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9-1-24 22:14:0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44【又见新人】
十点多钟就进了酒店,已到了十好几位,签到手续办过,还附带签下了若干条款的承诺书。新年过来这是我签过的第二份了,签吧,酒后或可生事,谁又知道,命在老天,去留自己说了不算的。
这次六二班的到得早,好几位对面落座开聊,当中坐的一位不认识,走过去打招呼,“哪位同学?”“咱们老师哎,看好了。”恍然大悟,在同学群里搜寻,怪不得对不上号,体育高老师。这也怪不得我,谁让老师这么少性,比肩而坐,看不出长幼。盘起岁数,老师长我们八九岁。我们入校时小高老师,个头不高,岁数也是最年轻的师长。我说起,篮球场上球赛,高个的吉老师,小个子高老师是绝对主力。我问起老师您这么年轻跟体育老师的职业有关系吧?高老师说:这么些年一直保存着运动,每周三场羽毛球,两次游泳,刚才也是自己开车从顺义过来的……。
坐下来听老师继续聊,记得上次见到老师或许是在世纪初的那年,全校师生大聚会,马尾沟。高老师正好在说育新校的最后一处校址阜外马尾沟,校牌子也在此悬挂了一段,当时与北京132中学相邻,后来小学撤销,与中学相邻的那栋房子拆除,两校合一,拆了墙成一家,教师们从小教变身中教,大部分教师留任,到了八十年代调整了一批基础薄弱校,学校又变身职业中学……。学校的来龙去脉,这最后去向有了答案的细节。
陆陆续续进场,热闹了起来,热气、烟气升腾,招呼声不断。历来我班到的同学最多,老培当初基础工作扎实,每次聚会一桌子都坐不下,这次六二班添人进口也坐满一桌,见着了新面孔。六二的李同学找来我班的黄同学,说起曾经是康乐里幼儿园一个班的,大一班的。这大概是相识最早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幼儿园的事想起来难度太大,老黄这一个劲摇头。我见着了六二的秦同学,跟老吴落实了情况,带着过去打招呼。我自报家门,说起1975年秋北京火车站送父辈的赴香港履新,你也在场。秦同学摇头,想不起这档子事。
照相了,照相了。集体照,全家福。快12点了,六一班还差两位,一位尚在比邻的会议中心公务,另一位尚在路上,不等了。高老师居中,各位坐好、列队,站好,露出头来……。又来一位西服领带,牛同学赶场子过来,抢上了镜头。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4 22:45:4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1-24 22:51 编辑

1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5 20:53:0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5 20:56:1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5 21:02:1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45【说古道今】
郭同学致辞,祝老师同学新春愉快,健健康康一年年,争取各位多聚聚。
聚会就是见面聊天,还有佳酿助兴,香烟缭绕,多日不见或多年不见,叙旧说新,老同学自有专门话题。还是同班同学坐在一起,同学12位挤在一张桌。旧话题重温,还是那些个标志性事件,谁起了王孝明同学,为什么提起他,王波说是曾为他劝架。话没说完又转移到大串联,原来是低年级的小关同学过来敬酒,他们在红红火火的那一年,六一班和五年级的同学7+4组合先奔了大上海后转到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陈芝麻烂谷子,哪和哪的大杂烩。老章还是喝高了,再提达智桥和小胡同学兵刃相见。这事提起过,大约在前年。
新话题不断,从线上转到了线下。几十年矢志不移,初心不改继续关心天下大事。扯不清楚也要扯,衣食无忧者自然形而上,上层建筑。小卢说藏地,老章说新疆,危言耸听,心系边地。悠悠大事,我们又知道多少,凭什么去判断,又拿什么去议论,公、婆都在说,是义愤填膺或欢欣鼓舞?听听、看看,我们又能听到、看到多少,眼见未必是事实。我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在喧嚣中别表错了情。
朱学长过来讲上一段:忙啊,每周五天教学相长,送学上门为文艺少年吹响人生的号角。老朱今天没能扛着圆号过来,但比比划划带着肢体语言:是吹是唱,五脏六腑一气贯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学长一副全身通泰幸福贯通状,你们年纪大的学来也赶趟。
朱学长说得兴起,转到诸位的中心喝住大家,指挥着共唱一曲“一条大河波浪翻,风吹稻禾香两岸……”男女二部唱成了混声,低音部够高,高音部谁都没能攀上去。这帮老的们可比小的难调教多了。
周学妹带着二位一出劲舞。《斗牛士之歌》还是《西班牙女郎》锣鼓点还是小号,节奏拍子,朱学长张嘴就来,起舞翩迁……。
热闹着,又静下来。老郭提议,育新的活动年年月月,线上、线下,故去的老培曾为此出力最多,在此让我们为他举杯。杯盏叮当响成一片,寄托我们的怀念。






1945【你们北京】
好多年没见着海陵了,至少退休后就没见着,发型没变,还是光光亮亮的。上一次见大概是在北京奥运后那年,与他、老培、还有他的两条大黑背一块去探望桑老师,在鹫峰底下的养老院。十年变化,天各一方,海陵面朝大海,年年月月的有何感受,寂寞吗,那黑背还相伴左右?
海陵没胖,海风凛冽也没添多少颜色。我问起海边的日子怎么样?海陵说太好了,那空气、那温度都比你们北京强,我这次来北京几日,唇上干燥得褪了一层皮,现在没事不往你们北京跑,就在那边扎根了。好个海陵,颐指气使都你们你们的,接茬说你们北京没了,故宫也没了……。我听不懂了,怎么就没了?是网络上的调侃段子?
酒喝得挺畅旺,海陵说过去二锅头一瓶两人对撅,现在依然没有减量。这桌上标配一红、一白没够喝的,那边小董倒过来“闷倒驴”味道不如地产的二锅头。海陵说现在每日小酌两次。我说一天两顿酒,是你那的日子有点寂寞吧。海陵摇头,说那看什么时候,天暖和的日子,小区里都是北京人、北京的车,开车过来很方便,只这冬季归于冷清,小区内还剩一两成的人。
前几年有同学动议秋日海边度假,游人退去,清爽世界,酒店、海鲜都便宜……终未成行。海陵说,去也别找人多的日子,五到九月这边休渔,过了这段海货多还便宜。我给大家找个农家院住着,每人每天130元还管三顿饭,这还是贵了,前两年90就能拿下。
人已散去大半。老章声高了,这是喝高了,自带的散装白牌烧酒又掏出一瓶,老章说我这一天基本一顿,上着班呢,酒量没减。身边带着茶呢。听他的意思,茶能解酒还祛病。还转山呢?转,云南的几个山头,这都转了好几趟了,勐腊……。老章今天没来得及讲起茶道。
景学长这边坐下。老章从山上下来又说起贝加尔湖“怎么回事俄罗斯不欢迎咱中国人去?咱去行吗?”
“怎么能不行,安全着呢,那么大的地方谁管你去几个人,别听网上瞎说……”“那哪天咱们去一趟呗,你给咱们导游。”老郭接茬说,别着急,咱们计划着呢,一道一道来,等勘察加半岛回来,老景你给再说说周边的高加索 、茨冈人……。






