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马达
发表于 2007-7-24 11:55:00
拉风箱、煮山药蛋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妇女在锅台上表现出来的精干,令人赞叹。一个家庭主妇,一边拉风箱,一边淘米(小米)、做菜,忙的时候用两腿夹住风箱拉杆,使风箱杆不停地运动,还要用煤铲加煤,转眼间,全家的饭就做好了。再穷的人家,锅台总要干干净净,甚至油光光的,那是家庭主妇展示自己勤劳贤惠的地方。我92年曾经和老唐回到鲍家屯一次,风箱已改成鼓风机,虽然没有摆脱贫困,但生活改善了很多。
m马达
发表于 2007-7-24 12:0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7-24 10:35:41的发言:</b><br/><p>其实,当地的山药蛋千真万确非常好吃,但是,吃山药蛋的传统却是无奈之举使然。我们下乡时,当地的人均口粮为毛粮(即未加工去壳的原粮)是280斤左右,副食基本没有,那是一个人一顿饭能吃一斤粮平常得很,可是没有粮食,只得在农活不多时,以土豆代替粮食。我见过我们村老乡冬天的晚饭,就是一大铁锅山药蛋加胡萝卜,煮熟,放到一个大瓦盆里,摆在炕桌上,全家人围着吃。土豆皮和胡萝卜皮撕下来扔回锅里,等全家人吃完,锅里再加些水热一下,喂猪。</p><p>在城里时,我们都知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绝对不允许地主资产阶级复辟,让我们劳动人民“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但是面对自己亲眼看到的情景,真的怀疑了,莫非这种生活就已经是幸福生活?还是那头茬苦还没受完?</p><p>那时我们一直弄不通,为什么已经当家作主十七年的贫下中农,依然贫?以致不能果腹?</p></div><p>插队后,面对农村的现实,学生时期小布尔乔亚的狂热逐渐冷却,也有一批人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崭露头角。</p>
老鸵鸟
发表于 2007-7-24 15:0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7-24 11:55:15的发言:</b><br/>拉风箱、煮山药蛋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妇女在锅台上表现出来的精干,令人赞叹。一个家庭主妇,一边拉风箱,一边淘米(小米)、做菜,忙的时候用两腿夹住风箱拉杆,使风箱杆不停地运动,还要用煤铲加煤,转眼间,全家的饭就做好了。再穷的人家,锅台总要干干净净,甚至油光光的,那是家庭主妇展示自己勤劳贤惠的地方。我92年曾经和老唐回到鲍家屯一次,风箱已改成鼓风机,虽然没有摆脱贫困,但生活改善了很多。</div><p>马达这段描写真传神。记得老乡当时都是用一种黄色的草来擦锅盖,越擦越亮。除了马达描写的这些本事外,家庭妇女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带小孩。要一边烧火一边带着一个或几个拖鼻涕的小崽子。如果有哪个哭了,就从灶底下的草灰中掏出一个烤熟的山药蛋给孩子吃。</p><p>最令我佩服的是因为那时火柴(咱们那里也叫“取灯儿”)紧缺,家庭妇女每次生火时要求有绝对的成功率,她们能用一块报纸引燃灶火。</p>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4 18:4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猪871</i>在2007-7-23 22:43:20的发言:</b><br/><font size="5">能说说现在吗,或者是返城回来之后的那段经历。我们拥有的,我们不必觉得自豪,我们曾经有过奋斗,那也只是我们曾经受过的教育,给我们的动力。虽然到了这个年龄,无所谓什么成功,但是我依然觉得,之所以我们依然以知识青年自豪,那么,一是知识,一是青年,年龄可以老,但心态要端正,知识的更新,并不因年龄而设置分界线,而全在于自己的认识。乐知天命,并不是混吃等死。我还是希望,把对于未来的希望,也像对于写回忆文章的热情一样,也写一些得很有质量的作品,我想,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的素质。</font></div><p></p>很有见地!不过俺认为目前还没有到展示未来的时候,俺觉得俺们现在还是处于开拓、吸收和回忆的阶段,当大多数知青聚集在一起时,俺们的话题和思路自然而然地要延伸到未来,不必着急!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应当说是俺们国家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保留了传统,还具有老一辈所不具备的新思路、新观念、这代人由于丰富经历使得他们会写出非常有质量的作品来,这些作品将来自于生活。不要心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满功出细活。俺们要让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知青们来作文章的主笔,用生活的体验来书写历史。说心里话,俺这辈子虽说够不上当个作家,但平生最不怵的就是写文章,无论什么题材,都能写出来,但是俺不着急,俺想看看更多的知青们是怎样度过那一段艰苦岁月的,是怎样面对生活的;俺想听听更多的知青和他们的孩子们的心声。水到自然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4 18:46:43编辑过]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4 18:51:00
俺记得有一句话,叫做: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是谁说的?谁能告诉俺吗?
