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22-5-23 20:17:16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3 20:18:08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4 16:14:06
3286【野食】上午老伴说起昨天一宿没起夜,这可难得。什么原因,不会是饮水的多寡,每天烧上一电壶的水,到晚间基本上都下肚了,哪天都不少喝。那就是饮食结构的变化,近期,两三周了,几乎天天进食嫩笋。笋有助力作用,但主要说的是对固体物质的推力。想他们南方人,这个季节天天吃笋,体会如何,没见到有分享的,连科学态度的“百科知识”当中也不曾提及,至少是没明示。身体的变化都是有来头的,因果关系,得自己琢磨,找出规律。还有就是昨日饱餐了桑果(桑葚),老伴吃了一大把,年内头次进食。它对消化道也有影响力。这是近期进食当中的唯一的变量。要不要归因于它?我吃得更多。除了口鼻手紫里豪青的,没什么其他特别反应。走在农庄的甬道上,不时见到满地的果实,黑乎乎的一片。桑树在这个季节极易识别,禽鸟们播种的。仅仅是我的小院子里,今年露头的桑苗几十棵,见多识广,两片叶子我就能辨识出来,锄掉。如果无人问津,有三年的工夫,我这小院能长成个“桑园”。现在看北京地段的确是气候变暖。我少年时,胡同里的桑树不多见,为找到桑叶养蚕蹿房越脊,还要打架。我们隔壁小学校,我在那里读过三年书,校园中唯一的老桑也被锯倒了,我们把学校的房顶都踩漏了,惹不起这帮孩子,校方下了杀手,那时砍树不必报批,1967年。那年为了桑叶,我跑过动物园,又去了北大,破墙而入,校园内应有尽有,一棵就吃不了。桑叶桑果都是好东西。桑果、桑果汁卖的比苹果、苹果汁贵。主要是桑果采摘的人工费用和保鲜成本太高了。现在小院里有四棵桑树。长到了房檐高,去年初产,没注意,采桑果还是到院子外面的大树上,今年自家的桑果也熟了,已然掉了一地。抬手摘果,挑大个的,大个的不多,送入口中。树上熟的果实城里人吃不到的,十成熟,吹口气就坠落,入口最佳甜度,意外的是果实是温热的,带着阳光的气息,比市场上卖的排列整齐大桑果要好吃。树荫下站定,随摘随吃,吃饱了算。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5 16:09:43
3287【雷声】雷声震得窗户都瑟瑟筛响,南边过来的雨水,西面亮着太阳,只十多分钟,地皮湿过,雨带往北去了,希望乌云在北面多滞留些时候,浇浇我的园子,白菜萝卜还有刚冒头的竹笋。正在翻看《中国作家》杂志,去年第四期上有一组“作家昭通采风录”几位作家受邀去了昭通,位置在云贵川交界处的大山沟里,属于云南的贫困山区,它东面挨着贵州毕节,同一架大山,同一条大河,山是乌蒙山,水是乌江,历史上昭通原名乌蒙,嫌其名字不好,雍正年间改名昭通,取义“昭明通达”。改了名字,穷日子也没改掉,直到这十多年的扶贫工作才有了改观。这地方我没到过,但可能路过,八十年代走过一次成昆铁路,从北往南去的,一路都是大山,记得在大站曲靖停车,我还到站台上遛弯,曲靖与昭通相邻,但那时候不知昭通。作家们的昭通行是采访当地脱贫工作。多年的努力,将苦寒之地的数万农人迁出大山,在坝子上安家、务工。留下了些不愿离土的农人。“人少好吃饭”人均土地面积增加,退耕还林,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其中之一是“笋用竹产业”推广新品种,改造低效竹林,这种高标准竹林达450万亩。竹笋成为当地的保底和支柱性产业 ,竹农年人均增收3500元。想想百万亩级的竹林是什么气势。我在北大荒时一个农场二三十万亩庄稼就一望无际天高地远的。百万亩能产出多少竹笋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方人吃笋。北方人吃的少,市场上也不多见。普通人家也想不起吃。过去北方的老字号馆子中,竹笋以“玉兰片”身份入菜,稀罕物。这些年鲜笋多起来,大大小小的,大个的毛笋如啤酒瓶子大,小个的指头粗细。我到现在也没有买过这种东西。这二年,作为外来物种的竹子东扩到我家小园子,越长越旺,喧宾夺主又砍伐不尽。前年尝试过,这个品种口感还不错,查询笋的营养价值不低,就此就吃下去。今年误了春种,当下嫩笋倒成了园子的主要产出,吃不过来了。什么东西都不易多食,以免消化不良。我开始趸货了,首批两打,24个,打包入冰箱,留待日后,夏笋当“冻笋”吃。、3288【昭阳红】即便曾路过昭通,对它没啥印象,直到去年它的名字一再出现在我的面前。是在海口的街面上,有小卡车载着满车的苹果,一袋袋摞着,广告牌上大字“云南昭通丑苹果”。好吃不贵,我买过几次。超市内的苹果,多是北果,以山东的富士苹果为多,价格五六块,八九块。小卡车专卖昭通果。一袋25元,八斤重。有价格优势,模样也不差,红红的,味道酸甜,就是个头没有太大的,或许是被筛选过的非优类果。吃起来蛮好的。有了它之后,每次缺货时就上街,去找这台车,这位河南小伙被城管驱使得打游击,但不外乎三个去处,容易找到。我问过小伙,他们有大货车从云南往这边发货。从海口回京,在家门口的超市上又买到昭通的苹果,模样规格差不多,一个个红扑扑的,价格6.9元/斤,在当下苹果一族中属于实惠的。苹果卖到这个日子,口感差了些,水分少了不那么脆。昭通的苹果至少卖了半个中国吧,去秋到现在,大半年了,产量会有多少?看作家在文中的介绍,昭通苹果有近百年的栽种史,域内低纬度、高海拔,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适于苹果栽培。还林之后,农地人口减少,满山植下苹果树,改良品种,加强管理,现在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苹果基地。过去我一直以为苹果是北方的果。见识短了。