1946【在路上】
报名58人,实到52位。牛同学中午散会赶过来,离着不远北面的国家会议中心,聊了段新鲜出炉的,半个多小时前嘉宾的发言内容,美中贸易争端、新闻管制……。
终于王朋同学赶到了。拍照全家福时他人还在公交车上,不知为什么方位在王府井。其间伊同学一再询问他走到了哪里,不时地指导方向,倒是越走越近。
进门来抱歉,说从南郊过来到这北四环花了四个半小时。这路绕的,你骑毛驴过来的?从新疆过来四个半小时也飞到了……。退休后一年有半年在北京,还是瞎摸虎眼的,众人声讨。
老王的心思不在认路上。他要是在这方面也较真,那聪明劲路路通分分钟。老王大概是头次来这家店,跟其他各班同学见面的机会极少,走一圈敬酒认认人,大概多是生面孔。不过在座的估计都在网上见识过老王的犀利语言,针尖对着麦芒,还有他系列长诗和词牌。多面人。实在说,线下的老王更可爱。修炼成仙容易吗。
一路风尘仆仆,左突右冲。龙江边地八年,知青来了又潮水般去了,剩下他孤家寡人,还言之凿凿“我就不信了,农民能在这干一辈子,我怎么就不行。我身体好,家里没困难,没有理由回城。”从边地进了南开大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什么研究生,改革开放舍我其谁,探索者和实践者,宏观到微观,理论到实务。二次上山下乡,走得更远,新疆。谁会二次义无反顾,我们这代人,有一次已觉脱胎换骨。“不留乌市,到最艰苦的基层去。” 体制内折腾到体制外,干企业,实业、金融业,招商引资、项目操盘,咨询业、项目策划人和执行人,新闻业,独立报人,十几个版面,他自己撰稿过半。谁批准你干的,非法出版物吧?如此丰富多彩,过了常人的几辈子的人生阅历。不断开辟新天地,哪有休止。
我问及近来做些什么?“在做项目”童诗发蒙,古诗新作。以项目的方式进行,从小学校方面启动,14个课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常识吟诗赋词,还得让他们喜欢。我想起了他的“小红妹系列”。多写点小红妹 诗三百 词八百,诗意人生得从娃娃抓起。“我的内心还是非常年青的。我有过这种尝试,在龙江小学校时,把枯燥的政治时势讲得学生们欢呼雀跃。我有这本事。”又是一次信心满满的征程,从边地走来京城。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6 18:17:2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48【乐事】
打鸟的人乐此不彼,先后十多天聚在同一个地方,还是拍摄红头长尾雀。
“几点了,你看这都到点了,没来,扣奖金、扣奖金。”布什,一位老汉在那挥着臂说着,听有人这么称呼他。“来了、来了。”众人紧着忙叨。原来他们说的是拍摄对象。身边这位搂开了机子,哗哗哗一通地扫,一下子收了有上百张。红头在枝子上翻飞,像是在觅食。“好,太好了,真干净,拍得真干净。”“别往前走,别往前走,鸟跑了谁都拍不成”。还见有人往前挪步。倒是支着架子的在原地纹丝不动。突的一声,红头打着旋子飞走了。“真没白来,全有了。”拍手心满意足的样子。
刚才发话的布什接上话茬“我看表了9点36分,昨天就是36分过来的,我刚说它没来,扣它奖金,嘿!说话就来了,37分,就差一分钟,够准时的。”我问:昨天那只和今天的是同一只吗?“同一只。”回答得斩钉截铁。“这只鸟来好几天了,倍儿准时。”
看身边的这位取景框内调出片子,真个千姿百态。“看看多干净”原来片子干净是指没有枝叶的遮挡,全貌逼真,品相好。这就是站位的重要性,南面的拍手过来看了新片说,我们那边不行,没这么干净,照得还净是鸟屁股。
拍手继续翻他的片子,翻来倒去,拉过来近景,放大了看。真清楚,翅上的羽毛,身上的绒毛历历在目,丝丝毛发条分缕析。看正面特写照,有几分猫头鹰的憨态。侧面像,眼珠子闪闪发亮。这张全身肖像照,红头顶上的冠状并不太红,发黄,短喙,喙下大块的圆形黑斑,胸脯前分开两缕黄色的纹路。这一张是飞片,展翅悬停在枝头,半透明的翅上的大羽透着光亮,那尖喙在啄食着枝干上的树胶。这一张是在啄食树上的嫩芽,已经萌出了新芽。不是收近和放大,裸眼很难察觉红头到底在忙活些什么,飞来飞去就为了口腹之欲。
又来了,还是那只。哗哗哗机子的快门声响成一片,红头在重复着同一个动作,啄食,来了又去了。众位多有所获。“这一会儿拍了四百八十多张。”
这一排枫杨是去年新植的,约三米高,枝干上溢出暗色的树胶引来采食者,红头就喜欢这一口。打鸟人大概是了解红头的习性,来此守株待鸟,还定时定点。想拍到点好片子真得下些功夫。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8 20:53:1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49【小年】
二十三过小年,朗朗晴空。月亏,小半个月亮浅浅地悬在头顶,一缕白云自上挂下,像是一个巨大的耳朵造型,悬在天文馆穹顶上方,几只黑老鸹半空追逐争斗着,伴在边上飘摇的花翅膀是一张风筝。
九点多。公园内有了年的气象,游人多起来,明显比上周的人多,孩子多,小学生放假,家长带着孩子的,操着外埠口音。往外走,回老家过年,进京过年的也不少,北漂的家人倒行逆施,来京城团聚过大年,至少车票好买些 。
园子里,老地方依然聚集着拍手们,比上周的人多,七八十人。今天的天色好,太阳足,北头的枫杨树枝干上流淌着树胶,招引着红头、黑头们天天这里进食。拍手们分成两拨,各拍各的,今天不止一只光顾这里,天暖,吃食多些。拍手们也是口口相传,市区的各家公园有哪些个鸟都门清,打鸟的也都成群,群里面时时交流鸟情。圆明园有些什么,紫竹院有什么……。人多,过来的生面孔不少,人多不是好事,被人惊着待不住,不一会儿就飞走了。黄棉袄和布什还在,看看他们拍的还是红头,百拍不厌的样子。
穿过人群,过长河,最北边的鹰山,就见着一只秃鹫立在树桩上,它也有飞的时候,不见有人到这取景拍照。只我俩四目相对。
归家,家里没包饺子,但窗上的玻璃已经擦得透亮了。中午楼下打饭 邻居家的外孙女在大厅的桌面上光着脚蹦蹦跳跳。放假了,公办幼儿园到点就放假关了园子。小关家的说,我们上的民办幼儿园倒是不放假,可也不敢送啊,送去就得病,还不够着急的呢。见那小姑娘蹦得好欢“我是三色的,三色的。”不上幼儿园就高兴。
餐后推上轮椅带上老爸楼下理发,赶头拨,要不老爸就睡下了。还好,说理发就跟上走,爱美之心还在。洗澡讲卫生,一说再说,这次配合得不错,回到家接着把澡给洗了。上磅约份量,没掉秤。换上衣服,服侍睡下。
三点多返程。进小区门口,身后跟上骑行的同事老吴,电动车前后满载,一米多长的匣子,“查干湖鲜鱼”这是赶集刚回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9-1-29 19:52:0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50【公交】
北京地铁又推出新票制,包括一日票、二日票、三日票五日票等,比如日票20元,周票90元。在规定日期内刷票上车,不限次数。新法有利于临时来京人员,一票在手省去多次购票排队,也不必算计乘几站多少钱了,没有余额退卡的麻烦。两利,对乘车人和地铁票务,至少简化了手续,节省了双方的时间。至于乘车人能否少花点钱就不一定了。往返机场的轨道交通不包括在内,另外地面交通也不包括。来京的大多数旅游者恐怕还是要坐地面交通的,为什么不能做到一票通,一次到位呢,运力上没有问题,交通部门内部没能协调好。国际上一些大都市不少都是实行一票通的,或者说主要是地面的一票通为主,毕竟陌生者来到一个城市更愿意走在地面上,地下看什么?地下蛛网密布,令外来人犯晕。
去年地面公交也推出新规,原来65岁,现在60岁的老人就实行免费乘车。但地铁始终不免,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下面太绕也太挤,不适于老人家们。就是免费了下去的老人也不会太多,地铁运行除了两头,宽松的时候不多,人流涌动,步子跟不上,热浪滚滚,空气够糟糕。
乘坐地面交通比地铁可以少走些路,尤其是市内短途,加上倒车比地下慢不了多少。免费后乘车老人会多些,出来走走,走得更远。只是尽量别跟上下班人一块挤。老人家们一早就蹬车八成是不得以。我一早坐过55路公交,老人家们大多是往北大医院去的,不早去挂不上号。我常坐104路,到师大站下去的老人也都是奔医院的。去晚了,上午就看不上了。
早晚高峰,车蛮挤的。公交车有专用道,比私家车跑得快。过了这个时段,九点之后,路面反倒堵了,此时车内宽松些,走走停停,明显老年乘客为主了。“给老人让个座” “抓住扶手”“停稳了再下”司乘人员不断地提醒。也可能是岁数大了,站立不稳是常态。我看着年轻人也是立足不稳的样子。车子比过去开得快吗?明显不那么稳当。我记得开了大半辈子103路电车的赵师傅跟我说起过,他们开车考核时,方向盘前窗下放上一大茶缸子水,当班跑车水是不能晃荡出来的。老赵退休十多年了。