井儿胡同
发表于 2007-7-24 19:4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7-24 18:51:57的发言:</b><br/>俺记得有一句话,叫做: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这是谁说的?谁能告诉俺吗?</div><p><font size="4"><font face="隶书"><font color="#ff0000" size="6">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font></font></font></p><p><font size="4">这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重庆流传甚广的一幅对联。</font><font size="4">电影<舞台姐妹>的歌词里有。</font></p>
老猪871
发表于 2007-7-24 19:51:00
我坚决支持,搜集最真实的资料,用我们自己的笔,抒写我
老猪871
发表于 2007-7-24 19:51:00
我坚决支持,搜集最真实的资料,用我们自己的笔,抒写我
老猪871
发表于 2007-7-24 19:51:00
我坚决支持,搜集最真实的资料,用我们自己的笔,抒写我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5 06:54:00
在俺们那个煤矿里,由于井下工作条件的恶劣和危险,加上有粉尘、二氧化硫等毒气,历来是禁止女人进入的,当时文革时期讲究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妇女解放,但是矿里还是三令五申,不让女战士下矿。女战士一般在矿上从事的主要是后勤保障,炊事班、养猪、种菜,与煤矿最沾边的工种,适合女战士任职的就是发电机房、缆车开绞车的司机手以及矿灯的充电手。那时缆车房是在绞车架的后下方,虽然正对着矿井口,但是由于高高的缆车架挡住了司机手的视线,只能听井下和井口扳道工的指令,一般是用电铃声,约定俗成,凭着经验来操作,因此缆车司机手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会酿出不应有的事故,记得有一年夏季,太阳刚落山,缆车房女司机手在工作中,突然发现一条“烙铁头”从窗口伸进来,看着吐着信子的蛇头,女战士当时吓晕了,将手动刹车闸打开了,正在徐徐上升的重载矿车,一下之由上升变为停止,又突然变成下降,而且矿车就像一头脱开缰绳的野马一样,从矿上所有的人身旁飞驰而下,人们全惊呆了,一场恶性事故刹那间就要发生了,扳道工向井下疾呼着:“跑车了!”井下漆黑黑的,没有人回答,只听到井下发出了轰隆隆的闷响。待大家醒过味来,冲到井下一看,只是矿车撞的粉碎,好在当时巷道中没有人;大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再跑出井口,到缆车房一看,那位吓晕了的女战士还在颤巍巍地指着窗口:蛇!大家顺手指望去,窗外在夜幕下只有萤火虫在飞舞,那条闯了大祸的“烙铁头”早就悄悄地溜走了。
老猪871
发表于 2007-7-27 12:33:00
<font size="5">今年的8月24日,是黑龙江农恳局60年的大庆,有很多的活动,有去的吗.还有什么信息,请沟通.</font>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07-7-27 23:05:00
<p>老哥呀,“慢”工出细活啦,你也慢慢道来呦!</p>
古刹听松
发表于 2007-7-28 05:5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猪871</i>在2007-7-27 12:33:04的发言:</b><br/><font size="5">今年的8月24日,是黑龙江农恳局60年的大庆,有很多的活动,有去的吗.还有什么信息,请沟通.</font></div><p><font size="5">黑龙江农恳局60年的大庆,</font>十八集电视连续剧《龙抬头》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在国内各界引起了较好反响。我没全看,但是有关知青群体好象回避了,或许为突出主题还是有其他考虑。</p>
行人