今日之昭通被称为“苹果之城”将苹果立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百万亩苹果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中,在作家发文时已建成80万亩,山上山下,全部进行滴管。为了防止雹灾,部分果园实现了防雹网全覆盖,2021年预计产量达280万吨,产值280亿元。这么多苹果,省内哪消化得了,四下里走吧。文中提及昭通苹果品种多样,颜色发乌的“黑卡”粉红的“艾芙”“华硕”青色的“蜜翠”“嘎啦”色调、滋味多样。其中主打的“昭阳红”通体暗红色,我在两地市场上见到的就是这种,不过海口的小贩打着“丑苹果”的名号卖。普通的红苹果多阴阳脸,昭阳红通体一色,估计果农在地面铺设了反光板,真是下了工夫。吃苹果也该知道点它后面的故事。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6 20:55:42
3289【冬笋】蔬菜大多是春种秋收,大棚内的人造气候不算。按照自然法则,该吃应季的东西,据说于身体有好处,同时因时制宜,生长过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食材。竹子是个例外。如果作为建筑材料、编织材料,它也是春种秋收,在北方最好还要过个冬天,绿竹落叶转黄,长“瓷实”了,竹子离了土才成为竹竿,才好派用场。作为食材的竹笋就不能等着收秋了,所谓雨后春笋,如果雨水足,估计一天,两天新笋就能长高一拃,马上得收了,上了一尺就纤维化,人是吃不得了。我那片园子里缺水,不曾大水漫灌过,这次间隔了三天,再次收获。收了25个。上次收获,凡是低于一寸的都留下了,可见旱地三天长一拃高, 看现在的情况,竹笋很可能从春天能收到秋天。这是在北京地界。在南方呢,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大概全年都可以收获,不是还有卖“冬笋”的吗。竹笋分春笋和冬笋。这是我猜想的。其实并非如此。翻杂志,《一滴水落入青山村》(载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年第六期)这篇文章中提及浙江农村的竹笋产业:竹笋以春笋为主,在自然状态下冬笋是很稀少的,但农民为了取得冬笋,冬笋的售价远高于春笋,其产量小,但需求大,年节消费量大,为此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催生”让本来还在冬眠的笋,提前在冬日爆出来。这就是冬笋的来历。竹子的自然生长过程,春笋出来后,就卯着劲往高了长,大概世上没有比它蹿个更快的植物了,青春期每周能蹿高一尺,但它有高限,长到约莫四米高就打住了,继续生长强身健体,竿子粗壮硬化。竹林高起,吸收了营养,遮蔽地面,林下少有新笋冒出,它的根系——竹鞭在地面以下扩展,占据新的地盘,秋后到冷天,天寒地冻的不会产出冬笋,积蓄力量待开春。冬笋南方出。“这种非自然状态下的生产经营行为,对山林的污染是很严重的”进而对湖泊河流造成污染。化肥是冬笋的催生剂。食客吃还是不吃以后要思量了。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7 21:02:59
3290【希望】当下的农村,让人一声叹息。看了六册《中国作家》纪实版,每册都涉及“扶贫”。苦寒之地实现小康不容易,承包制之后,小户人家势单力薄,不少村子连公益都没人办了,脱贫艰难。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就那点资产,没日子实现。这些年靠着政府的大投入,“村村通”公路、电路、电信网络进村,甚至村庄整体的搬迁,城里干部下乡挂职帮扶……小康实现,实现之后存续下去有更多的工作,下一步怎么走?据说过去的“扶贫办”换了牌子“振兴办”振兴农村,又有了努力的目标。杂志第六期有一组“走进未来乡村采风小辑”作家们来到浙江余杭黄湖镇的青山村,吃、喝、住、访,体会这个小小村落的安静、朝气、接纳、亲和。与城市的喧闹相比,安静是农村的常态,除了年节。现在空心化的村落不少,青年外出打工,老老小小留守。青山村的安静是绿水青山的安逸和静谧,有鸡犬相闻,但这些年又有了青年人的朝气,和这片土地的蓬勃。新村民被接纳,年青一代再下乡,带来新观念和知识,令山河焕然,与人增益。亲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仅仅是五年的努力,山乡有了可持续的发展。多业并举,绿色种植还有新业态,文化、旅游民宿、公益团建、自然教育、节庆活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环保养环保,吸引了青年返乡和城市青年的下乡,创业和定居。说来青山村并非贫困乡村,大概早就实现了小康。但新人,青年人的入住和努力,可以让好日子过得更好。锦上添花的事。组织起来 、资本进入,智力进村,安居乐业 ,新村民老村民的融合共同发展,农村的希望。小村落是从改水开始的。江浙是富庶之地,本就是青山绿水。北方佬眼里润泽、惬意。但通常禁不住走进的打量。海归小张,有着环境科学背景知识,来到郁郁葱葱青山村,脚下的龙坞水库却并不洁净,污染源自农作物种植,常年化肥农药使用。说服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近水的林地流转后集中管理和生态修复,毛竹林不再化肥催生冬笋,让入库的水流成为清流。三年的不懈努力,常年的水质监测,污染的水质终于治理成功,水质达到了一类水。一类水!逐水而居,珍稀的水鸟回归了,好水聚拢来年轻人,50多外来青年成为新村民。、3291【一类水】当下我们的生存环境全面沦陷。为什么有“金山银山”说?缺什么才吆喝什么。我们少年时代,城市里的水面是可以畅游的,十有八九的湖面自由享乐沉浸其中。水龙头拧开就喝自来水,学校楼道里的大白水桶与我无缘,除非哪日灌上了汽水。