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丁
发表于 2009-7-7 23:4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面茶油饼</i>在2009-7-7 23:07:00的发言:</b><br/>
<p>那个小胡同很窄,好像叫贤孝里吧?出去往南就是安福胡同了。在安福胡同能看见高台阶和首都电影院的后门。</p></div>
<p>看来您就住这片儿了,老朋友,问候一下!</p>
路丁
发表于 2009-7-9 08:32:00
<p> 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电报大楼)</p><br/>
<p> 看着长安街扩拆工程的进行,心里总在想,等这灰色的花墙悄悄的离去,那时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如何的景象?</p>
<p> ------。</p>
<p> 炎热的夏季,想找些清凉,入夜时分,自己会漫步在长安街上。夜晚,人少了许多,街也安静了许多,只是车却依旧繁忙。一辆一辆,来来往往,与华灯晕洒的光雨相映,成了一条条蜿蜒的火龙。向东、向西,时而直流穿梭、时而分流南北。会有一些凉风静静的吹过,拂动着路边老槐树的叶子,在静夜中听到了啜啜的叶的声音。环卫车的自动转刷清扫了之后就是喷水,走过来,故意不躲开,让细细的水丝洒在身上,让淡淡的水雾掠在脸上,为的是重温心中的梦。久违了,那水中的尘味儿,它把我又带回了记忆之中------。</p>
<p> “这里是长安戏院、这里是西单体育场、这里是高台阶儿饭店、打字机行明亮的玻璃窗就落在小胡同旁----”,朋友们的回忆带着我沿路寻找,虽然现在都是马路、楼房,我还在努力判断这失去的,原有的方向------。</p>
<p>抬头,蓦然,电报大楼的身影跃进了我的眼睛,在图书大厦、首都民航的参差交影中,它依然是旧时的模样,好像是儿时的朋友,朴实、温良,在拥挤的人群中,闪着期待的目光。已经过了敲点儿的时间,闪光的指针,还是一分一秒地走着它不苟的步伐,守候着长安街的变化。</p>
<p> 现在的孩子们,也许只有在电影里、哦,在那“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才能看到英雄发报的身影,听到嘀嘀、嘀嘀的发报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超快节奏的时代,通讯愈发迅捷。电报,这一古老的通讯方式已经、并将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可那时候,人们就是依靠着电报,用电信号传递着文字信息,联系着自己远乡近亲。一封信往往要走好几天,发个电报,当天就能得知消息,因此,人们要是有个急茬儿急事儿,就都会想着发个电报。最早先,还不是所有的邮局里都有,有个急事儿,有时还真抓瞎。到五八年在西长安街建起电报大楼,这才方便了。</p>
<p> 建国十周年,北京有了十大建筑,西长安街上民族宫、民族饭店、电报大楼------林立而起,在空阔的天空下显得那样的壮观。蓝天白云下,天安门的红旗飘飘,电报大楼的钟声朗朗,走在路上,总是那么的心旷神怡。</p>
<p> 电报大楼的位置在五十年代初有个寺庙叫庆寿寺,因这寺有双塔故叫双塔寺。这座寺庙始建于金代第六位皇帝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号称天下第一业林。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大都城时,寺庙阻挡了南墙之路,元世祖诏令城墙南移,把寺庙圈裹入内。明朝城墙又南移至宣武门一线,这里才始称长安街。这塔是元代遗物,燕京十景就有它。听老人儿们说,那时,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您看多美啊!</p>
<p> 扩修长安街、建电报大楼,这塔就拆了,拆了可就这辈子都没了!没有了!</p>
<p> “电报大楼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生产辅助面积987.87平方米,连同中央塔钟部分总高度为73.37米,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连同平台女儿墙高35.75米;大楼主体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2层以下中部向后凸出形成礼堂,从上向下俯视,整个建筑呈“山”字形。大楼中间部分6层以上为钟楼,装有四面塔钟。楼体立面处理平实简洁,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营业大厅的主要出入口,同时使钟塔与整个建筑有机结合。2层以下为花岗石贴面,2层以上为面砖贴面,花锤剁斧石镶边。外墙面为浅橙黄色,门窗为浅草黄色,色调和谐明快”。这是抄来的数据,放在这里,也可供大家参考。<br/> 到了电报大楼就总想进去,尤其是夏季天儿,因为它的高、深,里面儿凉快。在记忆里,好像一直没有见过电报大楼的关上门儿是什么样子。上了台阶儿进去,是高高的大厅。它有七层,可咱这辈子就见过一层。是大理石的地面,工作台面儿也是大理石的。我记得是深颜色的,显得凉快,可能也有这个原因。进门儿这个厅,中间儿是办理什么业务的,两翼各有一小厅,是长途电话厅。从这个厅再往里引申,又一个大厅,就是寄信啊、发电报什么的。在中间儿填写各种单据,然后到四边的工作窗口去办理。都是大理石的台面儿,上面是金色的金属架,嵌着玻璃成为窗口。打电报得先填单子,一格一字,标点也算,记得好像按每字七分钱算,还不能写太多。地址另算。因此,发个电报还得好好推敲怎么写才明白还省钱。把单子给营业员,她就发报,看半天也没看见她是怎么发的,待会儿就告诉您,已经发走了。我站在旁边看着,眼前仿佛就看见那字在天上飞,飞走了,不见了,电报就发走了。</p>
<p> 在电报大楼寄信、发报,是经常的事儿,但有两件事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痛楚:</p>
<div>
