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在发一篇刘校长写的《怀念陈谷音校长》读过这篇文章,我感触深的是:
1、陈校长在被迫害的时候,坚持晚节,不屈不挠。更能证明在新疆监狱,他绝对不会叛变。
2、文化大革命,革了谁的命?多少老干部经受了与陈谷音相同的命运?这场革命是小错误还是大罪恶?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过去我说过:“我们学校牛气”。下面我公布一点资料,看看哪一个中专学校有我们牛气。1956年力学各门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由我校和其它三校分头编写。要在一年内拿出三本书几百万字的教材,确实不很容易。1957年2月在部召开的全国教材评审会议上,我校编的脱颖而出。我们学校编写的教材,供全国的中专学校使用。我校的教学水平和教材水平,初露头角后一发不可收拾。接连编写了许多全国使用的教材。我在这个学校,亲自受教于名师,的确三生有幸。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6317wlt 发表于 2016-3-17 10:30在发一篇刘校长写的《怀念陈谷音校长》
看了刘光老校长的文章才知道陈谷音校长最终惨死在自己辛苦创建的航校,死前还担心自己的叛徒罪名无法洗刷。文革让多少真正的共产党人含冤死去,这样的悲剧决不能再重演。
本帖最后由 zzh8381 于 2016-3-20 22:02 编辑
6317WLT学长:忆陈文章少了111页,是不是漏发了,请补上!谢谢!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6317wlt 发表于 2016-3-17 10:30在发一篇刘校长写的《怀念陈谷音校长》
文革中迫害陈谷音等老干部的行为,都是在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的口号下进行的。是“合法”、“正义”的革命行动。这一点是最可怕的。文革就是错误,是罪恶、是犯罪。文革虽然过去了并且被否定了,但是文革思维继续。当年一张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就得到全党的拥护,后来粉碎四人帮,否定文革、为刘少奇平反昭雪也得到了全党的拥护。值得深思! 本帖最后由 924_3346_3 于 2016-3-21 16:54 编辑
华国锋的一次讲话道出了文化大革命的真谛:“以揪出四人帮为标志,历时十一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寓意之深,无以言表。
在特别法庭审判四人帮时,江青的一句话是:“我是按照毛主席的指令做的。”(大意)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菩提树 发表于 2016-3-17 23:41看了刘光老校长的文章才知道陈谷音校长最终惨死在自己辛苦创建的航校,死前还担心自己的叛徒罪名无法 ...
只要文革思维继续,就有可能文革再现,当然不会是以1966年的形式出现。不会是造反派斗走资派的形式,关键是权威人物说了算,毛泽东当年是绝对权威,一言九鼎,没有不服从的。理解了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领导就是权威。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3347班于3月22日在北京《粗粮人家》举行了一次聚会,特意为迎接从南京回北京探亲访友的苏占鈞同学,参加人除本班的数人外还有3346班的王振祥同学。贴几张照片报导。苏占鈞同学
两位马姓同学朋友
小合影
餐桌前
集体照
谢谢王良田发的文章,希望看到更多的关于航校的文章,谢谢了。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前些日子有人要我看了一本《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简史》。从前言看,是1987年8月定稿的。从1955年入校,1958年毕业留校,到1960年调广州航校,我在北京航校只有5年时间。离校后的事情知之甚少。看过之后,也说不清、道不明。只好扫描下来让各位同学看看。也许会有更鲜妙的见解和详尽的补充。由于文件比较大,只能分次发出。我看到的东西是复印件上面已经有许多小批,比较多的一种字体据说是刘光校长批的。另一种字体批的较少,可能另有其人。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我们三科在实习工厂实习内容有: 1钳工实习每人制作榔头 鱼口钳各一把;2钣金实习敲铝板练习收边和辗平;
3机工实习C617车床牛头铇床卧式铣床立式钻床
4生产实习刮削小台床燕尾槽(出口阿尔巴尼亚生产仪表用)
电动机下线(往电动机矽钢片上绕漆包线)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趁热打铁,继续发送简史资料。未完待续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本帖最后由 6317wlt 于 2016-3-27 12:13 编辑再发资料
未完待续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再发资料简史的资料已经发完,加上前几天发的两篇怀念老校长的文章,这本小册子的内容都公布了。由于它的编制受到时间和其它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挂一漏万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见解和详尽补充,都发表出来。
老顽童王良田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6-4-4 17:29 编辑今天是清明。是亡灵们的纪念日。我班有33位同学,居然亡故了7位。不慎感慨。特转发一贴(我班同学所作)
乙未羊年清明节祭:
清明时节,怀念逝去亲人,想我12班63年带着航空报国的理想,从全市各校来到航校。如今,有几位同学离开我们,在此,写上几句,寄托我们对他们的思念:
俊仙大姐,我等学长;
同学心骨,党员榜样;
分配清水,效力沙场;
最早英逝,我岂不伤;
再念秀琴,管家担当;
数载服务,辛苦难忘;
患难夫妻,安家沈阳;
航空报国,积劳命亡!
