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1【蜘蛛人】八天假期结束,上学的上班的。上班的人就在窗前,正好出门在走廊,听到边上窗户砰砰响,回头张望原来是蜘蛛人吊在外面,驻足观看。小区物业每年大概要安排擦拭两三次玻璃,玻璃的外立面。从楼顶上挂下来绳索,工人缚在大腿和身上,披挂上水桶,滚子和擦板,这次才注意到还有第四件器物,巴掌大黑色圆圆的吸盘持在左手中,上下够不着时靠着吸盘真空固定在玻璃上,好有个着力点,手一歪,手柄启动,吸附力消失,吸盘转移位置,再吸住,调整身位。蜘蛛人是个小伙,圆圆的脑袋。窗里窗外面对面 ,我盯着他看,他目不转睛地盯着玻璃,旁若无人,我没招呼他,别打扰分神,他未必看到窗内的我,工作第一,心无旁骛,由上到下要一气呵成。高危行业,荡在空中可不是好玩的,聚精会神翻滚涂抹着。先上后下,正在擦拭我家的窗玻璃,走廊的一面,厨房的两面,每扇玻璃相隔一米到两米,厨房与走廊是个夹角,两处隔着有三米,工人下降一次要兼顾这三面玻璃,蹬踩着窗台,从厨房那边轻轻荡过来,身体哪个部位点住墙,滚子蘸上洗涤液从上到下滚一遍,三处玻璃一遭滚完了,换上擦板,连汤带水地刮下来,再一弯一折,每块玻璃的四角都扫荡到了,干干净净玻璃亮晶晶的。上面的玻璃擦完,往下放绳索擦拭下面的部分。这一扇窗两块或三块玻璃要上下分两次擦完,荡过来再荡过去,两个来回后,才降到下面的楼层。看他们的手法明快、简单,没有一个多余重复动作就覆盖了整块玻璃,干脆利落,一会污染就沉下去消失在眼前。擦过的玻璃亮多了,再有污浊的地方就全是玻璃内侧的事,里面的区域蜘蛛人管不着,是自家的事。我大体一年擦一次玻璃,在过年前,爬到窗台上,上下都擦。除岁迎新大扫除,断不能省略偷懒,玻璃是重点区域,明晃晃看在眼里。按理说,里面的清扫较外面更要紧,属内部卫生。这要是有洁癖者一个月还不得擦上一次,天天有干不完的活,眼前处处有瑕疵,不除不快。生活态度和习惯不同,看得开的,其实都无大碍,这决定了家务活可多可少。我冬日卧房玻璃擦拭的次数要多些,水汽朦胧时,有时能流淌到窗台上,偶尔会结出窗花,防患于未然。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10-12 13:05 编辑2782【八佰】看电影,单位包场,50人的厅,坐了十四位。《八佰》说的是抗战往事,上点岁数的人耳熟能详沙家浜里沙奶奶的唱段“八.一三,日寇在上海打了仗,江南国土都沦亡……”1937年淞沪会战之尾声,国军七十万大军丢盔卸甲兵败如山倒,节节败退,仅谢晋元部数百人,号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苏州河畔四行仓库,抵抗日军强攻四天四夜,毙敌200余人,伤敌众多。后经租界区洋人调停,以保护侨民生命财产为由,国军最高当局下令撤退,壮士们撤到租界区。这场战斗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轰轰烈烈,败军之役中可歌可泣的一段。早年看过台湾版的《八百壮士》,七十年代出品,八十年代后期在电影资料馆看的观摩片。台湾片一直不多,涉及政治、历史的片子就更少见了,这是我至今看到的唯一一部,想必会有不少同期的战争片,毕竟国军是主战场,八年抗战,现在说是十五年抗战,国军损兵折将最多,少不得要歌功颂德。八百壮士,自是扬军威的一战。这部片子看了之后,大呼过瘾,中国士兵铮铮铁汉不屈不挠。看了那么多年的共军官兵大智大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终于有了一部颂扬中央军的。观影三十多年过后,谢团长的英武、游过河面送来旗帜的女学生,军人群体视死如归的精神还留有深刻的印象。刚刚的大陆版《八佰》演绎了同一事件。比较老版,场面更大,天上地下的,更血腥。以几位逃兵的视角增加更多零碎和戏份,人物多得有些乱,谢团长的形象弱一些,增加了结尾处冒着枪林弹雨过桥的场面,这是否为历史事实的再现?存疑。印象中,老版片子没这段,基本是安全转移的。八百壮士的的结局影片没有继续。老版电影是否有记述?忘了。进入租界的官兵为英军缴械,被封闭于类似战俘营的地方。囚禁与此,队伍不散,升旗、操练。谢团长于四年后在租界区的营地为汪伪收买的士兵所杀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租界地不再是安全区,最终大多官兵被日军虏去充当苦役,壮士生还的不多。此为后话了。。2783【双十】双十日,海峡那边节庆。七十多年前两边都庆祝,现在孤悬海外落单了。一衣带水,同胞两岸,斩不断理也乱。好几十年了。“一定要解放台湾!”街头的大标语。再后和平一统,一国两制。如今又耀武扬威,秣兵厉马。弹丸小岛合则两利,对面的人不这么看,日据那么长时间,不共戴天你死我活的隔绝。老一代没了,新人新想法,后面有人撑腰。小局后面有大局。还是利益相交自然融合的好。可以等,一等再等,再等几十年也比同室操戈大打出手的好。航母游弋,打个飞弹,尽可磨刀霍霍,不战屈人之兵的好。一统之后能过上好日子,何乐而不为。现代文明了,法式、俄式的大革命代价太大了,制度也可以维新、改良的渐进中,谈判、妥协,和平发展,终极目的都是过上好生活,如果众人都过上好日子,制度如何后人谁还计较。人社发展哪有一定之规。还是时间和实践最终来检验。世人、国人都在进步,一代人比一代人过得更好,这就足够了。海峡两岸摩擦不断,打嘴仗比真枪实弹要好。慢慢磨合,终有一统。互黑,骂来骂去多少年了。认同处也在不断曾多。对抗日的一段的认同就如是,国庆档这边上演《八佰》。四十多年前大陆不会拍这种片子,还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中央军的败绩给人的印象太深。