发表于 2007-7-28 13:5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7-24 11:55:15的发言:</b><br/>拉风箱、煮山药蛋的日子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妇女在锅台上表现出来的精干,令人赞叹。一个家庭主妇,一边拉风箱,一边淘米(小米)、做菜,忙的时候用两腿夹住风箱拉杆,使风箱杆不停地运动,还要用煤铲加煤,转眼间,全家的饭就做好了。再穷的人家,锅台总要干干净净,甚至油光光的,那是家庭主妇展示自己勤劳贤惠的地方。我92年曾经和老唐回到鲍家屯一次,风箱已改成鼓风机,虽然没有摆脱贫困,但生活改善了很多。</div><p></p> <font size="4"> 马达; 看了对你们山西老乡的描述, 可见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 我们东北也是这样. 刚下乡女同学都怕挑水, 桶又大, 水井又深, 四丈深的井一口气都摇不上来, 换气的时候要使劲的按着, 否则就回把自己给打倒. 当时我们特别羡慕在辽河边上的同学, 他们不用挑水. 后来有机会去看了一次. 原来是因为水位高, 井就打在灶坑旁边, 用水的时候就用小桶现打, 省时省力. 但是冬天不能挖菜窖, 挖两锹就出水.看起来 ,各有利弊.</font>
和平苑
发表于 2007-7-28 17:20:00
<p>大家好!久违了。好长时间未到知青楼来,不经意间楼已盖至400多楼了,很是高兴。</p><p>看见心灵之花的<font color="#000000"><strong>“待大家醒过味来,冲到井下一看,只是矿车撞的粉碎,好在当时巷道中没有人;大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再跑出井口,到缆车房一看,那位吓晕了的女战士还在颤巍巍地指着窗口:蛇!大家顺手指望去,窗外在夜幕下只有萤火虫在飞舞,那条闯了大祸的“烙铁头”早就悄悄地溜走了。”</strong></font>的描述,我很好奇,想问下从井下到井口有多远的距离?</p><p>我们插队的地方见到蛇是家常便饭的事。我记忆中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我一个人到公社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间从沟里窜出一条一尺来长的蛇,横在了我行进的正前方相距一米多远的路中央,我一下愣住了,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天本人却是异常的冷静(因为我也有被吓得一滩乱泥的时候),我站在那一动也不动,蛇也昂着头横在那吐着舌头不动,就这样相互对峙着,忽然,我想起老乡曾经说过,见到蛇要对它吐口水它就会跑的。我对着蛇使劲地吐唾沫,我也记不清吐了多少口了,蛇才出溜一下窜到坡下去了。我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大气。</p><p>还有就是我们知青点有个男知青,他看见了一对交尾蛇,还把两条蛇给打死了,老乡们当时不停地说“这个背时的娃儿、这个娃儿要背时喽……”按照当地老乡的话看到交尾蛇要背时的,后来那个知青的运气是不太佳,找了一个外地女孩背井离乡后来又被那女的给甩了.再后来听说又下岗了,命运多舛呵.</p><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8 18:20:48编辑过]
行人
发表于 2007-7-28 19:4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和平苑</i>在2007-7-28 17:20:41的发言:</b><br/><p>我们插队的地方见到蛇是家常便饭的事。我记忆中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我一个人到公社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间从沟里窜出一条一尺来长的蛇,横在了我行进的正前方相距一米多远的路中央,我一下愣住了,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天本人却是异常的冷静(因为我也有被吓得一滩乱泥的时候),我站在那一动也不动,蛇也昂着头横在那吐着舌头不动,就这样相互对峙着,忽然,我想起老乡曾经说过,见到蛇要对它吐口水它就会跑的。我对着蛇使劲地吐唾沫,我也记不清吐了多少口了,蛇才出溜一下窜到坡下去了。我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大气。</p><p> </p></div> 和平苑: 我们那里的蛇也是多.的. 夏天的时候老乡家镜框的后面, 草堆下面经常可以见到. 我们那有一个说法, 蛇过道要下雨, 你们那有这说法吗.