<p>一件是在那儿把姐姐心爱的奖品——一支英雄钢笔给弄丢了-------,而姐姐在唐山大地震中离开了我们-------。还有就是在文革中,爸爸已去了文化部干校,后来说无辜的妈妈也必须去。想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妈妈,就要一人随队远行,我心里总是很担心。不大的我,想起了给爸爸打电话。都说夜里打电话便宜,我就在夜里去了电报大楼。也是要先填写地址、电话------,现在想,那会儿有多傻,很久没见到爸爸了,我根本不知道爸爸的地址、电话,只是添了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交单后给个号,就去等了。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是玻璃的,每间里面有部电话。他们给你接通后,喊你的号,让你去几号小间,你就去那里通话。我等啊等,坐着睡着了,醒来,着急已叫过了号,问问,没有。一直到天亮了,我才失望的回去-------。</p>
<p> 时光过得快啊,长安街几经变迁,电报大楼也有数十年没进去过了,电报日益消失,长话也早挪到了长话大楼,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恐怕长话楼也失去了意义------。</p></div>
<p> ---------。</p>
<p> 夜已深,风更轻,电报大楼的身影已隐隐的落在了首都民航、图书大厦的后面,从楼的间缝里,我看到了电报大楼的钟 ,它已由刚建成时古铜色的钟面,白色的指针,经“文革”时,白色的钟面,红色的指针,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底钟面和墨绿色指针。分针一下一下的跳跃着前进,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电报大楼的钟声。是啊,凡是在北京生活、成长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一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每天早7点到晚10点,方圆五里都能听到悦耳的钟声。几代人随着它的清脆响亮,生生息息。现在环境拥挤了,空气噪杂了,声音已经不再多听见了,想想,好像就在它的旁边,也似乎没有了感觉-------。</p>
<p> 慢慢走回家,我多想,在明天清晨,听着电报大楼的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p>
<div>
<p><br/><br/></p></div>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7-9 17:46:00
<p>又看到老兄精采的帖子,感觉十分亲切!小时候没少上电报大楼里去玩,一进去地板是大理石的,有一股子煤油的味道,还有用来擦地的大型墩布。有时还趁人不注意偷拿几张电报纸。最里面还有供外国人专用的小电报室。院里有个邻居就在电报大楼里工作,当时单位名称叫北京长话局。有时电报大楼里演电影给我们票进去也看了不少的电影。当时长话局和邮电部是相通的。 长途电话是在电报大厅的东侧。里面一间间全是封闭的电话亭子。</p>
<p> 电报大楼西侧一大片空地是当时首都电影院的自行车存车处。几乎每天都是一大片自行车。周围用绳子围上。一放新片子时车子更多了。夏天这里剩凉的人很多,有的织网兜的在树上钉上钉子,织到半夜。</p>
心一
发表于 2009-7-8 14:49:00
<p><font face="Verdana">文化革命,有一段没书读的时期。70年代初,上海的科学画报以《科学普及资料》的名目复刊,</font><font face="Verdana">是当时不多的科普杂志。买不到啊,转过好多邮局,最后发现六部口邮局(现在知道叫西长安街邮</font><font face="Verdana">局)更有希望买到,是那几年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坐14路汽车到六部口,再走到西单坐其他车。</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首都影院,好像是那时候少有的能放宽银幕电影的地方。</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六部口,听名字就知道当年不是一般的地方。顺着这个地方往南走,有新旧帘子胡同,西旧帘子</font><font face="Verdana">胡同里有北京棋院,80年代聂卫平等高手聚集的地方。</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六部口还有一个音乐厅,是80年代重建的。<br/></font></p>
心一
发表于 2009-7-8 14:50:00
<p><font face="Verdana">2009.04.02 北京青年报 报道:</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80">百年老邮局昨日拆除</font></p>
<p><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80"></font> </p>
<p><font color="#000080"><font face="Verdana">本报讯 北京著名的摄影器材商店摄贸金广角“人去楼空”,老字号柳泉居豆包店搬家,西长</font><font face="Verdana">安街邮局一半的房屋已被拆除……昨日,长安街沿线六部口附近的单位开始拆迁,为西长安街道</font><font face="Verdana">路拓宽工程“让路”。</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80"></font> </p>
<p><font color="#000080"><font face="Verdana">昨天上午,六部口摄贸金广角商店成为空房子,店前围上百米长的蓝色围挡,店牌已被摘除</font><font face="Verdana">,新店一部分搬到50米外的北新华街6号,另一部分迁往崇文区。紧邻摄贸金广角的西长安街邮局</font><font face="Verdana">则已经开始拆除作业,两侧的道路拉起警戒线,施工人员边喷水降尘边用液压剪和铲车破拆楼体</font><font face="Verdana">。</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80"></font> </p>