有一年去湖南出差,走到了一处墓地,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墓地,为淞沪会战后的长沙保卫战的国军烈士们,这是抗战的遗迹,历史是抹不掉的。抗战的主力军主战场何在,后人的披露不断贴近事实。楼上的邻居跟我说专注于“海峡两岸”节目,说是几乎就定在央视这个台上。外斗和内斗从来就没个完,这必须有人说,有人做。但多少年就那么点事。我们都老人家了,看点娱乐节目不好吗?行伍出身的人别有一番训练,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念念不忘。《八佰》这片子看着还挺沉重的,求娱乐者还是别来。片尾曲挺好听,沉重有时令人动心,看着字幕我就记下了一句“隔岸相顾 盼愿再无喧嚣……”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4【诗歌】不怎么看诗,尤其是新诗。觉得新人不如古人,诗经以降,唐诗宋词,古典美。越到近代诗词留下来和被传颂的就越少。至于现代人的诗作,看过的不多,宁可看小说看故事。同代人的也看过若干,几本。早些的食指、北岛,也限于流行的小册子,因有着大体类似的生活场景,可以咂摸出字里行间的味道,但到他们后期的诗作,人生道路岔开了,共同的底色褪去,诗作的内容引不起共鸣,也就不再看了。时代、时间都不是隔阂,流芳百世的诗作不少,形式美,内容打动人心,珠联璧合,被后人不断地吟诵就流传下来了。当代诗人不少,曾有相当一段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诗人被边缘化。新世纪似乎好一些,电视台常见诗词大赛节目,老的小的口若悬河,但都是古诗,后人看好的。新诗呢?在角落里自娱自乐。诗就是歌,词就是歌词。自己读诗和听人诵读以至歌唱又不一样了,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诠释诗意,阐发诗意,增色诗意。读下来不以为然的,看下来和听下来或就感动人心,比如这《八佰》的片尾曲。网上搜到了歌词,诗和歌都好:硝烟将尽 尘未远余音萦绕 隔岸相顾 盼愿再无喧嚣 暮色将至 轻吟唱心爱歌谣 待到破晓 奔赴家乡怀抱 化作古风 背负青山人未老 挚友已故 精气终究未倒 故土燃烧 守卫者涌向风暴 无憾与你相遥 幸而留下微笑 。 理解诗作得有心境,待到看了片子再来理解诗作就有点复杂了。说到洋人的诗作隔膜就更大了,很少问津,原文看不明白,译作又损失了不少味道。新一期的诺贝尔文学奖上个周末揭晓,给了美国诗人Louise Glück(露易丝·格丽克),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看看吧,摘录一段: ◎繁花盛开的李树春天,从繁花盛开的李树黑枝条上画眉鸟发出它例行的存活的消息。这般幸福从何而来如邻家女儿随意哼唱却恰恰入调?整个下午她坐在李树的半荫里,当和风以花朵漫浸她无瑕的膝,微绿的白和洁白,不留标记,不像那果实,将在夏天的烈风里刻上松散的暗斑。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5【歇菜】寒露之后温度下来,窗外刮着风,呜呜嘶叫着。这几天气温夜间掉至一位数,太阳好时在20℃以下,看老人家们一顺的找太阳地儿待着,挺宽敞的地,都往一块挤,楼高夺去了大部阳光,下面座位有限,就站着,站那聊天。老向日葵,转着身的晒,前面晒热了调过来晒后,据说补钙,新说法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黄瓜菜都凉了”。夕阳下,瓜架子上的黄瓜奄奄一息,只是最后种下的一批仗着年轻还挂着些绿色,但果实没了长进。上次采摘留下一条一拃多长的,这要是在热天,十天下来要膨胀得翻番,老得不成样子,这可好,没见长,青春常驻容颜未改。新蔓子上的花开败了,一寸长的果实还有不少,没多大希望,一天凉似一天,霜要降了。房顶上的瓜叶完全干枯了,瓜儿还连着藤,藤子的底部,接近根须还带有生命征候,爬升至屋顶的,鞭长莫及,藤子枯了断了接济,果实增重也难,半黄半绿的多,晒在暖阳里涂抹着金色。假以时日,老道些,糖份高一些。几个躺到在地面的瓜绿意还浓,接着地气大不一样。叶片斑驳但还都支棱着,瓜叶下埋着绿,长大,长不到老了。
冬瓜是瓜类中比较耐凉的。藤叶依然生气勃勃,黄花耀眼,也是十天,上次过来新瓜拳头大小的现在长到一拃大,藤子的还在延展攀爬开花。剪断它,强制绝育,将现有的几个瓜娃子照料长大点吧,哪天冷空气过来,十天,半个月。或许它耐得住初霜,要不为什么叫它冬瓜,而不是其他什么瓜。秋葵则止步于秋末。这一周多没有新的果实。顶上的花蕾像是朵紫花,衰败的色调,萎缩着没有放开。结的几个大荚子,孕育成熟着后代子孙。
这个季节正当其时的萝卜白菜蓬蓬勃勃,下霜都不怕,萝卜在往下面钻,地温是热的,越往下越热。大白菜霜冻前捆扎起来暖暖和和抱团长芯,快该捆扎了。霜打的白菜带点甜味。这和我都没关系了,没种。这个日子大棚菜可以接续上了,我那棚里爬了半墙一地的爬墙虎。
。2786【早起】早睡早起。昨晚睡得早,屋内的顶灯又不亮了,短路,雨季常有发生,这次持续三周还没有恢复,好在只一路故障,下面插座还都带着电,开着台灯照明多让人昏昏欲睡。起来溜达,隔着玻璃见着东面上方一颗贼亮的星星,带着些暖意,起初还以为是路过的航空器,看了一会儿,一动不动。想起了火星,是它?无人解惑。洗洗睡了。
