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 22:46:20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3 12:44:27的发言:</b><br/><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8/2007831243146472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strong><font size="6">请大家仔细看看、想想,或许能发现自己当年的身影。</font></strong></p></div><p>照片后面的碑</p><p>卢沟晓月吗?</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0:02:43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油油</i>在2007-8-3 23:48:55的发言:</b><br/><p>照片后面的碑</p><p>卢沟宵月吗?</p></div><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提醒专业人士:是“卢沟晓月”。我光看“人”啦!不提醒还真没注意背景……</strong></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青山</i>在2007-8-3 23:58:55的发言:</b><br/><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2b2bd5" size="6"><strong>提醒专业人士:是“卢沟晓月”。我光看“人”啦!不提醒还真没注意背景……</strong></font></p></div><p>呵呵,卢沟晓月,晚上喝了点,有点晕,特意看了卢字,却忘记了晓</p><p>哈哈,碑毁的够戗</p><p>这场运动毁了爷爷,毁了我的家</p> 毁了我爱的多少人类智慧的结晶啊
回复:油油!!!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油油</i>在2007-8-3 2:57:58的发言:</b><br/>我妈妈也是51年,内蒙古建设兵团,2师12团,8连</div><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d2bd5" size="6">2师12团,是不是工业团?你听妈妈说过吗?我是2师14团4连,种了几年水稻、油葵(榨油用的葵花子儿)。</font></strong></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青山</i>在2007-8-4 0:07:26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d2bd5" size="6">2师12团,是不是工业团?你听妈妈说过吗?我是2师14团4连,种了几年水稻、油葵(榨油用的葵花子儿)。</font></strong></p></div><p>8连,战备农业连</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油油</i>在2007-8-4 0:18:33的发言:</b><br/><p>8连,战备农业连</p></div><p></p>战备农业连是类似俺们黑龙江兵团的战备值班营的性质吗?问问您母亲,那里距边境有多远?是农业种植连还是牧业连?发枪了吗? 在北大荒,虽然俺们师团是个大粮仓,各种粮食应有尽有,经常要被调运到外地支援灾荒,但是俺们还是遇到过几次饥荒,以致曾经尝过被饿晕过去的滋味,一次是俺们到山里执行伐木任务,收工时连里要求每个人随身拉回两根小杆,说是小杆,实际就是长六七米,碗口粗的木头,开始还不觉得什么,十几里地,咋走不就一会能到吗?可是那天不知咋回事,全排大部分人都感到了饥肠辘辘,走不动了,远远地看着连队宿舍的灯光如同萤火虫一般在黑幕中一阵阵闪烁,人们走走停停,渐渐地就拉开了距离,任凭你咋说教、鼓动,双腿就如同灌了铅水一般,沉重无比,有些战士倒在草坨子里一个劲地喊着“俺不行了”、“俺饿啊”、真像红军长征过草地一般感觉,俺当时总觉得自己身大力不亏,没想到“远道无轻载”,也累的躺在草坨子上,昏昏欲睡过去。后来连里炊事班和其他排的战友打着马灯出来找俺们,才把俺们扶回去,俺们看到炊事班丰盛晚餐,没有一个人有精神头大吃大喝,全是一头扎进炕头呼呼睡死过去,司务长指着俺们的酣睡不醒的样子说,这就叫作“饿过劲”了,等他们歇息一会再说吧。俺在睡梦中曾经突然醒了抓起馒头啃了一口又倒下继续睡。后来虽然俺们总是跟人们开玩笑说: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但是俺还是感受到了在饥饿中人们的心理求生的欲望。 69年中苏边境吃紧的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兵车军列通过,俺们全连都拉到铁路沿线昼夜守护着、巡逻着,看到敞篷军列上的坦克和大炮,俺们那些知青们感到非常振奋,也同时感到了历史责任。后来俺有机会参加国防线路的架设,到虎林前线去了一次,俺们看到二线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无数的野战部队,他们和衣而睡,许多四川兵不知道防冻知识,把手脚全冻伤了,那些战车日夜开动着,一熄火在冰天雪地中就很难启动了,不让起火做饭,全是吃压缩食品和罐头,好在战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俺们在东牡铁路上看到缴获的俄军坦克(后来展览在军博),心中同样荡漾着胜利的喜悦。 在知青中,当时流传过一句话:与祖国同在!俺不知道它的出处,但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时时告诫过自己,为之奋斗过。后来,孩子到大洋彼岸去留学、移民,俺送给他还是这句话,希望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父老。