<p><font color="#000080"><font face="Verdana">根据西长安街邮局提供的资料来看,建于1907年的邮局已有102年历史,当年叫六部口邮局,</font><font face="Verdana">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服务对象包括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宣部、中组部、统战部、</font><font face="Verdana">新华社等13个中央机关。</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80"></font> </p>
<p><font color="#000080"><font face="Verdana">在邮局工作了13年的王学芳感慨地告诉记者,3月26日是西长安街邮局在长安街上营业的最后</font><font face="Verdana">一天。第二天一早,120余名职工自发组织在邮局门前拍了“全家福”。1996年到2006年期间是摄</font><font face="Verdana">贸金广角的“黄金时期”,很多北京人的第一部相机都是在此购买的。袁先生还记得店里有一位</font><font face="Verdana">全国劳动模范,精通各类相机,对顾客又热情,很多人都专程向他请教。</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80"></font> </p>
<p><font color="#000080"><font face="Verdana">据西长安街道路拓宽及特殊用地拆迁指挥部新闻发言人李会增介绍,此次拆迁涉及42户单位</font><font face="Verdana">,目前已有八成以上的单位签署了拆迁协议,近期准备搬家。根据规划,沿街的搬迁单位原址将</font></font><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80">会设置一些绿色景观。<br/></font></p>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7-8 19:15:00
柳泉居豆包店原来是一家回民小吃店。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7-16 20:11:00
六部口那里现在太乱了。我骑车差点没找到六部口的胡同口。现在胡同口被封了。设了口障了。可惜那个邮局了,当年没少在那里买杂志。
心一
发表于 2009-7-16 09:04:00
<p>前几天拍的,面向东,前方是六部口。</p>
<p>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691221043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691229297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5 20:59:00
<p>一边拆一边拾,拆的是城,拾的是忆。当残留的一切都消失的时候,老北京还在我们的心里------。</p><br/>
<p>一条条胡同的消逝,一片片四合院的废墟,心一次次的抽搐,已不知什么叫心痛------。</p><br/>
<p>拆掉了,我们不知后来的图景;拾起了,我们留下了老北京文化的魅力------。</p>
<p> </p>
<p>以上是见报后,感慨两句:)</p><br/>
<p>见7月14日京华时报A07版 北京 时事:</p>
<p><strong></strong> </p>
<p><strong>西长安街拆迁区域全面绿化(新华门和民族文化宫对面俩胡同拓宽腾退)</strong></p>
<p><strong>新华门、民族文化宫对面两条胡同,开始拓宽腾退做绿化用地。</strong><strong>------。</strong></p>
<p><strong>-----,此次绿化配套工程最终确定两大主要建设项目:</strong></p>
<p><strong>一是新建长安街绿地。包括两部分:新昌胡同——石碑胡同(新华门对面)、</strong></p>
<p><strong>察院胡同——教育西街(民族文化宫对面)。两段约一万平方米,因道路拓宽</strong></p>
<p><strong>腾退绿化用地建设。</strong></p>
<p><strong>------。</strong></p><br/><br/>
<p>我只是想,明天再去看看吧------,其实这里胡同早就没有了------,后来可能又是一片新景------。</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3 23:2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一</i>在2009-7-13 22:12:00的发言:</b><br/>
<p>网上找到一张图,和那时候的差不多,也叫宝塔糖</p>
<p><br/><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8_3428_edc718b85d2ba.jpg<br/><a href="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322101226405.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322101226405.jpg" onload="imgresize(this);" border="0"/></a><br/></p></div>
<p>哈哈!</p>
心一
发表于 2009-7-12 19:52:00
<p>前天晚上,掌柜发了一条:</p>
<p>