鸡叫了,窗上有亮光,看表5:58。老张家的鸡,养了一窝母鸡,没听到过打鸣,这是又添丁了。声音不亮,有气无力,三通而竭。没听到此起彼伏地呼应,许是司晨都过了,老张家这只贪了懒,叫得最迟。也可能是秋后了,这季节小公鸡留存不多。闻鸡起床,屋里不暖和,开着窗呢,村里面的空气比城里还是好一些,有福尽享吧,小确幸就敛吧着。紧着穿衣,看室温不到12℃ ,来到大棚内温度8℃,棚里和室外的温度差不多,常年都敞着窗户,白天敞着门,要不热气湿气都捂在里面了。点火,熬上一锅小米粥。外面收菜。走在外面都有了哈气。草叶上露水大,这些日子没下雨,小青菜上水淋淋的,天天沐浴寒露,干干净净,整棵菜拎起,齐着根剪下,不带泥土,净菜进城。收南瓜五个,四老一小,老的金黄,小个的青绿,从房檐上滚落下来断了瓜藤。再收胖冬瓜一个。扁豆收了一饭盒,拉秧,腾地准备秋翻地。鬼子姜花谢了,查过日志,去年它们是这个月末出土的,篱笆边下锹探挖,见着白生生的块茎,今年降水多,加之先期修复篱笆实施腰斩行动,土下的产出当大减。
藤枯草瘦,地皮晾了出来,挖地一尺许,划拉乱草归堆填入,葬下厨余垃圾废渣废水,翻地两畦,手拿把攥,两手较劲,掌面已经通红,身上有了热乎劲。阳光透过树间照射过来暖洋洋,收工吃饭。
锅里冒着热气,候着。一阵光影闪过,门外有了动静,一对喜鹊落下,低头觅食,一只款款走到门前,另一只飞到架子上。抄起手机记录下来,我起身往门前,飞了。不一会,扑簌簌一群麻雀落下在啄食地里的草籽。草籽熟了,要过冬的鸟儿也要贴秋膘。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7【86】小区北门遇到李老太,拖着个大大的包包往回走,保安开门帮着往里拽,老太说,给你们拿些大葱吧,你们自己不是也做饭吗。遇上了就搭把手。老太边走边说,你们也拿点大葱吧,还有山楂,上次去还没太熟。这么大捆葱,上次在你家园子里没见着大葱啊?就是有也没这么多呀。是,这大葱是村里农民给的。老李一早去的乡下,下午就自己先回来了,这些菜都是邻居开车给带回来的。老李回来就跟我说,听着点电话,东西多自己就没拿,让邻居捎回来。李老太这是刚从停车场接回自家的菜,这么大包是够重的。老太抱怨,人家邻居又告状了,说你家老李又有危险动作,还不听劝。啥危险动作,大概是登高吧。86高龄老人好多事情都不能勉强。我上次就说老是独来独往乘坐公交车往北郊跑,回程还要拎着大包小包,够累的。上次到他的园子去,李老还给我展示剪拾果子用的高杆,说是采摘柿子用。这仰着头,一手拿杆,一手操纵绳索,瞄准高处的果实,咬住切断,够高难度的,三个五个还行,采多了还不头晕。这要是登梯子上高更不是八十老翁该做的,万一有个闪失,就得不偿失了。不是第一次听老太抱怨。入秋后李老跑得更勤了,一周能过去两趟,一个月前是拔大草,看墙边长长的干草堆,这园子种的就不怎么样。园子转给邻居种了,种不动了,李老主要是照顾果树。他的那位刚退休的邻居要是能勤快点,帮衬着点,老人家就可以少受累少弄险了。上个月我过去时,煤气灶坏了,还是老人家跑出老远找人过来修。这个月采摘季节,红的、黄的、柿子、苹果、梨都下来了。还有入冬前翻地的活。果树还用翻地吗?为了压压草、减少病虫害。他那果树、菜地都在一起,种菜人将地翻了不就完了,还用老人家一趟趟往乡下跑。翻地这活可不轻巧。没见着他园子里有机械。来到楼门口打包卸载,一大把葱,一袋子山楂果拿上走。上次在他们那摘的有点早产,酸果子都用作炖肉调料了。这次的能好些吧。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8【美食街】上午出去办事,东直门交通枢纽大楼内。办完后在底楼一眼见到“美食街”的大牌子,11:30可以开饭了。交通枢纽,这里名符其实,地铁,机场快轨,城区交通都在此接驳,几十趟公交车,往东郊、南郊区县的长途车在地下始发。这家美食街与众不同,开设在一楼的黄金地段,通常商厦内这是化妆品的地盘,美食街或美食城不是在地下就是在顶楼,这里与人方便。这要是不方便,我也就进不来了。街口满墙的广告牌子,眼花缭乱,天南海北的餐食。纷纭中见到一款“田老师红烧肉”。这广告看到好多年了,东西城有它的分店,也是因为同一姓氏,高看一眼,可这么多年还从未品尝过。这回就它了。往里走,大排档的模样,转着圈的一间间小店,三米柜台,后面是操作间,明厨、暗厨都有,四下里是长桌、长板凳,都是一寸多厚的实木板材打制的,适合猜拳行令,喝高了,想掫桌子都翻它不动。食客已然不少,喝酒的只见着一位,大概是自己揣进来的“小二”。没有七个碟八个碗的,桌上多是餐盘,快餐,看看三菜一饭的多。一家店墙上的食谱,主打份饭,便宜的“两素”14元,“两荤一素”18元,贵些的“两荤两素”25元。年轻的食客多,周边写字楼的,过往路人,交通枢纽人流大,拖着拉杆箱的不少。20元吃饱肚子没问题。好几十家小店,要是挨家吃下来,半年不重样。“田老师红烧肉”也是家小铺子,经营品种挺多。来碗红烧肉。没有,只有盖浇饭,22元一份。那就来上一份。看来它与街面上的田老师分号不是一回事。餐盘内,一坨子米饭三样菜,凉拌洋白菜、酸豆角、八九块红烧肉,红烧肉一点都不红光亮,灰暗的,入口有点柴,香气也差点。不过看在价格的面上,不宜有过高的要求。这回不算,哪回要到正牌的店里吃一次田老师。一份的量,俩人吃不够,等着拉面上桌,台子前排着队。人快坐满了,边上两位小伙一人一盘拉皮,手来捧着肉夹馍大口地啃着。“拉面,毛细的。”听到吆喝声起身,16元一碗兰州拉面,大海碗端回来,量够大,可比街上面馆里的份量足。光盘行动之后坠在肚里沉甸甸的。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89【梦】拾一梦。人在山上滑行,贴着小路,如滑雪般疾驰,没有一点雪迹,穿过林地、草皮忽上忽下,无人之境,不亦快哉。盘旋着上了山顶,另有洞天,转过去,山上有山,平顶山。人间香火,摩肩接踵,一处处红墙黄瓦。不是庙宇 ,像是学校,上下的看,没见着牌子 ,排着队的学生鱼贯而入,我被挡在外面。谢绝参观,我们这是学校,我没听到拦阻的声音,对方的肢体动作令我止步。我立住,往里观望,迎面是道厚重的木影壁,一抹的朱红没有雕饰和文字,边上的缝隙中亭台楼阁的边边角角。想想拍个照片也好,巍巍山门。可手机没带在身上,无奈地退出。往回转,一处老院子的石阶下,见着同学小任和东北的老苏,二位翩翩起舞。怎么是他们二位,风马牛不相及,会跳在一起。一位豪爽,一位坚毅,气味相投吧。