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5771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10-11-22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9-2-1 20:57: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 n) i) a* i; H( b6 M5 W+ ~
! O, C; X) V$ X4 v! h7 o# U+ G9 k3 D8 M$ A0 S
; E2 E. j' e# ^; @& y, ^7 d" v3 s. o: l
3 A; y' |& M7 b9 J' F( L3 x
8 Z; g; G& x1 {; F; N3 }
' W9 h: E/ I2 {( T% c, C) V
1956【杀公鸡】
) Y) O; S( O* ^& U- P “二十七 快杀鸡”。大家庭还得备着,三世或四世同堂,团聚日,餐桌上满满当当才像个样子,吃不了多少,也要看着富态、热闹,过年的日子图个吉祥,一年就这一天两天,生活要有仪式感。这些个旧习俗就是传统的年味,繁文缛节都精简掉,年味就淡了。所以这个时段科学、效率、养生等等名目都可以放一放。
! M' ~6 n( f8 W, G. e, _! D# R农业社会的老理老事有的现在做不了。想这鸡就没地方杀了,有检疫的要求,规模化生产,工厂孵化、育肥,流水线上屠宰、分割打包。这些年城里、城边上见不到活鸡,不允许出售。就是有鸡,会杀的人不多了,我们这代人还行,有过操刀经验,好多年不杀了,手生。
; n5 G I5 k0 W5 X, I" T% y; D: o鸡也不是随便杀的,杀年鸡,公鸡?母鸡?应该是公鸡。“二十七 杀公鸡”有此一说,在南方也有此习俗。九十年代初的某年节前,我在江苏无锡的陆墓住过一段,不远就是农贸市场,熙熙攘攘,沿河摊贩的竹笼内扣着五彩大公鸡,带着逛的当地人介绍,过节家家一般都要买只大公鸡上桌,个头大精神的才抢手。盘子、汤锅里油烹、汤煮哪里还寻得到精神劲儿呢。但过年的人要的就是这股劲儿。现在城里人要到动物园去看它们了,“左手一对鸡,右手一对鸭”走娘家的景,要到老电影中重温。真要是只五彩大公鸡立在眼前,这么漂亮未必下得去手了。
& l1 r5 E* n) q' r7 y想吃这东西得往远处的农家院去,现抓来宰的。不过这过年的日子,人家那不一定营业了,关门谢客自家乐呵,有钱也不挣。再说也没有这种讲究,除非回娘家串亲戚,山里面,村里面,吃了、乐了,还可以放炮。
. L; }9 y+ c I2 C3 P$ J p+ N老刘电话问起逛大集买年货了吗?市内最大的属农展馆大集,上一个春节时去过一趟,年货丰富,价格也不贵,就是人太多,摩肩接踵,没有购买目标,单要为逛逛就不值得去挤了。家门口有马甸大集,谈不上大,农副产品数量不多,月底关门前去了一趟,买了两袋东来顺的“筋头巴脑”前几日串门在人家里吃了碗苏巴汤,用此作为主料,蛮好。9 e) a! [* D3 I$ V0 ~+ m1 V: e
# ]3 X. x- `; x; I, o- }& h
: v. g6 l+ D ^+ @9 f" ]$ t
5 j- T* ^- K8 l/ H8 U% K0 K3 M
% p- c6 y: J$ Z3 o) i x
$ P5 ~5 c3 l$ W1 g$ d- V5 w$ C) S/ P { E0 m6 J7 ]8 Z) x' @" M N
1957【二十八】& ?! i5 w8 F, k( c3 U
二十八“把面发”还是“炸排叉”各有说头儿。无论先后,不必亦步亦趋,旧时也不会按着顺口溜一一照办,不过是提示节前该办的事项,哪家的媳妇还是婆婆这日子口其实都不会“落空”的。
9 J3 [" s: s. W) Q0 X6 D# E过去讲究过年期间不动火、少动火,那干粮就得多备些,所幸北方足够的冷,放得住。我家六十年代末以前都是姥姥掌厨,早早就蒸下好几十上百的馒头、豆包,放在家中的东厢房里冻着。
' W9 P( F0 O2 C8 J+ W8 {1 ~9 H发面,我家用的是老家传统的“引子”发面,小米面(或玉米面)发酵后晾干后储存起来的引子,每次发面时撒上一点,不像一般家庭用的“面肥”。其二揉面,姥姥不惜力,发好的面团放到面板上且揉呢,翻过来调过去,我家的面食出锅又大又白的诀窍全在这两项,尤其在揉工上,费时最长。然后包馅成型,豆包还做成小鸟、小兽的形象。做豆包是个麻烦事,红小豆煮烂捣碎,用纱布滤去外皮,加入糖或桂花拌出豆沙馅。一锅三屉,要蒸好几锅,一两天可忙不完,忙忙碌碌就姥姥一个人忙活,孙辈的我们帮不上,也没这心,寒假里一通傻玩,节前就开始放炮了。: T G1 \% e: g2 b
在我家,三十晚上炸排叉 ,而不是在二十八,是在晚上的团圆饭之后,到齐了或有八口,哪一年也许十口的时候也有。年三十,上班的人都到家,人手多了,闺女们替下老人,大人们边做边炸边聊,带着烟筒的炉子支在屋内,屋门敞着,油烟子的香气四溢,小孩子里出外进抓上出锅的排叉就往嘴里塞,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放鞭炮,奢侈点的二踢脚、麻雷子,那时难得见到半空升起的焰火。
! J# t6 S+ m' K) I ^! U: ~! k% X大个的馒头要吃上好些日子,排叉放到大锅和饼干桶内存续的时间更长。
9 I- O% Y' O/ m+ [现在家里好多年没有发面做馒头了。记得去年我在农展馆大集上买过俩山东馒头,一斤一个的。我问过他们是用什么发的面,卖货的人也不知道。“礼失求诸野”我还问过山东老家的堂妹,她们发面也不使用“引子”,用的是店里买来的干酵母,说是蒸一堆馒头的习俗还在,不光过年,谁家办喜事,村里办席,亲戚、邻居都帮着蒸馒头。" ?( L- n' d$ b4 e
排叉也好多年不炸了。下一代的媳妇没能传承下来。
' ~+ K' t( O( N, r2 Q; U, F3 G. C5 r0 q. g! p1 q9 |
1 ?% R3 {' L s2 o8 j! I"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