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8-6-28 19:39:5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73【翻车】
足球的魅力之一在其瞬间翻盘。90分钟相持不下,一方久攻不下,耐心尽失,眼瞅着功亏一篑,另一方筑起坚固后防,寻找空隙,反击突破。在终场前的关头,寻找战机,门前一脚定乾坤。还记得那一场球,巴西对阵哥斯达黎加,在补时赛中,巴西队连中两元。彰显强队风采,似乎也是必然的结局。
同样的战局再次上演,对手换上卫冕冠军德国队和已经小组出线无望的韩国队。90分钟双方0:0踢平。按说这两支球队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对德国队而言这也是输不起的一战,输球也将出线无望。但谁会想到德国会输球呢,面对弱队。补时赛韩国队门前先进一球。德国队全力以赴大兵压境,留下空门,一记长传,皮球飞至德方后场,韩国球员轻松破门2:0,德国队输个结实。


谁能想到德国队会输在亚洲队脚下。欧洲人不相信、亚洲人也不信。有历年的战绩在那,大数据的分析,谁也不会料到会有这一出。谁押对了韩国2:0成为一夜暴富者,谁呀?
德国战车将翻倒莫斯科,预测的人多了,从历史到现实,从条分缕析的研判到近乎巫术的戏说。不看好这一届的德国队。说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从教练到球员都不在状态,怎么能战无不胜。大赛之前德国人自己都这么说,那边的亲友过来的微信也这么说,按说在人家地盘上生存发展,胳膊肘不会往外拧,也是关注的时间太长了,为他鼓劲,为他骄傲,也看到他走下坡路,比咱们外人看得真灼。丢人,小组赛一路踢下来,踢得差劲。德国人的赛事我一场没看,幸亏没看。
韩国人以弱胜强,长了亚洲人的志气。差距诚然不小,但未必没有战胜的可能。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一个球队有他人才济济的高峰期,也有青黄不接走下坡路的时候。但强队还是强队,以多年的战况说话。弱队也可以变强。中国队学有榜样。韩国队不容小觑,但容易被小觑,国人不理解踢不过吃肉喝奶的欧美强队,为什么吃菜的亚洲队也踢他不过,这些年我们也改喝奶吃肉了。屡战屡败,为什么。
韩朝会谈了,哪天再拧成一股绳,挥舞着半岛的旗帜上场,一方的经济实力和另一方的人力资源, 球踢不过人家倒是小事。


tiantou 发表于 2018-6-29 19:31: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74【幸运】
世界杯的小组赛结束,16强悉数出炉。日本队成为亚洲唯一幸存的球队。 本小组最后一天的对战形势:日本队、塞内加尔队同样积4分,哥伦比亚积3分,这三支队伍中谁都可能出线,而此前波兰队积分为0。本场比赛日本只要在波兰队取得一分就能稳保出线,而波兰队恐怕想捞回点颜面就在这最后一场。
日本队战欧洲球队并无优势,实施全场防守属于不错的选择,确保不丢分,只要战平就能得一分。波兰人下半场先打进一球,日本悬了, 如果比分保持到终场。日本能否出线就要看另一场比赛的胜负。幸运的是同小组的塞内加尔也以0-1败于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积6分反超,以小组第一出线。 而日、塞两队在积分相同,净胜球相同的情况下,日本队凭借纪律积分晋级16强。塞内加尔队比日本队多出两张黄牌。关键时刻能看出,讲规矩、守纪律是多么的重要。
令球迷不悦的是这是一场和平球,默契球。日、波双方都平静地接受了0:1的现实,胜不骄、败不馁。见好就收,波队进一个球是赢,进两个球也是赢。如果再多进一个球,日本就会输在净胜球上。如果日本人想扳平拿回一分,波兰队的面子没地儿放,也会拼死踢下去,场上胜负难料。日本的主帅也算计好了,只要本场止步于0:1,日本队就能出线。双方对此后果都心照不宣,领了将领的球员在各自场地盘横,再无像样的攻势。比赛最后时刻全场球迷嘘声一片。违规不?不违规。日本队出线之战踢得不漂亮,但毕竟是出线了。
自己不争气就只能看人家的脸色。塞内加尔队出局,非洲队一个没剩下,可惜了。如此尴尬的境地,中国队也曾屡屡赶上,能否胜出,其命运决定于其他的赛场,被人家算计着。
幸运儿,日本队涉险过关,孤独一枝,不知还能走多远,争取多打一场。下面的淘汰赛更见功力,一场见高低,输球的走人。跟近邻韩国队学学,没能进入十六强,但表现不错,虽败犹荣,将卫冕冠军德国队淘汰,没白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 17:21:0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76【拔节】
玉米长高了,碧绿,没给它们浇水照长,长得比我高。垄背上一根根金黄色的“脚趾”牢牢扎下,为整个枝干提供着养料、水分。它和野草们有一拼,蹿得快,封垄之后,后起的就别想秀起来,上面的阳光,下面的滋养都争不过它。这日子里,大田里的春玉米“青纱帐”起来了,在市里能看到大钟寺南北两片青纱帐,焦黄的麦茬边上蓬蓬勃勃。秋玉米也该出齐了苗,种二茬的农人麦收后抢种,又是新绿的田野。
大概是缺水的缘故,玉米叶脉上不那么平整,一缕缕的皱褶,矮小的棵子好像还好些。别不是长了虫子,看看不像是虫嗜的创面。门口西墙上遭了虫害,上周还是密闭的“窗帘”玻璃幕墙上的爬山虎,现在百孔千疮,内外通透了。一公分左右的黄色蠕虫蚕食着肥硕的叶子,大概是“臭大姐”幼虫,已有成虫扑扇着翅膀。照着现在的进食速度,再有一两周能把爬山虎的叶片扫荡干净。有什么办法,由它去吧。不是第一年了,好像是前年也闹过一次虫灾。吃完了叶子,它们也消失了。
蹿的快的还有南瓜藤,上周缚在竿子上的瓜秧又伸展出二尺多,被阻隔在房檐下,支上梯子,扶上一把,三条瓜秧越到了房檐之上。一条藤上几个瓜,小瓜长得鸭蛋大小,再过几周,膨胀起来,那竹竿未必支撑得住,那就先吃一茬嫩的吧。往高处爬的藤蔓都做了截肢手术,旁枝末节都剪掉,保证主干的生长。开了花的,只要尚未结果的也都剪掉,下周,等到攀上屋顶落住脚时再多多益善,开花结果吧。
一早还精神抖擞的瓜秧到了中午全都打蔫了,藤蔓已经手指头粗,叶片蒲扇大,伏在地面上的暴晒得胡乱蜷缩成一团,他们是热缩冷涨,缩成一团减少体液的蒸腾。,昼伏夜出,大概它们拔节在清凉的时段。
玉米扬花了,吐穗了,头上的花、腰里孕育的穗。一早时还没留意,这大半天伸展出来的。第一花、第一穗,只这一株上的,同日播下的种子,都该快了。几棵矮小植株才长出半截高。
响晴薄日,预报有阵雨。盼着呢。


tiantou 发表于 2018-7-3 17:39:4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77【小雨】
细雨霏霏,似有似无,撑伞的人不多,雨天游人少。水面的涟漪一圈又一圈,水禽们零零落落。它们不该是躲雨,或是嫌这雨水太少,沐浴梳洗不过瘾。一只大天鹅在水边梳洗,啄掉身上好几片白羽。
过桥北,西面笼中还是那两只鞍嘴鹳,东方白鹳一定是不在了。宅前的两块铭牌还在,那东方白鹳的这块就成墓碑了,遗像和墓志铭。
雨水令人心静,愿意在这园中多逗留会儿。往西去,这边非洲秃鹳一家子鸟丁兴旺,缩着脖子一动不动。见着有位穿工作服的,走过去问问或许会知道这只鹳的下落。“不知道,我就在这搞清洁的。”她似乎都不知道我问的是哪一只鸟,我指了指方向。她摇头。我又问起喂鸟的饲养员在哪里?“那边”不远,继续往西,在犀鸟馆边上的小平房,挂着闲人莫入的木牌子。我讨教个问题不为过吧。想想就往里走,没人。喊一声师傅,有人出来,小个子。
“打听一下,您这的东方白鹳怎么不见了?一个多月了吧”“死了。”“那以后就没有东方白鹳了。是不是还得进两只呀?”“我们已经打报告了,什么时候能进来不知道了”“死了,可惜了。怎么死了?老死了?有多大岁数?”“不老,不老。”“那有多大了?”“10岁吧。”“病死了?”“身体挺好的,可能是撞死的。”撞死的,那是自残呀。“可惜了,可惜了。”我磨叨了两句。“嗨,东北那边这鸟多着呢。”我告辞出来。
铭牌上写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物种,存世数千只,哪来的有得是。或许半个世纪前还有得是。除了人种,世上不濒危的动物不多了。
上网百度东方白鹳种群现状: 东方白鹳从前在东亚地区是常见的鸟类,但由于非法狩猎、农药和化学毒物污染等原因,东方白鹳的种群数量在日本逐渐减少,仅能在冬季偶尔发现少量的越冬个体。分布在朝鲜、韩国的繁殖种群也已于70年代初绝灭。由于人口密集,工农业的发展,使得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黑龙江、吉林两省残存的繁殖地也变得极为狭小。 2009年全世界有东方白鹳野生种群不到3000只。
去年秋,北京动物园仅存的这只仰天长啸,像敲着梆子,最后的绝唱。
今后大概只能在图片上见到东方白鹳了。图片中的这只是2018年1月7日现身青岛一处河流中。