我说你们照了相吧,学校的照片,别忘了把片子传给我。我没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没有回音,但他们分明是答应了我。接着跳接着跳。飘飘忽忽地往山下去,羊肠小道,山脚下人声鼎沸,忽然有内急之感,找方便之处,路边草丛,此地能见到下面人的身影,再往下走走,我看不见他们,他们也看不到我的地方才好……人醒过来,天亮了。这腾云驾雾般的快感,不止一次地梦见到,过往有过穿山越岭的荒诞,这回颇有些脚踏实地飞驰,脱离了神话,与人力可及。如磁悬浮般,贴着地皮的时候多,至多越过窄窄地沟坎。动作类似雪坡上速降的滑板,腾飞几米十几米也是有的。再有山地自行车运动中的速降,山顶山脚间,尘土飞扬中,跨越几十道盘山公路,垂直下降,两耳生风。梦境里多生活的底色。梦中鼎沸的人群,那庙宇学校,无字的门楣、立木,硬木的影壁。这多是白日所见:在中心枢纽的密集人流,大块的硬木桌子、板凳,枢纽大楼马路对面一座大体量的建筑也是无声无息,没有丝毫的标识,大概正在装修中,我白日里认真打量过的巨型建筑。至于那两位真名实行的老相识,为什么是他们进入梦乡,老苏去年在上海见到了。。2790【岁月】白日里见到老罗有些伤感,伤感的没能入梦。积淀着,没准哪一天呢,梦境中出现,出现了也不一定知道,撂爪就忘的年纪更别说梦境了。可能就此忘掉。在枢纽中心大楼内见着了老罗。不是提示根本就想不起来了,介绍后还是没想起她原来的模样。记得她的名字,是因为那一年,她来过我家,抱着个大胖闺女,咣当一声撂在床上。那时家里用的还是凭票四十多元买的木板床,发出老大的响动,真怕把孩子摔坏了。现在想到怕是当时抱着孩子过来,有点体力不支的缘故。那眉眼,孩子的、大人的一概没了印象,但这动静一直留在记忆中。后来提及老罗,我就知道是胖闺女她妈。还记得我吗?提起三十多年前的老居,六区七号楼,筒子楼。老罗来过不止一次,我仅仅见过一次,她那时大概住在林业部大院里,离着不远。老罗一脸的茫然。忘了,老人家忘得干净,时间久远,我后来搬离老居后大概就不曾见过面。站着说话,周边都坐满了人。老事老人,到现在也是难得一见,说来说去,多是身体健康,互道保重,各走东西。老罗撑着个亮晶晶金属的手杖,慢慢腾腾往前挪步,走得有些吃力,她身型比年轻时还要胖些,瘦些应该能好点。母胖儿肥。我问起她家的胖闺女呢。没了,好像上班的时候就没了,都挺大的了,干些力所能及的,在家糊过一段纸盒子……。也许过去听说过,又忘掉了。胖闺女是罗家的老二,比我家孩子大点,中年才得了老二,再晚点就没这老二了。老二来了,儿女双全,可并未给家里带来太多的欢乐。好在还有个老大健康着。人在中年后的再见面都已进入老境,老罗八十好几的人了,早年上的地质学院,电影《青年一代》中林育生那拨人,六十年代的青年才俊意气风发,好儿女志在四方,大概也四处勘探找过矿,走过山山水水。少年、青年,这么一路走下来,岁月山河夺去健康的体魄,衰老毕现,还好不必让人搀扶着,身边跟着的是小保姆。老罗,长我们一轮的人,他们的今天亦是我们的将来。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91【岸柳成行】好天,气温重上20℃,好天走趟公园,大公园周末不能去,人多。选中不远不近的小公园——青年湖公园,好多年没去了,旧地重游。网上查找公交线路,601路车,三站地就到。车子坐到安贞桥西下来,沿着安华路一直往南,这段路不近,一站多地,远远地见到绿地,走过去还是楼区,打听路线。路人告知:往西再往南,不近呢,柳荫公园近,过马路就是。听人话,舍远就近,改上柳荫公园了。路南大楼,小道进去见着公园的牌子,园子的北门。这公园也被楼宇包裹得严严实实,到跟前无人指点很可能就错过了。柳荫公园过去来过一、两次,都是走的西门,西门处有家“八一游泳馆”我刚搬到北城时在这游过一段时间,都是骑车过来,后来转到体院泳馆,离着更近,就没再过来。看门口牌子上的说明,此园建于1992年,17公顷,其中水面7公顷,环湖的甬道两公里。走一圈看看。近二十年没过来,园子里的一切都感陌生。水面比印象中的还要大些,只是水体太浑浊,水面的红鲤鱼看上去都模模糊糊。这里也是死水一潭,与城区的水系没有勾连。水中停着台疏浚船,铺排着一串管道,岸边不少处围栏阻挡,水务工程还在进行,不知是否有水质还清的一天。想起老张家(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安定门外的那处院子,终年不敢开北窗,北面都是臭水坑。百年前这边北城墙外数里,自西向东的一串水坑如今还在,串连着三家公园,西头的人定湖干了,成了水泥槽子,这柳荫公园还在拯救中,边上的青年湖是不是好一些?大公园都饥渴,好水轮不到这小园子。环湖一周,园内制景春、夏、秋、冬四园,叠山造桥,树木茂盛,游人挺多。转到东门内,见着几座民居,高高的木栅栏围着。这里我上次走到过,它们还在,难得还能留下来,颇有些野趣。柳荫公园自是柳树当家,能搜罗到的杨柳、垂柳、馒头柳……能种活的都这安家。正是杨柳飘拂时,想到谭元寿的唱段“湖畔朝霞”: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那年谭先生英气勃勃,亿万人都跟着他唱。上周他走了。天蓝水绿,小水面,也挺上相。第二张片子是老刘在园中拍摄的,他下午去的这家园子,拍到了长脖子老等——苍鹭。(附后)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10-19 09:04 编辑2792【老等】老刘说在柳荫公园拍到了苍鹭,拍手们都这么说,就凑过去拍,离着有点远,手机能耐有限,自己眼神也差点,模模糊糊。说那苍鹭一动不动呆着,就等着鱼儿游到嘴边,最终也没看见捕食一刻。苍鹭是不是咱们说的长脖子老等?没错。老刘运气挺好,我上午来时就见着鸭子和鸳鸯了。苍鹭难得见到,尤其在城里,动物园曾经有过,都是做过手术的,我近些年没再见着,但在西部水禽湖西岸塑有金身,长长的喙被孩子们摸挲得发亮。