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9-5-15 13:42:3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5 13:44:2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3【西宫、东宫】
御花园古木参天花花草草,宫内的花园,这要是站满了人就什么美景都谈不上了,没了心思去看。不看往哪去,再往北就该出神武门了。有点不甘心。
不是还有东线、西线吗。指路牌上标着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东宫还有西宫都是嫔妃的住处。得掉头往南走,逆行线路。终于迈进了宫殿的门内,翊坤宫。
比较中轴线上的建筑这边的建筑破旧了许多,宫邸正在修缮中,大门、影壁上的朱漆剥落,麻织物打底刷浆黑乎乎一片,泛着刺鼻的气味。这宫中展出些什么东西,此时我一点都没记住。又走了一处院落,院落的格局差不多,都是前后两进院,前院正殿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这个院落开辟为“青铜器馆”皇室的收藏,都是小件,三千年前的东西,草草地看过走出来。问及管理人员被告知东线的东六宫展览多。
往东面去,穿行中轴大殿。标牌上指向延禧宫,路人也指指点点说着延禧宫。 亲戚告知电视剧《延禧攻略》就是这个延禧宫。怪不得呢路人都说延禧宫。我说没看过,宫斗戏瞎编乱造不看,还一串串好几十集。
进去延禧宫门眼前一亮,三层小楼,分明是西洋楼的造型,顶上带着“瓜皮帽”建筑只剩了框架。一层在地面以下,四围沟壑,地面以上东西南北通透,像是火焚后的废墟,或是烂尾楼一座。古建区内怎么会出现栋小洋楼?
看楼前铭牌上的介绍:初建时,延禧宫与东六宫其它五宫格局相同,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后院正殿5间,亦有东西配殿各3间,均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延禧宫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就剩下宫门。到宣统元年(1909年),延禧宫原址上修建了一座西洋式建筑。铭牌上还有图片介绍,地河中清水荡漾,水晶宫一座,尚不知是这座建筑的设计效果图还是曾经的模样。到了1917年张勋复辟时,延禧宫北部被直系部队飞机投弹炸毁。真是多灾多难,头次听说故宫还挨过炸弹的轰炸。
电视里的延禧宫不是这样的,肯定是早年的延禧宫。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5 21:25: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4【变身】
去过几次故宫,肯定是不多,大概不超过五次。早年的一次是哪一年,跟谁去的都记不住了。只觉得好大好大,不停地走,记住的是钟表馆,好像就是一长溜的房子,里面各式各样的自鸣钟,洋人送的礼品,整点时有小人还是小鸟出来报时,好玩。再一次是在1968年底或次年的年初,在神武门上,是学校组织的参观活动,印象中是个冷天,队伍是从东华门进入,路过了彩色琉璃的“九龙壁”红墙内的地面坑坑洼洼衰草遍地,学生们排着长龙,排了很长的时间才登顶神武门,大殿之中环绕一周展出的泥塑“收租院”十几组专题,一二百人物,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声讨地主剥削,控诉万恶的旧社会。阶级斗争正酣,揪斗走资派为什么要捎带上四川大邑县的地主刘文彩,刘邓,新时代地主阶级的代理人吧。那次上完了阶级教育课,又是整齐的队伍出了神武门并没有逛故宫。最后的一次逛故宫在九十年代末吧,一个冬日的下午,在截止售票前进了午门。陪着位小辈的亲戚,走了趟穿堂门,从南往北匆匆而过。到处空空荡荡,驻足殿前的铭牌看看建筑的功能介绍。
记忆中的几次造访,故宫是庄严肃穆落寞凄冷。转过来新世纪,故宫热闹起来。
人口大国,旅游大国,文化传统热,肥皂剧宫斗戏忽悠了太多的观众。高峰日一票难求。前些年宫里也颇不寂寞,商业展览、开台唱戏,增开夜场,五光十色不夜天。争取消费者,或是商业的运作。也有些不堪的场景,展品失窃,观众竞跑。
十几年后再次新的体验,最大的变化就是人多拥挤看不到多少东西,只要是随大流的。看来光知道个延禧攻略远远不够,得做好故宫攻略,自由行者入宫之前要设计好路线图,明确展览的内容和位置,精选个人感兴趣的项目,做好预习,有备而来,最好是在淡季出行。如此丰富的宝藏,多少人都失之交臂。我们这些土著,来着方便,下次再来。
夜景就算了。紫禁城墙头转半圈如何。走出神武门前蓦然抬头见着城头晃动的游客,宫里另辟蹊径分散客流上了城墙,现在可以登顶参观了。不远处是东北的角楼。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6 20:20:4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5【旧影】
我最早留影在天安门广场在六十多年前,还是学龄前儿童。片子中一溜五个小童,我行大,立在最前面,旁边一个比一个小的矮下去。这张四寸放大的黑白老照片,建筑和人,干干净净,大概是广场上专业摄影师拍摄的。幸亏有这张照片,才知道有这么回事。脑袋里已然没有了这个场景,比如谁带着我们去的天安门,我的三姨当在场,照片上她家的三个闺女都在,一人不能带着五个孩子去广场,还有谁,我父母好多年不在京,会是我姥爷也跟着去了,他老人家那时六十多岁,很有可能。照相的细节问谁去,片子的当事人都没有记忆,我三姨九十多了她还能记住。


五位小童如今都成了老头老太,所幸还都在,可再想拍张合影几无可能。这些年三姨家的三个姑娘你来我往,那以后再无机会一同来京。我这次给三姨的大闺女俩口在天安门前拍了张片子。何止俩口,背景中全是人,城楼子还被遮蔽了一半。