1951【94路】
倒公交车,101路大钟寺站下来,前面94路车刚刚离站,下一趟过来,我以往的经验至少10分钟以上,这路车很少能见到一次过来两辆的时候,往回看,目力所及没有这一路。往前去,百米之外是“物美超市”干等着不如逛一趟。
有目标的,直奔生鲜柜台的“壹号土鸡”,我家门口的那家“物美”有的卖,这家连锁店也应该有。果然有,来一只,87元优惠价。买过几次了,售价45一斤,优惠87一只,单体重量都在二斤以上。我没买过不是优惠价的,这其实是商家的套路,高定价再打折,让买的人舒服点。“壹号土鸡”是“壹号土猪”的衍生品,这壹号土猪自称传统饲养方法,卖得贵,50元上下一斤。卖了好几年了,比普通的肉味道能好些,后来跟上来壹号土鸡,我问过产地,也是广东的饲养基地,味道似乎是好些,或者是心理感觉好些。这次为了赶车没让营业员给大卸八块,拎起来到门口结账,往车站去。
车站不少人,九点多钟,上班高峰过了。这个车站有五六趟车经停,没见94路过来。等吧。87、88、825、315路。一位大姐跟扬着小旗的车站协管员打听,这有94路吗,我这是头一次在这等车,都等了20分钟也见不到车。协管说,94路就在这等。我一听20分钟没来车,就问94路间隔多长时间来一趟车?“没准,北京三院那边老堵车。”旁边一位老者说,94路车太少了。大姐说,我看87路都过去4趟车了,94一辆也没来。我说,咱不上班,等着吧。各路公交纷至沓来,终于盼来了94路,蹬车,还好不算太挤。迎面站着保安或者叫安全助理,戴着红箍呢,他们这拨人把售票员顶替了。我问,又堵车了?半天不来。“没堵,正常发车。”那不会是间隔二十分钟发车吧,又不是郊区车,这个点这趟车总是满满当当的,不缺乘客。那位大姐发话了,我到中央电视台哪站下呀?是在军博吗?“不知道。”
戴红箍的安全助理,担不起售票员职责。车门一开他来一句“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车载播放器增加一段安全提示录音不就得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1-30 19:39: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52【看电影】
电话打过去“看电影啊,去吗?”“去吧,没事了。看哪场,国产的还是那部《美国骗局》。”“骗局,还是美国的,怕是看不明白吧,还是看国产的吧。”“是啊,我在网上找到影片介绍,是中文字幕的,又看影又看字,太费劲,不看它。”“一会儿见吧。”
撂下电话,想起个词“呼朋唤友”。五十多年前,还是小学生时,到了暑假就是这般。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吆喝着起身,跟家里要上一毛钱,五分钱的电影,五分钱的冰棍,往电影院去。那时住在西四北的胡同里,出胡同东口,往南往北,附近五家影院,南边最远的是红楼影院,北边新街口影院,走起来,三五个孩子结伴出门。先往南走,胜利、地质部、红楼,哪家合适看哪家的,三家都不合适,再折回来往北,护国寺……,最后只好有啥看啥了,记得有一次来到第五家门前,看的是缅甸电影《鄂巴》。
几十年没这么约过了。人都散了,影院大都拆掉,五家只剩下了一家,地质部礼堂,好像还在放映,好多年没去过。老了老了,又约开了。托社会的福,市里各区文化馆、图书馆每周都安排公益电影,乐意看的,四九城转着看,坐车不花钱,花点时间,时间由电影填充出色彩。西城的这处离着最近,公交车二十分钟过来。住在周边的老人家们就更方便了。 据这里的工作人员说,大受欢迎的还不是电影,是戏剧曲艺,各类地方戏都有拥趸者,小剧场经常爆满,晚到的后面站着,不少票友登台,自娱自乐。
快开演了,老刘还没见着,家离着近,掐着点来。住在老城区的好处就在这里,什么都方便,购物、看病,图书馆、电影院。看看周边差不多都是老人家,园子内呼朋唤友此起彼伏,老街坊这见了。我头前拄着枣木棍的长须老人都八十四了,上次来就见着过他,大概是这里的常客。
老刘进来了,左右张望,我后排坐着,大吼一声,这呢!这呢!老刘循声过来。不行不行,我这眼睛不行,我得往头排坐,要不什么都看不见。得了,那你往前边去吧,我坐前面头晕,咱们散场见吧。




1953【涮羊肉】
电影散场,三位见着了,还有老赵。我约过来的,为见上一面,边地的老张快递过来年货山珍湖鲜,见者有份。先电影再聚餐,电话里就说好了,这边街边小店不少,找一家新馆子坐坐,卤煮店就算了,上次散场后对面吃的卤煮,这次换一家,老刘你给找一家。
跟上走,老刘说哪也不去,咱上家去涮羊肉,家里老伴上午出去采买都给备齐了,自己家方便,小孩子放了寒假去他爷爷那了,家里正好清净。
进门见着刘嫂正在忙活,摆了一桌子菜肴,红的、绿的、白的,各色的,当间的电锅子喷着白气。洗手直接上桌,开涮。
羊肉片、调料都是上午才进的货。说是去赵府购来的,似乎是处地道食材的集散地。还有芝麻火烧,也是哪一家品牌店的,反正食材还是成品要买正宗的,不怕跑路。货要好,价格不能贵,类似的东西买贵了不算本事。一瓶台湾的高粱烧42°,老刘说喝着比二锅头强,网上竞价买的,大概是二锅头的价。
三位涮起来。刘嫂不吃羊肉,继续在厨房烹饪,说是要做一道酸菜白肉。在“砂锅居”吃着不错,回来后自己学着做。五花肉大块煮了切薄片备着,酸菜自己加工,在电视课堂中学到的速成方法:白菜洗净切丝,塞入矿泉水瓶子密闭,几天工夫快速发酵,干净,无任何添加。老刘前些日子跟我念叨过。
哗哗哗热水翻花,涮肉入口即化。二轮食材,炸三角,自己烹制的豆制品,油面筋入锅。涮油面筋我还是头次这么吃,是否为南方的吃法。茼蒿、菠菜、粉丝……。
嫌费事的可以选择涮锅子,省了煎炒烹炸的麻烦,不过要是到各处去采买,跑路也要花不少的工夫,还得知道往哪里去跑、去买。
还是家宴好,安静舒心,说话方便。小酌聊天,人不能多了,七嘴八舌又闹了。酒不必喝多,丰简自己掌握,老刘来了三杯,在自己家多喝点也没关系,我来一杯,这酒绵软,刚好耳酣脸热,老赵啤的。
酒足饭饱,香喷喷的芝麻火烧下肚了,刘嫂那又上来酸菜白肉,一人一小碗,比砂锅居的可白净,粉丝、白肉,还主要是酸白菜丝制作的白净。好吃,吃个肚圆儿。


tiantou 发表于 2019-1-31 19:12:5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54【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炖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年前的顺口溜,一直说到年初一,乡间市井习俗。现在借助互联网传遍天下,认方块字的都知道,说得多了,年年说就当真了,也可能就照着去做。
记得我头次听到这一套时还是在边地,下乡后的第一个春节前,在草房子里,老赵给念叨的。在之前,认字也十年八年了,没听到过这说辞。刚经历了文革,四旧扫除不少,现在想想还不是主要原因,虽然也过着旧俗,但没怎么听祖辈叨唠过旧词,或者叨唠了也没往心里去,小伙伴们没人说起过这些。那时左邻右舍南方人居多,有些老人家的话小孩子都听不懂,习俗不一样,好多家庭过年不吃饺子。谁家是老北京,现在想想谁家都不像。那时跟胡同里其他的孩子也不来往,口口相传不多。
二十三过小年那天,家里见着了关东糖,不知谁买回来的。糖瓜粘的糖瓜和关东糖不是一东西,但质地相同,食材为麦芽糖和小米熬制,二十三就吃这东西。老妈说起,这天家里要买来一些,老辈子的事,供祖宗也供灶王,灶王爷那张纸上要给它老人家嘴上抹上糖,再填入灶坑灰飞烟灭冉冉升起,图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网查过才明了,二者主要差别在造型上,糖瓜扁圆形,而关东糖是长条型三寸,我记得该有层白霜,怕粘连涂上某一种粉剂,不敢说是滑石粉。现在的那层白粉不见了。
少年时关东糖每年都能吃到,属季节性产品,天寒地冻时上市,便宜,一毛钱一包,不太甜,有点糊味还粘牙,没奶油糖好吃,但个头大,家人怕孩子吃坏了牙,给个一根两根嚼着。有一年春节前,1967年春季前,在学校住了一段,买过一包关东糖,那次给吃腻了。再后来,去了关东,也见到过这东西,但不想吃了。
小朱掰了块给老妈。我说粘牙。“不沾”小朱说。那给我也来一块。一寸长的小块,含在嘴里,甜味,没了糊味,淡淡的酸味也没了,在口中慢慢融掉。没粘牙。要是动了牙口,粘不粘呢?