tiantou 发表于 2018-7-3 17:40:5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8-7-4 18:18:3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78【虽败犹荣】
日本、比利时赛事精彩。上半场双方踢平,下半场开始后几分钟日本队进球,一个接着一个,2:0领先。欧洲队的实力当在亚洲队之上,这是公论。让日本人领先两个球,比利时队大概也没想到,奋起直追,终场前连进三球,日本队落败。
一战下来,日本队实力着实不弱,先声夺人,技术、战术到位。比利时不愧欧洲劲旅,不慌不乱稳扎稳打终场前1分钟反败为胜。
白天时在电信营业厅看了一会儿的转播,晚间新闻中见到破门集锦。日本队大概吃亏在体力不支上,为什么先赢后输。终场前筋疲力尽,进攻球追不上,防守出现漏洞。据说日本球员的跑动距离普遍在万米以上,要高于对方球员。反观对方前锋球员时常滞留前场,以逸待劳寻找破门机会。预留了体力在最后的拼抢当中控球的机率高,破门更有把握。
技不如人,又要争取出线,胜败在此一举。那这力量该是均分在这90分钟,甚至考虑到加时赛。“百里路半九十”也许日本队如此稳扎稳打,没有前期的拼抢,全攻全守,也就没有了先得两球的成果。而全攻全守需要体力的支撑,最终跑不下来全场,虎头蛇尾。比利时队运气也好,连扳三球,终场前完胜,避免了残酷的加时赛。加时赛日本也在下风。
日本队歇了,亚洲队无缘8强。日本队走得干干净净。这两天网络上流传净身出户的图片,日本队赛后球员们打扫更衣室,归置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立上俄文的牌牌“谢谢!”这图片媲美日本队在球场上的表现。日本球迷们起身后在看台拎着袋子捡拾垃圾。日本球迷们的“洁癖”早有耳闻,一场球赛后,看台上不留一块纸片。有哪一个国家的球迷有如此高的素质。看看另一端是各国扩充队伍的足球流氓。胜利者尤其是落败者似乎有理由胡造一场,甚至伤及他人和公物,戾气冲天。
很久没去现场看球,我们球场是什么场景不知道,估计不会太干净。见过报道,一场广场升旗留下一地垃圾。什么都要从娃娃抓起。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离校的表现,大学生们告别母校也都学会了穿黑袍往高处扔帽子,听说留下一屋垃圾的也不少,不信就问问看。


tiantou 发表于 2018-7-4 18:58:4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laojy 发表于 2018-7-7 17:01:0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论坛恢复后,我去咱们邻居育新论坛去看了,哈,那位久有盛名的tiantou先生果然也论坛上露面了,他对育新论坛也是不离不弃,这种精神确实令人感动。不过从他所写文中得知老朋友老培先生已染病仙逝了,虽然得知这个消息很晚了,仍然感到特别难受、悲哀。老培与一机部及北京机院子弟学校的校友们交往较多,很有感情,他也热心参与咱们校友组织的联谊活动,也时不时到咱们论坛来串串门。我曾在基辅餐厅的联谊活动中与他见面,亲热交谈,颇为投缘,相见恨晚。幸好从tiantou文中得知善若水老弟曾亲去送别老培最后一程,减少了一些心中的遗憾。发两幅老培的照片,以示哀悼和纪念。





tiantou 发表于 2018-7-8 16:37:1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18-7-8 16:40 编辑


tiantou 发表于 2018-7-9 12:07:2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2【不测风云】
两艘载有中国游客的船只在泰国普吉岛海域突遇暴风雨倾覆沉没。截至这个周末7月8日已造成42人死亡,15人失踪。出门就有风险,天灾人祸总避免不了。人们温饱解决后就愿意往外走走看看,现在中国成为主要的游客输出地,每年出境游上亿人,多大的规模,海、陆、空齐发。旅游业又是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政府、商家不遗余力地推进,吸引观光者,投资提升基础设置、简化出入境手续、保证游客安全,甚至持枪荷弹跟车护卫。防不胜防,人祸还是避免不了,像前两年台湾大巴焚烧事件,令现在的大陆客还望而却步。
老天的事更说不上了,现在有卫星云图也只能说个大概齐,发展趋势。这次泰国的事故是天灾+人祸。据泰国当地媒体报道,7月4日至6日泰国气象厅发布气象预警,禁止普吉海域船只出港。事发后泰国副总理巴威6日下午表示,涉事船只不顾气象厅警告擅自出海,船长和船主应对此事负责。
天气海浪预报未必就很准,船老大、旅行社自有它们的行事规则。不出海就无钱可赚,港口上有多少船在等着出海。大概类似的坏天气也没少出海吧。作为游客往海岛游,如果不下海,那来的意义就不大了。海滨浴场都会提供海况预报,天气转差会升起警示的风球或者旗帜,红旗或是黄旗。海滩救援组织的义务尽到了。水里还会有不愿上岸的游客,冲浪爱好者正等着这一刻好乘风破浪。珍重生命对自己负责,就有风险偏好型的人。
大海比内河疯狂多了。两年多前长江上翻了条大船“东方之星”2000多吨,死伤惨重。想想也是,人漂在水上,激流险滩疾风暴雨,还能停航吗,赶上了就赶上了。预报毕竟还是有准的时候,但恐怕这次还没测准,没测出来会达到翻船的量级。船老大要是知道能翻船,无论如何也不会出海。
路途有风险,出门需谨慎。风险高的地方不去,台风季节不出海,少跟低价团跑路……。不出门少些在途风险,在家待着就一定安全吗,祸从天降也防不胜防。又进入雨季,内涝、水渍、泥石流,天气预报天天给出区位图,哪一年都有丢了性命,失了财产的,都得担待着。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1 08:58:2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3【一事儿】
世界杯鏖战各路球队纷纷落马卷包回家,剩者为强。进入四分之一赛,成了“欧锦赛”法、克、比、英,欧洲队同场竞技,这也是当今,本世纪以来足坛的国际大势,欧洲队略胜一筹,这是比较南美队,其他大洲差距不在一点半点,强队和弱队的差距。四年一赛,嘉年华狂欢节,各大洲都得往一块儿掺和,强队争雄,弱队观摩学习,给众球迷带来持续的亢奋和欢乐。报道说近期股市的交易量大减,心有旁骛,股市周周开,世界杯一生能看到多少次,我们这一代到八十年代才等来电视的普及。
法国对阵比利时,欧洲球员,但满眼的黑皮肤,金发碧眼的少之又少。双方冲锋陷阵的锋线球员多是黑皮肤,法国的10号球员,一骑绝尘,追他不上,进球或制造防守队员犯规屡屡得手。比利时破门的好手是位黑胖子。他们的老家都是非洲大陆。
法、比这两个国家,今日的小国,当年可是殖民大国,蛇吞象,法属、比属殖民地遍布,尤其法国在北非、西非势力范围,至今在东非外海还有领地。后来逐步脱手,但千丝万缕,非洲裔人归依法国,移民、定居,国际大家庭,五湖四海来的人。非洲裔人有运动的天赋,此话不是虚言,看看球员身形和一张张面孔,一支球队千锤百炼,淘汰留存下来的还是黑皮肤的多。天生丽质加上欧洲的足球文化,强大的教练体系,充足的资本实力,成就一支支足球劲旅。光有好身板还不够,其实非洲球队在世界杯期间屡屡有上乘的表现,除了卓越的身体条件而其他因素缺失,终于走不了太远。
想起近些年的一种说法,以DNA研究为基础的,认为地球人,甭管黑的、白的、黄的、棕的都是从东非大裂谷走出的,都来自“老祖母”的族群,同一个祖先。人类走出非洲,逐步繁衍迁徙各大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老居继续进化,寒带的人类缺少日晒就变白了、温带的蔬果杂食就变黄了……千姿百态,但终归还是一事儿,还都是人,两手两脚顶着个脑袋,要不怎么就玩到一块而去了。
凌晨法国队淘汰比利时队进军决赛。继续,乐见其捧杯。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1 19:55:12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4【小猪队】
那边世界杯热火朝天异彩纷呈,这边地下洞穴黑暗寂静提心吊胆,小猪队的球员惊险18天。那边人类大联欢,这边国际大营救。左顾右盼。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12名年龄介于11至16岁的泰国少年及25岁足球队教练在6月23日失踪,他们当日训练结束后进入一处国家公园洞穴内“探险”这处洞穴全长超过10公里,由于洞内地形复杂,至今没人能走完全程。进入洞穴后不久暴雨来临,水位提高灌入洞穴,众人逃至洞内地势较高处避难,困于黑暗之中。10天后终于被潜水过来的救援者找到,但回归之路已被涨水淹没,受困少年筋疲力尽,也没接受过潜水训练。数支救援队驰援,包括中国的一支,补给被送入洞穴,其间一名救助人员溺水而亡。经过多种方案比较,救援人员决定以潜水方式营救,经过不间断的地下接力,8日和9日分两批救出8名成员。10日,最后一批获救的5人被抬出洞穴。网上报道,洞穴营救中出力最大的是澳洲过来的志愿者,他们从事各种职业,但都是潜水爱好者,都有仁者之心,为营救少年们的生命,有胆有识且过人的技能完成善举。
探险这事属少年不宜,能耐有限,足球教练功夫在绿茵场上,当缺乏水文地质经验,海面有风浪,这山洞内也会有洪水,陷众人于险境难辞其咎。但看他们的小队员训练结束后去钻洞穴探险,可见社会环境对少年很少束缚。
说来这少年探险,在我们这里几无可能。小儿们不知深浅会跃跃欲试,但哪里会有教练、老师敢弄险组织出行。先被家长们就拦了下来,出事谁担责,天价索赔校方拿得出吗。社会环境处处设障,到处立着牌子禁止下水、上冰。学校的体育课,稍有些危险的项目就取消。让孩子们规避了风险,也少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很多情况下,不遭遇风险很难提升摆脱风险的能力,实践出真知。人一辈子要遇到多少风险,很多都是防不胜防的,一旦遭遇,强者摆脱困境的机率要大得多。
泰国的球队也不在强队之列,这支小球队倒是蛮有希望的。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3 11:28:4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5【蛙鸣】
落雨,窗外听到蛤蟆叫,孤零零的一只或两只,很清晰的叫声。往北半里地是小月河,有河就该有蛤蟆,我想应该有,那河在二十多年前就被砌成水泥槽子,成了死河,没见有钓鱼的,蛙类两栖着比鱼类皮实,屡屡路过河畔,也许时候不对,从来没听到过蛙鸣。这窗前的叫声绝不是那河边的,来自小区院子内的人工水系,一条曲曲弯弯的水沟,百多米长,夏日还放养些金鱼。沟边绿地,有水有草宜蛙类生息,大概不是小月河边迁徙过来的,中间隔着数栋大楼,孩子们放生的吧,那金鱼也是。
孩子都喜欢蛤蟆骨朵——蛙类的幼年蝌蚪,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春日里抓蝌蚪比抓鱼要容易多了,小童的兴趣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在有河的年代,四面护城河还在,城内水系四通八达,临水而居的小童最早的玩物就是蝌蚪,大概没养过的人不多,眼见得小豆粒大小长出了一对、再一对肢体,又脱去尾巴成型了,再囚在瓶子里不合适,放它们自由,水边、草地上或者就是自家院子里,或许哪一天会碰到它们,绿青蛙、癞蛤蟆,癞蛤蟆讨人嫌,后来听说它们捕食蚊虫的肚量要比青蛙大得多,也就原谅了它。
蛙鸣,幼时不在意它们,遥远记忆中的夏日只有蝉鸣,胡同内院子里的大树上,或许住在河沿的同龄人会有蛙鸣十里稻花香的印象。城市不大,出了西直门就见京西稻田。
蛙鸣连天的记忆还是50年前的那个初夏。麦黄时节来到北郊昌平亭子庄公社收麦子。村外是一片芦苇荡,一泓清泉汩汩淌出老远,入夜这里的蛙群生发出彻夜的大合唱,我们入梦,它们还在唱,凌晨时我们起身下地田野间还在鼓噪……。
如今蛙鸣都远去了。走街串巷肩挑水盆卖金鱼小蝌蚪的货郎见不到,大概也没有吞食,生吞活食小蝌蚪的幼童和少年了,老祖宗败火祛病的偏方失效了?我只是听说过从未见谁吞食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片子还能看到,幼童的开蒙读物。
大自然在退化,一切都生得艰难,你两栖又怎么样。童心永在,让我在闹市中还能听到蛙鸣。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3 16:57:4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6【清爽】
大气环流春夏秋冬。水火无情,人有情。
持续的高温35℃上下盘横了两周,终于落下雨,不大不小解除了农地的旱情,降了高温。京城爽了好几天。东边日出西边雨,有爽的就有不爽的。
台风在福建登陆,四川连降大雨数十条大河浩荡下泄,城区行舟,人或为鱼鳖。绵阳的一条铁路桥岌岌可危,激流勇进水漫桥身,开来一列重载列车上行压桥,没办法的办法。年年岁岁,东面不淹西边淹,年年抗洪年年抗。根本上是人多惹的祸。退避三百里,退农还林、还草,水道让水去走,季节河的泛滥来去自由,如俄罗斯的远东流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这么多的乱象和紧张。
南方多雨,北方干旱,于是南水北调。人的本事有多大,千里迢迢远水来解近渴,这么多的都市群,喝干了黄河、海河,调来汉水喝。投入多大的民力、财力,多大的生活成本。
人有作为,但人终归不能胜天。小打小闹改善生存环境。根本上还是要顺应自然力,否则是无休止的劳民伤财。科技还会再发展,还能走更远,但环球的凉热、呼风唤雨还仰仗自然之力。


