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58【往事】看育新Wally文,也勾起了心中一段往事。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与诸位兵乓群英的一段交集。时间约为1963年春节期间,地点人民大会堂,大概是外交部、侨联等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新春联欢会。那年跟着家人去的,这是我第一次进入大会堂,进门前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个大块的双色软糖。熙熙攘攘的人群,楼上、楼下,电影、京剧、文艺演出、兵乓球表演赛……。当时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大观园”里的游艺活动,家人一个劲劝我去参加各项活动,好玩还有奖品。我最后还是选择了二楼的宴会厅,跟吃没关系。大厅中间摆了张兵乓球台子,周边座椅环绕,好几排团团围住。到得早,前排就座。坐下了就不肯离去,今天有庄则栋、李富荣等出战。姥爷他们都去了小剧场听名角唱戏,母亲或是小姨陪着我们兄弟俩。赛前,让家长给占着座,我还跑了一趟“大观园”,好几十个活动点,到处排着长队,领奖处看到奖品,最好的奖品是发出火光的玩具冲锋枪,令人垂涎不已。这一切都没能吸引住我。表演赛上国手们大多到场,李富荣、周兰荪、徐寅生、张燮林,没有容国团,好像有王传耀,女子,林慧卿、郑敏之、李赫男……,谁跟谁打都记不住了,压轴的是庄则栋,攻杀凌厉,再次上演了连续十几大板扣杀,观众齐声报数,掌声雷动,群情振奋。表演赛持续小半天,等我再跑到大观园时,只见着排队领奖的人了。从容国团开始,兵乓球运动就开始升温。我入学后才开始打上兵乓球,那时学校里不超过两台兵乓球案子,一台曾支在小楼门前的廊子下,一下课就排着长队,最多一局六个球的,要是输个4:0,马上滚蛋。周末回家也打,在床板上打过,更多时在院里甬道水泥路面上,粉笔划出区域,中间码上青砖,也打得兴高采烈。后来转学到了育新,条件好了,礼堂内一溜四五张台子,操场边上还有砌的水泥台子。兵乓球成为全民的活动,万众瞩目,小球带来欢乐,带来振奋和自豪,也激励着一代人奋发图强。 2459【群英】照片上的几位小伙都是中华兵乓帝国的奠基人。片子拍摄于文G前,功成名就英姿勃发。 那时国人追捧的偶像非兵乓群英莫属。当时在学校图书馆看过部书《兵乓群英》记录了这一干人等的事迹和成就。兵乓群英传代了,从25届世兵赛始,冠军杯越拿越多,最终给包圆了,大赛小赛,所向披靡世上再无敌手。 风云变幻几十年,人生也是起起伏伏。其中的徐寅生转任教练后续写了一段学毛著积极分子,运用辩证法指导管理和训练。后来就是动乱起来,体育界造反不断,批判体育新生贵族,倒霉了一大批人,大报、小报上传的。好多年的乱糟糟,隔行如隔山,不知就里。社会百废待兴,但唯有兵乓球劲旅势头不减,历届大赛继续捧杯。及至后来“小球推动大球”,中美建交还有兵乓小球一功。再后来,盛极而衰。人们对小球的关注日衰,球打得毫无悬念,打得四方兴味索然,都玩不起了。国人自己玩起来。八十年代后众人看的是大球,女排姑娘一枝独秀,她们也是起起伏伏,出来了女排精神振兴中华的励志一说,至今不衰,输了也好,赢了也好。 照片中的几位当下已入耄耋之年。其中的小庄,站得最高,后来爬得最高的已经离世多年,没能迈过73这道人生之坎。其他老几位都在呢。运动员的身板该长寿才是,唯有庄老先走了,在同一群体中算得早逝。人生大起大落内心失衡大概会折寿。先是官场失意,后是伴侣离去,佐佐木敦子来了又先他离世。只是这些,知道这些。不再关注兵乓球,当今谁是国手说不清楚,兵乓大赛未卜先知。那落幕的一代人已经隐身颐养天年。兵乓群英灿烂辉煌,灿烂过后都是平凡人生。也无人去关注续写他们这个群体。人生还是逆境的多,什么时候都要高兴着。想得开不容易,但还是要往开了想,若干年后回想不后悔。看人家钟南山老俩口,(网上的视频)也都是运动员出身。钟老八十好几的人还中流砥柱日理万机呢。不在高官厚禄,不在操心劳神,年轻时打下身板的好底子,一路走下高高兴兴。养怡之福可得永年。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0【小人物】英雄来自平凡,小人物。英雄一时,英雄气短,英雄一时也有毁于一旦。在芸芸众生中他们被记录、歌颂,一时、一世、长久的。过去和现在。继续听书《鼠疫》。故事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不大会说话的公务员格朗。不知是思维有障碍还是口齿问题,他说起话来的语速是常人的一半,吞吞吐吐一顿一顿的。不会说话还在于溜须拍马巧言令色都不屑。小公务员工作繁杂琐碎,一天忙到头,年复一年,顶头上司办公室主任提职加薪的许诺一而再地食言,直到主任死去。没有升职就没有提薪,贫贱夫妻百事哀,妻子也不得不去工作,忙碌中爱情也就淡了,前景渺茫中妻子离家出走。表面木讷心地善良的格朗在故事开始时,救下了轻生邻居的一条性命,找来了医生里厄,由此进入了抗击鼠疫的行列。五十多岁的人,运转病人搬运尸体的重活干不了,他担当了卫生防疫队的秘书,每天市府下班后文案记录、统计、写报告、发消息,整宿地忙下来。繁重的工作、危险的义工,格朗还在不懈地思念和书写他离去的妻子,字斟句酌冥思苦想。对家人、对邻人、对危难中的同胞绵绵地爱心。疫情从春至冬,防疫人员不堪重负,格朗病倒了。血清治疗中的特例,格朗竟然侥幸迈出了鬼门关。不是所有的好人都有好报,防疫队里的塔鲁倒在鼠疫遁去的黎明前。他在离去前不久才向里厄医师吐露自己的身世:青年时参加法官父亲的一次庭审,他对判处死刑者深感不公,从此走向对当局的反叛,革命,拯救社会,诉诸正义,诸事不成终至遍体鳞伤,流落到小城。抗击鼠疫中,他感觉到人生的价值、意义,令绝望中的同胞少些痛苦。他却走向了痛苦的终点。里厄医师、格朗、塔鲁,还有记者、法官……黑暗街巷中奔走的防疫人员、警察、志愿者,被雇用来的收尸人队伍。他们都加入了疫病的抗争、义无反顾救助同胞们,或生或死。比较那些躲避瘟疫自闭家中的市民、世界末日般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疯狂者,平凡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中,让人感动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努力给社会带来希望。 2461【疫区】小城自三月到年底,疫情到了拐点。老鼠又蹿到街头,活老鼠,猫儿现身。城里,“人们把某些鼠疫特别猖撅的区同其他各区隔离开来,除了工作上绝对需要以外,任何人不得离开。