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3 12:44:27的发言:</b><br/><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8/2007831243146472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strong><font size="6">请大家仔细看看、想想,或许能发现自己当年的身影。</font></strong></p></div><p>还是老三,油油强,我年老昏花,犯糊涂了。这是文革初期的红卫兵长征队,这只队伍女将真不少</p><p>他们挎的军用水壶,毛巾,棉大衣(最前面披的),水杯等等生活用品都是公家发的,途中有红卫兵接待站接待,吃饭不要钱</p><p></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3 16:25:39的发言:</b><br/><p>那个年头工作队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来了两个复原军人到我们队蹲点,他们好像是63军或是65军的,其中一个就住前堡火车站附近,叫狄振,有一次路过,还到他家去过。我们开玩笑,说是地震了。有时在田间地头,他常常用扁担、铁锨比划刺杀动作。老鸵鸟,你认识他吗?</p></div><p>马达:这个狄振还真不知道。咱们那里基本上每个村只有一两个姓,比如前堡的荆、赵、李;后堡的丁;水桶寺 的李;水磨口的范。这个姓很特别,不知是哪村的。</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8-4 7:02:54的发言:</b><br/>在知青中,当时流传过一句话:与祖国同在!俺不知道它的出处,但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时时告诫过自己,为之奋斗过。后来,孩子到大洋彼岸去留学、移民,俺送给他还是这句话,希望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父老。</div><p>心灵之花:这句话太好了,我们应当记一辈子。这就是知青和“愤青”的区别。其实,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咱们也没有多大,十几岁的样子,可是,我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感受与现代青年有太大的差别。</p><p> 当时,国民经济几近崩溃,是我们以将近千万青年,和全国父老一同度过那最艰难的年代;如今回首,我们可以自豪。</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8-4 6:50:38的发言:</b><br/>69年中苏边境吃紧的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兵车军列通过,俺们全连都拉到铁路沿线昼夜守护着、巡逻着,看到敞篷军列上的坦克和大炮,俺们那些知青们感到非常振奋,也同时感到了历史责任。后来俺有机会参加国防线路的架设,到虎林前线去了一次,俺们看到二线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无数的野战部队,他们和衣而睡,许多四川兵不知道防冻知识,把手脚全冻伤了,那些战车日夜开动着,一熄火在冰天雪地中就很难启动了,不让起火做饭,全是吃压缩食品和罐头,好在战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俺们在东牡铁路上看到缴获的俄军坦克(后来展览在军博),心中同样荡漾着胜利的喜悦。</div><p></p> <font size="4">心灵之花: 真羡慕你. 69年1号命令以后还到虎林前线去过. 我们插队的就没有你那么幸运了, 当时县里对我们传达说, 要打仗了你们知青都要把自己的血型验明白, 记好, 到时候要积极的献血. 说我们知青就是血库.</font> <font size="4">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8-4 6:50:38的发言:</b><br/>69年中苏边境吃紧的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兵车军列通过,俺们全连都拉到铁路沿线昼夜守护着、巡逻着,看到敞篷军列上的坦克和大炮,俺们那些知青们感到非常振奋,也同时感到了历史责任。后来俺有机会参加国防线路的架设,到虎林前线去了一次,俺们看到二线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无数的野战部队,他们和衣而睡,许多四川兵不知道防冻知识,把手脚全冻伤了,那些战车日夜开动着,一熄火在冰天雪地中就很难启动了,不让起火做饭,全是吃压缩食品和罐头,好在战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俺们在东牡铁路上看到缴获的俄军坦克(后来展览在军博),心中同样荡漾着胜利的喜悦。</div><p>看了<em><strong>心灵之花</strong></em>的帖子<em><strong>,</strong></em>让我想起雁北当年的备战。我有几次去火车站接人,发现竟然是同样的军列,上面有坦克、火炮,在京包线上往返运动,那个时候不懂军事上的用诈,后来才明白,这种频繁调动是做给苏联人看的,包括38军冬季野营拉练,走到哪里都要到处刷标语,落款是4800部队。老鸵鸟离车站近,对军车隆隆一定有印象。</p><p>说起4800部队,还想起一段历史。68年38军调防保定拱卫京城,4800部队的代号风云一时。文革几年,大学生们由于一时无法毕业,经济上受损失,于是,一些学生跳出来贴大字报,要求李先念派5400部队支左,当时大学毕业工资是54元,故有此说。