城里见着自由飞翔的野禽,不是如麻雀乌鸦一类的准家禽,有人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结果。我觉得可能正好相反,它们野外的栖息地被人类占领了,河流小溪中没有了虾蟹可以觅食,不得以来城区寻找人们的宠物和丢弃物。片子中的苍鹭落了单,形影相吊,看上去灰头土脸的,呆头呆脑心无旁骛聚焦水面。湖里还是有些鱼的,大个的红鲤,被孩子抛洒的饼干吸引到岸边,这么大个的,苍鹭的细脖子吞得下吗。野禽中在野外最早认识的是苍鹭,50年前在边地荒草甸子上,悠悠地摇起,老职工称其为“长脖子老等”,说是一把骨头,太瘦不好吃。腾飞半空中,长长的脖子打着弯,翅膀缓缓扇动,飞起的苍凉牵动人心,呆呆地望着它出了视野,寂寞的天空就更寂寥了。边地好几年,老等属于稀罕物,不像秋日的大雁铺天盖地,比野鸡野鸭都少见。我从未近距离地见识过老等,真面目,它的站姿、立身像,所及都是动态的图景,更不知其学名为苍鹭,一直老等老等的叫着。上一次见着它的立姿是三年前在塞伦盖蒂大草原的河道内,它伫立捕食,显然是个生瓜蛋子,沉不住气,左一下右又一下的“出嘴”一无所获,给几位留下了欢乐。上一次见着它蓝天白云之下,是七年前了,在兴凯湖畔往当壁镇的途中,荒野半空中款款划过。我问司机什么鸟,小伙犹豫:白鹤吧。不是白鹤,白鹤哪有这么飘逸,是长脖子老等。小伙是不是当地人,我没问。老等们又生活了多少代了.那之后再没在天幕中见到它们的身影。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93【三人行】收秋,集合点临时告退一位,三位下乡。进来农庄院子时,遥控门钥匙失灵,门卫收了钥匙去修理。车子停在路边,先带上二位,到门口内的水塘边转转。董是第一次过来,老刘来过多次,但看着三座蒙古包新鲜。我也只是走过路过,从未见识过包里的模样。老刘拉门进到包里,看过去红红火火,还有个小小的舞台,二三十人卡拉OK没问题。蒙古包外面的小广场是篝火晚会的地方,这一年多没见篝火点亮。工人围着蒙古包保洁,用高压水枪喷射黑灰色的外墙,重又恢复了本色,像是又要准备启用。“蒹葭萋萋,白露未晞。”今年水塘涨水了,芦花飘白。“这种是三棱草的花。”董说。我一直未注意,以为都是芦花,是啊下面不是苇杆。都是打过草,割过苇子的人,芦苇该是比这要高出许多。想上岛子看看,水漫过半个吊桥,上不去了。一群鸭子划开绿色的水面,满是浮萍水藻,游弋塘中, 石榴红,柿子黄,满满地缀满枝头。老刘说这里原来圈着羊来着。走近看看,没见羊,鸡鹅一家亲。不期然,边上的柴门内踱出一只长毛大白狗,不言不语,笑咪咪地盯着看。别往前了,一会儿它再变了脸。往回转,老刘带上往家去,我到门口去收钥匙开车。等我泊下车时,二位已转进了路边小刘(?)的园子中,真不拿自己当外人。主人在地里蹲着收雪里蕻,长了还没一尺高,老刘说还能长长呢,收早了。主人说,再不收就轮不到我收了。二位是被园子内花花绿绿吸引过去的,绿茵茵的菜畦,白菜、胡萝卜、香菜、苦菊,还有不认识的。一树的石榴,落了一地的山楂果。董说可惜了,山楂可是好东西。主人说你们捡走吧,这都是刚掉的,昨天掉的都被邻居捡走了,地下的比树上的好,都熟透了。我找到个袋子猫腰捡拾,俩人一块儿来,老刘那动嘴不动手,他那老腰子弯不下去。老刘说我给你们晃悠晃悠树吧。主人说那可不行,还留着看呢。我说树上的留着看景,要不是这满树的红果子,你们还想不起进来呢,哪去捡这果子去。收拾起半袋子山楂果。 。2794【采摘】进到自家园子接着采摘。房顶上的瓜,冬瓜、南瓜,我掰断瓜秧,三个黄的两个绿的。葫芦,长在背阴里的葫芦,身上有些擦痕,董端详再三,说是擦痕不打紧,还要刮皮晾干后再加工处理,还是选中了门口架子上的那两个,大概是形状更好些,要加工成艺术品。我这剩下的好几个就只能做瓢了。做瓢也不行,董说你这形状不行。我这才注意到,我这葫芦是8字形的,只能做酒葫芦,给老刘合适。 老刘后来捧着葫芦作饮酒状,给他拍照立像。老刘没跟上来,腰不行,上梯子费劲。还是好几年前他们俩口来过,登梯子上高。人真是老得快。数年前我们老几位还捧着瓜乐呵着,在房顶上拍照留念,影像还在,人已然走掉了两位。说到老赵,干活一把好手,每年春秋都过来,最后一次是前年,秋收、秋翻他的主力。躺在地下的方锹,立在桌角下的水靴都是老赵带过来的。南面栅栏跟前下锹,湿气太重。我转到阳面高台子上挖掘鬼子姜,先薅住根部拔离出土,两米高的杆子末端带出不多的块茎,下锹深挖,一连串白生生的鬼子姜出土,摊在地上晒着。我说起最早认识这东西还是在连队时,土围子的东墙,营部后身长着一大片,食堂腌制了不少。老刘地里的活计不行了,可厨艺高出常人不少,十七八岁时就是连队的大厨好几年。后来没能接续下来,但居家过日子的柴米油盐事都再行,平日饭菜不必操心,但逢到节庆家宴还是要出手的,近些年少不了伺候老妈,料理两人的饮食,老妈吃好,自己也要吃好,不将就,俩人也要吃出彩,自斟自酌,每晚闹点小酒,就这点爱好,自我满足。今老刘主理午餐。锅碗瓢盆一通洗涮。带过来的木瓜、火龙果切出一大盘子,饭前先吃出个半饱。好手艺得食材为先、作料搭配。我有言在前,这里只有酱油、老醋、香油,食材地里现取,黄瓜、青菜、番茄。开饭时,桌上的几个凉菜,都是人家“稻香村”出品。主菜主食一锅烩:煮面条,搭配着绿的青菜,红的番茄。开饭迟了,有点 “砣”,有点咸,方便面的作料放多了。可惜了,难得一聚自助餐食,错失了一次品尝美食的机会。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94【青年湖】上次没走到青年湖这次补上。路熟了,马甸桥南坐上123公交车,外馆斜街站下车就是柳荫公园北门。穿行园子,湖面上见着疏浚船拖在后面的输泥管道,前天老刘拍下的老等就站立在这处管道上,好几十米的管道从头捋到尾没见着一只活物,老等没在那等着我。出了公园西门南行不远,见到了绿地,青年湖公园的西北门。