城郊,北郊五十华里的马池口村,没有自来水,有自流井,捧起就喝。现在哪里还有“直饮水”。家里用着滤水壶,过滤之后电壶里烧开晾凉了喝,费了事,每月要更换个“滤芯”。电视里常见的广告之一是滤水器,提供分期付款优惠,成本更高,也得经常换滤芯吧。有多少效果?钱花了,麻烦了自己,能安点心就好。北京的水还是不错的,千里迢迢的南水过来救急,风尘仆仆的不知是几类水?应该是干净的,存储在颐和园内的团城湖,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有目共睹。南水北水在此汇合,进入水厂除尘消毒送入千家万户。水合格了,输水管道造成的二次污染呢。现在喝的两合水,本地的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经过数十年的清理和保护,密云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和三类。这已经不容易了。二十年前北京城区只两处水面保持着三类水,现在呢,大概就剩下团城湖一处了。一类水要到青藏高原去寻找,三江源头。哪里还有二类水,江河湖泊水库的好水不多了。浙江淳安的千岛湖保持着二类水质,于是就有“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而告之,有二类水源的取水点是人们的幸福。有多少地方在四类水源地上搞水体净化,四类水已是人类皮肤不宜接触的水体,净化后不是一样得喝吗。多少人已经桶装水度日了,是讲究吗?水体污染来自工、农业。农业的种植、养殖是大户。大农、小农都是化肥、农药、除草剂,农民种的是“卫生田”。几年前的夏日我在东北边地走了三家大农场,数十万亩稻田,化肥农药当家,田里青苗茁壮,寸草不生!年年飞播除草剂,高产丰收。我们吃进去的安全吗?是什么标准的安全。看到地头立着大牌子,数百亩的有机种植样板田,传统耕作为主,我问这片地出产的大米,市场价要多少。主人告诉我,没有市场,自己人、关系户就吃掉了。青山村、龙坞水库。龙坞水库的汇水面积2600亩。浙江省类似的小型饮用水库还有两万多座。浙江省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试验区。希望青山村的这一滴清水,汇集成汪洋一片。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8 11:48:48
3292【36℃】天气预报气温24—36℃。年内最高温。6:30外出买早点,往南走。小风刮着,清清凉凉。路旁底商好几家门店都关了,不让堂食,火锅店又不能外卖。运气不好,上一家澳洲海归的那位老北京开业半年多就转手了,及时止损,跟进接手的这位“铜火锅”还不到一年又歇了。啥时恢复堂食。咖啡店也是如此,消闲聊天的地方,外卖咖啡能有多少,进不来店,还怎么开。当下餐饮业继续营业,但也不是都能开得出来的。周末了,大厦里面的小白领都歇了,咖啡馆连外卖的单都接不到。清真寺关了,门前贴着告示“何时开门另行通知”。信仰有时候也要让渡其形式,留在心中就是。一北一南的羊肉铺开着、清真餐馆开着。羊肉铺前六七个人的队伍。清真馆没有队伍。门前刷了健康宝。上一次,有三周前了,在门口没刷码进到里面点餐处被要求刷码。这回没人盯着,注意了一下,身后进来的没人刷码。豆腐脑、油饼、炸糕各一,八块五。递上小锅。三样都是热乎乎递出来。晨练的人上街了,梳着马尾的姑娘,束发甩动着,青春活力。中年汉子呼哧带喘跑得有些吃力。来到小区门口,隔着栅栏望进去,不见有人过来,借不了光,摸索着好一会儿,腰包内掏出门禁卡开门。一只黑黄的花斑猫从甬道上缓缓地走过,拖着一身乱蓬蓬的长毛。该换毛了。花猫边走边回头。后面跟上来一身棕毛的泰迪犬,女士手中牵着线呢,她注目在手机上,狗在牵着人走,那狗眼中也没有花猫,一欠身下了水塘,大嚼起来,没完没了,补水呢。呱……一声绵长的蛙鸣,看不到音调的来处,我等着下一声,没等来。上台阶,门里门外,碰到黑着脸出来的老贾,问了一句买菜去了?我抬抬手说豆腐脑油饼。他那拿着手机,又掏出烟卷,急切地点火,深深地吸下,他这是憋了一宿。老贾进步了。早年不在家里抽烟,我猜的,在楼梯间的垃圾桶边上冒烟,我碰到过几次,闻到更多次。现在下楼抽了。7:00 进家门。、3293【营生】8:15出门核检。核检成了每天的营生,让生活充实了起来。好处是就此每天都要出趟门,以往没事的日子就猫家了。当下是天天的,上一周曾歇过一天,这周连上了。海淀区零零碎碎总有散发,要求摸清捞净,全民核检,应检尽检。其实是做不到的,不少足不出户的老人,不可能上门核检,省了医疗资源。弹窗?没窗可弹,不用手机的大有人在。手机带来便利,也被一网打尽。天天网上核检通知,不必算日子,这是第几轮的第几次,容易搞混。楼长每晚七点前后发“重要通知”告知明日核检安排。今天出门早,算是赶一次早班。天热,本周开始早七点大白们就上岗。早上可能人少点,又是周末,上班的人不过来,居家的上班人得睡懒觉。果然,队伍短小,三四十人,刚站定就走起来,停下来,再走起就到了登录点。全程四分钟结束。这还不是最快的,前日下午我从乡下返回,健德门桥下,地铁站旁的常设检测点更为快捷。我车停在路边,人下来,五六步走过去,递上身份证,张开大嘴。时间和地点的把握是快速核检的要点。老者们可以忽略不计队伍的长短。南面社区的这个检验点单设老人专队,还真见到了很老的老人站立其中。我问过一次有什么标准吗?回答我八十岁以上。那次我见着队伍中的老几位看过去与我年龄相仿,就说不会都是那么老吧?一位老者回我,“脊椎做过手术的”。老弱也成。有病恹恹的过来的,岁数不够,但看样子站不了多久,蓝大褂有自由裁量权,谁还真去查验身份证,看够不够岁数,看面相、看状态,差不多的都归入老弱专队,分分钟就能检上。我要是哈着腰,杵着棍示弱态也能实现快捷。出来一趟连带去了超市,选了几样,又排上结账队伍。同事老王在我前面,老没见了,我以为你到哪去玩了呢。“去哪呀,哪都核检。”“哪核的?”“就社区这。”“那咱们前后脚。”原来老王一直赶的早班,早上人少又凉快。以后我也赶早班出来。9:00还家。不出门了。在家囚着,室温28℃。