1955【二十六】
上网查询得此一段“旧时,北京及华北许多地方,都流行一套春节顺口溜: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年肉, 二十七快杀鸡,二十八炸排叉……。
看来各地说法不一,地方特色。我印象中的那段是来自老赵口中,他老家山东,父辈的来北京讨生活,落地生根。北方民俗大同小异,所以说辞差别不大,都是吃的为主,民以食为天,又到年节岁尾,吃是最大的事。其他也要兼顾着,如精神文明“写对子”。现在写对子,贴对子的很难说是多了还是少了。过去是在院子门脸上贴,院里家家户户自家门上不贴,住院子时我家门框上从未贴过,那时的门比现在的阔大,贴窗花也不多见。现在都住了公寓楼,楼门口有的贴,物业的年年新桃换旧符。楼里自家门上空间逼仄但也有贴的,有的或挂个“福”字。前日小朱在家门口蹬着梯子又给披挂上了,是从楼下活动站领来的两长一短,红底黑字,不是印刷品,手书的,大概是单位那位张姓书法家的墨宝。去年夏日郊区疗养时,他当场挥毫写下二三十幅,我曾收了一幅。门楣换新,跟人添件新衣服上身似的。
“扫房土”和“扫尘土”都一回事。单位年底集体大扫除,到了各家各户按老理也该年底清扫一番,平日懈怠的人家多。不过现在新生活,改年年为月月甚至周周的不少,自己打理或者雇人打理,小时工很普遍,没必要毕其功于一役。但除旧布新的观念还在,又一个轮回,想新年新面貌。大人的里子难得新了,面子上做做新吧。我把玻璃给擦了,迎面的大玻璃,一眼见得到的地方。
年货呢。搁四十年前,前一段上上下下好一通回顾改开四十年,这日子正是备年货的时候,市场突然丰盛起来,大小菜市场绕着圈排着长队,鸡鸭鱼肉,凭本购买,年前采购的任务比烹调的过程还耗时。这也是年味之一吧,春种秋收,年终丰盈挥霍一下。这景致现在没有了。
市场一年四季愁的是卖,市民不再为年货着急,闹心也是不知道吃什么才好。各单位逢过年给员工备上一点,这日子街上拎匣子的多。前日到图书馆看电影,门口一大摞“天福号”食盒,员工们来来往往正在招领。“炖年肉”也可炖可不炖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 19:48:2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 20:57:0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56【杀公鸡】
“二十七 快杀鸡”。大家庭还得备着,三世或四世同堂,团聚日,餐桌上满满当当才像个样子,吃不了多少,也要看着富态、热闹,过年的日子图个吉祥,一年就这一天两天,生活要有仪式感。这些个旧习俗就是传统的年味,繁文缛节都精简掉,年味就淡了。所以这个时段科学、效率、养生等等名目都可以放一放。
农业社会的老理老事有的现在做不了。想这鸡就没地方杀了,有检疫的要求,规模化生产,工厂孵化、育肥,流水线上屠宰、分割打包。这些年城里、城边上见不到活鸡,不允许出售。就是有鸡,会杀的人不多了,我们这代人还行,有过操刀经验,好多年不杀了,手生。
鸡也不是随便杀的,杀年鸡,公鸡?母鸡?应该是公鸡。“二十七 杀公鸡”有此一说,在南方也有此习俗。九十年代初的某年节前,我在江苏无锡的陆墓住过一段,不远就是农贸市场,熙熙攘攘,沿河摊贩的竹笼内扣着五彩大公鸡,带着逛的当地人介绍,过节家家一般都要买只大公鸡上桌,个头大精神的才抢手。盘子、汤锅里油烹、汤煮哪里还寻得到精神劲儿呢。但过年的人要的就是这股劲儿。现在城里人要到动物园去看它们了,“左手一对鸡,右手一对鸭”走娘家的景,要到老电影中重温。真要是只五彩大公鸡立在眼前,这么漂亮未必下得去手了。
想吃这东西得往远处的农家院去,现抓来宰的。不过这过年的日子,人家那不一定营业了,关门谢客自家乐呵,有钱也不挣。再说也没有这种讲究,除非回娘家串亲戚,山里面,村里面,吃了、乐了,还可以放炮。
老刘电话问起逛大集买年货了吗?市内最大的属农展馆大集,上一个春节时去过一趟,年货丰富,价格也不贵,就是人太多,摩肩接踵,没有购买目标,单要为逛逛就不值得去挤了。家门口有马甸大集,谈不上大,农副产品数量不多,月底关门前去了一趟,买了两袋东来顺的“筋头巴脑”前几日串门在人家里吃了碗苏巴汤,用此作为主料,蛮好。






1957【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发”还是“炸排叉”各有说头儿。无论先后,不必亦步亦趋,旧时也不会按着顺口溜一一照办,不过是提示节前该办的事项,哪家的媳妇还是婆婆这日子口其实都不会“落空”的。
过去讲究过年期间不动火、少动火,那干粮就得多备些,所幸北方足够的冷,放得住。我家六十年代末以前都是姥姥掌厨,早早就蒸下好几十上百的馒头、豆包,放在家中的东厢房里冻着。
发面,我家用的是老家传统的“引子”发面,小米面(或玉米面)发酵后晾干后储存起来的引子,每次发面时撒上一点,不像一般家庭用的“面肥”。其二揉面,姥姥不惜力,发好的面团放到面板上且揉呢,翻过来调过去,我家的面食出锅又大又白的诀窍全在这两项,尤其在揉工上,费时最长。然后包馅成型,豆包还做成小鸟、小兽的形象。做豆包是个麻烦事,红小豆煮烂捣碎,用纱布滤去外皮,加入糖或桂花拌出豆沙馅。一锅三屉,要蒸好几锅,一两天可忙不完,忙忙碌碌就姥姥一个人忙活,孙辈的我们帮不上,也没这心,寒假里一通傻玩,节前就开始放炮了。
在我家,三十晚上炸排叉 ,而不是在二十八,是在晚上的团圆饭之后,到齐了或有八口,哪一年也许十口的时候也有。年三十,上班的人都到家,人手多了,闺女们替下老人,大人们边做边炸边聊,带着烟筒的炉子支在屋内,屋门敞着,油烟子的香气四溢,小孩子里出外进抓上出锅的排叉就往嘴里塞,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放鞭炮,奢侈点的二踢脚、麻雷子,那时难得见到半空升起的焰火。
大个的馒头要吃上好些日子,排叉放到大锅和饼干桶内存续的时间更长。
现在家里好多年没有发面做馒头了。记得去年我在农展馆大集上买过俩山东馒头,一斤一个的。我问过他们是用什么发的面,卖货的人也不知道。“礼失求诸野”我还问过山东老家的堂妹,她们发面也不使用“引子”,用的是店里买来的干酵母,说是蒸一堆馒头的习俗还在,不光过年,谁家办喜事,村里办席,亲戚、邻居都帮着蒸馒头。
排叉也好多年不炸了。下一代的媳妇没能传承下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9-2-2 16:53: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2-2 20:19:3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58【洗澡】
年前人人都要打扫个人卫生,剃头、洗澡,也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在吧。自从前年办了张小区内的健身卡,大体上每周去一趟健身中心,里面项目挺多,兵乓球、器械、拳击,还有贴身陪练的年青教练们。我只取一项,游泳,八百一千米游下来,有时游着游着记错了数,那就看看壁上的大表,四十分钟差不多就出水冲洗,一个小时全套完成。游泳锻炼和洗澡卫生合二为一。
原本一些地方尤其是乡村没有游泳一说,到河里、塘里嬉水都称为洗澡,“脏水洗净澡”。城里文明些,分得清,游泳是游泳,洗澡是洗澡,在自家洗澡就是洗澡,到河湖里那就是游泳了,野泳的地方出水后通常没有洗浴设施。去健身中心则二合一,为的是健身游泳锻炼,很少有单为洗澡去的,游完后肯定要冲洗,所以冬日家里的热水基本就省下了。
小区的中心明要关了,一年到头歇这一周。我再去游一趟洗个澡。人不多,门口没几辆车。
更衣室内卸装。老三位正聊得热闹,说的是人命关天的事。说万幸万幸,幸亏他老伴跟着,要不醉酒出事,谁都得担责。他不该什么都喝,喝杂了。你们也不劝劝他,出门的时候就见摇晃着,怕他出事,有预感,我还跟谁说来着。你有预感你怎么不陪他回去?说的也是啊,我瞅他出了门就跟老伴拌嘴,咱就不好掺和了,谁让他赶上了,也许不拌嘴就不生气,还不出事呢。这回他至少得躺上一年……。
还好,他们说起的这位是骨折,不至于要命。这大过年的,喝酒伤身,事故高发阶段。想起前些日子同学聚餐时,主持者安排了签署安全承诺书的环节,看来是血的教训约定俗成了新规矩,还真不是多此一举。
我听完了事情的结局,身上也褪光了。戴上泳帽和泳镜,伸手往袋子里掏,里面就剩了条毛巾,泳裤呢?东西都在这呢。完了,最要紧的行头没带来。想想还是没带,走之前想着别忘了带毛巾,两次来这都没带洗澡毛巾,想着这个,却忘了最要紧的。这没法下水呀。回去再拿?要是热天就跑一趟了,这里外三层的穿来脱去,麻烦。嘚,不游了,咱改洗澡。


1959【苹果店】
去了趟西单大悦城的苹果店。不为买苹果,苹果哪都有,自家的苹果牌的平板电脑罢工了,上不了网。老也没用了,有几个月,前两天要用时打不开,被锁住,提示语让输入密码,哪个密码?试着输进去好几个都不成,重置密码吧,人机对话,机子也没有提出这个要求。不知如何是好。走一趟苹果店,被锁住不是头一次了,上一次就是来这给解锁的。
上午店面里人不少,买手机的年青人。近期苹果降价促销,也是因为在广播里听到这条消息,才想起来这店中解锁的事。总店的销售员不少,有工装在身好认,就是没得闲的。里面柜台曾经有排队等候的区域,现在被取消了,没有队伍可排,就不必设置相关功能区域。苹果的销售大不如前,国产品牌手机,如华为一帮如狼似虎紧追不舍,出货量超过苹果,据说技术性能彼此彼此,十分相近,但价格上还是苹果遥遥领先。大多消费者钱袋子并不鼓,年终发了奖金的,也还是考虑性价比的,功能差不多干吗要多花不少钱。用了高价手机自己身价也高起来,一定有年轻人这么想,于是追时髦,愿打愿挨,被锁定为目标客户,这次不同款的苹果手机降价数百至千元,节前还吸引了不少人过来。