铭牌上介绍公园面积16.9万平米,水面积6.3万平方米。这里比柳荫公园大出一个水面的面积。早年这些个地方都是低洼地,农田、坟地,水坑连着水坑。现在有片水面就是宝了。门口保安提示戴上口罩,可从里面出来的人都素面朝天,提示还是必要的。往里走,看着陌生,树都长起来了,弯道中辗转,林地间见着亮光,水面无疑,往亮处走来到湖边,比记忆中水面要宽阔许多。这地方来过,最近的一次是非典那年夏日周五的一个下午。见着湖面上的桥,想起来了,桥南有个儿童游乐场,还有个戏水乐园,一处圆形的大池子,高高的石滑梯,一条盘龙的造型旋转到顶。湖东辟有游泳场,我大概在这里游过一次两次,现在想想也不确定了,望过去,湖水平平展展直抵东岸。我们在北岸小广场落座。贴着水岸是几排的轮椅,好几十台,老人们背朝太阳晒老阳默然无语。身后是扎堆聊天的小保姆们。老人对面是十余部童车,还没到学步的时候,睡着、坐着,朝着太阳。场子当中小喇叭唱着曲“掀起你的盖头来……”只一对舞伴来来回回。活跃的是几位毽子手,你来我往踢得热闹,一位老者抱着个孙子,身手颇矫捷,怀里的孩子不言不语或是睡着了。青年湖公园得名于五十年代,跟西面不远的人定湖公园同期建立的,据说当年共青团系统的出力最多,动员小青年们来这里义务劳动,挖湖、种树、制景,后以青年命名。几十年过往,这里持续建设,湖面拓宽,树高林密了。当年的建设者们,五十年代的小青年,现在都已是耄耋老人,湖边的轮椅老人中或许就有其中的几位吧。。2795【聊一段】这个日子青年湖畔青年少,多是老老小小,青年们在班上,为生计忙碌着。身体好的老人围着湖兜圈子,树荫下打牌下棋,差的,扎堆说话、打盹晒太阳。公园里有水真好,水有灵气,看着敞亮,舒服。邻座是位老太,我向她打听,围湖走一圈有几里路?这边的甬道上没有标注距离。三里多路,老太告知。老太这就打开了话匣子:陶然亭公园真好,建得真好,亭子好……好是好,离着太远吧,还是家门口的公园好,我回了一句。老太来了兴致:北京的公园我都玩遍了,坐上公交车哪都去,郊区也去,到了终点站到处走走,没有什么可看的就坐车回来,反正不要钱。您多大岁数了?我87了。您身体真好,还能到处走走。身体行,我84岁那年还爬了香山,上去下来四个小时。现在不行了,上公交车费劲,得让闺女儿子陪着。他们也退休了。您老北京啊?我河北人,1954年进的北京,老头儿当兵的,他走哪我跟哪。后来到石家庄待了六年,又回来了就没再动。就住在西面的楼上。那您做什么工作的?我**厂的。老人家看我疑惑,指了指头上的帽子,帽子,制帽厂。50就退休了,现在四千多块钱,够花。有收入,身体又好,不错不错。老伴儿好吗?20年脑梗,走了,72走的,我整整伺候了20年,没找别人帮着,就我一人伺候,可累坏喽。还是您好,老了老了还有福享啊。是呀,我重孙子1岁了,不让我看着,我也看不了,孩子说了,你身体好好的比什么都强。我就是走路,来公园转转。手机电话响了。老人掏出手机,哼哈的喊了几句后收入怀中。闺女叫你回家吃饭?没有,中午我自己做着吃,这是邻居电话,也在公园里呢,约着去买菜回去好做饭。走了。老人起身,往西去了。走得蛮快的。老人家聊天,排遣寂寞,打发时间,看那些个轮椅老人也有聚头聊天的。真要是没了话,跟外人无法交流,那也就快走到头了。想起电视小品中,马大姐去当钟点工,与本山大叔开聊,到点付款,找不开钱,马大姐说那咱们就再聊10块钱的。邂逅陌生人,说话聊天,属于“话疗”有益无害。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0-10-22 08:28 编辑2796【淮扬府】走公园东门出来,穿过楼区是车水马龙的安定门外大街,路对过是地坛公园的西门,金碧辉煌的大牌楼。牌楼北是海南饭店、淮扬府,都是不错的馆子,只是要绕道过天桥,上来下去得半里地吧。饭点找饭辙,路西这边先看看,馆子不少,北向面馆、火锅店,南向快餐多,麦当劳、好伦哥。好伦哥自助还是好多年前,亲戚在他们家门口请吃的,半价优惠老人家。门口问了价格,78一位,会员75元。上次我们是30元一位,现在这饭量,肯定是吃不回来的。往南走,还有家护国寺小吃的连锁店,算了,家门口就有,走出这么远,得吃点新鲜的。还是过马路吧,对面的淮扬府,为了口腹之欲得付出点代价。这家淮扬府大约是京城最大的,至少是门脸大,三层楼一面墙都成了这家的广告墙,里面多大不清楚,上了台阶就被引入电梯上了二楼,大堂不大,隔成了一个个的小间,都是四至六人的小桌,昏暗的灯光跟吃晚餐似的。点餐:狮子头、响油鳝糊、一碗米饭、半打生煎包。果盘上来,大麦茶一壶,消磨候餐的时间。挺快,水果吃罢,狮子头上来。味道好,食材为肉、荸荠、虾仁、蟹黄,剁碎成团,慢火炖熟,入嘴绵软,蟹黄的香气充盈。这道吃完,鳝糊上来,大口的盘子安放桌子,服务生提示:让一让、让一让。手中罐子内的滚油倾倒下来,盘中吱吱作响,是为响油,又上了筷子紧着搅和。佳肴讲究色、香、味,这道菜多出个声,带着响动的菜肴不多,锅巴羊肉算一道。这响油鳝糊,在有的馆子内是听不到的,远的香山饭店、近的玉华台也是这道菜,上桌已是油汪汪,响油是在后厨倒进去的,大概是从安全卫生着想吧,此工序未省,但食客没能体验到,就差了点事。鳝糊口感还行,味道吗,鳝鱼本体的鱼味似不足,大概与养殖方式有关系。鱼也有点大,不是鳝鱼的个头大,是刀工差,鳝糊本该是鳝鱼丝,盘子里偷工没减料,少了丝,多了块。一餐下来,吃饱吃好,人均近150块。还是大馆子的味好,物有所值。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797【牛姐】上了楼门口的台阶,保安招呼说有你们家的东西在台子上放着,人家送过来的,指了指我身后的的小运动场,一位大姐在滑梯边上招呼孩子,我不认识,但马上想起来老伴相识的邻居,另外一个楼门里的,她们有时楼下健身或是网上联系,近日跟我提起,这位牛姐要给送过来几个石榴。牛姐应该是见过的,路遇,戴着口罩,没说过话。我赶紧过去招呼:我先上去,把东西带上去,让老伴下来,你等会儿。