午后雨巷,撑伞走在刘海胡同,进入大院子,只有雨声没有人声,遁入地下没见舞者不闻乐声。踏进图书馆,管理员在练字,大楷。点头致意继续书写。两位读者,小姑娘,管理员的孩子吗?老人家戴着近视镜读报纸。一屋子书,满架的书,立着、一桌子新书立着、躺着。
先翻报再翻书。哗啦啦翻动的纸页声,嗡嗡嗡空调在做功。暑假了,孩子们都去哪了?不来这里看书,老师一定布置了假期作业和必读书目,这里多好的环境,怎么没有人呀。
那小姑娘读得认真头也不抬。我像她这么大时,暑假里也在读书,上午或下午,在胡同活动站内围坐一起看小人书,老师没要求过读哪些本课外书,社会上也没有面对小学生的图书馆。想起来了,胡同对面街边上有家租书店,字书和小人书。玩心大,难得租本书回来看。
社会发展了,图书资料汗牛充栋。少年们读书的倒少了,看不完的教科书,参加不完的补习班,课外还有多少时间看闲书。
还书,借书,离去。身后留下清爽和唯一的小读者。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5 14:39:3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7【避暑】
避暑的概念在中国来得晚,普及到民众是新世纪的事。早些,在上个世纪初,洋人们带进来的,看庐山牯岭建了一山的别墅,北面的北戴河也是如此。抗战时老蒋在山上发表抗敌宣言,换了人间后山上几度神仙会。避暑开会国是。北戴河更亲民些,多少工人疗养院遍布海滨。到了“改开”之后,酒店遍天下了。
看老舍先生文章记述三十年代国人避暑的去向,当然不是农民、工人,他们还只有劳作的份,当是与老舍一班家境殷实的人家。北平的人近的地方就是西山,山里避暑,远点去北戴河、青岛,也有利用暑期往大城市天津、上海逛的。更有钱的人,选择的余地更大了。
我们少年时没这个机会,暑假就在家囚着。那时听说过夏令营,但也没见组织过,周边的孩子谁也没去过。倒是有一年,三年级时,班主任王老师一家要去青岛避暑度假,上课时邀请同学们同去,说起海滨浴场令人心旗摇动,大概同学谁都没能跟上同游,孩子不懂事,家长们还能不懂事吗。到我们的下一代,避暑旅游的才多起来,有学校组织的,也有跟上家长游山逛水的,也是偶尔为之。
那天在牙科诊所,就我一位就诊的。护士说起这两年一到暑期来就诊的反倒少了,出去玩的人多,家长带着孩子往外走。去年中国贡献了1.2亿的出境游客,一年当中最长的假期在暑期。中考、高考结束,大学毕业更要四处走走。高铁速达东西南北,出境的航班大多朝发夕至。东北、西北的都打出避暑的旅游牌,伊春的森林游,镜泊湖、兴凯湖亲水游。新疆、贵州……。比较南方的那几个“火炉子”京城的温度算不上高,还有时有晌,再热的天到了下半夜总还会凉下来,不会24小时高温,“桑拿天”每年也屈指可数。
好像老人们出走的不多,怕旅途劳顿还是目的地的人满为患。老人们动起来多在冬季,候鸟老人一族。候鸟有避暑的吗,他们只有避寒,冷下来时北鸟南迁。人也如此,在温暖地方筑巢的多。认识的老几位也有在北边别居的,长城以北,是前些年让雾霾闹的,避暑到还不是第一考虑。毕竟热的时候有限,不行就摇起扇子或开启空调。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6 09:38:3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88【决赛】
中午睡一觉,晚上好看决赛。
所谓天涯共此时。文人骚客古往今来多吟诵月亮,寄托思念之情,人见不到,看着头顶上的一轮明月就千里共婵娟了。万里之外呢,看不到同一个月亮,此一时彼一时,感念时又过了好几个时辰。同思念不如共欢乐,东边入夜了西边才傍晚,莫斯科大会战终场的好戏,看一场与天南地北无论东西,环球同此盯着同一个绿茵场,数万人的球场,数亿人的观众,银屏前,俱乐部、酒吧、无数个家庭,周日的傍晚或是周一的凌晨,法国—克罗地亚。
无论输赢,八竿子打不着。克罗地亚是谁,南斯拉夫啊,我们看过好多部南斯拉夫电影片,我们这边还品头论足研判人家是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呢,自己的事没办好,操心世界大事。现在回过头去看,有意思吗?南国不在了,曾经针锋相对又心心相印过。他们球踢得好吗?不知道,没见南国出过风头。聚合无常,二十多年前散伙了,大打出手一场,一分为三还是为四,立国才有了克罗地亚球队,二十年就开始问鼎冠军宝座,进步神速。
法国队老字号,齐达内时代就捧过“大力神杯”再次捧杯也顺理成章。大国,财大气粗,满世界搜罗球员,一路淘汰赛下来顺顺当当,不像克队踢得那么艰难,多场以加时赛终结。法队大有以逸待劳的架势,还是看好法队的人多,要是踢不赢纯属运气不好了。
谁都可能赢,谁赢都是最棒的,能踢到最后,冠亚军都是最棒的,可奖杯只有一尊。游戏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引来全球的观众乐此不疲,四年一度。球场上残酷,观众也看得不轻松,如果你有倾向性再痴迷其中,赢了高兴、输了呢,被淘汰出局,能随了意多属意外。法、克两队的球迷是幸运的,一路高高兴兴跟到最后,在此一战了。
爱谁谁,谁赢都高兴。非球迷的好心态,看了几场,认识了法队的10号,那奔跑的速度不是一般的快,脚下的功夫了得。格子衫的克队还一位不认识,好像还没看过他们踢过的整场。今晚会会他们,多踢进去几个就好了。






1689【熬夜】
难得熬夜,除非是在航班上,或有想睡而睡不着的时候。在家,基本没有这时候,不是因为“子午觉”的说法,而是循了老祖宗的习俗,日落而息,站立了一天,夜里一定要躺一觉自然而然的事情。还能有什么牵挂?看电视,有什么值得牺牲睡眠去看的好片子,没有。或有重大新闻,非看不可的,有吗?天下还有那么新奇的事吗,连这一宿都过不去吗非要看。没有吧。
找个由头,熬一次夜。都不知道熬夜的滋味了。不记得上一次熬夜是什么时候,为了什么。
据说世界杯期间10万国人到了俄罗斯旅游,其中很多人专程去看球,没有自家的队也不在乎,爱的是球。不少旅游团日程中都包括一场赛事,异国他乡能现场看一次也算难得,现场与看电视转播那感觉差多了,况且是世界杯。芸芸众生们只能求其次,关在屋内看。比赛一个多月了,我没看几场完整的球,辜负了转播者的巨额投入。临到这最后一场了,登峰造极终局决赛值得一看。
看重播也未尝不可,但知道比赛结果后与追球看的观感还是不一样的,一动一静时时刻刻,赛场风云瞬息万变,悬念始终在头前。
闷热,预报午后有阵雨,可天黑前一直没下,要是外面哗哗哗下着大雨就更好了。球场上可别下,水球可不好看,速度起不来,战术配合不容易奏效。好像这次世界杯还没见着“水战”真是块好地方。