住在这些隔离区里的居民倒把其他各区的人,看成是自由的人了。反过来,后者一想到别人比他们更不自由时,在困难重重的时刻里便会感到某种安慰。这一时期,火灾次数增加,……遭到飞来横祸,亲人死亡,因而精神失常,纵火烧屋,幻想烧死瘟神。当局采取的房屋消毒措施已足够消除感染危险,但依旧无效,于是不得不颁布极为严厉的刑法来对付那些无辜的纵火犯。使这些不幸的人望而生畏的并不是徒刑本身,而是因为全体居民都知道判处徒刑等于判处死刑,根据统计,市监狱中的死亡率非常之高。明显的证据就是无论看守人员或犯人都同样有被瘟神攫走生命的。在瘟神的傲慢眼里,任何人,上至典狱长,下至最卑微的在押犯一概被判了刑。全监上下绝对公平,这也许还是第一次。深夜中城门又数度遭袭。双方相互射击,伤了几个,逃出城去几个。出现了暴力的场面。一些出于防疫而被焚或被封的房屋遭到了抢劫。在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突然出现的机会促使一些素来令人尊敬的人做出一些应受谴责的举动,而且旁人立即群起效尤。一些发狂的家伙会当着痛苦得发呆的房主的面,冲进那熊熊烈火还在燃烧的房子中去,肩上扛着各种物件和家具。当局被迫当作戒严状态来处理,枪决盗窃犯。唯一能使全体居民感到震动的措施是宵禁。从十一点开始,全城一片漆黑,成了一座毫无生气的石头城。” 葬礼从简、没有仪式和亲属告别。挖掘大坑男女分穴、后来无法顾及有伤风化集体同眠,层层叠叠,生石灰掩面,夜色中焚尸炉熊熊燃烧……连同里厄医师都被疲劳所磨灭了,他的职责不再是给人治病,而是诊断。发现,观察,描述,登记,然后就断定病人患了不治之症,下令隔离。他从那些人的脸上看出憎恨,但是憎恨又怎么样呢?有一天,人家对他说:“您没有心肝!”怎么会没有呢?他有。在鼠疫发生以前,人们把这位医生当作救星,三粒药丸和一个针筒就解决问题。现在是截然相反了,他到人家家里去要带上几个士兵,必须用枪托砸门,就好像他们是要把这一家人送上死亡的道路。送到隔离营,学校、体育场被征用作为隔离场所,能走出隔离营的人不多。。 想起前些天见到的视频 :武汉某小区夜半万家灯火,居民开窗对吼, 楼区中隆隆的回声,糁得慌。控制住了,没出现恐慌局面。否则,千万人的大都市,人们会怎样?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2【开城】“在二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拂晓时分,城门终于开放了,全城的居民、报纸、无线电广播以及省里的公报都对此表示祝贺。…… 规模盛大的狂欢活动整天整夜地举行。同时,火车也开始在站上冒烟了,而那些从遥远的海洋开来的轮船已经驶向港口…… 各处广场上,人们都在跳舞。一夜之间,路上交通变得分外拥挤,汽车越来越多,街道水泄不通。整个下午,城里钟声齐鸣,铿锵之音在蔚蓝的天空中、在金色的阳光下回荡。教堂里充满了欢乐的谢恩声。但与此同时,娱乐场所也挤得透不过气来,咖啡馆的老板也不顾以后如何营业,把最后剩下的酒全部卖给了顾客。柜台前挤满了一群群情绪同样激动的人,其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对男女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顾忌地搂抱在一起。人人都在叫着,笑着……”作者、朗读者以一章(集)的篇幅淋漓尽致记述小城自由解放的日子。将近一年,劫后余生人们重获自由,亲人团聚,欢呼雀跃。在楼宇在街巷中当然也有无数的伤心人,亲人被被疫病拖走了,无尽的悲哀。这个日子,里厄医师望着远处升起的烟花,又背起药包奔走于黑暗的街巷中,病者是没有休息日的。。一场疫病,没有胜利者,也没有英雄。塔鲁和他们的朋友们面对疫情:必须作这样或那样的斗争而不该屈膝投降。整个问题是设法使尽可能多的人不死,尽可能多的人不致永远诀别。对此只有一个办法:与鼠疫作战。这个真理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它只不过是理所当然而已。记者朗贝尔一门心思要逃出城外与心爱的女人相会,直到最后,他终于意识到“选择幸福没有羞耻可言,但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幸福是可耻的”他也加入了抗击疫情的队伍。里厄医师回答说,我感到自己跟失败者休戚相关,而跟圣人却没有缘分。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过分重视高尚行为,结果反而会变成对罪恶间接而有力的褒扬。因为那样做会让人猜想,高尚行为如此可贵,只因它寥若晨星,所以狠心和冷漠才是人类行为更经常的动力。”。 本书煞尾的段落,抄录如下“里厄医师倾听着城中震天的欢呼声,心中却沉思着:威胁着欢乐的东西始终存在,因为这些兴高采烈的人群所看不到的东西,他却一目了然。他知道,人们能够在书中看到这些话: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坚持育新小学的园地实属不易啊!为老弟点赞!{:5_249:}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3【英雄】听书、看书。看书《儿女英雄传》清人文康的小说。这书在架子上躺了20多年,排遣囚家避祸的日子。看故事,康熙雍正年间的事,描摹世态,曲尽人情,老祖宗的活法,社会风俗画面,故事内容:父亲遭陷害致死,其女何玉凤改名十三妹为父报仇;淮阴县令安学海获罪,其子安骥筹银千两前去营救,途中安骥和民女张金凤遭劫遇险,幸亏何玉凤出手相救逃脱。何玉凤做媒,将张金凤许配安骥,并解囊赠金使安骥一行人平安到达淮阴。后父亲的仇敌获刑为朝廷所杀,何玉凤仇已报,也嫁给安骥,金玉姻缘,金凤、玉凤相处亲如姊妹,忠义节孝儿女英雄,安骥奋发读书,金榜题名,殿试探花。 这书前半部何姑娘十三妹风风火火打打杀杀,一身好功夫。她与安骥相遇在悦来客店,救难于能仁寺,萍水相逢,却挺身而出,拔刀相助,斧钺钩叉,蹿房越脊,厮杀得人中豪杰女中大侠,令读者过瘾。书的后半部,安老爷携家回归乡里。君臣父子、三纲五常、重整家业,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儿女英雄。作者言“有了英雄至性,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譬如世上的人,立志要作个忠臣,这就是个英雄心,忠臣断无不爱君的,爱君这便是个儿女心;立志要作个孝子,这就是个英雄心,孝子断无不爱亲的,爱亲这便是个儿女心。至于‘节义’两个字,从君亲推到兄弟、夫妇、朋友的相处,同此一心,理无二致。” 