年前,我曾经暂住在美术馆“后身”的黄米胡同,但那时去美术馆要购票参观,“有情无米”莫进来,使自小喜欢美术的我,也只有类似法国十八~十九世纪风景展大展或人体大展,才忍痛“嘞一嘞”裤腰带,再往头皮上“苕点水”,麻索下头发,……朗朗跄跄地掂着诚惶诚恐地步子,踏入——中国美术界,这个美术界的最高的艺术殿堂“顶礼膜拜”,…….。
有句俗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的光景,白马过隙,“昔日王侯堂前燕,渐到平常百姓家”,突然一声春雷,“美术馆免票了!”……现如今少则隔三差五,多则十天半个月,只要天好,中午觉后,我就“神不守舍”得骑着辆没有后泥板儿的破车,手里擎着佳能“死耗子”,长驱直入美术馆,……把多年失去的“堤外的损失,堤内补回来”。
"扶犁回望"看锦绣
一对画坛伉俪,同岁,都是1942年生人(属马),且都是山西人,又珠联璧合的共同创作出一系列的精品力作,他们就是被美术界誉为“黄金搭档”、“男女混合双打冠军”的著名画家杨力舟、王迎春夫妇。
《扶犁回望---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五一开始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1号馆展出的是他们夫妇合作的主题性代表作;后圆厅为二位画家的艺术年表和文献资料;2号厅和8号厅为王迎春专厅,展出主题为女性的人文关怀和黄土风情系列作品;3号厅和9号厅为杨立舟专厅,展出的是赛马和陕北牧歌系列作品,总计300多幅作品。
巍巍太行山,滚滚黄河水是他们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杨力舟、王迎春夫妇以墨湘濡,强强联合,共同联手创作出《太行铁壁》、《黄河在咆哮》、《挖山不止》、《平型关大捷》、《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等鸿幅巨构。在这些作品中凝聚着浓郁丰厚的生活底蕴,刻画了深刻感人的人物形象,彰显出雄健阳刚的气势与力量,激荡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田。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油画 杨力舟、苏光、王迎春1972年作。
《华国锋来到我们家》纸本设色 王迎春1978年作。
《太行铁壁(局部)》 杨力舟、王迎春1982年作。
《黄河在咆哮》中国画 杨力舟、王迎春1980年作。
《小马驹》 杨力舟。
《保加利亚速写·布罗沃迪夫市早晨》 杨力舟1987年作。
《阿比让舞蹈》 杨力舟1998年作。
《陕北姑娘》水墨写生 王迎春1979年作。
《吴道子画壁》中国画 王迎春1988年作。
《小媳妇》 王迎春作。
《回娘家》 王迎春作。
《日出唱歌信天游》 杨力舟2010年作。
画家夫妇,杨力舟与王迎春,杨曾经任中国美术馆馆长。
参观后临出大门,巧遇陈丹青,远远望去,额的神呀!呵呵,……如见伟人,如雷贯耳,若有所思,回身惆怅半日,耳边响起王阳明的那首打油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想到此,我不由得擦擦干涩已久的眼角,下意识得垂手摸了下裤袋,今天没有带眼药水。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5-16 08:58 编辑
93【票证】票证是短缺经济的标志,吃穿用都得以它为凭据,否则有钱都难办,好处是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要。现在简单了有钞票就行,唯一的交换媒介。告别票证多少年,近年它又现身了,在什么产品都愁卖的阶段,票证的出台表示了社会对某一群体的关爱。上月物业的送来一沓票证,红色的跟请柬似的,上书“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券”应该是政府发放的,对象是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每人100元,每季度一发,当年有效。家中老人已享受一年多了。财政有钱了,资助些弱势群体是应该的,特别是高龄人,退休金普遍不高,每月贴补百元、一年千元能办点事,对老人也是个安慰,共享发展的成果能得到切实的体验。其实在通货膨胀的当下,区区补贴还赶不上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老人们自己上街购物的不多,对物价的敏感性不强。券发到手里还是心存感激的。这百元都能干些什么?在定点商店里买东西,可定点商店着实不多,听说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店内的商品有限。家里一年2000多元的券都用来购物,结果家里屯了两桶油,几十包粉丝,洗涤用品一堆。后来三站地外的“稻香村”食品店也接受养老券了,购物的选择性才多起来。家里人还不习惯用券购买服务,发券时还附了张单子,是北下关街道的服务项目价格表,都可以券支付,理发、修鞋、小时工,有计件收费也有计时收费的,比如陪购10元每小时、陪聊10元每小时等,收费不贵,来个电话就上门。可家里从来没给人家打过电话,生人上门信不过。还是我第一次用券支付了“清华池”修脚师傅的服务费,跟人民币等值的有价证券。想起美国人那里也是向低收入人群发放“食品券”,不止高龄人群,包括低龄的残疾人、失业者、游手好闲的,而且数额不小,可以靠券填饱肚子,可购买的“进口货”种类繁多,只烟酒除外。我们也进入弱势群体的行列,享受到这项社会福利还要假以时日“就盼着这一天呢”我们也有幸迈入高龄人群;但谁都不惦记着这一日的到来,比不了年轻的老人更幸福。 94【麦苗青青】家里的小时工告我:“双安商场”对面有个“超市发”大商店吃穿用都有,可以花养老券,就对着有海淀区户口的老人,购买时还要带上老人证,是个绿皮的“海淀区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证”区民政局发的,有相片盖着印。我票、证齐全的骑车上路。日照强烈,我戴上了老爷子的遮阳帽,蹬车往北,风还不小,至少要有四站地。骑着骑着一阵风过来,头顶发虚,帽子要飞,两手脱把扬起迅速摁住,车身一晃,坏了,顾此失彼,双手抽回再摁到底,抓紧了车把,好悬没把我撂倒。人是老了,连骑车都生疏,处理瞬间的紧急情况,措手不及,动作的及时性与动作的相配合协调出现了断裂,怎么也不该在这车水马龙之处双手离把,想不到、脑子慢,指挥不灵四肢就蛮干。一惊过后骑到联想桥南。东侧是绿浪翻滚,百亩的麦子正在拔节,快“小满”了。桥南的路边东西两侧原来都是“农科院”的大田,农事科研不能光在实验室内瓶瓶罐罐,必须广阔天地,像袁隆平那样。所以开发商们再巧取豪夺,这两块北三环内的宝地还是留存了下来。前年西面这块破土动工,盖起了玻璃温室大棚,从外面看进去环环的管道、层层的架子,冬日也是一派绿意。这科研工作四季可为,又向外界展示现代农业。工厂化的种菜养花这一天已经到来,在屏蔽之中可以避免自然灾害,求得更高的产量和品质,比如容易达成有机种植的目标。东面的麦子郁郁葱葱,有二尺高。