11时,北京时间,鸣笛开踢。克队气势如虹,压着半场打。法队避其锋芒,伺机反攻。各有各的章法,法队似乎在示弱,但屡屡化解对方的攻势。克队拟先声夺人,祭起攻势足球。混乱中,克队头摆乌龙先失一球,10分钟后远射扳平,才半场的半场1:1持平。球这么踢才好看。
至下半场法队攻略显现优势,渐次占了上风,控球和射门均不如对方,但稳扎稳打,门前一脚成功率高,4:1超出,胜局在握。得意中法方门将玩花活,白送了对方一个球,4:2。希望燃起,克队攻势不减,可惜体力不再。
下雨了。球场落雨,给球员们降降温。终场哨声响起。
球员、球迷们继续激动。从今往后都可以好好睡觉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7 22:36: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90【休养】
一个多月前就替老爸报名参加单位组织的休养,一周的时间,在郊区。
单位的负责人建议还是不去的好,年龄大了不方便,还有安全问题。我说还是先报上名吧,争取去,去到那里老人只是吃吃睡睡,参加不了游览活动了。不为避暑、不为游玩,老人基本是安安静静,但天天得人照看着,想让家里人清净几天,让几位松松心。
受累的倒是我,一对一,24小时。老人无时无晌,有时白天黑夜颠倒着来,想睡就来一觉,坐那就睡,半夜起身折腾也是有的,这都得我一人盯着。糊涂了,看不住就弄出点事,把阳台当卫生间了。关键还是安全,磕了、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老人又得适应,哪是哪,往哪走,那酒店里的床铺会不会太软,半夜起来怎么办?
这次得轮椅代步了。上次参加单位的休养是两年前,拄着棍勉强行走。这回体力不支了,室外行走和一日三顿饭得推上走。
打点行装,多带几套衣服,长的短的,酒店内开着冷气,还得保暖,主要是备着污染,多带两套好换洗。拉杆箱内装的满满的。
明天一早出发。门口大巴车。能否成行还不知道。老爷子到时候犯了脾气,要是死拧着不走,还真没办法。跟他说过出去休养。听过后说不去。又说咱们出去玩,摇头。到底听明白没有也不知道。上个月打了十多天吊瓶之后脾气长了,变得更加固执,没商量,一意孤行。除了去卫生间外,连吃饭这事都不积极,哪一顿就不吃了,不吃就差一顿,吃饭的事还基本上可以明确沟通,吃或不吃,不吃就不起身,不往饭桌前去。其他事的沟通就难了,有时都听不出他说的什么,我说的话,要求他做的事,表达时尽可能简短,但有些时候未必就明白。老人家生气是经常的,好在一会儿就忘。去医院时,说不通就强制执行。但老人家对抗起来力量还蛮大。看病是没办法,其他的事说不动他,明明是对他好的事,也只好随它去了。


明天能否成行?再看了。事前跟单位随队的老王打过招呼,万一到时候死活不上车,那就不去了。




1691【11/17】
17日听成了11日,白忙活一次。拖后一周才成行。
九点集合,过了八点半往外走,打着提前量。今天没大费事,吃过饭直接把老爸从餐桌过渡到轮椅上,出门撑上伞。“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带你去玩。”不由分说往外走就是。到了门口没见车也没见人,打过去电话找老王,说是车还在西单呢,雨大,人还没到齐,过去要九点多了。找地儿避雨吧,推着老爸往宾馆门口去。转过来看见宋老和小宋,不用说同行者。跟小宋两年不见了,还是前年在通州运河边见的面,子弟小学同学一场,几十年不见面,一见面都老了。跟宋老搭讪,宋老说腿不行了。我说是呀,前年一道疗养时,您拄着棍,我爸也拄着棍,现在都坐上轮椅了。您还好,脑子清楚,小心就是。我爸这糊里糊涂,就怕出事。宋老说,清楚也不行,都摔过十多次了……。
9:15车子过来,还好,转为小雨。推着轮椅撑着伞。拉杆箱小宋一块拖上。登车,上面拉,我下面托,把老爸运动上车。
“老田呀”迎面有人打招呼,比我老,比爸年轻,我不认识,我爸更不认识。“我原来住三里河,你家住一楼,我家住三楼,好长时间没见老田了,都什么情况呀。”我说,他不认识你们了。
窄窄的通道,摇摇手打招呼,老人家们我大多都认识,隔三差五的这十年参加过好几次老爸单位的疗养,多的时候二三十人,或有你来我不来的时候,哪一年老人家谁没来,很可能是出不来了,哪一年又走了一个、两个。认识了就打招呼,老人未必还记得我,但老爸的模样没大变。
老爸自己扶着椅背往前走,刚坐下,后面拍拍肩膀打招呼,“还认识我吗”“当然认识了,李阿姨,贡叔叔。”小同学时的家长,后来还邻居好几年。他们老二位好几次都没来,看上去变化不大。我听他家小贡说过老爸,去年报名参加疗养,临行前,就是不去了,不上车。人老了哪有不添毛病的。
邻座的陈叔问“你爸九十几了”“九十六”“最年长的”“应该不是,要是牟老来,牟老比我爸还大点。”陈叔李阿姨还是那么叽叽喳喳,一口的上海话,好像永远在说。
车子转到西三环外的七贤村,上来的正是牟老。两年没见了,这次上来没见牟老的大嗓门,身形也小了一号。我冲他摇手,他见着了老爸怎么也没话了?上一次他们说得好热闹,虽然没什么内容。




1692【山景】
见着领队才问起,这是去密云哪里?刚才宋老说是去密云山里,不是密云山里有问题吗,道路垮塌,这几天下雨下的。“往平谷的丫髻山”,领队说,她上次说过一次,报名的时候,我没把握一定能成行,报名了也没往心里去。再说那地名也有点难记,丫什么山?中间那个字念髻ji四声,在山口才看清这个字的写法,丫髻山。


大雨,一路水淋淋,累坏了车窗前的拨雨器。走走停停,10点半才到京承高速路,高速也不高速,转到京平路之后路况才好些,车多,雨大,都慢行。从“打铁”站下高速路,往密云方向。漫坡,见着山,见着绿,越来越绿,平谷在京郊是绿化最好的地区。路边是桃园,正是下桃的季节,棚子底下一筐筐的桃候着路人。过去只听说过肥城桃,这些年老听说这平谷桃,春天吆喝者看桃花,夏天吆喝着来采摘。这平地里桃树没少栽,还挂着果。
往坡上走,一圈山,被圈在山里了,前面是山,车子两侧也是山,山间雾霭升起丝丝缕缕,飘飘荡荡,想起《西游记》里的妖精露面前就是这景,暑假中,电视又开播了。一峰突兀,高处有座庙,正压在山顶,体量有点大,喧宾夺主。老王说,有庙的那座就是丫髻山,山脚下是“森林酒店”。在山沟沟里,还蓄着一湾清水,这家酒店像是在片水湾子里长出来的。快12点半进了大堂,这点路跑了三个多小时。


入住402房间。看不出朝向,一面墙都是大玻璃,面山,百米之外一山的绿树,稍远另一架山,白茫茫一片,隐隐地显出山形,那边雨水更大,把雾霭也压了下去。山景好,赏心悦目,城里人看的都是楼景,鸽子笼般,一个个小格子堆砌在一起,白日嗡嗡嗡叫着,夜晚一扇扇幽暗的灯光。收回目光,行李归位,人坐下。脑后异常,哪溅起的水滴,冰凉,回身看,大玻璃上方渗水,滴答、滴答,打在窗框上碎成无数,真个融入大自然了。下楼中餐,见着前台报修。餐后回房,窗上已铺上两条毛巾,这水花还是溅起。卫生间内找出两个六角形玻璃杯贴在玻璃上,接雨水正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8 16:53:4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93【尚能饭否】
入夜山呼海啸雨声断断续续,急促时像密集的鼓点,大雨泼下,一会儿又静了下来,就剩滴滴答答的雨点声,大概有不少落入放置窗前的玻璃杯子内,离着太近有点烦。老爸12点后起身四次,我跟上怕他走错了地方,指导他扶着椅子,搬过两把椅子放在往卫生间的通道上,摸着墙,挨着水盆……。这头天晚上别迷失方向出点事。傍天亮的一觉睡得长些,两个小时。七点半叫起去吃饭,自助餐,晚点无妨。
餐厅门口的桌子旁,随队大夫在给老人家们测试身体,撸胳膊挽袖子,老爸这里血压高128,脉搏59,稍慢,血糖9.5。医生说餐前正常血糖应在6以下,高了不少。前一位 武老测出个12,更高。
能怎么样。该吃吃该喝喝。中、晚、早,这是第三顿,老爸吃得都好,天凉快,餐品又丰富,比在家里吃得多。一顿都没落下,在家时偶尔会停食一顿。
早餐后往外走遛弯,今天雨住了,蒙蒙水汽有点闷,一只只的蜻蜓窜来窜去。年轻点的往山上去,说是去看丫髻,山形像丫髻,上了坡就能看到。坡度有点大,路好像也不近,轮椅上下都吃力。往坡下走,就近,水边,人工湖,几只大白鹅,水中尺把长的草鱼、鲤鱼游来荡去。
牟老在水边,跟过去,二老又坐在了一起,轮椅并排,先给拍张照片吧,难得,还是前年见的面,二位杵着手杖边走边聊,现都坐上轮椅了。牟老家的小关说去年老人病了一场,身体差了,脑子也差了。我问牟老还认识我爸吗?牟老摇头,面面相觑,一会儿又说起来“国外局的人我都认识,我原来在汽车队……。”这话前两年就说过,还一口一个把老爸称为“田有才”我纠正了几次都没效果,这回牟老连这个也忘了。
来到木栈道上,牟老起身凭栏观鱼。“能看见吗?”“他眼神好着呢。”我让老爸也起身走走,老爸按住栏杆往后推,就是不起身,不起身就坐着吧。我说“还是牟老身体好啊”“他能吃,一早上起来小米粥、牛奶,鸡蛋、包子、南瓜饼、油饼,一大盘子。我得让他多走走,要不中午就吃不下了……。”