tiantou
发表于 2022-5-29 17:06:23
3294【稻香村】上午往“稻香村”买些食品。就近这边核检,健德门十字路口。看见了队伍,加快步子,前面的老汉步子不慢,我想赶上他,得跑起来。排在了老汉身后。队伍不长,但行进的慢。老汉说今天肯定是一个人,又要验证又要捣鼓嗓子眼儿,一下一消毒,快不了。我说大前天下午我在这做的,是两个工作人员。老汉说,昨天上午就是一个人,周末休息人手少。我说现在不缺人,广播里不是说又征召了志愿者吗,两万多退休医务人员报名。听它那说呢……不听它又听谁呢。我反正是没打疫苗,我哪也不去。那你连核检也可以不做呀?不做不行,我要进店买东西,不让我进呀。我这弹窗了。你是不是没有连续做呀?做了,按规定来的,我找他们去,说是我的核酸检测结果没有收到。这叫什么事!还有核酸检验作假的,不是抓起来了吗,你让人怎么相信。这是在咱北京,那外地呢,不定什么样呢。老汉又说自己为什么没打疫苗,是对那东西不放心。过去上班在服务行业,单位每年都要求打疫苗,流感疫苗,打完了就不舒服。不上班了,现在就不打了。那东西管用吗?你看普京,什么时候戴过口罩,人家打的什么疫苗,咱什么疫苗,那么多人感染,都打了好几针吧,该染上还染上。甭听那个。咱都这岁数了什么没见过。我说有多大啊,七十?整七十,上山下乡一拨的,我去的黑龙江逊克,一师独立团的……排到核检点跟前了,共7分钟,两位大白值守。 检完了往路对面走,对角线上是“稻香村”食品店。这边也有核酸检测点,稻香村店前面立着临建小房子两座,队伍向北面绕过去,人不多,几十人,五分钟的队伍。常态化防控之后核检倒是真方便,大街面上的队伍远比小区周边的队伍短得多。多走五六分钟的路,可以节省排队时间五六分钟,都差不多的。缺点是街头的太阳有点足。今天上午还行,没见太阳。稻香村店里人少,不必排队。买了几样出来。核检的队伍比我刚才站排时又短了一截,两分钟的队伍。
tiantou
发表于 2022-5-30 17:20:12
3295【蛙声】“稻香村”是老字号的南货店,我小时候就见着了。店铺以卖糕点为主,现在肉类熟食后来居上,占了半壁江山。当下开了不少的分店,京城好几十家,糕点制品除了在传统节日,平日卖得不温不火,老人还认,新人节庆送点心匣子给老人,好过西洋大蛋糕。老字号招牌还是有些吸引力的,“稻香村”寄托了古老和少年,也辉映着乡间的烟火气,身在水泥森林念及似有还无的远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的意境那日一早小区院子里听到一声蛙鸣。后来再未听到,中午晚上从沟渠边过,竖起耳朵,没能感知。老耿那天说,看到个小孩子在打杀青蛙,上去揪着脖领子把孩子拎到一边。他忘了自己也曾猎杀过多少大小动物的时候。人老,脾气改了,又不容孩子的顽皮。城市里难得听到蛙鸣,没了它们的容身之地。人多手杂,猫狗和四下里淘气的孩子,要涝水里的鱼,捉草里的蛙,到处天敌,即便活过夏秋,水泥沟渠撤去水的冬日,没有蛙类过冬的庇护地。现在的三两只蛙,大概率是孩子们买来的蝌蚪放生后侥幸成活。京郊没有稻花香,没了水稻产业,除了农家乐的观赏区,当作娱乐品的种植。京西稻没了海子、淀子,挨着密云水库的稻田也早就取缔了,换上耐旱的玉米。旱田不是蛙类的家。远郊的沟渠还在,大部分为水泥板的护坡衬底。好水留下为了生活就顾不得生产。京郊还能见到麦子,过了沙河,满井、东坨路边见到小片的麦子地,是农家种下的吗?或是开发商征地后为了一时的景观来“做绿”和压制杂草。麦子黄了,尺把长的麦秆,小楷笔头的穗子。河水一旁流过,但没有农人浇灌,“小满”不满。这麦子还值当收吗?河道长长的,远山处过来,河水浅浅的,疏通过的河道,再次被水草封闭了大半。没有钓手,也听不到蛙鸣。乡下人往城里走。城里人不少人想往着乡下。好山好水好生活。北向百里,千里再无稻花香,但应该有蛙鸣,等着场豪雨泼下吧。
tiantou
发表于 2022-5-31 20:19:03
tiantou
发表于 2022-5-31 20:19:51
tiantou
发表于 2022-5-31 20:21:43
3296【疑惑】麦子黄了,周边再也见不到大片的庄稼地,都平了。平了起楼,麦子地西北面十几架麦黄色的老吊车比比划划,一片建筑已冒出地面。十年光景“踩河新村”荡然无存。再有二年就建到我们农庄的门口了。进了自家的栅栏门一眼看过去,树上的杏子黄了。今年的果子不多,小年,高处新枝摇曳,枝头没结果子,就是结了也够不着它们,或是喂了鸟或是摔烂在地面。走过去扬手捏了捏,还挺硬的,树上熟还要十天吧。低头看,南面又出来一茬新笋,有二十多,几棵高的有两尺,吃不得了。视线转到窗前,赫然一棵新竹高过了房檐(见图),一根直挺,高处飞出杈子,细细的的竹竿头飘飘忽忽。这才五天工夫,从无到有,长到四米开外,一天能长一米吗?不会吧。回想上次过来的场景,凡是冒尖超过一寸的新笋,只要一手能攥住的就连拧带掰都收了,仔细扫荡过,应该没有遗落。北边窗前有一丛匍匐的竹子,为了斩尽杀绝,我还小心翼翼地用铁锹挑起竹枝,生怕暗处有什么小动物,没准藏着黄大仙或是野猫,待到适应暗处的光线后,蹲下身子往里查开,没见着竹笋冒头。倒不是为了收笋,主要是防微杜渐制止竹子的扩张,我已几次挖到过底下的竹鞭。窗前是三棵高挺的,那两棵略矮也都超过三米。我再次弯腰下探,暗处还是没见新笋,就这三棵。五天的时间能长这么高吗?难道是我上次粗心没看到,新笋是暗色的,长到二尺以上才是粗壮的绿竹。会在暗处看走了眼,但它蹿出低矮的竹丛,齐着窗台高崭露头角时就模样清晰了,不会看不到的,每次过来都要敞开窗户的。窗台以上的高度也超过三米。五天时间长三米,也够神速的。同样的竹子,而南篱笆墙边的竹子这几天最高的也就长出二尺,两边的生长速度差距如此之大。看来窗前的属于厚积薄发,开春一共就挺出这三棵,盘根错节的根系集中供养。而南边的呈多点散发状,我已然收了一百二三十棵笋,各个都没能吃得太足,个头蹿得慢,大概是这原因吧。既然已经长起来,就留下它们,看看到底它们能长多高。待它周岁时再斩获。
tiantou