</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古刹听松</i>在2007-8-4 8:35:05的发言:</b><br/><p>他们挎的军用水壶,毛巾,棉大衣(最前面披的),水杯等等生活用品都是公家发的,途中有红卫兵接待站接待,吃饭不要钱</p><p></p></div><p> <font size="4">古刹听松: 记得刚开始在红卫兵接待站吃饭是不要钱的, 后来就要打条了, 到我们插队前, 条子都转道了学校, 要求归还.</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p>那个年头工作队特别多,记得有一次来了两个复原军人到我们队蹲点,他们好像是63军或是65军的,其中一个就住前堡火车站附近,叫狄振,有一次路过,还到他家去过。我们开玩笑,说是地震了。有时在田间地头,他常常用扁担、铁锨比划刺杀动作。老鸵鸟,你认识他吗?</p><strong>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8-4 8:42:04的发言:</strong><br/><p>马达:这个狄振还真不知道。咱们那里基本上每个村只有一两个姓,比如前堡的荆、赵、李;后堡的丁;水桶寺 的李;水磨口的范。这个姓很特别,不知是哪村的。</p></div><p>“狄振”这两个字不知是否准确,他们是军队转业的连排级干部,不是天镇本地人,是外来户。现在想不起是什么工作队,到我村住过一段时间。那个时候工作队名目很多,记不清楚了。</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19:52:03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行人</i>在2007-8-4 18:44:46的发言:</b><br/><p> <font size="4">古刹听松: 记得刚开始在红卫兵接待站吃饭是不要钱的, 后来就要打条了, 到我们插队前, 条子都转道了学校, 要求归还.</font></p></div><p>串联开始的时候真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签个名就行,后来条子都回来了,竟然有人冒充我的名字白吃白喝,真是有口难辨。好在也没有人真正要还钱,稀里糊涂就过去了。</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4 18:56:28的发言:</b><br/><p>串联开始的时候真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签个名就行,后来条子都回来了,竟然有人冒充我的名字白吃白喝,真是有口难辨。好在也没有人真正要还钱,稀里糊涂就过去了。</p></div><p>互相冒充的人多去了,真假难辨,都赖着不还了,但也有学校把借条转到父母单位的。</p><p>你照片的黑大衣我也借过,后来我真的寄还了,但是那个接待站竟然还发信来要,气人不气人</p><p>也有狡猾的,我在厦门接待站看到个带着所谓“北京东方红外国语学院”的校徽学生写借条时就填写“北京东方红外国语学院”。接待人员问他的真校名,他拿着盖“北京东方红外国语学院”的章的战斗队的介绍信说,“原来校名是修正主义,已经没了,你想翻案啊。”吓的接待人员乖乖的借他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19:31:24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8-4 18:56:28的发言:</b><br/><p>串联开始的时候真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签个名就行,后来条子都回来了,竟然有人冒充我的名字白吃白喝,真是有口难辨。好在也没有人真正要还钱,稀里糊涂就过去了。</p></div><p></p> <font size="4">马达: 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事. 冒充你就是同学, 否则怎么能写的这么清楚.</font> <p><strong>说明:</strong>前面贴了两张文革时期的照片,是从 本网站<a href="http://bbs.oldbeijing.net/index.asp?boardid=16&page=1">图说-老北京 (非原创区)</a>上宕下来的,原题目是“<strong>一组超级清晰文革照片”</strong>后面有说明,照录如下:</p><p> 这些都是因外宣工作的需要,由《人民中国》摄影记者翁乃强用专业彩色反转片拍摄的.<br/><font face="宋体" color="#000000" size="3"> 无论从质量、构图和内容,这些独一无二的照片都是历史的珍品。<br/> 虔诚与热情,真纯与狂热,压抑与冲动,沉默与暴力……构成了属于那个年代特殊的氛围、声音、情调和色彩。</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8-4 6:50:38的发言:</b><br/>69年中苏边境吃紧的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兵车军列通过,俺们全连都拉到铁路沿线昼夜守护着、巡逻着,看到敞篷军列上的坦克和大炮,俺们那些知青们感到非常振奋,也同时感到了历史责任。后来俺有机会参加国防线路的架设,到虎林前线去了一次,俺们看到二线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无数的野战部队,他们和衣而睡,许多四川兵不知道防冻知识,把手脚全冻伤了,那些战车日夜开动着,一熄火在冰天雪地中就很难启动了,不让起火做饭,全是吃压缩食品和罐头,好在战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俺们在东牡铁路上看到缴获的俄军坦克(后来展览在军博),心中同样荡漾着胜利的喜悦。</div><p></p>缴获的坦克是T-62,是一名叫华玉杰的火箭筒手打的,以我们当年40MM火箭筒的水平,在正常距离下(100米),无法击穿T62的装甲,华英雄距敌8米射击,将坦克击伤,乘员逃跑时被击毙。苏军怕坦克被缴获,用炮轰击,炮弹将冰面炸开,使其沉入江底。我方为获取战利品,又组织了一次反击,在炮声隆隆中利用夜色将坦克从江底拖回。