<table class="mainbox tableborder" style="MARGIN-TOP: 0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class="tron" onmouseover="this.className='tron'" onmouseout="this.className='trout'">
<td class="list1"><a href="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25&Id=48231" target="_blank"><img alt="在新窗口打开帖子"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classical/top3.gif" border="0"/></a></td>
<td class="list2"> <a title="《[最新消息2则]西长安街南侧花墙的最终命运及鲁迅故居周边》 作者:掌柜 发表于:2009-7-10 23:44:00 最后发帖:西长安街南侧花墙的最终命运及鲁迅故居周边</a></td></tr></tbody></table></p>
<p> </p>
<p>咱们讨论了那么多,好久也没去那边,今天拍了一部分片子。 下面是回应掌柜的一个帖子:</p>
<p> </p>
<p>
<table class="mainbox tableborder" style="MARGIN-TOP: 0px"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tbody>
<tr class="tron" onmouseover="this.className='tron'" onmouseout="this.className='trout'">
<td class="list1"><a href="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43&Id=48264" target="_blank"><img alt="在新窗口打开帖子"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xicaojie/folder.gif" border="0"/></a></td>
<td class="list2"> <a title="《西长安街南侧花墙》 作者:心一 发表于:2009-7-12 13:44:00 最后发帖:图片发完了。" href="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asp?boardid=43&Id=48264">西长安街南侧花墙</a> </td></tr></tbody></table></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2 19:5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9-7-12 8:20:00的发言:</b><br/>
<p>这段经历,我也有过。</p>
<p>那时我们是去永定门坐慢车。发车时间晚上11:55.临行那天事先和哥们约好一个时间。晚饭在家匆匆吃过,为不影响家人第二天上班,早早辞行,就在这种店里大家集合,集体回村。心情很复杂。</p></div>
<p>看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情,而那时我们正年轻!永定门车站似乎是专门“发配”的车站啊:))</p>
老鸵鸟
发表于 2009-7-13 07:0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面茶油饼</i>在2009-7-9 21:57:00的发言:</b><br/>
<p>电影中的人物叫;李高成 中纺的 是这部电影吧?</p></div>
<p>记得这么清楚!看来是认真受教育了。</p>
老鸵鸟
发表于 2009-7-13 07:0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9-7-12 19:57:00的发言:</b><br/>
<p>看来那个时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情,而那时我们正年轻!永定门车站似乎是专门“发配”的车站啊:))</p></div>
<p>所以才有了食指那首有名的诗!</p>
<p> </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3 21:5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9-7-13 17:37:00的发言:</b><br/>
<p>夏天附近居民乘凉的最好选择:电报大楼,民族宫,水产部大楼~~~~</p>
<p>家里唯一闹钟,马蹄表停摆时最准的计时器。</p>
<p>淘气的孩子心急火燎往家赶的催命符:)</p></div>
<p>现在满大街的人啊------</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3 22:0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面茶油饼</i>在2009-7-13 20:30:00的发言:</b><br/>
<p>要是生吃大白菜菜心那时候没准会闹蛔虫呢! 还记的那会儿学校集体发塔糖吧?还有另外一种药一周不能吃带油的东西。班上的几乎全有虫子。</p></div>
<p>塔糖,我记得2分一个:)</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3 21:5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9-7-13 7:01:00的发言:</b><br/>
<p>所以才有了食指那首有名的诗!</p>
<p> </p></div>
<p>----四点零八分-----</p>
心一
发表于 2009-7-13 22:12:00