姨家在东北大连,早年,五十年代往后,闺女看爹妈,三两年总过来一次,说是挣的工资都铺铁轨了,捎带上孩子一块来,孩子不用打票,但一块来仨,当妈的够多能干。来后就给我姥姥干活,跪在地上用双手摁着块抹布擦地板,把地板的木纹都擦得亮亮的,她们东北过来的人光使笨力气,据说有日本的遗风,我姥姥擦地是用拖把的,站立着擦。对几个小闺女没啥印象,我一周从幼儿园回来一天,她们顶多住上十天半个月就回了。再后来都上了小学,姨再过来时就不带孩子了。
到了1967年末,好像是哪位出差把姨家的大闺女带过来了,来家里住了一段。正闹文革,失学在家。小学都毕业了,记忆力最好的时段。她挤在大板床上姥姥身边睡觉,白天还能帮着干点活,六七年街道上布置搞过一阵“红海洋”我家墙上“朵朵葵花向太阳”的创作出自她的一双巧手。
大闺女跟我聊起那年在京的日子,说是住了几个月,去过动物园、天坛,还跟着采过桑叶。打听院子里的玩伴,小胖子、小路明、大宝还有马户。我说起后两位都不在了……。
饭桌上我问起你还记得姥姥做的菜吗?大闺女说就记得姥姥做面食,做馒头、做发糕,搋面、揉面,没完没了,我看着都着急,姥姥说不使劲搋,工夫不到就不好吃,姥姥做的发糕,一屉一个,发得大大的,好吃。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7 21:25:5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6【故事会】
周五国图讲座,北大李简老师的“元杂剧公案剧中的奇思巧构”。
唐诗、宋词、元曲,其中元曲的知名度差点,其名人也大大少于诗人、词人。关汉卿往下我不过数得出三四位,能知道的故事大概也就五六出。广为人知的是《窦娥冤》还有《乌盆记》这类称之为元曲当中的公案戏。这类剧主要描写官吏审理诉讼、平冤决狱的故事。成为剧作的一个类型,后人发扬光大,包公案、施公案……各种的案,延绵不断,近些年的狄公案电视剧拍了一集又一集,还有加入现今杂耍的广播剧狄公案播了一年又一年。
现在想看这些个公案戏都有,从文本到电视剧,可惜已经过了景,该是少年时看书听故事的时候错过了。像《窦娥冤》是个特例,哭天抢地,痛骂封建社会的罪恶。而《乌盆记》鬼呀、神呀,后来作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不得上演。这一类公案戏都少不了装神弄鬼,文本就是这么编的,过去的人信这个,现在不是还有人信吗。科学昌明,容得神鬼来调剂人们的生活,其实也无大碍,老故事、老戏当中惩恶扬善的内容也不少。
李老师讲故事,关汉卿的《蝴蝶梦》、孟汉卿的《魔合罗》、无名氏的《盆儿鬼》,《绯衣梦》《鲁斋郎》等。
奇思巧构没记住,故事听了一段段,故事梗概。其中一段无名氏的《浮沤记》。说的是河南府王文用到南昌做生意,利增百倍,购得朱砂10数颗,藏之箱笼,挑担回家。路遇贼人白正,旅途陌生人,两人喝酒吃肉,王口无遮拦,白探知王家中情况,又见财起意。王觉察出白用心叵测,趁其酒醉逃走。夜宿黑石头店,白又赶来,亦宿此店。且逃且追,至东岳太尉庙,白终于手起刀落斩获人头,接下来到家霸占了王妻,财色双收……
故事的结局恶有恶报。可这王文用也是祸从口出,惹祸上身。这是早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我想起昨日的一幕,电梯上见着邻居的孩子,一对一,孩子走单了。我问:一年级了?“二年级。”哪个学校的?小童不做声。哪个学校的?我再问。孩子犹豫着,不开口。这孩子嘴可真够严的,家长教的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7 21:29:2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8 10:47:3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7【大上海】
本土的大城市论人口规模首推上海。我们少年时就知道,说到外省的大城市先想到的就是上海,玩三角烟盒,绿装的上海烟标为上品。上海有高楼大厦林立的外滩、热闹的南京路,南京路上有拒腐蚀永不沾的好八连……。大的钢厂、纺织厂,受市民欢迎的轻工产品,上海产的信誉上佳,出差从上海回来的家长们免不了要受人之托买这买那,我的头一双回力球鞋托隔壁邻居阿姨捎回来的。现在想起来,我住的那个老院子里,属上海人家多,好几家子叽里呱啦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语,自家人说话。早年沪上金融业发达,后来金融中心北上,新老知识分子举家进京的不少。
人生地不熟。大上海在想象中,想去也去不了,后来院子里的姑娘小伙好多都去了北地。在北地遇上了从上海过来的同龄人,比我们走得更远,他们穿的棉服比我们的绿,大衣也比我们的厚,裤腿可是细多了,衬衫也换得勤,生活得精致。南人、北人,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摸爬滚打几年下来,岁月给人平添了许许多多,黑土地上的磨砺改造再生,有失有得。对上海人不再陌生,谈吐间沪上方言听出个八九成。同龄人,其实更多的是同样性情,一样的爱恨情仇。 大上海依然遥远,虽然不曾到过,但已然不觉陌生。


大上海有多大。土地面积没有概念,六七十年代的人口规模好像大过北京。今天的人口数字很容易查到,去年的统计数字,上海为2400万人口,中国排名第1。 北京2100万排名第3。


我最早一次去上海是八十年代中期。住在城边上的“爱建大厦”属于当时新的小区。那次去了南京路、外滩,晚上去的,霓虹灯闪亮,人群熙熙攘攘。还去了趟普陀区的中山北路1595弄,老同事的家。那时边地的知青都已返城再就业,只是不知去向,连电话号码都没有。只知道早年的通信地址。一个下午我倒换公交车,下车又走了很长的路,离着这个号码越来越近。房子在,下一个牌号的房子已经拆除。问了门口的皮匠,他指路让我到对面的工厂去找。工厂也找到了,说是人不在,出去跑业务了。多少年后见面跟老同事提起这档子事,他说人已经去江阴多年。那房子是他家的,人大概是搞错了。




2068【一而再】
后来连续来过许多次上海,因公因私。陆续见到了连队的同事,有一次在光明家的桃浦新村见着了两桌人,那次老徐还在,正干得春风得意,好像之后没几年,他人没了。
大上海的股票交易所开了,老交易所和后来在浦东的新交易所都去看过。黄浦江上还建起几座新桥,老记不住它们的名字,还有地下隧道,往浦东往开发区去。城市太大,往哪好像都堵车,堵得心焦。商业区人多可以不去,但办事行车呢。
有一年住在复旦大学校园,清净了好些天。这天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漫步,空空荡荡,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清香味,低头观看脚下大片的绿植,与在连队时2号场院边上的那片绿植为同宗同种,两三寸高,浑身碧绿,长着个结实的小脑袋,如蓝莓果大小,脚蹚过去小脑袋卜楞卜楞作响敲打着鞋帮,在连队时下工路过经常在这片地上蹚来蹚去,蹭去鞋上的湿泥,脚下的青草发出苹果味的清香。是这股味道,味道的记忆令我低头辨识,又忆起边地的日子,边地的味道。
上海是高楼大厦,过去现在都是。早年人在平房院住的时候,想往高楼大厦,想往数十年后都实现了。人们又不待见它了。大概跟北京四合院的的命运差不多,低矮的里弄、石库门街区大概也剩不多了,过往已不可追。谁还愿意往大城市去呀,度假休闲都往海滨、山头、绿野的农家。


