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16-1-25 16:11:4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22【跑路】本市优待老人,80岁以上的每月补贴100元,这是诸多优惠中的一项,过去由街道按照季度发券,后来又改为现金,又换成了卡,按月充值,持卡到若干家超市和商店购买吃的用的,可最近又有了通知,自2月1日起,卡内金额主要限于购买预防保健、就医陪护、居家护理、精神关怀、生活照料、老年餐饮、康复产品等居家养老服务。相信这一新规对多数人带来的是不方便,过去在周边商店可以解决的,现在的消费范围是大大缩小了。出台这种规定的人脑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想的,简直是给老人们找别扭。老人们是否闹心倒不一定,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大多都不理财了,小辈的照料日常生活负责持卡消费,金额不多,现在都不知道到哪去花,但去年以前积累下的数百上千的余额,这月底前还可以到超市中消费掉。家中的两张卡,缺了一张,怎么也找不到。无奈到银行去挂失后再补办新卡。卡是“农商行”发的。离家不远的北下关有一家,开业时间也不长,有一次图这清净还在柜台办理过汇款,虽然跨行业务支付了手续费,但省去了排队。可这次过来,在门前走了一个来回也没见这家银行的门脸,工行、交行、建行都还在,不是因为在农商行办过一笔业务,我都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了。进到工行大厅内问询工作人员,说农商行过去就在边上,迁走了。银行也带关门的,还是家新行。这些年不断有老板消失和跑路的,银行也跑。出门往隔壁的玻璃门里看,里面已经搬空,玻璃门内贴着一张小纸上书:暂时关闭,办理业务请到魏公村门店……。落款为农商行。这事还得接着办。乘上公交车接着去寻。口腔医院对门见着了农商行,还真不错,没人排队。向柜员问起北下关那家怎么消失了,要暂时到什么时候。柜员答我,不是什么暂时,就是撤销合并了。想想也是,网上支付大行其道,那么多银行门脸是得关闭一大批。办理挂失业务,查看网上的记录,说卡上还有不到800元余额,这说明银行卡没有被人冒用,很可能猫在哪个角落里。办理完手续,什么时候能领到新卡,说要等四十个工作日,两个多月的时间。柜员翻起手中的大本子说,丢卡的人多了,这都登记十好几页,每天都有好几档子。不过四十个工作日也太过了,这都什么效率。原来还惦记着月底消费掉,别想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6-1-26 17:00: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23【错报】家里的北京日报连续订阅了好多年,是老爸订的,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年终缴费续订上门服务的业务终止,续订要订户自己跑邮局。老人家年事已高,年年这事基本都是我去办,老人家们现在也看不了报纸,要不是单位每年报销一笔书报费,这报纸肯定也就停了。从海南回来,翻阅这半个多月的旧报,送来的全是“人民日报”。我订的北京报,送来人民报,一定是搞错了。我也不能到楼下候着投递员,谁知他们几点过来。到西直门外的邮局,报纸在它那订的。柜台内的女士听了我的情况,就跟我要收据,我说没地儿找去,但我知道是十二月初在你这柜台交费订的,这没错。女士又说,没收据不能找。我说你电脑中肯定有记录,你可以搜素关键字信息吗。女士说,要不你到楼上发行部去找找,他们会有记录。我绕上二楼,报出我的住址,投递员说,你们小区归魏公村邮局投递,我们这没有,去魏公村查去。 不能够,我昨刚跑了趟魏公村,今天不能再跑,就不信在这查不出来。又来到楼下的柜台,柜台里三位女士在翻找单据,好几包打开捆的单据一页页的过目。我说楼上不负责我们那一片的投递,就只能在你这里查,钱是你们收的,不会不留底。一位说,我们这不是正在给你找吗,我再回忆了一下说,不晚于12月9日之前在这订的。一位小伙子过来,再次询问情况并上网搜索,不一会就回复我说,整个12月份没有你这一单。那你再搜索一下11月的,现在的脑子是不行了。有了,11月4日订的。几位女士又去翻找11月的单据,好一会才算找到。白纸黑字看看吧,隔着柜台我一眼就看到单子上我的笔迹 ,写的是“北京日报”小伙子指着表格上首行的报纸代号问这也是你填写的吗?上面写的代号为1—1。我哪来的这么专业呀,想想你都该知道是你们业务人员填写的。我翻开柜台上的一本年度报刊订阅手册,报纸栏下看到北京日报的代号为1—13。我要求还是订阅北京日报,从下月开始吧。小伙子说明天就给你改过来,不过要补交200多元。北京报全年定价540月,人民日报288元。订错报的机率很小,人要活得长些,没准谁就赶上了。邮局改错的速度挺快的,但北京报涨价的速度更在我的意料之外。上一年度好像是300元上下。一下子跳到了500多。也不是它的版面更丰富,回去后接着翻报,去年底的旧报和今年的新报,北京报通常为20个版面,而人民日报为24个版面。在广告投放上北京报还更多些,性价比不合适了。不过本地报纸在内容上更贴近市民们,图的是这个。

tiantou 发表于 2016-1-29 10:30:5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24【老帅】这几天在看电视剧《少帅》,不错,演得不错,故事也挺好看。老帅张作霖由李雪健饰演,有点意思。能见过张大帅的人剩不了几个,演得像不像他本人也就这几个人能说得清楚。显赫之人,陆海空大元帅,掌握一时政权,二十年代的人留下了相片和纪录片,演员尽可以去模仿。普通人还是看不到这批纪录片,不是对民国史感兴趣的,对老张还说不出太多的来,民国初年的事,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之际,走马灯般的上场下场。我们这一代的人,曾经对过往的人物区分为好人和坏人。对老张基本就认作一个坏人,响马出身,称霸一方,鱼肉人民,出关入关,抢占地盘,不惜生灵涂炭。勾结日本人,也最终也没能满足日本人的吞并野心,并身受其害。也许是在卖国求荣方面有所收敛,有所抗衡,老张日后还常常被老乡们记挂和提起,在家乡的“元帅林”里睡得踏实。历史上改朝换代留下名姓的人物多是一代枭雄,成者王侯,没点凶残、狡猾,难以成事。前有单田芳版的张大帅,张小个子,这些年在广播中常有播出,现有李雪健演绎的张大帅屏幕形象,老张的形象由此活泛了起来,复杂起来,一方霸主的凶悍、群雄逐鹿时的不择手段,调兵遣将时的谋略,为人父时的慈爱……。不知道这与真实的老张到底有几分相似。现代剧,比历史剧难演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越是现代的人物越难出现在银幕形象中,纪录片除外,同代人都还在,事说的不对了或是说得太对了都容易引起波澜,找来麻烦。不像《甄嬛传》《MIN月传》无中生有,随便糟改,谁都说不清楚的事,谁都可以说说,因为就是戏说,谁都碍不着,有票房就行。过去读过近代史,范文澜的本子,晚清内容看着就生气,民国初的天下大乱,粉墨登场的上来下去。这些年有重新修史的,新的史料在不断的披露中,有些史实黑白颠倒,新说层出不穷。历史剧不能离开这大的脉络。昨晚的一集皇姑屯遇刺,到底是谁刺的,记得曾有不同的说法,本剧中仍采用旧说。老张1928年遇刺是铁案,这点没错。老张告别银屏,出彩的李雪健下面没戏了。 825【少帅】少帅张学良后来长寿,百岁才离去。前半生波澜壮阔后半生就歇了,皈依基督教,在夏威夷的沙滩上遛弯,知道他、熟悉他的人就太多了,这部剧就更不能瞎编。这部剧我是从小张上军校开始看的,其中郭松龄革命者的形象有点光彩照人,片子中郭与冯玉祥、李大钊等都有联系,其间发生了多少纠葛,最终令郭反奉落败,片中也不能一一细表。而小张的形象也是在坎坷中随了大势。上世纪二十年代,内战不息,列强环伺,打倒军阀,实现统一,共抵外辱,强国富民才是大势,合此大势者给民族带来福祉,居功至伟。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是早年黑白老电影中有时能听到的曲子,伴随着北伐队伍,轰轰烈烈。以至我们后来听到另一首同调不同词的歌曲时都有些疑惑,现在我知道它是早年的校园歌曲“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也知道这是来自欧洲的儿童歌曲中国版。国人是先唱着“两只老虎”后来才又唱起“打倒列强”。北伐大军兵临城下,接手的少帅选择了一统。东北易帜取得形式上的统一与杨宇霆的拥兵自重,在日本人和国民政府间搞平衡更符合民族利益。小张出手杀了杨和一班旧部,其中有内部派系斗争倾轧和剪除异己。血雨腥风从古到今,里里外外都如是。其间的是非曲直,众说纷纭一言难尽。电视剧也不能太当真,能有六七分真就很好了。看历史研究的进展,考古不断地新发现,不断在改写着历史,人们在逼近历史的真实。在另一个层面,过去不好说的,有意隐瞒,为尊者瞒下来的事实,几十年后,一个世纪后不再成为必要,无可忌讳。所谓世事难辨,莫衷一是,终会接近事实的真相,复原历史上的今天。因为事实毕竟就是事实,对同一事实的臧否尽可见仁见智。这一集中,少帅已与日本人摊牌、拿下对手已露杀机、赵四入住北陵别墅。且看,九一八事变少帅败军之将,世事难辨不抵抗政策;西安事变改写历史,功罪是非……。

tiantou 发表于 2016-1-30 09:50:2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26【老铺】生病看病吃药,一条龙下来,通常就康复了。也有看了、吃了,也不见好的,接着看、接着吃,只要底子好,又不是急症,早晚都会好,更可能是体内的抵抗力发挥了效力,完成了自身的修复,不是有话说感冒发烧吃不吃药,一周过后也能痊愈,未必一定就去麻烦医生。另外一种情况,没病的也吃点小药,如中医的调理用药,治未病之病,有些医食同源的,药材或食材两可,补益身体的餐饮有些人常年吃着、补着,有人吃得红光满面,溜光水滑,可以显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谁吃着、补着,谁知道。 我到同仁堂老药铺去抓几味草药,到不是我吃,我还没到了如此在意的程度。其中的一味菰笋没有,药师说没听说过。我到楼下找个老人去问问,楼下没见着坐堂的老中医,问到总服务台的中年人,人家说这不是药,是什么也不知道。不是药怎么大夫给开出来了。我想起何不上网查查,百度给出答案和图片,原来就是茭白。看来是真没有,菜市场上有。另一味东西有,只是加工费时,需要研磨成粉末,要等候两个小时。这没关系,我外面吃顿饭回来就差不多了。没用一小时,我就溜达回来在大厅里候着。中午时段,候药室内二三十多个座位差不多坐满了,都是拿药的,等着叫号,柜台前来来往往,前来咨询的和来此购药的。药师们在里面抓药,见不着人,前台的柜员,大包小包的往外拎,有一次抓三五十副的,几十个纸包捆扎在一起,买药的大号编织袋往里塞,看样子外地的患者不在少数。甭管中医西医,外地患者占比要超过本地人,本地人,怎么也不至于整两个编织袋装药。现在抓药不论两,全论克,标价按克,跟过去不一样了。取药处的柜台还专卖一些常用的滋补类药材,大概有点促销的意思。药品柜台,草药还是中成药设有专门的销售大厅,里面还增设这处小柜台,跟大超市收银台前的小货架的功能差不多,等候的人也有临时起意就买一味两味的。