在销售大厅里面转,服务人员一对一为顾客介绍产品,答疑解惑。见着位小伙刚结束一位顾客的业务,赶紧上前搭话,说明情况。小伙接过机子打开操作,也是反复几次,多次输入密码,又是上网打开电子邮箱,在对方的机子上,还要打开手机接收验证码,用我的旧码连续输入几次,进行了密码重置,最终解锁成功,苹果机又能够上网了。问问为什么被锁住啊?回复我就是长时间不用,被自动锁住了,这个机子如果是在国内市场购买的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将来会不会还被锁上呢?还有可能,你们经常用着会好些。
谢了小伙,给解决了问题。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老人家们经常就玩不转,一而再。事不过三,希望不来第三次。也难说。


tiantou 发表于 2019-2-5 14:11:5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2-5 14:49:4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64【看屏】
春晚不好看基本形成共识,难看也要看上几眼,本无期望,审美不成,审丑也也成,也不会差得太离谱,摆脱不了平庸。现在台上的一拨人,编的、导的、审的是底子最差的,想想他们小学、初中段正是知识荒芜的年代,少时的缺陷成年也补不回来。操办人江郎才尽的另一面是观众一年又一年不会徒增一岁,欣赏水平渐高,见多识广,笑点升高。
年年的开台锣鼓欢天喜地状,好多好多年,好热闹的尽可按点开机,否则就躲过它。后面想看的是相声、小品,我没能看到开头的,听到,在车子中的广播中听到的,没能留下印象,相声上来的挺早,我听了一路到家。说的什么内容,次日码字时想不起来了。
台上唱歌、跳舞时就换台,电影频道播出《建军大业》,看看这段史实,李大钊东交民巷就义,面对屠戮的共产党人在召开最高会议,是八七会议吗?陈独秀主张交枪,他把主张枪杆子的毛轰出了会场,历史上有这个场景吗?
跳过来跳过去,换台。看了几个小品,乐子在哪里?《车站》内三对人物到齐了,抖出的包袱是抄袭网上的段子。再转到电影台,开始打打杀杀,枪林弹雨一段。转回去,潘长江俩口高价买回来智能床垫,也没乐子,可有教育意义,对老人们。《抢位》转回教室内看几位抢位子的家长,这出戏看个完整,也没什么乐子,翻检了一下现在学生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内心。
没见着新的晚会节目单,网上的不可信,还说有朱时茂、陈佩斯的小品呢,谁信呢,也没必要去搜。点击之间,挑着看。北京台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剪辑版,上个世纪的东西,现在还能令人笑起来,梁左一班人走了、老了,后继乏人。还有赵本山也老去,去了老赵,少了笑料。嫌人家俗,拿残疾人开涮,也有不开涮的,笑是硬道理。现在的小品让人笑不起来,年轻人笑点低,场子里的人是必须笑的,不是随便个人就可以到现场的。
刘谦的魔术不该太多的话,前面的啰嗦、铺垫让我换了台,又关了机。
打开手机,读屏,四百多微信。小同学群里二百条,清空,机子已提示“存储空间即将用尽”一通清屏。内存总是吃紧,该换手机了。
11点,吹灯拔蜡,看窗外夜色中的几座大楼闪闪发光。没见着升空的焰火,隐隐炮竹声闷闷的。睡个好觉。


tiantou 发表于 2019-2-6 20:45:2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64【飘雪花】
安安静静的北京。三十、初一,竟然没有听到清脆的炮竹声和升空的焰火,这么大的城市令行禁止,能做到真不容易。今年没看见卖花炮的,既然五环路以里禁止燃放,当然也就不卖了。手痒痒的,可以往远处走,开上车子。今后北京的年节就是座安静的城市,上一辈人尽可以去怀念,新生代从未见识过山呼海啸的烟花之夜,也就全盘接受这份现实:饺子、春晚继续,大街小巷挂着灯笼,街面通畅,人迹寥寥,热闹的地方有,庙会,摩肩接踵之地,还有寺庙,网上见到小视频,白云观外排着几里长的队伍,道士作法或是香客们烧香祈福。到现在我还没去过这处道观。有信仰的多起来,视频的画面上年轻人多,有工夫也有脚力排得起队,没听说他们舍粥。一代人的时间,北京年节的面貌一变、再变,像是跟着我们在变老,从喧闹到冷寂下来。
连续三天,我开车在路上跑。平日正常情况下半小时、一小时的路程,现在一律打个三折,回老家儿三次,分别为12—15分钟之间,碰上红灯多了三分钟。这个时段不开车有点可惜了,虽然只开到80公里,三环主路上的限制速度。好行车也好停车,小区路边就有车位,不必进小区的地下车库。
初二上午约的九点半登门拜年,往东三环去,平日差不多得四五十分钟,这次全程跑了11分钟,到小区门口泊车下来,还差着近半个点,没敢上楼叫门,在边上的松树林内绕了一圈才过去。飘下了雪花,楼间隙中现出昏黄的太阳,总算见着雪了,也摸到雪。雪没能落到地下就消失掉。
雪若有若无。北京下雪了吗?拍手又失望了。午后在网上见到带雪的照片,注明是延庆街景,薄薄的一层,在地面呆住了,一片白亮。那是北郊高地上,市区城里只是零星雪花,属于“无效降水”终还是一场空。整整持续了一天的昏昏沉沉。下午时分走在冷清的路上,比上午多了些拎着大包、小包走亲访友的。家门口的小店餐馆大多都关门了,超市还开着,无论何时何地总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店敞着门。
年节,大概最高兴的事莫过于下场大雪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9-2-7 16:34:5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965【羊肉串】
各家卫视各显其能都整出一台地方的春晚。好不好看另说,早年过节时,大些的村镇都会开台唱大戏,其实地方的人说好就是好,自娱自乐性质。我在边地时,在连队的土台子上看宣传队的演出,连的、团的、师部的宣传队演出,都看得兴趣盎然,地方特色,内容或是身边的故事,有你熟悉的人在上面蹦蹦跳跳。演不好还演不差吗,有时出个丑也是个乐子。
浮光掠影几个地方台的春晚,挑着看,三两分钟换台。地方台新人辈出,新面孔,歌舞、地方戏、小品相声,好多台都有相声,连南方的也说相声,东北口音的小品。冯巩这次没在央视露脸,跑江苏卫视登台。新人新歌,好像没怎么听到老歌,老歌至少在老人这还有些人缘。新歌越来越难得听出好来,像是古往今来唱得太多,好曲子被穷尽了似的。看看各家春晚的大会场,多是青春的面庞,他们能够嗨起来,都是当下的流行曲,听老歌他们又没了感觉,众口难调。
在旅游卫视多逗留了会儿,海南台的节目。单调了些,没见语言类节目,舞蹈、唱歌,老人唱的新歌。佟铁鑫老没见着了,以为他已淡出舞台,还在,看着还年轻。比想象的年轻些,好像他该是比胡松华小些的年纪,是哪个台胡松华还在唱,老当益壮。佟铁鑫还没到退隐的时候, 台下整齐划一鼓掌欢呼。前台席上,那个胖子大概是位地方官,屡屡亮相,几分几秒的镜头要给哪几个出境人,都是约定俗成的。看到八一厂的老演员田华了,观众席上就她耀眼,几十年前出演过《白毛女》。还有谁在海岛过冬?没待看清,那胖子又被摇入镜头。   


上午下楼,底楼前台的保安目不转睛看着手机,跟他搭话,说在看春晚,我问今年的春晚怎么样?“不错,不错。”看到些什么好节目吗?“陈佩斯朱时茂小品。”春晚有他俩?“有啊,当然有了。”什么节目?“卖羊肉串。”这不是扯吗,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了,这孩子太年轻,那老哥俩台上卖串的时候这后生大概还没来人世呢。


tiantou 发表于 2019-2-9 21:27:1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海之南》(己亥年)