快有10年没到上海了。
上海去看什么,淘金、掏宝行,年轻人创业干事行。老人家没有这个能力和兴致。再次安排了上海之行,知青的聚会,为期三天,东道主满招待,管吃、管住陪着玩。
想想组织者不易,参加者也不易。多少人沪上相聚,得有小二百人。北京、天津、东北的,光是北京的就八十多位,把老者们聚在一起不容易。七十古稀,半数人近古稀之年。往八十迈进的人不在少数。
连队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前后后的知青约五百多人,那是十年的概念,进进出出,你来我往。有些人根本就没见过面,但都是曾经望远分场/25连/25队 的一名成员,相识50年、40年,分别40年、50 年兴凯湖畔,再相会黄浦江畔。
微信上有了信息“出发了,我们在机场。”性急的已然奔走在旅途上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5-19 20:41:2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69【承诺】
五年前的夏日,北师大的礼堂内连队知青下乡四十五周年纪念集会。上海方面代表在会上作出承诺,五十周年纪念我们上海承办。
我们还不老,那时的各位比今天年轻五岁。五十周年并不遥远。回望六十多年过往,眼前的五年不算什么。那之后一次次的聚会,不时地有人提起上海,上海上海的话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密集。相约上海,上海见,期待上海……来往的话语中、文字中相约有了确定的时间和地点。
转过己亥新年。上海方面紧锣密鼓,组织成型,落实人头,财务组、接待组、会务组、文艺组、编委会进入倒计时运作。年初“组委会”的通知下发,确定纪念活动安排日程,活动报名开始。开春的聚会上集体报名,录入个人信息并签署下“责任书”。去不去呀,机会难得了,你知我知。终于到了买票的时候,提前一个月办票,车站买票、网上订票,买卧铺票车上睡一宿,打牌;买高铁票,一天好几趟呢,早起中午就到,一块走呀……呼朋唤友网上一派热闹。有点像少年时春游的前夕,按捺不住的兴奋。
倏忽五年过去,日子是越过越快。夕阳尚红,腿脚也好,五年的行走、奔波,继续丰富自我的人生。忙叨、辛劳,为家人,老的小的,忙叨也是情愿,活着的价值,为自己为他人 。家中没有老小操劳的,自己过得更潇洒了,无事一身轻。无事也可以忙,游山逛水,打牌推麻,健身娱乐,该是老头老婆乐的人生阶段,缺了哪一个阶段的乐趣都是人生的遗憾。不想遗憾的及时行乐,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五年后上海见,一个都不能少啊,不见不散,君子一言。你承诺了吗?五十周年上海见。时光荏苒,残酷的时光,五年过往中又走了多少人,人生随遇而安,要走谁也拦不住,艰难度日也好,戛然而止也好。光是同学中老范、老张、老赵……一去不回头了。


五十周年,自娱自乐,我们最后的精彩,再一次的回望过往的身影,集体追忆青春的年华。七十古稀,多数已近古稀之年。自我珍重吧,也借助我们的二十五连群体,你、我、他,永远的陪伴。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1 19:24: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70【5.20】
聚会的日子在5月20日后的数日,选定这个时段是因为一批知青50年前自上海出发奔赴北大荒。
50年前那个日子刻骨铭心,或慷慨激昂或撕心裂肺,上海离边疆有多远,中间隔着千条水万重山……几天几夜的辛劳和煎熬。
高铁 时代了。京沪四个半小时城际圈。可城内的这段,两边加起来,也差不多四个半小时。城里的交通没谱,不得不打出富裕时间,早早出门。结果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坐在了候车室。老几位都在了。
9点发车,时速350公里。一站济南,济南的麦子秀穗了。二站南京,麦子黄了,油菜籽开镰收割,秧苗插下,蓝天绿水 。停车2分钟,瘾君子们抓住时机站台喷云吐雾,多抽一口是一口。没见着滚滚的长江,睡过去 了。睁眼已进上海虹桥站。


站台上候着我们的好几位,似曾相识,怕叫错了名字。还是把老季叫成了小叶。老季说我们2013年在哈尔滨见过的。那次他们七八位,哪能记得那么多。老张我也没能认出来,直到有人叫出他的名字。当年张老板多魁梧,脸是圆的,现在是个小瘦脸,人也缩了两圈。看到了他我想起他家的小涨,黯然神伤。看过去上海的弟兄们发福的少,后来见着好多位都是身轻气爽,再看看京津过来的老几位吧。
大堂办理入住手续,拎包入住,一包会议材料,一包水果,好几张卡,门卡、饭卡 ,交通卡接站时就发到手,食宿行安排妥帖。
晚饭前酒店门前都露面了,约莫半数说不上名字,看着眼生。京外的不说,好多年没见。北京过来的好几位也叫不出名来,近些年见过的,记不住了。说起在哪聚餐来着,像是有这么回事。意外 惊喜 疑惑,就是想 不起来了……
晚饭后眼见几位拖着箱子进门,哈尔滨过来的,一位都没认出来。怎么会呢。突然间想起了小宋,供应站的小宋,认出来了,多数人模样身型都变了,小宋变量最小。哈尔滨我后来去的次数不少,但跟这几位都不曾见面,名字念叨过,人老没见,到老了才见。
会务组的辛苦,天傍黑他们还没吃上,忙里忙外。
50年后 5.20。还记得有个5.20声明吗。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到底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这段日子中美摩擦日甚,到底谁怕谁呀。不管它,乐我们自己的。