我在边上坐着一会儿的工夫见识了好几味中药,当归、黄芪、阿胶、三七、菊花……。买阿胶的不知为什么在要在柜台边研磨成粉,不时地响起高分贝的噪音,令一屋子人都不得安生。说是两个小时,我候了三个小时才拿到了药。看中医,如果是大医院里的老中医同样一号难求,也有票贩子出没。轮到抓药可比西药房麻烦多了。 827【门框胡同】出了药铺到外面解决午饭问题。大栅栏地区餐饮发达,对面的鲜鱼口是美食街,老吃食一应俱全。大栅栏街内也有好几家,涮羊肉、洋快餐。同仁堂对面门框胡同,曾经的美食街,短短几十米的窄小胡同都是小吃铺,早年印象较深的是东南把角的一家,黄豆面裹身的“驴打滚”白花花的“艾窝窝”现在的门框胡同除了西南角起了座楼,中段一家倒闭的“影棚”其它大体上还是破衣烂衫的老样子。大概也只有老人们,还愿意往这里走走,看看老样子,它要是真拆了,大概也不会往这走了,但每次走过来,都是一派的乱象,过去也不觉得它有多乱多差,随着周边在修葺一新,这里显得败落。胡同内大点的铺子是家类似美食城的,在胡同的东南侧,早年这里卖小吃,推门进去,有三四十张桌子,不同的柜台,各方的餐饮。觉得不大对劲,退了出来。往北走几步路西是卤煮店,拉门进去,已无门可推,金属的横拉门。二尺的走道,一侧门里支着口大锅顶在门口,另一侧立着桌子,一共五张小方桌,桌子的一面还都抵着墙。就一进门的这张有空座,我守着炉灶和大锅坐下。这一回看着“真照儿”第三碗才轮到我。年轻的厨子在搅合锅里的食材,挑出来在砧板上,肺头、肠子、炸豆腐、火烧,热气腾腾出锅、过刀,加蒜泥、香菜,添上热汤上桌,18元一大碗,先吃后交费。一位中年的伙计从顶头的木梯子上下来,端着盘炸灌肠,一问原来楼上还有一张大桌和一个开伙的厨子。不光卤煮,楼上供应爆肚、炸酱面。我这开吃前,问起城区的几家都标着“门框胡同卤煮”,比如新街口那家就很火。厨子说那是我们这的分号,又有人问西四那家呢?厨子说西四那家不是,有好几家都冒充门框卤煮。我又问你们怎么不在这地方扩大地盘?说是找不到地方。厨子还告诉我每天能卖出三百个火烧。一碗两个,才150碗。我又问起老板呢?老板出去旅游了。出去、进来,食客不断,厨子不时的拉开门,走到外面仰头往楼上喊一嗓子,“炸酱面一碗……”。撂下大碗,我又问起这门框胡同还有其他老字号吗?“还有家爆肚冯”。 828【老街】填饱了肚子往回溜达,走出几十步路过那家倒闭的电影院,我还是1984年进去看过一场,当时的新鲜玩意儿,超大屏环幕电影,人站在栏杆前面对四分之一的球形银幕,从脚前到头顶都湖光山色人来人往,约二十分钟散场,收费不菲。这家影院红火几年后就谢幕了,现在像个破旧的蒙古包扣在那里有二十多年了,该是当了商家的仓库吧,如此寸金之地,当知败家的人着实不少。大栅栏街上往南走。节前的老街街面还算宽松,在众多的商家面能维持个不温不火。一家饭馆的门前,两位伙计打着竹板往里招呼着食客。正是饭点,哪个店都不缺位子坐。哪家店里都晃动着人,春运开始了,回乡客在老街捎带些杂货回家。外乡人,尤其是北方人,多少都知道些老北京老字号的老货。要不同仁堂就一年到头的火爆,药铺生意好不是好事。老街老店吃的穿的用的,有在此扎根上百年的,也有新近来此开张的,像“王麻子”“张小泉”这些老字号不是这条街上的老号,现在都过来凑热闹。老字号消失得太多,如今够一甲子的都可晋升为老字号,至于挣钱与否到在其次,重要的是在这老街上占据一席之地,金字招牌告示天下,比在电视里投送广告要管用得多。见着家最冷清的店铺,路北的一家专卖北京特产的,以蜜饯果脯为主,挺大的店堂明晃晃,伫立着六位身着唐装的营业员,却没有顾客登门,闹市中没有比这更闹心的。北京特产有什么,要是早三十年,大概要首推这东西,往外地带,属它方便、实惠、有特色。现在依然是主打特色商品,机场、火车站的商店里从来不少这些。但自家买来吃是太少了,糖分太高,都躲着。主要还是吃食太多,都不在乎这一口。新华书店还在,看的人不多,买的人少,一部分柜台出售旅游产品,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绢人。往回走,想起了大观楼的电影。来过老街多少次,大观楼影院还没进去过。这里曾拍摄过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百多年前的事,五六十年代这里是唯一的立体电影院,长年放映《魔术师的奇遇》看过片子的小同学们描述得神乎其神。神奇永远属于少年。新片《老炮》还没看过,去看一场。售票厅的电子屏上滚动播出排片预告,大观楼现有六个影厅,下一场《老炮》的放映时间是20:00.

tiantou 发表于 2016-1-31 12:08:2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29【开门不红】倏忽一个月过去,平平稳稳顺顺当当,一年的十二分之一没了。都干了点什么,我们还能干什么。还很年轻的时候,一月份,一年初始,又开始新的计划,“学大寨”“上纲要、过黄河”连队的生产目标,在喇叭里,礼堂的台上领导们喊出。在龙江的冰天雪地里,检点着自己的思想改造,还思考着何去何从,茫然一片,也挡不住胡思乱想。还年轻若干年的时候,这个时段也要计划年度工作,年底总结绩效,公司新年的业务目标层层分解,自己制定来年的关键业务指标,审时度势能完成的写入,需要的资源开列,完不成的就虚着。一月份开始干新年度的活,开门红,如果一月份不成,第一季度能不能来它个开门红。有没有意思,那都是上面的要求和个人的工作,有各类考核指标约束着。都成为过往,不必再为此劳神。这岁数的人大都幸福着,退休下来平稳的日子,没急着的日子,一年两年第三年,谁再说不适应退休者的日子就属于矫情了。多快,三年过去了,第四年又逝去一个月。想一想,对于老者言,没有比今天更好的日子,人都是一天比一天更老,今天比明天年轻些,还是年轻些好。我每天有几百字的记录,还不至于太过糊涂刚刚过去的日子。翻阅篇章,过去的三十天,与老友在海口相聚一周,和老同事新埠岛晚餐叙旧,在白沙门的海水里漂流八九次。回到北京团聚,陪老妈说话、给老爸洗澡,替老人把“养老助残卡”上的金额消费掉,西去八宝山送别邻家的老人,还翻阅了几本书,看了三十多集电视剧……。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老百姓的日子。如此生活还不算单调,有老人可服侍、身板尚好还能下水,有老友新朋可以说话,社会福利可供享受,希望它日复一日地持续下去,希望总还是希望。生活中不会有奇迹发生,没有奇迹,连新奇都不存在,该来的都会来,都将一一见识,步步前行。翻书见到段有意思的话抄录如下“变老有三个好处:一、坐着就能睡着;二、电视剧的重播无论看了多少次,每次都觉得是新的;三、忘了第三是什么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 17:16:4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30【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套说词说了好多年。现在资讯发达,也不兴破四旧,到了年就说过年的话,各地说法略有不同,意思差不多。从今儿个起,过小年开始,就踏上了年的节奏,准备年的那一套,哪天干什么,有个大概的名目,早年农耕社会很多家大概就是照此办理,穷家、富家过年还不都得吃碗饺子,杀不起一口猪的也要割块肉备着。一天接一天的忙叨下来,宰猪宰羊还是杀鸡杀鸭,早一天晚一天或颠倒了都不是事,但有些日子却也不能过错了,比如把大年初一扭一扭,改到三十晚上就不对了。 老理儿还都在,但讲究的人不多。谁还祭灶,纯迷信的东西,只当个玩意儿说说罢了。但三十晚上熬一宿的大有人在,因为有“春晚”陪着,在屏幕前,在牌桌前,不少人还在回家的路上,这一晚的归途,航空公司狠打了折扣,客舱内还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面儿变了,里儿没变。从说词上看,主要还是物质准备,备足年货,再有清洁卫生,要干干净净的迎新,其三精神层面的东西,二十三糖瓜粘为的是弄神弄鬼保平安降吉祥,而后过年的步子,步步踩在放松、高兴上。一年到头犒劳犒劳自己,与家人欢聚,现代物质的社会,让族群、家庭在精神上日渐疏离,在岁尾年初之际来次一醉方休的大修复,有酒有烟花有红包有浓浓的亲情围绕,来一次或长或短的登峰造极,彻头彻尾的精神迷失。我是1970年在龙江边地暖暖的火炕上,听老赵念叨的这套说词。这之前没听人说起,或者说起过也没记住。我长大的那个大院子里,好像没有当地土著老北京,四面八方的人应该有不同的说词,小孩子们,不会在意这些传统的习俗,破除迷信到了干干净净的程度,比如打小我就没有见过红包,好像也没听说过。那一代老人传统东西保留得最多,也自觉和被迫地丢失了许多。放了寒假的我看着姥姥天天在做着面食,蒸了一屉又一屉,自然是没见着祭灶,家中没有灶房,也没有灶膛。煤球炉子跟灶王爷扯不上。 831【祭灶】 “二十三,糖瓜粘”。做的、吃的是一种麦芽糖。这种糖现在还有卖的,但估计买的人不会多了。小时候吃过这种糖,土黄色,大拇哥粗,一拃长,吃到嘴里不是特甜,有时还带点酸,粘牙,这种糖便宜,一毛钱能买一把,一次能吃饱了,那时可劲吃糖的机会不多。就是市场紧张好多商品凭票供应的时候,这种糖也是敞开了卖,不受限制。早年市场上叫它“关东糖”盛在大笸箩里卖,一条条都挂着一层白霜,应该是防粘连的淀粉。市场供应有季节性,都是春节前后的冷天卖一阵子,我甚至以为这属于冷地方的东北特产。现在想起它也属于民俗节令商品,跟月饼、元宵一样,到什么日子就应季上市,早年一定就是为了供灶王爷的。 问起老妈老年间这时候是不是各家各户都熬糖稀做糖。老妈说,那哪能啊,也得会做,多数家都是买的。做糖祭灶的过程,老妈那代人亲历或亲为过。老妈说起这灶王爷也是有名有姓“穷张郎,富丁香”灶王爷姓张,灶王奶奶姓葛,老家人发音是“嘎”丁香,穷张郎后来把自己张罗成灶王爷,还娶了富家的闺女……。我们那时候过小年这天得祭灶,吃麦芽糖。“糖瓜粘”一条条摆到盘子里先祭灶王。还要给灶王嘴上抹上糖。灶王就是一张纸(画像)贴在灶房内。通常是小年的下半天,快天黑了,把旧的灶王爷摘下来,都一年了,烟熏火燎旧了,叠好放在一旁,上上下下把灶间打扫干净,然后把新的灶王爷贴上去。下面要供上一碟糖,这是给新灶王的,老灶王这就要升天了,上天去言好事,下地才能保平安,要给灶王的嘴上抹上糖,掐下一小块糖填他嘴里,当然是老的这位,新来的还上不了天呢。老灶王要放那一会儿,才升天。不能塞灶膛里走烟筒,那多不敬呀,搬来个火盆,下面铺上黄表纸,灶王在最上面,点了,升天。祭完了灶王爷,才轮到小孩们吃糖。我们那到了一解放,日本投降后就没有祭灶的,破除迷信,灶王爷没地儿去请了,……这都七十年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 17:21:1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6-2-3 09:47:1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32【年货】