发表于 2022-6-1 19:41:08
3297【街食】午后回城,健德门路边的核检点有了队伍,看来得排上十分八分钟的。车子泊在路边时间长了不妥,回家先将车子稳妥了,大步流星往回赶,老伴排在队伍中。到的及时,马上就要排到了。 检完往回走。地铁口是食肆荟萃之地,不大的地盘有十来家馆子,麦当劳、咖啡店、饺子馆、海鲜馆、粥棚、烤羊……这些个日子门可罗雀,几个外卖小哥骑着电驴子进进出出。转到街角处是“清心阁”餐馆。餐馆的外卖点从台阶上下移到街边。生产自救吗,更贴近食客,不必有劳拾阶抬步,让路人看个真真切切。能看到就得动点心思,再慢下步子端详一二,没准哪一款对上眼,停下步子问个价,大有希望了。餐台都推进到路边了,不是忙事赶路的不会不闻不问。这就是为什么餐馆都乐意占街的原因,不是步行街也要占街,城管为此不断地扫街,疏通道路。我台阶上买过这家的熟食,没啥出众的。家的周边好多家餐馆,包括老字号,这家没啥特色,又不是更方便,就不会再光顾了。但此番推送到眼皮子底下,还是关照一下吧。鸡鸭鱼肉,色香味,在玻璃罩子之下,只能观“色”,它这的货色可是不漂亮,炸鱼摆放的乱糟糟,酱鸡、酱鸭、酱猪黑乎乎。我都没看上。卤肉制品也可以做得漂亮,要是再打上灯光,电钱不是白花的,要的是炫,一见钟情,勾起购买欲望。这边的花卷做得别致,像是做饺子时揉搓出来的长面团被盘起来的造型,色泽杏黄,一看可知是搀和了老南瓜,买几个花卷尝尝。这边结了账往过转。一排餐桌,还支了一溜棚子,准备开餐的。也是这家餐馆的地盘。禁止堂食,街边上是在堂外。在过去,一准要被城管堵回去,街边吃烟儿不卫生,有碍交通。疫情之中,现在又吆喝复工复产,餐饮是大户,登堂入室不成也只能网开一面。商家要经营挣钱,食客憋了一个多月不曾美食,哪有什么都合适的事啊。街食就街食吧。时候不对,午后三点,不前不后,要等到饭点,等到路灯亮了之后,会有点热闹吧。
tiantou
发表于 2022-6-1 19:42:56
3298【六一】今年的六一节孩子们郁闷了。孩子的节日当欢天喜地。今天的校园死寂一片,持续有一个多月了。小孩子上学重要的内容就是玩,与同伴,与父母怎么能玩到一起去呢。线上教学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怎么比得了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孩子,在家里能坐得住吗,看得下去吗,看着屏幕又不是打游戏,看坏了眼睛。校园内的快乐,追逐打闹,仪式感的少先队活动,今天都没有。六十年前我的节日,哪一个都记得清晰,还是在家门口的子弟小学。节日的前夕就满是喜庆之色。学校食堂杀了猪,吱哇乱叫的嘶吼早就乱了课堂内小童们的心,没见血腥喷涌的一幕,黑毛褪去的白条猪悬在老槐树下,利刃划过,五颜六色涌出。儿童的节日,又一批小童被发展为少先队员,鼓号齐鸣,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年级首批优秀少年戴上红领巾。节日的礼堂、操场到处兴高采烈,游艺活动、电视节目。走廊下的大白桶内拧开龙头流出来的是甜水,这一天搀和了糖精片的温开水,灌了个肚圆儿。再后来学校搬迁至德外关厢,那以后的六一节是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争先恐后,热闹非凡的各项赛事,师生共欢。今天的小童是我们的孙辈了。这一天,寂寞的校园刮过呼呼的热风。经济放慢了脚步,局部战争,抱团打架,新式武器的试验场,避免人道主义灾难的新战法,打打停停就人道了?少年眼前的新世界和我们少年时的新世界全然两样吗?少先队员队歌声中,我们眼前一派光明。红领巾好像天天挂在胸前。楼下的小运动场上喧闹的孩子,没戴着红领巾,在家不必戴。小孩子幸福吗?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怎么说。问问自家的孙辈,他们已经有了企图心,比他们的祖辈要早熟得多。六一放假了吗?家长们也没有完全复工,可以带上孩子出去玩了。公园五成的流量控制,电影院、戏园子还都关着。天热了,谁也不愿意出来晒着,整个上午静静的院子。太阳落了,孩子们出来,上蹿下跳。只有校园中的孩子会活跃在操场上,踢球,满头大汗,到水龙头灌水、冲凉,水淋淋汗淋淋又冲进球场。当下孩子还是这样吗?
tiantou
发表于 2022-6-2 16:34:15
3299【成长】老刘过来电话说起人生之逆旅前赴后继,还能怎么着都是一条道走到黑。老刘孙辈的秋天就要上中学了,想想我们能不老吗。孙辈的再过三年毕业就是条汉子,顶门立户。我们这代人大多初中毕业就上班,或城或乡,十六七岁开始自食其力。到了孙辈,差不多都要上个大学。今天的大学毕业生上千万,就业难了。高考下周,好像也是上千万的考生。多上几年学,推迟就业,现在除了农村缺劳力,毕业生有多少愿意上山下乡的,不多。我问老刘小孩去哪个中学读书?过去是考学,择优。后来是就近分配,改来改去的又有什么在校区之内的电脑派位,现在住在好学校边上,也未必就能进去,让炒学区房的住手。老刘家离着35中近(学校已迁到赵登禹路),走过一趟街就是,但未必就能如愿。老刘说奔着41中,能远出一站多地,现在不叫41中,改名了,被哪个学校收了。我知道41中改13中了,去年我从那过,看到了校牌子,成了13中的一个分校。上个世纪兴过一阵大学兼并升格,后来延伸到中小学。41中大概更名的时间不长。我上中学的时候,与41中隔着一条胡同,我去过一两次。我们这边是大庙,北面就是邻校的高楼,比我们学校条件好,有宽大的足球场,是北京地面的老字号。民国老人陈垣开办的“平民中学”,到现在应该是百年老校了。百年生日大概没过上,就又易名了。商家老字号你抢我夺的,如“稻香村”几度对簿公堂。百年老校的名头则弃如敝履。学校的管理和师资水有高下,通过管理层和教师的轮换也是可以解决的。改个名字,这13不会好于41吧,不少堂皇的酒店和写字楼内你都找不到13楼,这点上咱文化人不崇洋媚外,尽可让13中包圆了好几个分校。改名改的自己都不知到自己是谁了。现在你问我的同班同学毕业于哪个中学的?同学们分别能讲出三个校名。女同学大多说“女三中”男同学说“新三中”也会说“159”人问159中学在哪?回答:帝王庙对面。这学校名字越改越不知名。名气最大的还是老号。
