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9-4-6 20:28:2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0【8.5】
胖子不是一天吃出来的。跟小东相识快一个甲子了,那约莫是六一年的夏秋之交,院里张家添了个大胖小子,有没有八斤半不好说,估计没有,正是灾荒年。多出个小孩子挺新鲜的事,我记事以来见过的第一个婴儿,都去看。襁褓中的孩子挺胖,安安稳稳睡在那里。他哥就是小胖子,小胖子又有了个弟弟,挺让人羡慕的事。但不久小胖子跟我说,他要转学了,不再住校了,像是因为这小弟的到来,要帮衬着家里的大人干活了,父母都上班,奶奶一人忙不过来,走读生半天上学,半大的小子多少能干点活。我们这才要上二年级,平日周六、周日回家、返校,都一个班,又住的邻居,一道走来走去。这回可好,要走单了。
小胖子长成老张后,当面不再叫他小胖子了。其实当初他也就是胖在脸上。五六十年代的孩子,除非内分泌紊乱者,谁能胖起来,我现在想想,小学男同学中还真没有胖子。院子里大小差不多的玩伴有十多个,有老照片为证,能称得上胖子的就一位,一身的肉,属于喝凉水也长肉病态的胖,这跟他家的伙食关系不大。六十年代末,老院子内的人都散了。一别多少年,后来再见着这拨孩子中,大概长得最高的就是小东了,后期的营养跟上,到他上班的时候,人高马大的,身高过了一米八。
再往后,小东自己创业,商海扑腾少不了吃吃喝喝迎来送往。肉能吃、酒能喝,一晃几十年。他的家族中没有胖子,我们曾是一墙之隔的邻居,住老院子时,后来住楼房也只隔了十来米。辗转腾挪,越搬越远,三年五年也见不到面了。现在小东业务不做了,但肉和酒停不下来,日积月累不经意中成了今天的大胖子。
容易吗,比常人每天多扛着一百多斤走在这世上。好在不再需要应酬,家居的小日子过得安稳,没有急着,没有心烦的事,或许跟退役运动员似的,一旦安逸下来就爱长肉。还得运动着,安下心来对付这身膘,坚持数年,“病去如抽丝”一月减一点,终有所成。要不跟他哥似的,若干年后弄个孙子看着,兴许管用。


tiantou 发表于 2019-4-7 16:04: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1【170万】
清明节祭扫先人,一年一度。有多大的规模,昨天的北京晚报2019-04-06一篇《北京祭扫人数创新高》报道:记者从“市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临时指挥部”获悉,清明节当日,全市222个扫墓点共接待群众78.3万人,比去年同比增长16.69%;疏导机动车16.7万辆,比去年同比增长5.03%,全市各祭扫点人流车流创历史新高。其中,八宝山地区接待群众9.8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7.69%。
同一天的报纸头版报道,据“北京假日办”统计,清明小长假首日,北京重点监测的景区共接待游客超过170万人次,同比增长44.7%。营业收入达7286.8万元,同比增长13.2%。其中公园游览人数排序前五为:1.北京动物园(7.3万人) 2.玉渊潭公园(6.7万人) 3. 颐和园(6.0万人)  4.  北海公园(4.87万人) 5. 天坛公园(4.6万人)。
扫墓还是踏青游览,扫墓者尚不足后者的一半。看来人们还是玩心大。统计数字也就是大概齐,比如列在之首的动物园7.3万人,不少持卡进入的大概不在统计之内,我持卡进入时就无从刷卡,记数缺我一号,再说这家公园的一处北门常年进进出出的,对老人家们网开一面,免卡免票入内 。     
这五家公园大概数动物园面积最小,但游客最多,除了位置在市区内,再就是小朋友的消费拉动强劲,春暖花开,父母带上儿童一定要出来,小童能看懂有兴致的当属动物们。排行第二的是玉渊潭公园,会胜出皇家园林颐和园。那一定是让樱花吸引过去的,十多年前我曾到过一次,都落英缤纷了还人头攒动,人太多去不得,再也没去二次。据说现在樱花的种植结构调整,花期分别早、中、晚,错开并延长盛花期。人们还是爱看花,花枝招展带来好心情。网上报出北土城的“海棠花溪”也进入了盛花期,也是人流汹涌,这家免费的绿地公园没有统计数字,不设门禁,24小时开放。我住处离着那不远,从来没在这个季节去过,人多了闹心。其实住的小区内就有好几十棵海棠树,红的、粉的,窗前开得正盛,够看的,春花秋果,一年到头的看。


tiantou 发表于 2019-4-8 09:06: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9-4-8 09:10 编辑

2012【50年】
老张电话说道胜明天过来,要到老院子去看看,咱们一块儿聚聚。
院子里的邻居道勇小我四五岁,道胜是他的堂哥,大我五六岁,家在石家庄,过来串亲戚,隔上一年两年来这里看他的叔婶和奶奶。我的记忆中总会是在夏天,只有这个期间放暑假才适宜出趟远门。我那时才十多岁,眼见着这位大哥哥,还挺能说的,说些什么都不记得。但道胜大哥已然是棒小伙的样子,也剃着寸头,让人羡慕的个头和身上的疙瘩肉,不知他是不是练过什么。我们那时还未发育,瘦得小鸡子似的,在我眼里,院里大哥级的,凡大出五六岁的多是肌肉男,没有孱弱的,有一个算一个。现在想来大概是五十年代的“青年劳卫制”推广的功劳,这个青少年体育锻炼制度被三年自然灾害终止了。文革那年我们开始长身体,也有意地“练块儿”,玩杠铃、哑铃 。能练出块儿来远非数月之功,前提是先得长出肉来,这得熬时候,长到十七八就自然而然了。
道胜大哥来过这院子好几次,因此我知道了石家庄这个地名。后来还知道了海运学院这所大学,现在记不住当年说的是上海还是的大连的那所海运学院。道胜的姐姐在那所大学读书,她来得少些,好像也不跟我们说话。这是位漂亮的大姐,上小学的人已经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想起来了她的名字叫道强。当时院子里崔家的大哥也在海运学院上学,崔大哥的肤色有些黑,从他那里知道了海员的辛苦,几个月不靠岸,被风吹日晒,小孩子对海军不生疏,看过些描写海军、水兵的的电影,海魂衫是五六十年代小伙的时髦装束。道强大姐没被晒黑我还觉得不大对劲。现在当然清楚了,海运学院出来的不一定都跑船,而且也可能还是在低年级,尚未轮到上船实习。崔大哥和道强大姐是否为同一所大学的,我也不记得了。


最后一次见道强是在六八年或者六九年吧。那之后,星散各地,这拨玩伴去了山西、内蒙、云南,好几位去了龙江边地。道勇一家子去了河南淮滨五七干校,当儿子的下放锻炼,把老太太带上,七老八十的人腿脚本就不利落,后来中暑死在了乡下。几年后又折腾回来。道勇还能见着,可道胜呢,50年没见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4-9 11:28:2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3【陈年】
道胜一个熊抱跟顾大哥,说你一点没变,就是老了点,身体还硬朗。顾大哥连连摇头,说是一个月前还算是好身板,开着车往远处跑,这一下子就不行了,刚过80没几天就摊上急症,浑身疼痛,起不来床,这一段用药有些缓解,大不如前了。
我头一次听顾大哥示弱。他年轻时是我们的孩子头,体育教练,年岁大我们一轮多,少年们跟在他身后到处跑。后来东南西北好多年,我们也长大了,也回到北京,没断了往老院子来,喝茶聊天聚餐,顾大哥总是信心满满的一位,说他的业务,说走南闯北,老当益壮退而不休,前几年才去掉了企业顾问的担当。颐养天年实在是闲不住,四轮的两轮的车子好几辆,骑车还能跑老远,小年青又怎么样?
听道胜怎么说,先提起顾大哥的锰钢自行车,在家门前的老枣树下擦拭得锃光瓦亮,来京小住跟着去踢球、游泳,护国寺买虫,骑车带着小弟跑了不少地方,还跑到你东郊厂子去打兵乓球……。走东跑西,听下来道胜跟上顾大哥一道玩耍比我们要早,去的地方也多很多。因为我跟上顾大哥只限于文革初的两三年,没有与道胜一块儿玩过。道胜说,每年几乎都要过来,早些年这院子的大门还开在大街上,西四北大街105号,前院还没办学校呢,后来院门才开到胡同内。六零年以前的事,我的记忆不太多,尤其是院子里的人和事。我问起道强,这次问明白是他的大姐,五十年代经常是大姐带着过来北京的,说起来还不止一个姐,都来过,来得少一些,我没印象。
看着道胜侃侃而谈,我还是没想起他当初的模样,个头、身形不错,还是那么壮实,要是有张老照片就能帮助回忆起来。道强怎么样了?我问,当年她是在上海还是大连上的大学?“我大姐前几年去世了,她在大连海运毕业,在上海工作一段,最后是大连海运学院的教授……”见不到了,可惜了。
道胜说起自己一直在石家庄,退休后又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发挥余热十年,经常参与招投标工作。孩子毕业后来北京发展的不错,最近才跟着过来了,“老居那边锁门了”。