每逢年前都见着街面上拎着礼盒、油桶、牛奶箱的人们,老人不少,有的负重行走都有些吃力,也不离不弃的。一些机关企业有团拜的传统,也有把退休老员工们招呼到一起,吃点、拿点,单位要花点钱,图个热闹祥和。再有就是访贫问苦看望病号,当然还要看望老人家们,出门不便的,上家看去。这些天,都能明显地觉得路上的车流拥挤。昨晚的“新闻联播”,长春同志带着几位大员一家一户的走,登门去给老几位拜年,贺敬之、靳尚谊、谭元寿……,久违了,他们都还在,都往百岁去了,还都精神着,自然要议论国是,说些过年话。看望老艺术家们空手去不合适,送点啥也得有点艺术的范,看样子一并送上门的年货大概是漂亮的蝴蝶兰盆花,好几家都摆着,摄影镜头摇来摇去一点都不吝啬。对老人家们,最大的年货是精神的抚慰。更大的团拜会还要等几天,各界贤达齐聚一堂,应该还是茶话会,上行下效,率先垂范必须的,一杯清茶,几碟水果、点心,戏台上金猴狂舞、小童们欢天喜地,见个面,说句话,能露面就还都健康着,让认识的不认识的世人见见。

今天快递小哥送来一包年货,够实惠,沉甸甸,米、面、油数千克、木耳一盒。是单位发送给退休老同事们的一点意思,并通知说以往年前团拜和会餐免了。上一个春节前我赶上过一次团拜,领导出来说说话,介绍一年业务发展经营情况,关心不关心的都听听,还有酒喝、有红包拿,三桌人其乐融融,很多退休人都是一年的隔膜,跟公司和退休的老几位,有这个场合能聚一下也挺好。今年这是简化了,以何种名义不作为了?不会是反腐倡廉吧。
人走茶凉,这话对着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很多单位员工一退休就大撒把,退休金由社保机构支付,经济上没了联系,人就归到街道社区,到社区就更没什么可联系的。得习惯于没有组织,自己管理自己,自得其乐的日子。我看社区委员会还是有所动作的,不时的在底楼贴出通知组织活动,郊游、捐款、运动会、前些天还有个在边上小学校举办的迎新联欢会。人家安民告示,你自己不去主动靠近组织,乐意单着,那就没人理你。

833【快递】
数九隆冬,快递小哥们骑行在路上,楼上楼下奔跑送货,辛苦与否只有当事人知晓。经历过劳动人民阶段,工农商学兵多少都干过几天,对这类体力活自有一定的评估。于投入产出比较,小哥们的物流行当应该是不错的。比较他们的上游实业,务农和做工,在城市街道、楼群中的奔波还算不上多劳累的工种。工不易、上学、学徒,不争取个“八级工”收入才几何;农更不易,一个汗珠摔八瓣,丰产未必就能丰收,去年秋的老玉米国家牌价降到了1元钱每斤,种粮大户挣钱也难。
快递小哥们基本是体力活,但其实没有太大的体力支出,比较搬家公司的壮工们,他们一人扛个大冰箱上楼,鼓鼓囊囊的编织袋能背一摞,快递小哥递送的还都是小件,可能送货的时间长些,晚上八九点还见着过他们。小伙子正是有把子力气的阶段,如果脑子再灵一些,与客户沟通好,快递路线优化,多快好省的跑下来,工作完成了,收入上去了,一月一个万元户的报道早已算不上新闻。一路年轻人,不在乎出力,怕的是出力不挣钱。电销带来的快递新行业,越是到年根上,业务量越大,计件工资焕发了干劲。小哥们跑得匆忙,匆忙得见着面都不愿意多说话,腾不出工夫,还有下一家,下十家,小区的门口,南门还是北门,天天见着送货的小车,送达千家万户。
又到年底,年货加入物流,小哥们分外繁忙。近日收到包年货,送来了真货也送来了假货,说来是优品中也夹杂着劣品。沁州黄的小米,够黄、够香。但纸皮核桃令人不悦,纸皮不错,手掰就能拆开,但核桃仁却有多个干瘪的,干瘪得不像去年结的果,疑似前年的陈货。咱断定不了它的年份,袋子上也没见保质期,但模样和口感都觉得不对劲。为此去投诉商家,似乎又不值当,一共才两小袋,留大扔小,挑出饱满的吃吧。货品质量好坏,只要没有破损,跟快递小哥们没有关系,是发货商家所为。今后,干货慎买,还是当面挑着买,超市还是市场大集都货品充足。

tiantou 发表于 2016-2-5 09:16:5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35【完了】按时打开电视,昨天西安事变一集,少帅将委员长送还南京,今天剧终人不散。电视剧《少帅》昨就落幕,现在的长篇电视剧终了时也不标识个“全剧终”或者来个“完”字了断。这是刻意让观众接着看他们之后的演出花絮,跟剧场谢幕似的,再做沟通,演员剧组混个好人缘吧。电视剧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戛然而止。少帅晚年曾说过,大意是我的事到36岁时就结束了。他27岁任陆海空元帅,之前两次率奉军入关征战,炮火连天杀得尸横遍野,皇姑屯事件后担纲东北,易帜统一、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少帅年纪轻轻多少担当,血雨腥风,虽然未必就冲锋陷阵,但掌控东北政权,周旋于列强之间,排兵布阵,哪一样不置身风口浪尖,身处千钧一发之地。想现在二三十岁的,还以大男孩自居,还带着同龄人玩着“奔跑吧 兄弟”的游戏,真是幸福的社会。少帅完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带给后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塑造了今日之社会,你我之所以为你我,或许就来自某位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少帅于历史进程影响最重的当推西安事变。蒋氏围剿陕甘红军在此一举,东击西突的红军处境艰难,少帅的兵谏从根本上解救红军于倒悬之中。历史走向从此发生巨变。蒋氏从此再无剿共取胜的可能,反之弱小的红军,日复一日的做大并最终翻盘。有理由感念这位爱国将领,在海峡的这边。而那边的蒋公,少帅被视为千古罪人,长期被囚禁于山野。沈阳的大帅府门前,一人多高的少帅塑像,不远处还有他和赵四带有舞厅的二层小楼,天津赤峰路上保留了少帅故居,北京距白塔寺不远的翠花街边,赵四的那片大院子还在。八十年代,沈阳恢复了东北大学,在苏联帮助搭建的东北工学院的校门口换了牌子,期望着当年的这位奉天的校长旧地重游慷慨捐助,大陆这边和夏威夷之间旅人不断,民间还是官方都表达了回家看看的殷殷邀请。老人家再无少帅时的豪情和果敢,像是笼中囚禁的苍鹰永远失去飞翔能力,终老在这块更遥远的海岛。多少故事,少帅至百岁老人,这后来的故事人们还在演绎,只是于历史的左右已失去意义。但折射出的江湖,人情世故,是人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tiantou 发表于 2016-2-7 14:11:2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36【再聚首】
团拜活动没地儿参加了,咱自己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退休后参加过一次小同学们的团拜聚餐活动,前两次没赶上,前年湖广会馆那次见着相片,去年那次有幸一聚,印象中有六桌人。今年不知能来多少人。
老张电话通知我的。我没有微信,同学圈热闹,我这边清净,但大事,像吃饭、郊游、远游自有电话过来招呼,老张说有二十多人在群里报名了,那算我一个。时间地点,地点在安慧桥往北,挨着“鸟巢”。妥了,离我不远,走过去也算不上远。昨晚伊同学电话过来,明天早点到啊,11点整安排合影,别误了,早来咱们聊天。
越近的来得越晚,我就算近的,不能晚到。公交车四站地下车,瞄着“鸟巢”走过去。看清鸟巢就见了国玉大酒店。旋转门进去,不用问循着声响进了一楼大厅,10点钟不少同学都到了,认识的和不认识的。
不认识没关系,谁想出的好主意,制作了带粘胶的标签,当胸贴上一个,标明班级、姓名,先看眉眼再读标签,见了、认了,记住记不住的另说。
张老师来了、吕老师来了,没教过我们班,没上过他们的课,老师没点过我们班的名字,我们喊过他们老师,向老师行过礼。
大厅里桌子排满,包场,九张还是十张桌子,欢声笑语。我们班报名了二十多人,谁也没有我们班来的人多,坐了两张桌子。中学部的也来了十多位,多次聚会都没见着学哥学姐的身影。他们和我们在校时交集了一年多,中学生和我们小学部的掺和,差着一个高高的台阶,差别有多明显,一岁、两岁,青少年时代学识、体魄你高我低,那是几十年前,时间能弥合外在差别,十年二十年又如何,两位莅临的老师与学生们坐在一起,看得出来吗。
拿起桌上的菜单,封面上印着“新春快乐—北京育新学校2016年分别50周年再聚首”50年,提醒了我,分手在1966。很多同学是在这一年或下一年各奔东西,再未相见。半个世纪,于人生漫长,与我们又似在眼前。
颜同学来了,一年级的“小豆包”在还没戴上红领巾的年龄就永失校园,育新的校园,也许她胸前从未飘拂过红领巾,那个红彤彤的年代红领巾成为了路线错误。当少先队的号声再次吹响时,她们走进了中学的校门。50年,50年后才又寻找到了这个曾经生气勃勃的集体,她今天戴上了红领巾。
颜同学说,我来了,一年级的代表,我让咱们学校各个年级的人会齐了。

837【拍照】
11点拍照,要开拍了,还有赶来的。这地方有点绕,见着了鸟巢未必见着这家酒店,见着酒店,四个轮子的车未必能够靠近,门前的那条道越走越低,车子进了地下隧道。台上台下列队四排还是五排。老师坐在中间德高望重,小同学蹲在在前面胳膊腿柔软,各就各位在肩头上亮出脑袋,扬起你们的笑脸。苏同学按下键子,一闪、再闪,“全家福”拍下。
分班拍小照。四、五、六、七年级各班拍各班的。六一班二十多人,坐一排站一排,人多势众。到了一、二、三年级,就一块来张集体照,三人成众,单人不成集体照,一年级到了一位,二年级的大概也是一位。任重道远啊,去找你们的同学吧,你们更年轻,你们在校待的时间短,最初的记忆是清晰的,绝不像我们会将一至六年级的事混淆弄错。
借着拍照,看着同学们的相貌,多少还算熟悉,多少不会认错,多少张还是陌生的面庞。面前有中学部的郭氏兄弟,有我们小学部的刘氏姐弟,这里有从幼儿园就开始同班的、后同学的,小学、中学,又一道上山下乡的,辗转社会工农商学兵,又走到一起。大前年是我们这拨退休,前年五年级,去年是四年级的小同学们都退下来了。我们先后迈入同一所学校,先后走向四面八方,今天大多同学们进入赋闲轻松的人生时段,在这幸福的年景,聚在一起,幸事。小杨同学拿着麦克发言:往昔我们有幸在校园中相遇是父母的安排,今天我们在此相会那就是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走出千里万里的不在少数,同城同区的大有人在,远道而来的,身旁而没到场的,听凭自己心灵的召唤,做你的所喜所爱吧。
去年拍了片子,五六十人,立此存照,今年全家福的片子又将加宽少许。如今已是全民拍手的时代,集会的场所同时也是镜头围观的场所,代替我们的眼睛、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记忆,记录面前的场景,记录我们的所爱,曾经走失,又近在咫尺,今日在,明日还在吗,又在何方。也许片子上的同学,真认识不了几位,但同班的,男生还是女生,你不会认错,至少在来年的再聚之前。期望同学们奔走相告,在群里呼啸、在网上搜索,来年人丁更兴旺。

838【马上封侯】
聚会结束前,“组委会”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其阵容强大,光人数上就比到场的一、二、三年级的同学都多。操持这小百人的聚会,着实要花些气力,诸位多是刚撤离职场,过往的业务还没丢,游刃有余。两位主持,到点未休,应该还在任上,搞文艺行当的有多少到点退休的,那就出不来“老戏骨”了。老杨接着导,剧院戏台上导的是假戏,今日聚会调动的同学真情,小于继续主持,“安静、安静,听我说,听我说……”这比主持全美的华人艺术大会还费嗓子
郭指挥致开场词:欢迎师生莅临,50年再聚首新春快乐;鸣谢组委会努力,班级和同学的友情赞助;猴年大吉,向猴年出生的同学赠送礼品。“马上封侯”布艺饰品。属猴的上台,三年级的小同学们。还请姓候的上台,姓候的比他姓的与灵长类的猴子离着更近些,大师侯宝林好像有此一说。有人喊出我们这网名“大马猴”的也算一个。当场议定,算数算数,粘“猴”就算。六二班的老陈徐步上台。