tiantou
发表于 2022-6-3 08:15:08
3300【端午】过去的日子能记得的不多,远期的还有一些。对远期的事记忆好,近期的差,老人家的通例。大日子,于儿童少年的大日子,如六一节,小学校时的六个节,我大概记得五个,忘掉的一个很可能是个周日,是在家里过的,索然无味就记不住。生活中的仪式感很必要,要不白发翁回头看时,啥都剩不下,脑衰就更快了。端午节过去只是民间的,不像这些年成了法定假日,上班人还休息一天。儿童少年时知道这是粽子节,纪念投江的屈原大夫,南方人划龙舟赛船,北方人就剩下粽子,赛龙舟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大人们也没见过只是传说。传说还有雄黄酒。我那时听着像是硫磺酒,不知道雄黄是什么东西。对端午节的记忆只有一次,这次是在家过的。那五次呢,也许是在学校过的,学校的食堂提供不起好几百上千的粽子,食材不好找。旧时这个日子家里的粮本上会增加几斤的江米供应,机关单位有没有不好说,粽子叶子是比江米还少见的东西。我见过姥姥包过一次粽子。江米小枣的,粽叶和马莲。粽叶是旧的,去年用过一次后洗净晾干打包悬在廊子顶上,一片粽叶要用两次的,姥爷会去山货店买些新叶补充。那次包了冒尖的一大锅,大号黑铁锅上扣着个笼屉帽,像是煮了一宿,蜂窝煤炉上小火闷着。小孩子嘴粗,吃不出好来,如粽子的清香、软糯都忽略不计,枣子也没有什么新鲜的,要蘸着白糖吃,糖才是美味。粽子一年一吃,在学校吃不到粽子,也可能哪一次家里包的粽子会给周末回家的外孙留下几个。这些记不住了。我记得住的这次,除了蘸着白糖还有就是那个早餐我兄弟俩一人两个鸡蛋!少年时,家里早餐没有鸡蛋,好像大人也没有,副食供应紧张,难得吃到煮鸡蛋。那时家里还养着两只下蛋的鸡,每年都收上百个蛋,姥姥在东墙上划痕记录,竖着两排铅笔道,白鸡下的、油鸡下的,到六五年之后就不让养了,胡同里爱国卫生运动。两个圆滚滚的白鸡蛋下肚,阔了一回。……今日,门口的“超市发”十元四个买回“新鲜粽子”。今日,核酸暂停一天,休息。
tiantou
发表于 2022-6-3 21:28:31
3301【粽子】“超市发”收银员吆喝着“新鲜粽子”十元四个。不白吆喝,听到了,要是没听到也就错过了。四个大袋子里不同品种,小枣、蜜枣、豆沙和……,没听清楚。我一样挑了一个。吃的时候,粽子一切两半,没能吃出第四种馅的,蜜枣的多了一个。米够粘、枣够甜,不必蘸白糖,家里也没有白糖,只有一罐子冰糖。还煮了鸡蛋,吃了一个蛋,两个半粽子,吃得胃里沉甸甸的。吃不吃的两可,冲动型消费,应个景吧,以为过节。今天手机上满屏都是粽子,不问好,道声“安康”。这里面也有讲究,我一时没想起来是何道理。问候了就好。有本事的亮亮自家包的粽子,面子、里子都可以展现。没见着。看来自家包的不多,十有八九城市人都是买来吃,现在只要想吃,不必等到端午节,啥时都能买到。一块钱,还是十块钱一个的都有,丰俭由人。不光图片还有理论的,标题党是“端午与屈原没关系”。端午是日子,屈原是人物,当然是日子在先了。把日子和人物勾连一起是后来的历史文化发展,看着赛龙舟、吃粽子还想到了悲愤投水的屈大夫,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充盈起来。“食色性也”有多少人去读“离骚”但无人不吃粽子,吃着吃着就有了情怀,屈大夫不死。故事就这么一代代讲下去,两千多年了,没个完。今后端午节会不会再附着些新东西也不一定,看“历史上的今天”的各种栏目里面的那些事和人,在国人这里都不如屈大夫名气大。陈老师写来随笔说过节买的定安粽子,黑猪肉包的肉粽子和蛋黄粽子。来到海南,入乡随俗,市场上买了几个开始是尝尝,一尝就放不下了,现在餐桌上经常摆上粽子。当地馆子,琼菜馆大多都有粽子、粑粑,黏米、黏面、芭蕉叶子包的。往南去到琼海,这类包着黏米的制品是当地的特产,种类繁多,通常粽子个头都大,至少有普通的两个大,粑粑则大小不拘,形状各异,有专门的馆子经营,有如北方的饺子馆、面馆般。南人是稻米的胃口,陈老师也是移居北地的南人。今天陈老师老两口要到乡下去体验烟火气的神韵。
tiantou
发表于 2022-6-4 17:05:05
3302【20”】二日、三日两天接楼长两个重要通知,本社区三日、四日不安排核检。好消息,天天核检就像天天上班似的,当个营生每天要走一趟。在早还好,当出来遛弯晒太阳了,一度还是哪有太阳往哪去。入夏后温度升高,今天33℃,百叶窗内的温度,地面还不得50℃以上。太阳上午就明晃晃的,出去一趟,啥事不干也一身汗,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广播里都如此提醒市民注意防暑。中午又见楼长重要通知:为了保障48小时有效核检有效,本社区恢复核检,时间为14:00—17:00。想想也是,如果两天不检不就超过48小时了。还得检呀,至少上班的上学的上医院或者负责采买的不能“弹窗”。14:30出门核检。老地方,一眼看过去,还好,能看到队尾。往过走,排上,在江西馆子门前。馆子中午大门紧闭,歇了。站定了才走几步就感受了热辣辣的阳光,连个阴凉都没有。这个位置上午还好,队伍在路东,东边过来的阳光被遮蔽,下午西晒,没遮没挡的,人们打着伞,多数人干晒着,长长的队伍,两条,一高一低,低的是人们的投影,形影相吊,我自拍了一张。走走停停,没走出多远,汗就下来了,都给老阳儿个后脊梁,汗流浃背。还好,走的不慢,就是阴凉太少,一棵少年的桑树洒下一片阴凉,队伍在树荫下膨胀起来……又走向光明,再无树荫,连电线杆子的投射也多了几分眷顾的亲切。整整20分钟,站到了队伍的前列。我少年时,困难时期,听到过个说法:晒一刻钟太阳相当于获得一个鸡蛋的能量。这要是酷热恐怕还不止吧。见着了“蓝大褂”,我说为什么下午不把队伍挪到马路对面排队去?路对面有阴凉,还有学校的场地,这么高的温度,时间长了老弱们可受不了。蓝大褂能说什么。也许下回就改到上午检了。这地方要是不改,我就改地方了。汗下来,体温就能降下来。如此这么折腾一个夏天对人们也许有些益处,出来活动,再出出汗,太阳又晒足了,应该有好处。检完了去市场,买个西瓜慰劳自己。京欣瓜2.5元/斤。