光明 发表于 2019-5-21 20:27:49

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到底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4 08:10:1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4 08:19:0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74【老屋】纪念大会280人,热闹、高兴,散了,没有不散的宴席。往哪里去观光,有头一次过来的,那就去外滩,隔江新旧天地华洋杂处一览无遗。向往小镇风光的,周庄、乌镇或者同里都有直达车,再走远些江浙一带可看的更多。有沪上的好友带领着,放心。我说还是就近看看当地的老房子,石库门建筑。一大会址看到过,类似的老百姓的住处呢,乌鸦与麻雀,七十二家房客老街区还能见到吗?光明说,拆的差不多了,还是能找到的。老钟说上海新天地那有一片,黄浦区。这门口有218路直达。坐公交逛街景,自城市西南的闵行往市中区去,路途不近。8点半的路况比北京拥堵状况略好,公交车的密度小些,两块钱一次刷卡全程有效,车厢也略小,车座窄,与南人比北人身型略小有关。乘客间互有礼让之行为发生。车身晃动不稳,有七十多老妪给我们拄棍的老刘让座。车程耗费一个半小时,二十米多站,车速不快,高架桥下行驶,路口红灯太多。终点站下车步行,往新天地方向。老街,新楼拔地而起,城市越长越高,沿街站立被剃头截肢的老梧桐,两三层的老楼不多见了。见处老的街区,几位逛了进去,略有古意二层小楼。我问街边的老者楼龄多少。告我四十年代末的,兵荒马乱时建的,质量不好,外表看着好那是粉刷过,已被列入危房改造了。我没往街里走,才70岁,算不得老房子。那人说,往前走,右手拐,龙门村是老房子。龙门村,尚文路上,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因原址有龙门书院得名。占地1.5公顷,有楼房20幢,这是当地的老建筑,两层或三层,斜坡的瓦顶上开有天窗,门前小小的天井。这种房子要是一个门内就一家住户还是挺舒服的,类似北京四合院中的独门独院,而且是往上延伸,比四合院的空间经济。楼间距稍窄,但高度有限,无影响光照之虞。转到街区深处有,处雅致的“仁庐”天井中郁郁葱葱,这栋三层楼房的东侧辟为小型展馆。天井内一尊婉转的人形写意石像,登堂入室石雕作品,近世福建某人送展的作品。登木梯上二楼,每层三个小展室,一间放置三只巨大的兔头,大如河马的头颅,隔壁房间一副小品一拃多高,四个小人,像是和尚说禅。看了展品,也捎带见识了这老房子的内部结构。二楼望出去红瓦顶上绿植飘摇,半空中长竿短棒上披挂被褥衣衫,一派人间烟火。走在街道上四处干干净净,路人寥寥。有几组雕塑,有历史街区保护建筑的铭牌,这里不会有被拆迁的厄运。 2075【老店】看看老街巷。曾经的城市各有各的特点,不像现在千城一面,除了大楼还是大楼。老街巷越拆越少,成了古董,古董才招人看。看过老房子去吃本帮菜老店“德兴馆”,有多老,清光绪年间的,祖爷爷的祖爷爷辈的店,那块黑底金字的匾够老,建筑古香古色,近代做旧的。店面不大,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单间头天订的,有了一处安静说话的地方。老吴、光明作东,点了菜谱头两页的看家菜。六凉六热。热菜响油鳝糊、炸河虾、鲥鱼,草圈,这是什么东西?绿绿的垫底,上面一圈圈的,与北方菜九曲大肠有一比,作法两样,不带淀粉勾芡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鲥鱼鲜嫩,炸虾脆软。来到上海没见到海,也没见到江,更不要说江畔朝阳。吃到长江里的鱼,浦江内的虾算是补偿了。说说老事,几位还都是一排的,老人老事,想当年……。你老吴哪一年去小湖冻网捕鱼,我们怎么都不知道,也没去。老吴比比划划,细说当年捕鱼的细节。“湖里的水热气腾腾的”说到回忆录中老吴在大湖畔的浪漫,你什么时候漫步到龙王庙的,够有多老远,往返还不百十里?“那你得看跟谁一块儿走了,往龙王庙方向还有条小路,没那么远……多远算远,有情人未必成眷属。那后来呢?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青春往事友谊情愫记录白纸黑字,读出来了吗?没喝多,还不到人均一瓶啤酒的量。回程,两位带路人带着往人民广场去乘1号地铁线。谁想到四五百米的距离迟迟走不到,眼瞅着浦东的东方明珠塔越来越清晰,二位头脑才清醒过来,老吴手机上启动导航功能,才明白是方向搞反了,越走越远。都是什么脑子!瞎耽误工夫。老吴继续网上搜索,明确指示:掉头回转。太阳当头明晃晃,连个身影都看不到,汗水淌下来。身旁雕花的大理石廊柱,巴洛克式的窗栏,一股股冷风吹出,望进去,黑洞洞的大堂已经撤空,一片死寂,转到门前,铭牌上标注为“优秀历史建筑”,建于二十世纪初年,英资“永年人寿”,似曾相识的商号,抗战初年退出上海滩,建筑被谁接收下来,又败在谁手中。晚间的餐桌上,老张风尘仆仆加入进来,刚从松江返回,去看了“广富林文化遗址”。手机中翻检出照片,这里才是老祖宗的栖息地,新石器时期的历史遗存。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4 08:21:0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4 08:22:5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4 08:28:1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5 16:56:1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77【双城记】沪上三天。走的地方不多,住在闵行,城市的西南,有人说相对方位类似北京的新发地。老早就知道闵行这个地名,好像六十年代就是新的工业区,那时候还知道闸北、黄浦,跟某些个历史事件相关。酒店立在街边,窗前高架路,绿植被挤在水泥钢筋建筑的夹缝中。往市中心看了老房子龙门村,吃了老字号馆子,迷失的路上穿行南京路,南京路属于夜游的地段,白日里看不出繁华,店内看进去都是冷冷清清。问问沪人,有些什么特产外面旅游者愿意买的。不知道,想不出。橱窗内见着回力鞋的广告,我们这代人还知道,但街面上没见着过老款。穿双球鞋谁还在意,现世还有时髦的鞋吗。只有贵贱之分。公交车。地铁还算方便,出行本地人首推地铁,推荐或带领着各位四处游览,地面交通辅助,尤其是远距离的。从虹桥火车站倒了四趟车到闵行的酒店,一个半小时,这还是有人带着。地面交通车速不快,可能也是我们住的远,到黄浦区二十多站,红绿灯太多,公交车上不了高架路。上班时段,车内不算太挤,当地不实行老人免费乘车的制度,车补直接发给老人,根据年龄每月一百、二百,高龄的合适,鼓励长寿。据说由此可以抑制到老人乘车的欲望,省两元可以买捆鸡毛菜,短途的多走走,锻炼了。出租车,类似北京的嘀嘀打车,比北京的方便。酒店的前台就担当此项功能,提前五到十分钟告知就成。不像在北京经常得不到回复。汉庭酒店的服务快捷。前台只一人值守,入住、退房、代订车辆、咨询出行路线一人全招呼了。餐厅也不过三人,提供早餐,效率颇高。晚饭前见着楼层清洁员推着车子进了电梯,问及一个人负责几层?回答我晚间只一人当班,这里六层的客房。晚餐过后,已然是三个小时之后,我上了电梯,升到三层又见着那位清洁员在外候着等待转换楼层。晚饭从六点吃到餐馆打烊,过了九点服务员催着食客离店,八点半就开始收摊,收银台关帐。灯一盏盏地黑掉。这几日多在酒店前面的“大食堂”用正餐,也是家大众餐馆,老派,方桌,长板凳,餐食花样繁多,端上餐盘自选,荤素菜好几十种,味道不错,好吃不贵。这最后的晚餐吃的时间最长,餐卡里的钱吃光花净才不辜负东道主的招待。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5 22:59:1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78【官茅房】沪上小住几天,感觉各项服务设施不错。最难搞的大城市的交通,也依托高架桥,搞了好几个“环”来解决,往虹桥车站小车可以行驶外环高架路,上午高峰时段上路,四十分钟到了,比来时倒来倒去乘公交节省一多半的时间。本周上海市有关当局发布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的旅游住宿业将不主动提供“六小件”包括牙刷、梳子、浴擦、剃须刀、指甲锉、鞋擦等一次性日用品。违者商家将被处于5千元以下的罚款。目的在于减少一次性日用品的使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不主动提供,但酒店可以备着,住店的客人可以索要。大城市中上海率先实行,切实能够减少浪费,实现垃圾减量。绿色消费喊了多少年,人均产生的垃圾越来越多,当代人太过挥霍。要有切实的措施来落实,从酒店着手落实容易实现。不知北京的酒店何时跟进。有此一说:城市的管理水平看看街头的公共厕所就可以了。六年前曾兴凯湖一游,小城镇建设像模像样,当地人都归堆住进楼,文化设施、体育场馆、中小学,建的比北京不差,还有条自诩“长安街”的景观大道。可长途汽车站边上的公厕惨不忍睹,比四十年前还不堪。想必现在已经改建了。沪上的公共厕所参观了一间。路过蓬莱路口时,见着间公厕,绿树掩映看着舒服,往里走,观光的成分大于使用价值。室内清新、干净,缺点是马桶蹲坑少了点,有四位内急者排队。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上海市民的如厕排队方式已经与欧美发达国家接轨了。我们北京的如厕者是各自等在门前,如果是四个厕位,可能就四个队。人家这里是排在厕所的外间拢共就一个队,里面任何一个门打开,排头一个总是先进去,先到先得,这多公平,也不必人人都堵在门前拥挤,万一赶上那位在里面的不利落,你早来的有可能迟迟不能如愿,急死你。行为的改变,难。不知何时北京才能实现?北京的老刘说他们家附近的官茅房正在升级改造,连空调都装上了。这又有点太过了,环保不考虑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5 23:02:4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6 17:31:5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79【烟花】
周五下乡。园子的大门口贴着一对大红 喜喜 字。园子里哪家办喜事,十年了,头次碰见。乡下的菜园子,简陋的住房,有人把个别居住成了家居,据说还有人卖了城里的房,在这扎下根了。这不,安家落户成亲,一本正经过日子 。
往里去,泊车下来,一地的花花绿绿,烟花爆竹的残屑。往西走,新房在这呢。这家姓什么来着,忘了。门前曾挂着一溜牌匾 ,这协会那商会的。今天都被取而代之,大红喜喜字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主人是位黑脸膛老汉,娶媳妇,该是儿媳妇,猜的,没准女婿入门呢。
门前斑驳,花炮放了不少,还没收拾,大概是不宜收拾,让喜庆多留些时候。门前静悄悄的,别不是聘闺女吧,上午送走了闺女。车场上一辆花车都没见。
婚姻嫁娶还是乡下热闹,放了这么多烟花,来晚了,没看见热闹。
午后斜阳,除草浇水。约有十多天没过来,上周下过一场雨,不算小的雨,老天代劳浇地就没往过来。白薯秧子活下来一大半。地里还是旱象,上一场雨看来北郊这边没下多少。草没长起来,缺水,到处干巴巴的。
休息的时候到房后老张家串门,看看他种的园子,受受启发。
老张的园子已然郁郁葱葱,齐刷刷的都长起来了。茄子苗一尺高,柿子椒挂果了。绿菜花、紫甘蓝蓬蓬勃勃敞开了长……,这我都没有,唯一可比的就是南瓜,他这已经一尺多高,开始往高攀爬了。白薯秧子长得怎么样?老张说你给我的几十棵秧子我也没栽,没地方了,转给老冯了。我说我那活了一多半。老张说,他们种的白薯秧,凡是秧子埋得少的,秧子在地面留得太长的就不容易活,有的就晒死了。这晒死的,也跟我一样没能及时补水的缘故。
我看老张的鸡笼内空着。开春该抓小鸡了,怎么没抓呀?老张说,不抓了,有点干不动了,每天剁鸡食要花不少工夫呀。那可以少养点呀。你这不是还有个小伙子吗。小伙子还在读书呢,我俩商量了还是不养了。我说,你这不养了,就听不鸡叫了,这村里就少了点意思。
天黑睡觉。刚躺下一会儿,外面爆竹声大作,影影绰绰窗帘上闪闪烁烁。又热闹了,什么情况?新人入洞房还带放花的?