1694【三楼的】
推着老爸往坡下走。迎面过来那位阿姨,昨天上车时打过招呼那位。还没弄清她是哪位,叫什么。她说是邻居,我没大有印象,我家70年才搬到三里河,那时我人在东北,难得回京一趟,楼上住的谁,除了过去认识的,好几位同学都搬到了同一栋楼上,多数都不认识。这位看上去70多岁,比我年长得不多,这要在过去,跟长辈的同事一场,辈份基本上都往上长,见了面,尤其跟父母一道见的面,也该称作阿姨。
阿姨走上前猫下腰“田老,还认识我吗?”“你是谁?不认识。”“田老,我柏**呀,柏**,住三里河时,你住一楼,我住三楼”老爸看着也不言声。“不认识吗?”抬头问我“好多人他都不认识了。”我心里盘算,三楼有家姓陈,另一家好像姓丁,家里人称为大丁,他们是一家子?“那你妈还好吗?”我说“还好,除了眼睛不好。”“你们家我去过,有个镜框,你爸你妈的结婚照,多精神多漂亮,穿旗袍的那张,太漂亮了。”还有这么一张?我不确定她说的是哪一张,但穿旗袍跟结婚肯定没关系。我说“那张不是结婚照,山东解放区时穿的都是统一的制服,不可能旗袍。穿旗袍的照片大概是他们在印尼期间的工作照,五十年代后期吧。”
边上的李阿姨凑过来问,这位叫它阿姨合适,也是往90去了。“老田你认识我吗?”老爸摇头“那你昨天还冲我招手,跟我笑呢。今天又不认识了?还是你认识我叫不出名字来?”李阿姨一句话太多的信息,让人怎么听得明白。
“完了完了,散了散了”老爸嘟嘟囔囔的。“他说什么呢?”我听出来了,老爸这是烦了。我说我爸说散了散了。老人觉得老问他认识不认识,他又答不上来,大概是挺没面子的事。所以就不愿意回答了。
好吧好吧咱们散了。
人终有一老。都年青漂亮过,愿意的到老照片中去回味吧。
你在他人的心目中总有个定格。是年青或是衰老。曾经的美好被今日相聚的衰老替换了,你们还见不见。见了面是伤感还是庆幸。我还没太老,我胳膊腿还灵活,还充满着记忆。缺失记忆或脑际残缺的大有人在。失忆相对的,仍有喜怒哀乐。无论是谁,今天都是最好的。能走出来,就比那些走不出来的强。好生伺候着,经常出来走走,来日尽管无多,愿望还要美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9 20:29: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95【五楼的】
名单上见着黄叔叔的名字,住三里河时他也住在我家楼上,大概是五楼,他家俩孩子,小我几岁的低年级同学,认识。后来搬家再没能见到,直到三年前在八宝山才见着,送别的场合生发出不少的交集和再见。那次我意外得知,其实我的情况他老人家知道的不少,老人家说,你接着写,我要看。他儿子我同学常将我在网上写的豆腐块小文转发给他,文中有些同学动态,同学家长近况,就此便见字如面了。
这次见字没见面,车上没见人,酒店也没见,直到第二天的晚餐。一声一声的黄主任,一双双的手握在一起,见是黄叔叔到了。他说上午在大会堂“经叔平诞辰百年纪念会”应邀参加,所以晚来了。
黄叔叔来到桌前跟老爸打招呼,说是好多年都没见面了。想必十年会有了,好多年都没去参加单位的新春团拜会,每年一度,老同事会面的机会。黄叔叔说“我跟你爸认识很早了,你爸、金波那批人调进北京时,我在海外行处,那时我们就打交道了……。”五十年代中期的事,六十多年前了,太久远了,久远得老爸都想不起来了。老爸过去跟我说起过这一段,我第一次跟上他休养时,在育新苑,跟我忆旧,几十年都没说过这么多话。他说起当年调京的过程:北京来人到济南,来这就翻干部档案,选拔外派干部,要年青的,有过财金工作经验和有些文化的,北京要人地方当然就得给,办理调动手续,马上北京报道。现在想,当初选人调动跟黄叔叔没关系,至于背景情况,我去年在那本《奇冤昭雪记》中见到答案。但后来呢,分配去向,这是海外处的职责范围。也许黄叔叔就参与了这最初的分配方案,谁还会记得这事呢。那次忆旧时,我曾问过老爸,那么多驻外机构香港、伦敦、卡拉奇、仰光……分到雅加达算是个苦差事吧?老爸说,那时不会这么想,让去哪就去哪,能出国是高兴的事,才30多岁。
黄叔叔呢,那年才20多岁,刚入行不久的大学生。冥冥之中,人生辗转,谁又助了谁一把力呢,接下来不同的人生走向。






1696【性情中人】
这次来最早正式问候老爸的是贾阿姨。老爸健忘的毛病谁都知道,还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先握手还大嗓门一顿一顿地喊出来“田--*-*同-志-你-还-认-识-我-吗?”满满的喜悦之情。可老爸听着直含糊。多些外界信息的刺激对脑衰者或许有好处,这一对一的刺激要搁医院里则需要支付高昂诊疗费的,这里老同事们都温馨奉献。老爸自然是无言以对。接下来阿姨问些老人的饮食起居,我一一作答。阿姨说老田变化太大了,刚上车时我差点没认出来,后来看到你跟着才想起来,你长得像你爸。接着又问候老妈,我也作答。阿姨说,一定要给我带句话,问你妈好啊,健康着。我说一定带到,我妈对老同事们也都是念念不忘。


贾阿姨90了,一直是快人快语,乐乐呵呵,其实这才是第二次见面,上次见时六七年前了,在平谷的“育新苑”那次家属苏先生还跟了来作陪,苏先生成了话题中心,只记得贾阿姨的大嗓门。去年读了《奇冤昭雪记》里面还记述了一段贾阿姨年青时的过往,或许也是祸从口出,被一次次运动给波及,倒霉过。倒霉过的人还是乐乐呵呵快人快语的,可见个体生命力的强大。
九十的老人底气十足,乐呵着跟你大声说,这可不多见,或许有艺术之家的氛围缘故。第一顿晚餐后,在楼道里见着贾阿姨拦住位老人在说话,是在约牌。说是咱们得找点事干,乐呵着,别的也干不了,咱们打牌,四个人就玩“争上游”,人还不够,你算一个,还有谁能打,我去找……。爱玩、能玩健康老人的标志之一。
这第二顿的晚餐桌上。贾阿姨大放悲声,一旁的几位劝都劝不住。晚餐改为自助餐,随便坐,见到刚刚到来的小董,陪伴家人的小董令贾阿姨想起已经过世的老董,“多好的人,偏偏走得那么早……。也不单是见到了小董想起老董,阿姨说,下午看录像时“就被点到了弦上”,单位制作的录像片,回顾记录了老人、老事,见到了几位老人,心情就激动起来……。
哭了、笑了,畅快了,想不健康都不行。


tiantou 发表于 2018-7-19 20:32:0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97【翻云覆雨】
7:30一早的自助餐,第一食客,我带头进去。还有早到的,吴大夫等在桌旁给老人家们准备测试三项。我们没往过去,天天测,有人必有、有人有兴趣,昨天老爸献出一滴血老大不乐意并付之行动了。今就免了。直奔餐桌,先到先得,捡拾几样两人吃了一盘子。出来时夏令营的少年团大大小小的才进来。


外面好啊。出了大堂的旋转门,前面空空落落的一架山,除了绿还是绿,空气大好,有点小风驱走了桑拿天。这山旮旯底,有一圈山围着,多日降雨雾气昭昭,比城里湿度要高。推着轮椅往坡下走,四野静悄悄眼前连个人影都没有,几只山羊、梅花鹿被圈在围栏内,动静没听到,味过来了。正待下坡,豆大的雨点甩下来,赶紧回头,一路小跑,回到大堂的檐下。雨说来就来,预报今日分散性降雨。这边的云彩落下雨。
看景吧,雨打在水面上层层涟漪。我这喘息未定,雨住了,平滑如镜的湖面。不下了,地皮还未湿,还下不下了?云头挺高,还是往外走走,进了山不能整天窝在酒店内,那几只大白鹅离水上了岸。
一路下坡,拽住了把手往后缀着,下山容易上山难,带轱辘的也如是。
坡下是值班门岗,跟保安聊聊怎么个丫髻山。说是因山巅两块巨石状若古代女孩头上的丫髻,因此得名,当地人称东山和西山,山头有庙,东山帝王庙、西山立着娘娘庙,始建于唐代,后世重修,平日里有些香火。保安说这里看不到,眼前这架山挡住视线,得上了山顶才得见。我又问这酒店的来头。说是早年林场,后来改了酒店,七八年前把三层小楼重新翻建,搞旅游开发,接待团队,多少还带有扶贫项目的性质,退耕还林,安排农人就业。说起个人收入,月薪2400,包吃包住,但全年无休日,三人三班倒,盯住门岗。我说这收入有点低呀,养家活口难呀。谁说不是呐,保安说,要不是身体有问题也不会在这干,图的是轻松,但整日里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听广播、看书都不行,手机在这个点上4G变2G只能打电话,听鸟叫吧。我看着坡下的桃园说,桃子随便吃啊。谁吃呀,家里有得是。现在下来的是早桃,晚期的桃还挺小,还能收一个多月,比过去种老玉米好得多,谁家都能收几万块,国家还有些惠农补贴……。保安可找着说话的人了,我这腿下被咬了好几个包。
又甩下雨点,赶紧撤,一路狂奔。