如此说来,故事中安老爷家的都是英雄事迹,安家老小、连同七姑八姨,只要有了英雄情结,仁义礼智,你我都作了英雄。作传流传了下来。本书可谓白话文之老祖,今人阅读无语言障碍。一应民间旧礼教、旧风俗,繁文缛节一并收录。官场、商场、考场,读书学问一应俱全。老事、老理熟悉的又陌生。故事中的人物张三李四且都京腔京味,安老爷家居北京地面蓝旗营往西,西山脚下。失传的老理、老物件、旧的说辞,或有不知所云的。读者倘若是老北京或在旗的主儿,大概会看着念叨着亲切,能让你想起老家儿祖爷爷。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4【同春园】师大对过是老字号同春园饭庄,江苏菜馆。好些年前在这吃过,不记得有什么好,过来坐车要三站地,不方便过来就不过来。半个多月前乘车经过这里,见着饭庄门口路边白大褂们设摊售卖。想这是他们在特殊时期的便民服务,流疫期堂食不便,对美食的需求还在,不能不为人民服务。再者商家不开张没进项,员工吃什么,生产自救也要开门。想着哪天再路过时,提前下车,好改善一下生活。顺路的事今后不常有了。专程走一趟,骑车去。路过道旁驻京办开的山东馆、安徽馆,还是大门紧闭没开业,要不也不会舍近求远。看得出,官家和商家还是有区别的,不光医院有区别。在餐食的提供方面商家走在前面,尤其是大的商家,庆丰包子是个例外。至于小餐馆,不少是外埠人开的,春节惯常歇业一段,这次是想回来回不来。回来后是否能招到人支起炉灶也难说,出外吃饭的人太少。周末街上人少。好天出门的人不多,饭庄摊前的人络绎不绝。主食、菜品,好几十个品种。买了一袋肉包子,熏鱼、卤豆腐各一盒。临了问了一句:你们店里面中午开张吗?“开张、开张,欢迎啊。”上网查询同春园饭庄,以烹制河鲜类菜肴最为拿手,鱼虾、蟹类名肴迭出。做河鲜类菜以烧、煎、烹、溜、炸、焖手法为主,菜肴口味鲜嫩、清淡、微甜……。这家馆子开设于1930年。清末民初皇城餐饮业发达。曾有过十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诸多大饭庄,其中带“春”字的有十多家,八大春则位于长安街边,其中春园、宣南春、同春园三家经营江苏菜。民国迁都后,加之沦陷战事多年,百业萧条,到1949年时,八大春这八家餐馆只剩下同春园饭庄一家。 “长安十二春”或是“八大春”除了同春园之外都未能延续下来,生生死死。经过历史的淘洗,活下来的就都是好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百年老店。凋敝的市井让人不安。车跑起来,人流过往,餐馆开张,城市恢复活力。医生治病、餐馆开张,各尽其职回归常态。还是健康的人多,让吃货们早日能一饱口福。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5【半个英雄】听书《鲍鹏山说水浒》。十多年前电视“百家讲坛”播出过,还是出差住店时曾看过几集,颇有新意,那时不大可能盯着看。现在网上听书,时间自己把握。到底是老师,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就是个看热闹的人。早年看的水浒“少不看水浒”我少年时看过两遍。最早看的是小人书,家中有一抽屉小人书,其中有本《野猪林》最早领教的梁山好汉就是林冲鲁智深,其后才是武二郎。大概就是这本小人书占的先。高衙内、林娘子、林冲、鲁智深一干人等。从历史到小说,文学人物与历史人物的辨析。听鲍老师讲,在故事的热闹之外,看历史、看社情,看人物塑造。人物出场有先后,人物的话语有深意,画面音和话外意,鲍老师娓娓道来,许许多多过去不曾看到和不曾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历代高人对《水浒》都有评点,金批毛点,看出杀人越货的、官逼民反的、看出宋江投降派的,鲍老师这里丰富多彩……。按照鲍老师的说法,林冲算得半个英雄。条分缕析的一一道来。早年的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一身的武艺自是了得。一般读者书看的粗,鲍老师提示,教头不是官职,是教练,而且是棍棒教练。林教头珍惜这份教职,小心谨慎,尽职尽责。好人没得好报,先是被高衙内、后是被高俅欺压上身,老婆丢了、教职去了,刺配沧州路上险些丢了性命,被鲁智深救起。一忍再忍、委曲求全,上司欺压、面对狗腿子们也是低三下四。既不好汉更不英雄,一派小人的苟且,实指望熬过刑期,示好高家上下,再走仕途,光宗耀祖。事不遂愿,迫害者追杀至草料场,林冲万念俱灰,铤而走险,逼上梁山。自此林冲开启一条英雄路。鲍老师已然讲到“风雪山神庙”一节,早年这部分内容收入中学课本,不知现在是否还收,颂扬造反有理。逼上梁山后豹子头嫉恶如仇英勇果敢,灭王伦,辅佐晁盖,聚义厅一百单八将反朝廷,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大口吃酒大碗吃肉,快意人生。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3-9 15:36 编辑2466【天地英雄】谁是英雄?历史上、文学中的人物。林冲是文学塑造,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英雄?贼寇?历来众说纷纭。以工业社会的眼光回望,天罡地煞中不光好汉英雄,还有赖汉、小人,渣女渣男,草莽社会进化出的众生相。弱肉强食中,打打杀杀,成者王侯败者贼,失败者也不乏英雄豪杰。快意恩仇者更要去看层出不迭的文学形象。《儿女英雄传》安老爷安少爷和金玉姻缘,《鼠疫》中里厄医师、格朗、塔鲁。国人还有《新儿女英雄传》《英雄儿女》……大广场上有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记载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由此上溯一千八百四十年……多少英雄一遭都顶礼膜拜了。还有“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尽舜尧,”“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族类各异人群不同,要看怎么去定义“英雄”,你这英雄,他那狗熊。年代不同,眼光不同,有共同的英雄,也有新的解构,彼一时,此一时, 要怎么说有代沟呢。李自成可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实现了改朝换代, 他又是个文学形象。姚雪垠先生六十年前塑造的文学人物,当下每日中午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正在播出 ,明末他被朝廷被社会视作最大的贼寇。