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u! h& }4 }, M4 ^ k2 @. x
4 ^3 y, I: A! U+ Y' x- f2 K) G3 L/ I2 ]% T4 ~8 m8 n
3290【希望】 当下的农村,让人一声叹息。看了六册《中国作家》纪实版,每册都涉及“扶贫”。苦寒之地实现小康不容易,承包制之后,小户人家势单力薄,不少村子连公益都没人办了,脱贫艰难。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就那点资产,没日子实现。这些年靠着政府的大投入,“村村通”公路、电路、电信网络进村,甚至村庄整体的搬迁,城里干部下乡挂职帮扶…… 小康实现,实现之后存续下去有更多的工作,下一步怎么走?据说过去的“扶贫办”换了牌子“振兴办”振兴农村,又有了努力的目标。 杂志第六期有一组“走进未来乡村采风小辑”作家们来到浙江余杭黄湖镇的青山村,吃、喝、住、访,体会这个小小村落的安静、朝气、接纳、亲和。 与城市的喧闹相比,安静是农村的常态,除了年节。现在空心化的村落不少,青年外出打工,老老小小留守。青山村的安静是绿水青山的安逸和静谧,有鸡犬相闻,但这些年又有了青年人的朝气,和这片土地的蓬勃。新村民被接纳,年青一代再下乡,带来新观念和知识,令山河焕然,与人增益。亲和,人与人,人与自然。 仅仅是五年的努力,山乡有了可持续的发展。多业并举,绿色种植还有新业态,文化、旅游民宿、公益团建、自然教育、节庆活动……生态环境的改善,以环保养环保,吸引了青年返乡和城市青年的下乡,创业和定居。 说来青山村并非贫困乡村,大概早就实现了小康。但新人,青年人的入住和努力,可以让好日子过得更好。锦上添花的事。组织起来 、资本进入,智力进村,安居乐业 ,新村民老村民的融合共同发展,农村的希望。 小村落是从改水开始的。江浙是富庶之地,本就是青山绿水。北方佬眼里润泽、惬意。但通常禁不住走进的打量。海归小张,有着环境科学背景知识,来到郁郁葱葱青山村,脚下的龙坞水库却并不洁净,污染源自农作物种植,常年化肥农药使用。 说服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近水的林地流转后集中管理和生态修复,毛竹林不再化肥催生冬笋,让入库的水流成为清流。三年的不懈努力,常年的水质监测,污染的水质终于治理成功,水质达到了一类水。一类水! 逐水而居,珍稀的水鸟回归了,好水聚拢来年轻人,50多外来青年成为新村民。 、 3291【一类水】 当下我们的生存环境全面沦陷。为什么有“金山银山”说?缺什么才吆喝什么。我们少年时代,城市里的水面是可以畅游的,十有八九的湖面自由享乐沉浸其中。水龙头拧开就喝自来水,学校楼道里的大白水桶与我无缘,除非哪日灌上了汽水。城郊,北郊五十华里的马池口村,没有自来水,有自流井,捧起就喝。现在哪里还有“直饮水”。 家里用着滤水壶,过滤之后电壶里烧开晾凉了喝,费了事,每月要更换个“滤芯”。电视里常见的广告之一是滤水器,提供分期付款优惠,成本更高,也得经常换滤芯吧。有多少效果?钱花了,麻烦了自己,能安点心就好。 北京的水还是不错的,千里迢迢的南水过来救急,风尘仆仆的不知是几类水?应该是干净的,存储在颐和园内的团城湖,被高高的铁栅栏团团围住,有目共睹。南水北水在此汇合,进入水厂除尘消毒送入千家万户。水合格了,输水管道造成的二次污染呢。 现在喝的两合水,本地的水主要来自密云水库。经过数十年的清理和保护,密云水库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和三类。这已经不容易了。二十年前北京城区只两处水面保持着三类水,现在呢,大概就剩下团城湖一处了。 一类水要到青藏高原去寻找,三江源头。 哪里还有二类水,江河湖泊水库的好水不多了。浙江淳安的千岛湖保持着二类水质,于是就有“农夫山泉有点甜”的广而告之,有二类水源的取水点是人们的幸福。有多少地方在四类水源地上搞水体净化,四类水已是人类皮肤不宜接触的水体,净化后不是一样得喝吗。多少人已经桶装水度日了,是讲究吗? 水体污染来自工、农业。农业的种植、养殖是大户。大农、小农都是化肥、农药、除草剂,农民种的是“卫生田”。 几年前的夏日我在东北边地走了三家大农场,数十万亩稻田,化肥农药当家,田里青苗茁壮,寸草不生!年年飞播除草剂,高产丰收。我们吃进去的安全吗?是什么标准的安全。看到地头立着大牌子,数百亩的有机种植样板田,传统耕作为主,我问这片地出产的大米,市场价要多少。主人告诉我,没有市场,自己人、关系户就吃掉了。 青山村、龙坞水库。龙坞水库的汇水面积2600亩。浙江省类似的小型饮用水库还有两万多座。浙江省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试验区。希望青山村的这一滴清水,汇集成汪洋一片。 ) O( `$ `7 u2 `# l6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