昨日新闻龙江的农人还在着急,50年一遇的春涝又赶上了,大机械下不了地,至今麦子才种下了三成。北京这地多少年都旱着,市府又吆喝着防汛,历年的降水量不过四五百毫米,只在哪一日喝撑了,全年都在干渴,耗水大作物不让种,哪怕守着水库。这处试验田不会渴着,有科研经费顶着,封谁家的井也封不到这里。墨绿色的庄稼说明丰水肥足。长长的麦芒、短短的麦芒,一定是不同的品种。绿浪中有金色的草帽、有白色的大褂,白色的大褂扎眼,提示路人这里不是农民是科研人员,他们在往穗子套套,一穗一套;也有一垄一套的,而且是从上到下套个严实,像会堂中排椅上的套,大概严防死守,防止同类的感染,或者是作为对照组五花大绑被实验牺牲了。一派绿意盎然,都市里的大田,再有半月将是一片金黄。95【血的教训】“超市发”购物,看看筐里满了,二楼就不上了,楼上是百货。结账以券支付,有没花钱的感觉。回程顺风,一路的轻松。这条南北向的路因为车流不算多,显得宽敞,这是几年前。现在私家车多了没地方停就占路。这条路最外侧的自行车道成了一溜的停车场,有收费员盯着收钱。自行车道剩得不多,自然就时不时地上到了机动车的快行道,彼此干扰,生出安全问题。现在私家车的驾驶员们没谱的太多,上午在街上迎面见一位着短衫小伙,胸前印着“没谱青年”没谱的步行还问题不大,开了车就要命了。这又让我碰上了,还碰出了血。我骑行在一溜小车里侧,见到边上的车就多了警惕,不能贴的太近,别看都在那泊着,谁知哪位大爷一觉醒来,万一推门撞个正着呢。讨厌的是,靠边已占据了一溜,还有司机为了不付费用还要自行车道的内侧临时停车,把个自行车道堵个严实,骑车的只好绕行快车道。也有的停的位置稍靠机动车道,给骑车的让出二尺的通道。在两辆泊车之间通过,风险一下高了一倍,这是事后的心得。当时当刻并没意识到。在我穿行两车夹道的那一瞬,不早不晚,左侧那辆车的右前门推开,正撞击在我的左车把上,人向右侧倒去,想倒还倒不下去,人被两车挟持着。我只觉得左二指生疼,定神一看搓烂了一平方厘米的皮,血渗了出来。一连串的对不起,一位徐娘哈着腰打车上下来。我这糙皮厚肉,说不疼也疼,见了血了。我翻了手指让她看。“太对不起了,太……”“有创可贴不,车上?”我问“没有”里面探过头来的还是位徐娘。我心里暗骂:缺心眼儿的一对。嘴上喊出,“知道占了自行车道不”我指指点点前方的路“我们光顾说话了,对不起”“你开门不看车呀!”“我不对,我带你去医院”“知道血的教训不”向对方眼前晃着手指“知道知道,我带您去医院包扎吧……”说到这,我还能说什么,得饶人处且饶人吧。幸无大碍,我这幸亏不是钢琴家的手,否则定向她索赔。。说到血的教训,那二位未必记住,到是我得记住,这街上没谱青年无所谓,要留神提防开车的大爷和徐娘,这些主连停车到位、开车门先看人的基本的常识都不懂。如此众多的马路杀手,好自为之吧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9 07:25 编辑
山西原平石鼓寺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9 06:31 编辑
《太极图》
家人送给我们两张中国剧院的演出票《太极图》,我对于太极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原以为太极就是太极拳,看见过的只是晨练的老人用极慢地速度在一招一式的功夫。走进剧院,看见不少老人坐在那里,还有准备好的相机甚至是拉开架式的三角架,想必是一场不错的演出吧。\ 当字幕出现时,我知道这是一个故事,一个西方的旅游者来到东方,从了解到逐步理解、直至最后学习太极的过程。编导的用意大概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述、普极、欣赏太极知识。
大幕拉开,一个西方人在飞机场等待着飞机,不知何故(我没有看明白),他进入到了(太极圈里面),他和太极的缘分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全新的舞台剧,没有对白,没有歌词,只有随着剧情不停变化、美不胜收的画面,还有或悠扬、或激烈的音乐在与你的心灵碰撞,让你不由自主地进入剧情。
我的理解,大概是太极的起源,太极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展示了太极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几名太极大师通过个人的独门绝技,精彩地展示了太极的美。例如:太极钢圈,近两米直径的钢圈在大师的手中,若重若轻,任意角度旋转,忽快忽慢,灵活至极。特别是当大师站在圈中随之上下左右不停地转动时,那高超的技艺引起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还有太极球的表演,球在大师手中变得那样传神,心到即球到。在我眼里,仿佛是一颗璀璨的夜明珠。在一个高大的、窄窄的、类似跷跷板的演示台上,大师轻盈地步伐,灵活多样、高难度地动作,向人们展示着太极的精华,与放行者拙笨形成强烈的反差;当台子在高空中伸向观众席上时,人们悬着的心不由自主地随之共鸣。
演出即将结束时,最后展示的是太极的八节基本功,在字幕解说的同时,台上所有演员都在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特别是几位大师一丝不苟,让人感动。
整台演出不只是太极表演,还溶入了许多其它元素。民族舞蹈的理念,还有杂技,武术等。印象很深的是绳技,在太极之初这场演出中,小演员每人手持一根长绳,灵活地旋转,或单独,或交叉,造型美观,视觉效果很好。还有太极鼓,十二张大鼓发出的轰鸣声与平日里我所听到的鼓声有所不同,与女孩子灵活的身影、漂亮的着装结合起来,美到极致。叠罗汉的表演仿佛让我来到少林寺,还有很多或看不明白、或已记不清的表演……
演出结束,意犹未尽。收获很大,享受了这视觉和听觉的大餐,欣赏了一场高品质的演出,对太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受益非浅。这是特别适合对外国人普及太极知识的演出,通过画面和音乐、演员的动作,配合字幕就可以与之共鸣。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9 07:15 编辑
山西-吕梁-临县-碛口镇
黑猩猩