我军70年代中期装备的69式坦克,就是仿制T-62,流线型的设计与前者如出一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5 0:03:59编辑过]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8/200784235391833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这是在军博展览的T-62,就是心灵之花看到的那个战利品。</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4 23:55:50编辑过]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8/2007842356446015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8/200784235717735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两个69式坦克的照片,下面一个是卖给伊拉克的,让美国佬打得惨不忍睹,说起来话长,要专门开一个军事帖子。<br/></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8-4 6:50:38的发言:</b><br/>69年中苏边境吃紧的那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大量的兵车军列通过,俺们全连都拉到铁路沿线昼夜守护着、巡逻着,看到敞篷军列上的坦克和大炮,俺们那些知青们感到非常振奋,也同时感到了历史责任。后来俺有机会参加国防线路的架设,到虎林前线去了一次,俺们看到二线的原始森林里隐藏着无数的野战部队,他们和衣而睡,许多四川兵不知道防冻知识,把手脚全冻伤了,那些战车日夜开动着,一熄火在冰天雪地中就很难启动了,不让起火做饭,全是吃压缩食品和罐头,好在战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俺们在东牡铁路上看到缴获的俄军坦克(后来展览在军博),心中同样荡漾着胜利的喜悦。</div><p>记得69年底70年初,那时中苏边境非常紧张,有一天晚上我们搞了一次战备演习,当时告诉我们,苏联有小股部队入侵,让我们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点待命,以配合大部队行动,然后发了几只38大杆,开始在茫茫雪夜中奔跑,我深一脚浅一脚的,既紧张又害怕,一会儿就跑不动了,心中不停的默念''下定决心'',可腿就是迈不动,后来我发现跟不上的不止我一个,最后终于传来了卧倒的命令,总算可以趴在雪地上休息一下.事后告知是演习.</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西部人</i>在2007-8-5 18:56:02的发言:</b><br/><p>记得69年底70年初,那时中苏边境非常紧张,有一天晚上我们搞了一次战备演习,当时告诉我们,苏联有小股部队入侵,让我们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地点待命,以配合大部队行动,然后发了几只38大杆,开始在茫茫雪夜中奔跑,我深一脚浅一脚的,既紧张又害怕,一会儿就跑不动了,心中不停的默念''下定决心'',可腿就是迈不动,后来我发现跟不上的不止我一个,最后终于传来了卧倒的命令,总算可以趴在雪地上休息一下.事后告知是演习.</p></div><p></p>也不知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们插队的地方敌情非常多,传说也多,一会儿有传单,一会儿抓住苏修特务,也不知是真是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警惕性格外高。我们村一个知青的照相机也被认为是特务工具,至今提起还是笑话。 <p>老鸵鸟,离开天镇有几十年了,前些年忙于生计,天各东西,现在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插队朋友,还能依稀记起前堡、后堡几个同学的名字,主要是二龙路中学的,请你帮助核对。</p><p>刘锡武、刘毅宁、高桂英、刘体华;颜红星。二龙路中学分在城关公社李家庄还有一些,如:谷秀英、钱小明。</p> 在这,俺讲一个自己在文革中亲身经历的事,那就是参加66年毛主席接见全国红卫兵的接待组织工作,前后八次接见,俺参与了六次,俺在学校里主要负责红卫兵的食品供应,当时学校中的人大部分都到外地停课闹革命,大串联去了,整个学校空荡荡的,全部教室都用来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红卫兵,每天拿着清点造册的人名单,到和平里附近的所有大小饭馆、餐厅、食堂派送食品加工单,基本上是供应一顿早餐,每人一份,每份是两个烧饼夹一个油饼,俩小块酱疙瘩,而为了这一顿早餐(实际是晨餐,每次都是天不亮,就要在红卫兵上车出发前发到每个人手中),俺们要连夜突击生产烧饼和油饼,有时人手不够时,还到通县、大兴等地临时借调大师傅进京支援,每位师傅四个烧饼炉子,连做带烤,一个人一晚上要流水作业完成上千个2两重的烧饼,你要是在师傅旁边看热闹,那你准能看出名堂来,就说出炉的烧饼在师傅手里,拣一个向后扔一个,连头都不回,全都准确无误地扔进身后的大笸箩中,而且一个不多一个不少,你要啥时取货他准能按时完成,保质保量,因为是政治任务,一点都不敢马虎。取货全用工地上借来的手推车往学校推。那时红卫兵来北京吃饭是不要钱的,但是可以象征性地收取各地的粮票,多少不限,后来接待工作完了,俺们要把收上来的粮票整理打包上交时,俺真是开了眼了,全国的粮票大汇集,什么样的都有,如果现在办个展览那是最全的一套了。 俺记得当时还对40火箭筒射击坦克的性能做过模拟性改进,由于苏军坦克炮塔的流线型设计,一般锥状火箭弹头不易接触到坦克,命中率低,后来兵工厂的人在弹头上加装了一个塑胶帽,就像小孩玩的玩具手枪射出的木棍粘胶头一样,牢牢地吸在坦克钢板上,靠撞击产生高温高压,熔蚀甲板,引爆坦克弹药,杀伤乘员,达到射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