拎着东西上楼,老伴正在做饭,没听到电话铃,也腾不出手来。我走一趟吧,收拾起一个老倭瓜,鬼子姜装到包里下楼交接,她们在网上瓜呀果呀已有了沟通。牛姐自我介绍:属牛,姓牛,叫我牛姐就行。听老伴提起过她是老漂,孩子北漂,先漂过来,就业、置业、扎根、开花结果,老俩口退休后也跟过来。俩孩子都来了北京,老大在南城住、老二在北城,牛姐跟老头儿分工各管一边,这边每天的工作接接送送带做饭,周六日有歇。大孩子上初中了不用管,这小的学校还挺远,走过去将近半小时。牛姐说看孩子挺累,栓人,但要是老看不着孩子还想。牛姐这是刚从学校把外孙接回来。一年级的小学生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走滑梯的梯子,后退几步一个冲刺,从滑道往上蹿,倒行逆施,到顶再滑下来,上上下下,一趟接一趟。这是学校坐了一天,放学后痛快发散。我问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在学校就做完了。小孩子答得干脆。做完了就该玩,还有个玩伴在一起,这就更没理由回家了。属牛的长我们几岁,该是老三届的,问下来是老初三的,那也赶上上山下乡了。可不,我们那都去的盘锦,盘锦盐碱地,改造盐碱地种水稻,遭罪,盘锦的大米在辽宁有名的。盘锦、大洼、知青……我问起鞍山钢铁公司如何?印象中她是鞍山过来的。牛姐说不是鞍山,是营口人,离着不远。又说起刚刚送过来的那兜里的石榴还有猕猴桃,是女婿老家人带过来。临潼的石榴有名、猕猴桃的老家也是陕西。我说,我这瓜是自家种的,鬼子姜腌菜吃,东北人都知道。。2798【于哥】我姥姥姓于,于哥爸爸管我姥姥叫姑,亲姑,我管他爸叫舅,表舅。电话里于哥说自己腿脚不灵便,今年过年也没去你家,代问姑父、姑姑好。称呼对不对不论,时候肯定是不对了,我也代他转达不了了,除非有什么神灵在。我说长话短说,我去看看你,你不怕吧,疫情不好串门的,别给老人家沾染上。来吧、来吧,于哥说,我就盼着有人来聊天。约了午后三点半,等你老哥睡起觉来。带上两个瓜,冬瓜、南瓜,骑上车往于哥家去。我快一年没登门了,在电梯间想了再想,到底几楼来着。按下来试试,还好没走错楼层。按电铃,“进来进来,门没锁。”于哥腿不方便,好几次来都不曾起身迎门。模样没啥变化,至少没有再胖下去。说是今年不去医院不出门。我说你晒得挺黑的。是晒的,每天我都在南窗前两三小时,做木匠活。还做呢?不做干嘛去,闲不住啊。还做小板凳啊?我一眼见到沙发边立着七八个小板凳,上面坐着瓶瓶罐罐,书本、药盒子。没有,不能老做,于哥说,你去看看我现在做的是什么?我往南屋去,南阳台阳光灿烂,是于哥的木匠房,一应家什林林总总。一个木结构,细木条搭建的,一尺高、上口大、下口小的矩形物。这要是蒙上皮子,扣在白炽灯上就是个灯罩吧。不对,土筐,家里的土筐坏了,做上一个,套上个塑料袋就齐了。“土筐”山东老家的称呼,就是纸篓。早年纸篓是铁丝编的,现在多为塑料制品。他这整个木头的,卯榫结构够多费劲呢。他这要的就是费劲。言说健康,于哥这一年平平稳稳,老毛病也稳定了,只是皮肤瘙痒令人难受。于哥捋胳膊、卷裤腿地展示,说大概是血液的毛病,毒排不出去所致,你看我这身上抓得这些个道子。我说你可别再感染了,那可就麻烦了。晚上睡觉时不能自己,你就戴上手套,小孩子不都是这么办的吗,至少不会抓破皮肤。老伴没在家,闺女在卧房内睡着。孙辈的前两个月才走,这一段身边两位伺候着日子好过。我告辞了,说是去采买晚餐的食材。于哥递过来一代大海米“拿着拿着,这是咱老家寄来的。”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800【二度刘郎】网上陆陆续续发上来片子,足不出户看大好河山,也只是看画,回顾和见识,曾经走过的和不曾抵达过的那片土地。只有身临其境者才能尽享金秋十月饕餮大餐, 同学们再出发,还是大西北,蒙、青、宁、甘,夏日时诸位就走了一趟,意犹未尽,这次大致路线或有重叠,避暑游历还要看收获时的秋景,金秋时光的金光灿灿。数十天后,黄河第一桥下是黄水还是绿水,丰水期过去由黄转绿了吧,北国江南的沙湖此时一定是由绿转黄了。黄沙漫漫依然,沙坡头的沙子不再烫人,腾格里沙漠大漠孤烟直 ,羊皮筏子还是流淌在黄水间……这次添了雷台的仪仗队伍,检阅那黄土洞穴中的阵仗多少有点让人失望吧,“马踏飞燕”比自家请过来的那尊大不许多。没见着片子,或许疫情期间禁止下行探洞,看到地面广场上的队伍也好。时过境迁,换了装,披着金甲的胡杨林茫茫荡荡跨越着连绵起伏的黄沙,接续到那只遍体金黄的烤全羊 ,嗅到了香气。团队壮大了,老人又添新人。写文的、作画拍片的。一而再,厚积薄发兴之所至又来了吟诗的,牛同学赋诗一首郭团长和之…… 餐桌上更丰盛了,目不暇接的美景伴随着美味佳肴,老几位尚能饭否。这一行诸位玩嗨了!珍惜秋景,享受秋境。人生之秋,渐入安逸之境,日复一日,难见波澜,疫情之下沉闷相叠,更多郁闷的老人家们。自我解脱,像同学们那般,走出去,再上路。老人家们吃好、玩好就对了,别的事你管不了也管不好。过好自己的日子,说是只争朝夕,朝已过,夕还在,晚霞夕阳红一瞬间。说是“天黑得很晚”那要看谁的运气了,不过几百、数千天。把握当下吧。再而三,冬季要不要再去一趟呢。裹上皮大氅,朔风吹、穿林海,雪原冰封。想那年我战战兢兢过武威的乌鞘岭,路边沟渠横七竖八歪着出险的大车小车,人家的轮胎捆上了防滑链,我们这冰大坂上打出溜。惊心动魄历险记,无心观望那白茫茫,亮晶晶的无限美。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801【秋游】好天,3—16℃,无风。秋游颐和园。家门口乘直达公交车50分钟到达北宫门,走后山。桥下的“苏州街”没开放,作何道理?为了人力成本的节约,借着疫情就关闭了,本来就没有多少游客的地方。后山上山的阶梯又拦上了。前些年才修缮一新的,我还没登临游览,再次关闭。山脚下叮叮当当拔地而起一座大型殿堂,松木刨花的清香弥漫。