<p>网上找到一张图,和那时候的差不多,也叫宝塔糖</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32210122640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7-13 22:2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9-7-13 22:01:00的发言:</b><br/>
<p>塔糖,我记得2分一个:)</p></div>
<p>塔糖24店能买到,玻璃柜台上有个长方边角圆的大玻璃瓶子,售货员可以打开那薄铁皮带小把儿的盖子:)红色包装,形状像后来的粽子糖,挺甜的:))</p>
<p>学校发的驱蛔虫药不随便卖~~</p>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7-13 20:3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9-6-23 22:16:00的发言:</b><br/>
<p>子屋:说起这生白菜,当时一定是饿极了,我几次想吃,但怕脏,刚从地里起来的。那次真是记忆深刻,饿不去说,还得走,走得我真的不想走了。我也老实,那两棵菜第二天还带到学校去了呢。后来几天,在家试试偷吃了菜心,挺甜的。后来还偷尝过茄子,不好吃。</p>
<p> </p></div>
<p>要是生吃大白菜菜心那时候没准会闹蛔虫呢! 还记的那会儿学校集体发塔糖吧?还有另外一种药一周不能吃带油的东西。班上的几乎全有虫子。</p>
面茶油饼
发表于 2009-7-13 20:2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9-7-13 7:00:00的发言:</b><br/>
<p>记得这么清楚!看来是认真受教育了。</p></div>
<p><br/>好像是海政文工团的演员王庆祥 演过电视剧中的一个舰长。 生死抉中他演李高成。这部电影拍的不错,我不是党员。</p>
横窗瘦影
发表于 2009-7-13 17:3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路丁</i>在2009-7-9 8:32:00的发言:</b><br/>
<p> 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电报大楼)</p><br/>
<p> 看着长安街扩拆工程的进行,心里总在想,等这灰色的花墙悄悄的离去,那时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幅如何的景象?</p>
<p> ------。</p>
<p> 炎热的夏季,想找些清凉,入夜时分,自己会漫步在长安街上。夜晚,人少了许多,街也安静了许多,只是车却依旧繁忙。一辆一辆,来来往往,与华灯晕洒的光雨相映,成了一条条蜿蜒的火龙。向东、向西,时而直流穿梭、时而分流南北。会有一些凉风静静的吹过,拂动着路边老槐树的叶子,在静夜中听到了啜啜的叶的声音。环卫车的自动转刷清扫了之后就是喷水,走过来,故意不躲开,让细细的水丝洒在身上,让淡淡的水雾掠在脸上,为的是重温心中的梦。久违了,那水中的尘味儿,它把我又带回了记忆之中------。</p>
<p> “这里是长安戏院、这里是西单体育场、这里是高台阶儿饭店、打字机行明亮的玻璃窗就落在小胡同旁----”,朋友们的回忆带着我沿路寻找,虽然现在都是马路、楼房,我还在努力判断这失去的,原有的方向------。</p>
<p>抬头,蓦然,电报大楼的身影跃进了我的眼睛,在图书大厦、首都民航的参差交影中,它依然是旧时的模样,好像是儿时的朋友,朴实、温良,在拥挤的人群中,闪着期待的目光。已经过了敲点儿的时间,闪光的指针,还是一分一秒地走着它不苟的步伐,守候着长安街的变化。</p>
<p> 现在的孩子们,也许只有在电影里、哦,在那“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才能看到英雄发报的身影,听到嘀嘀、嘀嘀的发报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超快节奏的时代,通讯愈发迅捷。电报,这一古老的通讯方式已经、并将永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可那时候,人们就是依靠着电报,用电信号传递着文字信息,联系着自己远乡近亲。一封信往往要走好几天,发个电报,当天就能得知消息,因此,人们要是有个急茬儿急事儿,就都会想着发个电报。最早先,还不是所有的邮局里都有,有个急事儿,有时还真抓瞎。到五八年在西长安街建起电报大楼,这才方便了。</p>
<p> 建国十周年,北京有了十大建筑,西长安街上民族宫、民族饭店、电报大楼------林立而起,在空阔的天空下显得那样的壮观。蓝天白云下,天安门的红旗飘飘,电报大楼的钟声朗朗,走在路上,总是那么的心旷神怡。</p>
<p> 电报大楼的位置在五十年代初有个寺庙叫庆寿寺,因这寺有双塔故叫双塔寺。这座寺庙始建于金代第六位皇帝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号称天下第一业林。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大都城时,寺庙阻挡了南墙之路,元世祖诏令城墙南移,把寺庙圈裹入内。明朝城墙又南移至宣武门一线,这里才始称长安街。这塔是元代遗物,燕京十景就有它。听老人儿们说,那时,在早晨太阳似出似不出的时刻,站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老长安戏院门外朝东看,就会看到那两座塔,一在路南,一在路北。由西向东走,临近塔的时候再看,两座塔原来都在路北的庆寿寺里,而且挨得挺近,仿佛长幼相依,您看多美啊!</p>
<p> 扩修长安街、建电报大楼,这塔就拆了,拆了可就这辈子都没了!没有了!</p>
