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317wlt 于 2016-4-19 19:18 编辑 4 n4 O! i+ T. w% M
6 N9 J% L7 J/ G0 h7 f6 h) y4 N 北京航校的“无轮汽车” 在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的光荣史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无轮汽车”。60年以后入校的弟妹们没有赶上。我也是只在大操场上看了一次试车表演。为了了解的深一点,我们走访了连希智老师,他是当年的研制组组长。连老师八十二了身体很健康。十分热情。还写了专题回忆。 下面是连希智老师写的回忆,录入时仅仅改了个别字。
# X; A) j. ^+ h! B q' z , E0 V9 h0 [. b. b1 N' }
1960年初,在“参考消息”上报道了国外在搞“气垫技术”的消息。当年4月份学校决定由力学学科对这项技术进行探索研究。力学学科抽调了连希智、王风翔、张国桢组成“气垫技术科研组”,连希智任组长。 气垫原理是利用高压空气压入车(船)底,并用车底周围的柔性围裙限阻其溢出,形成气垫把车(船)体脱离地(水)面,实行高速航行。 开始,科研组按照气垫原理制作了一个气垫小车模型,证明了原理所设想的结构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载人的气垫车。当时称作“无轮汽车”。 无轮汽车的制作过程是各个学科的协作过程。如:车体以钣金铆接工作为主,就在3专科实习工厂施工,有由实习工厂的师傅带领3专科当年毕业班的学生完成。又如:气垫车高压空气是采用螺旋桨鼓风机产生。4片桨叶需要按照气压、流量...等参数计算设计。就邀专业老师朱毅征老师完成这项工作。桨叶涉及到高速旋转下的动平衡性能和安全性能所以4片桨叶的材料选择、加工精度是难点。老师们和实习工厂的师傅结合,比较好地制作出来。通过实验气动性能和安全性能都达到要求, 气垫车的动力(带动螺旋桨鼓风机)采用了一台雅克——18教练机的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垂直安装,改变了原来在飞机上的方向,原来的滑油系统需要改造。课题组向一个专业研究院咨询,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连希智请教我们附属工厂的吴(运通?)师傅。吴师傅是航空发动机的技师,仅用了半个月就改好发动机滑油系统的油路。 关键技术解决以后,用了一些时间,总装调试,与六月底下线。首次试车是在学校大操场,由连希智驾驶。抬离地面,高速行驶,显示了这项科研项目的初步成功。 当年7月我校的气垫车(当时称为无轮汽车)参加了“全国气垫技术会议”现场展览演示。由于我校采用了航空发动机做动力,故启动快、速度快的优点突出。我校是全国气垫新技术投入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经过实践,也明确了气垫技术的应用,应该向水上的气垫船的方向发展。 气垫技术科研组,从1960年4月到7月,在3个月的时间内白手起家,从空白起点到设计、制造出载人无轮汽车、参加全国展示。体现了北京航空工业学校的技术实力;体现了学校对于新技术敢于探索的精神。 在实践中科学组织,多学科协作,师生和技术工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搞出科研成果,这是一个典型。 全国气垫技术会议以后,国防科委决定:集中全国力量,对关键技术攻关,8~9月暑假期间,由连希智对科研组的工作做了总结,将全部资料和无轮汽车实物交给校方。学校另外派人参加全国攻关。原科研组撤销,成员重新回教学岗位。
4 a/ C6 K4 b+ N% o4 X8 P
4 e1 p) _' o9 a, H. o 在交谈中连老师多次谈到研制组的王风翔老师。有学问、有能力、有干劲;学术功底深、动手能力强。解决了多数技术问题,是课题组第一功臣。连老师不以组长自居,反复谈别人功劳,也显示了可贵品质。 # s* C6 S- X3 g4 l+ b! i
5 O( a; |2 R! B: Q4 T; a9 A( g8 A9 C* C! A p+ K$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