2014【往事】
午饭时分,往胡同西口走,烟台会馆小坐。顾大哥该出来多走走,晒晒太阳,拄上了棍走,稳当。
道胜说,这是第二次过来,上次过来胡同进了院子,没见着人,也没找对门,盖了这么多小房,把路都堵住了,白跑一趟,还是非常怀念自己青春年少时在这个院子度过的美好时光,特别是想见到顾大哥,终于见到了。
红酒、白酒。二锅头满上,道胜满满的一杯,道勇年纪最轻也该满上,还是各倒各的,我来上半两,二位老张倒上不多。顾大哥俩口就意思意思,道勇刚从澳洲带回的红酒,多少也得来点。顾大哥胃口不佳,让药拿的,就点了份疙瘩汤。 还是老张点菜,这里来过多次,哪几道菜实惠又味道好有些经验。比如大虾不错,炖白萝卜也挺好,适合老人们的牙口。这次添了两道硬菜,铁板猪手和鲅鱼丸子。老张说这丸子是你们家唐姥姥拿手菜。难得他还记得。端上来之后,模样不错,清汤,鱼丸子白白净净兵乓球大小,入口顺滑细腻,连根小刺都没吃出来。谁说起过,见过我姥姥在那收拾鱼,从鱼骨上往下刮肉,一下又一下。说来这味道和口感还是不如我姥姥的手艺,我家的鲅鱼丸子没这么滑爽,更无弹性,七八分的鱼肉少许猪肉,使劲地搅合,开水下锅,手要麻利,要不前面的熟了,后面的半生。出锅后软软的,粗糙些,上桌前必撒上些香菜,入碗后加点些胡椒粉,味道就不必说了。
干杯吧,为健康,为顾大哥早日康复。道胜第一道敬酒。说来我们从未一道吃过饭,五十多年了,早年都是各吃各家的,这应该也是第一次干杯。太快了。为我们的五十年,为半个世纪干杯。一下子都老了,我们都活着,活着就值得骄傲,干杯吧。能聚就多聚聚,来日无多,谁又不知呢。
老一辈凋零,他们“道”字辈的上面没人了,前面无遮无拦。六九年离散时,奶奶那时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年龄,50年轮回呀。道勇说他出生一个多月后搬来这个院子,五六年,那时爸爸在伦敦,妈很快就跟过去了,把自己留给了奶奶。还请了个奶妈,一位自己不产奶的奶妈,喂些牛奶、高干粉,在院子里常听到他奶奶拉着长音喊奶妈的声音。这后一点,是我散了后回到家,听我妈说的。
餐桌上我说起,我家和金伯伯家,是搬到这个院子里的第一家,是五五年下半年,从前门外的留香饭店搬过来的。后来陆陆续续人多了,你顾大哥家住的西厢房三间,原来住的那家姓张,他儿子姓姜,后来搬到前院,道勇家东面那排房子,就是赵姥姥家。




2015【故人】
“二锅头”干了,道胜似是没有尽兴,不愧是商场这么多年的历练。倒上红酒。


老人家们的故去是拦不住的,寿在天年,可我们这拨人也走了好几位。尤其是里院早夭的的两位,大宝和小李。大宝多好的人,人见人爱,小胖子长成魁梧的大汉,可惜没有留下合影的照片,那么多次聚会,谁想得到一脸佛相的人也是说走就走,走时尚不足五十岁,不足五十为“夭”。
还有小李,更令人扼腕。道胜忆起,女孩子过来跟我说话的真不多,跟假小子似的,有一次竟然在奶奶家里跟我摔跤,还把我弄躺下了,奶奶直跟我嚷嚷你们这是干什么呢,叮叮咣咣的。人太泼辣了,愿意跟我聊天,你们知道吗,她文革时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李军虎。
嘿,这事我们一个院住着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没听说过。“她给我寄过明信片……。她妈妈王老师也是好脾气。”“不对, 王老师当过我的班主任,她可不好脾气,净“呲人”老张跟了一句。
小李可惜了!我说起见她的最后一面,八三年的大年初五,我和两位同学来她家,请她妈妈参加我们同学聚会,夜色中见到了她姐俩,说了几句活后告辞伴着老师一路往胡同西口走,王老师说了一路,为自己的女儿骄傲,说她们很努力都读了大学。我也领教过这位姐的泼辣,中学没考好,拿到录取通知书就哇哇大哭,文革起,在当院里跟她妈大喊大叫的顶嘴。我又说起,那时院子里同龄女孩子跟我们这些男孩子过话的她是唯一,还跟上我们一块到陶然亭泳池去跳水,我是头一次上到十米高台,是她在我身后一通撩拨,为了不在女孩面前当胆小鬼,一闭眼,跳了个“冰棍“,人家在后,来了个“燕飞”,不让须眉呀。不久她去了云南,忘了她是个什么理由要跑那么远上山下乡的。这种烈性子,不大能融于周遭的社会,要不怎么早早就走了呢。


餐后往回返,走北面的胡同七条,快到东口时往南横穿“编译社”的大院子。这是座四进的大院子,横跨两条胡同,也满是我们少年时的回忆,院落宽宽大大,前院、后院种着桃树,我们偷偷的进来,没吃过这里的桃子。树早就没了,盖满大大小小的房子。走到南头大门,记得吗,这是传达室,王社长,咱们同学的爸爸,当走资派时在这看大门,咱们还跟他捣乱来着,一次次把他逗出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9-4-9 11:34:1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0 15:19: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6【黄衫】
在胡同内行走时,我们落在了后面,顾大哥俩口先出了院门,我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看自己的老屋子,门是进不去了,挂着锁。中枢指着他家房后那块地方,“这是咱们当年练举杠铃、练哑铃的地方。”北侧是殷家的后窗根,想想我们那时真够讨厌的,大中午的也哐当哐当地练,惹得殷太太没少冲我们嚷嚷。
胡同悠长,小时候觉得它长,常常是匆匆赶路,现在闲适中漫步,长也不长。四百四十多米,但显得窄了,一侧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不时地要给大车小车让路。迎面过来的路人总要注目看看,想着是哪位胡同里的老人。少之又少了,偶然哪次会看到熟人,立着聊上一阵。
身后过来位骑车人,穿着黄衫,侧立相让时瞟了一眼,年青的女子更不会认识了。往前走,前面顾大哥俩口立住往回望着,三口人,刚过去的那位黄衫女在一块说话呢。走近了搭话,顾大哥说这是原来编译社院里的老邻居。我们三人看了都不认识,这人像是差着辈呢。黄衫女朝老张说:我认识你姐姐,一直有来往的,上周还见过面。老张摇头说:编译社家属院里的人没几位,你是哪位,你那时是不是太小了。黄衫女说:咱们差不多,我跟你们院里的张怀林是一班的,张是我们班的中队长呢,你姐现在跟着我跳舞呢。老张想起来了:我姐说过,过去你跟我姐跳舞,现在她跟你学上了,知道,知道了,那还有点印象,就是多少年没见过。顾大哥又介绍了中枢。黄衫说你家我也去过好多次,跟你妹妹熟着呢。中枢说,我是想不起来了。我提示他,你妹妹和他们院里的王小霞是一个班的,王不是常往你们家去吗。想不起来了,中枢还是摇头。我就不用介绍了,一点印象都没有,家中没有姐妹就一点都不沾边,况且还差着几岁。
老张说起前些年托姐姐还跟你们打听过王小霞呢,大概就是跟你吧。黄衫说,好几十年都没见她了,可能都不在了。我插了一句话:人还在呢,常年住在医院,白胖白胖的,这应该是三年前的消息,同学曾到医院探视过。
边走边说,到了胡同口,黄衫跨上了车子,分道扬镳。老张说起,我姐从小就跳舞,跳了好几十年,胡同里有小孩子跟着她跳,可惜后来没干上舞蹈。
看来还是跳舞好啊,身体好,哪看得出来黄衫和我们是一辈人。




2017【败落】
胡同老院子多已败落。三十年前市政在城区圈起二十多片四合院保护区,以图遏制颓势,怎么样了,效果不彰。看看西四北这边的八条胡同,无一例外的乱糟糟,一年不如一年。我住的那个大院子哪年都要过来一趟两趟,地面是越来越挤。不是没有改善,大前年,北房挑顶重建,不再漏雨。最出彩的是院子里的公厕改造,堪称星级,窗明几净,绝无异味。旧时男厕仅两个蹲坑,现三蹲、一坐,外加两个小便池。比过去强了太多,真有点“官茅房”的意思。不过光顾这里的人并不多,院内房子多了,街上做买卖来这租住或当作库房,老住户早就各自建了卫生间,在自家的前廊后厦中。
老院子,基本上已经没了院子。早年我们绕着院子中心的花园骑自行车,三进的院子穿来穿去捉迷藏,留下少年们的集体照,十个八个站立一排,身后大树花花草草。现在无处立足了,只有窄窄的步道,推上辆自行车勉强通过。我家门前的那棵年青的枣树,已长过了腰粗,被严严实实包裹在小房中,一丈多高处才见着枝枝杈杈,大号海碗粗细,好在还活着。西头那棵老枣树已被伐掉砌起高墙。更匪夷所思的是里院的东厢房拆掉一半拔地而起起个炮楼子般的建筑,四层楼高,其丑无比。这不明目张胆的违建吗。老邻居们一告再告,联名告状就是告不下来,明知违章,有关部门听之任之。你这保护区形同虚设。
这次来院子里又听到新消息了。整体大规模搬迁,先把人减下去,部分居民外迁,四合院再整理,保持旧风貌。其实这个大院子中真正的市民住户不过三四家,其他的都是外来租户。搬迁的事说了有几十年了,但这次是不是动真的了,连市府都外迁了吗。现在的这种大杂院,除了地域优势,市中区交通方便并接着地气之外绝无幸福可言吧,满院的房子,南腔北调,够闹心的。早年的其乐融融,孩子们的欢天喜地早就消失了。
搬还是不搬。七老八十的老两口好像已没那么热衷了,对老人言安土重迁。搬到哪去,南五环还是北六环。我们觉得当个钉子户好。只要顾大哥俩口在这,老居就在,老人要是搬走,来了我们哪里落座,跟谁聊啊。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0 17:01:1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8【杜梨花】
冷了又热,今天的气温到了18℃。水禽湖畔的树都绿了,往高处看,没见着搭窝的夜鹭,去年春天一树的夜鹭窝,鸟儿飞来飞去忙个不停,或许现在季节还没到吧,几只乌鸦栖在枝头。水面上清净没有多少禽鸟,不像冬日在有限的水面扎堆儿。
往南转,见着了夜鹭,几只落在东方白鹳的地盘内,呆立着。春日里,一年之计在于春,还有空在这发呆。边上的火烈鸟终于走出了玻璃暖棚,几十只挤在一团,挨挨挤挤的不为取暖也不为觅食,这种习性何以解释。火烈鸟露面,天气就不会再冷了。水道中一只鸳鸯,急急地往前游着,雄性,把那一半丢失了,赶着去找。
返青晚的那行欧洲小叶椴也绿了,生出嫩叶。前面的西府海棠一树的花,十多天了还在盛开。风刮过,飘落一地花瓣,铺上一地的碎花也挺漂亮,上上下下紫粉的花色。绕着走。
路当中的老梨树依旧肃然,还差几个太阳才能披绿,昨日下过雨,可惜小点,雨水能点化新芽。再往北,桥头那棵放了一树的白花。想着该是棵不开花的老梨树,怎么会开了满树的花呢?回望身后的那棵,身后的是老梨树?是我记错了?花在眼前、在头顶。是棵开花不结果的老梨树?梨花是白色的,洋歌里唱起过。但杏花也有白的,无数的花,要是能结果,那成了满天星,开得真旺。是棵什么树,绕圈找牌子,园子里的绿植大多是不挂牌子的。转到第二圈才见着小牌子“杜梨”。杜梨也是梨,梨的品种多,印象中杜梨个头小,有如红皮鸡蛋的颜色,好像东北做冻梨的那种。老树开花实属不易,它去年开了吗?有几年的开春阶段我没在这里。没记住。但果子好像始终没见到。要是挂着梨子,我能视而不见吗。