1698【蒸了一回】
一路上坡,百米冲刺,大颗的雨滴砸下来,不由得你不卖力气。
雨水将老人们堵了回去,大堂门廊下没剩几人。一队少年在排练节目,筹备马上开始的演出。老师发号施令“咱们再练一回《巡山大王》”几个男孩子念念有词比比划划。别看动作不是太多,还是有丢三落四的,排练齐整可不容易,都不是舞蹈的专才,一家培训机构组织的夏令营,大概是其中的才艺表演环节。背对群山,孩子们挺放松,挺高兴,两位观众的彩排,老爸看着开心的笑了,以往看着小童们高兴,眼前挥舞的都是些十岁八岁的孩子。能笑就好。
演员们收了架势,我们回到房中休息,乐意活动的棋牌室开放自己组队。10点钟我去观战,人还没到,积极分子们越来越少,记得上一次至少有开出四桌来,扑克、麻将,象棋,扑克至少两桌,我还打过几次,老人凋零,兴旺不再。
雨接茬下,一度隆隆作响,窗外一片白茫茫,近中午雨歇了。
午餐后走出大堂,天光发亮,太阳隐在水雾之后,一阵滚滚热浪带着充沛的湿意,在城里还从未遭遇过。既然出来了就走上一圈。孔阿姨也端坐在轮椅上。饭桌上话还没说完,跟她们家的小宋。小宋说起过他云南西双版纳军垦的日子,高湿高温浑身长了疥疮,煮米饭拌盐水吃,先五年后三年边地的日子。一代人差不多的路数。说起云南人生新阶段的日子,北京的林业大学被云南领了去,“农大、林大办在城里不是见鬼吗”一句话,林大颠沛流离,走了边地好几个地州,边走边丢,图书资料、教学仪器,最终又转回昆明,就剩学生和老师了,七十年代一场乱,教育史上有无记载。西南联大有《未央歌》有《无论西东》,乱世学人,什么时候林大的作品能问世呀,经历过的这代人还在。学校辗转到昆明后又怎么样了?还没说到。
一圈转回到门前,不行了,回了,太热。那感觉有如蹲在桑拿室里,在被温柔地蒸腾,倒没有那么强烈的高温,但即便在阴凉地里,也能逼出一身汗,只要坐的时间够长。我感觉汗毛孔已经张开,分泌的汗水在调温。玻璃转门前,孔阿姨开口“被蒸了一回”。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0 17:40:3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0 17:42:3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699【风轮滚滚】
山里落雨发出隆隆的响声,初听时有点惊心的联想,京郊偶有山洪、泥石流的报道,这滚滚而来由远而近的的动静不会有什么危险吧。雨势小了响动就退去。和城里不一样,城里落下大雨是哗哗哗的声调,脆生生的,雨滴击打着硬物,楼宇、柏油、水泥地面发出的响声。大概只有在山地中才隆隆响成一片,雨打在柔软的枝叶上,那响声或是群山间回声激荡出的气势。酒店门前也是硬化的地面,那哗哗的声音听不到,被远山传过来的声响淹没掉。


一早出了大堂,地面湿漉漉。小风嗖嗖,暖风中带点凉气,难得可贵的凉气,其间夹持着山野的清香,这时段该掺有水蜜桃的味道,一切都令人神清气爽。这种感觉城里人很难享受到,即便是蓝天白云空气质量为优的日子。想啊,城里多少绿地,多少棵树,一人均,两千万还是两千五百万人,要命的是那数百上千万辆机动车,两轮的、四个轮的,千家万户的炉灶喷云吐雾,能好得了吗。人吃马喂,吞吞吐吐制造出多少垃圾,固态、液态、气态的。
往坡上去,除了绿还是绿。坡上是一片板栗树,果实累累,夹杂着松、槐,青壮年,早已密闭成林,像是三四十年的林地,据说往深里走有百年以上的大树。坡下有棵大树,红肖梨树,还被围了起来,像是棵老树,挂了不少果。有绿有树密闭成林,至少小气候应当不错。此地离京城90华里,一直没见着好天,雾霾四处蔓延,这里也是受害的区域,幸亏还有这些京郊的林地,中和消减了城市的晦气。


落脚山沟沟里第四天仍没见到太阳。太阳该起来了,隐在浅灰色的空中,山脊以上都是一色,问过前台后证实酒店大门朝向正东,一直往东,视野开阔,酒店坐落在沟底,风从东方来,沿着沟底迎面扑来,刮过去后,顺势爬坡,上了西坡,建在风道上,多少借来些东风,树不见摇,但体感还有风凉。
走道边的栏杆上系着一串串的风轮,比早年小孩子玩的风车大些,被串成好几十米,上百米长,风来它先知道,轻盈地转起来,嗡嗡作响。停下来,又转起来。
老爸手指着前方,是风轮又转起来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0 17:44:1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00【演出】
拉来一大车人,与老人们同乐乐。演员们约莫都是我这岁数,数年轻老人之列。老爸单位有八百多退休老人,“退休办”将有意者组成若干兴趣小组,钓鱼、书法、桥牌……。这次参演的是舞蹈组、歌唱组,或许还有戏曲组。老有所乐,退休人回归家庭后若能得到服务单位继续关照是件幸福的事情。


二楼小厅内济济一堂,老者、家属们列坐两旁,半数是演职人员,彩妆,花花绿绿,老来俏对得起自己,上台对得起观众。
热场的曲子《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男生部人太少了,雄壮不起来。歌舞这事到了老年就分化成女多男少,哪哪都这样,街头、公园,一个单位也不能免俗。爷们都去哪了,看看现实女人长寿,跟歌者、舞者多有些关系。在座的、台上的分属两代人,唱着这支歌都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过。小辈的过来给老人们戴上红领巾,小辈的当年唱响时也戴着红领巾,给长辈们戴上,他们不曾赶上,也年青畅想一回吧。
京剧清唱两段,这后一段“阿庆嫂”挎上小喇叭,录音伴唱折子戏“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窗外湖畔的天象和“沙家浜”差不多“……你们是革命的宝贵财产,十八个人呢……”单位参加休养的还真就这18个人,在座的好几位可是打过日本的,当年的新四军、八路军。身体还算硬朗。舞蹈“爷爷奶奶和我们”舞者活蹦乱跳,该是小孩子们出演,来的都是客串的老人团。六十不能言老,在耄耋老人面前,前景还够长远。其实节目名字叫“爸爸妈妈和我们”更合适。老莱子嬉戏爹妈,二十四孝精神还需要。“慢三 ”两对舞者翩翩起舞,学着优雅,这一代的舞者最少优雅,没赶上好时候。慢三的舒缓适合老者们的身心,与街舞一俗一雅,更适合活到老跳到老。一曲《映山红》,我们家属的代表小黄出演,先代言一通的感谢,感谢单位和职能部门对离退休人员的关心照顾,多年来付出辛劳。话说到了点上,有比较才有鉴别,同为退下的一员,各单位差别明显,精神上的抚慰已成奢望。小黄曲罢离场,我拇指伸出,点赞“杰出代表”。
终曲唱响《革命人永远是年青》,其乐融融。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1 16:53:0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01【二区】
早餐照例坐到西头的大桌子,自助餐,这里离餐台近,取餐方便,近水得月,近餐台先得吃。
小董过来跟老爸打招呼,肢体接触拍拍手,老爸也拍拍手,有了笑模样。餐食捡回来,看老人家们餐盘内的堆积状况,嘴都不算弱,各式各样。近些年流言“早餐吃得像皇帝……”深入人心,这在家难以实现,来这里体验。吃也堵不住嘴,几位老人家你言我语,难得一见,难得说到一处。
老人老事,谁起的头,说起三里河,是小董,小董问我同学网上发了一段“三里河”帖子见到了吗?我一早睁眼后清理了门脸就奔餐厅,还没翻看手机。
三里河的故事由此展开,说起那时的老邻居。看下一圈,在座的一共五家人,除了贾阿姨,几位都曾住在同一个门洞内,六楼的贡叔叔李阿姨俩口,三楼的柏阿姨……。黄叔说你家住一楼,一楼还有家姓王的叫什么?我家对门,名字没记住,就记得康老师和康姥姥,老太太一口杨三姐的乐亭话,背着药箱送医送药,李阿姨说,老王叫王兴华,已经过世了。不错是这名字,我一直叫王叔叔。各位历数楼层内的老邻居们,后来的去向,谁家的孩子,从六楼的学谦、学雷到下面的土豆、嘎巴儿……旧景重现。我想起来,楼里的各家我大概都曾去过一次,那时的水电费收取由各家轮值,大约一年就轮上一次。我曾代理老妈拢过一次账,爬楼敲门收费,跟各位有过三言两语的交集。楼里邻居到过我家的多些,1977年我家购进一台彩电,22寸可称为大彩电,到了周末常有邻居来共享,孩子为多,拎着小板凳,记得看过《望乡》《追捕》《话说长江》……把家里那间最大的房子挤得满满的。
黄叔说我家四楼住着两间……。四楼,不是五楼,我记错了,那些年来来往往,文革期机构变更频繁人来人往。那楼还在吗?早就不在了。我们那可是座新楼,周边是五十年代建起的财政部、商业部大院的楼群,我们那栋楼盖得最晚,据说最早的一批住户是进京串联的红卫兵。我十多年前走过那里,楼已经拆掉原址盖起十多层的高楼。我说我家的地址是三里河一区新楼五门一号,“新楼”。李阿姨纠正说,不是一区,一区在路北,咱们在路南,是三里河“二区”。李阿姨好脑子,比贡叔叔强多了,比我也强。




1702【三圈】
早饭时通知参观奇石馆的活动取消,我本来也没报名,对石头没兴趣,更没必要折腾老人。
餐后往外走,一早难得凉爽些,门前小广场推上转圈,老爸不乐意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三楼的老邻居柏阿姨走在一起。我说还想认识一下你家先生,见着面也许能想起来呢。回我先生来不了,事情安排冲突过不来。我说要是你家有男孩子,或许我还能认识,指着孩子就知道父母了。柏说,我刚搬到楼里时,两间的单元房跟人家合住,三楼中间的那套,我家姑娘1971年的,你大概不会知道的。“我那孩子小,楼里孩子多,跑上跑下,有次男孩子夹着我的孩子往上跑,才一岁多的孩子,我都怕把孩子勒坏了,边往上跑边砰砰地敲打楼层垃圾道上的铁盖子,小男孩没轻没重,吓坏了我……”楼里曾经人丁兴旺,父母那辈少则两三个孩子,多的四五个,不在这住,出去当兵、下乡的不在少数。那时都多年青,转眼连小的都老了。是啊我都退休快六年了,家里四世同堂。“想想啊,一代又一代”阿姨二次感慨。
两圈转过来。柏阿姨说腿不好不能再走了。那您休息,我们再转一圈。这早上不转中午热劲上来就转不成了。两个孩子跑过来,听说他们的夏令营要结束了。好玩吗?我问了一句。好玩,孩子兴高采烈,上午还要演个节目就结业了。你演什么节目呀?“大王让我去巡山”。怎么个夏令营啊?各地来的,四十多人,小的7岁,大的不超过16。我们孙辈的,不少也这个岁数了。我终于见到了他们的牌牌“教练式青少年领袖---EMBA正心训练营”不是夏令营,是训练营,还青少年领袖,七天的训练营,速成。真个一代又一代,新一代的抱负,志在高远。他们爹妈的期望,一样的,自己没有实现的让孩子来实现。