tiantou
发表于 2022-6-4 17:15:18
tiantou
发表于 2022-6-4 17:16:11
tiantou
发表于 2022-6-5 18:28:10
3303【70】 伊丽莎白女王又露面了,活到老,干到老的励志人物,英人兴高采烈追星,老寿星。这个周末还多放假一天,凑了四天贺寿和自嗨。英地全面解禁一个多月了,过上平常的日子,平常的日子挺金贵。女王可是不寻常,九十大几的,依然频频的国事活动。一般的老人这个岁数早就安养了,顶多有些文化人说说话,叙旧说古,有人爱听。政客们就不容易了,说治国理政的事就不大中听,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主要是去职离位后难得说到点子上。女王还是女王,还在其位。儿子查尔斯都白了头,母子俩立一块,活成了同辈儿的模样,王储上位了吗?还在一旁候着。能候着,看着、听着,当小辈的也是幸事。女王高龄还算不上,世上百岁老人比比皆是。当政,至高位置上盘踞70年的人还有吗?记得埃塞的海尔塞拉西老皇帝是一大把年纪被赶下台的,没得善终,要不还有些希望。康、乾二帝都是六十年,乾隆爷有望再多干几年,急流勇退享清福去了。世袭制的皇室成员有捷足先登的方便,几岁,十几岁就有望登基,可另一方面天年不假,活不成个老寿星,也就高位上呆不长。高位的人,心不静太操劳,想高寿不易。伊丽莎白二世接班不早,所谓“上树公主,下树女王”说的就是这位二十大几的皇家后裔,本来优哉游哉的在肯尼亚林子里追猎犀牛、大象,那一晚还在树上旅馆窥测窗前池塘边的憧憧黑影,天亮时报丧的赶到,先王离世,下树之时,俨然落地的女王,匆忙回程奔丧和加冕。七十年,江河日下,英不落帝国日薄西山。二战后大伤元气,殖民地纷纷独立,成了小岛寡民。北爱才安顿、苏格兰不消停,英人又欧盟退群……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联邦还在,英语还独霸世界,还是联合国五常之一。前有撒切尔夫人打赢了福岛(马岛),现有约翰逊跳着脚招呼乌克兰活了这一世,党派轮流转,都在老王的眼下、麾下。老马识途,老王在落幕前不知要说些什么,这个世界更好了吗?英人的世界更好了吗?老王说了些什么?小报记者们还不曾扑捉到。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22:37
3303【85km】老张在京郊密云休假,邀着过去小住。快俩月没动了。6月6日起实行防疫新政,全面复工,恢复堂食,密云的“水库鱼”还是不错的,与千岛湖的有一比,走一趟。老张发过来“定位”高德地图上查询导航,选择最快路线:门到门的距离85公里,在途预计时间77分钟。8:20出发,打开导航,跟着指令走。近期高速公路一直高速,不少人都是居家办公,跑外也受限,路网压力大减。我多次跑昌平线,途耗时间减半。谁想到的,新政第一天上路就堵,刚转出健德门桥下便开始排队,走走停停,高速主路上同样拥堵,没敢继续北行驶入高速,自作主张转向东,走北四环。今天堵车的心情大好。堵车说明城市恢复了常态,上班的可以上班了,各业运转起来。这两天楼长发出的核检通知也改为“根据个人需要自行安排”,24时核检时限改为72小时。不进入封闭公共领域的,可以免除。昨日我就省了一道。城市又活了,众人纷纷上路。驶上“京承高速”,这边高速路通畅,还走了一段“大广高速”,这是哪和哪呀?到我回程的时候,才知道这指称的是大庆到广州的高速,高速套着高速,看着有点晕。出东六环不久下高速,到了密云地界,导航又指令前方走“京沈路”这个京沈路好像与北京、沈阳没关系,这段路限速为50公里,路不错,双向六车道,不知为啥要低速,一时半会慢不下来,跑着跑着就超速,导航警示语不断“前方违章拍照”“前方300米测速”只见边上的车子纷纷超越,他们是不用导航,还是明知故犯呢?“密关路”限速70公里。不管多少疑惑,跟着指令走没错,“前方左转弯”一眼就见到“弗农小镇”的大牌子。看看车载记录,84公里,行驶时间80分钟。刚停下,准备电话联系,老张的车子驶过来,摇摇手,跟上走。“导航”继续,左拐右拐,还有个多路口的花园小转盘,好多个弯弯绕,导航语有点跟不上,亏得有前导车。一个下沉到了地下停车库。全程下来距离准确,85公里,行驶时间超了4分钟,估算的不错,比天气预报准确。、
3304【Vernon】弗农小镇位于密云水库南岸,枕着白河。在居所的北窗可见头顶上的拦河大坝,这是顶着一盆水呀,43亿立方米的库容,若是溃了坝,人或为鱼鳖。不是没有这种风险,1976年大地震,水面荡漾,大坝出现裂纹,部队抢险。水库有多少道坝,哪道坝出险,什么时候出险都不好说,人赶上什么是什么。南窗望出去,远景是起伏的青山,近景绿树环抱中鳞次栉比的别墅群,建筑风格洋气十足。当年的河滩地上建起的新小区,除了几栋小高层公寓楼,其他数百栋两至四层的小楼。看过去颇为拥挤。稍事休息,主人带上行走小镇,镇里就有景致。房子密,但人不多。一栋栋小楼,(见图一)不少都属于握手楼,好处是独栋。每家都有个小院子,种上花卉或者茄子辣椒,有些业主把院子硬化,排上桌椅板凳大阳伞。小镇地面上没私家车,全部走地下,甬道窄点也无妨。宽阔的是住宅区边上的大片绿地,像是与远山连成了一片。我们先去看小动物园。结果走位不准,错过了。老张也才过来入住不到一个月。看路边的标牌介绍,这个小镇2017年始建,建筑风格仿的是法国巴黎附近的“吉维尼小镇”小镇名气不大,但其间的一位居民莫奈,喜欢看画的人大概都知道这位,绿地中按照1:1比例原版复至了12万平米的“莫奈花园”。