上网查到:杜梨,又名棠梨(学名Pyrus xerophila),为蔷薇科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小枝棘刺状,叶长卵形,长5至9厘米,叶缘有粗锯齿,花乳白色,果赭石色,粒径2厘米左右,花期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果熟期为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是嫁接梨的主要砧木。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1 13:46:1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19【选举】
在家里接了个电话,说是五塔寺居委会的,明日选举投票,务必要来一下。我问选民是谁?登记的是户主的名字。我说去不了,人都糊涂了。别人也行啊。我说选谁我也不知道啊?没关系,来这有人指导。那好吧,应承下来。放下电话,小朱(家庭服务员)跟我说,前些天,街道上来人通知选举工作,好像选举社区干部,每户都要有人参加,还送来了宣传品,一个包包,还有个厨房用的削皮工具和一个小本子。
我倒是见到过路边宣传栏里贴着选举事项通知,还印着候选人的照片和简历。这事跟我无关,我户口又不在这,只瞟了一眼。
既然答应的事得给人办。次日快十点我到了投票站,社区办公地点搬进了新楼,有横幅标语拉着,台阶下工作人员招呼着。进门,一排桌子前围着不少老人家,在选民登记呢。人不多,乱糟糟,十好几个登记本,谁知道是哪个居民小组的,名字列在哪个本子上,拿起一本,花名册密密麻麻,没个找。我报出门牌号,工作人员三两下就翻腾出来,他查找名字一栏,我盯着年龄一项,九十以上的人不多吧,还是我先找到了。工作人员在老人家的那栏上盖下小方章“已选”。又在一摞卡片内找出大红的“户代表证”上书家父的名字并性别、年龄、居民小组、投票日期、地点。注意事项若干,其中第二项为:此证只限本人使用。底下盖着选举委员会的公章。
我不是代表本人,也就代表了。工作人员把我引导进里间屋。大红的投票箱立在中央,一边一位监票人。工作人员见着代表证发给选票并告知,在人名下面画上圆圈即可。也是可以画X字的,桌边上立着提示板,标明可以同意和不同意。
我数了数一共七位候选人。不是差额选举吗?我问了一句。“您在名字底下画七个圈就行。”身边的老者过来投票了。“您这还少画两个圈呢,七个候选人呢。”老人大概是忘了,又回头桌子上拾起笔。
候选人是谁,都不认识。扫了一眼屋内,也没见候选人的说明。嘚,不就是画圈吗,给画上就得了。过去投票。“您过目,圈画的不太圆”“没关系没关系。”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1 20:36: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0【街道干部】
选举的大概是社区干部。投完票后我还到小区门口的宣传栏处看了一眼,可上面没见候选人名单,记得是在这里看到的,怎么回事,脑子乱了?
社区干部是选的吗?他们是否属于国家最基层的公务员,直接管理或者服务我们这些居民的。退休这么多年,我的人事关系始终没有回归社区,没怎么接受管理,但愿意的可以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记得看过一次迎新春社区联欢节目,去年参加过门口公园的健步活动,领回了一袋洗衣粉还是什么。


早年的社区干部,那时称为街道干部应该不是票选。我唯一有印象的是胡同里的街道主任,管着至少这条胡同好几千人的大事小情。重要的包括协管治安,家里外地来人住下要报临时户口,逢特殊的日子还有查户口的,印象中我遇到过一次,晚上。再有爱国卫生运动,记住的是六十年代熏蚊子,暑假中总有几个傍晚,院子里家家户户冒烟,燃烧“六六六”粉。还有整理院落,不少家都在门前辟出块花池子,种花或者围起个鸡窝,后来都归拢集中到院子中间成了大花池,整齐多了。估计都街道统一布置下来的。困难时期过后,不让养鸡养鸭了,孩子们老大不乐意但拗不过家长,这也是贯彻执行的。下面千条线,上面都是街道一手操办的。别说,这一套搞得胡同、院落干干净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街道主任住在胡同中间靠北的一个小院里,老太太梳着纂,半大脚,满张罗事。小孩子和主任不会有什么接触,只留下影影绰绰。好多年后才听主任的闺女说起过,她父母是河北阜平西柏坡那边的人,早年抗日,后来跟上“进京赶考”的队伍进了城,母亲要不是因为家里孩子小自己又是半大脚就会出去工作了。结果后来基层政府搞街道建设,一定要母亲出面当这个主任,对革命人信得过。主任这差事是不拿钱的义务劳动。
胡同里有主任,院子里有院长,是不是这么个叫法记不清了。主任算是干部,到院长这就谈不上了。算是个召集人,主任的工作通过召集人往下落实。我姥爷在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大概当过一阵子,他识文断字。这召集人只能由赋闲的人出任,上班的人不干这个,也没时间张罗琐碎事。其实我也没问过姥爷,我父母那时也长期不在京,也不大知道。但有一事几次听大人说起过:困难时期开始,街道上布置居民自愿减少个人的粮食定量,姥爷率先给自己和姥姥的定量都减下来两三斤。姥爷说自己要是不带头往下减,怎么去说服院里的人。


2021【院长】
过了困难时期后的“院长”应该是虞妈妈。小个子,带着一圈圈超厚的眼镜,有多大学问不敢说,但虞先生一定是有学问的,他总是在天寒地冻时回来一趟,沉默的人,消瘦,黑框眼镜,一袭黑色呢子大氅,一直到八十年代才翻身得解放,返回北京在某机构任了研究员。虞妈妈家生活清苦
虞妈妈接任应该是因为年轻,与我父母是一代人,还有文化。我的根据是,我姥爷在家时似乎就是喝茶、抽烟、看报纸。倒是隔壁虞妈妈有所担当,至少有两个暑假(寒假)她们家开了“小人书店”属于街道开办的暑期读书活动,大概是从区里图书馆借来一批书,吸引来的不止是院里的孩子,我在她家里坐在床头上看书,不肯让我们拿出屋。也在道勇家东房山外狭长的走道内看过,一定是暑假时,那时东房山与比邻学校的那间教室的西房山间的顶上还有架两面斜坡的灰瓦顶子,不挡风可遮雨,孩子们搬上小板凳,静静地在走道上看书。大概到六五年后就没这景了。虞妈妈一家被迫迁离北京,本来要她们往龙江跟孩子父亲汇合,可四个未成年的孩子到东北怎么活,一再坚持之下回到原籍上海。那之后再没有那么多小人书看了。
最后一任的“院长”是袁大妈,大概接班虞妈妈,履职在文革期间。那时我已失学在家。新时期讲究根红苗正,几次听到袁大妈嚷嚷着,我贫农出身,***又是什么出身。袁大妈还带上红箍了,微胖的身子,腰板笔直,颇有些神气。
文革起后,街道不再指挥爱国卫生运动了。胡同里较为平坦的墙上被红漆刷上了大标语。袁大妈住的前院那排房的后墙就刷了一溜,我记得是顾家老二的手笔,一米见方的大字,写的工整,真有本事。是不是街道组织的已不可考。转过年来,街道又布置“红海洋”,也要求家家户户要动起来,我三姨家的闺女从东北过来住了些日子,她手巧,剪纸、纸花,我家墙上也出现了一片花花绿绿,底下是朵朵葵花,七朵,上面是金光烁烁挥着手的伟人像,花里胡哨。后来还在前院搞了几次“三忠于四无限”,对着北房,好像是应该有伟人像吧,老的小的举起语录本,一通“万岁”、“健康”的高呼,还朗声“老三段”“新三段”。是袁大妈前头领着一番仪式。仪式没进行几次就终止了,不知为什么。
袁大妈后来栽了,栽在她的言行不一。六八年她家儿子小柱子高中毕业该着上山下乡,可他不去,娘俩谁的主意不知道。街道上敲锣打鼓的队伍进了院子,堵在她家门口叮了咣当。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小柱子最终成了“老泡”,等我们这届走后,他还泡着呢。后来进了工厂。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2 20:14:2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2【春种】
春种的日子到了,清明前下了趟乡。
北面的绿意要晚不少。城里窗前的香椿芽长了一寸许,这边乡下的还没有冒芽的意思。地里的蒿子、薄荷、二月兰长出新绿。掀开秫秸杆,去秋播下一畦菠菜籽没出来几棵,不够一盘菜。到房后老张家小坐,问及一冬的降水情况。老张说见着一场雪,地面还没盖严呢。老张又在这过了一冬,第十二个冬天。开春后他到桂林去了一趟,前两天刚回来,跟着家里的小伙回了趟他的老家,赶上连阴雨了,没怎么出去,腿也不大好不宜走远路,见着当地漫山的橘子树都没人摘,落的满地都是,可惜了……。小伙没回来,扫完墓再回来。