“马上封侯”猴子骑马,寓意顶戴乌纱,还急吼吼的。福、禄、寿,人生三个追求,让小猴子们去实现宏愿吧,我们还是福多一些、寿长一些吧。碌碌无为还是马上封侯,眼目前还是马上上菜吧。
丰盛的菜肴上桌,六个凉菜、十个热菜、过年的饺子、五彩的果盘。一款“菌味木桶鱼”被酒店隆重推出,本店的招牌菜,海鲜菌类荟萃一桶,材料好汤自然就好,但这木桶大了点,大过大号的家用蒸锅,每人整个水饱都喝不完,不知为什么食材当中还卧着不少的石材,圆溜溜的石子跟着汤料一并㧟进碗中。
口福+眼福。组委会没白成立,这次事前布置了节目,每班至少出一个节目。我们班至少出了六七个节目。我没在育新群里面,没见预先的告知和排练,也没见节目单,上面主持人宣布,六一班的小合唱,咱就起身上台走一个,跟酒盅里的小酒,走一个就走一个。
张嘴就来,唱没唱对,音调靠谱,都不在话下,热闹就好,高兴就行。



839【两把扇子】
吃着喝着,还有节目伴着,三小时的席,配两个多小时的歌曲舞蹈。
器乐曲,大个的圆号,小个的口琴。诗朗诵《站在春天的窗口》曾经历春天,你看那万里东风浩浩荡荡,你看那漫山遍野处处春光……,金童玉女胸前的红领巾。歌曲《想念你老师》《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输入几十年的卡拉OK培养出好几位麦霸级歌手,歌声流淌,唱出我们的心曲,熟悉的、遗忘的,唤起了记忆,涌起心潮,温暖心房。《丢手绢》《我们公社的小鸭子》戏谑型舞蹈,你玩过,我唱过,过往依然可追,再玩再唱有何不可,红领巾还在胸前飘扬着。
两个舞蹈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一个是我们班顾同学的彩妆独舞《秧歌》春风杨柳,婀娜多姿,大秧歌的开放舒缓,小秧歌的多变随意,上下翻飞左顾右盼的大扇子,扇子舞和秧歌舞幻化为一了。秧歌舞舒展和简练,循环往复,从小姑娘到老大妈老少咸宜。但彼秧歌舞不是此《秧歌》顾同学跳出了花哨、跳出了繁复,跳出了轻盈,跳出了跃动,没有功夫没有体力难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顾同学有童子功吗?同学时代学过舞吗,没留意,没及得问。想起同学们的网上回忆,学校曾举办过舞蹈队,有她一号?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得到过舞蹈的训练。
王同学在先唱过一首《西班牙骑士》下台后一个劲的追问周边唱得怎样,让给体会一下,我倒是觉得,其旋律与曾经听过的类似曲子在似像非像之间,太过嘈杂的周边,实在沟通不畅,我想在弄清他唱的曲目之后再谈出我的体会。
小周同学跟在后面的是一段激昂的《西班牙舞》抖着一把扇子亮相 ,短小的西式折扇,红色的,红裤黑衣,举手投足的洋范,挥舞刚劲的手臂,急促的碎步,身形变化进退旋转之迅疾,像是反串了斗牛士,或者就是位女斗牛士,那把小红扇如同将要出击的匕首,瞬间变换着方向。好舞,掌声响起来。
顾同学长舞下来,气不大喘,毫无倦态。这真是一身的好功夫,如此繁复的动作有几位能比划下来,光是这好一阵折腾,六旬之人,不心跳过速汗流浃背应属不多。能跳大妈舞的不算本事,两位扇子舞者,当属专业素养在身的舞者。50年的离散,当刮目相看,什么都可能发生。
我班的陶同学说,退休后一直在繁忙中,年底年初,多场演出,最近的一场是本月的一号,登台人民大会堂。

tiantou 发表于 2016-2-8 09:10:44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0【学长们】中学部的老姚坐在我们这一桌,听他与铁航讲起上一辈的事,他们的上一辈在太行山麓就有交往,山西兴县自家的大院子腾出来当了八路军师部。上一辈多少事都没能传递下来。看着老姚晃动的白头,我终于想起他当年的模样,中等个子,锥子脸,多几分矫健多几分活跃,记不住他的所作所为,但昔日的些许形象渐次浮现在脑海中。来的几位中学部的学长,还留有记忆的是老景,1966年前后的形象,身材壮实,冬季穿着一身校官呢军装,曾带着我们这些小喽啰们冲出校园,打退一次对方的进攻,也就一会儿的工夫,对方又卷土重来,瓦片砖头密集地甩了过来,老景镇静地指挥我们快撤,撤进校门。老景那身肌肉的确给我们壮了胆。老景至今保持了壮实的身体,但不似当年的魁梧和高挑,是我们小同学一批也长高长壮了。军装早就换成了便装,胸前一枚红底金像的像章,凑近了看,不是毛,是毛的导师列宁,一会儿台上老景又唱了一首俄罗斯歌曲,不为别的,从追随苏联到俄罗斯,老景不离不弃这么多年,不知是为双边货畅其流还是纯情般的中苏友好。学先学长看着也面熟,跟他的名字结合在一起,让我想起《育新学校大事记》中记录的一段校史,校革委会成立时,学先是“三结合”学生的代表。我们的学长们有好多位在离开学校不久就进了部队,领章帽徽了。学先也如此,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叶帅,那时的防长,一声令下,这一拨部队大院入伍的子弟兵大批复原,据说是部队子弟通着天,知道得太多。学先回来就进了昌平的厂子,车钳刨铣三十年。年青时谁又知道自己能在哪一条道上走,又能走多远。学长当中,最熟悉的还是老朱,中学部的牵头人。多次聚会的场合,如果学长们来了一位,那就是老朱。但这次老朱把我张冠李戴,错认为他人。他说起自己的身板不错,在我看来还是稍胖了些,常年游泳,下水就是两三千米,上次见面他也是这么说的,可没见把多余的脂肪消耗掉。这次见识了朱学长的才艺,搂着亮闪闪的圆号,吹了三首曲子,旋律婉转准确。饱吹饿唱,老朱似尚未填饱肚子就上了台,曲调的力度还差点。841【老培】我们班同学失联的不多,除了二位已赴天国,在国外,京外定居的好几位,还有患病在家冬日不宜出行的。这次班里有3位报名的应到未到,其中二位未到的是家中老人住院看护着,抽不出身,还是孝为先吧。班里同学们约半数的上有高堂。父一辈子一辈,长一辈的同事数十年,在同一个院子、同一栋大楼相邻几十年,我们是叫着他们叔叔阿姨长大的。同学见面常要互相问起年事已高老人家们,印象中还多是风华正茂时的父辈,如今已步履蹒跚。六十多岁的人照料着90岁上下的父母,幸福着也辛苦着,也免不掉几分的焦灼,眼见日复一日的苍老衰弱下去,多希望时间留步就定格在当下。想一想人人都在一条不能回头的路上向前奔走,我们自己也在追随着老人家们,走向一个人生圆满的阶段。身边老王手中银白色镶着宝石的转经轮摇起来,在我耳边呼呼生风,基督的世界、释迦的世界,诸神的世界,在老王这里一并探讨了。一个个生灵,生生死死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一条直线的伸展通向天国、地狱,抑或是循环往复轮回无限。一桌12人,我们班坐了两桌,到的人最多,多年不见的小利也到了。过往的召集人老培在我们班,他多年的工夫没白费,从龙江回城后老培就张罗聚会的事,兵团战友的大聚会,育新同学的小聚会,那还是诸位忙生活、忙事业的日子,老培额外热衷这些战友同学的社会活动。1983年,在西四北就召集到全班三十来人。本世纪初马尾沟的那次,老培与各班的召集人协力,招呼了全校二百师生欢聚一堂,空前绝后。没想到今天老培能到场,拖着病体,去年不大不小的手术一场,一直在康复中。老培进场响起了掌声、老培上台说几句向大家致意、组委会合影,特邀这位资深召集人前排中间就座,留下镜头里的欣慰和热闹。一年一度,人生还有几相逢。隔了五十年还有第一次露面的,人生不会再有第二个五十年。现代科技,电脑、手机天罗地网,天涯比邻。老培讲话:线上线下相结合才能日久天长,永远的育新。 842【歌声】歌声响起,少年时唱响的歌,欢乐在歌声中荡漾,天真烂漫。今天,老歌,老人们在唱,远不是欢乐所能囊括,噙在眼框中泪水添加了惆怅有失,过去的永远不回头,我们想念的校园、老师、同学……。《少年先锋队队歌》压轴的大合唱。一代少年唱响时在校园的春天,是蓖麻籽拱出嫩芽,是小花园中的杏花白,桃花粉,满园松脂的清香,是人定湖上荡起双桨。育新校园朗朗的读书声、静谧的图书馆,欢腾的运动场,将我们隔绝于外面世界的纷纭和不堪。歌声令我们在时间隧道中游走“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一代人是如此的热情、天真,无限想往美好的明天,信心满怀跃跃欲试,祖国是鲜花铺就,豺狼虎豹何惧之有。 社会远没有歌声中的美好,校园外的生活无限的可能,未来的道路又将是如此曲折。杨同学一曲粤语独唱《红日》唱出了我们的人生之旅,道出你我他岁月感怀,现实的我们: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
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
命运就算曲折离奇
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
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
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一生之中兜兜转转那会看清楚
彷徨时我也试过独坐一角像是没协助
在某年那幼小的我
跌倒过几多几多落泪在雨夜滂沱
一生之中弯弯曲曲我也要走过
从何时有你有你伴我给我热烈地拍和
像红日之火燃点真的我
结伴行千山也定能踏过
让晚风轻轻吹过
伴送着清幽花香像是在祝福你我
让晚星轻轻闪过
闪出你每个希冀如浪花快要沾湿我粤语听不明白,但屏幕上的歌词清晰,乐曲急促的节奏,老杨急速的倾诉,让词曲交融,敲击着我们的心灵。常常是神采飞扬的老杨在这一刻沉浸于追忆、感伤、又像是在急急地追赶着什么。我想起育新的操场上,同学们簇拥在跑道两旁,小杨疾步穿越,腾空而起,飞跃前方的“山羊”。我想起了八九点钟的太阳,我想起了日薄西山的太阳。愿育新人永远陪伴在旁。