后来又变身英雄,他的塑像立马挥抢在京北昌平环岛的要冲 ,三百多年前的甲申年,他由这里攻陷京城 英雄?贼寇? 看百度上有关英雄的释义: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勇品质的人。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三者有其一可谓英雄。但这人着实不多,尽管少年大多都有个英雄梦。 悲愤出诗人,苦难出英雄。一场战争出多少英雄,灾祸中也现英雄,无沧海横流难显英雄本色。眼前的这场疫病波及百国,抗争者不计其数,武汉湖北的抗疫一线将士殉职谁又是英雄。苦难现英雄还是越少越好。疫情未过,见到立碑之说,记录苦难还是纪念英雄。 英雄不断地被解读,英雄们记录着一个族群的进化,一座座里程碑。数十、数百、数千年后还为后人铭记者。那就是真英雄。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7【康姥姥】疫情时最要紧的是医生,平日亦如此。当家有卧床的老人时,当书中看到街巷中奔走的里厄医师时,我想起康姥姥。早年,三十多年前,街道、胡同、楼区里遍设“红医站”。红医站有大夫,这位康姥姥就是我们管片的。我跟着大人这么称呼她,她的外孙能小我十来岁,正在上中学,她闺女康老师,从这叫她康姥姥。我没叫过她大夫、医生,也不知道康姥姥的职业背景,是中医还是西医,要是西医又是什么科的。觉得可能是位退休的医生吧。那时城里大约没有“赤脚医生”这个群体,城市的医疗资源挺有保障的。好像看病不难,没有那么多的病人。七十年代我家住在西城三里河二区。姥爷那时已经八十多了,地震那年年尾摔了一跤后就再没下床,也没去医院。都是由康姥姥过来诊治,骨头没毛病,在家里静养。老人就是老了,到后来烟抽不动了,放下烟袋锅子。康姥姥约有六十多岁,花白头发,经常背着个带红十字的棕色药箱慢腾腾地走过。红医站在个平房院里,康姥姥住在我们同一个门洞内。我在家时赶上一次,找她来上门,姥爷昏睡,吃不了多少东西。康姥姥给量了血压,听诊器听了前前后后。跟家人说,没什么大毛病就是老了,要准备后事了。大概没过几天,老人一睡不醒。守着康姥姥,家人心里就有底。红医站至少在八十年代还在。我后来成家后搬到和平里住,离着不远就是红医站。打过几次交道,小孩子隔一段就要打预防针,有个小本本自己拿着,定期打针记录在案,连医院都不必去,家门口就办了。现在的基层医院下沉到社区,社区医院比过去的红医站规模大得多,中医、西医,也有不少检查设备,验血、验尿……。社区医院之下设医疗点,有社区医院下来的全科医生值守,看病拿药,打针、挂瓶,挺方便的。不足之处就是大夫都是坐堂,对于卧床的老人,没有巡回诊病的制度安排,不能上门服务。社区医院对高龄老人都记录在案,也有回访制度,但仅限于电话,这些年,我就曾经两次接到过电话回访,我提出能否安排对高龄老人的诊疗安排,而且现在也有了视频手段,医生提供现场的诊治和护理指导。这是老人家属迫切需要解决的。每次对方都说建议挺好,应该解决,但都石沉大海。老人是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医生上门。怀念康姥姥。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68【佛系】网上新词层出不穷,不知所云的不少。好像也没有解释,词典内肯定不收,自生自灭。打哪来的,典出何处无从查找,时间长了留下来的就约定俗成,大概理解上也因人而异,各想各的,八九不离十吧。比如新词“佛系”说的是啥。说它新,也得有年把了,或许更长,没注意,小青年的玩笑话。渐渐的再三再四见到。又见着网文说及此番流疫世界的新冠病毒,大意是除中国严阵以待大张旗鼓地剿灭外,其他诸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多采“佛系”之态度,如美国一个多月的表现,大体上是听之任之,不大在乎,总统如此,副总统开记者会明确表态不必戴口罩。在我们这里防疫的非药物措施首推戴口罩再加洗手。人家那里该干嘛干嘛。三八节那天马拉松照跑,洛杉矶市密密麻麻聚集选手两万七千多。人的差别怎么这么大呀,病毒就不传染他们吗?得天独厚吗,有上帝罩着。有上帝罩着就管用,此为佛系之表现。加缪的作品《鼠疫》中提及牧师布道,在瘟疫刚刚降临时,他把瘟疫说成上天对人间罪恶的惩戒,罪有应得,无药可治,要忏悔、行善,道德人家。神职人员找医生看病就是对上帝的亵渎。这大概就是佛系一类的东西,逆来顺受,听其自然。这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的东西,那时人类已经启蒙,牛痘、盘尼西林文明在世。信教的人别有精神寄托。精神胜利法确与抗争疾病有利。怕了病就不上身吗,不可能。不怕,上身的就少?没有统计数据,染病上身的乐天者比悲观者康复的机率要大,康复的时间要短,这是有数据支撑的,比如安慰药之类的。佛系之态度,好像跟钱没关,美国富裕的社会,跟社会的动员能力也有关,据说口罩缺货。 据美国CNBC报道,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称若新冠肺炎爆发,口罩库存仅能满足1%专业医护人员需求。报载美国那边破例免税从中国买进口罩。欧洲方面也缺口罩,有钱没货。佛系能否抵挡得住瘟疫?美国确诊病例700余,未确诊的有多少,不知道,因为没有实行严格的筛查。法、德都过了千例,意大利多地告急封城。东边日出西边雨,天晓得。上帝保佑吧。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3-11 22:16 编辑2469【溯源】
病毒无国界。现代交通多远都朝发夕至,方便了旅行也方便了一切。一国封城可以,世界封国不行。减少航班可以,中日、中韩的航班都消减至每周300个上下,这往来的人也不少啊,能不带上菌和毒吗。起初有些人是往外面跑,海外干净,回程航班拖带口罩消毒水一干防疫用品。现在又倒流了,人往回走,洋人、华人,中国大陆这块显得安全些。标志性事件:昨天武汉的十多家方舱医院全部关闭。这边防范输入性疫病成为新的重点。
趋利避害人之常情,世人皆如此。不过倒霉的事经常是躲不开、避不掉。看准了再行动,有时候大势可见,能把握大势的已经是高人了,国家走势、经济走势。看不准和算不准是常态,尤其大自然这码事。病毒学家可以预知一定会有新的病毒流行,但哪一种类型,哪一年发生,应对的办法,疫苗、药品,解决方案阙如。流感年年有,形形色色不定在哪里现身,专家、专业人士紧张,普通民众,只要不打上门来,或有或无,媒体上的一则新闻而已。非典之后,流疫还有好几次,各种名目,也是动辄大批人染上,成千上万的人死去,谁还记得?年年公布流感之型号,街道动员老弱接种流感疫苗,免费的。有多少人接种,效果如何,效果评估?