2080【收获】
天热了,30多度,日头底下晒,棚子里温度高,体感有些不舒服。四季轮回,该热的时候就得热,要不农作物怎么成熟。
割了一把韭菜,头茬。香菜浇上水,第二天就见长,长得绿油油,下周可以采食。豌豆长了半尺高,够早熟的,吐出了丝子还开了花,白花,缺水,没能长高,蜷缩一团,找来竹竿插在地上,让它攀爬。菜品里有豌豆尖作为食材,采食豌豆尖,会不会影响豆荚的形成。土豆棵子长高到一尺,叶脉被瓢虫吞噬,能见到的就下手捏死。能采食的还有马齿菜,已经一拃长,还缺一场好雨,再长长,下周收获。明天周日预报小到中雨。
雨水,只有农人才是真正的利害相关。城里人也盼着下雨,顾及的是温度湿度和舒适度,农家则是收成,多了、少了都不好,古往今来祭天祭地,都期望风调雨顺,投入产出全在老天的施舍。农人的观念情感是来自土地,离了土地渐行渐远,感情淡薄下去,人的天性如此。
台阶前紫斑点点,鸟类的遗撒。想起桑葚熟了。园子里大大小小好几处桑树。南边离着近,往南去。东西向的甬道南北几株小棵的桑树,搭起一路的阴凉,看过去地面铺就一层落果,人走、车压,路面染成黑紫色
带着塑料袋,抬头揪住枝子采食浆果,熟透了,接触即掉。先吃上一气,据说桑葚果的营养不错。市面上早有供应,个头挺大,齐整。仰头伸臂,看来这动作跟放风筝的有类似功能,可以预防颈椎病。但已然有了颈椎病的可就留神了,仰着头时间长了,还发晕。
摘了好一会才填满个袋子底。胳膊都酸了。换个方式把。拽着枝子使劲晃悠,噗噜噜,雨点般的洒落。蹲下去捡,还是能分辩出果实的新旧:刚坠落的浆果,通体发亮,手感结实,一眼就跟坠地多时的区分开来。陈旧的果子浑身发乌,发软。要是能带来张大块的塑料布铺在地上,那效率就更高了,只有熟透的浆果才会坠落,坠落的果实兜起来直接装袋。这办法去年就想到过,可到了采食的档口就没想起来。