tiantou 发表于 2016-2-8 09:29:4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6-2-8 17:41:1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3【年味】除夕下午走出小区,没见移动的车,三三两两走路的人,街面静了下来,小风在楼区中游走,一间间的小店关了,饭店打烊,一间小超市开着。过邮局的旁门,穿着邮差绿的汉子在路中央点燃了“二踢脚”炸响过后升上天空,再一声爆响炸得粉碎飘散在朗朗晴空。年到了。跟爹妈吃过三十的饺子,往家还。夜色中焰火一串串的升起,一片片五颜六色。春晚开始,一如既往开场的折腾和热闹。一如既往主持人持续多年的幸福表情。不看也罢,我等着相声、小品出场再过去看。冯巩徐帆的小品没能让我笑起来,下一个快递小哥的小品,也无可笑之处。这些年小品与滑稽逗乐绑定了,要是快乐不起来,看不看都不吃劲了。华阴的老腔,桌椅板凳都成了器乐,年迈的老汉们与时髦摇滚歌手乐手们掺和在一起,像是要推陈出新,结果让我觉得两头不靠。过往对秦地的信天游、秦腔印象不错,或婉转悠长,或粗犷生猛,常常能令人感动。华阴的老腔应该差得不远。但台上的亮相令人失望,女歌手够卖力气,原生态的是这么个唱法吗,更期望是个糙爷们在那喊,至于唱词也缺乏让人一听顿生感动的力度。换到电影频道《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周润发平民打扮的玉皇大帝,无名氏扮演的孙猴子,似乎是牛魔王阴谋挑起了闹天宫,孙猴子所向披靡大打出手,与天兵天将混战厮杀,直杀得房倒屋塌日月无光。时代进步了,比六龄童版、六小龄童版的孙猴子要神通广大得多,对阵攻守,看着过瘾。新版闹天宫也是一种出新,神话剧不是历史剧,再神点也可以,只要好看。 猴年,春晚舞台满台翻滚着猴子,好几个台都在播出猴戏,记录片频道播出的是灵长类的大猩猩群体,在半空树梢上围剿弱小的疣猴,撕扯着肢体,分而食之。电影台和春晚台交叉观看,直看到齐天大圣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候着五百年后堪当重任。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除了亲情,还剩下的就是0点夜空下如山呼海啸般,众人之手点燃的新春欢乐。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0 10:43:1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4【电话】初一初二连续好天,大都市一年一度的空城,车流大减,减少的排放量被烟花炮竹的贡献抵消,有风在,风吹去雾霾,天蓝,10°以上的气温,人在南窗前被晒得昏昏欲睡。初一上午有过来给老人家拜年的,楼里的邻居们,是老爸早年的同事,老四位都七八十岁的人,年年来,我都认识了,帮着招呼,几分钟,站着说话,要是挨家都坐下这一上午都转不下来。接电话,一早就陆陆续续铃声不断,老妈一段时间干脆就坐在电话机旁,候着,妈的电话、爸的电话都归妈一人接,大概齐谁要打过来,八九不离十。老家的侄子辈的,平辈的广东堂弟,北京的堂弟不会再来电话了,去年底刚走的。再就是本市的老同事了,能打来电话的人不多,都是上年岁的人,眼神不行,耳朵也差了。节前已经打过一轮电话,呼出的电话,老妈问候了大连的老妹们,节前打了,别都挤在年初一。初二上午,妈说要给小麒麟子叔去个电话。我到电话本上去翻,本子上十好几页,分门别类,按亲属、同事,或者按照地域登录的电话号码,这是老爸十多年前陆续整理的,电话号码一变再变,划掉了,又补上新的,有的姓名前已经被标注勾销,那是人间消失了。找到了麒麟叔的电话,写着两个,哪一个呀?妈说带“7”的是。电话接通了。妈向小叔拜年,我听着多少有些别扭。对方才八十多岁,辈大,没办法,我得叫对方姥爷,堂的,未出五服的。这位姥爷,比我妈小十多岁,我见过没见过,都忘记了。但我去过他们家,前门楼子东南的那条斜街上的一栋小木楼,早年叫“东升楼”,一跺脚楼就晃悠。后来我再想见见小楼时,那一片都变身钢筋水泥了。这位姥爷没有印象,但它的父亲我叫太老爷的我见过多次,跟我的亲姥爷岁数看上去相仿,小干巴老头。最后见的一面在1966。夏日的上午老人匆匆忙忙赶了过来,也不避讳我,跟我姥爷低声的说了几句,说是要回老家了,这里不让待了,是街道造反派还是红卫兵的命令,“我的成分是地主”。老人回去没有多长时间就有信儿过来,人没了。50年,1966.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1 16:25:1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5【新生活】堂弟两口过来,拎着大包小包,来看老爸老妈,一年一度。堂弟比我小几岁,但因为肩头没能将星闪烁,55岁那年就退休了,部队更不养老的,总部机关更要率先垂范。一年没见,头发见白,脸膛红黑,如庄稼汉般的健康肤色。我问在家赋闲干点什么。钓鱼,天天的,只要不是天气太坏。我说,那可就没有多少好天气了,刮风下雨不出太阳再加上不时出没的雾霾。堂弟说,雾霾天可算得钓鱼的好天气,阳光弱时,鱼会从底层上浮,中层上层容易咬钩。我这外行的人不知深浅,也不知审时度势啊。堂弟还说,有时天不亮人就出去了,我这算是懒的,楼里好几位夏天四五点钟就起身,到上午十点钟就回了,到冬天可以出去的晚点,带上顿中午饭。我再一问这是在哪里垂钓。说是在双井的通惠河,离他们住的地方很近。我过去上班的地方离那里也就一站地,还曾在河边溜达过,河岸绿化不错,那条河里还能有鱼?自西向东,河水到了通惠河段基本就一塌糊涂了,就是能钓到鱼,出水的鱼也敢吃?堂弟说,鱼是不多,有时整天钓不上来一只,但这帮人下工夫呀,也能钓到一尺多长的鱼,还有幸运的钓上来王八、鸭嘴兽的,估计是这条河道里有人放生。谁能跟军人们比,这批退下来的老军人中应该有上过战场的,好几位都干过军长、师长的,没准有当过侦查兵的,野外生存捕兽抓鱼技能高于常人,至于放生还是杀生这都不在话下。弟妹说起她这位最热衷的电视频道是“四海钓鱼”栏目,去趟厕所的工夫他那里就换到了钓鱼台。说是家里的冰箱要好生留神,有一次把一包肉馅拿出来化冻,差点就当包子馅给拌了,是包鱼饵。那你们家常有鱼吃啊?谁吃呀,现在大院里老田的人缘极好,老远的门卫就把大门敞开迎着老田,要是钓到鱼都给了保安。在地方上工作的弟妹去年到点退休,满了60. 做饭、逛店,迎来刚刚到来的幸福生活,儿媳妇回娘家生产,孙子刚刚过了半岁,下个月就该回京了。奶奶辈的从此多了个新鲜话题,掏出手机,晒照片,播视频……。孙子都是自家的好,话匣子打开。 846【后生】节前老妈嘱咐我,转告老家在京的几位亲戚,过年就不要来了,来了也看不见,能看见的也不认识了,来个电话就行。这话我都转达到,除了堂弟,他俩口退休闲着也是闲着。 表侄来了电话,要过来看看,我把老妈的话转达,见他犹豫,就说要不你到我这来转转,都十几年没来我家了。表侄是家乡亲戚居京中最年轻的,他的奶奶姓田,到他上一辈就改姓了,喊我叔也不知对不对。九十年代后期来北京上大学,他在校读书期间还给我家上中学的孩子补习过化学,书本上的化学题没有他不会解的。毕业后投奔了所职业学校教书,人家承诺给解决北京户口。接着就娶妻生子。就一人来的,我说开车来还不把孩子捎来看看。一问孩子都11岁了。还是刚上学那年见过一面。说是在姥姥家玩呢。差着一辈,以往到老人家那里说的都是家乡的事,这次来我这里,到是可以说说他自己的事。到北京都二十年了,当老师十五年。老家离着不远,孩子小的时候也多年不回家,现在差不多一年两年就回趟家,学校有假期,越来越觉得寒暑假的好处,这几年暑假回家,寒假人太挤,也有点短,孩子节前还有课外班要上,五年级的孩子上着英语班、书法班、美术班、模型班。他们父母一辈的城市孩子就已然奔波在办班的路上,学习的势头持续下来,比爷爷辈的幸福多了。记忆中,我的小学课余就是圈在校园之内,图书馆之外就是操场上傻玩,校内的兴趣小组,如果有也是很小众的,个人没有些特长也进不去,想花钱报班,难找,家长们也无钱、无暇、基本没有这个意识,把课上好了比什么都强。农家的孩子书读得好,跳出了农门,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能干,说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拿得下,现在高级职称都好几年了。后来娶得也不错,北京人家的姑娘,由此多少接济滚滚而来,仅一项跨区择校,孩子上的“史家胡同小学”没拿赞助费。那挤破头的地方有几个敢想的。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站住了脚,一拨拨的北漂沉淀下来。我那于大哥一家抗战胜利就进了北平,我家在五十年代中、堂弟八十年代初,表侄……。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2 17:23:5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7【走来走去】于哥家离着近,经常就走到他楼下,每年见个多少次,平辈的人不拘老理从不凑热闹拜年,但每到过年,他都要到我妈那拜去,今年妈早早的就告知不让去了,也往八十去了,身板又差点。这回我上门去看于哥,更主要去看于哥家的小崽,落生下来还没见着。出了电梯往左面转,于哥的声音传过来,门开着,于哥坐着,授课的样子,对面背手站着个小人。来了来了,于哥应声起身,穿着个短袖的圆领衫迎过来,还汗涔涔的,怎么热成这样?这不是有病吗,于哥说。赶紧低头看小崽,黄毛小丫头,见着我们瞪眼看着,连连的往后退,退出一米多站定了。于哥说这孩子身体真好,一岁半,跑得稳当、走得结实,闲不住,老在这几间房走来走去,拿东西、放东西非常准确。我们逗着她说话,就是不说。会说吗?会说,不多,爸妈都能叫,还是有点认生,于哥说,现在老是围着我转,我拉开冰箱,她就跟过来指这个,要那个,起床穿鞋,总拿着小鞋让我给穿。她说不出来,但我们说话,跟她说话,明白着呢。孩子现在经常扒拉平板电脑,我问能看懂动画片吗?能看,于哥说,跟我一块看,能坐好长时间,看得很投入,我有时都看不明白。这么大的孩子,接触这些个电子玩意是不是太早了,还是到外面去跑去,天再暖和些。孩子妈说,这刚刚回来,让她慢慢适应吧。长得像谁,孩她爸没见过,头发大概像她爸。孩她妈过来,说养个孩子累死了。我说,这次回家好了,稀罕的人多,能轻松些了。老来得子乐,老来得孙也是个乐。于哥这回有的开心了,天天有说话的对象,老北平时就落脚了,能有七十年,算得上老北京,字正腔圆,好好的给外孙女打下个语言的基础,练就童子功,机不可失。于嫂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她一直在跟外孙女交流着。说是见一面不容易,他们祖孙三代几乎天天在视频上见面,中饭时段,边吃边聊,天天闻其声见其形,聊补于无。于哥对孩子们远赴他乡多有不满,把老两口扔下不管。我说老两口相互扶持着,又都有退休金。儿女绕膝当然更好,空巢大势所趋。下一代选择了远方的生活,你有什么办法,你能照料她们的小,儿女大了不由娘,都认了吧。不认又能怎样。愈发自由的社会,人们走来走去,年轻人选择异乡,多少北漂,都是趋利避害的人生选择。有走来的,就有走去的,选择远方,那一定自有道理,相信未来吧。至于老人家我们自己,克服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3 09:35:5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8【来来回回】
初五去看望舅舅,这是从老伴那边论的。老两口都是往九十迈进了,空巢。前几年还往外面跑,两年多前我还是在米国东部的一处海边小城给二老拜的早年,现在是跑不动了,在小区内溜溜弯。轮到孩子们往回跑,一年跑几趟,月月有人办不到,春夏秋冬,季季有人过来,陪伴个十天半个月,有什么大事,进行体检,添置个电器,孩子们都给办了。小辈的也过了六十,但生意还在手上,接着干。
小两口没在家,跟老两口聊着,陪聊,能给老人做的也就是陪聊,老人近期在整理他的照片,从四十年代的开始,围绕着照片开始陈年往事的述说。这应该是跟自己的子女说,但子女们也许都听了多少遍了。老人还拿过来新版的杂志,将文章叙述的历史和自己的经历相印证,今天说的是,1976年10月上旬的事,抓捕行动开始前,是谁投鼠忌器,老人过去一直不明就里,这回找到了文字依据,老人还说,他不应该呀,纯粹的工人阶级。
午饭前小两口回来,又打了两个小时的羽球,昨天下午才打了一场,永波俱乐部,上午又接着打,在家门口的小学校的室内运动馆。说是连续打还真是有点累了。他们每次在球场上露面都颇受欢迎,因为球技好,都乐意跟强手过招,这个场子下来,那个场子又过来邀请。都这岁数了,在我来看适当的减少运动量了。不过表妹说了,球场上年龄最大的老人都91了,腿脚差了,但反应灵活,打起来双脚基本不动,左推右档带扣杀,是场子上的常客。妹夫说,这些年打球,四肢上下该疼的地方都轮着疼了一遍,先是“五十肩”前一段是后脚跟,疼了有两年,越疼越打,现在到哪也不疼了,好几年打下来,血压高的毛病没了,份量减了20磅,要是不打球,体重肯定要往上走。