本帖最后由 liuxiuhua 于 2013-5-19 07:38 编辑我们家属院与动物园的北门只隔一条即将修好的马路,纯属对门的邻居,动物园像是我自家的花园。因此到动物散步就成了我生活中的常态,几乎天天去,一般是晚饭后,周末大多是下午。 进了动物园也只是沿着小路走,很少看动物。一直向西可以走到畅观楼,再向南,快走到家乐福旁的西南门时,向东拐,走到紧邻展览馆的猴山,再向北折回到河边,沿着小河向西,大老虎的旁边就是桥,过了河就是海洋馆,也就出了公园大门,打道回府。有时走小圈,在畅观楼旁的水边座椅上休息,聊天、观景、听音乐、闭目养神。 今天在河边坐了一会儿,向回走时路过黑猩猩的领地,心向来潮地走了进去,本想打里面穿过,正巧赶上工作人员叫黑猩猩回家。黑猩猩白天在室外,晚上回到室内。游客通道的上面有两座全封闭的过街天桥,那是黑猩猩的通道。这通道的两端各有一个大铁门,平时紧闭,只有在黑猩猩早晚通过时才打开一会儿。今天下午4:15,只见两名工作人员用力拉开自己管辖的大铁门,接着,一名工作人员开始招呼黑猩猩,只听拉长音的一声:哎……,黑猩猩不理睬,接着就是高一声、低一声的呼叫:哎……,哎……。我在室内,看不到外面的黑猩猩,但知道它们一定是听到喊声了,估计是贪玩不想回家吧。工作人员无奈,大概最后通牒吧,将大铁门重重地推拉了一下,只听“咣当”一声巨响,接着,两只黑猩猩冲锋陷阵般地窜了进来,头也不抬,直奔屋内。我原以为黑猩猩回家了,这一幕就结束了,只见它们继续冲刺,一直跑到堆放食物的地方,饲养员提前准备好了晚餐。黑猩猩顾前不顾后,干脆将整个屁股都亮给了游客。终于拿到了食物,转过身来,一手抓苹果,一手是香蕉,开吃,憨态可掬,引得游客驻足观看。两名工作人员走到另一通道前,照例打开两扇铁门,刚招呼了一声:哎……,一只黑猩猩就走了进来,像是检阅队伍般,昂首挺胸,左右张望,不紧不慢地走了回去,跟刚才那两只截然不同,也引得游客大笑。黑猩猩进了室内,工作人员锁门准备离开,大概是舍不得吧,黑猩猩开始连跑带撞,将玻璃撞得“咣咣”响,幸亏玻璃结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撞了几次之后,才逐渐安静下来。第三个屋子住的是两只小黑猩猩,只见它们俩安静地呆在室内,相依相偎,大概是兄弟姐妹吧,让人怜爱。走到室外,还有几只住着单间的黑猩猩。看了介绍得知,黑猩猩是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群居动物。如今来到动物园,享受到独生子女般的待遇,群居大多变成了独居,不知习惯否。周末的动物园,下午17:00时人依然很多,斑马栏内不知什么时候添了一只可爱的小斑马,码头还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游兴不减。看来,我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心身边的动物,它们同样能给我带来快乐。
96【黑杨】动物园里的标识牌,除了动物们的还见到一块,是给植物“黑杨”的。为什么区别对待,其他的树种没有这种科普性、基本信息周全大块方正的标牌?还在路旁见到一块小牌,标明的是“胡桃”周边几株不同的树,指向哪棵?其实是更远的一棵树冠蛮大的核桃树。让路人看了容易糊涂,明白的自然明白,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这排黑杨树在鸟苑的东侧,天天在那听着鹦鹉们吵吵。如果不立牌子,我以为它是“钻天杨”枝叶们都挣扎着往高了长,它们周边都是低矮的植被,没有与它争夺阳光雨露的。但它还是往高上蹿,主干上的细枝都高举着,天天向上着,不觉得累。人家垂柳就顺其自然,不必生生得要克服地球的引力,随遇而安着。黑柳细高挑,细筒状,胸径长得有腰粗。主干并不见黑,标牌上介绍,到了深秋黑杨遍体深黄,标牌上的画面也是焦黄一片,这黄得发暗、近黑又不是黑的颜色大概是被称为黑杨的缘故。标牌上也并没介绍它属于珍稀树种。单独的树碑立传,怎么个意思。希望它是植物挂牌工程的第一块。 杨树的大家族种类众多,我区分不清,但还能说出几种:白毛杨、白杨、钻天杨,黑杨、以上是四种还是两种树的不同说法。黄杨,带着杨字不一定属于一个大类,这可能是个远亲吧。最高的大杨树在长颈鹿馆往西的那段路上,一条林荫道,两旁的杨树高高大大,树干笔直、枝繁叶茂,正直壮年,还能继续的蹿个。这里的环境得天独厚,园内河流纵横,绿荫相互支撑,是众多鸟类的聚集地,有鸟医生在,这里不惧毛虫上身。我目测树高大概有二十多米。是以长颈鹿为标杆,这里最高的那只在四米五以上。我只是叫它大杨树,至于是什么“杨”,不知道。我知道有“白毛杨”满园子都翻滚着白毛,是不是就是它吐出来的?前好多年为了防止春季扬花飞絮,园林部门还实施过改良树种的工程,要将飘洒白毛的白毛杨逐步淘汰,真是“碍你什么事了?”扬花就是传宗接代,人类肆无忌惮的繁殖,到这就不行了。过去有文化人写了“白杨礼赞”还收入了学生课本,说的是不是这眼下的大杨树?肤色也有些泛白,遍身的“大眼睛”。白颐路的中心隔离带上曾经就是这个树种,也是高高大大,向远方延伸,看不到尽头。它和京西的稻子构成了西郊的原野,海淀先没了,稻子也没了,那一日大杨树统统地伐倒。最终碍着人的事了,人不容它。“中关村”还在,只是没了树。97【鹦鹉】水禽湖西关着鸟们,记得过去叫做“鸣禽馆”。笼子里关的都是鸟的各族,印象深的是鹦鹉,不是它好看,是知道”鹦鹉学舌”而关注它,实际上从没听到它说出人话。那时孔雀们也住这里,还纳闷,孔雀也不叫凭什么也归到这,现在明白了,它比谁都嗓门大。不过这一片现在不叫“鸣禽馆”了。I人在公园中的漫步,尤其是常常光顾的园子,看似漫无目的,其实在个人的不自觉中,大脑依据人的兴趣所在,已做了轻重缓急的排序,指挥着往东朝西,现在电脑的智能化响应也是模拟了人脑的此项功能。这不,开春后逛了有十多次,才走到了这鸟世界。小时候来动物园很少来这里,大型动物吸引孩子们。鸟们的差别似乎不大,都是披着羽毛、一对翅膀,城里的树上还是老屋的房檐都栖着鸟,夏日它们尖叫着在眼前兜着圈子。司空见惯的就易忽视。终于轮到了鸟巢。水泥玻璃钢筋,裸露的钢筋,结实得鸟们住上几十辈子都行,封闭得它们有翅难逃。人类为了和它们的亲近和观赏,就永远关上它们自由的大门,鸟们一定是不情愿的,天高才任鸟飞,飞不起来成了另一类的宠物,吃上“张口饭”的代价太高,而且这碗饭有多难吃,比较热带雨林中的各类昆虫、浆果,如同人类天天的吃糠咽菜。顶上“花洒”喷下了水,人工降雨,模拟热带雨林的湿润,可那喷洒下来的是什么水,天降甘霖是遥远的传说。又见鹦鹉,看了三笼的,绿的、凤头的和白的。没记住它们的学名。上网百度了一下,这里是鹦鹉世界大全,摘录几句,以有别于儿时的瞎看:鹦鹉是鹦形目,羽毛艳丽、爱叫的鸟。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常被作为宠物饲养。它们以其美丽的羽毛,善学人语的特点,更为人们所欣赏和钟爱。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种类繁多,有2科、82属、358种,是鸟纲最大的科之一。三百多个品种!这动物园内不知有几种,总有个零头吧。像虎皮鹦鹉这类的,估计这里都不收。十多年前老范家养了一阳台,繁殖畅旺,送都送不赢。我站在了白鹦鹉的笼子前。谁给了老爸几颗葵花籽,一颗颗往笼子边上递,鹦鹉的粗喙伸出铁线钳了进去,上下一合,“卡巴”瓜子皮弹了出去,低头伸爪将果仁在喙中矫正,“卡巴”又一声,嚼碎。一颗又一颗,动作在继续。任何物种吃都是天分,娴熟而精准,不会吃早就淘汰出局了。我们的同族最擅长这口,于是人丁兴旺成就世界第一。一只白鹦鹉的胸前有处圆孔,无羽毛,裸着肉色,像是做过胃穿孔手术没有愈合,护心镜般,这只老是啄食身上的这处伤疤。围观的另一老者说,都半年多了,一直都没长好。看来是这里的常客,爱鸟人。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5-23 11:20 编辑
呵呵,“生旦,净末,丑,老虎~棒子~!虫~!”,又该我上场了。
接着续《人在旅途》之九:
82年4月16日(星期五),我俩上午出行重点目的地为:苏州狮子林,拙政园;
苏州狮子林门票及开放时间;淡季:20元/人;旺季:30元/人。
淡季时间:10月31日——4月15日;