周日的小雨如期而至。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6 21:19:0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1【没谱】
周六晚老姜请吃粤菜,唐宫海鲜,地点东三环亮马桥,网上发来地址截图:乘10号地铁线B口出来步行800米。坐地铁过去合适,直达。
约的晚6点。5点出家门,一个小时有把握,地铁六站地还是七站地。
出了小区就见一台出租车停在路边,下来乘客。身不由己,见空车就上去了。雨前的天气闷热,懒得行走,地铁上来下去,那边出了地面尚有800米。想着是周末路上不会太堵,到早了没关系,先聊着。车子上了北三环辅路,往西掉头后向东。驶进主路,车子不少。没有上下班的车流,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走走停停,比步行快点有限,车到马甸桥下干脆就停下来,乘车十多分钟还没离开家门口呢。前面是车的长龙,甭想跑快了。我问司机,不走三环,绕行二环如何。司机说也不会好的。真是后悔,这临时起意,弄巧成拙,还不如老老实实乘地铁来得快。司机说这不是五点后了吗,外道成了公交车的专线,三道变成两道当然就堵了。果然大车在外面的车道畅行无阻,周末不是工作日仍然实现公交定点优先的制度,不光公交优先,凡大轿车就跑得欢。大车优先,一台中型的押运车也不享受优先的路权,挤在前面。小车们都规规矩矩,满街的探头,违规者记录3分,罚款200元。
半个小时过去才到了安贞桥。我问六点钟能不能到。不好说。看看高处的路况显示图,三环一线是橙色的,二环路为红色标记。橙色表明还没堵死,还有希望,要不我就干脆下车,在前面的300路公交站下车。这个点,公交比小车跑得快。
过了安贞桥后,司机开上了最外侧的车道,前面并线往京承高速,由此抢出好几百米后又回归内侧车道。行车抢路,还是的哥们专业。
终于拐上了东三环。这边好走些,过三元桥,出来外侧辅路,前面立交桥下掉头,最后一个堵点,路对面立着希尔顿饭店。没有十分钟看来是过不去,要迟到了,发个短信过去:快到了,在酒店前面等着掉头呢。至少等了两个灯,才掉过头去。六点整,停在酒店门前。
没谱的交通,出门还是坐公交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7 09:39:5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2【发小】
六位头一次坐在一席。老姜介绍,知道我俩多少年了吗?六十多年认识,住在一个院子,我家前院,你家后院,后来前院办学校,我家搬走了。
我说起不是前院后院,最早搬进来的时候是在一个院子,我家在北房,你家在西厢房。你家房后地势高,后房墙面往里渗水也修不好,后来你家就搬到前院,在我们这溜北房东面的那排平房,后来办学后,那几间房打通放过兵乓球台子。
说来那都是五十年代中后期的事情。小孩子其实是记不住的。但禁不住老人们说起过。老姜还记得我家的唐姥姥,街坊邻居经常的过话。小姜那时也是跟着姥姥生活,但不久在街上出了事故,他家赵姥姥跌倒头撞在有轨电车的铁轨上。这是我记忆中第一个逝去的人,当时的话语中心,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最早的恐怖。姥姥没了,爷爷奶奶过来救急。这一段我没有印象。大人们的话语也截止到赵姥姥。在我这里赵姥姥什么样子、小姜什么样子都不曾有记忆。但我记得小姜那部电动的玩具车,拖着长长的电线,还可以自己拐弯。说起小姜我想起的就是这部车的模样,特别的羡慕,我没有。
我旧话重提电动车。老姜说那是老爸从国外给我带回来的。祖一代、父一代,我们的父一代是同事,五十年代中期被派驻海外机构。姜父母走的还不算远,到了仰光,我家的到了爪哇岛,三五年才回来一趟。我问老姜留守儿童你现在能感觉到负面的影响吗?老姜说:太大了,从小到大就没听到过有人跟我唠叨,什么你要好好学习呀,你哪里要注意呀,一概没有……。
老姜的老妈健在,也过了九十,他老爸与我老爸同岁,走的早,好像没有进入新世纪。这些都是听我老妈说起的老人老事。他老爸心脏不好,搁现在不是大事。老姜这也遗传了上辈人的体质,不过没关系,医疗辅助技术,老姜现在也是个有架子的人,比前辈人幸福。吃喝玩乐,这家店的常客,经理还是领班好几位都认识,说是二十多年,看着这批小姑娘成长进步的。老姜还是天南海北的打高球。过两天海南那摇号了,我才听说海岛那边购车也摇号,老姜说大有希望。不知要买的是不是电动车。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8 22:02:5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3【怀旧】
晚间广播里听了一段东北老梁说的“梁说”说的是八零后年青人都在怀旧。年初有一伤感的段子“再没有20岁的八零后了”是啊,最大的八零后迈向40岁了,最小的而立之年。我们儿女一代大多是八零后,可不,转眼就大了,成家立业,孙辈的也跟上来了。我们眼里儿女还是孩子,不少的还在让长辈的操心,就业、婚姻,不少大男、大女还单着呢,轮到他们怀旧了?“还没怀孕呢,倒先怀旧了。”
老梁说的事实是这些年许多部怀旧的影片大卖,制作平平,票房奇好,观影的主体是八零后的一批人,吃着爆米花,泪眼朦胧。老梁那也有心理学的依据,据说是凡人生经历大起大落者热衷怀旧。包括,早年生活工作艰难,后来走向成功者,前后反差大,容易忆苦思甜,不断地激励自己或者团队。另外的正好相反,先好后差,这批人屡屡述说“当年勇”现今走了人生的下坡路,念念不忘昔日的辉煌,老梁举的例子是吃青春饭的运动员这个群体。
老梁说人生经历的多变,八零后是第一代,再早的四零后至七零后都不如八零后面临的巨变。是这样吗?好像不是。看怎么说了,论最近的三四十年,这比以往的哪一个同样的时段变化都大。但是要论人生旅程的经历,人生所经历的社会形态、阶层变化、生活水平、心理感受,八零后见识过的仅仅是改开后的这三十多年,在物质的满足和进步中逐步发展,哪里有他们前辈的经历丰富和人生跌宕并心灵受到的冲击。四零后经历了民国、战乱,五零后生活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还有文革……。这些个在八零后那里是一片空白。八零后上岗就业才十多年,日益走向前台。哪还有工夫怀旧,往前奔吧,事业、家庭,未来的支柱。
什么人怀旧,自然是老人。老人才有资格,有旧可怀。老人有了闲暇,喋喋不休昔日的美好,真那么美好吗,未必,时间过滤掉了许许多多,偏爱将美好留下。我这趟去上海的怀旧之旅,回望五十年。上个周末与发小聚餐捎带着念叨一个甲子前的老人旧事。
今天观影《一生一世》七零后的怀旧片,时间跨度1976—2014年。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9 21:04:0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4【小聚】
沪上之行报名的多,参加的少些。家室拖累,身体不适……,各有各的缘由没能成行。都心知肚明,五十周年聚会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到下一个五年,谁还敢大张旗鼓的组织,空前绝后。去了也就去了,都全须全眼回来了,倒是沪上组委会的老几位操劳得都失了声,哑着个嗓子比比划划。
老董没去。问问怎么回事,还是腿脚问题,出远门人生地不熟,万一有个闪失,先就胆怯了。老刘腿脚也不行,眼神还差,听人劝,拄上拐杖,三足鼎立,稳当了。外滩、南京路、龙门村,连着行走两天,地铁换公交,路走一遍就记得门清,比带队的两位老上海还清楚。从市中心返回乘地铁,糊里糊涂早下来一站,几位往站外走。不对不对,不是这个出站口,被老刘喝住。老李那已经刷卡出了站,还得回来,再坐一站。老李猫下腰,现在都没腰了,吃力地从闸口下方钻了回来,真难为他。人都有行的地方,老刘这靠着脑子来弥补。上海这几天都顶下来了,就是走得慢点,安全第一。
老董没去但聚会活动的信息并不隔绝,微信中总有照片贴上来,还有人专门报道活动详情。片子太多,数百上千张照片哪里看得过来,还多数叫不出名字,全家福留了张影,密密麻麻都谁是谁呀。我想收藏一张一排的照片,十多位的合影,谁给照的,没地找去。微信中发上一张片子,老刘问照片上的这位是谁呀?没待我回复,老董那发言了,还另有细节的介绍。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有微信勾连着,尽享同步信息,哪怕不在现场。
虚拟到现实,从微信到文本。带回几本《兴凯湖的记忆》其中老董一本,约好了几位周三见面交接。你一篇我一篇,据说共132篇,作者不止这个数字,因为有集体创作的,篇目上有说明,几位座谈忆旧,一人执笔完成。老董写了几篇,我这次偷懒没有动笔,也觉得写不出什么新东西了,文本中有我的几篇都是五年前的旧作,纪念下乡四十五周年时,众人在网上“笔会”若干个专题,共忆青春年华,兴凯湖的日子,其中我写作了若干“豆腐块”这次有劳吴主编收入。
人手一册。还给老赵带回一本,老赵的那篇文章署名画上了黑框。哪天给赵老伴送过去一本。