中午,“便宜坊”的外卖送来烤鸭,还是两只,都切好了片,热乎乎的。两只也太多了,同时还送来好几道菜,平均都快七十的人了,哪里吃得下这么多。说来妹夫曾经有过独吞一只的记录,不是早年在龙江当兵团战士时,就是几年前。现在是不敢了。
啥时又该回了,过了“十五”,下回开春后该闺女来看她姥爷了。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4 09:16:5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49【猴戏】猴年,舞台上满台生猴。各地的春晚不用说,台台都有猴子,人扮的猴子多数都是孙悟空的模样,猴子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经历了悟空这个阶段,猴的人性和人的猴性息息相关。发现此关联的还不是近代的进化论,也不是中国人,还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就有猴子大军东征西讨。有研究说,中国的猴戏们与印度史诗有关联,传过来的故事,流徙民间,吴承恩老先生,归拢、点化为《西游记》。从此猴戏就更好看,中国人不寂寞。我幼年的时候最爱听的长篇故事是《西游记》小学校的食堂兼礼堂中,学生们排排坐,听生活老师讲孙猴的故事,津津有味,那时同题材的小人书也在传看。六十年代初,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上演,看着过瘾,比动画版的《大闹天空》好看,毕竟这部神话比动画的更真一些。唯一遗憾的是,片子中的主人公们说着唱着的都是戏词,都是我们不熟悉的越剧,勉强听得明白,下方好像还有字幕。到了八十年代出了六小龄童的电视剧版,20年的影视技术进步,画面漂亮多了,长篇大论,只是我们这拨人可能陪伴着下一代在看,自身兴趣不是太大了,篇幅太长,看不下来。三十年,寒暑假就开播,一代代少年乐此不疲。电视剧版之后不久又出了周星驰的电影版《大话西游》电视中一睹,看了半部,与《西游记》挨着的地儿不多,从此知道何谓“无厘头”对无厘头真是不大习惯,这部无厘头之风后来弥漫影视作品,各种戏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都来了。算是娱乐的一路,娱乐不是学术,不是要揭示或解释历史真相,不必那么认真,好看就得。有觉得不好看的就不看,看点别的。无厘头的《大话西游》据说在大陆票房失利后的许多年后,在更年轻的一代人那卷土重来,大肆流行了一阵。昨晚电影频道播出动画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春晚那天播出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沿袭了同一风格,戏说西游,比前一部更离谱,主人公是个幼童江流儿,因林妖追捕,扰动五行山下的大圣归来,先与林妖大战,后与客栈里的女妖恶斗。无厘头的继续。没能继续,看了一半,广告插进,换台。江苏台的真人秀《非诚勿扰》24位各个保真。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6 08:27:0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0【庇护所】动物园西北角有处猫科动物庇护所。大型猫科动物基本都处于濒危状态,啸聚山林的东北虎或许还有数十只,上百只,谁知道呢,能拍到它们的影像,上《新闻联播》没有问题。龙江的“虎林园”人工饲养着数百只,加上冰库中沉睡的有上千只。各地的动物园都是动物的最后庇护所,近代许多物种的灭绝,先是在丛林中消失,后在动物园中断子绝孙最终灭绝。猫科动物中唯一摆脱厄运家族兴旺的就属猫,与人类相处还算和谐,其体型矮小灵活、毛皮遮体安度寒暑,生性狡猾,啮齿类的鼠辈还是披着羽毛的鸟类都可以填进肚子,不知猫们何时来到这个星球,但可以断定未来它将比人类长寿。“猫有九命”这样皮实的小动物,园子里给它们辟出了庇护所。铁栅栏里走动着十几只猫,老猫、病猫,有时能见到爱猫人在此投食送水。前一段从这里路过时,栅栏见不到了,起了一人多高的景观墙,上面涂抹着动物科普。是不是取缔或是搬迁了。今天再次路过这里,景观墙掀开了一扇,边上一位妇人在往里搬运大包小包。我凑过去看,里面的栅栏还在, 阳光下,或行或卧好几只大猫关在里面,黑猫白猫花猫,走着的立着的精神抖擞,漂亮、干净,一只褐色的憨头憨脑,如同动画片中的加菲猫,没见着老和病。妇人拎着手中的袋子说,这都是中苑宾馆餐厅送来的,有剔去肉的骨头,有撤下席的扣肉……,有好几十包。我说这些东西猫吃了受得了吗?妇人说,已经给香山那边的人去了电话,他们来车拉走喂狗。这时过来位汉子,饲养员的装束,跟妇人熟悉,问起现在养了多少只。一共98只。汉子看了不信,哪来的这么多。妇人说,我这底下大着呢,要不你进去看看,也给我们指导指导。说着就打开了栅栏门往里让。妇人边走边说,这片地方是我们争取来的,前两年动物园里要消灭流浪猫,说是动物死了是流浪猫传染的,我们见着了被打死的猫,就跟他们抗议,最后公园同意出地方,我们出人喂食清扫,把长河南面的猫都给抓来圈在这地下。流浪猫没了,你们动物园的动物该病的病,该死的死,它们死跟我们猫有什么关系,尽胡扯。 851【爱猫者说】汉子虽然是动物园的员工,也是头次来。拾阶往下走,我跟在后面,问清了汉子是饲养大食蚁兽的,美洲动物,好玩,跟把大笤帚似的整日在林子里游荡。往下二十来级台阶,下面是水泥浇筑的地下工程,灯打开照亮,见着约二百多平米的大厅,其间未打隔断,北面贴墙一溜沙发,南面几架双层铁床和单层的木床,有铺的没盖的,床上和地下活动着几十只猫。阳光投射过来的门口摆着几个食盆,里面都是猫粮,水盆里清凉的水。汉子说你这里够大的,猫多,要注意卫生,勤打扫。妇人说,我们这通风好,也可以晒太阳,条件很不错的。猫进来前都打过针,还做了绝育,我主要就是负责他们的防疫卫生和喂食,我们这隔夜的猫粮都倒掉。她指着垃圾盒里的猫粮说这都是扔的。打扫卫生,你们公园给派了一个义工,也供应猫粮。我们也有好几个义工,每天都过来人。北京大学、交通大学的学生周末经常过来,我给他们派活,扫房扫地,拆洗褥子都能干。前些日子我们在网上发布打算给买点玩具,捐钱捐物的不少,你看那些都是网友们给拿来的玩具。地面上有一排怪模怪样看不懂的器具,怎么个玩法,猫知道。妇人指着西头说,里面还有这样两间大房子,我们给堵上了,太大收拾不过来,有这一间足够用了,你们公园还是挺支持的。汉子又问有人来这收养猫吗?有啊,收养的都要小猫,大猫没人要。不是都绝育了吗,怎么还会有小猫?还有王八蛋遗弃猫的,妇人愤愤不平。她这是骂人呢。猫不干遗弃的事。隆冬的猫们正是毛发丰满的时段,一个个干干净净,金毛的金光灿烂,黑毛的油光发亮,那只通体洁净的白猫像只商家橱窗里的玩具猫。我问起这么干净,那每周都得给它们洗澡,也够你们麻烦的。不洗,妇人说,这要是洗澡,哪洗得过来,从来没洗过,都是它们自已给自己梳毛舔干净的。想想也是啊,在这里面圈着,吃住不愁,除了天天的捯饬还真没多少事可干。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7 08:59:51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2【在哪里】动物园水禽湖的冰面融化得差不多了,半个月前最冷的那几天,湖面也没有完全封冻,冻多一半,敞着少一半,水禽们都挤在冰水里,显得挺热闹。去年我路经这里时,打听过苍鹭,有位工作人员告知“生态馆”里有,当时生态馆在整修房顶,没能进去。前段打这路过时见着开馆了,进去看,里面是个大温室,种了些绿色植物,面积不大,种类不多,冬天进来湿漉漉挺暖和,满眼的绿意,倒像是处植物馆,鸟类不多的三四中,共十多只,科普牌子上也是以介绍绿植为主。我寻找苍鹭,就是长脖子老等,没见,科普牌子立着三块,也没有介绍苍鹭的。没有多大的地方,一看再看,不会看漏了。就是没有。看来本园的饲养员们,也未准认的清楚自己饲养的这些水鸟飞禽们。到后来,还是来到水禽湖边。我在湖边站了好一会儿,想看看苍鹭的身影,种类太多,看花了眼也没见着像的。到科普牌子上去看,几十块牌子,没有苍鹭,有夜鹭,果然在岸上见着几只,体型比苍鹭小,腿也短得多。看来动物园中没有收养苍鹭,它太普通了,跟驴马一样,没必要收进来,跟喜鹊、杜鹃似的田野中还常见,这是幸事。北京都市太大,很难看到自由翱翔的大型飞禽,迁徙的鸟类也都躲着乌烟瘴气险象环生的大城市。在龙江边地时常见苍鹭的身影,但从未太近的距离端详过,忽一日想起它,想见见它。在京郊我不曾见过它,说是全国各地都有,实际想见到也不容易,它们还是很自觉地躲着人类。今天在图书馆里翻到2015年第11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里面登载了几只苍鹭的照片,配图的文字说明如下:苍鹭是一种遍布中国各地的水鸟,性情安定耐心,常常可以在沼泽、浅流、水塘等水域看见它们不慌不忙地觅食。然而这种体态优美的鸟却出现在广西一家普通的菜市场里,它们优雅安静地站立在台面上,全然不知身旁就是杀鸟、刨鸟的工具……。这篇署名文章的题目是《候鸟迁飞之痛—探访中越边境的捕鸟黑链条》北仑河两边的一小撮越人和国人到了迁徙的季节就忙碌着张网捕鸟,一季下来几十万只被捕,两岸人的区别是越人捕了鸟舍不得吃,要过境贩到这边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7 09:09:2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8 08:46:57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3【谁在吃】菜市场上的苍鹭缩头耷脑,没显出它长长的脖子,失去自由者,无以保持本来的面目。在溪流旁伫立,以逸待劳水中的鱼蟹时,苍鹭上下都会舒展开,当它呼扇起翅膀,掠过身下的草尖时,长脖子曲线昂起,我常想起的是它半空时的模样,绿野中,白亮的身形,缓缓地移出视野,在远处溅落。瘦骨嶙峋的苍鹭也会有人去吃,一把骨头、一身毛。划拉到盘中都是菜,好吃的珍稀的就是大价钱。人没有不吃的东西,飞禽走兽,多少有关吃食的段子,老祖宗时传下来的,比如“宁吃飞禽三两,不吃走兽半斤”吃的品种,天上的什么、地上的什么,都有说道,自是南方有南方的说法,北方有北方的,引起听者的无限遐想。好多东西到我们这一代都是听听而已,甭说吃,连见都见不到了。或灭绝,或藏在深山老林中。又好多年过去,人们吃饱了肚子,靠人工养殖生存无虞。但虐吃不断、恶习不改,还配以现代的猎杀工具。早就该收手了。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濒危物种的名单越拉越长,前几天的电视新闻,非洲那边二百多武装人员日夜看护着一头雄性白犀牛,人类保护区中最后的一只。还能怎么保护呀,有些可能被盗猎的黑犀牛,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事先迷倒它们,踞掉头上的犀角,令犀牛们好没面子,这总比被偷猎者射杀,丢了命强。真是挡不住的杀戮。近日假期结束,归程的旅游者大增,海关查扣的入境违禁物品,如象牙制品等明显增多。没有购买就没有杀戮。大雁野鸭野鸡,在龙江边地,早年是猎手们瞄准的对象,尤其在秋季迁徙的季节,那时没人用网,网用来捕鱼,现在捕鸟的网具大过渔人撒出的大网,还配以发声的电子设施,模仿鸟类的鸣叫实施诱捕。打枪的不要,成本多高还暴露了猎手的行踪,招来森警的注意。谁在吃。捕鸟人在吃,食客们在吃。吃饭时,TA告诉我吃过大兴安岭的“飞龙”是出差时地方招待的,靠山吃山寻常之事。在龙江时只是听说过,说是鸽子大小,林子里肯定有,但没听说过谁吃过,也没听说谁见过,如此一定是被列入被保护的鸟类名录。列入名录又如何,挡不住一张嘴。昨晚的新闻1+1提到 “哈尔滨天价鳇鱼”此鱼黑龙江里的二级保护动物,但当地管理人员言之凿凿:国家没有禁止买卖。