旺季时间:4月16日——10月30日;
开放时间:7:30——17:30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惟则法师为禅宗高僧。园因寺而闻名。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因此,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禅僧以参禅,斗机锋为得道法门,不念佛,不崇拜,甚至呵佛骂祖。所以狮子林不设佛殿,唯树法堂。而建筑题名全都寓以禅宗特色。如立雪堂,为讲经说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少林立雪之事:达摩祖师在少林修禅时,慧可为拜师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积雪没膝,后被达魔祖师收为弟子,修成正果成为禅宗二祖。如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还有指柏轩、问梅阁等,都是以禅宗公案命名。即便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这些建筑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可见狮子林是禅宗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的一个详细例证。
苏州的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拙政园现在的门票信息:旺季(4月16日—10月30日)70元;淡季(10月31日—4月15日)50元,当年我们去以上三个公园游览时,门票都是五分钱。
下午:游览网师园(详情如下),在路上巧遇的看苏州民俗:“车嫁妆”---其源于近代的“,所谓“十里红妆”,……是旧时嫁女的场面。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裤鞋履、首饰、被褥以及女红用品等细软物件在亲迎时随花轿发送外,其余的红奁大至床铺,小至线板、纺锤,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
发嫁妆时,大件家具两人抬,成套红脚桶分两头一人挑,提桶、果桶等小木器及瓷瓶、埕罐等小件东西盛放在红扛箱内两人抬。一担担、一杠杠都朱漆髹金,流光溢彩。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蜿蜒数里的红妆队伍经常从女家一直延伸到夫家,浩浩荡荡,仿佛是一条披着红袍的金龙,洋溢着吉祥喜庆,炫耀家产的富足,故称“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已成为历史,承传了千百年的妇女境况已彻底改变,但曾经让古代妇女哭过、恨过、爱过和荣耀过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作系统的了解和研究是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大家的责任,因为她们是我们的祖辈。
“十里红妆”早就有所耳闻,今天在异地如愿亲眼所见,如今已经逐渐演变成——现代版的”车嫁妆“,真是名不虚传,随嫁的日用品中,除了有现代版嫁妆的新特征:如缝纫机,自行车黑白电视等家用电器外,最让俺这个北方汉子大跌眼镜的是:竟然一对红色的木质马桶也赫然在目,并且上面还端端正正贴着一对”囍“字,……。
《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公元1174年(宋淳熙初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几易其主,园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网师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网师园的门票:
旺季30元,淡季20元开放时间:
08:00-17:00,17:00-22:00
建议游玩时间: 2小时
傍晚:两人逛苏州的观前街,先尝吃糕团,老正兴,苏州的糕团是素负盛名的。说起苏州的糕团,苏州人就会如数家珍地向您介绍一年四季在苏州城里能吃到的不同糕团的品种:春有糖切糕、青团子、团松糕;夏有白松糕、炒肉馅团子、双馅团、京冬菜团子、薄荷糕;秋有油酥糕、油氽团子、重阳糕、南瓜团子;冬有大麻糕、冬至团、糍毛团、糖年糕、猪油年糕等;还有八宝甜饭、桂花赤豆团子、五色汤团、肉团子等。 苏州人的口福真好,光糕团一年四季便能吃到这么多的花色,以至苏州糕团一向以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口感好著称 .其中之一的黄天源糕团店.坐落在玄妙观东脚门口向以产品细腻糯软、香甜肥润著称。而老正兴是我国饮食行业中久负盛名的老字号饭店,它清代起源于上海,约创建于同治年间。三十年代,南京夫子庙一带餐馆纷杂,打“老正兴”字号的就有三家。现存的“老正兴”为创建于1933年的“西字号老正兴”由一位姓尤的厨师从上海来到此。以经营浙绍风味菜肴著称。浙绍菜为浙江绍兴菜的简称。绍兴菜擅长烹调河鲜、家禽、入口香酥软糯,简朴实惠,富水乡气息。
吃罢晚饭后,就马上来到了码头,准备搭乘船——夜航京杭大运河:从苏州出发——到杭州。
上图为京杭大运河上苏州~杭州河运船票:票价:每人:2.05元
下午5:30我两个开始按时登船,所谓l轮船“徒有虚名”,此船细看,因为没有动力,有船“无轮”,其船身也不太长,有近20米光景,铁驳船上十几个木质长椅隔成十数排,从前往后逐排延展,每排坐席8~10人,中间留一个通道,供旅客们如有不时之需,从前面的坐席,往船尾处方便,来到船尾,只见草席围了一个马桶,权且就是卫生间了,当然污秽之物想当然排放进河道,与5000文明“接轨”去了,船的上部,……如同当年看过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的人,可能还记电影里的情节:……船上盖了一层帆布的卷棚,船头尾部各挂了一盏桅灯,就这样,
一个有动力的船,在前开道,牵引这若干条首尾相连的铁驳船,嫣然一条“编队”,沿着古老的运河,发出“砰!砰!砰!低蘋声响!”乘着夜色径直向着浙江的杭州进发。 老培,怎么不见踪影? 花盆里的韭菜出芽啦!就是细的要命,不知能不能长大?呵呵!
牡丹谢了,芍药花开正当时。韩愈诗作《芍药》说:
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笼。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几重。
不仅花美,还有阵阵的香气,陶醉啊! 本帖最后由 文秀武兵 于 2013-5-24 10:31 编辑
呵呵,第四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于近日隆重开幕了!我借东风有幸参与其中。并于5月21日晚在东城区东宫影剧院,观看了话剧——《蒋公的面子》。