新冠病毒的传播是打哪来?所谓零号病人首个感染者的出处。武汉的华南海鲜市场一度被认为是疫情发源地。首批确诊的病例,其中大多去过这家市场。但回溯研究认为首名确诊患者于12月1日发病,却并无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也没发现与之后确诊病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被称为“病毒猎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维尔特•伊恩•利普金表示,新冠病毒与华南海鲜市场的联系可能不那么直接,也许该市场发生的是“二次传播”,而病毒在早些时候已开始扩散。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机构研究人员近期以发布论文说,他们分析了四大洲12个国家的93个新冠病毒样本的基因组数据,发现印证了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冠病毒是从其他地方传入的观点。来路还是不明。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0【道歉】一场疫病尚未结束,追责算账的说法已有人提起。内外都有人说。洋人有说病发中国,传至他国,中国人欠个道歉。国人视武汉肇始,避之唯恐不及。但如上所述,新冠病毒全球传播怎么说的都有,莫衷一是,更多的说法太专业,常人理解不了。况且历史和现实,很多的传染源的追踪是无果的,人类的能耐还达不到。就是查证到真正的起源又怎么样?现在地球村的时代,人群来来往往。如果真如现在的认知那样,新型病毒大多来自动物,动物病毒转身人类。比如在先的埃博拉病毒、再早的艾滋病毒,似乎是原产地非洲,需要非洲大陆一个道歉吗。埃博拉走的不远,可艾滋流布的远,恐怕这跟一地的生活方式关系大了,与原产地的关系,何种兽类的宿主关系越来越远了。现在依然存在狩猎为生的族群,不狩猎吃什么,活下来第一位的。传染链断不掉,非洲草原是旅游热点,年年月月趋之若鹜围观土著人的生存方式,旅行者传播疾病有很大的机率。土族们又能担什么责。没听说哪一国哪一地,还有道歉一说。大概就跟鼠疫一般,有鼠患的地方就可能发生鼠疫,发生了自认倒霉,想方设法防疫救治为要。今日抗疫有了新的说法:取得阶段性胜利。把抗疫视为一场大战,当然就有胜败之说。最初溃不成军,走马换将,集中优势兵力,聚而歼之,近日多省病患清零,复工生产,学校开学,阶段性成果来之不易。一场大战有得失。中国抗疫大战之过程,为世界防疫史上的难得样本,其中武汉样本、重庆样本、上海样本、浙江样本,可圈可点。事后总结,汲取教训更为必要。报载我国曾耗费巨资建立全覆盖的防疫预警系统,自03年非典之后,并于前两年建成运行。这次疫病流行来看该系统失灵,导致灾难性后果。大都市的管理、管理者的素质的一次检验,官僚误事 ,表面文章,报喜不报忧的积习。大灾也检验了现有医疗制度之优劣。中西医在救治中评价。成本高昂的一次,怎么检讨也不过分。对于渎职者岂是一个道歉就过去的。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1【一米线】来玉华台饭庄,有两个多月没过来了,年后就没来。老远就见着队伍,从店门口排到台阶下,一字长蛇,从没有过这么长的队伍。近了,车子停下来,买还是不买,要不要去排队。人其实并不多,不超过二十人,人间距拉得太长。一场疫病,“一米线”文明线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里地面没有划线 照样拉开了距离,不止一米,两米的也有,排队人反应迟钝还是高风险偏好。靠门口外新设了柜台,这处外卖点货等人不必排队。过去查看,卖的是盒餐扣肉、红烧带鱼、米粉肉。要买主食和其他菜品,那就得去排队,排在窗口前的长队,一分钟卖一位也得二十分钟。买了鱼、肉两盒,不空手回转。又捎上一包切面,大袋小袋,说是一斤多点。来了一袋小的,上秤约,一斤三两,没有再小的。这些日子一直吃的挂面。来包新鲜的切面换换口味。见柜台后面小黑板上菜谱开列十多种,发问。店家说那是外卖的品种,现炒现卖,堂食现在还没开始,还不能进店消费。我这没带着餐盒,作罢。回程,见家门口那一溜小店,原来没开的差不多都开了,鞋店、文具店、图文店、理发店,除了牛奶坊关着。那修鞋小店敞着门,浙江小伙回来了,在门外晒太阳聊天。药店窗上贴着“口罩到货”疫情趋缓了。一斤三两面,有点多,这够四人吃的。这要是挂面,小包装,份量好把握。切面和挂面的份量如何换算,一斤切面相当于几两挂面,已经生疏得记不清了。减半下锅,蒸锅,中午吃焖面,先上屉蒸了。这边切碎小油菜。约莫有个五分熟,出蒸锅入炒锅,油菜铺底,给点水浇上,还有盒梅菜扣肉散开,面条置顶。这时才发觉这半拉熟的面条子挺难缠,丝丝拉拉,不够一米线,二尺线有了,刚才下锅前该中用刀拦一道好了。盖锅焖上。敢情这焖面比煮挂面时候要长,火大了怕糊了底,两次搅动、品尝都欠点火,加上水接着焖。连煮带焖一大锅,肉烂了、菜烂了,面才算熟了。吃了上顿接下顿,晚间接着吃面。还是煮面好做。
买点儿外卖呗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2【沦陷】2020-03-13 06:30来源:澎湃新闻 《法国累计确诊2876病例,各级学校从16日起无限期关闭 》当地时间3月12日晚8点,法国总统马克龙就新冠肺炎疫情发表全国电视讲话。马克龙在讲话中宣布,从3月16日起无限期关闭全法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学校,不过定于3月15日举行的2020年法国市镇选举第一轮投票将如期举行。马克龙还表示,公共交通将保持现状,但他要求全法民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尤其是75岁以上的年长群体和患有慢性疾病的病患,更应多留在家中。 当日晚间,法国卫生部通报,截至当天,法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876例,较前一天增长595例,总计死亡病例61例。西欧沦陷,东南的意大利疫情严重堪比武汉初期,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万余例,较前一天增加两千余例。西北的法兰西也开始发力。当年的蒙古西征还是十字军东征,纳粹的东西线作战,数度的黑死病流疫都是浸漫式的。及至到现代病毒,不再按部就班,海陆空跨越式流窜,一人携带病毒,就点爆一个地区,数日就蔓延开来。法国当地学校停课,但选举照常,政治上正确,阵脚不能乱了。风险评估市镇选举算不上聚集性事件,不像学生班级授课。数年前我观摩过一次当地市镇的民选,也是这个日子,周日投票人三三两两,哩哩啦啦,没见排队人,室内监票的人比选民多,跟咱们一样候选人是谁,选民大多不清楚。现在学校不让进了,涉及的人太多了,谁家没有学生呀,父母一方要居家看护了,法人妇女独立,就业的比重不低。春学,半截子停下来,家长们为难了。孩子们也未必乐呵。上学的上不了,越小的孩子越麻烦。还没有个准谱,无限期关闭学校。我们这边开学了,青海省最先开学,本周已复课,跟随贵州、西藏、山西、新疆、云南本月内都将开学,中考、高考不等人。学生们有幸放了长假,几辈人都没赶上过。今天是法国当地春天学期的最后一天上课。我想起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小佛朗士的悲哀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3【13日】
一个月过去了。13真不是个好数字。活着的人继续前行。人世间依然多姿多彩,悲喜交加。
一早翻看搜狐头版有关疫病新闻的主要内容如下:
国家卫健委:我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经过去。3月12日0时—24时,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3例 ,全部为境外输入病例,其中上海2例,北京1例。截至3月12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8例。
本市媒体辟谣,月底中小学开学是谣言。都盼着开学,开学是西部诸省。
钟南山最新判断:6月份结束疫情是可以期待的。有个头就好,可以规划新生活。
武汉女子因爱心鸡蛋打志愿者 ,家属表示抱歉并接受被罚500元。只看题目没看内容,爱心菜、爱心肉、爱心蛋是真的,“假的假的”呼喊也会实情。为人民服务,服务好了不容易,或许是自己没拿到“爱心*”就要呼吁,就要争抢。另一条同城的负面信息:环卫车运肉,暴露了什么治理短板?说来不干不净的多了去了。眼不见为净。
云南150余医护人员放弃申领抗疫补助是否自愿?拿不拿真要自愿,捐不捐也是自愿,谁还强迫吗?