2085【三人行】
80路公交车,从终点坐到终点,城中心到城市的西南,路过隋塔天宁寺,不冒烟的“二热”大烟囱,西客站莲花池再往南,终点站小红庙下车。问地主这小红庙庙在何处,老董不知道,当地带红字头地名不少,红莲东里、西里……,大概跟红庙有染。到处都是高楼,密度比老城区要大,后建的新区,平了菜地、拆了厂房直接盖高楼,十层、二十层以上的。南北向一条河流,像是早年的护城河,应该没有城可护,离城区老远,没见着标牌,河流水渠总该有个的名字。河底潺潺流水,浅浅地流着清水,不容易,治理成清水。漫坡由低到高,种植乔木、灌木,一道绿色的沟渠,行洪时不怕阻水。老董在这住了好多年,就见着过一次满槽的水,两天后落去。河岸两边都铺上了木栈道,方便游人,漫坡、沟底下不去,没有留出下行的阶梯,只供观景,一条长长的绿带。
湖畔绿地,带状公园。三人行,从网络上的朋友圈终于脚踏实地游走一回。上午时段,都是老人孩子,附近居民来此休闲。游廊、亭子,小广场,唱歌、跳舞、健身操,打扑克。不错,这里走走就成,不必到家里去。祈福亭内小坐,阴凉,三位老人在打牌,我们三位歇脚聊天。说上海之行,说当下的生活。
老董的日常多在此周边,就近溜达,过来时带来一袋子白杏,挺甜,小区院子里摘的,公地上能保留住树上熟的大杏不容易。花花草草,亭子边上开得盛的是石榴花,红得耀眼,秋后能收获大个的石榴吗。
中午进了路边的徽菜馆,臭鳜鱼、烧豚肉、小青菜,吃什么不在意,环境好就成,清净,不光包房还包了店,一个中午,店里就此一桌,聊天畅快。
说起老居还在,现在这里的新居也住成了老居,街坊四邻、同事,身体锻炼着,小区,街边的各类组织,不妨融入其中,找乐子,老人的步履难能走得太远,电影院、图书馆、社区活动,就近资源为我所用。这周边的环境也是这几年完善的,娱乐、健身不必远行。
呼朋唤友,周边小区也有好几位东北边地的老同事,有时在路上能走个对头。老董这爱心还献给了小动物们,又出钱又出力,个人乐意就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9-5-29 21:12:3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30 21:52:2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6【岔子】
回程与老刘还是乘公交,我提前两站下车往人民医院,顺路拿个药。日常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得打点,一天到晚说来还有不少的事。今天拿完药还要买些吃食,晚饭的食材还有明天的,出来一趟把该办的事都办了,都是小事一件一件办,进出不同的店面,先去哪后去哪,要有个优选次序和路线,少跑腿办成事。
挂号窗口前排上队,快到跟前了掏出夹子里的挂号证。准备给老妈挂神内科,翻过挂号证看,上面写着老爸的名字,给老妈开药怎么带过来的是老爸的挂号证,嗨,拿错了。
白跑一趟,浪费了半个多小时,改日还要专门跑一趟,也许要再花两三个小时,谁知道呢。也谈不上有多么沮丧,这两年类似的事情屡屡出现,丢三拉四,找不着东西,忘了带上必要的证件……。挂号证拿错倒是第一次。脑子慢了,眼力差了,过去不会发生的问题,现在不断出现,有点习以为常,老了,自我解嘲吧。有此一说:人老腿先老。大多数人如此吧,在我这,腿脚还算利落,至少在同龄人中间,但脑力好像差一些。老要出点岔子。吃一堑长一智,该仔细的地方得认真,否则今后还会误事。
二次穿过地下通道,来到公交站,七趟公交车共用一个站牌子。选择多了,脑子就有点乱,看看其中三趟车都到我家周边,694路、21路、618路,分别在家的北面和东面,坐哪一趟?下车要店里去采购,去哪家店呢,694路到马甸桥东,距离购物的商店远些。那两路车停健德门站,走去家乐福超市近点。还没想好,车来了,特12,不是特13路,特12不到,又来一趟车,到不到?回头看站牌子。现在脑子的瞬间记忆衰退,不常坐的路线,不大容易记住它的线路,刚看过的,马上就忘掉了。还要再看,强记。694到了,是到马甸东那趟,不是最佳选择,看看南边没有后续的公交车过来,就它,上车。
现在的好处是公交车都有自动报站系统,会及时提醒前面的到站,有时还提供到站换车的信息。“下站北太平庄西,有换315路车的下车。”315路,可以,它往北去,离着更近些,下车换乘。