《蒋公的面子》,南京大学文学院为纪念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所创作的学生话剧作品,剧本作者温方伊(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2009级本科生)导演:吕效平。
作品以南京大学校史为题材,通过1943年蒋介石兼任南京大学(时称国立中央大学)校长时,邀请三位中文系教授赴宴的史实,形象地揭示了知识分子面对强权时的复杂心态。特殊的题材与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令该剧破天荒地连演35场,创造了校园戏剧演出奇迹。《蒋公的面子》继承了“五四”以来启蒙戏剧的脉络,拥有开阔的表现空间,给当代戏剧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启示。
《蒋公的面子》于2012年5月南京大学百十年校庆期间在南京大学大礼堂首演,反响强烈,校内连续演出30余场,2012年12月启动社会公演,2013年开启全国巡演。2013年4月入围现代戏剧谷2013“壹戏剧大赏”年度小剧场戏剧奖。
99【旱桥】亲戚来京,带到北面乡下小住,上午往北面的十三陵一游。这里几乎年年来,天寿山下,不是祭祖,没那么传统。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五星级旅游景点。我家留有50年代“神道”的照片,人骑在灰蒙蒙的骆驼上,那时的影像是黄土曝天,连棵树都见不到。现在是绿色的世界,除了古建,满目青翠,怡人的世界。80年代末,我曾在这里小住10天,那次还有同连队曾经的一位同事,就在长陵边上。闲着无事时和几位穿行在田野中,一个陵一个陵的走访,那时除长陵、定陵外,所有的陵都敞开着,任人游荡,每处都有个人守着。那时就问过他们,守陵人多是来自山西,天子脚下看坟,世世代代。岁月沧桑,陵区处处凋零,地面建筑残破不堪,除了宝顶上的松柏郁郁葱葱。规制一律,大小参差,领衔的自然是长陵,后辈人谁也不能超越了祖先。那次13个陵,只那思陵崇祯帝的没能走到,离的远些。若干年后再过来,各处就全都封闭起来,陆续的修复,昭陵也收票开放。有一次还到过景陵,不售票,但有大巴车拉着游人参观。再来定陵,来的次数太多,我没再进去,地下宫殿阴气极重,没到过的值得一游,这里是迄今展出最阔大的一处地下建筑。几位进去看。我盘横在外面广场南的“功德碑“前。标牌上介绍,原来碑上的歇顶重檐建筑已在1644年清军入关时拆毁,只存基础和石碑,石碑为无字碑,赑屃下饰鱼鳖虾蟹精美纹饰。我围着石阶转了一圈,不见真容、不见精美,岁月早已模糊了一切。导游的杏黄旗引着过来,满嘴的胡说八道,摸摸石龟的脑袋带来财富、摸摸它的屁股带来福气。老龟的脑壳被摩擦得锃光瓦亮。往南走,白石桥前。数百年的建筑,斑斑驳驳,幸亏早已不走车了,迎面游人打上面过,前往帝王的功德碑,惦记着沾些财气、福气。桥下观看,三架石桥下面是巨石砌起的石槽,既无水道,更无水流,旱桥三座。旁边的小贩在我买了一幅十三陵景区图后告知我,这石桥下当初都有水道走水的。在他小时候后,往南的九龙池、七孔桥下,大水潢潢的。小贩长我三岁。票价:60岁老人凭证件半票35元。 100【水库】从“长陵”出来快到了饭点,几位长城都去过,就不再往远了跑。中午去吃水库鱼,沿途许多类似的牌子,“靠水吃水”这里周边的农人名不副实,都不种庄稼了。年长的小贩跟我介绍过,家里有三亩果园子,他这看坟人的后代现在吃的旅游饭,其实还是吃的老祖宗的饭,这13位要不是埋这,还是处穷山僻壤。陵是重要的旅游点,世界人民都往坟山去,金字塔、泰姬陵……。这陵区周边遍植果木树。我刚刚在与小贩攀谈时过来一位老者,满头银发,打听“下房”这处地方,说年轻右派时在这种了几年的树,杨树、松树,还说是邮电部的“点”小贩指指点点后说,地方在,您种的树恐怕都换茬了,现在都换上了果树,进入夏天就开始一系列的“采摘节”。一路的缓坡,往高走。这里58年就修起了大坝,那时的领导层开始离了地气,别看工地挑土担担,意气风发、神采奕奕。水是拦住了,但历年蓄水有限,如果开闸放水发电,不够几天放的。大概是七八十年代,在山顶高程建起一处“天池”利用每日夜间谷底的电,在水库与天池间建了座“抽水蓄能电站”,大概更多数科研性质,发电效益有限。上游降水、来水有限。存那点水游人们游游还行,80年代机关单位还组织员工来这里搞一日的水上活动。忘了哪一年开始,坚壁清野,环湖封闭了起来,连大坝都不能上人,游泳、钓鱼被禁止,当地土著们野泳、偷钓是免不了的。老远过来的游客,早预备下了高尔夫球场和农家乐,一条利益的产业链就此形成。“十三陵水库”大坝漫坡上那飘逸的大字,让人想起了老人家,他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在时水面是大家的,现在水面是私家盈利的。游客隔着铁丝网只有看的份。利益所有者有一千个理由论证封闭的好处,为了生命的安全、为了水面的清洁……。大坝前的水面层层涟漪荡开,“红裤衩”在水中扑腾,画地为牢的管理者。多绕了半圈,找到了那家常去的“农家乐”中午了,就我们这一桌食客。哪次来都是几乎满座,都是假日。还是平日好,青山绿水,人满为患是游客的灾难。我问起采摘的项目,老板说还得一周,樱桃就下来了。我问价格“去年50元一斤”水库鱼、柴鸡蛋、贴饼子、疙瘩汤,四人吃个肚圆160元,那条水库鱼三斤左右75元,好味道。 101【消失108号】尽地主之谊,陪着亲戚逛逛。从北往南,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要看看。售票处扬了头看,四个剧场晚间都有演出,中意的是上海话剧团的话剧。我柜台前打听,那话剧是说普通话还是说上海方言。票务回答我,说什么话的都没票了。有什么?就有“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大提琴。别无选择,咱们也爱乐吧。还有三个多小时,够逛次大栅栏的。继续南行。穿行西郊民巷,旧地重游,好久没走到这了。南侧供电局东面的辇儿胡同没了,灰蒙蒙的副食店和幼儿园也没了。洋灰色的小洋楼,当年的“全国记协”后来《编辑部故事》的外景地还在,被整体西移了几十米,新址的它那么落寞,毫无生气,跟记者们无关了,门前廊下连一块牌子也没有,想想都知道归了谁。再往东去是米黄色的庞大建筑体,森严壁垒状。亲戚吟了一句“人民政府爱人民,……。”想想白宫、国会山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可奇怪的。北侧的钟楼子和我们的院子——西郊民巷108号,门对门。南侧出来我们的大铁门就是钟楼子边上的大铁门,对面院子里办事、吃饭。有幸它站位好,留存了下来。它东侧的两个钟楼子毁于1976.同样,南侧的108号院在同年被拆了大半。我在拆剩下的半个院子里办公好几年,直到九十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院里的两座二层的洋楼再次拆除,盖上了更大体量的三层和四层的楼房。只十年的寿命,地皮、楼宇易主,这次地面建筑全被视为破烂,彻底的根除。还是前门楼子好啊,几百年了岿然不动。它西侧的这楼那楼,多不过百年的寿辰。院子里的两栋才十年。