<p> “电报大楼建筑面积20100平方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生产辅助面积987.87平方米,连同中央塔钟部分总高度为73.37米,主楼东西长101.3米,南北宽18.1米,连同平台女儿墙高35.75米;大楼主体7层,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2层以下中部向后凸出形成礼堂,从上向下俯视,整个建筑呈“山”字形。大楼中间部分6层以上为钟楼,装有四面塔钟。楼体立面处理平实简洁,中部是高大的空廊,突出营业大厅的主要出入口,同时使钟塔与整个建筑有机结合。2层以下为花岗石贴面,2层以上为面砖贴面,花锤剁斧石镶边。外墙面为浅橙黄色,门窗为浅草黄色,色调和谐明快”。这是抄来的数据,放在这里,也可供大家参考。<br/> 到了电报大楼就总想进去,尤其是夏季天儿,因为它的高、深,里面儿凉快。在记忆里,好像一直没有见过电报大楼的关上门儿是什么样子。上了台阶儿进去,是高高的大厅。它有七层,可咱这辈子就见过一层。是大理石的地面,工作台面儿也是大理石的。我记得是深颜色的,显得凉快,可能也有这个原因。进门儿这个厅,中间儿是办理什么业务的,两翼各有一小厅,是长途电话厅。从这个厅再往里引申,又一个大厅,就是寄信啊、发电报什么的。在中间儿填写各种单据,然后到四边的工作窗口去办理。都是大理石的台面儿,上面是金色的金属架,嵌着玻璃成为窗口。打电报得先填单子,一格一字,标点也算,记得好像按每字七分钱算,还不能写太多。地址另算。因此,发个电报还得好好推敲怎么写才明白还省钱。把单子给营业员,她就发报,看半天也没看见她是怎么发的,待会儿就告诉您,已经发走了。我站在旁边看着,眼前仿佛就看见那字在天上飞,飞走了,不见了,电报就发走了。</p>
<p> 在电报大楼寄信、发报,是经常的事儿,但有两件事在我的心灵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痛楚:</p>
<div>
<p>一件是在那儿把姐姐心爱的奖品——一支英雄钢笔给弄丢了-------,而姐姐在唐山大地震中离开了我们-------。还有就是在文革中,爸爸已去了文化部干校,后来说无辜的妈妈也必须去。想到从来没有离开过家的妈妈,就要一人随队远行,我心里总是很担心。不大的我,想起了给爸爸打电话。都说夜里打电话便宜,我就在夜里去了电报大楼。也是要先填写地址、电话------,现在想,那会儿有多傻,很久没见到爸爸了,我根本不知道爸爸的地址、电话,只是添了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交单后给个号,就去等了。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是玻璃的,每间里面有部电话。他们给你接通后,喊你的号,让你去几号小间,你就去那里通话。我等啊等,坐着睡着了,醒来,着急已叫过了号,问问,没有。一直到天亮了,我才失望的回去-------。</p>
<p> 时光过得快啊,长安街几经变迁,电报大楼也有数十年没进去过了,电报日益消失,长话也早挪到了长话大楼,现在大家都有了手机,恐怕长话楼也失去了意义------。</p></div>
<p> ---------。</p>
<p> 夜已深,风更轻,电报大楼的身影已隐隐的落在了首都民航、图书大厦的后面,从楼的间缝里,我看到了电报大楼的钟 ,它已由刚建成时古铜色的钟面,白色的指针,经“文革”时,白色的钟面,红色的指针,改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白底钟面和墨绿色指针。分针一下一下的跳跃着前进,我耳边似乎又响起了电报大楼的钟声。是啊,凡是在北京生活、成长的人,没有不知道这一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每天早7点到晚10点,方圆五里都能听到悦耳的钟声。几代人随着它的清脆响亮,生生息息。现在环境拥挤了,空气噪杂了,声音已经不再多听见了,想想,好像就在它的旁边,也似乎没有了感觉-------。</p>
<p> 慢慢走回家,我多想,在明天清晨,听着电报大楼的钟声开始一天的生活-------。</p>
<div>
<p><br/><br/></p></div></div>
<p>夏天附近居民乘凉的最好选择:电报大楼,民族宫,水产部大楼~~~~</p>
<p>家里唯一闹钟,马蹄表停摆时最准的计时器。</p>
<p>淘气的孩子心急火燎往家赶的催命符:)</p>
老鸵鸟
发表于 2009-7-12 08:2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横窗瘦影</i>在2009-4-10 23:38:00的发言:</b><br/>
<p> </p>
<p>首都西面紧贴着是个卖小吃冷饮的,再西是“高台阶”~~~~~饭馆,字号叫什么不记得了,反正大家都叫它高台阶,就算夜里二点也卖吃的:)记得最清的就是插队走时,与几个朋友很晚了,在高台阶喝酒,然后坐10路车去北京站,很凄苦,还有几分悲壮~~~~~~呵呵,现在想起来当然是挺好笑了:)</p></div>
<p>这段经历,我也有过。</p>
<p>那时我们是去永定门坐慢车。发车时间晚上11:55.临行那天事先和哥们约好一个时间。晚饭在家匆匆吃过,为不影响家人第二天上班,早早辞行,就在这种店里大家集合,集体回村。心情很复杂。</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2 07:28:00
朋友好!电报机我就不懂了,但小时候到少年宫去学发报,嘀嘀声长长短短,就是不同的字符,很好玩的,可惜现在全忘了:))
路丁
发表于 2009-7-19 23:44:00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92340274406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92343125521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92343389985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192343588792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心一
发表于 2009-7-20 00:03:00
<p><strong>一所闪光的邮局</strong><br/><a href="http://www.chinapost.com.cn/upuxx/union/number2/c-35.htm"><u>中国北京西长安街邮政局</u></a></p>
<p> </p>