转回来,门里转出四位,两对夫妇,蒋一对、周一对,长衣长裤凉帽,长伞当棍拄着,这是要登山啊。我说雨倒不一定下,林子里的蚊子少不了,避蚊剂抹了吗?抹了、抹了。六七十岁的两对,利手利脚,要登顶的架势,一路快走……。年青真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2 13:26:4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03【生生不息】
昨天是谁说起这次来休养的老人们平均年龄为89.6岁,各家陪伴的家属不计算在内。休养团里最小的成员是张家的小子,13岁,陪着奶奶来,能跟着过来不容易,忍受老人团的节奏,他本该跟上夏令营走,担负下陪伴的任务,奶奶说还要看着督促这孩子完成暑期作业,不爱写作业。
老人们在一起也是家长里短。前天李阿姨说起大孙子30多了,小的也25,一点动静也没有,好像都不考虑成家的事。一代人管一代人吧,隔代人就不要管了。那天我问起一道推上轮椅走的小宋,同龄人,有孙子辈的吗?小宋掏出手机给我看,一只小黄狗“这就是我孙子”我儿子给的,说你们孤独让它陪陪你。小宋说,这时间长点,不见面还真想。这是儿子发过来的照片,每天都给我发照片,这张是今天早饭后的,你看它也闷闷不乐的样子……。小宋的意思是板上钉钉了,儿子就是不要孩子“丁克”了。孩子们的事咱大人管不了,随他去吧。


手机一早的新闻头条《人社部杂志刊文:全面放开生育刻不容缓》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转眼一代人就翻了烧饼,还刻不容缓。都什么人呀,翻云覆雨有准没准呀。这人多还是人少,首都(首堵)人还不知道吗,漫天雾霾大华北还不知道吗。14亿人还不嫌多吗,地球人往80亿去了。人不愿生就别鼓励生了,过去多生不好,现在少生不就好了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有限,人类要活,还想活得更好,那其他动物还活不活了,给其他物种留点空间生路吧。国人才吃饱肚子,18亿耕地还在销蚀中,干嘛还要添人进口。一定靠人多才好办事吗,老人化是过去年轻化的平衡,还老想着人口红利。慢生活、慢发展又怎样,老是副急火火“赶英超美”的面孔。多少劳民伤财的无用功,把这些个降下来,人民的日子就能过好。
手机新闻第33条《5个孩子4个考上清华北大 政府给父母发了30万奖励金》说的是延安安塞区的一个家庭有出息的孩子们,其中的小五最近赴京备考研究生,如果如愿没准一锅端了。同为老陕的张导,为超生被巨额罚款,安塞的这位同代人倒成了励志的典型。要说的是,计划生育也有不计划的,家有小五,那年长江大水,电视报道中抱着树十多小时存活下来的小童据说是家中小九。别的可以担心,除了国人的生育能力。千万别奖励,听其自然吧。




1704【太阳出来了】
早餐后,跟上文老俩口往外走,文老是最年轻的一位,八十有三,身条挺拔不拄棍。下坡上坡,上了农道,二米宽的水泥路面通向村子,绕过一个弯,见不着村,农道上停着三轮机动车。有农人从地里出来,摘了一袋茄子,说是儿子媳妇中午来家吃饭。今天周日。
路旁是坡地,沟不深,种的果树,桃树,大多都还套着纸袋,防虫、防鸟食,一棵树上百个纸袋,多大的工夫,一个个套上,几十天后再一个个撕下。只边上的一棵树上撕去纸袋露出水灵灵半黄半红的鲜桃,不是太大。农人说,它们至少还要晒上半个月,增重、上色。我问今天的太阳,头上半明半暗的太阳还行吗?农人说,现在太阳越热越好,可别再下了,再下雨就该生霉病了,掉果。
眼前的这棵桃树是中熟品种,半个月后能摘,晚熟的品种能摘到八月十五,阴历的。农人说种桃子辛苦,施肥除草防虫,纸袋套上再摘下,尤其是采摘时,电话过来要货,要没白没黑的摘,不敢耽误,夜里带上头灯,顶着雨也要摘,有时几天不睡觉,树多的要雇小工,每年也得一两万块,摘不及就掉果,也要损失。我就种了一百多棵,还算好,也快种不动了,过了60岁。刚走的那老汉,500多棵桃树年初都砍了,太累人,改种雪花梨了。
我说,这比种老玉米不是来钱多么。再说你开春收拾园子,到中秋节收完桃子不就歇了吗?农人说我还有板栗树呢,秋后还是红肖梨。我们每人半亩口粮田,自己种菜吃,再就是山地,这沟边的几溜都是我家的树。哪像你们城里人退休就享福。
现在你们农村不是也有养老金吗?我山东老家都有。农人说,我们这600块,56岁开始发,我们之前还交过一阵子费呢。这点钱要是不看病,够用,我们种地的农民没病的少,你看我这胳膊前后凸起,都是累的。所以不种地还不行。我说,种地-挣钱-看病,这不合算了,六十多了给自己减量,千万别累病了,省下看病的钱,就不必挣得那么辛苦。是这么回事哈。
山野间弥漫着浓郁的香气,要是温度、湿度再低些就好了,我这已汗流浃背,衣衫湿透了。这农人还盼着太阳再亮点,再热点,才有好收成。你看想与贫下中农结合有多难,我还算务过农的,滋长过农人的感情,一旦撂下就不一样了,除非你成为地道的农人。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3 11:16:0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3 12:31:0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3 12:37:3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05【八辆轮椅】
能够出来参加疗养的老人越来越少了。这次大概13位(不含家属等),是最少的一次,参加前年通州那次疗养的,其中两位过世,一位住院,一位不宜出行了,电脑上翻出照片查证的。那张照片中只两位坐着轮椅,我爸和牟老都拄着棍,这次来双双就座了。年岁不饶人。那天在门口会齐,我数了数一共八辆轮椅,脚力不行了。孙老叹息“老弱病残”是啊,不老弱病残谁还圈在这疗养。
门前拍“全家福”时,三位就座,其他几位将轮椅放置一边,宁可站立着。拍片吗,尽可能往美了照,梳头画脸穿漂亮衣服,别让轮椅给自己贴上标签,坚持几分钟还是可以的。轮椅之上明显示弱了,身体上,心理上的老人。还是不服老,不示弱的好。
贡叔叔“批评”两位小老弟,“看看你们两个是怎么搞的,小小年纪怎么就坐上轮椅了”这小老弟也都往90靠了。李叔说自己不是腿的问题,是气不够,走起来喘。一早李叔的血压还出现问题,上次测的是低压40,这次120,。不知这电子血压计准不准,上午的扑克都没敢打,静养。宋叔倒是多年的腿疾,腿力不支靠代步了,不过自己推着走的时候比坐上让人推的时候多,防着跌跤,也是防不胜防。贡叔叔较他二位年长些,步履踏实,连棍都不拄,可喜可贺。这边李阿姨说了:我们也有自己的问题。是啊,人哪能都好,没有哪都好的人,老天公平。想起几年前“育新苑”疗养,贡叔叔俩口在小树林里天天打太极拳,那份优雅,可这次没见他们打呀。李阿姨说,太极拳不打了,也记不住了,现在有时做做健身操,坚持的也不好。
年事已高,出行不便,静养为主。老几位的锻炼围着轮椅,能走出多远看推手的意愿,不是上坡就是下坡,走不多远汗就下来,还要防着阵雨和蚊虫,不宜远行。更多的时候在酒店门前的小广场打转,走着,聊着。老人们自己推上轮椅行走,比徒步要安全,锻炼着。老爸最懒惰,坐上轮椅就不下来,没推过几次,批评无效,激励也无效:你看牟大哥,比你岁数还大,走得多带劲,还重载推上家人走。




1706【荞麦皮】
老爸坐上轮椅就不乐意下来。跟在家里一样,家里不坐轮椅,坐沙发上,一坐一两个小时,有时坐那就睡了。在这就别坐轮椅了,进屋上床或坐或躺都成,但说不通,就是不动地方。不管他就会一直坐下去,直到内急,往卫生间去才起身。眼瞅着坐那要打瞌睡,趁着浑身松弛一把抱起掫到床上,糊里糊涂也就躺下了。
老爸在屋内走走。好奇,住了几天还充满好奇。白天睡过后起身,走到窗前要看看,山的目标太大,好像没看到什么,不加评论。往回转,卫生间前探头探脑,要进去看看,看吧。常常是一句“乱七八糟。”又退了出来。我已经用大毛巾和胶条把迎面的大镜子封闭起来,要不就更乱了,屋内这么多人都是谁呀。看不到其他人,也就少了许多疑问。
判断力衰退,方向感缺失。白天会找不到卫生间,舍近求远,床脚就对着卫生间,老到窗前来找,掀开落地窗帘,往后面找,幸亏我在,引导一下。好几天了还是没找准位置。晚间好点,四下皆暗,卫生间内指路明灯,走不错。两把椅子支在卫生间门前,下床借助扶手就导过去了。通常上半夜睡得还好。下半夜一小时一起身往卫生间。上午下午还要各睡一觉。
刚刚上午睡起来,睁着眼睛说段瞎话:怎么养了一条狗啊,白狗,白头。我问哪里有狗?你们家的狗。在哪里?伸手指向我。我拍拍身后靠着的枕头,是这个吗?是。这是枕头,枕头,我把枕头递过去。