打过招呼回来收拾自家园子。归拢去年的枯枝败叶堆在地中间,看看风不大,一把火点了,烈火干柴,火苗子腾起老高,热浪扑人,逼得我连连后退。拿着锹盯住火头,别被风转了向,时刻准备扑火,年少时几次到过火场,知道些厉害。前些日子川地山里刚着了把大火,殒命三十人,专业人员也有失手的时候,水火无情。
地面过火,噼噼叭叭火舌舔着枯叶蔓延,火大烟不大,用耙子搂过来四周的树叶子填进余火中,地面烧成黑灰一片。
地是去年就翻过大半,直接上面起垄。打算种些白薯吧,省工,从来也没种过,换茬。老张说白薯省工,除除草就行,什么省事就种什么。日头西斜时收工。
草草晚餐后,外面转转,往南一圈转过来,没有几家有动静。不是周末也不忙开工。转回来见着了菜把式老孟,拿着家伙,这是收工回来。院子里的果树都他伺候着,撂荒的地块忙得过来他也给种上,不闲着。打过招呼后,看他身后空空的,我问小狗怎么没跟着你呀?“嘿,多少年了,小狗都跟我18年了,合一百多岁,狗命一年当人的七年,你算算不一百多岁,走不动喽。”
“走不动了”,想起刚才老张也是这么说的。他去年置了一辆四个小轮子的电动车。
路边的木架子上悬着几个干丝瓜,顺手拽下来一个,摇了摇,哗哗作响。有了,先种上几棵丝瓜,好几年都没种它了,断了顿。丝瓜口感不大好,丝瓜瓤子不错,刷锅碗好使。


2023【半夜鸡不叫】
看着天气预报过来的,当日气温18℃。中午去完医院直奔乡下,进了院子开门开窗,外面的温度比室内高。搬出被褥晒着,闲了半年,消毒和预热,晚间还要连铺带盖。晒上两钟头,蓬蓬松松,抱回屋内别让烟熏火燎上。
不错,灯打亮了。去年入秋后屋内黑灯瞎火。电路有问题,照明电路故障,另一路动力电还有,凡是顶上的灯都黑着,墙上插座引出的台灯可供照明。这次过来,毛病不治自愈,顶灯们又亮了。还是找来物业的维修工,听我说了情况,判断是哪里短路,要等到故障再发生时才好查明。也是,亮着不就得了。下过大雨再修吧。小工先把水给接上了。
天黑前又忙活一阵。整地,有了丝瓜种子,先给它们寻个窝。去年搭起的豇豆架子还没拆,地也没翻,不必翻地,架子底下垄是现成的,上面挖坑、灌水、点籽。丝瓜也属于皮实的植物,凡是种子个头大的通常都好种,种上一垄,够了。


乡下夜晚宁静,开春后的小虫羽翅未丰,晚间喜鹊麻雀也归了窝。院子里没动静,黄大仙大概也不会来。隔着玻璃门几次往外瞟,也没见着那对亮晶晶的眼睛。清冷,早些上床,被窝内比外面暖和。城里月底前大多都停了暖气,也是一样的凉。楼房还不如乡下的小房日照充分,天气好时,放进外面的暖和气,下午差点连烟气也窜进来。
听着广播,来了睡意。
再睁眼时天已大亮。鸡没叫啊,老张家的鸡没叫。怕是都没能熬过年,母鸡也宰了?老张开春外出旅游一段日子,家里不能留下活物,事先都处理了,过年“百鸡宴”。白天时老张说过,春节在这没少放炮放花。也许是寄养在哪位邻居家了。不会,人都回来,鸡还不马上领回来。老张的鸡没了。南边还有好几处鸡舍呢,昨晚遛弯时见着了,一只白鹅低头伸脖朝我冲来。三十米开外处,打鸣也不足以将人唤醒,晨鸡合鸣错过了。
该叫没叫也不好,乡下的味道就淡了
开春了,老张还会抓来新鸡崽,不愁长,有百天大公鸡呜呜啼。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4 21:51:5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4【浇水】
十天后的园子还是干巴巴的,其间一次小雨无济于事,垄背上疙疙瘩瘩,旱象。我这里属于节水农业,自己种植以来从来就没大水漫灌过。漫灌也是来自天上之水,每年暑热时或许有一次两次豪雨,有一年下水不畅,院子内沟满壕平,有的人家雨水都进了屋。为什么地里要起垄,种在垄背上,免遭意外。还是旱的时候多,尤其春季。
春播时挖坑、灌水、点籽、覆土后再次浇水。这比漫灌省水很多。村里的水六块一吨,清水还是宝贵的。不少家的院子内都挖了井专为浇地,两三米见水。此地名为“满井”,五十年前我在校时下乡劳动到过“马池口”地区,满井正属于这一地区,名符其实“满井”水从地缝中溢出,汩汩形成条条小溪,农人挑水、洗衣都傍着水边,不必用辘轳。现在水位下降,井要往深了打,几年前邻居就二次打井,下探七八米左右。我一直没打井,用水不多,打口井的钱用来买水能用十年,这还没算购置水泵和耗电。现在自来水龙头接上皮管子直接浇水,省事,点对点给水,用不了太多。
日常浇水是个麻烦事。要是扎在乡下就不是问题。高温天气,三五天不浇水小苗存活不易。也有解决办法,参考现代农业的滴管技术结合上远程控制技术,在城里面都可以实现适时浇水。院子里有人就是这么干的,有位老哥种的葡萄,他家院子里满是金属支架,地面遍布管道。种那么多葡萄,大概是想自酿葡萄酒吧。想省事就得费钱,前期投入一大笔。想想就算了,又不是自己的房子、地,真要是像农人那样产权有保障,不要七十年、五十年,有二十年就够。可现在没人能给打保票,眼瞅着周边的楼房盖起来,越来越近了。
早年的“农业八字宪法”水列位第一,千真万确现在依然。补水不及时已成常态,不会为了浇水三天两头往乡下跑,委托给邻居也不好长年累月。因陋就简吧,选择些耐旱的植物,老玉米,南瓜这些年长得不错。
到物业购水四十吨,小张过来充值水表。




2025【播种】
园子里还少见绿色,香椿树要萌芽了,上次浇过一桶水。门口长了一片蒲公英,大概还有荠菜,二月兰……认不太准,除了二月兰。蒲公英会开花,晚些时候就能确认身份。认得准的是马齿菜,现在还没露头。园子里再旱,这些个野草、野菜哪年都少不了。
丝瓜种下十天没见出芽。地温低,补上水。下周总该出来吧。挖坑、灌水种南瓜,沿着地边,篱笆边。窗前的南瓜播下十几穴,每年都指望它爬上房顶脱蔓结瓜。这次种的瓜有一种“绿甜瓜”正式的名字不知道,个头跟长茄子似的,皮墨绿,栗子味还甜。吃瓜得了九颗种子,不知能否繁育第二代。现在买的种子当中不少都注明“不能留种”跟杂交水稻似的。这绿甜瓜不知能否坐果。其他的南瓜种是自己留的,应该不会差。南篱笆处背光,剩下的种子都埋下,广种薄收,长不长随它。
头一次种豌豆,人家给的种子。查书,它喜凉、耐旱。种到阴凉点的地方,南侧角落里的一丛竹子长得老高,给豌豆挡点光。竹子生长的地方其他作物难以生长,竹鞭在地下伸展,丝丝缕缕难以清除,共生吧,长不好还长不差,总比长上杂草强。豌豆的颗粒大,生命力强,书上说种子要泡一宿,我这泡了三个小时,试试吧。
有什么种子就种什么。冬瓜一垄六穴。去年种过一次,冬瓜籽不小,但没见着苗。可能是旱死了。
苋菜。籽比芝麻还小。也是头次种。书上说要浅覆土,不好挖坑,平播,整平一小块地,用水闷上,土疙瘩泡软,洒下这些个小微粒,找来细密的干土均匀覆盖,过后再浇遍水。记得去年在平谷山里疗养,几位到地里采回绿油油的野苋菜,我要来一捆,回来烫过再炒,味道不错。
土豆。家里的一个大土豆发了芽,大的有一公分长,共生出六个芽。想起土豆的繁殖也可以用发了芽的块茎,不知记忆对不对。这个土豆被分割为六块,每块都带着芽,插在穴里的软泥里,覆土。能不能长,下周来就见分晓了。
最后又播了一垄葱籽,也是没把握的事。上一次,还是几年前从市场上买的带根小葱埋在地里,长势不错,开花结籽。这是自己留的籽。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5 21:33:4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6【梨花白】
路经杜梨树下,抬手摘下一朵,小小的单薄的五个瓣,绿色花蕊中挑起细细触角如长长的睫毛。花开花落,白色的杜梨花盛事已过,飘落一地。树冠上的绿叶渐渐丰满起来。
小石桥前过来李叔叔,我扬起手问声好,老爷子嘿嘿地冲我乐。头一次见着李叔叔坐上了轮椅。再早这是李叔老伴的专车,天气好时,常被家里的小阿姨推进公园里遛弯看景。我跟李叔打招呼,或许他听不见,但意思是明白的。前年李叔就过了九十大寿,为此还送过来一本自己撰写的厚厚文集。李叔除了耳背,其他还好。去年他们老干部每月一次的会议,他老人家主持会议和发言还底气挺足。他两年前接任这个支部负责人时,身体状况是最好的一位,他就职时说起,大家说不好听的话我也听不见,大家说的好话我尽可能不给大家落下,往上反映。单位老干部部门的负责人,每每要大声跟他喊,重要的需要知道的就给他写在小本子上。
李叔这两年行走杵着根棍,算得利落。怎么突然就坐上轮椅了?上个月坐在轮椅上的是他老伴程阿姨,老婆儿比老头儿小好几岁。程阿姨住院了,境况不好。
轮椅上换上了李叔叔。他家的小阿姨使劲地推着。我问了一声,往哪里去。“到牡丹园看牡丹。”
牡丹开了?这么早。
花落花开。满地白花,原是有些伤春的意思在里面。又想想,花落还有花开时,花落后绿意满满,还有落叶的一天。更多的人会悲秋,不光上了年纪的人,少年也会悲秋。看着落英、落叶。草木没有悲喜,只有枯荣中生命的延续。来年花还会开,风华满枝头,依然的美好。人伤感的还是自身,少年时的蹉跎,中年时大概少有这些情愫,年轻力壮在往前奔着,没有那份闲心。人进入老境呢?看着八十的人,七十不言老,八十看九十的呢。九十老翁呢。也许老糊涂了倒不会伤感。
这棵老树有数百年了吧,还那么风光,缀满枝头的白花,白了头也招摇,一年一度。让人羡慕啊。
梨花谢了,杨树花开了,白絮飘飞,桐树花枝头灿烂。牡丹开了,哪天去访牡丹园。