1【己亥年】
年初四一早上路。环路上车少,汇集到机场高速就快不起来,起早赶路的人多,半个点到机场,比平日还是快些。
前一天午后三点打给96106出租汽车预约电话,联系次日的车辆。客服人员接起,问明时间、地点后告知会有人接单联系我。结果到了晚间七点多才过来电话。不是“抢单”吗,过节的日子没人抢了。约车的时间有点早,但天也亮了,或者那个时段机场的回头客少,不愿意去,更主要的是车主们都返家过年了。家门口这条小街平日是出租车交接班的集散地,现在基本上见不着的哥们的身影。
六点半的哥过来电话的时候,见到车子已到了门外,挺准时。我问的哥为什么昨天接单那么晚。的哥说还不是因为都回家过年了,他自己也是因为住得离这近,要不也不接,过节街上打车的少,这几天是两头跑跑,每天三二百的进项,已经接单跑了三次机场了,白天就串门走亲戚。我又问起,你打过来的电话显示为营口的手机,为什么?的哥说那是公司给分配的虚拟电话,这一单结束,也就没法联系我了。我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要虚拟。
我问起,天天跑路看到北京哪下雪了吗?通州那边见着白了,城里没有,顶多飘俩雪花。聊着天跑着车。“看!路边”的哥给了一嗓子。我往右边看过去,暗色的林地中斑斑雪迹一闪而过,再看,没了。算是见着雪了,快到机场三号航站楼。
天大亮,机场已是忙忙碌碌,机场一年当中能有几天松快日子。
昨晚在网上办理了值机手续,电子客票不必取票,机器上还要领张登机卡,无行李可托运,直接往安检转候机大厅,提前了整整两个小时到位。
九点半飞,没想到的是机舱内满满当当,昨晚值机选座位时大部分都是空座。每排九人,共六十排,五百人上下。按说这个时点进岛的人少,出岛的人一票难求。我这倒行逆施也没赶上个宽松。
午后一点落地海岛。整整一年没过来,隔了一个戊戌年。上一次丁酉鸡年末尾去的,年前离岛。这次己亥猪年开门。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0 20:20:5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热】
落地前机上广播报告地面温度28℃。候机大楼通道边上一溜更衣小木屋,早就满员,过来的乘客就势哪方便就哪脱,铺拉了一大片,反正内衣不脱。我这羽绒服塞进包里,其他的卸装也要拎在手中,还是披挂着走吧。
接站人都是短打扮。这里最冷的时段在元旦前后,过后只要雨水不来就进入暑热,阳光灼热。站前上了出租车,到底是小地方,只有车等人,没有人等车的事。车子开起,窗外吹进热风,车载表上的温度为37℃。路畅,人少车子不多,因为是在假日,半小时到家,身段没动,已然汗流浃背。
不到两点钟。赶的就是这个点,追着太阳。订票时就要盯着太阳的轨迹,不仅是日出日落,还要关注天气预报,避开落雨的天。一周内的预报还靠谱,真要赶上阵雨也有辙,启动除湿机吧,效果自然不如太阳的味道好。这趟不错,预报前后连续一周多的晴天,都是30℃上下的天气,订票没错。到了就开窗通风、晒被子,挂满了阳台。午后的太阳足以祛除滞留的潮气。赶早不赶晚,还有开门过日子的油盐酱醋茶,天黑前也要打理。
街上空落落的,小店八成关门了,饭馆、杂货店。农贸市场开张,花花绿绿琳琅满目,节后购货的人不多,可价格见长。大葱5元,白萝卜、胡萝卜都是3元,北京超市内白萝卜是1元。鸡蛋8毛一个,还是老价格。海甘鱼开价42元,上次过来最贵时才30元,让过节给闹的。水果好像也贵了,莲雾9元,香蕉5元一斤,买了四根9元,地产的水果两元左右的见不到了。卖面食的没有,常住的北方人自产自销的,这些日子回老家过年了?新鲜面包也没有,面包房没开张。一圈逛下来,沉甸甸采购了一大包,人走出了汗。
晚间可以枕着太阳的味道,而不是其他异味。那被褥收早了,包含着热度,抖落开,热情四溢,南窗进来的也不是凉风。室温27℃,比老家那高出10℃,明显地不适,再好的太阳味道如果温度高了就都不是味了。
到柜子里找出扇子,扇起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0 21:11:3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破五】
一早等着听“破五”的爆竹炸响,没等来。
头天下午出门采购时见到大门口条幅上刷着大标语“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共创文明和谐社区”我问门房内的保安,真不让放啊?“就是不让放,一放警察就过来。”我问,小区内不让,小区外可以吧?“不让,不让,你好好看看”他走到门外,敲了敲门房旁告示牌上的一纸通告,还盖着红章大印。注目其上,标明环路之内禁放,东西南北划定了范围,到底多大范围我也搞不大清楚,但开车曾走过几段环路,经过之处不少地方如荒郊野地,环路之内还有不少城中村,也都禁放。去年还没这规定呢。
为什么不让放,没讲什么缘由。我又问保安,保安说城里到处都是燃气管道,有危险,所以不让放。这个道理不充分,我又说,那通告中有条规定:在2月3日至20日之间禁放。以后是不是就可以放了?保安说,过年、过十五,过了十五也不让放。我说这通知上写着的可是20日之前不让放啊。保安也不看那告示,估计这位大概是不识字。
通告上还有一条:2月3日以前购买的烟花爆竹可以凭发票到指定部门去退货,这么说来,年前还可以买到的爆竹,一到过节就不让放了,而且规定本月20日以前都不让放。20日以后如何,不说。这都是什么人写的规定啊。我想起来了,大概不少节前驾车过来的游客,带着花炮过的海峡,打算到这边过过瘾,这回可都受限了,只能开车到郊野的村边上去放。
海南本是个农业地区,农区保留的传统习俗更多些,不是一纸禁令就能禁住的。年后马上就进入当地的“军坡节”,村村都要唱大戏,大吃大喝,流水席,附近的村镇轮流坐庄,要热闹好些日子,比春节热闹,爆竹连片,硝烟缭绕,就靠这惊天的动静来撑门面呢。如今市区已经是高楼林立,密度够大。禁止烟花炮竹也有道理。但头年禁放,也没能早早地安民告示。这一天下来,执行的效果不算差,我只两次听到噼噼叭叭的爆竹声响,一挂鞭的工夫。安静的海甸岛。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1 20:25:0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4【下海】
往海边去。沿途养护绿植的大姐们已经上班在忙碌着,她们终年在路边修修补补,海岛的旱季,剪除枯萎的灌木枯枝,堆在小车子上拉走。
旱季,一些绿植不那么茂盛,干干巴巴的大片叶子带着响声坠地。路边一排不知名的乔木,叶子褪尽,枝头结着不小的果实,木瓜大小,不是木瓜树,主干上密布着凸起的锥形尖刺,从根部一溜环绕遍布枝干,在保卫着自己的果实,大概是防范四脚兽的,人要是徒手攀爬是不行了,但拦不住飞鸟啊。枝头的果实不少,植物进化达成了预期目的。
绿水金沙。白沙门的沙滩又见生长,海水静静的,只在拍打在岸边时翻起浅浅的细浪。好天气,人不多,远远的,游人都聚在了海岸线的东头,水中游人寥寥。
西段这边人更少。我踏足海水时只一汉子正在往下面脱衣服。打过招呼,好像没见过,说了几句听出是本地人,圆头圆脑粤人的模样。跟他打听几位东北老哥,说是在东边,老苗昨天见着过,不常来,好像是在哪上着班呢……。说着说着,这位褪了个干净,一丝不挂光着往下走,说是中午还要外面去吃饭,裤头不能湿了,没得换。这地方光着晒的有,光着下海的少见。
正是涨潮的时候,这里下水也不会踩到淤泥,先游上一会儿。海水不凉,连续晴天水温高, 无风的天没有浪涌,游着不大过瘾,平静的水面一圈圈的小黄点子,据说是水母的卵,再过上两个月水母就该上身伤人了。
出水上岸,小胖过来了,年青人变化不大,拎着个大桶装着网具。说起见着你们北京的老李了,这些年只我和老李每年冬天都是这里的常客。小胖也是一来多年,像是早就不工作了,只要天好就来这边下网。我问起鱼情如何?小胖摇头,不行,玩呗。我问昨天抓了几条,够煮锅汤不?小胖说昨天一共就抓到一条,摘下来又给扔回去了。
小胖整理网具。我告辞往东面去,那边游人多些,看看老相识们。
没见着熟悉的面孔。见着穿着裤头的就打招呼,哪里来的?长春的。长春的,那位数学老师今年来了吗?这位大概也不知道,我也想不起来他姓什么了。我说,人不多啊?连在水里带岸上穿裤头的不超过十位。这位长春人说,走了一拨了,有拨来早的,这时候都回去了。
再下去游一趟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1 20:34:1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5【秀英】
海口的老城区称作“秀英”的地方不少,不知有什么讲究。大地方如“秀英港”,过往海峡两岸的客轮在这里停泊,离市区最近的泊位,包括滚装船停靠,自驾游的人都熟悉这里。还有处曾经的军事要地“秀英炮台”炮位上至今还矗立着几门早年克虏伯制造的大炮,黑黝黝的炮口对着北向的海面,现在从这个高地望出去,一片大楼,唯独见不到水面。海岛上百年间也在逐步扩展,江河拖带泥沙淤出新陆再加上近几十年的围海造地,边塞的炮台高地,移位成了市中心。
还有这海秀中路旁边的“秀英村”,公交车在此设站。头次坐公交车过来,可这村子在哪呀?前年来过这里,开车过来的,登高上楼,俯瞰周边,往西、往北的方向一片水泥森林,难得见到绿地。二次造访,问起这秀英村在何处。跟着来到窗前,主人指向楼下,下面就是秀英村。
楼下就是村子,横七竖八楼挨着楼,三层、五层的多,不少属于“握手楼”,见缝插针,哪还顾及到采光和通风啊,就这么挤挤插插。再往北,高楼大厦之处自然是出了村子的地盘,农人尚无财力,大概也不讲究集资建高楼,各家是各家的。主人说,有的农民有好几栋楼,原来的平房扒了,都建了楼,村子哪还有农地,早被征用修路盖楼,自家的宅基地上盖楼谁还管得了。也是众望所归,种地没钱挣,起了楼,租出去,比种地收益高多了。而且是铁杆庄稼,旱涝保守,总会有租房住的人。
城中村的轮廓大体能看出来,一片建筑的洼地,近处的几栋都贴着瓷砖,新立起的。放眼望去,整个村子白花花一片,见不到高大乔木,几栋的楼顶带些绿意,种的灌木,搭的瓜架子,菜农在楼顶上耕耘。贴近处,属于村口之外的酒店,几株高大乔木绿意盎然,边上是小小的院落,几间黄色和绿色琉璃瓦的小房,主人介绍说,那里是村口的村庙,供着神像,村民聚会的地方,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还要游行仪式,举着幡、旗绕行,燃放烟花爆竹,今年不错,禁放,安安静静的,要不得折腾好多天。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2 07:46:2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2 13:46:4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6【日子】
秀英村边串个门。小赵俩口算得海漂老人了,06年这里置业,以后年年秋后往这边来,躲过东北边地的天寒地冻,呼吸道的痼疾大有好转,没有疗效也不会跑这么远的地方来。去年十月底过来的,三月份开春后再往回转,乡里还有地要种。
一住就是四五个月,如何打发日子,有些什么好去处吗?赵说,都十多年了,就这么大个地方,能走到的地方走得差不多,现在就是在周边转悠,下海游泳不行,只能走步健身,上午对面的大公园走走,路上买菜回家做饭,再不就是看电视,海峡两岸栏目经常看,看那口气,习任内得把台湾问题彻底解决了,你们北京有什么消息吗?有什么消息,还没你知道的多呢,不看那个栏目斗嘴掐架……。赵起身上厨,翻腾那条一早买回来的活鱼,都炖了两个小时了。
一桌东北家常菜满满当当。又上来一盘水晶合子,糖三角的造型,晶莹剔透山核桃的糖馅一目了然。这个得趁热吃,我们老家当地特产,核桃是我们山上采来的。这豆角烧肉,豆角也是家里背来的,园子里自己种的晒干,干菜烧肉另外的味道。知道你不喝酒,咱这是自产的饮料,你们尝尝,纯天然的山里红手工精制……。不炒了、不炒了,桌子上摆不下了。赵师傅说还有俩素菜,你们吃着我这马上就得。
赵太的身体好,带着帮舞友公园里跳着,五湖四海哪的人都有,热热闹闹高高兴兴。舞友中女多男少,高龄的有八十多岁,其中有位新疆过来的舞蹈家,几年都没能推广开他的新疆舞,这回过来改跳“锅庄舞”动作简单,一下子就火了,里外转了三大圈人。
菜品上齐,食材半数来自鸭绿江边的山地。八个热菜,这是过年饭的继续啊。四口人,每人得两大盘,哪吃得下呀。饭前还说起俩口子正在减肥,米饭减半,素菜为主,老吃炒疙瘩白。减肥计划成效显著,一方减下10斤,一方减下8斤。这一餐上来,这么丰盛又得增重了。赵说,减肥也不能老减,每周也要改善两次伙食,不差这一顿两顿的荤菜。