<p></font></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200418567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2004453038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心一
发表于 2009-7-20 00:07:00
<p>当年,我为了买这种杂志,认识了西长安街邮局:</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2005394284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9-7/200972005396779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
路丁
发表于 2009-7-19 23:35:00
<p> <strong>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西长安街邮电局)</strong></p>
<p> </p>
<p> 长安街的拓拆,首当就该写到这西长安街邮电局。久久不肯去提,都是因为心痛。一百多年的历史,就这样一镐下去,轻而易举的被砸出一个大洞,随即消失,看来历史也是很脆弱的啊!</p>
<p> 朋友说到这儿,就写到这儿吧。</p>
<p> 本来是利利坦坦的六部口儿,不长,站南望北、站北望南,都能一眼到底。</p>
<p> 小时候常走的是绒线儿胡同,因为那里住的同学多。住户儿不少,却清清静静,尤其是早晨。若不是有个四川饭店,若不是那时的四川饭店业对外营业,醪糟、抄手、担担面------,再加上元宵节的汤圆儿,这西绒线儿胡同还真找不出点儿热闹劲儿来。7 路车一直走这里,过去是,现在还是。六部口儿那站的站台样子,现在还在脑子里印着。很简单,一个站牌儿、便道儿旁边是住户家,小门儿,从不见开。斜对着的北京市三十一中,那会儿是男校,学生没现在这么多,也没现在这么酷。三十一中挨过来就是六部口儿,干干净净,没有什么树木,夏天就是骄阳洒地。站在绒线胡同的六部口口儿,就望见了长安街的六部口口儿,说也奇怪,就是很少从绒线儿胡同穿到长安街上,也许是太秃净了吧?后来可不行了,依然没什么树木荫凉儿,可多了饭铺儿、烤串儿、果摊儿、赤膊、拖鞋------,是想直穿到长安街上却不敢走了。现在再想想,想走也没得走了------。</p>
<p> 西单邮电局,长安街路南、把着六部口北口儿的东南角儿上。建于1907年,守候长安街102年。说它是西长安街第一局、说它代表着中国邮政对外的形象、说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说它悠久的历史-------,不管说它什么,我只说它留在我心中的印象。守着西单,就习惯往北大街走,再加上在菜市场旁边就有个邮电局,连玩儿带逛就捎着把大人交给的邮寄的任务给完成了。直到西单这个邮局拆了,凭邮戳儿,这才往西长安街邮电局跑。第一次见到它,就从心里喜欢了这个地方,斜开的门儿,进去是宽敞的地方,清清爽爽打通的一大间,明亮的临街大玻璃窗,可能它的服务对象是像人大会堂、人大常委、中宣部、中组部等中央机关,因此平日里人不算太多,办个信件儿、报纸、邮票都挺方便。工作人员女同志多,谦逊和蔼,总是不紧不慢的跟您把事办妥。那年我去给在北大荒的兄弟寄包裹,买一个大布口袋,得缝起来,拿不好针的我急了一头汗还扎了手,那大姐笑眯眯的就帮我给缝好了,现在上哪儿去碰这好人去呐!朋友说了,在这邮局买杂志,真的,这里杂志真的是多,走进走出,随手就买一两本;还有邮票,您到这准能买上,申奥成功那年我想着买点纪念邮品,到这儿还挺轻松就买上了-------,虽然它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也是咱老百姓生活离不开的一个窗口啊!</p>
<p>没有了!随着第一镐的下落,这段历史就结束了,您走过长安街,再也看不到那斜开的门儿、再也看不到那一排六开的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绿色的中国邮政的标志!就这样结束了102年的历史!</p>
<p> 这段话记不得是谁的了,“位于国家大剧院西北侧的胡同群部分被拆除后,从西向东走来是能够提升西单一线观光国家大剧院的能见度,也能远眺人民大会堂。”拆胡同,拆拆就拆到长安街上来了,北京绵长而优雅的文化历史都被这钎镐掘土机埋没在了残砖碎瓦之下,能见度真这么重要吗?!</p>
<p> 一次次心的抽搐,已不知道什么是心痛,边写心还是痛。拾起吧,拾起这记忆中的印象,老北京的文化,就总是印在了我们的心中,不会丢掉了。</p>
<p> 关于西长安街邮电局的拆迁,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和一个青年:</p>
<p>青:“为什么要拆?”</p>
<p>老:“为大庆,要拓宽马路,六辆坦克才能一起走动。”</p>
<p>青:“就因为要多跑些坦克,这些上百年历史的东西就可以随便拆了?”</p>
<p>老:“那些人可不比你们年轻人懂想------。”</p>
<p> 忽然想到,西长安街邮电局开拆那天是4月1日,有这么开玩笑的吗?!</p>
路丁
发表于 2009-7-24 09:56:00
<p> <strong>印象总在记忆中——长安街(长安大戏院)</strong></p>
<p> </p>
<p> 其实这一条街,也就是我们誉其为“中国第一街”的长安街,从存在到如今,反反复复、长长宽宽,已不知修拓了多少次,也就不知有了多少历史,又失去了多少历史。一朝一朝、一代一代,自己经历的印象,扑朔着出现在自己的记忆之中。谈古说今,有多少是前辈的记载,有多少是自己的印象,就这样一辈辈的传了下去。</p>
<p> 从一条窄窄的不足四里的土路,到如今绵延百里,还不知足其宽的样子,有多少胡同、四合院的史迹,有多少百姓文化的乐趣,早就垫铺在我们每日一起一落的足下,随着我们奔跑的光明,发出痛苦的呻吟,谱曲着历史的奏鸣。</p>
<p> 一镐镐的下去,一锹锹的挖起。一镐镐下去,把历史凿的千疮百孔,一锹锹挖起,把历史撒的零落残痕。我们无力阻挡掘土机的钢牙铁臂,但我们可以拾,拾起记忆中的印象,把印象永远留在记忆里。像那几百年的老树,根已深深地扎在了古城的沃土中,枝干芽叶就伸展在古城的空间,每时每刻沐浴着古城的风露,每日每月目测着古城的往来。年年岁岁的记载,当过去的一切都从眼前消失的时候,在徐徐的清风之中,还可以把深埋在地下的瓦砾的声音,通过根、枝干、树叶编成音符,伴随着老北京的声音,震荡在古城的上空。不信,您在安静的时候去听听,听那些古树的叶声,丝丝的、啜啜的、簇簇的:有老街坊的问礼儿声、有孩子们滚的铁环声儿、跳皮筋的歌谣声儿、卖小金鱼儿的吆喝声儿,磨刀的喇叭声儿、鸽哨儿的嗡嗡声儿--------,您想听什么,就去那老树底下,静静的、都能够听到,那会儿,您会觉着就好像自己行走在那条古道儿里,那条记忆的古道儿里------。</p>