上山不成,沿山路往西绕,小路一下子拥挤了。这时段多是老人家们,呼朋唤友结伴过来的,大包小包,拖着小车的,这是准备的餐食,比学生们春游过来的小书包内的吃食要丰富多了。后山林木密闭,阴冷。拐到南面才出了林地,岔路口,往西“耕织图”景区,去年走过一次,这天还是奔着阳光去。走东线,贴着昆明湖北岸走,阳光灿烂。石舫前见着第一支扬着小旗的团队,导游指着大船还是那套嗑“水亦载舟水亦覆舟……”铁打的公园,流水的游客,团队的老人家们,这里的新游客。问身边的老哥哪里过来的团队,“西安”。水边座椅上的一对老夫妇已经开餐了,这才十点多,人家兴许是两顿饭。昆明湖浩浩荡荡,金光烁烁,一只画舫驶出了码头,上面没有几个游客。正是秋游季节,去秋,单位组织的红色之旅时来过湖畔,摩肩接踵。一年之后,客流远未及往昔的密度,少了许多喧闹,见不着洋人,外省的团队大减。对游客言,这倒是好事。长廊南侧的“鱼藻轩”落座,这处码头当年是帝后御舟停泊之处。三三两两的老者歇脚打尖。暖洋洋的太阳不温不燥,天蓝水绿,蓝得透亮,绿的浑浊。好像不应该呀,一堤之隔,西面的团城湖是南水北调的终点站,蓄水库。想起月初时在市内的后海,那水清凉,岸边两米清晰见底。同一个水系,这里上游反而浑浊不堪。对了,后海游人说起过,当地的水里下过药的,为了减少水草、藻类的滋生。这边湖面比邻饮水源地,不敢。急匆匆一只上百人的队伍,身着校服,哪个中学的队伍,在长廊中穿行,很少见到他们中有抬头观画的,那么多画作,花鸟鱼虫,湖光山色,多是乾隆下江南时画师们从南方描画回来的,其中数百幅人物、事件、神话传说的画面赏心悦目,走长廊看画展是这里的一乐。学生们错过了。。2802【昆明湖】晒太阳,这要是有个稻草垛偎着,眯上一觉就太美了。想得美。起身了,恋恋不舍。继续往东走,盘云殿前立足,仰望万寿山佛香阁,最高处有人,影影绰绰几个移动的小黑点,还是有人高攀。旅游团不会上行,没时间。散客,头次来的,老的小的都该走上一趟,看着高,其实不过百米高程,记得第一次学校来这里春游,二年级时,小伙伴们一拥而上,气喘吁吁跑着到了顶,居高临下一览众生,那时不知看景,也不知道累。现在要是往上攀,慢点走,大概也累不到哪去,但自家的膝盖得省着使。凝视间,斜刺里一群孩子扑过来,直奔到水边,伏在石栏杆上,各个都背着个书包,上面的标识“六角儿童学院”不大的孩子,上学了吗?我问跟过来的老师。“幼儿园大班”从哪过来的?“大兴。”老师一个劲地往下划拉“不许往上爬,下来、下来。”可是不近,就你们两个老师啊?“就两个”我数了数20个孩子。大班该是五、六岁了。这老师够勇敢的。我说家长带一两个孩子出来就够忙活的,你们带一堆孩子。看到小孩子,想到我幼儿园的时光,老师也常带上逛北海公园,可那出了园门就是公园,孩子一个牵着另一个的后襟,老老实实地跟着走,现在的孩子生猛多了。沿着岸边往南拐去,水中的残荷都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水中三只黑天鹅,应该是园中放养的,一个猛子扎下去,屁股朝天,这动作不大美观,很少有拍手抓拍这一瞬间。觅食比什么都重要,其他都是妄想。有人投食了,天鹅跟了过去,抢食,没抢到的狠狠地向同伴啄过去,叨下一片羽毛漂落水面。天鹅们的优雅何在,也都是人们的妄想,在吃食面前都是本性。知春亭到了,没往过走。我曾赤身露体坐在亭子边上的石阶上。六七十年代,知春亭南面的水域是游泳场,岸边白花花躺着人,水中满满戏水者。夏日横渡昆明湖的群体活动,年年开展。水肯定是比现在的好,年轻人的身板也都不错,不会水的学生不多。昆明湖的水完了,人不再能够亲近。西面团城湖的好水都被圈了起来,留着市民喝。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2803【姊妹湖】一周走了四个湖。近处的三个湖,青年湖、人定湖可谓姊妹湖,一东一西,都生于五十年代,人定湖稍早些,大跃进时治坡也治窝,劳动人民义务劳动,人定胜天的畅想,在这臭水坑、乱葬岗子处掏挖出人定湖。存续四十年,终于干涸了,现在是个大水槽子,开春灌进自来水,入冬撤干,绿地保留下来。至于柳荫公园到九十年代才建起,差了一辈,也都是城北的低洼地段,就坑挖湖拓展开来。说来早年城北一溜水线的最西面还有一处不小的水面——(北)太平湖,如今的“小西天”南面,于六十年代末挖地铁时,抽干湖水建起了地铁系统的大修站。这里要是早建几年,老舍先生就不会沉湖于此,好多事情,都是赶上了点儿,一瞬间错过了,就过去了,或好或坏皆有可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这人定湖我算是前人了,开建这家公园时,我们没赶上。第一次来到这家公园当是1963年秋后,转过年开春,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公园里植树造林,从湖边拖拽过来树苗,每人一棵,栽在现在公园的西门内,那片大杨树还在。我种的是杨树苗,当初就有我两个高,胳膊粗。现在已高高在上,我一搂也抱不过来了。见着就有亲切感,哪一棵是我种下的已不可考,也没关系,是我们种下的。杨树皮实。昨天在昆明湖畔,一路走过,围着树冠之下的地面铺上了木板,半尺高,树根周边千万次的踩踏,能结果了松柏的性命,这是为了保护树木的生长,但给人行带来不便。树也有贵贱,这边杨树林子里随便趟,没那么娇贵,照样蓬蓬勃勃。午后走进人定湖公园,西门进,迎接的就是这片林子,心情大好。哗啦啦,小风摇动着树叶,深秋的动静,叶片干硬发脆的动静。黄叶飞下,两个小童捡拾着落叶堆放在一起,他们想要“拔根儿”落叶还不够老道,孩子也太小,没有拔根儿的能耐,那是属于少年的,大概就是见到滑动的叶片引来了追逐的兴致。湖水还在,湖心的一丛芦苇黄熟了,泛着金光。水下有鱼,湖面凫着鸭子。岸上休闲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