2027【香】
到家,跟家人说起见着李叔的事,被告知程阿姨走了,这么快就走了,上周的事。
好天,无风。把老爸搬到轮椅上,衣衫不整,盖上块毛巾被吧,出门晒太阳。太阳地下,挺暖和,比屋里暖和多了,摘了帽子,卷起裤腿,别遮着盖着,增加受热面。入冬后就猫在家中,风烛残年更要趋利避害,开春以后这是头次出门,一路往南去。冷不冷?“不冷”热不热?“不热”我是白问了,再想想老爸回答的没问题呀。不冷不热,正好。
阳光足,没风,柳絮飘起。看看桃花开了,捡起一朵塞在老爸手里,揉碎了。看见了吗,藤萝花开了,一串串的。老爸仰头,看着藤萝架后面的高楼,嘴动了动,想说些什么,没说出来。他是想说这个楼真高啊。他过去说过好几次。“冷、冷。”背阴处冷,咱们往太阳地儿走着。不冷了吧。
南头有块菜园子。停下来看花吧,韭菜正绿,油菜花开了,黄黄的,好几十朵。摘下一支,给老爸拿上。老爸把花凑到鼻子下。我问香不香啊?“有点。”真香吗?我又摘下一朵,使劲地吸了吸鼻子,还真是“有点”,淡淡的清香。
花间有蜜蜂舞着,好几只小号的蜜蜂,城里挺难得见到,这蜜蜂没长大还是种群的退化。这边是一小片开着白花的香菜,摘下一支闻闻,太香了,香菜味。给老爸拿上,拿好了,别掉了。一黄、一白,老爸低头摆弄着膝头上的黄花,反过来调过去。一双筷子都能摆弄好一会儿,不累了不放下,何况这新鲜玩意。
晒得要出汗了。咱们回去吧。“回去。”东路来的,走西路回去。
三号楼北侧立起了电梯。想起去年夏秋时这里围起施工来着。外挂电梯挺漂亮的,是不是挺漂亮的?我低头问老爸。老爸不搭茬。我接着叨唠:一共两部电梯,一个门一部,为什么不接着修啊?好几栋楼都没修呢。这句子太长了,别说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也回答不上来。
院子里没人,静静的。推着轮椅来到大门口,立柱通知栏里贴着讣告。哟,唐阿姨(唐大夫)也走了,八十五。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6 15:43:3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8【种】
可去可不去的,老人家还是少进医院的好,太折腾。唐阿姨动手术切除后,再没清醒过来,受了一个月的罪,人就没了。不去医院的人还是不少的,但不看牙的上岁数人恐怕不多。好几十年用下来,“切彻咔嚓”吞咽下多少东西。牙口早就不行了,幼时在换牙以前就补过牙。换了茬新牙后,中年时又出了症状,后来就没少看牙。退休后又重新装修,为图省事不排队找的私人诊所。体会过公立牙科问题不少,这私立的能没有问题吗。不一定都能如愿,我就没能如愿。信了她们的终身治疗保障的忽悠,原话是“保两辈子”。长话短说,才不过五年我被迫去返修。原来所说的独家专属的技术不行了,那位独一份的医生已销声匿迹。我找上门去,院长除了道歉,承认话说得过头,补救措施改为“种牙”说是材料费就免了吧,新来的大夫怎么也得有辛苦费吧,协商个五成优惠。这是去年的事。
去年就种下了。一个种字实在存在误导,尤其是庄稼人总想着种牙就跟庄稼似的有个自然生长发育,牙床子上生出新牙,跟小孩子那样。实际情况是将金属小棍儿打钻后旋紧在牙床骨中。这也是去年的事,我完成了种植过程。一百多天后,待金属件与骨头结实地长在一起,然后开始做牙冠,咬完牙冠的模子后二十天,牙冠生产出来了,通知去把冠装上。
如约到了诊所。“装”比“种”简单些,消毒、麻药、打钻一律不用。但耗时差不太多,我这两侧,一边两颗的安装共耗时65分钟。我原来以为是跟上螺丝一样旋转而上。不是,是粘合上的。粘合前最费工的是两侧新牙的平衡,咬合要紧密,严丝合缝,不停地打磨,不停地测试。打磨过程并不难受,毕竟不是亲牙,人工合成的假牙,除了震动并无疼痛和酸麻感。只是,嘴巴张张合合间,两腮的“挂钩处”有些不适,嘴皮子有时拽得生疼。不断地试错,咬牙切齿,咬上试纸横向切磋,测试后打磨,打磨再打磨,终于完工。张大夫说差不多了,回去先用用看,体会一下,有什么不舒服的记录下来,再来调适,就是再来打磨。注意口腔卫生,每年过来检修一次。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7 22:30:1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29【牡丹亭】
我印象中牡丹花是“五一”开放。世纪之初时曾有幸在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一隅办公两年多,园子内四季有绿,三季有花,记得有年五一节我值班,还把家父家母带到我的办公区赏花,满园的牡丹花。所以我把牡丹的花期记忆在劳动节。今年才四月半动物园里的牡丹就开上了。
牡丹开在牡丹亭。百年前万牲园开园时在空地上栽植各种牡丹,故得名“牡丹亭”。位置在水禽湖东岸,四面环水,南与荟芳轩相望,面积不足一亩,有亭阁环形游廊相围。过去对这个地方没啥印象,也许当初就没有亭子,也许曾经废弃过,我少年时来这园子没有见到过。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视而不见。来这就为看动物,花花草草不在眼里,而且牡丹只在五月前后开放,过了季也就没得看了。
从湖东侧走过,先看到的是绿柱灰瓦的廊子。廊子外面也开着些牡丹。走进游廊,里面圈着的正在盛花期,粉的、白的,紫色的最多,几株白色的过了季,花瓣飘落一地,真个花开能有几日红。
牡丹亭说来有点简易,用小巧两字来形容。没有浓墨重彩,来过几次,现在码字时也想不起来这亭子内是否有楹联?好像是没有,都漆成绿柱子,顶上抹上朱红色,水泥地面。说起牡丹亭想起那出戏的人鬼情未了的幽会和缠绵。这里情调不在。
今天这亭子游廊内人不多,天气不好。以往这里属于老人天地。那些个不打鸟、不练操的老人在这个地方扎堆,腿脚不好的,廊子内一圈可以落座,夏日里遮阳避日,约会聊天。花开了,但大妈们不多,要是天好,牡丹亭内留影,再不来就过了季。花丛中辟有小径,绕来绕去总有一朵一丛适合的。
游廊的北侧是荷塘。扑棱棱一条红鲤鱼翻上来,荷塘不大,大鱼不少,静静地看着它们翻花,扑棱棱又一只翻出水面,一只黑鲤。春日,边上的水禽湖嘎嘎嘎,不时传来水禽的鸣叫,求偶季节。难道这水下的一族也迎来了新一轮的生命。