西部人
发表于 2007-7-28 20:2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行人</i>在2007-7-28 13:57:23的发言:</b><br/><p></p> <font size="4"> 马达; 看了对你们山西老乡的描述, 可见农村妇女生活的艰辛. 我们东北也是这样. 刚下乡女同学都怕挑水, 桶又大, 水井又深, 四丈深的井一口气都摇不上来, 换气的时候要使劲的按着, 否则就回把自己给打倒. 当时我们特别羡慕在辽河边上的同学, 他们不用挑水. 后来有机会去看了一次. 原来是因为水位高, 井就打在灶坑旁边, 用水的时候就用小桶现打, 省时省力. 但是冬天不能挖菜窖, 挖两锹就出水.看起来 ,各有利弊.</font></div><p></p>是啊,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井边是一圈厚厚的冰,我第一次打水时,小心翼翼的走到井边,生怕脚下一滑掉到井里.我慢慢放下水桶往上打水,可辘轳摇了一半就摇不动了,手一软,辘轳的摇把就快速的打了回来,打在胳膊上,险些摔倒,吓的够戗,至今不能忘记.
行人
发表于 2007-7-28 20:5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西部人</i>在2007-7-28 20:23:15的发言:</b><br/><p></p>是啊,东北的冬天滴水成冰,井边是一圈厚厚的冰,我第一次打水时,小心翼翼的走到井边,生怕脚下一滑掉到井里.我慢慢放下水桶往上打水,可辘轳摇了一半就摇不动了,手一软,辘轳的摇把就快速的打了回来,打在胳膊上,险些摔倒,吓的够戗,至今不能忘记.</div><p> 西部人: 东北的冬天真冷.记得打水时, 如果不带手套, 手就回粘在水桶粱上, 冷呀. </p>
m马达
发表于 2007-7-28 21:15:00
当年的城市小姑娘,手无缚鸡之力,冰天雪地,面对几十斤的水桶和辘轳,确实难为她们了,火头军难当。
西部人
发表于 2007-7-28 21:1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行人</i>在2007-7-28 20:56:50的发言:</b><br/><p> 西部人: 东北的冬天真冷.记得打水时, 如果不带手套, 手就回粘在水桶粱上, 冷呀.</p></div>没错,冬天用没擦干的手去拉金属的门把,就会把手粘住,现在我和一些没去过东北的人说起,很多人都不信.
油油
发表于 2007-7-28 23:05:00
听妈妈说当时除了土豆没其他吃的
大青山
发表于 2007-7-28 23:28:00
回复内蒙古兵团都干啥;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心灵之花</i>在2007-7-23 20:15:01的发言:</b><br/><p>俺一直想知道内蒙兵团是以放牧为主,还是以种农作物为主,俺的许多校友后来连锅端到了白城地区半农半牧,生活也是非常艰苦。</p></div><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21ae6" size="7">我在的二师十四团是务农,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种水稻,生产的大米有一条红线,大伙儿叫“红线儿米”。在外行首长的指挥下,把不该种水稻的良田都“改造”成了盐碱地!!!</font></strong></p>
油油
发表于 2007-7-28 23:3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青山</i>在2007-7-28 23:28:43的发言:</b><br/><p><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21ae6" size="7">我在的二师十四团是务农,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种水稻,生产的大米有一条红线,大伙儿叫“红线儿米”。在外行首长的指挥下,把不该种水稻的良田都“改造”成了盐碱地!!!</font></strong></p></div><p>我妈妈是2师12团8连的</p>
大青山
发表于 2007-7-28 23:39:00