7【故事】
丹东小城,凤城更小。二位说说小城的生活。个人不曾经历过的,听来都是故事。
俩口也算是基层公务人员,或是事业单位退休,退休收入不如大城市,但小地方自有富足安逸之处。房子不必住多大,俩口子二居室还不够吗,带电梯是必须的。嫌不够,乡下有二亩地呢,租的,地上有房、有苹果树四十棵,砍了,说是吃不过来,也没地儿送,送还费事,当地不缺这个。地里种瓜种菜,每年的菜钱省了,但省下的菜钱不抵跑路的汽油钱,就乐意跑来跑去种瓜点豆,吃不了的可以晒成菜干留到冬天,现在地窖内还有几箱子大土豆。发芽?不会的,四月份之前不会发芽,窖里恒温。
秋日小秋收,榛子、山核桃,半天出去好几十斤背回来,市场上卖得挺贵的。山里红每年都采不少,看看我们的收获,手机上亮出丰收的果实。别看个头小,但好吃,就是有点费工,得用热水焯过,揪去里面的核儿,阳台上晒成干,两个太阳就够。家里的饮料以它为主,煮时加点糖,放冰箱内,一年四季都喝它。当地还有林蛙,不过现在不好抓了,山地承包都是有主的,整点来吃没问题。
城里乡下跑着,得弄辆车,几万块带后车厢的那种,搭乘载物来去就方便了。夏天我那乡下野炊,两套烧烤的家伙,什么都是现成的,我那常去人,经常住在乡下,活不少。
男主内,女主外。小赵是家里家外这些活计。赵太跑外,公益事业,关心下一代的事,不是自家的孙辈,大爱,祖国的花骨朵们,传承精神文明、优秀文化都得从娃娃抓起。俩口子半年忙,半年闲。
丹东的凤凰山的老牛背我是爬上过的,还是壮年的时候,峰顶巨石上锚着条铁链子,揪着它登顶汗流浃背,怕是现在上不去了。山底下转转也行,采摘点什么,除了京郊采摘过酸枣,果园子里面不算,我还没采集过山货呢。
赵太说,八月底吧,我们那野生的软枣成熟,来一趟。什么软枣?手机上看图片,是猕猴桃。八月去摘软枣,家里也移植了一片,跟葡萄藤似的,野生的品种好伺候,每年上点农家肥,天旱浇点水。
前年就说起过走一趟,一直没能成行。


8【不是故事】
故事有真有假,以下是真的,当事人亲历亲为,不由得你不信。你不能不听,马上就到了“病找人”的年纪,年青时不看病,年老了不看病的少,除非一下子就“嘎嘣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话题,上岁数的人聚在一起绕不过健康二字,缺什么就关注什么,谁难受谁知道,说出来跟老友分担一下,有难同当不是。