tiantou 发表于 2016-2-19 18:02:10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4【断线】过年期间给老王去个电话,不算最老的那批同事,是一年见上一次两次的那种,喝次酒,说说话,把一年的或半年的话都说说。座机打过去,空号,手机打过去,空号。手机上存储的号码,不存在拨错的问题。老王身体一直不好,又比我大个八九岁,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有些狼狈,小辈的根本指不上,早几年就劝他干脆找家养老院住着,也许真到个好地方入住了,如是,这是最好的。同城住着,不远也不近,前往登门前总要打个电话,这是礼貌,贸然登门,你知人家方便不方便,或者撞了锁,白跑一趟。这些年下来,陆陆续续就有打不通电话的,搬家的多、换手机的多、其中新朋友换下老朋友的也有。人生一个阶段又走上另一个阶段,都在变化中,遗失几个电话号码常有的事,又结识了新人,曾经的熟人渐渐淡忘。 座机打进来电话,能继续使用座机的越来越少了,基本上都是家人或商务电话骚扰。一听,陌生的口音,直呼我的名字,再听,听出这是同学小赵。好多年没听到他的声音了。我还记得上次到他家,天黑了,在三里河楼群中转了好一会才找到,那之后就再没能联系上,电话没人接或者是空号,电话失联人也就失联了,一晃就这么多年。我说你这是退休了吧,有了闲工夫。小赵说去年退的,最近在翻检旧物时见到了我的电话号码,才打过来。他又明知故问:“你退了吗?”“我怎么能不退呢,都好几年了。”“部长不是65退吗?”“那副部长还60呢。”这是没事开心呢。我想了想,都十多年的光景,那时腰里别着个BP机,“大哥大”还砖头大小,没有手机,更没留过手机电话,这至少是十五年前的事。十五年能发生多少事,能打过来电话,那就是平安无事,身板还行,也没犯事,身居高危行业,能全身而退,属于定力不错的一路人。同班的同学多少都不知下落,有人毕业后两三年就见不到了,信息全无,有说这人已经不在世了,到底是谁说的又不知道,十年无消息、二十年、到三十年还没消息。三十年无消息的人哪天就可能露面。“哪天咱们见见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0 08:59:59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5【广播】近日在听一档广播节目,纪实文学《抗癌》。癌症为常见多发病。上下左右的看,谁家要是没有这种病人,那就奇怪了。从我识字开始,就知道有这个病,还是个难治的病,难治也得治,几十年看下来,还是因此不治的多,治愈的少。但已然是大有希望了,甚至可以说多数病人已经摆脱了不治之症的状态。但比较发烧感冒这类病,要是赶上了癌病,还是会令人紧张,不是自己也会为患者揪起心,麻烦不小,伤筋动骨要折腾。这还是旁观者,这要是临到自己,谁难受谁知道。中午12点的小说连播栏目这次播出的是纪实文学,那就是以真人真事为主的,又涉及人命关天的治疗大事,可是不敢胡说,当托,做软广告。作者,我猜想其中的一位是患者的家属,另一位是写家,我认识一位叫徐晓的写手,失联了好多年,和这位徐晓同名同姓,又是同行。但也许猜想都是错的,同名同姓的太多了。每日中午一小段,听了快一周,给了我一些知识,其中关于医学的报告,病症、治疗方案都听不太明白,对同病相怜的人,这种报告越详细越好。好在是纪实文学,有文学的色彩,有跌宕起伏的过程,发病、治病、取得疗效、康复后又复发、生生死死、经验教训,中医和西医,气功和化疗,传统与现代,人生百态……。纪实加上文学就是非虚构的故事。人都是爱听故事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世界、市井陌生的一面,说我未知的东西,或是熟悉的东西,在攻坚克难中,看他人如何作为的,我们可以借鉴。故事中的癌病患者是位兵团战友,内蒙兵团,前几年他们聚会时做过统计,连队共三百多战友,已知三十多人去世,比例约10%,这与我们三年前制作《人名录》时的统计类似。他们还做了死因调查,大多数都因为癌症。数据可供参考,人们继续前行,只能是病患者增多,谁知道又轮到了谁。轮到谁就得担着。要是有些相关方面的知识和他人的经验介绍,事到临头时就不会乱了方寸,冷静对待,有效治疗。从另一方面说,中医讲究治于未病,好的生活方式,会减少疾病的上身。这方面的内容也说了不少,现身说法又纪实文学,能让人听进去。时间12:00.小说连播台,87.6兆赫。在网上收听,百度搜索:北京广播网的“广播回放”可以找到之前的内容收听。
856【运动】这两天讲的是运动,运动与癌病。提到郭林气功。气功这东西源远流长,一直有人做。我姥爷六十多岁时就开始做,说是健身,端端正正地坐在靠背木椅上,两只手放在膝盖上,都是在小孩子睡下后才开始做,做了好多年,直到他坐不住了,后来无疾而终。后来再听到气功和看到气功时就是在公园里,见着老人们在练,种类繁多,现在能想起来的有鹤翔庄功、香功。那时年轻,对这种东西不留意,年青人能跑能跳的都看不上这种运动。约在八十年代前后,流行一阵子气功大师,神神叨叨,柯云路还写了《气功大师》,诸如蹿房越脊的功夫都上了身,这么搞了一段之后,气功有些名誉扫地。再后来又出了个**功,更弄得不明不白了。这篇纪实文学中大大夸赞了一下“郭林气功”作者的亲属和一些练功的人,坚持了数年,因此而摆脱病魔,延长了生命,张三李四都有名有姓的,他们练功的地点在玉渊潭公园内,也是郭林气功的大本营所在。当年对玉渊潭练功点也有耳闻,那时家住在三里河,邻居家的一位叔叔患病后也是那里的常客,但最终还是不治。至于他们那时练的是什么功,听说是抗癌功。北京街头后来出现了一家“郭林菜馆”还开了几十家连锁,经济实惠型,当时觉得这个名字挺熟悉,现在提及郭林气功,原来似曾相识的渊源在这里。但两家郭林不是一码事。这次才知道气功郭林是发明和推广郭林气功的一位老太太,她建国那年四十岁时就患上癌病,连续数年,动了一系列手术切除,同时总结和提炼家传的气功,与癌友们一同操练,受益者良多,老人家最终康复,于七十五岁时因脑溢血过世。郭林离去,薪火相传,郭林气功的受益者们不遗余力将功夫传承了下来。我和老妈提起郭林气功,老妈说自己也练过这个功“吸吸呼……”也是病后学练的,八十年代初,老妈手术后,连一个疗程的化疗都没能坚持下来,后来在玉渊潭练了一年多的功。老妈的这段抗癌史,我都不记得了,她练功时的年龄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康复是肯定的,都三十多年了。现在也不练功了,但每天的活动是必须的,在阳台上原地踏步。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1 08:41:48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7【谭家菜】我现在听广播的时间超过看电视的时间,《少帅》播完后,就没有感兴趣的电视剧,看得就明显少了。而中午广播的纪实文学,说的多是我不大知道的事,也没准今后就能遭遇的事。晚间还有一档广播节目《话说天下》,也在文艺台87.6,可以听听,知道的不知道的。广播最大的好处就是不费眼睛,眼睛得省着点使,看书、看屏幕多了都不舒服。耳朵比眼睛皮实,戴眼镜的有多少,打中学生那看,戴助听器的才有几个。躺着就把故事听了,有时还有催眠的功效。听完《话说天下》之后,拨到另外一个台《档案揭秘》,这三天连续播出的是“张学良的幽禁生活”电视剧《少帅》只讲到西安事变,没提这后一段,广播给补上,故事完整。昨天《话说天下》刚播完的一期说的是民国人物谭延闿,曾追随孙、黄,官至民国时的部长,他还将宋家的三小姐介绍给老蒋。社会不定,急流勇退,散淡之人,成就一代美食大师,创出个“谭家菜”存世。我家住西直门时,最近也最大的一个馆子就是“谭家菜”据说与北京饭店的谭家菜一事儿。还年轻时吃过几次,味道自是小馆子不能比的,但说是多好吃,什么招牌菜都不记得了,记得那店堂古色古香。这段广播听下来,谭家菜有两派,南一派,北一派,这谭延闿是南派的,以湘菜打底的谭家菜,介绍说,食材讲究,高蛋白,海味山珍,招牌菜之一“子龙脱袍”就是炒鳝鱼,“霸王别姬”就是老鳖炖鸡……。这些菜跟西直门这家北派的没关系。要吃得去曲园酒楼。这家馆子不在西直门,在阜外大街和展览馆路的街角处,有一年欢送同事跳槽,在楼上坐过,没记住吃的什么。老谭,创制发明,研究改进菜肴的烹制,他家的厨子后来开了酒楼,名声大噪,老谭食不厌精,成了地道的美食家,自然在菜肴的最后阶段也要亲历亲为,尤其好鱼翅这一口,一天不能没有,他将自家吃成个大胖子,低头都见不着脚面,不听人劝,不遵医嘱,死不改悔,51岁那年脑淤血过世,吃死的。858【贵宾楼】小葛俩口请吃北京饭店,没去吃这里的谭家菜,吃的是贵宾楼二楼的自助餐。他每年回到北京都要拉着老人到这里来换换口味,我要是能赶上也就捎上。都十多年了,我赶上过几次,最初来时,这里的自助餐一客一百多,现在388了。价格看涨,也挡不住食客,周末的人不少,几十张桌子,人坐了九成。这次有个突出的感觉,就是食客明显增多,而且同胞们多了,一眼望出去,都见不着老外,这和十年八年前大不一样。不能说这里是最好的馆子,但曾经是贵宾下榻之处。说放下身段也好,说自由平等也好,现在不认人只认钱。倒是这里住店的价码比想象的要低,弄好了一千块钱甚至能住两天。吃自助餐的好处是选择余地多,热菜凉菜三四十种,鱼虾蟹贝,生鱼片系列有五六种,饮料十种、八种……。我看最受欢迎的属龙虾,两种作法,白灼的和与香料糅合烤制的,每只的长度都大过手中的盘子,眼瞅着人们一盘盘端来,服务人员又将残骸一盘盘撤下,川流不息。我来了半只,每半只为一份,刀法是从头切到尾一劈两扇,怕吃多了承受不住。那些个白的、红的、黄的,生冷的海鲜没敢动,有些还叫不出名字。盆子里有种贝类水产,牌子上标着洋名字,我们叫“海红”的,过去极贱的海产,现在也登堂入室了。这春节刚过,摄入的肉食过多,得悠着点。小葛不怕,一早刚打过球,多大的运动量要配合多大的食量,多食多餐应该的。自助餐,天然地助人的胃口大开,尤其从困难年月生活过的人,多吃点储备在肚中为情之所至,在不吃白不吃的心理配合下,吃上十分饱就算是矜持的。我今天就是矜持的路数,实在是量力而行,吃到了八分饱,是希望它们都能呆得住。就这还下肚不少,除了半只虾外,鹅肝一块、羊排一块、玉米一段、时蔬一勺,面包一个、面条一碗、水果一盘,最后找补咖啡两杯,中午喝了不怕,冰激凌之类的就免了。吃客各取所需大快朵颐,朋友聊天,家庭聚会,假以贵宾楼求得另一种气氛,老人们高兴了,话多了,花钱能买来高兴,不虚此行。意外之收获,在走道上看到了多年不见的魏领导,一家四口三代人跑这聚餐,过去小叙,一问年龄长我十岁,祝老人们健康吧。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2 09:07: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59【一路】往家去。