2087【乱子】
昨天没拿成的药今天接着去拿。午后一点多到了医院的挂号处,还好排队时间不长,挂的是50号,上三楼候诊区坐下没多会儿,就听到了叫号,起身进了诊室,没两分钟就拿着单子出来了。一楼划价的队伍也不算长,结账付款,拿上单据,5号窗口取药。
西药房十几个取药窗口,早就实现了电子化,省去了患者拿药排队的辛苦。窗口上方电子屏会出现患者的名单,见着了自己的名字直接可以到窗口取药,基本上不必排队。等待时间大体在一刻钟左右。到室外阴凉地坐下看会儿手机吹吹风。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才进来拿药。
前方电子屏上还在滚动,没见着老妈的名字,药还没配完。等吧。人可是不少,比刚才多多了。忽然广播响起播送通知,说是配药的电脑系统出现故障,请患者到1号和2号窗口递交取药单据,然后再到原发药窗口取药。人群忽的一下都往东面的两个窗口涌去,乱成一锅粥,吵吵嚷嚷。
这阵势不止一次出现了,去年我还赶上过一次电脑故障转人工,也是挤成一团。不跟他们挤,远处看着。西边的药房内两位蓝衣小伙正在调试墙面上的电脑设备,本月他俩的奖金要泡汤了。挤进去再挤出来,本来就够热的,出来的人又各自堵在各自的窗口,等着里面的人通知姓名,这地方不挤还真不行,在后面等着听不清,尤其老人家们本来就耳背。
过来位司药站在人群当中收单子,窗口内外都可以交单,问明白患者是在几号窗口取药,标上号码。看来电脑故障不鲜见,院方早有预案,跟手术室万一遭遇停电要有第二路的供电一样。我把单子交到司药手中,找了处椅子坐下。怎么也得10分钟,我这单子才能递进去。
感觉差不多了,跟到了人群后面,支起耳朵认真听,张三、李四……。有应答的,赶紧往前挤的,有连喊多声无人应答。老人家们挤不进去,也听不见。这一出故障,里里外外的人都不好受,司药们的嗓子辛苦了。
听到喊老妈的名字。在那、在那,劳驾劳驾,我摇晃着底单挤到窗口。
还好,一个小时拿到药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9-5-31 20:35: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9-5-31 22:19: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8【杏子黄了】
麦子熟了,从南往北大型机械一路收割推进。北京的杏子黄了,前天吃到老董家院子里的大白杏,熟透了,软软的,一掰两半,杏核掉了下来,甜口。
今天下乡收杏子,大年,满树的杏子,无人料理,没有疏果,大个的不多,黄里透红,捏捏还是挺硬的,采摘嫌早,要是再有三四个太阳,就能有十成熟,树上熟,一扒拉就往下落,甜度最好。可等不了三四天后,先摘上一批吧。再过来少说也得一周以后,要是房后的老张不过来摘,那时大概都要满地落果了。记得去年我就没赶上,见着时,树上都光了,一地的黑果子。东邻有三四年没过来,这棵杏树是邻居种的,但三分之一的枝干伸展到了我这边,每年的果实都是共享,这几年几乎是独享了,东邻院子里的那棵柿子去年也是我摘的,顶上够不着的,后来是由喜鹊乌鸦共享了。
没见鸟儿过来啄食,这个季节食物丰富,昆虫活跃,果实先后成熟,鸟们也知道挑拣好吃的果子,
挑大的、熟的摘,瓜熟蒂落,枝头长得结实的,成熟度低,成熟度高的稍一施力果蒂就与果子脱离了。没有软的,看来要放上几天才好下口,吃也就是三五个,有本事的可以做成杏酱。
这些日子网上多人抱怨水果贵了,苹果、梨都贵,供求关系,去年的存货快出空了,新的还没下来。也有便宜的,西瓜一块多/斤。水果的品种多,货源充足,贵不到哪去,车厘子贵,樱桃便宜呀。其实这个日子往乡下走走,好多不花钱的蔬果呢。桑果市场上的价格一直挺贵,个头大、品相好。城里城外桑树挺常见的,没人拦着可以摘了吃,常见桑果铺地黑压压的,人踩车轧。今天我收了点杏子后,在南面甬道旁的地上铺展了一块塑料布,上手拉住树枝一通摇晃,别太使劲,掉下来的都是十成熟的,收了大半袋子,下肚的有限,大部分洗净后冻在冰箱内,今后煮水当作饮料,据说营养价值不错。味道也不错,吃着放心。都是自生自长的,不会有人去打药。自己动手,举手之劳。


tiantou 发表于 2019-6-1 17:13:4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089【六一节】
儿童节老人们也乐呵。网上片子、曲子发上来不少,老片、老曲,自我调侃老儿童,人是缺什么就想什么,得不到,想想总可以。都是爷爷辈的,不像当下儿童少年的父母们,还要给节日里的小孩子安排点活动,到哪去玩,送点礼物,要是六一节不在周末,学校幼儿园放了假,父母还闹心要不要也请假陪孩子。家里孩子一少就都当成宝。
爷爷辈的就轻松了,跟着去玩是孩子父母的事,这也需要好体力来承担。老人们有自己的圈子和乐子,这个周六我家门口公园内的大合唱依旧,老头老太的主角。
六一节是我们同学聚会的日子。多数同学,打小在同一所小学校,从一年级一班开始,一直上到六年一班后毕业分离。这些年联系不断,前二年达成共识,六一节作为我们六一班年度聚会的日子。一年一度,你来我往,去年是在西四北胡同里的老院子,那是离我们老校址最近的地方,我们迁址到德胜门外之前。六十年的老同学聚会,能在母校见面是最理想的。可学校哪还有啊,搬到德外的学校五十年前就消失了,校园呢,在迈入新世纪的次年被彻底推平,唯一留存的是操场东头的那棵老槐树。好些年前的六一节我们过去凭吊过。
西四北的老胡同、老院子,我们少年同学时就多次到过这里,这里还最多地保留着旧时的信息,怀旧之旅,旧人旧物,睹物思人,会想起老一辈,想起少年的自己,情景交融。我们多是没有根的人,老家在哪里,几人回过老家。上辈人都是漂泊者,我们这代人大多生长在京城的胡同里,如今十有八九都回不去了,老房子大多都不在了。能安安稳稳住在老屋内是幸运的,这份幸运为同学们所分享,叙旧说今,家,有老家的感觉。院落中的草木,大青石台阶,木质的大门、斑驳的窗棂,飞过来的燕子……。
老院子里,同学们又见面了。中午,“烟台山”宾馆,还是那张大大的圆桌,22位围成一圈。
我在机场,吃着寡淡的牛肉面,看着微信朋友圈中传上来的照片。



tiantou 发表于 2019-6-1 17:17:4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善若水 发表于 2019-6-1 23:33:4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掌柜的帮助我,终于可以上网了,又见tantou的文章,真是生活得记述,难能可贵。
我刚从陕西、山西自驾游回来,专程参观了毛毛牛的爷爷牛友兰老先生的故居,感触颇多。难于置信牛老先生为支持革命,奉献了数额巨大的真金白银和150石粮食,还有老宅成为晋绥边区办公地,以及成立西北农民银行,为革命做出了如此巨大贡献的开明绅士,却没有得到善待......。
页: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