香港发生口罩劫案 男子持刀抢走卖家100个口罩及万元现金 。这边大陆,北京口罩不缺了。
男子生日收到厕纸 称其:有史以来最好的礼物。先是说日本超市厕纸抢光了,这位是哪里人,国人不至于。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被处罚 其分支机构曾称"因疫禁野武断 " 。
一家四口住武汉华南海鲜市场43天无一人感染, 邻居透露其身份
深圳一大学女生瞒着父母游遍13国 回国后发热被隔离 。
……
世卫组织:随着确诊病例的快速增长,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的多起聚集性感染,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形势,在中国之外,新冠疫情累计确诊四万余例,死亡一千余例。新冠肺炎定义为“大流行病”,即“一种人们没有免疫力的新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超出预期地传播”。
巴西高官访美后感染新冠肺炎 白宫:特朗普和拜登无需检测 。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自我隔离 妻子接受新冠病毒检测 。
死亡病例破千 意大利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5113例 。
法国累计确诊2876例病例 各级学校从16日起无限期关闭。
伊朗确诊破万:预计4月现峰值 罕见向IMF求助贷款 。
事态紧急,美国人请来钟南山。
……
看不完的新闻, 操不完的心。不看也罢。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4【粥店】隔天一下楼,是这么打算的。疫情时期主要是外出采买和小区门口取快递。快递不多,一周总有几个。有时刚上楼一会儿,电话追过来取件,还得下去,出去一趟,就一身披挂,回来还要消毒水洗手,麻烦,所以有时候就等着当天的快件过来后,二合一,下楼走上一趟,捎带上采买。今上午十点,取件的电话上来。下楼,中国邮政的绿色邮车等在门外,以往只有邮车可以进院子送报纸邮件,现在与众多快递公司都平等了。邮递员说邮件太小了,放架子上怕被风吹跑。想想里面是银行寄过来的信用卡。往街面上走,手里拎着俩饭盒呢。穿行马甸公园,门口多问了一句,方才知晓北面的两个门都封闭了,七个公园门只开放东、西两个门。园子里小广场几位大姐跳着舞,戴着和不戴口罩的,人少多了,过了上班的点,路人也少。转到健德门桥头。“麦当劳”内有人堂食,店内一半的椅子倒扣在桌面上,没见过这个景,打扫卫生也该是打烊以后。不大体面,椅腿林立中,几位食客吞吞吐吐。应该是为的减少食客落座采取的措施,一个月前我在这里进餐还都平平展展的,现在形势趋缓,这店里倒严格了起来,莫不是针对着输入性患者的进入。这边上楼,二楼“宏状元”粥店。门口的检查点上没人,撂着消毒水测温仪和记事本。有送餐小哥一位在那候着,服务员过来招呼说是可以开餐。窗前坐下,另一位过来,没拿菜谱,扬着测温仪,补检。点餐,吃不了带走,家里还有人候着呢。带着饭盒,都上来我自己装盒。候着。刷手机。二十多分钟,一遭上齐了,开吃,这中饭吃早了。牛肉饼、糊塌子吃去一半,那坛红烧肉捡了几块,一碗热粥全部下肚。其他都装盒,打食回家,中饭、晚饭都有了。里里外外进进出出,外卖小哥。三两个大厨、四五个服务生。餐馆内来来往往的人都捂着口罩,多少令人感觉怪异。没见有人再坐下开餐。问过,说是这能坐下用餐的每天也就十多位吧,还是订餐的多,疫情以来这里一直开着。我问餐馆员工上班的有多少?“将近一半吧。”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5【包子】“庆丰包子铺”在马甸桥东南角还有一家,都春暖花开了,应该复工开张了。骑上车子往南去。路过马甸公园往里瞅上一眼,前些日子这里面挺热闹,小青年打篮球你争我夺。甬道上有人在运球,声挺高,像是爷俩。不会是人多吧?为什么不进球场内玩呢。再仔细看,敢情篮球场内空空荡荡,入口处被钉上了长板子,封闭起来。球场禁足了。这是怕人群聚集出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封掉拉倒。我踅摸着公园边上的剃头摊,春节前见过两位白大褂在这出摊,曾经被禁过一段。没来,没复工。这一段蓬头垢面者不少,幸亏都有口罩罩着不大显眼。过街桥的大上坡,脚下使劲踩了几下,冲顶,半坡就停下来,车子不行,腿也没劲了。推着车走过桥面。北三环路上车流不多。周日,上班的歇了,上学的还在歇,也没有周末的培训班开张,要不这个点,逛店的、求学的、踏青的都在路上。植树节都过了,今年这规定动作也都免了,不必带头和张扬了。据说这段禁足五十多天,大自然有所修复,野生动物们网开四面,迁徙的归程畅通些。包子铺开张了。门内通道前横着一张桌子,售卖柜台舍近求远顶在门口,堂食不行。价目表写在张硬纸板上,品种少了。原来的十多种,现在只五六种。猪肉大葱、三鲜馅、一样来二两,再来一份炒肝,我这带着饭盒呢。29元,扫码结算。突然感觉吃顿包子实在是物美价廉。好烫好烫,服务员一路紧着走过来一边地念叨。这饭盒没个抓手可不烫手,从里间后厨走过来不近。二趟又一个来回,包子拎过来。馆子要是这么个卖法,腿儿都得溜细了。我问服务员,开张几天了。“三天。”出来隔壁是“护国寺小吃店”也是不能堂食,窗口外卖,人不多。菜团子和鸡腿买下,晚餐有了。隔壁是“李先生”一家牛肉面馆。两扇门上贴着告示,一边“请戴口罩”另一边写着“正常营业”。正常的意思就是可以坐下点菜吃面了?应该是这么理解。要不要上去看看,上二楼,面条是不想吃了。正在犹豫,门开了,人出来,问一句:里面可以上桌吃饭吗?“可以。”
{:5_249:}包子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6【3.15】3.15晚会打假,一年一度,电视打开,没见。央视还是刘佩琦演绎的谷文昌,一位在海岛种树绿化荒山的好书记。央视电影台播出的是《青年马克思》,半截子看,出场时二位大胡子在酒馆里喝得酩酊大醉,还在清醒时,对弈还不忘探讨学问,黄胡子跟黑胡子说,你得看看李嘉图、斯密和边沁的书……。这黑胡子该是马克思了。夜深人静,摇摇晃晃,黑胡子在小巷子内呕吐了一路,都要送对方回家,最终跟着走进了家。一早,女主人招待早餐,称呼黄胡子为恩格斯。燕妮,家中的女主人,困顿而苍白,她说你恩格斯是被带回家来的第一个人,对我们太重要了,只是你们最好不要去喝酒,丈夫没有你那么好的酒量和身体。十九世纪二位重要的人物,在法国的酒馆中,吃着酒抨击着眼前的世界。一系列的著名的人物登场,他们是社会的批判者,魏特琳、蒲鲁东……。历史过往留下印记,是主义、思想,是著述、论证,是对批判的批判的批判。他们的主张,今人多淡忘掉,屏幕上他们活灵活现了,这等面目和有趣。现代工业兴起,隆隆的动力机械,火车头、纺织厂,工人无产者,发迹的资本家,贫困在积累,财富在积累,马、恩走在工厂、工人当中,探索破解社会的密码,寻找社会光明的出路。