地铁10号线下来倒13号线,在地下长长的通道中,稀稀落落的人,快中午了,地铁线人不多,拐过来迎面堵着两排六位警察,手里拿着个“泡死机”这种叫法不对,暂时这么叫吧,不为收钱,专为效验身份证用,有好长时间没碰上验证的,除了在交通枢纽处。证件贴在机器上,好一会儿,警察说,是不是很长时间没有用过了。我说不能够,类似这种拦路验证的二三年前在天安门广场遇上过。我不由得摘下眼前的墨镜,让警察先生好生过目,人家这不嫌麻烦拦在这里,完全是为了咱百姓的安全,咱得配合。墨镜架在鼻子上,这是为验真设置了障碍,咱也是没办法,在地下通道中,上来下去的,本来光线就差,有色眼镜,更消弱了视力所及,但为了护目,只能多此一举。地铁中的广告太过密集,到处闪闪烁烁,视觉污染,我这双眼睛用了好几十年,渐渐地也添了毛病,时隐时现的强光闪着,很不舒服。连那暗无天日黑洞洞的隧道内,这些年广告商们也不放过,一溜电子广告牌,黑白反差分明,夺人眼目,他们顾了挣钱,不顾我们千万双眼睛。警察还真读了证件上的内容,说你都退休好几年了?我说不含糊,三年还高高的。身份证揣起继续行走。13号线坐两站,西直门出站刷卡4元,加上10号线的三站,一共坐了五站路,收费是不是多了?没人给答案。地下华联超市去采购,路过收银处,见排着长长的队伍,一半的收银点关闭着,回家过年的还没回来上班吧,不进去了。在外面的面包房买上面包小点心。升出地面,刚好105公交过来,紧跑几步上车。105车赶顺了的时候不多,常常是在站台上耗着,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有时一来就来一串,戏称105火车来了。过去听说过公交站台上要增添到站预报系统,跟现在地铁似的,告知等车的人,最近一班车何时抵达。也有段时间了,不再有报道的。虚位以待,随便坐,坐定了。前方车窗上方的电子屏中的信息闪亮滚动播出。除了站名之外还有天气预报和时间的信息,其中的一条“乘客您好,今天是2056年2月21日星期日”哈,有乐子!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2 21:25:4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60【元宵】吃元宵还是吃汤圆这是个问题。元宵节吃元宵,天经地义,有叫汤圆节的吗。北方都吃元宵,老字号们提前就备了货,冷天里常见到排着的长队,店里元宵卖得火,汤圆也走得快。北方的大都市哪样卖得更多些,至少元宵节期间还是元宵卖得多,好像元宵平日不大见,到了这个日子才大张旗鼓的上市,节令食品。而汤团这东西一年四季大超市的冰柜中都能见到,常备货,跟月饼似的。元宵、汤圆,北方、南方的吃食,内容差不多,黏面裹了糖馅。元宵个头大,一个能顶三四个小汤圆,粗犷些,那是摇出来的,在工艺上,元宵更有些意思,好几十个在笸箩里一块摇,越摇越大,现在就是专用的机器摇。汤圆则秀气得多,细皮嫩肉,跟南方人似的,糖馅也多种多样,是一个个包出来的,现在应该也可以机制了,我没见着。北方多见了汤圆是这几十年的事。物质供应的充分,食品多样化,南人北上,北漂过来的南人越来越多,吃食也跟了过来。要说口感和品种的多样,汤圆要超过元宵,价格大概也略贵些,包装好一盒盒的卖,元宵则朴实如旧,一层层挤在大条箱内,一斤三十个,要多少,装入牛皮纸口袋中,您拿好。南方吃不吃元宵,我没碰到过,除了海南岛和深圳这种北人移居较多的地方,元宵有可能见到。南方有汤圆在,包的工艺又是家家可以掌握的,不像元宵还要另外的工艺开发,有点复杂。在北方,正月十五这天也不是家家都吃元宵,家里的小工小朱40多岁了,山东德州老家,她说在家时就没吃过元宵,因为没有黏米面,这天的习俗,家家户户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好吃其一,很多人吃的就是它的形式,仪式感。嗅觉、味觉都有记忆的,又是一年元宵节,老人想起当年的吃食、欢乐的场景。到了这个日子就找来吃,真能吃多少?黏和甜都是老人不宜的食品。老妈讲起老字号卖元宵的事,在广播里听到的。袁世凯当皇帝的那段时间,他忌讳元宵,谐音,这个词不是好兆头,但怎么个改法,还没等想出辙来,人就滚下台了。一些老字号点心铺,立起了大招牌,单写两个大字“元宵”起哄,商家还是百姓,骨子里都喜欢起哄。上午路过动物园,骑着板车拉着塑料箱子的饲养员高兴地和过路的同事打着招呼,“元宵啊,一人俩”;中午吃了几个饺子和9个汤圆;整日零零散散的炮竹声,入夜焰火升天热闹起来。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3 09:07:03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61【谜底】十五晚上电视里有晚会,还有猜谜大赛的决赛,都没看上。在老妈家住着,人家看什么就跟着看,或者不看。十五灯会,连带着就有灯谜,在农地,传统多少有些保留,因为农事的展开要到十六以后,年要到十六才打住。大城市里,人们早就忙碌上了,十五的个体活动就是手中残留的若干焰火炮竹,集体的节,交给了集体办,商家大销元宵,电视台准备台节目。过还是不过,自己看着办。中午时段,在动作电影台看了会儿《福尔摩斯》BBC拍的。福尔摩斯人缘不错,这么些年下来,让人念念不忘,传入中国的那么多大侦探们,数这位名气大。其他的,来得早或来得晚的,多淡忘了。60岁上下的人,少年时很多人都看了福尔摩斯的故事,那时就四部小书,四段故事,还没见着后来的全集,有一百多段故事。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被深深吸引,比抓特务的故事曲折。少年时代都是好奇的时代,这也是一种猜谜吧。福尔摩斯的故事被一拍再拍,越拍越离谱。老片子的主人公中年人,消瘦、睿智、有点神经质,不离手的烟斗做凝思状,跟原著中的人物相似,干着他那个年代的案子。这部新版的片子,手中的烟斗换上了手机,骑马换上了波音客机,跟中情局的斗智斗勇,会不会还要出现克格勃。我倒想猜猜案情的来龙去脉,看下来,内容源远流长,前面不定多少集呢,除了华生医生外都是陌生的人物,活在二十世纪或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物,如此穿越,你让观众们如何参与破案。据说影视界,在老派洋人那里,有一戒律,在侦探片里不得出现中国人,为啥,因为中国人会功夫,奇门遁甲之类的,故事里要是出现个中国人,那案子的进程就乱了套,不按常理出牌了。现在的片子还管什么常理不常理的。看来新版的福尔摩斯跟他的前辈压根就不是一回事,借用了老招牌编新的故事。跟现在孙大圣归来的故事一样,差着十万八千里。“穿越”“无厘头”现在的人头脑洞开,只要娱乐,好玩,有人看,有票房就是硬道理。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4 09:20:46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62【上岗】年过了,家长们上班,小学生们上学,过了“十五”再晚的也开学了。跟着小学生开学的还有许多隔辈的老人们,老人们的“寒假”结束,上岗。假期中见着几位老同事、老同学,有说起近况的就是为小辈的分担,照顾孙辈的生活,有的包吃包住,有的单纯点,接送孙辈的上学。我楼上的老齐,就是专司接送的任务,大孙子上了中学,现在是送二年级的小孙子,因户口的问题没能就近入学,每天开着个残疾人的代步车,往护国寺那边的小胡同里钻,我说咱小区门口有特13路直达护国寺,老齐说,谁敢呢。 我们小区边上是个不错的小学,每日堵着校门口两次喧闹,尤其下午放学这次,要热闹一个小时。都是接孩子的家长们,自行车、电动车、四轮机动车,还有中巴,几辆班车,经常挤得一塌糊涂。到点时,低年级的孩子排着队,老师护送出门,一一盯着交到家长手中。门前指挥车辆、维持治安的有十位保安,制服、白盔,还有手中拎着短棒的,天天如此。必须接送,好像是一定之规了,能看到低年级的孩子自己走在路上吗。那是过去了。我们这一代上学的事大概没让家长们太操心,多远都自己来。打一年级开始,自己走来走去,当然也近点,周六下午回家,周日晚上返校。我到了四年级上学就远了,公交要坐八站,其中要换次车,家长接送了一次两次后,就靠自己往家走了,那时为了省下交通费挪作他用,有时往返就腿着,回家一路走一路玩,有同学伴着,返校时天都黑了,单独一个人走着,德外大街的两侧都是黑黢黢的小房,马蹄胡同往北路西那时还立着粗粗的拴马桩,一家钉马掌的店铺。没有害怕的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到了八十年代末,我孩子上学的时候,还是乾坤朗朗。记得一年级时接送几次后,就放单了,我悄悄跟在后面,有一站路,看着孩子过马路,进校门。到二年级时,搬家到海淀区,上学要走三站地,我一早上班时骑车带到学校门口,回来时只能靠自己了,挂钥匙的孩子,中午在楼上的邻居家吃饭,下午返校,一天两个来回。大概是世纪之交前后,经济繁荣了,人际关系也紧张了。怕孩子被车碰了、被人骗了、被人拐了。是独生子女一代有点弱,或是独生子女的爹妈有点闲。反正是不约而同都挤在了校门口。

tiantou 发表于 2016-2-27 09:11:15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865【好生养】和同学们聊着,张三、李四。还好,过去的一年大家都在,同龄人们。来来去去的,谁家的老人去了,105,无疾而终颐享了天年,让我们对这位同学肃然起敬。谁家又添了丁,有苗不愁长,转眼就窜起来。刘家的外孙今年要上学了,接接送送又添了新任务。过去说年青人一结婚就套了小夹板,对一些老年人也如是,现在又有了二孩的新问题,还有完没完呀。养好了儿子不一定能养好了孙子,据说隔代喂养的毛病挺多,现在把孩子喂胖了不是本事,粗放的一个也是养,两个也是放,那是我们上辈的事,现在社会风险增大,一不留神就出了问题,出来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有这体能和智慧吗。一代人管一代的事,自己的孩子自己养。老年人重要的还是把我们自己好生养好。自顾自,自己健康了少给小辈的添麻烦就很好了。昨晚北京电视台的一档健康节目说的是紫菜和癌症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暴增,年增20%,肿瘤专家长期追踪,结论是碘摄入量过高,国际上过去也曾有类似结论,其中韩国是发病率最高者,他们的饮食中大量食用紫菜等海产品。光食用紫菜倒也罢了,补入碘元素的食品太多,其中含量高的前三种食品为海带、碘盐、紫菜,排在其后的还有鸡蛋、香蕉……。你要是一天之内把这些东西都吃到了,肯定就超标,要是日复一日的这么个吃法,病就更有可能找上门了。都是家常便饭,餐桌上的菜肴,普普通通中也藏着危险,谁想到的事。人真得活到老学到老。电视台常有养生节目,看点还是有益的。我通常不看,可能是病少。但这次的题目与我常吃到的紫菜相关,而且结论是碘过量致癌,在我这属于新闻。检点一下罗列的含碘食品我都没少吃。到厨房内看看家里食用的是不是碘盐,没见着包装,盐拿回来都装入了玻璃瓶内。记得过去普遍食用碘盐,是作为大众健康推广的,包括海带、紫菜都被认为是有益的补品。现在是个营养过剩的年代,补碘的老章程要改了。但很多人依然不知道。下回我得选购无碘盐了。
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