没有规划只有计划,人民是被拆穷的。我打量着西郊民巷东口南侧的那片绿地,这是我曾经的办公场所,连一草一木都是陌生的。西南的几棵老槐树,仔细想想,不是我们院子的,是南头西墙外一所中学校园内的。原来院内锅炉房西侧有棵柿子树在夹道内艰难生长,89年的国庆日那天,我还爬树摘过柿子。没了。102【门框胡同】过前门西大街往南,辟出了条南北走向的大街,我头次走到这里。现在的前门外大街成了步行街。在这条大街的一东一西都辟出了新街。西河沿、廊坊头条、二条……,往南的一系列胡同均被腰斩,历史风貌的保留可想而知。过来“头条”,东段的西口被堵上施工,远远看去,里面在大卸八块。说实话这一大片已经破烂不堪,危房很多,拆迁并保持旧貌难处大了。这里的改造都十多年了,依然在进行,除了前门外的主街和少数胡同,大多还是破破烂烂的。“二条”西口的民房在修缮,没有堵上,拐进去,头条还是二条旧时都是金融街、聚宝盆,很早就破败了,小楼还是院子成了百姓的居所,三十年城乡巨变,这里基本没变,变也是往破旧了变。“廊坊二条”生出不少的铺子,自家小门脸开的,吃的、用的,卖杂货、旧货的。没多远就是门框胡同,胡同破旧、狭窄,两个人可以并行,汽车就别想了。早年,这条南北向的小胡同的吃食有名。我80年代在西郊民巷上班时,有时中午购物,顺便在周边胡同里解决午饭。上次来是十年以前了,这里有一家“褡裢火烧”有名、不贵,好吃不好吃在个人了。店堂不小,上下楼,算是不小的馆子。这回进了胡同没走几步就见到这家的幌子,但店堂变了,一共才支着九张桌子。看看这位置没错,进门坐下,明晃晃的金属牌子标明是家老字号。老板娘模样的人过来,张口就是东北话。问明就是那家老店,只是经营面积缩小了,底层的一半和楼上改成旅店。那就点吧,猪肉大葱馅的一两8元来3两,豆汁来两碗,我一碗,亲戚两口一碗,让他们尝尝,谁知能不能接受这口。老板过来问要凉的、热的,推荐说热天喝凉的不错。我没喝过凉的,那就来凉的,6元一碗。豆汁上来,稀汤寡水,泛着青绿,尝了一口,口淡微酸,馊味不够。我这些年在不同地方喝过几次,都觉得味淡,这家的就更淡了。我问焦圈和咸菜丝?回我卖完了,咸菜有。没有的,不主动说,有的,也不主动上。既然三缺一,就让它三缺二吧,现在不是要减少盐的摄入量吗。我问老板门框胡同小吃不少都到了什刹海畔的“九门小吃”。老板说也有没走的,现在周边常年的拆迁,客流大受影响,不太景气,但到中午自家店里也要排队的。火烧上来,三两9个,还是褡裢的模样,味道尚可,稍欠点火。结账出来,还是起疑,这家已非正宗,绝不再来二次。南走几米是家“卤煮火烧店”只这一款,没有其他吃食。亲戚没吃过,坐进去要了一大碗,15元。三人分了吃,不错,地道。值得推荐。出来还有其他的小店,刀削面、东北水饺、烤串、小吃……。胡同南口东的那处较大的小吃店没了。103【天兴居】门框胡同出来是大栅栏,这里的改造工程早已结束,老店新貌,还搬进来些老字号,像“王麻子菜刀”。只是摩肩接踵的景象不再,可能不是周末的缘故。往东出了大栅栏进了对面的“鲜鱼口”胡同,这里开辟成了“小吃街”香气四溢、吃喝两旺。我八十年代在这出没的时候,这条胡同的饭馆没有几家,“便宜坊”“天兴居”还有家澡堂子。胡同里多是大杂院和一跺脚就晃悠的小木楼。我喝的第一碗“豆汁”就是在这里的“天兴居”老号,当时是个不大的门脸,能有十张桌子?好像第一碗的“炒肝”也是这里喝的,不过炒肝容易下肚,而头一碗豆汁,我喝了两口就给人撂桌上了,三分钱也是钱,不该浪费,可那味道太“蹿”。老北京人说喝这东西上瘾,跟喝酒似的,都是发酵的玩意,豆汁是绿豆的原料,后期的工艺不一,成了两路货色。酒的身价高,晶莹剔透,用来敬神、敬祖先和自娱自乐。那豆汁灰头土脸市井百姓所爱,不论男女,好像没大听说在京城以外的地方得到普及。但这东西有百利而无一害,喝了它,大概会免除“三高”吧。于是它身价百倍,从三分一碗到六块;二锅头酒才从一块到十块钱。价上去了,质却下来了,应和着社会的主流文化。还是有些怀念早年的豆汁,比如西郊民巷里的“田丰饭馆”,也是一家小馆子,不足十张桌子,还曾结伙到那去喝,喝一碗两碗的都有。那时这一饮品的整体水平整齐,老一代的绝活、工艺还在,职业道德还在。这一茬人没了,传承十有八九都断了。有钱也没了口服,多花钱也是冤枉钱。“天兴居”阔了,店面大出一倍还多,门口原来西向,胡同在那有个拐弯,现在移到了北面,门脸朝南。大概两间有二十多张桌子,一位姑娘收银,一位老者收票盛碗装盘,一嗓子喊来食客端上托盘一边吃去。我冲着老者说:来碗炒肝。老者回我一句:您那边请开票。张嘴京腔京韵,听着喜兴。8元一碗的炒肝满满当当盛上,托盘里多添了两只空碗。周全不是。我想起了我的第一碗豆汁,说再来碗豆汁。“没有”。我问:卖完啦?一直就不卖。我说:不对,我八十年代后期在这喝过。老者说:是,过去卖过几年,后来不卖了。这是回民馆子的东西。隔壁的“锦芳”有。我说:我刚在门框胡同喝了一碗,想在您这对比一下。老者问:那还能喝吗?我说太淡了,一点都不馊。“发酵不够……”老者说。“那就给我来盘灌肠吧”。几分钟后一盘灌肠、一碗蒜汁老者给端了过来。你看多说两句话的好处。亲戚原以为炒肝是爆炒的、灌肠是肉的,满拧。这回扫盲了。“好吃”二位称赞。这“天兴居”下回我还来,炒肝得自己来一碗,还得搭两个包子。104【爱乐5+1】一顿饭吃了三处,还没吃饱,时间要是充裕,还应吃上两处。带着满口的蒜味,坐在了音乐厅的软座上。7点半开演,观众坐了九成。大剧院开张以来,上座率一直很高,我来过不少次,还是爆满的时候多,尤其是上半场。这处美轮美奂的建筑,吸引来此地的旅游者,估计头十年这新鲜劲都不会过。来北京没有不来广场的,来到“水泡蛋”,光是参观一趟还要30元门票,那不如再多花点钱,看上一场,看了剧或听了歌,还看了大房子,就是没看懂剧情,那大房子也看到了。六位演奏员鱼贯而入。赶情这5+1是五男一女的意思。老的、少的,高龄的70多岁白发苍苍,有位瘦的相似中国人的面庞,都一律大提琴拎在手中。上半场是威尔第、门德尔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的曲目,庄严、齐整又富于变化。我想起“看过”凡尔纳的《四重奏》那是大中小的四把琴。六把一水的大提琴协奏还是头次听,也不错,除了头一首《凯旋进行曲》听到熟悉的曲调外,都听不出个所以然。谁知老柴的《作品33号》渲染了些什么。外行的应该事先做做功课,现场不赶趟了,想在网上搜搜,剧场内已经屏蔽。下半场几位开始“整景”正襟危坐后的下半场风格做派要变化一下,满场的人能有多少听得明白。配合的曲子《卡农舞曲》《小步舞曲》《谐谑曲》《卡门选曲》女演奏员凸出在前台,呈郁闷状,不仅如诉如泣拉出的琴声,还表达在肢体语言上,五官的挪位。五位爷们半场围拢,琴弦拨动,或急或缓,劝说、宽慰,浑身解数,《小步舞曲》响起,老者竟然起身,邀请女子跳上了一曲……。音乐厅的高潮终于出现,《赛马》一出全场雷动,“一把”娴熟,众人烘托的不错,再现草原的胜景。这首曲子,熟得不能再熟了,从兴凯湖的炕头上就开始听,后来民乐演奏会,现场还是电视,二胡演奏多少不了这曲。 其实还是民乐的赛马听下来更舒服过瘾,西洋乐器和洋嗓子唱民歌一样,还差着那么一股劲儿。但掌声还赚得了,洋人唱我们的民歌不易,鼓励的掌声也要有。在后面的加演的曲目中《娘子军连歌》轰然响起,再次爆得满场的掌声。这曲洋人们更难把握其间的情愫,雄浑、悲壮、血泪、无奈……。我们自己把握,感动自己。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3-5-26 09:57 编辑