魏特琳等社会活动家,演说家,所到之处,英、法、德、比利时,面对无产者们,呼吁正义、仁慈、取而代之资产者,争取公平正义幸福的社会,他们身后的拥趸者无数。但他们贫困的学说,无法支撑一个阶级的觉醒与行动。马、恩参加了正义者同盟,国际工人的组织,1847年帮助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一个幽灵在欧洲回荡。以理论诉诸一个阶级,生产关系的再造理论,令底层的劳动者看到光明和挣脱枷锁的勇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那年马克思不过30岁。理论的力量,百年之后,这个世界由此变了模样,信奉者前仆后继。无产者在变、资产者也在变。抗争、妥协,先行的工业化国家实现了劳动者境况的改善和提高。马、恩,人类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对现实的观察和探索,创建出的理论去动员社会力量和改造世界,后无来者了。理论是如此苍白或是被边缘化了。现实的发展,好像还是有套指引为好。等待天才的再现,有待社会的孕育。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77【超市】天热了,气温19℃。屋内热,市府决定今年的取暖期延长一周至下个周日,敞着窗户内外通透。屋外热、外出退去棉服,口上捂着,有点子出汗。往西面的超市去,看看有无合适的冰箱。没有冰箱的日子一个多月,略感不便。主要是剩菜剩饭没地方放。改变方式,饭菜少做,不好剩啥,当日吃当日毕。囤货也不行,疫情时期多少该存点冻肉、冻饺子等方便食品,都别想。只能是现买现吃,隔天外出采买。需要冷藏的牛奶、酸奶只能换上可以常温保存的那种。居家过日子可繁可简,没有冰箱照过。要是没有洗衣机、空调也都能过下去。水、电、气是万不能缺的。超市楼上是苏宁电器的大卖场,人少,有的柜台连看摊的都没有,但卖家一人看着好几个摊,同行帮衬着卖。我询问二门的小冰箱,卖家带着我先看了海尔的一款,又带着去看伊莱克斯,这么多的品牌就这两款小的。海尔的小款只见着手机上的照片,没见着样机,小家伙连一席之地都占不上。还是照顾咱们自家的品牌吧,交钱,明天送货。楼上的电器大卖场依然萧条,在销货登记本上落笔送货地址时见到,我这是今天卖家销出的第一单。卖家说前两天才搞过促销活动,3.15促销,冰柜卖了20多万,也就十多台,领导不满意说不如武汉的同行,怎么能跟武汉比呀,他们那得囤货所以销量大。 楼下物美超市采购。有一周没过来,门口值守换上新设备,额温枪下岗,只要出门,哪次都要挨上几枪,额头或是手臂。现在人性化了,进门的对着个平板电脑大小的家伙看上一眼,屏幕上出现体温的读数。这个人性化多了,感觉好,值守的人动动嘴就行,不必再邀过来凑近去的撸胳膊卷袖子。超市人多些,吃饭的事哪天都不能缺,一样不能少。生鲜柜台小喇叭吆喝着酬宾广告,黄花鱼18元,鲈鱼18元(斤),还恢复了代加工业务。代加工就可以买,况且看着都挺新鲜。这鱼都不是野生的,野生的价位后面得添上个“0”海水或淡水人工养殖的。千流万流归大海,会不会有那么一年,海洋也污染得带上病毒了。买了条鲈鱼并水果几样。转到酒水区,通道边立了一个长长的专柜,75酒精、84消毒水、看不懂的各类消毒水,湿纸巾,人用的、物用的十好几种,敞开了卖。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3-18 19:30 编辑2478【断】物质丰富货畅其流,网购快递推波助澜。昨下午订单,今早饭才吃完,冰箱到了。网上查到更快捷的购买方式,网购,足不出户,网上下单,当日18时前下单,次日早8点到货,还比我这实体店上门购物便宜50块钱。买得痛快,刺激消费,搂不住就麻烦,费钱不说家里还不清净了。所以要量入为出,牢记“有钱不买半年闲”的老话。前些年打日本引进一个新词“断舍离”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这对老人家们是绝对必要的。但也与我们“破家值万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老传统背离。过去老辈人都有些压箱子底的东西,日子多过得紧吧,但囤点东西,布料、皮货之类的。到我们这辈人,大多就没这种心态了。可旧物,年复一年也积压一些。早年有捐献一说,消纳了一批。这十年八年,又积累下来些衣物。想起放置阳台上的箱子多少年都不曾打开过,旧衣物。卧房柜子内的衣服新旧轮换的穿下来,总不见少,穿坏掉不容易。按照断舍离的观念,多年不用的物件应及早处理掉,晚处理不如早处理。书柜内的书籍,也是一理吧。因为要寻找早年的日记本子,在书柜中寻找一番,也是多年没翻腾了,借着这个机会清理淘汰。有的书自打上架后就没看过,还有塑装都没拆解的。有的书基本上不会再看了,家人、孩子也不会看,那就该断舍离,下架清仓,清走。半天清理出百十本。最厚的一本是部词典,砖头重,教科书一大摞,不想再看,其中有的反复研读过,书页上勾勾画画,彼时的身影浮现眼前。好几本传记,不值得再翻。送它们走,等那位收旧物的老人回来后,让他一遭拿走,会有人去接手,或读或倒卖或化为纸浆,新的人世循环。庆幸我退休那年办公室书架上的图书都留了下来,多是些专业书籍,三个纸箱子装上被有收藏嗜好的同事拖走了。要不也脱不过今日扫地出门的命运。前些年二位同学都想腾房子,提出转送给我一批书,都是几架子书,我哪里敢收,也幸亏没收。2479【老物件】还是有些不舍。现在不舍,将来再舍吧。大多数本册都能想起它们的前世来由,在哪里购进、又是谁送的,好几册签名本,作者已经不在了。再保留些日子吧。想我父母就做得很好,早早的就对身外之物做了处理,不劳孩子日后麻烦。老爸赋闲后不久就陆陆续续把些衣物转给我,穿着合适不合适都执意让我拿走,拿走清净。其间多六七时年代的物件,大多是不曾上过身的,比如跨栏背心收了半打,领带有一捆,西服、制服许多套。除了那背心极好,纯棉制品穿着舒服,够我穿好多年的,其他我大多转送或捐出去。书籍下架,堆在墙角好几摞,等我挑剩下的全送废品收购站,我挑了些老旧的回来,纸页泛黄,跟我岁数差不多的 ,比我老的,挑了一二十本。这些个还在我的书架上,像《英华大词典》还写着爸的名字和购买年月,我也不会看的,念想。父亲留下了点医书后来也转给了我,退下来后,老人家关注健康,搜集些科普小册子,分门别类,一大摞。我一直也没翻动过,等来病了再找上看。父亲最后留在身边的一批书是京剧读本,在他的书架上立着两排,最后的爱。文学书籍,看过,没看的都留下。要不书架空着干什么。自己购入的大多都看了,人家送的多数都没看,没看的书希望能看下来。一年看上十本八本,十年差不多看完了,更可能是看不完。新的图书层出不穷,总还得看点新书吧。工具书还得留下几本,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类的,万一要查点什么,上网也可以查,但要浏览还是纸质的本册翻着舒服。有些书还可以翻一翻的,不新不旧的,像《十万个为什么》《百万个为什么》前者几十年前看过的,现在再看看,知识还在,温故知新。怀旧也好。老古董,那两册《词源》百岁了,祖辈的、父辈的都翻看过,连蠹鱼在其间打洞翻转。