花园的边界模糊不清,来到了“睡莲池”(图二)这也是仿的莫奈,上上个世纪末叶,画家挖了这么个池塘,对着塘里的睡莲发呆二十年,留下百多幅睡莲画作——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作,与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有一比。至于又多好看,纯属个人偏好,爱八戒还是爱孙猴。国人当下还在吵吵教科书插画,说来我们这代国人大多喜欢“具象的”,徐悲鸿带出来审美品位。超现实的,甚至是病态的作品,不看好。去不了吉维尼小镇和莫奈池塘,这边看看赝品,花红柳绿,水生植物茂盛,睡莲星星点点地开了。无人作画,几个小童穿着水裤,在池水中捕捞着什么。池塘过去是儿童乐园(图三),大平板的秋千、小木屋、不锈钢滑梯、长长的索道……典型的法国小镇风格,小镇儿童的玩意儿都移植过来了。木栏内是“快乐农场”(图四),这也是小镇的法式生活。看过去白菜、茄子形形色色,自家门前不够种的来这里开拓。老张说,前些日子还挺荒凉的,现在都长起来了。这地方可是有得转,看看到了午餐时间。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25:38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27:28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34:28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36:22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38:29
3305【光盘】张太没有陪玩,在家里准备午餐。进屋清洁之后,先享用前菜。一家一个规矩,客随主便。三个小盘:青蒿团子、烤菜、榨菜。团子类似油炸元宵,青蒿打成浆入馅 ,甜口加上蒿子的清香,我头次吃。也是头次相遇烤菜(他们发音“靠”菜)由菜干与年糕炒制,年糕一般,但菜干劲道,味道醇厚,是南方的一种青菜晒的,有点酱菜的意思。正餐随后上桌,六道一遭上来。蒸鳜鱼、烧墨鱼、煮蛤蜊、鸡蛋炒西红柿、烤菜、青菜汤。我说太丰盛了,在我家,要是自己做饭,顶多两样菜,一凉一热。张太说,我家正餐都要几个菜的,不能少了海鲜,要是儿子回来起码就是七菜一汤,不嫌麻烦,喜欢做菜,我的上辈人也都喜欢做,有遗传的。海边的人稀罕海鲜,每日的正餐都少不了。这顿午餐两道海鲜,一道河鲜。张太说来京这几年,基本上吃的还是家乡的海鲜,多是从南方老家背回来或是快递过来的,东西好还比这里的市场便宜。我说起北京的平鱼到了冬天八九十元一斤。张太说这在我们产地用不了,二三十,四五十不得了了,而且新鲜,鱼脊上一层绿色,北京卖的的白白的,细鳞都见不着,味道不行。晚上再做鲳鱼和小黄鱼吃,都是老家带过来的。尝尝我们这的鸡蛋炒西红柿。张太说:密云的西红柿好,酸甜汁多,比城里好,农家的鸡蛋也好,我们这的人回城里都从这里往回买菜买蛋,质量好还便宜。水库鱼也好,胖头鱼,十三四块一斤,上次买回一条,就是太大,小的也要十斤八斤。一个鱼头,做了两次才吃完,大受欢迎,可鱼肉还冻在冰箱里呢,谁都不想吃,都愿意吃我们老家的海鲜。我说城里市场也有卖东海的海鲜,带鱼有舟山的。张太说,说是舟山的也有好差,我挑选小眼睛带鱼,在我们老家十多元一斤的就很好了。每次过来行李托运几种,四十斤,带不了更多。六道菜,除了烤菜,有点咸,其他的全部光盘。餐桌上没有比光盘行动更让主人高兴的事了。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41:23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43:35
3306【水库】密云的第一景观是它的水库,水库是五十年代上辈人改天换地时修建的、福泽后人。多亏了这盆水,几十年让京城人不曾渴着,四十三亿立方米的库容,供给今天三千万人口勉为其难了。才有了南水北调。南水过来顺流而下,到了京城地界又爬高上行上水,密云水库成为囤南水的地方。水库周边,连带上游河北,山西境内的水源地都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退耕、退鱼、退工。转了大半圈的水库,竟然没有看到一处庄稼地。环水库区被栅栏、铁网隔离,村庄远遁,游人不得进入。站到高处的观景平台,浩浩荡荡一方绿水,据称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水库,望过去对面南岸的大坝,阳光投射下一丝金光闪烁。我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密云水库时到过一次大坝,约莫是1976年夏初,那时的蓄水不多,大坝往下一二百级台阶,人能下到水边,游在水里,自由的水域。今天人在高处俯看,大不如当年的浩淼,是眼光变了也是视角变了。有多少次乘机起飞时,会临空水库上方,一眼就能分辩出来,周边没有更大的水面。 水库边缘植被茂密,但也见不到参天大树,才几十年的养护。陡坡上有农家的果树,红的樱桃绿的杏子,还有套着纸袋的桃子。农民大概也收不了多少,当下市场上充斥着各地的水果,这坡地上的零星收获,很难销到城里。路边的水果摊一溜排开,不见买主过去。靠水吃水,当年水产养殖是当地的大进项,为了保护水质,鱼排早就撤出,水库鱼自然生长,定期捕捞,好水出好鱼,但产出有限了。张太说起前个月在城里憋出病来,哪哪都不舒服,亏得来密云住下,看着水库就像来到海南,心情大好,身心很快调整过来,无医自愈。这里空气好,人少,满眼都是绿色,吃得好,睡得也好……我兜里揣着裤头呢,大概率没有机会下水。想想我来过多次密云,只是头一次来到过大坝水边,但那次却没带裤头,机会错过,谁想就是永远。老张说水库肯定不行,下不去,抓着就罚款,咱们往山里走,山里的溪流见到过嬉水的孩子。
tiantou
发表于 2022-6-8 1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