105【园博园】“园博园”本月18日开展,一周后挑了个阴天前往,天气预报说京城将迎来连续五日的阴雨天。10号线西局倒14号地铁线,园博园站下,走300米就是园子的1号入口。门票100元,65岁以上的才有折扣。上午9点半进的园子。随着大流走。右手边是片人工湿地,做起田埂划成“丘”,根据地势的高低。水中稀稀落落插着芦苇,眼神差的会以为是一片水面。要是插上稻秧,现在是一片绿了。这园子要是放到明年开放要好得多。都是新栽的树,大大小小,枝叶稀疏,移栽的时候不长,还没缓过来。几处竹林子都是枯黄色,是活是死要看明年了。新铺的草皮,根还没扎实,斑斑驳驳,黄了不少。“路是人走出来的”园林规划者划定的大路、小路之外,路人又趟出了一条条新路,绿草坪上人们不喜欢曲线的优美,生切出条条的直线,疲惫之人顾不得路径的依赖,只认得捷径。园子的管理者只得从众,在东倒西歪遍体鳞伤的小草身上压上一串的青石板辟出新路。人在光天化日下行走,亲戚备用的雨伞改变用途为阳伞,时间长了汗下来了,。离开湿地后的第一片建筑群是“国际园”。园中最大体量的建筑是“主堡”一栋大型欧式建筑,类似北京动物园南门西侧那栋,按照铭牌上的介绍,其圆顶、廊柱、主体、石阶分别借鉴于罗马、希腊等四个国度建筑的古老风格,集萃于一身。换句话属于“四不像”。它不说我们不知道,它说了我们还是不知道,都不是搞建筑的,也没学过美学史。人都被晒蔫了,走近端详的都不多。就我还辛苦地盘旋而上,登上阶梯进入廊下隔门看进去,里面建材遍地,大概要到秋后才能收拾利落。这是处只可远观的建筑,走近就冤枉了。“主堡”前的广场是绿植环绕,仿的“迷宫”,场面够大,干巴巴的,没人舍得前去暴晒。欧洲园区另有德、意、荷、奥、俄等国的园子,规模均不大,里面总有位洋人值守,卖些小纪念品,从外面一眼就能看个周全,这些个小院、小房不进也罢。国际园中体量大些的还有阿拉伯园和日本园,日本园好像被称为“梦唐园”里面以销售为主。阿拉伯园移植过来沙漠中的建筑,反射着热量,甬道旁还站着白袍白罩的阿国人,招徕游客,也是热力四射。我们匆匆走过。园博园内有六个展区,1号区为国际园外其他的区都是国内馆,大概主要的省会城市都有一号。但也不尽然,比如我到宁波馆里转了一圈,它的主题“红帮”我没整明白就转回到门口,回身再看那巨大的雕塑,保安告知我“那是熨斗”。再如,我没见到呼和浩特园,倒是鄂尔多斯市整出个巨大的蒙古包,里面展出鄂市新气象。鄂市这些年矿产起家,财大气粗,在家门口建了大城,因少人入住,被戏称为“鬼城”名声不好,又来这散了,真是想不明白。106【东北那疙瘩】有多少个园,我也不知道,事先没做“功课”服务中心免费发放景观图,也没去领,沿途都有标牌,六个展区,按依序号排开,沿着主道往前走、两边看,中意的就进去。原来想着先看右手边的,折返时再看另一边的。实际上不可能都兼顾到,一天都看下来时间不够,实际上我草草看下来也就看了一半。园内就有酒店,可以住下了第二天接着看。我估计在这里入住,门票可以免了。我的经验是,事先做好计划,在图上标出,选择重点的看看,单向走下来,在远端的6号门出去,几个站口都有折返地铁的免费班车,这样可以节省体力。当然倒行逆施,下了地铁坐上班车先看六号展区也行,先国内后国际,也可避开人流。我们看了“济南园”济南是老家的省会,自然要高看一眼,哪怕远点呢,还好就在主干道旁。老家的这处园子仿的“趵突泉公园”也有一池好水,周边一圈古建。用了心、花了钱。包括室内的图片展览突出介绍泉城美景,一座水灵灵的城市。这座城市近年有些郁闷,周边大小沿海城市发展迅速,处于内地的省会有些相形见绌,去年国家批复上马了一大批城市地铁项目,济南劳而无功,再次榜上无名。老百姓担心的是地下钻洞,破坏了水脉,泉城将不再。为了美好园林城市,有所为有所不为,控制住人口,让小城更宜居。山东人填了东三省。东三省在园内的区位也挨在一起,我是在折返时走到这里。先看到的是洁白的底色和轮廓,让人想起冰雪的世界、白色金属框教堂造型、一组白色雕塑,诸元素组合哈尔滨无疑,绕到正面果然猜得不错,设计得简洁干净,尼古拉大教堂也是冰城的标志。各位在参观时,未及走近时可以先“猜猜看”看看自己的见识和园子设计者的功力是否契合。长春园的那处太不显眼,我是先猜出沈阳园时,根据地理位置猜出刚刚路过的长春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沈阳园,像是在哀悼共和国的长子,远远看着一老一小站立者的背影,近景是车间的天车、高炉的剪影,铁西区的标志。以简洁的符号寓意一座曾经的重工业城市。现在呢,它能拿什么来说事。东三省如此的辽阔,哈、长、沈三城市的园子却不及比邻的“闽园”一家大,闽园大概是福州市的园子,占地两万多平米,仿的是私家的院落,雕梁画栋。经济结构的不同,几十年彼长此消,一大一小,现实变化的印证。107【永定塔】在平地上往远看,园区有三处制高点。其一“锦绣谷”。离开国际区后走不远是一面大斜坡,地面铺着板材,堆砌花花草草、五颜六色的,远看有些高度,走近漫坡而上还算轻松。凭栏俯瞰,下面是所谓的谷地,谈不上锦绣,其实就是永定河故道,还曾经是首钢的废渣堆积点,现在进行了改造,遍植绿树、花草,可惜植被还没长起。下了大工夫,改天换地,总比烂石坑、垃圾场,起风就扬烟要好本期是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大概是隔两年一办。我参观过1999年昆明的那期和几年后沈阳的那期,开展的最初都是人满为患。亲戚说沈阳的大园子,棋盘山那处,现在已经门可罗雀了。这处几年后是什么命运。北京有足够的凝聚力,西南郊的这片荒地早晚要让楼群包围,也许这园子就是诱饵。十年后园子绿了,就是游客不多,由此产生对生态的修复作用也有价值。第二处至高点是右前方绿树后面歇顶重檐四方亭、黄绿相间,走近了看路标指向“北京园”。咱人在北京还看什么北京园。还是留下脚力看点新鲜的。下一个目标是第三处高点,远处的“永定塔”。见过“永定门”,京城中轴线的最南端,拆了就闹了文革,后来又复建了。这永定塔不知是怎么回事,历史上有没有?立在永定河边,现在有它没它都不碍事,基本上没多少水了,修起来只能镇这个园子。远看它要大于城里的天宁寺塔,前面还有层层叠叠各家园子,“望山跑死马”还真得给自己鼓鼓劲。亲戚是善走之人,在那海滨城市常在山脊上长途跋涉,往返两三个小时是常事。进了张三园又进李四园。更往里是大体量的“园林博物馆”欧阳中石给写的匾,值得一看。二层建筑,楼上是扬州园林、楼下是苏州园林,实景大小,两处都没进去。看了一楼的“园林发展史”古往今来人与自然,园林与风流雅士、帝王将相,一步步走过来。多是图片、考古的残片,仿了绍兴的兰亭,微缩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偏室内是微缩洋人们的大园子。看累了,倚在大厅内几十米高的大树旁,避避暑、歇歇脚。那三四人才能合抱的大树也歇在那里、躺在那里——硅化木。出来到室外,转头没见“塔”的踪影,门口问保安永定塔还有多远,保安说那里不开放,只能在外面看。那我们何必再往前走呢。幸亏多了句嘴,亲戚说“开口三分金,一点没错。”108【豆汁】本周一、三、五分别喝了一碗豆汁,合计三碗。周一那天一早在护国寺大街的护国寺小吃店老店,创牌子时,就在这处老居,地方没变,但往高处长了一层,大概近一年长的。楼下排队,稀的,一样点两碗点了8碗,各样小吃要了些许,几位端了托盘,楼上用餐,楼上宽敞,忙着吃饭赶路的不往楼上来,我们六人聊得尽兴吃个肚圆才花了不到80块。