留下来是个念想。我还记得姥爷沾着口水捻开书页的样子。再一日,共收拾出两纸箱子书,杂七杂八,教科书为多,洋字码的多。断舍离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80【小红本】闲的。前日老刘在微信朋友圈内发上来他的压箱底物件,年近半百的红皮日记本。六七十年代这种小本本可算得颇有象征和纪念意义,其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要看是谁颁发或馈赠的。要是来自个人,那或是家长叮嘱孩子、老师勉励学生,也或有同学、朋友之间互送,也包括男女朋友之间,或也写上些天长地久的话。我那个时段也拿到两本,应该是长辈送的,我带到了乡下,都是红彤彤的封面,六十年代后期,红海洋,市面流转的十有八九都是红本本。还是满珍贵的,漂亮的本本得块八毛呢。送他人,想都没想过。这本本要是公家发的,上面或会盖上印章和书写文字,为了某事件,颇有意义的事件,或是表彰嘉奖先进,口说无凭,有盖着红红的印章,时兴精神激励的年代,小本本的鼓励鞭策,以小博大。像老刘发上来的这本,封面上印着的图样,时间、地点、事件内容全道尽了。有它就有了荣光,作为过来人才会有体会。按说这个本本,我该有份,我参加了那一年的立功受奖大会,团部礼堂开的大会,坐在长条凳子上,会期不止一天,晚间看的新片子《闪闪的红星》。我手头那一年的奖状还在,但这本子我看着陌生,不曾持有过。老刘这本子来路不清。记得他那年已经团部医院长假养病,评选先进轮不到的。与先进无缘的倒拿到了表彰的本子,里面或有蹊跷。一下子保留了这么多年,一定有故事。翻开扉页或许里面有题字落款,情深意长也未可知吧。我也晒出了个红本本,同样大的开本,颁发单位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时间要早于老刘这本,大概在1973年左右。李庆霖事件之后,北京、上海都派出慰问团深入各地安抚下乡知青,肯定是到了团里,没能下到我们这个连队,北京知青每人发了个搪瓷缸子和红皮日记本,上面都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毛体字。缸子已不知去向,红皮本保留至今,只里面没记下一个字。董子也亮出家底,底子比我们厚。这两个红皮本都有。还有另外两个小本本,扉页篆刻有团委等印章,岁月留痕,当年干得不错,蹉跎了,同代人谁又不蹉跎呢。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481【晒】小红本内写点什么,老刘那晒出几篇。其一,抄写毛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等。最高指示影响深远,时间是1975春,知青运动已成疲惫之师。但路线没变,惯性还在,在媒体间依然光、伟、正,但作为这个群体的当事人,早已过了激情燃烧的阶段,大义已不凛然。广阔天地土里刨食,身体的重负倒在其次,看不清这条路要走多远,大势所趋又身不由己,不甘心亦彷徨。老刘的抄录已是别有用心了。不再是远大目标的实现,而是当时在与疾病做斗争,不屈不挠,给自己打气。想到这里,再看当下,人呢一如既往。苦和难只有自己知道。老刘曾经还有过这么艰难的时刻,在边地时,都没跟我们露过,见面还总是谈笑风生的,当时我们还想着是不是他小病大养呢,怎么会住院那么长时间。其二,还有几篇的内容是记述个人的心路历程。真正的身心交瘁,拖着病体忍受痛苦,外人难以体会,但内心的煎熬大约人所共有。当年入秋老刘正在办理返城手续,归心似箭。北京的回城手续办得如何?批件是在路上还是到了团部?是团里批准还是要过连队这一关,找谁去问?要是不批准可怎么办?焦灼感白纸黑字字里行间。“时光太慢”度日如年。终于,10月里的一天“我成了真正的幸福人。” “永别了兴凯湖 !” 那个时段,知青病退、困退开始松动,老刘属于捷足先登的,既实事求是也符合政策。从1976年知青回归之路开启至1978年返城的大势已成,这之间群体的躁动,大多人经历了这段煎熬,离开的人越来越多,前景逐步明朗,在个体没能走出之前,忐忑不安夜以继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解放了。人一生能有几次解放的感觉,有的人一生都没有,这可能是幸事,也可能是不幸,生活太过平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与不幸。有些是共同的,有些是专属的,农民分得土地的兴奋,知青一代回归城市……。时代伟大、个人渺小。人人都有的一段,刻骨铭心,或也有记不住的可以去翻翻本子。 2482【留痕】董子晒出四段小诗,其中写于50年前的纪念3月18日运动百周年。身在边地胸怀世界,今天的小年青还有几个知道3月18日运动的。诗作的题目是《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二十多行的小诗。这题目应该是当年“两报一刊”的社论,黑字通栏标题,大块文章或有一个整版。那年我正在京探家,还通读过这篇长文。崇拜英雄,英雄的群体,又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第一次,“巴黎公社”总是与《国际歌》的旋律融为一体。又是一年的3月18日,网络上见到的小视频,招摇巴黎街头凯旋门前的红卫兵小将们列队行进红旗招摇,据说是欢庆中国战胜新冠病毒,搞笑。八成是假的。我也晒出了三天的日记。3月18日的日记。时间晚了两年,1973年。当日没有提及,大概也没想到革命先锋们。我那天日记中记述的是吃饺子,不是喜悦是抱怨,大体意思如下:每周休息都吃饺子,徒有其名,吃不到肉(馅儿里肉太少) 还要自己动手,休息日被占去半天……。当年的这个日子食堂还是采用包伙的方式一日三餐,伙食质量不高,胃缺肉。记得那年的夏天就废弃了大锅饭,个人持饭卡打饭。那以后连队的伙食越来越好,选择性多了,食堂肥猪满圈。巧了,我也日记上也写到这条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时间是后一天的3月19日,历史上的今天。说的是田野上再也听不到这类口号的回响。生产的“大锅饭”破除了,早于食堂的大锅饭。推行劳动定额制,多劳还不多得,所以就“干完就走”。当日出工清理积雪,沟满壕平中开辟出通道,以便融雪后排涝。日定额每人40延长米,清掉覆盖的雪,凿去下面的冰,清理铲出淤塞在输水渠中的冻土。记录了当时的劳作场面,抡起镐头,扬起锹,挥汗如雨,筋疲力尽,就为干完回家,回去吃午饭,一天的定额,半天拿下,午后歇了。记得再一年,实行了“工分制”那时就多劳多得。第三篇3月23日记录天气暖和,一早起来地面化冻,走在泥泞中。宿舍墙壁上绿茵茵的麦苗一片,长出十多公分高, 化冻后的顶棚掉下好几块。此时我想起,我们住的可是栋新盖的红砖瓦房,老刘去年写的回忆录中还有一篇《水撼沙》,满是自豪地说到当初施工建造的这栋新房。这质量得声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