三念雷凯,热情满腔;
歌声笑语,愉我心肠;
告别亲朋,远到贵阳;
鞠躬尽瘁,我辈亦
四念振发,体育见长;
三级跳远,英姿怎忘;
众人羡慕,女俊男靓;
可恶病魔,夺我牛郎!
五念宝林,笑容脸上;
评剧夺印,曲调绕梁;
主楼欢送,红花军装;
突闻噩耗,怎不断肠!
朱浩勋 2015年3月25日于西安
[转眼又近清明,已时隔一年,看去年旧作,又有宪法、长利离开我们,试续两节,寄托悼念之情。
六念宪法,长兄形象;
热心助人,细语润肠;
才续友情,同学叙畅;
病魔夺命,泪撒衣裳!
七念长利,朴实善良;
吃苦耐劳,长跑健将;
戍边酒泉,转战南疆;
意外陨落,痛哉泪茫!
朱浩勋 2016年3月25日于西安
我已编辑上一贴,为何不出?:@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沉痛悼念逝去的英灵!愿英灵们永垂不朽!
{:5_302:}天若有情天亦老,我亦为此叹伤悲。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4-4 13:21今天是清明。是亡灵们的纪念日。我班有33位同学,居然亡故了7位。不慎感慨。特转发一贴(我班同学所作)
...
我们三科在实习工厂实习内容有: 1钳工实习每人制作榔头 鱼口钳各一把;
2钣金实习敲铝板练习收边和辗平;
3机工实习C617车床牛头铇床卧式铣床立式钻床
4生产实习刮削小台床燕尾槽(出口阿尔巴尼亚生产仪表用)
电动机下线(往电动机矽钢片上绕漆包线)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大可不必 发表于 2016-4-4 13:21今天是清明。是亡灵们的纪念日。我班有33位同学,居然亡故了7位。不慎感慨。特转发一贴(我班同学所作)
...
朱浩勋同学:我是飞503班陈 超,我想向你打听一个人,机503班张玉华(后改名张博鸿)1964年于北京航校毕业后分配西安红旗机械厂(430)从此失去联系。你若是也分配在430厂能否帮忙打听一下下落。不胜感谢。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本帖最后由 51號兵站 于 2016-4-6 08:02 编辑chenchao5720 发表于 2016-4-6 07:09
朱浩勋同学:我是飞503班陈 超,我想向你打听一个人,机503班张玉华(后改名张博鸿)1964年于北京航校 ...
陈学长:是受朱浩勋同学之托我把他的“悼念词”转发到老北京网“茶余饭后”版了。朱浩勋没在网上注册,只可以浏览,不能回复您;您可以到微信“北京航校”中 @ 他,他的网名是“旺旺和小龙”。{:5_301:}他是个热心人回尽力的!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chenchao5720 发表于 2016-4-6 06:49我们三科在实习工厂实习内容有: ...
陈学长:
您的记忆力真好,记得这么清楚,我却忘怀了不少。(关于航校的事情。)不好意思。
:)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chenchao5720 发表于 2016-4-6 07:09朱浩勋同学:我是飞503班陈 超,我想向你打听一个人,机503班张玉华(后改名张博鸿)1964年于北京航校 ...
兵版说的是,您就按那个方式联系吧。我没有上微信:是兵版在我的帖子里发的。不好意思了。:)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51號兵站 发表于 2016-4-6 08:00陈学长:是受朱浩勋同学之托我把他的“悼念词”转发到老北京网“茶余饭后”版了。朱浩勋没在网上注册 ...
51号兵站:谢谢版主和“大可不必”校友。
我想死你们了,终于回到航校了。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WZW 发表于 2016-4-16 17:55我想死你们了,终于回到航校了。
热烈欢迎WZW校友回家!
chenchao5720 发表于 2016-4-18 06: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热烈欢迎WZW校友回家!