回到家中翻报纸,通栏标题“景山两万株牡丹进入盛花期”。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8 08:13:3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8 09:00:5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0【三炮台】
西北地区常招待客人“三炮台”茶,也称为“八宝茶”。我第一次去西北到的兰州,八十年代中期,第一次被招待这八宝茶在皋兰山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一,居高临下市区的夜景流光溢彩辉煌壮丽,太过意外,不愧西北重镇。其二,就是这茶了。茶碗里枣、葡萄干、桂圆……这么多的零碎而且还甜甜的。本就不大喝茶,喝也是单一普通的茶叶,这碗里杂七麻八的不喧宾夺主吗。后来到宁夏,上桌的也是这种茶。后来还到了其他地方,南方、北方都不带这么喝的。
有十年没到西北。今年开春,友人送了一箱八宝茶。宁夏“德兴舍”出品。打开来看,带着一个三件套的盖碗。约二十包茶,每包沉甸甸的,大小有二两馒头大。拆了小包,数了数,茶叶不过一小撮,加上冰糖、蜂蜜,种类不止八宝,另外还有枸杞、核桃仁、干果……。光冰糖就一小把,挑出来,吃不了这么多的糖。上锅煮,单是热水沏恐怕好滋味出不来。人家当地的三炮台大概不是煮的,但不是有煮茶这种喝法吗。出来茶汤一锅还是太浓太酽,甜味齁得慌,味道有花茶的香气。下料太多,除了冰糖,整包煮了。这一包该是招待客人时沏上它一大壶的量。一个人喝下去还能不多。
上网去查三炮台的喝法。另得其他信息。说是此茶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传入西北,与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其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故称为“三炮台”或盖碗茶。这条信息久已忘掉了,原来所指为茶具的三合一。至于配料之八宝,因地、因时制宜。以泉水、雪水为佳。制作时还是开水冲泡。这些个知识性的介绍当初也是听到过,包括饮茶时的手势、节奏都有讲究。全都忘掉了。
这一箱茶,要都喝下肚就“补”大了,细水长流,那得多少年才能消化掉,这些干果类的保质期到秋后。分而食之共享吧。
给舅妈送去了五包,她热衷养生保健,家里瓶瓶罐罐多了。正好去见朋友小彦,笃信中医也会接纳八宝。自家老人不喝茶,常年吃着药呢,给小朱几包吧,年轻人多吃糖没关系。剩下的几包带给房后的老张,常到他那里喝茶,让他换换样。就剩下了“三炮台”碟子、碗、盖,这东西不会过期。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9 21:01:3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1【玉华台】
离家最近的老字号饭庄“玉华台”。它的名气不大,知道的人少。大概十多年前,我在这里吃过一次,也不觉得怎么样。吃些什么忘了,大概没点它的招牌菜,吃饱肚子就得。饭庄不大,后来也到过,想换个口味,这里还得拿号排队,一排队就没了心情。这几年常来,外卖窗口买它的主食、窝头、包子、熟肉。也是排队,十个八个人的队伍,花不太多时间。
今天又到了这里,注意到门边上有块古香古色的木牌子,广告牌,介绍饭庄的历史沿革。这是一家淮阳风味菜馆,开办于1928年,原址在王府井大街北的锡拉胡同,1960年迁至西单北大街,1997年迁至马甸裕中西里现址。看饭庄一路轨迹,地场越来越差,尤其现址在如此背静的小街内,真是委屈了。除了周边居民,稍远些的吃客很难找到这么个地方来,谁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要是开在原址,早就名满京城了。看木牌子上介绍早年到访的食客,梅兰芳、张大千等名流,溥杰先生题的字号匾额。查手机上介绍这家淮扬饭庄菜肴特点是:突出主料,四季有别,烹调精细,风味清鲜;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浓淡相宜,无论蒸、烧、炒、焖、炖都能保持原汁原味,不失其味,不失其形,做到色、香、味、形的统一。现饭庄经营的名菜佳点是:一菜两吃的“过桥将军”(把称为“将军”的墨鱼,做成鱼肴和“鱼肠汤”)、虾排、鸭包鱼翅、红袍虾、群虾望月、蟹黄扒鱼翅、套蟹、干烧桂鱼、淮扬汤包、镇江肴肉、翡翠烧麦、荷花酥、菊花酥。
守着这么近,近水楼台。哪一天过来这里品尝它一道、两道。
午后,排在队伍里,外卖窗口什么时候过来都有人排队。前面的人要买馒头,不是小个的,要买大个的。售货员说,那你上午10点来买,看来它这大个的馒头最抢手。轮到我了。买四个菜团子。“没了,卖完了”那来四个胡萝卜馅的素包子,豆窝头六个。“27元”。有几样老妈吃着不错,一周两周的过来买一次,还不是每次都有,经常有有售罄的。队伍外面有等候的人,这是在等着下一屉的新鲜出笼。


tiantou 发表于 2019-4-19 22:10:3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2【峨眉酒家】
老刘电话过来,问及去没去景山看牡丹。我说没去。老刘说明天天好就去一趟,景山北面的庙开了,里面有展览,皇家寺庙,叫什么来着?我说就是过去的少年宫,这地方可以去看看,少年时玩耍的地方。老刘又说起前日去了峨眉酒家,老伴过生日,过生日犒劳犒劳,点了个葱烧海参二百八十多。你别说,人家的海参烧得不错。我说葱烧海参是山东馆的当家菜,它四川馆也学来做了。好吃就得,有钱吃了不冤枉。老刘又说起,去北海到仿膳吃了一餐。点了份大虾一百六十多,老眼昏花的也看不清楚,服务员说,每只一百多,不是每盘。这要一大盘上了桌还不得要一千多。我说老仿膳的环境不错,多花钱,吃着也自在,偶尔品尝换个口味也挺好。人家贵有道理,还让你看湖光山色呢,现在馆子搬到北岸去了,我还没去过呢。
我说起前些日子去“砂锅居”砂锅白肉没有小份的了。老刘说过去小份的六十八 现在卖九十八了,现在什么都涨价,我家门口的“门框卤煮”刚开张时一碗十八,现在卖二十八。
出门在外,方便为主。社会发展,街面上数饭铺为多,方便了食客,走哪吃哪。熟悉的人里有经常吃馆子的,三顿饭有其一,一早一晚在家解决,说的不是上班族,同龄的退休老人们。我们这代人,青少年时难得外面用餐,没挣钱的时候就不用说了,家长难得带上孩子下馆子。习惯成自然。我那于大哥就特别反对在外面用餐,早年是迎来送往吃公家饭吃坏了身子。退休后的这些年又特别计较食品安全,尤其关注假冒伪劣,坚持不在外面用餐。邻居小李一家也是如此,一天三顿饭都是自己操持,干惯了,也能干。
天天的自己做饭,真是不知道吃什么好,被习惯束缚着,难得在饮食上不因循守旧。好多的菜谱,电视里也有烹调节目。但不为所动。实在是把做饭当成一种负担,以烹调为生活乐趣的人不多,都想美食,多惦记着嗟来之食。再到了年老体衰时,饭食成了未来的负担。不过现在也有了新生活,点外卖。安全吗?不环保。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0 11:01:1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3【芝麻酱】
逛马甸大集。见着现磨芝麻酱的,一盆芝麻倒入机器内,下部出口糊状的液体缓缓榨出。两台机器,一尺见方,一台磨制白芝麻,一台磨制黑芝麻,黑色的稍贵,白芝麻磨出来的棕黄色,少年时我们吃的就是这种颜色的,经济困难时期,凭购货本,副食店每月每人供应一两。
打酱油买醋各家多是少年完成的,拎个瓶子就去,也有拿着竹篮子草篮子的,一次买好几样,但小孩子通常一次就让买一样,倒不是重,怕跟售货员表达不清楚,是买醋还是买酱油,尤其是没拿容器的时候。买咸菜,买大酱萝卜还是小酱萝卜,样数一多记混了。就一样,拿上一毛钱,帐也不会错。
油盐酱醋中芝麻酱对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常有孩子买了之后,抹上一指头搁嘴里,出趟劳务先慰劳自己。碗里瓶里多点少点看不出来,至于家长对自家孩子的作为也不大计较,睁眼闭眼。我出去采买没这种嗜好。不是顾及形象好不好,小孩子没这概念。主要是肚子不饿、嘴也不馋。再说黏糊糊弄一手,弄不好再沾衣服上。
回到家中,芝麻酱瓶子就束之高阁了。多数情况下是吃面条的时候㧟出几勺调了水加点盐,再配上黄瓜丝,夏天时常吃这种过了凉水的麻酱面,天热姥姥做这个省事。我不大爱吃,吃面还是吃打卤面好。我觉得麻酱这么个吃法糟蹋了。芝麻酱我愿意吃甜口的,热馒头出屉后,中间切开抹上麻酱,撒上白糖夹上吃。少年时觉得这是最好吃的,又香又甜,比吃鱼吃肉都好吃。
院子里好几家的孩子都有这种吃法,不知为什么有大点孩子管这叫“猪尾(yi)巴蘸白糖”有时到邻居家,往往是家长不在的时候,赶上人家在吃,也会伸手要来吃,不会给你一个,顶多 掰下四分之一,在谁家都属紧缺食品,一顿饭吃俩馒头,正餐,好吃也不能把人家有数的正餐都夺了去。那时挺羡慕家里没家长的孩子,自己做饭吃,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自己就猪尾巴蘸白糖了。还能敞开了吃。
我就不行了。姥姥做什么我就吃什么。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0 20:24:2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4【谷雨】
下雨了,谷雨的雨。手机上应时推送,什么节气物候、吃啥喝啥、养生……。传统流布,商家挟持新技术不遗余力,共享信息,也为让人消费。
谷雨:一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 三候戴胜降于桑。
农家最敏感物候变化,天时农事不能含糊。“萍始生”应该是南方地界,北方大地都是干巴巴的,有几条河还在淌水。萍生于水得是干净水,干净的河道不多了。倒是布谷鸟叫了,忙于种下,一籽入地盼万粒归仓。戴胜降于桑, 桑树上始见戴胜鸟。谷雨时节桑树生长旺盛,不仅是桑树,各种鸟也春情涌动,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见活跃,搭建巢穴生儿育女。戴胜在南方多,海南岛小住时院子里的这种鸟数量如同京城里的麻雀,常移步草地上啄食。在京城里少见,否则拍鸟人何故要围着戴胜不依不饶的拍呢,稀罕物。它们这个季节是否单单降临在桑枝上也不一定。桑枝上桑果和桑叶几乎共生长,昨天我在桑树下站了良久,摘那片片新绿,浅浅的绿,叶面才放开兵乓球的直径大小,桑枣绿豆粒儿般。戴胜鸟栖在树上做什么,没有它的窝,没有成熟的果实。这物候景观大概说的是南方,市场上已见到大个的紫色桑枣在出售吗。
“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前后香椿上市,香嫩爽口,价格亦不菲。自家的那棵小树,移栽过来三年,摘下来不过一把。到园子中公地上去寻,高处的还在,低枝上的已被扫荡过了,二茬的椿芽细溜些。摘了一小袋子。一种碧绿的芽子显得粗壮,疑惑它的出身,比对了它们的身量和面貌,尝了尝还是香椿的味道,只是香气淡一些。头茬的品相好。
香椿芽开水烫过,切碎了炒鸡蛋。
桑树叶子也开水烫过。切丝,与胡萝卜丝炒了吃。记得前年在三元西桥附近一家新疆馆点过一道桑叶菜,没吃过,尝尝。绿莹莹一大盘上桌,凉拌菜,五位食客都说好。桑叶还不有得是,只要赶上季节。今年才赶上。
早年吃过蚕蛹,油炸的,吃出桑叶的味道。这次吃桑叶,吃出胡萝卜味。不能掺和,下回得单做。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1 11:18:0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5【牡丹】
谷雨前后牡丹花开。晚报报道景山公园两万株牡丹进入盛花期。周末下午一游,落雨阴天或许人少,带上伞。
人可不少,故宫北广场上全是人,密密麻麻,不少人下了地下通道,北侧冒出头来接着逛景山。门上的电子屏显示当日进园人数四万多,出园人数两万余,在园人数六千多。景山的地面不大,山地遍栽植物,抬头见着顶上万春亭内人头攒动,打消了登顶的念头。这大概是我头一次来景山不登山。
沿着甬道走,公园的南侧山脚下游人不二选择,没有旁处可走。一眼就见着了道边的牡丹花丛,沿着步道两旁,往东、往西延展,牡丹花开正盛,植株高、花冠大、色彩多。各有各的名号,“洛阳红”“二乔”“新国色”……,养花人一展风采一年一度。赏花人兴高采烈,都是冲这花过来的。不用出远门,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的花卉,除了规模差些,牡丹的品种有过之无不及吧,两万株,多少个品种?569种,汇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普通游人只看个热闹,花花绿绿,大大小小,还能看出什么新名堂。
转到山的东侧,先皇殉国处的巨石对面红墙上的一溜展柜内是古人、今人的牡丹画展,彩画或水墨,工笔或写意,静态的也似乎动态十足,恍然觉得一朵朵活灵活现。花海动人。
转过山的背后,北侧东门内的少许平地和柏树林间也都种上了牡丹,树荫下的花朵也开得挺盛。有拦索隔着,小喇叭不时地吆喝着,秩序井然,除了拍照还是拍照,专门拍花的,还是拍人的多。。
北坡的山脚下种植了一片郁金香,整齐、条理,对比着牡丹的雍容恣意,东西方园林中不同的情调来此相会,争奇斗艳。参与其间的还有公园的文创产品。一洋妞比划着手里的花朵作态拍照,像是朵假花,假花有什么可喜悦的。走近了再看,是一块冰激凌,造型牡丹花的冰激凌。看来是景山公园的专卖产品,别处没见着过。有意思。
两米见圆的大木盆,二十来个,上千尾的金鱼游弋其中。鱼虫花草市民的幸福生活。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1 11:20:3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1 11:30:3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1 13:24:4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1 13:30:3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6【庙门开】
花开花落,我不是太上心。老刘那天说起,少年宫腾退后大庙修饰一新开放了。去看看。
北山后躲开了人流,来到中轴线上一组辉煌建筑“寿皇宫” 拍下一张牌子上的文字说明,怕一会儿忘记了逛的是哪座庙。
寿皇宫凭身份证入内。没带着,我说这是几十年前来过的少年宫,凭着老脸人家通融了。
来少年宫还是少年时,小学毕业后再没资格进来了,一下隔了几十栽。记忆模糊,这是座什么古建筑从来没在意过,一座大庙,好玩的地方。看壁上的图文介绍,这组建筑始于明代,后世为皇帝停放灵柩、存放先帝影像并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表对先帝的敬重,将寿皇殿迁至中轴线上并重建了寿皇殿,作为宫廷祭祀场所,殿内陈设帝、后御影,每年正旦、清明、霜降、中元、冬至、万寿七祭之时,都要举行盛大祭祀活动。这组建筑是乾隆帝时期的,这之后专门祭祀努尔哈赤后裔的历代帝王。我想起了西面数里外的“历代帝王庙”也是祭祀场所,比较那里的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就是处家庙。
两进的特大院落,远比我想象的宽大和辉煌。当年一点没在意,上蹿下跳在各个大殿之间。能有这么大的场子吗?能踢一场少年足球。也许大殿前石阶下当初会有些临建,少年们的活动场所,现在拆除掉一下就宽敞起来。这里的建筑格局与“历代帝王庙”极其相似,大殿、二殿、东西配殿、碑亭和里面的王八驮石碑,神库房等一应建筑齐备。寿皇大殿高大雄伟,拾阶上殿,这里可以迈过门槛进到正殿里面。没有龙椅宝座,一排九个小间,有点神龛的意思,居中的为康熙帝,乾隆立的吗,当然要把至亲爷爷坐上第一把交椅,依次排下来,一左一右。九间地方不够,居功至伟的开国老祖门只能屈居了,在祭祀的当日临时露面,前排就坐。
这大殿进来之后可见其开间进深不大,比帝王庙的主殿要小上几号,人家那里祭祀世世代代的先帝,自然排场要更大。清帝王们的影像还没挂出来,服务人员介绍说正在复制中。