有喜有忧。成功减肥 十斤八斤,各有所获,只要认真去做必有所获。吃饭减量, 活动增量才几个月的工夫。赵太报忧,年后膝盖出了毛病,不宜再去远足或跳舞,已然在家静养多日,估计是软组织磨损。如何去治疗,先养养再说吧。二位的经验是轻易不要去做手术之类的创伤治疗。
小赵说起近年的看病经历体验极差。都是在本地的市医院,一次是肚子不好,做了胃镜、肠镜。管子插下去后,大夫说胃里有息肉需要微创手术切除,现在就可以切,2000元,没发票。小赵说我有医保啊,心说了干吗让你们几个打劫一道呢,无非是再插一次管子吗,忍了。隔日再去这家医院,这次是托了亲戚的关系找了主任来主刀,并明确走医保手续。主任看了再看,胃里没能找到那块息肉。插了两次管,但免了所谓的一刀,这微创手术谁说得清啊,几位这是合伙宰人呢。
二次看眼科,倒睫。挂号之后,医生上来就开单子,CT 拍照各种仪器检查三百多块单据先开出来。这程序不对呀,怎么也该扒开我的眼皮看看呀。回身又去找自家的亲戚,又带上去找另外的主治大夫,这位翻开眼皮,拿上镊子,一拔了事,没有另外收费。这之后,再有倒睫的事就不麻烦大夫了。家里买来放大镜,镊子现成的,赵太亲自下手,手到病除。
赵的体会是,上岁数之后得掌握点医疗常识,不能完全听大夫的。争取不生病,少生病。病了之后得找大医院看,而且还得多看几家,轻易不要做手术,大病得听听不同医生的诊断。像我们这小地方没办法,只好找亲戚、找熟人,这样看在面子上不会去坑人。你们北京可能医德方面会好一些,专家也多。但愿吧。
还是先不看,养着,休息些日子再说。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3 21:03:3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9【风筝】
昨天预报小雨,来了乌云,毛毛细雨,没能湿了地皮。今天滨海路上洒水车喷水,园林工拽着皮管子浇花。
不是周末又阴着天,海滩上游客少,水中游人少。入水游了几趟,风起浪涌,忽上忽下,浪头不大,歇下来在水面躺安稳了,时间稍长被水流推到沙岸上,起身出水。
小胖来了,从西边径直过来,带着网具,没下网,脱衣往水里去,可能是嫌风有点大,起了浪。
沙滩上两位老者在放风筝,长方形的风筝,风正好,高高地飘起,稳稳当当。另一位放飞的是架小飞机,上下翻飞,操控的老人穿着件红色的小褂,手里拿着个牵引的线盘,有方向盘大小,紧着忙活,收线、放线,调整着方向。小飞机或扶摇直上,或一头俯冲,或在半空盘旋。北风忽大忽小,老者手头有准,几次救危难于瞬间,令那失势坠下的飞机掉头摆脱险境。
这飞机不像风筝那样,升到头顶基本上就稳住了,底下的人尽可优哉游哉。飞机速度快,一时不慎就变了方向,操控它颇有些难度。忽然觉出没听到发动机的噪音啊?去年这沙滩就有位老者放飞柴油发动机的航模,但不是无线操纵,一根线牵着,半空绕圈发出隆隆的呼啸声。这架机难道配备了消音器?可一点声响也没有,八成是架无动力的飞行器吧。过去问老者,果然无动力,全凭好风送上青云。想跟老者攀谈几句,老者手脚并用不得闲,看来不能分神,一不留神就可能发生坠机事件。看老者真够累的,一直仰着脑袋,反因还一定要快。这会儿幸亏阴天,要不仰着望天够多晃眼。
小飞机坠落草地。老人往回捯线,我跟过去看。见过这东西,去年我还给小孩子买过,北海公园小摊上,50块钱,城里的孩子都是扔着玩,有劲的将它高高抛起,能在半空打好几个转落地,发泡塑料材质,轻飘飘的,禁摔。这位老者颇有创意,只在机翼的两端拴上牵引线,就当风筝放了。我问老者能放多高?老者说“我这是一百多米的线,能放干净了。”我说这东西比风筝难放。“是,得有风,二三级就行。”今天能有四级风?“顶多三级。”您这飞机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网上有卖,20多块”那放线的盘子呢?“这贵了,一百多快。”您真会整啊!“玩呗。”
迎风摆上,老者将线盘好,留下二十多米,迅速摇起手中的线盘,小飞机忽的一下昂头升天。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4 19:35:4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0【歧视】
看着无声飞机在顶上翻飞,比那些个航模和无人机灵活多了,全在一线的牵动,指上毫厘,天上数十米升降变化。练眼睛、练反应,老人说颈椎没毛病,忘了问他是否颈椎出了毛病也可治愈。唯一的遗憾是降落时的把握不够圆满,两次中一次摔了机,另一次以滑沙的姿态安全着陆。
老人家歇了,打包准备回家。过去聊上几句,对方说是哈尔滨的。我向他打听几位东北的老哥,前两年一直在这游泳的,这次没见。老人回答我说,他们不来了,往广东、云南去过冬了,这里歧视外地人了,房子不让买,房租也涨了,不走等什么……。
海南近年新政不断,其中一条要减少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说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强房地产调控,限制岛外人买房。政策落地,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连续下降,但单价上升、租金上升。
前两天去了趟美丽沙恒大项目的售楼中心,受人之托去询问收房的技术问题。这地方热闹了好几年,动不动就搞次嘉年华活动吸引人气。这次去冷清了下来,迎面的大屏幕仍然翻滚着播出地产项目介绍,沙盘模型也在,就是没人看。销售代表没见着,收楼处两位人员在为客户办理手续,几个办公室内没有工作人员。只好回到门口,去询问前台值班人,可她说不大准,还是让我去问里面的收楼处。这时有位买楼的人过来咨询,在本地工作,户口岛外的。前台人员先就封了口,说这美丽沙项目属于限售区,没有海南户口的,须缴满五年“社保”才有购房资格。至于公寓楼的房型,从一居到四居室都有,均价两万二/平米。我还记得前年这里买楼的价格是一万四。
受限又涨价,连不买房只来这猫冬的候鸟老人都受到影响,不少老人是来这租房过冬的,几百块钱一个月,屋子小点没关系,能晚上睡觉白天做饭就行,好天人都在公园或沙滩。岛外人的到来给本地添了人气,当然矛盾也有,谈不上歧视,跟京城土著与外省人的关系差不多。
网上摘海南流传的顺口溜:   
美丽富饶海南岛,
来了一群北方佬,
下了飞机脱棉袄,
胖的多,瘦的少,         
老的多,小的少,   
女的多,男的少,      
冬天来,夏天跑,
自称他们是候鸟。
这候鸟,非好鸟,
吆三喝四嗓门高,
翻脸就要动拳脚,
候鸟一到物价高,
脱吧脱吧洗海澡,
轮椅的、拄棍的,
上气不接下气的,
有钱闲着没事的,
迅速布满海南岛,
将房地产价摧高,
当地人烦受不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4 21:10:0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1【取证】
海南对岛内岛外的老人还是一视同仁的,都发给“海南省老年人优待证”。岛外老人领取条件为常住超过一年者,年龄65周岁以上。优惠五项:优先购票,车、船、飞机票,优先上车、上船、登机。其二,免费使用公共体育设施。其三免费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其四半价参观公园景点。其五,半价乘坐公交车。
对我来讲只有第五条有点意义。公交车还是要坐的,市区公交车都是一元车费,现在我乘车刷卡是0.85元。拿上这老人优待证还不能直接乘车,要到市里的公交总站去领取专门的乘车卡,还要预存若干金额,刷次卡,只节省0.35元,省点小钱。要到70岁之后,乘车才全免,印象中海南岛人预期寿命在全国排位中间,能享受到的也仅仅是一点儿优惠。
海岛的经济一直不是太好,房地产一花独秀,房子限售之后,不知哪里还能有大的进项。开源不行只能节流,老人福利估计在全国也是排在后面的。上述前四项优惠虚多实少,或在发达地区已实现免费。而公交免费一项则比北京老人晚享受10年。
经济强才能福利高。经济不发展,没钱半不成事。经济欠发达主要还是人的事,人的思路和办事效率。
今天我又领教到了此地基层公务部门的办事效率,就为领这个证,花了一个多小时,没人排队,一对一服务。优待证是去年一月就送办的,两周取证,到点去取,没办出来,说让再等等,那我就回京了吧,说好由他们保管,一年后来取。我这算是如约而至。找啊找,见她翻腾了好几处。还打了电话去问询他人,还是没有。办事人过来说,你这个证件时间太长找不到了,我们给你重办吧。你再拿张相片来。我说你们这不是开玩笑吗,上次你们就延期,我都到了北京,你们又通知我去取,答应下来第二年来取,证件在你们手里,你们再找找。柜台里的小伙子搭腔,没了就是没了,找不着了。找不着也得给找。我这声高了起来。
过来个年龄稍长的人,说是这的负责人。又一通的掰持,我说我过两天还走,你让我办个证两年都拿不到,你们还干点什么不?你们这的工作秩序有问题……。
对面屋过来人了,“找到了,找到了,压在文件的最底下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5 20:32:5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2【老街】
逛骑楼老街。老城区的老房子,算是是最老的一拨,房龄有一百多年,当年下南洋华侨盖的一批楼房,二三层为多。百年沧桑老迈龙钟,弥足珍贵。再老些的房子,当属残留下的庙宇,至于普通的民居基本上都是短寿,早就拆掉建高楼了。所以骑楼老街不可多得成为当地名片,近些年修整打理,以广招徕天下客。
再一次走在老街的中山路步行街上,有点缩小版北京前门外大街的意思,一律百年老房子,当年的老店没几家,别看上面的老招牌还保留着,老商家、老东家不知所终。入住新的商家,工艺品文玩商店多,金店、银行,食品店,咖啡馆。那家台湾的点心店不见了。“老船长”咖啡店还在,记得开在二楼。
往上去歇歇脚,旧地重游。咚咚地踏着木楼梯,二楼还是黑漆漆的模样,大概是用老船板制作的一批桌椅,朴实稳重。墙上挂着老照片,桌上立着些书籍画册,这是聚会聊天的地方。一个人没有,走到光亮处的南窗前,一丛三角梅开得正旺,凭窗落座歇脚。前年在此坐过,这回没见服务员过来招呼。小坐片刻起身,咖啡喝不喝不要紧。走到底楼问及为什么二楼不见人,服务员说,喝咖啡是在四楼,说着指着门口的招牌。原来是从二楼搬到了四楼顶上。
往前行是天后宫,供的妈祖。据说这处妈祖庙建于元代。沿海地区都供这尊神,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北宋初年,好人常做好事,最后因救助他人于海难丢了性命,后人祭祀她,慢慢地成了出海人的保护神,出海要拜她,年节上香。跟关老爷有一比了。
前些年来遗址在修缮中,这次才大门敞开着,正殿修饰一新,妈祖端庄,漂漂亮亮,香烟缭绕中。有穿制服人员,非僧非道,招待香客,香客拜倒时,他那里敲响了钟。转回到偏殿内,古老的柱石、碑刻、瓦楞,残破老古董还在这,只是已经搭不起一栋建筑了。
骑楼老街开了有十年了,要说变化就是添了这家天后宫。在它边上的小巷子内,原来的那尊小号的妈祖像还在,好几位老人家在此上香叙事。


tiantou 发表于 2019-2-16 16:36:3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页: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