四样稀的,我选了豆汁,豆汁在一般的馆子少见。忘了多少钱一碗了,光是说话,也忘了咂摸滋味了。这第二碗喝在门框胡同,前面说过,稀汤寡水,6元一碗。给不知道的,败坏了豆汁的名誉。这第三碗喝在了园博园。我们从国际园出来不远处为1号服务区,销售、餐饮、卫生间。才十点半的光景,吃饭早点,但此时餐点上清净,先把饭吃了再说,别到饭点时跟人家挤去。各类快餐,有中有西“和合谷”“护国寺小吃”……。还是照顾咱们老字号。这里舒坦,尤其是暴晒之后,进入这清凉之地。这处建筑的内饰和老店一样,方桌木凳,白墙老画,进来的早还图了清净,老店那里一开门就是乌泱乌泱的川流不息。小吃的样式比老店减了不少,比如炒肝、豆腐脑都没有。我点了小吃艾窝窝、肉火烧、枣糕,原以为是卤豆腐块,吃到嘴里才知是甜食,两碗豆汁,给他们两人一碗。注意了价格,才1块5一碗。有比较才能鉴别,还是老店的好,豆汁浓郁了许多,还是觉得馊味不够,不够“蹿”。喝到这第三碗我有了新的想法,也许这豆汁就这味,是自己的口味变化了,头次喝时还年轻,味蕾还单纯。跟脑细胞一样,味蕾也衰老,就是同样的味道现在喝起来也淡了。后来知道,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整个园子中不缺的就是饭馆,各个服务区都餐饮供应,而且有多家可选择。估计只要周末不去,吃饭这里可从容解决。饭后继续看园子。其中还有些专题展览,如玉石园、根雕园、茶叶园,以销售为主,人各有所好,多了处参观游览的选择,也好。午后3点多,一个折返后走出园子。有些疲惫,不是溜溜地暴晒一天,不至于。东望京城上空阴云密布,看来要赶上场豪雨了,真是十里不同天,盼着它。随地铁遁入地下,1小时之后冒出地面,滴雨没落,混沌的天空。想起,这黑暗是人造的孽。
5月22日至26日,原创京味话剧《隆福寺》在北京东方剧院进行了首演。
话剧《隆福寺》两位主演:高亚麟、李林
近日,导演林兆华携两位主演高亚麟、李林亮相,向媒体讲述《隆福寺》背后的创作故事。
我继21日晚观看了话剧《蒋公的面子》后,于23日日晚上观看了话剧《隆福寺》。
《隆福寺》讲述老北京地标隆福寺老街的兴衰故事。该剧创作的缘起是林兆华给青年编剧王雨哲出的一道“命题作文”。王雨哲将一条老街、一场大火、三个年代和两个人融入了创作中。全剧穿越了三个历史时期,分别是1976年刚历经“文革”浩劫的北京,建国初期面临旧城新建的北京,以及1901年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北京。届时,观众将跟随剧中人的脚步走入老北京的历史深处。
《隆福寺》主演:高亚麟
主演高亚麟透露,他和李林要“一人演三人,两人一共演六个人”。记者了解到,《隆福寺》中将借鉴戏曲的表现形式,京韵大鼓、单弦等也将融入其中。 109【与时代同行】一周内二上美术馆。这次展品丰满,拿出一、三两层的展厅布展,展期两个多月。“中国美术馆”50大寿,自然要庆贺一番。年深日久家底厚,馆藏名家名作拿出来亮亮、晒晒。老闷在库房中,挤挤叉叉,霉变了不行。人家雪域高原巨大的“唐卡”年年从半山上飘下,自然晾晒风干,更重要的是跟僧众俗人们见面,共襄盛举。这次周年作品展,追溯至百年前的画作,清末以来的。猜想再早的画作这里大概不收,由故宫和其他博物馆收藏,否则,庆典之年不会藏着掖着。展出早年作品如任伯年、倪田,吴昌硕到后来我们熟悉的齐白石、徐悲鸿,到近年的罗中立和那些个画些看不懂又让人记不住名字的画家。后者既然画作被馆藏了,便有独到过人之处,观赏者萝卜白菜自便。新人、新画自有培养观众的责任。欣逢大典,群贤毕至,参展的画家众多。每位作者有幸出面一幅、两幅或一组画作。国画、油画、版画为主,有我们熟悉的不少画作。主旋律的,反映历史大事件、重要人物的。比如蒋兆和长幅巨作《流民图》,创作的时间久远,画作中的人物里里外外、实实在在的憔悴和破烂了。《开国大典》没有选董希文那幅,估计不属这里的藏品。是新人新作同题材再创作,画幅扩大,色彩艳丽,一代共和国的创立者神采奕奕,大家风范、最具精气神的管理者群体,新中国在他们手上曾经蒸蒸日上了第一个十年。罗中立的《父亲》再次亮相,每次面对他的注视无不令人动容,以至这次我避开了他的目光。三十年后的父亲们依然在凄苦中。我们好歹是看了60年的画,与画作同行何止50年。画面的影响力不输文章诗行。文字是确定的,图像是多元形象的理解和记忆。文字是易逝的而画面长存,一幅画面记录一个时代、一段情愫,或有千言万语,加入个人的感悟。一幅《拔萝卜》趣味童年;《在毛泽东旗帜下前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走在大路上》建设者之歌;《我们这代人》知青年代;《悠悠岁月》真个悠悠岁月梦中来……。 110【半丁老人】看到陈半丁老人一幅画.《紫藤鸡》作于上上个辛酉年1921.想起这位老人。早年我住西四北的胡同里,老人也住那,同一条胡同,更往西的北侧。文革开始,得以经常居家,加上“破四旧”才知道这条胡同里也藏龙卧虎,有当部长的,这已经知道;有当将军的,这才知道,也注意到还有人坐着小车,这以后再见着领章帽徽的老人背手走来,那一定是位将军。与将军隔壁的院子住着位画家,也是才知道的,院里大点的学生告诉我是擅长虫鸟菊石的陈半丁,与白石老人是一辈的。不久,在小报还是什么地方看到了批判“黑画家”的文章,陈老先生榜上有名,罪名好像是封建余孽,不歌颂新社会的欣欣向荣,老是画黑画。水墨画可不就是黑白两色的交替变幻吗,那时的人没脑子,跟着乱汪汪。与老人相关的还有些闲篇,说老人有两房老婆,这处可能是大婆的,别处还有个小婆。他需要两面走动。这好像并没有作为老人的罪名,只是小孩子听着新鲜。知道了陈老先生其人其事之后,再走在胡同里,眼睛就开始踅摸。还真多次的看到了这位黑衣老人,他总坐着辆带黑棚子的三轮车进进出出。我在自家门口站定,看着三轮驶过,瘦小、干吧的老人,七老八十,很老的样子,四五十米外,三轮停住,老人拄着拐杖吃力的下来。好像总是那同一亮黑色、安静的三轮车,“祥子”给他拉车。仲夏日的一个傍晚,我终于有机会进到了陈老先生家的大门内。门口停着大卡车,忘了是几辆,红卫兵们在抄家,往卡车上搬运东西,肯定有不少的字画。一处整齐的四合院,不记得是几进的院落,规模不是很大,乱乱哄哄,里进外出的人。没见着老先生。好像以后也没见到。那院落还在,不知何人住在里面。老人早已故去,留下了画作,让后人记住了他。网上搜索到半丁老人介绍: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家境贫寒,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拜吴昌硕为师。40岁后到北京,初就职于北京图书馆,后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擅长花卉、山水,兼及书法、篆刻。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画研究会会长。1956年在北京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有《陈半丁画集》、《陈半丁花卉画谱》、《当代中国画全集·陈半丁》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