2037【少年宫】
来过少年宫好多次,还是在古为今用的六十年代。就是来玩。不像那些个早慧少年,在少年宫内被特别的栽培。那时这里面有各种培训班,课外时间少年们在此学有专长,雕塑、航模、绘画、文艺演出。记忆中庄则栋就是在这里崭露头角的,几十年曾培养了大批人才。我等玩童少年每年来个一趟两趟,多是学校组织来的,或暑期发票,我来这的足球场,景山西北角,还看过一场中学生的足球赛。在少年宫内好像看过文艺演出。专业训练没我们的份,那个年代也没有收费的说法,但也没听说同学们当中有谁在此接受过专门训练。先别说有没有天份,参加这种课外班,要跑挺远的路,坚持下来不容易,估计也是周边的小学生为主,还有些先知先觉的家长们把孩子往这送。


记得清楚的一次少年宫活动是打枪。气枪也是枪,每人发了五颗子弹,卧式射击,长枪支在沙袋上。老师开始时讲授射击要领,“三点成一线”。匍匐在地,枪指靶心,距离十米左右,瞄准的对象是个约六七公分的白色金属小圆牌 ,扣动扳机子弹出膛,“噹“的一声脆响,击中了。打中或不中,没有环数的区别。打中者自然得意洋洋。
我在大殿周边寻找当年的靶场,好像是在某一处殿堂的角落里,一个狭长的通道,横向铺开四个靶位,到底在哪个方位,说不上了。
从大殿内转出来,东西配殿若干展览,建筑的历史、祭祀文化、景山公园的文创产品……。
好大的园子,四外金碧辉煌,人在其间变得渺小。园子内的古树不多。殿前几棵古柏,一棵老得秃了上半截,另一棵跳着胡旋舞,打着转往高处蹿。松柏大多为三四百年的岁数。一棵老粗的国槐,见着三口人过去勉强围抱起来,看树上的牌牌,也才一百多岁的年纪。大殿前石阶旁的盘龙石雕,有人数出了七条龙,明明是二龙戏珠山海图吗。注意看了下这块巨石雕刻,下半部山水之间弥漫着大青石的暗蓝,而上半部汉白玉的洁白,石匠们选材、雕饰巧夺天工。
建筑、石雕、古木……,少年时视而不见。再见时愿意注目时,人已老眼昏花。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3 21:26: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38【幼儿园】
多日前在公交车站见着老李太太,这是送上小学的孙辈去周末的培训班,一早送去,中午再过来接。公交车上聊天说起家里还有个老二呢,幼儿园中班,北海幼儿园的。我一听来了兴致,问哪一个北海幼儿园?“就是北海后门边上的。”每周去接一次啊?“天天接。”不能整托啊?“没有,都是天天接。每月一千七。”一千七在北京上个公办幼儿园可是不贵,我说能进北海幼儿园不容易吧?“幼儿园面向西城招生,我们离着近,要不也不行。”我说起我也是那出来的,六十年前了,哪天我跟你走一趟一块去接趟孩子,故地重游到里面去看看。李太说行啊,我家有两个接孩子的卡呢。


我又问起现在中班的孩子都学点什么。“学算数,学诗词,孩子能背不少唐诗了……。”我说起自己是五十年代末上的这家幼儿园,上了几天小班就进入中班,直到超龄毕业,大概待了三年,唱歌、跳舞、做游戏,没学什么课本知识。小学入学考试从1数到10就收了。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出息多了。


这所幼儿园建在公园内,老年间的“蚕坛”,娘娘祭祀蚕神的地方。园内有条南北向的水道,琉璃瓦的建筑古香古色,一片梧桐树下是做游戏的大场子。印象最深的是那座小楼,宽大的音乐教室,儿童们的宿舍也是大房子,一间屋内几十张带栏杆的小钢丝床。从二楼到一楼有一个带拐弯的露天水磨石滑梯,小孩子经常从上滑到下面,比家长们走楼梯要快得多。我还记得有一间电视室,隔着落地大玻璃室外是片竹林, 我们算是第一批电视观众,看了许多的动画片,故事片,故事片记住了名字,内容多忘了。炼钢工人邱财康高度烫伤植皮康复成功,记忆中最早的新闻故事片。动画片记忆犹新《森林之王》《五彩路》《美丽的壮锦》……。


隔了几日,电话打给李太,说起逛园子的事,什么时候过去合适?李太说,跟幼儿园门口的保安商量过了,按照规定只允许一位家长进去接孩子,要不你先过来认识认识我们家孩子,然后你跟上我,到时候你自己进去接。我说麻烦了,要不您用手机拍几张片子传给我也行。