面对乱七八糟,老爸白日的工作就是整理内务。大不如前了上,次过休养过来是整理被子,大起大和,被子拎起来,展开、放下、折叠,满意了或做累了为止。现在被子折腾不动了,太大太沉。床上的毛巾、小垫子,一下下胡噜平了,折叠起来。不断地摸挲着枕头,沉甸甸还哗啦哗啦响。这里面是什么东西?“荞麦皮”一次次地问,一次次地答。跟我说:荞-麦-皮、荞-麦-皮,跟我一块说“荞——麦”第三个“皮”字连缀不起来。“不知道”躺下了。
白天醒的时候还做做手工,收拾床头柜上的杂物,按照自己的标准摆齐它。收回一条红领巾,大三角被叠成个方方正正,老爸中学时学过三角几何的,曾跟我说过,当初在学校时最头疼的就是它。底子还在,三角叠成方块,不知我到那一天行不行,如果能企及老爸这个岁数。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3 22:33:2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07【口述历史】
这次疗养多了个项目,口述历史的采集。单位的小齐跟过来,带着录音录像设备。跟各位老人预约,谈谈过往工作中的亲历亲为,当然是重要事项,记录在案。还问到我,老爸能否说一段。晚了,要是七八年以前吗。他曾经历中行在印尼机构的多年业务,五六十年代业务的发展和收缩,政治经济搅合在一起,民族主义和当地华人。97年我曾到过雅加达,有位客户,中行的老客户还记得老爸,跟我说起中国撤侨时的悲惨,一辈子的痛心疾首。谁还知道这些,历史文件中有记录吗?口述历史谁会去采访这些当年的客户。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史学繁荣,其中出版了各行各业的史料,金融史不少,大型的工具书《金融年鉴》《当代中国金融卷》等等,《中国银行行史》就好几大本,从大清银行说起,行业沿革尽收其中。新世纪金融业大发展,银行早就多过米铺,新的商家大量涌现,一家家攻城略地。五花八门的创新,专业、混业,IT业杀入金融领域,智能手机代理了众多的业务,传统的银行业面临大变局,
以史为鉴,作为一家百年老店,过往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企业文化涵养培育日积月累。
中行百年,创立至今经历几代人,如以1949年前划分第一阶段的话,这第一代人已寥寥无几。之后算作第二代人,五六十年代入行的,如今大多已年逾古稀,几十年的变迁,众多事件的亲历者。史书、档案留存了脉络、梗概、大事记,重点项目、经营业绩。更多的事件、细节都没有被记录下来,最终都散失掉。 口述史的搜集整理得以打捞出些许岁月。
八九十岁父母这代人经历最丰富,经历了战争年代和新世纪,翻天覆地。留下他们的记忆,记录下亲历者口述史实,将来与大量档案的留存相对照,补充丰富。六七十岁一代人的记忆也在衰退,他们的口述历史也在访谈之列吧。餐桌上的吞吞吐吐,老人旧事,王行长醉酒、林会长剃头……行史和个人修为,体现时代的进程。一些事实或许发表有障碍,但只要是有价值的,总会有面世的机会。
这次听了两段口述史,小宋说的北京林业大学南渡史。再一段小董的上学记,读完一年级文革中断学业,南下五七干校,回来直接进了六年级,一代人的就读史,一个个独特的样本。 说出来,写下来,或视频资料,藏之南山,哪一日无所禁忌 ,这些都是研究历史事件、社会人心的重要材料。这与中行、与企业文化无关。


1708【香飘四季】
周日没见雨,山间雾霭笼罩日照不足,晚餐后出来小风吹拂温度适宜,进山以来最舒适的傍晚。说来这些天一直高湿高热,中午比城里还觉得蒸腾,但山里的空气弥漫土地山林的味道,令人感觉安全和惬意。有了这些,湿呀、热呀都觉得应当应份的,天作地和,大自然的循环,没有它还吃菜吃粮吃果吗。
甬道旁一溜花,碗口大的花,薄薄大大的花瓣,粉色居多。小李在网上查到叫“芙蓉葵”。不多见,几位昨天拍了今天又拍,流连往返,伴鲜花眉开眼笑。东北角的畜舍,小的老的大概都过去见过面,拔上一束青草讨好过来的山羊、梅花鹿。
这边高台子上面一株老树,沿着扶梯上去,红肖梨树,胸径一人搂不过来,庞大的树冠将身下一方台地遮蔽的严严实实,树荫下两张桌子,品茶的地方。登上高台,一下子进入清凉世界,所谓树大招风,吸引过来习习凉风。怪不得常见有人在这里凭栏,好去处。台地边上书写一段红肖梨的故事,事起渔阳安史之乱,也就是这丫髻山下。神话故事捕风捉影来的,给坐下品茶的人提供些谈资,遥想古往今来。
安静,再就是安静,没有城市的喧嚣,林子里传出蝉的鸣叫,近水却没听到蛙鸣。山是静的,好像没什么野物,白日里隐隐约约传来钟声,远道深山有钟声,丫髻山头有庙,隔着山呢,钟声是风刮过来的?钟响时不一定是整点,是进香的游客敲响的,跟报时无关。入夜就静了。开窗,里面有纱窗罩着,进来的是黑暗还是黑暗,山脊起伏的剪影,顶上昏黄半个月亮,见不着星星,进来的还有林子的香气。
在数年的雾霾困扰之后,愈发觉得周边气息的清新甜美。过去走过路过林地没有这种突出的感觉,只有失去才觉出宝贵。
香飘四季,想起这么个词,也是部书名,长篇小说,陈残云作品,六十年代小学生时晚自习在课堂中读到的,描写江南农村几对年轻人爱情的故事。内容早忘掉了,蓦然想起了这个词,满山满谷还满屋的香气。




1709【三好】
问过老王,说是八天头上午餐后返程。
老爸叨咕着“回家”,我们在这里干嘛,莫名其妙,乱七八糟……不断地有差评出口。
回家,不变的主题,头天晚上就开始了。外面大雨哗哗的回不去了;没有车,没有车拉咱们,回不去呀;你看谁回去了,都没回去咱也不走;要走你走,好吃好喝,我不走。有来言我有去语,车轱辘话没关系。说过三天后,就不那么执着了,耳根子清爽许多。
健康休养身心俱佳。找个山清水秀之地呆上一周,哪怕什么都不做。吃吃喝喝聊聊,要老同事老朋友们在一起,哪怕打不了牌下不了棋,能坐在一起说上话就行。现在国人不差钱,每年上亿人出境游,国内旅游点爆满,但到高龄老人这就出行不易了。孩子们能带他们出去吗,不多吧,就是带出去,还是与家人相聚。赵钱孙李,老同事天各一方,只有见面才能谈笑甚欢,说老事忆老人,感叹唏嘘。这些个家人给予不了。上一代人同事即朋友,我父母的朋友还有谁呢,经常念叨的还就是这些个同事,几十年同事、邻居、父一代子一代,相近相知,再没有一代人如他们这样亲密同事关系了。老爸已经记不住身边的老几位了,可我老妈还都记得,回忆各位同事成为老妈日常健脑的方式之一,关心着许多见不到的老同事,我知道的就一定向老妈汇报,材料上看到了,同学那里得知的,甚至道听途说。这回我收获了诸位老人对我妈的满满的问候和祝福。


晚餐后,小广场遛弯,李真阿姨说,看老田精神多好,比刚来头两天好多了。还是要多出来走走,走出来就有精神。以后你们得年年来,明年还来。借您的吉言吧。
走着,只要不落雨,每天出来散步吹风。并没走出多远,两千步还慢慢腾腾。老爸走得更少,但这比在城里强多了,老爸经常是枯坐那里,靠在沙发上就睡了,有心推他出来,还有抗拒行为。来这里不动也得动,一日三餐的动力始终在,餐后自然就转到了外面。进食比家里杂,休息的比家里好,这里不再坐姿睡觉了,一天三溜达,接受外界许许多多的良性刺激,没有理由不身心好转。
小齐拎着摄像机过来,对着四位轮椅老人。说说吧田老,对这次健康休养的感想,老人摇摇手。李老、宋老二位侃侃而谈,感谢还是感谢。轮到牟老了,老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但前两天牟老归纳得精彩:我是三好,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


tiantou 发表于 2018-7-25 07:52:2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1710【回家】
近八天里就周日没见着雨,平谷这山沟里,也可能夜里下过。连续降雨,好多年没遇到过,我记忆中还是1963年的暑假期间有过大雨,把地势低洼的宣武区给淹了,听说街上漂着西瓜。我住的院子里大青石阶下,当院的花池成了池塘,一尺深的水,下水道不下水,成了喷泉,院里的南房水进了家,北房地基稍高,险些水漫门槛。
这些年少有水患,永定河名符其实了,北方持续干旱,否则不会劳民伤财南水北调。京城偶有成灾的时候,多在立交桥下。数百米的路段,车过不去,一条路堵了,半个城堵了,路灾才是让人火烧火燎的,几十万、上百万人堵在路上真正成灾,有一年这路上还淹死过人。
这回水够了,城市喝饱了。今天又是大雨,早起就下,中午还没有停的意思。上午有走的,小伙他奶奶赶机往兰州,兰州有水灾,在西北不多见。没有雷电,飞机起降没有问题,小伙在手机上查询航班动态,包括机场周边的天象,飞行线路、目的地机场,十分详尽,说是下载美国一家私人飞行俱乐部的网站,13岁的孩子都在想些什么?我问跟着奶奶出来有意思吗?“还成,作业快完成了。”那好,回去就可以玩了。“不成,回去物理班就开了”愿意学吗?“什么愿意不愿意的,同学们都在学。”那你暑假看小说了吗?“老师让看名著,我在看《三国演义》太厚了,电视剧我看过……。”


房间内听着雨声、看着电视。电视中不是贾阿姨吗,方子春来苏导家吃饭的大幅投影,说起家里用了几十年的搪瓷碟子。是好几年前的照片了,苏导还在时。回忆录,纪念北京人艺建院66周年的电视片。那天我问贾阿姨还去看人艺的话剧吗。当然看。儿子呢,每周能来看您吗。住在女儿家,儿子随叫随到……。有儿女照顾者,幸福中。中午吃饭时,我要问问贾阿姨,那搪瓷碟子还在吗,还在用吗。
雨里来,又要雨里走,灰蒙蒙的天际,连片的雨,城里也在下。
前天散步路过停车场,牟老径直往大巴那赶,吵吵着上车回家回家,被喝住了。行了马上就出发了。


页: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