学长,我刚刚学,不熟悉操作,很慢。感谢你们为航校校友交流做出了贡献。我们8280班胡丽敏即将来京,我们在京和洛阳的校友将聚会,欢迎贵阳的校友。
谢谢学长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本帖最后由 6317wlt 于 2016-4-19 19:18 编辑北京航校的“无轮汽车” 在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的光荣史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无轮汽车”。60年以后入校的弟妹们没有赶上。我也是只在大操场上看了一次试车表演。为了了解的深一点,我们走访了连希智老师,他是当年的研制组组长。连老师八十二了身体很健康。十分热情。还写了专题回忆。 下面是连希智老师写的回忆,录入时仅仅改了个别字。
1960年初,在“参考消息”上报道了国外在搞“气垫技术”的消息。当年4月份学校决定由力学学科对这项技术进行探索研究。力学学科抽调了连希智、王风翔、张国桢组成“气垫技术科研组”,连希智任组长。气垫原理是利用高压空气压入车(船)底,并用车底周围的柔性围裙限阻其溢出,形成气垫把车(船)体脱离地(水)面,实行高速航行。 开始,科研组按照气垫原理制作了一个气垫小车模型,证明了原理所设想的结构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载人的气垫车。当时称作“无轮汽车”。 无轮汽车的制作过程是各个学科的协作过程。如:车体以钣金铆接工作为主,就在3专科实习工厂施工,有由实习工厂的师傅带领3专科当年毕业班的学生完成。又如:气垫车高压空气是采用螺旋桨鼓风机产生。4片桨叶需要按照气压、流量...等参数计算设计。就邀专业老师朱毅征老师完成这项工作。桨叶涉及到高速旋转下的动平衡性能和安全性能所以4片桨叶的材料选择、加工精度是难点。老师们和实习工厂的师傅结合,比较好地制作出来。通过实验气动性能和安全性能都达到要求, 气垫车的动力(带动螺旋桨鼓风机)采用了一台雅克——18教练机的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垂直安装,改变了原来在飞机上的方向,原来的滑油系统需要改造。课题组向一个专业研究院咨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连希智请教我们附属工厂的吴(运通?)师傅。吴师傅是航空发动机的技师,仅用了半个月就改好发动机滑油系统的油路。 关键技术解决以后,用了一些时间,总装调试,与六月底下线。首次试车是在学校大操场,由连希智驾驶。抬离地面,高速行驶,显示了这项科研项目的初步成功。 当年7月我校的气垫车(当时称为无轮汽车)参加了“全国气垫技术会议”现场展览演示。由于我校采用了航空发动机做动力,故启动快、速度快的优点突出。我校是全国气垫新技术投入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经过实践,也明确了气垫技术的应用,应该向水上的气垫船的方向发展。 气垫技术科研组,从1960年4月到7月,在3个月的时间内白手起家,从空白起点到设计、制造出载人无轮汽车、参加全国展示。体现了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的技术实力;体现了学校对于新技术敢于探索的精神。在实践中科学组织,多学科协作,师生和技术工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搞出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典型。全国气垫技术会议以后,国防科委决定:集中全国力量,对关键技术攻关,8~9月暑假期间,由连希智对科研组的工作做了总结,将全部资料和无轮汽车实物交给校方。学校另外派人参加全国攻关。原科研组撤销,成员重新回教学岗位。
在交谈中连老师多次谈到研制组的王风翔老师。有学问、有能力、有干劲;学术功底深、动手能力强。解决了多数技术问题,是课题组第一功臣。连老师不以组长自居,反复谈别人功劳,也显示了可贵品质。
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与良田兄商榷:北京航校试验气垫船的时间应为1958年秋,不会是1960年,最多是1959年.我记得1959年11月份,我们劳动实习,中途食堂送歺,开始是白面馒头,后来送蒸红薯,最后什么都不送了,宣布"粮食困难时期"开始.而1960年是最困难时期,连肚子都吃不饱,哪里还有精力去搞科研项目?据我记忆,"红旗一号"飞机上天以后,学校又搞了气垫船,当时称作"无轮飞车".试车时我们都在场,试车地点就在三科样机库北边空地上(33号楼与俄专楼之间),试车时,张国楨老师戴着风镜在旁边指挥,驾驶员看不见,当时地面尘土飞扬,"无轮飞车"只在地面扛转,行进方向控制不了,无法操纵,遂宣告失败.RE: 《北京航空工业学校6》
陈超老弟: 关于“无轮汽车”的研制时间,应当是1960年没有错,我去取连老师的专题回忆的时候,又与他交谈了很久时间,深信就他的精神状态,不会把年号记错。我58年毕业回校的时间是8月24日。回校后先在盐酸厂当厂长,领着58年你们刚入校的同学烧盐酸。到58年底调“耐火材料厂”当副厂长。那时候厂长就是连希智老师,排在我前面的副厂长就是王风翔老师。当时在耐火材料厂劳动的是和你们同时入校的机械加工专科的大专班同学(就是付文亮、王怀仁他们班)。耐火材料厂结束应当到年底了。红旗一号的试飞是1958年12月22号。说明1958年不会有时间研制。再说1959年。当时粮食没有你说的那么困难。为了说明情况,我把粮食定量的事多说一点。1959年4,5月份,开始粮食定量,第一次粮食定量会议,好像有点儿戏,“自报公议”。每个人报出早餐几两、午餐几两、晚餐几两,算算一天几两,一个月多少斤。再由大家议论,他报的实不实。由于我毕业前是学校田径队长跑组的,特别能吃,算下来有一百四五十斤。给我定了一百二十斤。而且留话:不够吃再救济。到69年末,形式更严峻了找我谈话说:120斤离谱了,工厂检验组副组长,属于轻体力劳动应当30斤定量。考虑到你的特殊情况,给你按56斤,这是我们工厂锻铸热加工的标准。到1960年上半年,又找我谈话说:你56斤有人有意见,组织上考虑给你按39斤,是工厂冷加工的最高定量,不够吃由饭量小的同志调济一下。这样看来,不会像你说的那样,无力研究项目。
课题组的王风翔老师和我,都是1960年下半年调去建设广州航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