2039【亲爱的】
上周看了部电影《亲爱的》主题是亲情,反映丢失幼童的家长们寻亲的苦难历程。主演黄渤,喜剧演员出演悲剧还如此打动人,当属演技派。社会如一堆烂麻,乌七八糟,常人体验不到的痛苦,演给你看,真真假假。现实其实比电影中故事更糟糕,每年媒体中多少“打拐”的报道,以至电视台还有个“寻亲”的栏目,倪大妹子的主持人。
到家后跟家人聊起这部电影。我问老妈有关“拍花子”的事,遇到过吗?在我们小的时候,或者是听说谁家的孩子丢失了。老妈说那都是吓唬小孩子的,不让孩子乱跑,老辈子也许有过,说是给小孩子吃点什么,招呼着就跟着走了,但也没听说过谁家丢了孩子。
我始终没有感受过拍花子的威胁,或许是忘掉了。姥姥曾跟我提警察用以震慑,这我记住了,不好好睡觉警察带走。警察后来还是转化为正面形象,没有什么可怕的。
兄弟问起,你说当年咱们前院的托儿所怎么上到半截就不办了?我的估计是因为东面的105号大院要腾退办学校,所以把咱家房后前院的一溜房子全部安排为职工住房了。我说起兄弟那年临时转到了西四北的大糖房胡同的托儿所,有次溜出大门自己跑回家来,一站多地,还要过一条大马路,丢了孩子把阿姨们吓坏了。结果还好,那时街道安全,人也安全。不久兄弟被远远地送到海淀青龙桥一所寄宿制幼儿园。
到了下一代,我家孩子上一年级就开始挂钥匙。学生了,接送几次后就大撒把,独往独来学校与家之间一站地,有同学就跟上一块走。上二年级就远了,约三站地,上学时我骑车带到学校门口,放学后自己就腿着,碰上雨又没带伞,那就等着雨停下来再走。拍花子的故事在我这就失传了,八九十年代还是阳光灿烂,儿童天真烂漫,家长无忧。学校的传达室内还是看门和负责打铃的老爷爷。


一代人的工夫,乾坤扭转。不要说幼儿园了,小学校的门前普遍增哨加岗,配备“刀枪剑戟”高年级的孩子还要接接送送。约在两个月前,某地曾发生一起锤击儿童的恶性伤人事件。网上发布了一张照片,朱红的大门前,保安们披挂一身“斧钺钩叉”如临大敌,正是在北海幼儿园门前。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4 15:46:0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40【小时代】
本周的公益电影《小时代》内容说的是年青人的事,毕业在即的四位闺蜜,面临实习、就业、职场,经历友情、爱情、亲情的变化,其间的悲喜和乱象……。我边上的一位老人边看边叨唠着,怎么现在的年青人都是这个样子,胡搞乱搞的。
这种电影要是在电视上播出早就换台了。又闹又乱,电影看到一半,四位女生算是认清了,那几位男主角,和四位闺蜜唱对台戏的都谁和谁呀,一色的奶油小生,谁跟谁又爱了,又乱了,好了又坏了,没弄清楚。看间谍片还有种探案追索的兴趣,这闹剧就爱谁谁吧。
现在的学生们就这个做派,乱爱?把个小众的事编成故事看,别说没有这种情况,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跟大学校园久已疏远,每个年代,每十年校园呈现不同的景观,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想想看变化有多大,学生的精神面貌。社会稳定不下来,青年人自然就在动荡中,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大的变化。
我们的子女,八零后一代,应该还是了解的,世纪初的大学好像还不至于如此不堪,这批学生与我们后来在一个职场,状态不错,从能力到态度。到九零后呢?跟九零后没能共事,他们学到什么且不论,按照电影中的影像,这茬人成长、成熟得太快,还像个学生的样吗。也是这个社会变化得太快,一切皆有可能。
电影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于是就有认识社会的价值。公益电影的观众九成都是退休老人们,代沟已不止一条。不了解当下的年青人,除了自家的孩子,其实自己的孩子就了解吗,孩子在家是个模样,在外又是种模样,家长看不到的。多看几部电影,多样人生就见识了。让老人们看这类青春片,或许也能减少老人对社会的陌生感。你不看就更不了解这个社会了。
白吃馒头不嫌面黑。自开春以来,影院内总坐得满满的,老人们出来活动,看什么不要紧,就为遛弯,看不明白就不明白,闹心就闹心吧,没见老人家们中途退场,黑漆漆的进出不方便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5 21:44:0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41【记录】
电影面世才一百多年的历史,不妨电影去创作几百年上千年前老祖宗的故事,有严肃的历史片。历史教科书有多少真,多少假,绝大多数的真相留存不下来。人证们早化为泥土,考古挖掘佐证揭开历史的一角,依据蛛丝马迹演绎一部历史,正史、野史,包括神话、史诗。人类的文明史,不这样还能怎样。
电影,说的是纪录片。现代影像技术终于可以记录当代史了,可为信史。拍摄者可以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千千万万的拍摄者记录者。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亦如此。我们对五十年代发生的事件知道得有限,社会风貌、人情世故。虽然经历过,仅限于狭小的范围。有一批老电影,描写城市、农村生活,描写战争场面的故事片。
五六十年代电影的朴素,那时人也是朴素的。“李双双”、“马天民”,公社社员,人民警察。把新社会光明的一面演给人们看。那个时代的苦难呢,七八十年代回顾性影片中的“牧马人”、“秦癫子”都是受难于同一个时期。社会就是个万花筒,电影放给你看。新的电影层出不穷,继续谱写和补充,记录、丰富我们的过往。
我看着电影《小时代》想到了《青年一代》后者的主角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与九零后大学生相隔半个世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走在大路上的一代人和今天职场上的一代人,场景如此的不同。这个社会真是天翻地覆了。林育生们和林萧们是爷孙辈的,三观如此不同,一代又一代的嬗变下来,中间仅隔了一代人。社会的变化,如此突飞猛进祸福相倚吧。
新电影,去年过了六百亿票房。多是给年轻人拍的片子。像《小时代》这种片子給特定人群拍的,毕业生们、初入职场者、时尚年轻人。
看片子的主体也的确是年青人。内容还是叙事方法甚至语言都很难照顾到老年人。老人家们也大多以电视为伴了,好在有得是频道,总有适合的。新的电影未必感兴趣了,肥皂剧属于老少咸宜,戏曲片、时政片、健康咨询、买买买……。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6 17:15:3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42【先忧后乐】
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影响了许多人,有些人身体力行,像助人为乐,先人后己,更有极端的,为了追求,放弃自我,成就他人。这曾是社会推崇的好品质,士人,读书人先被浸染了,那些不惜杀身成仁的先烈被后人纪念,也因此活得更长久,载入史册。
一些经典的语录,从古到今都在传颂。上个世纪的,现在已不大提起了,但一代人、两代人是刻在了脑海中,像“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等等。都有类似的情怀,有实在的,也有虚幻的。少年青年时,听到了,看到了,及至踏入社会,这社会复杂得多,也实际得多,更多的是就业升迁、养儿育女、柴米油盐。情怀飘散了。
有些是说教,很多来自文学作品。还是说及电影里的人物,有时我扫几眼老电影频道的一些片子。比如鲁班在不断地做好事,他的智慧,他的助人为乐。江姐、许云峰,为了主义不惜个人最宝贵的生命。雷锋呢,还有现在学雷锋的鞍山的那位老模范。历史上的人物,或许有的就是文学人物。这些人物对后世的人产生影响。看图书榜,国内主要高校大学生阅读书目中连续许多年排在榜首的是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前年被拍成电视剧播放。励志片。
少年还是应该有些情怀的,或者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至少承认人的性情中有崇高的东西,世上有高尚的人在。个人高攀不上,但还是认可崇高的存在,对崇高者投以羡慕的眼光。
崇高也是朴实的,来自于天性,比如母对子的全心全意,泛化波及他人、族群、弱势群体。代代相传,到了近代更多了社会的教化,大机器生产,学校的培养体制,强大的娱乐业在塑造新人。可惜的是社会太过喧闹,关照少年的片子越来越少,入心入脑点化崇高的。《西游记》还在拍,打打杀杀的特技更纯熟,一切为了票房。


先忧后乐,据说菩萨就是这么实践的。菩萨早已修行成佛的境界,但为了普度众人放弃成佛的进步。这是故事,在有些人就是信仰。


tiantou 发表于 2019-4-26 19:45:2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43【清新】
雨后清新,爽得有点冷,秋衣秋裤都已褪去。 园子里的绿植洗净了,闪闪发亮,枝叶遮阴密闭,令舒朗的园子拥挤起来。水禽湖南岸栏起绳索,植下好几棵不大的柳树,柳长得快,有二年就蹿起高个,傍着水边不缺水。几棵老柳已然茂盛,今年枝头的鸟巢寥寥,前几次过来看得清楚,乌鸦、喜鹊占住枝头,上下翻飞。去年这时候树上已是好几十鸟巢,夜鹭在上面生儿育女。今年像是被驱赶了,见着过夜鹭,没见它们做巢,挪地方了。
过白石桥,岸边的笼内,两只鞍嘴鹳一南一北立着。东方白鹳呢?开春后鞍嘴鹳就入住这里,正好给孤独的白鹳作个伴,涉禽们经常混居。再看笼中还是没见着白鹳的身影,不会迁居的,五冬六夏都在这里,笼子前栽着牌子呢,如同人类那样张宅、李宅,带着号牌。不会体检去了?上次过来它还高高站在金属巢穴内,那两只鞍嘴鹳从来没见它们往高处来。别不是又有什么意外。来这定居才不过半年左右,一直就默默无语。我还记得前年的那只,入秋时,高歌了一阵,那声调有如打更人敲的梆子声,后来知道那是它的最后绝唱。不久那只白鹳就离世了。
一览无余,看过去,里面再无第三只。
往北去,行道树郁郁葱葱。北头路中央立着两棵老树,走人,很少走车的路上,路和树共存,绕着走。还是老树有面子,要是棵小树,修路时早就伐掉了。这处百年的园子,百年以上树龄的并不多,这两棵都是过了百年了。靠北,石桥前面的是杜梨树,挂着牌子呢。南边的这棵是桑树,没有牌子。椭圆形的叶子带着毛边,看着枝头花开,如同杨絮的“毛毛虫”般,花型小一些,开败了,丝丝缕缕。上一次路过时,我还问过边上的园丁,这是棵什么树。那人说就是桑树。可这棵桑开花结果不同以往。我一周前采过一小袋桑叶,都带着桑果,密密麻麻绿色的颗粒状聚集一起,一目了然,长大成熟就是紫色的桑果。而这棵老桑的花长条、絮状。想是这棵树老了,花开变异,大概也结不出果。跟人一样,老了也不结果。


页: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