<p> 又到拆拓的地方看了看,灰色的花墙终于也去了,那一片儿就算是没了。往回走,空旷茫然,还好,还能感到周围的空气。</p>
<p> 就站在了西单十字路口,看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个个陌生的面孔,仿佛在一个大戏台上舞过------渐渐的,耳边由远而近响起锣声鼓点儿罄罄锵锵,生末净旦丑影子开始在眼前晃动——想起了长安大戏院。</p>
<p> 看来建筑物似乎也有双隐性的翅膀,等我知道时,本来在西长安街路南的长安大戏院就已经“飞”到了东长安街路北去了,那是1996年9月27日的北京金秋。至今也有了十几年的历史。新长安戏院我去过一次,老长安戏院我去过两次,有人说新长安戏院保留了老戏院的古朴、典雅的民族风格,在我所看,就拿前区的红木桌椅、手绘婴戏图案茶具、清宫食点,老长安戏院也没福分跟他相提。坐在根据人体曲度设计的座椅上,看着老曲目,怎么心里就想着在老长安街戏院里滋味儿------。</p>
<p> 历史上,老长安街戏院就在长安街西单十字路口的东南几十米,开幕日期是1937年2月24日。这里还有点故事:按清代剧场的习俗,戏院建筑落成时都有一个仪式叫做破台,就是以假扮神来驱赶假扮鬼,免除日后真鬼带来的厄运。这仪式一直延续到长安大戏院落成时还受到尊重。长安大戏院这块儿地方原来是“日升杠房”(卖寿衣办丧事的)的库房,加之破台仪式后,那个扮鬼的演员说他破台时真看见了鬼,很不吉利,开张了,人家名伶都不愿意来这儿演,看来真有点出师不利。当时北京有个“铁嗓青衣”叫王玉蓉,十九岁来京拜当时一代名师王瑶卿,入王门。大戏院开台,正值出徒之时,师傅说,咱就成立个班子唱戏园子的开台戏去,人家怕鬼咱就打鬼。出了告示:“由王瑶卿为徒儿把场,亲自上台”。结果一炮唱红,后以“王八出”(一气呵成八出戏)闻名遐迩,长安戏院上下坐满,师傅也得了个“把场”的新名词儿,还推广到了外地------。当然,也架不住掌柜的会经营,杨氏财主四川人的儿子——杨守一,他本身是有名的票友儿,他有钱就赚,因此当时长安戏院除了黄金时间演京剧,其他话剧等也都演,生意一直兴隆。因为戏院的地点太好了,当时的名角儿像金少山、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谭富英、李万春、郝寿臣等都来这儿演出。后来,渐渐地,长安戏院附近的哈飞戏院、新新大戏院都转为演电影了,这长安大戏院就成了一家长期上演京剧的剧院。老北京也没有不知道这长安大戏院的。</p>
<p> 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个京剧迷,有时高兴,喝点小酒,微醺之状,就是一人躺在床上,手拍着鼓点,微笑着唱他那几句,有板有眼的,挺好听。那会儿在家我最小,也就乖乖的坐在父亲旁边听着,听听就会唱了,有时会跟着来两句。父亲高兴了,竟然一次买票带我去长安戏院看戏。当时小小的我,除了高兴还是高兴,早早儿的就在胡同口儿等着父亲下班儿回来。现在的眼光,那时长安戏院的门儿很破,正门儿在长安街上,进去可得走个十几米才到了剧场里,后来才知道,那会儿也有这地价儿的问题,街面地价儿贵,剧场褪后能省钱。座位挺挤,有一层楼座儿,舞台忒高,我都快躺倒座儿上------,那会儿谁还顾得这些呢,梅兰芳的《贵妃醉酒》,人说内行看门道儿,外行看热闹儿,我是看着梅大师的扮相儿、身段儿、唱腔儿——呆了。整出儿戏下来,我一动没动,一声儿没吭,父亲看看我——也呆了-------。从此喜欢了梅兰芳,喜欢了京剧。</p>
<p> ------。</p>
<p> 再一次去长安大戏院是在那次运动之后了,父亲已离我们而去。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已从舞台消失,京剧艺术也渐渐在国人中淡去。长安大戏院演电影,我工作了,兜儿里有了俩钱儿,看着母亲操劳渐衰的身影,我买了电影票,还有同院儿的几十年的老街坊,一个孤寡老人。</p>
<p> 两个老人兴致勃勃地随我来到长安大戏院,对她们也是有生第一次进这戏院,看的宽影幕《清宫秘史》,戏院里人不多,我买的是楼上的票。这时的长安大戏院与我第一次来时已大不一样,刘晓庆莺啼般的歌声回荡在剧院的空间------。</p>
<p>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听母亲和邻家老人在聊天儿,她们看过周旋和舒适演的《清宫秘史》,------倒是对长安大戏院又纷纭了一番,最多的两个字是:惬意--------。</p>
<p> 再后来就是萧条,长安大戏院还不如它两旁的食品店、包子铺热闹------,再后来就又回到了长安街的改造,1989年西长安街西单路口改造,修建首都时代广场,我们记忆中的这一个角落、连同长安戏院就从历史的图籍中彻底的消失了。</p>
<p> ------。</p>
<div>
<p> 很长一段时间,长安大戏院销声匿迹。直到1994年,不知什么原因,北京的媒体忽然想到还有个长安大戏院,这样,到了1996年9月,在东长安街路北,有了现在这座富丽堂皇的新长安大戏院。就这样,它离开我们整整七个年头儿,它离开长安街也整整七个年头儿。那几年,人们提到长安的是:号称“中国第一街”的长安街竟容不下一个长安大戏院!回过头来看如今长安街的拓拆:偌长偌宽的“中国第一街”——长安街,能容下什么呢?!</p>
<p> -----------</p>
<p> 醒过梦儿来了,转身儿,回家!</p><br/><br/></div>
路丁
发表于 2009-7-24 09:4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一</i>在2009-7-20 0:07:00的发言:</b><br/>
<p>当年,我为了买这种杂志,认识了西长安街邮局:</p>
<p><br/><br/> </p></div>
<p>都是爱学习的人,感谢那时的科普杂志,让我们有了这样多的知识。我也在那儿买过这本杂志,那会儿这种书看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