回复:没有粮食吃……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油油</i>在2007-7-28 23:05:26的发言:</b><br/>听妈妈说当时除了土豆没其他吃的</div><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21ae6" size="7">我们曾经连着吃了二十来天蒸南瓜加蒸土豆,原因是秋天“翻浆”,人、车都进不来,出不去,连队驻地成了孤岛。</font>
油油
发表于 2007-7-28 23:4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青山</i>在2007-7-28 23:39:03的发言:</b><br/><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421ae6" size="7">我们曾经连着吃了二十来天蒸南瓜加蒸土豆,原因是秋天“翻浆”,人、车都进不来,出不去,连队驻地成了孤岛。</font></div><p>妈妈说有驴车来送菜,但很长时间才来一次</p><p>她们就吃蒸土豆</p>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8 23:50:00
答复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和平苑</i>在2007-7-28 17:20:41的发言:</b><br/><p>大家好!久违了。好长时间未到知青楼来,不经意间楼已盖至400多楼了,很是高兴。</p><p>看见心灵之花的<font color="#000000"><strong>“待大家醒过味来,冲到井下一看,只是矿车撞的粉碎,好在当时巷道中没有人;大家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再跑出井口,到缆车房一看,那位吓晕了的女战士还在颤巍巍地指着窗口:蛇!大家顺手指望去,窗外在夜幕下只有萤火虫在飞舞,那条闯了大祸的“烙铁头”早就悄悄地溜走了。”</strong></font>的描述,我很好奇,想问下从井下到井口有多远的距离?</p><p>我们插队的地方见到蛇是家常便饭的事。我记忆中比较深的有两次。一次是我一个人到公社的路上,走着走着,突然间从沟里窜出一条一尺来长的蛇,横在了我行进的正前方相距一米多远的路中央,我一下愣住了,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天本人却是异常的冷静(因为我也有被吓得一滩乱泥的时候),我站在那一动也不动,蛇也昂着头横在那吐着舌头不动,就这样相互对峙着,忽然,我想起老乡曾经说过,见到蛇要对它吐口水它就会跑的。我对着蛇使劲地吐唾沫,我也记不清吐了多少口了,蛇才出溜一下窜到坡下去了。我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大气。</p><p>还有就是我们知青点有个男知青,他看见了一对交尾蛇,还把两条蛇给打死了,老乡们当时不停地说“这个背时的娃儿、这个娃儿要背时喽……”按照当地老乡的话看到交尾蛇要背时的,后来那个知青的运气是不太佳,找了一个外地女孩背井离乡后来又被那女的给甩了.再后来听说又下岗了,命运多舛呵.</p><p><br/></p><br/></div><p></p><p>和平苑:俺所在的矿井是斜井,由于煤层的走向决定了矿井的走向,国内一般还有竖井,适于平行采煤,,如果煤层超过十米,蕴藏量高达几十万吨的,一般采用露天剥离式采矿。斜井的井口距地下有几十米以致几百米的巷道,全取决于煤层面积和在地表下的覆盖层数,俺们那个矿井属于中等开采量的也有七八层煤,每层煤炭厚度有3-5米厚,煤层之间间隔着5-19米不等的岩石层,按照国家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规定,一定要开采到煤的尽头,也就是没有可采的煤层为止,在鸡西老煤矿,俺见过低于半米厚度的煤层开采,矿工全是爬在或躺着开采煤矿,非常艰苦,现代化的液压支护以及联合采掘机都完全失去效能了,只能靠人,用双手来挖煤。,斜井口到缆车房之间要有几十米的距离,这中间,装卸工要将拉出矿井的矿车通过扳道工扳道叉,将煤车甩向卸煤场,一般矿车可以一辆一辆地拉上拉下,也可以几辆串起来拉进拉出,井下工和井口工与缆车工约定俗成,凭铃声的长短次数来决定矿车的收放和停止。那时没有先进的通信工具,也没有电脑控制系统,完全凭工人们的责任心和事业心。</p>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9 06:10:00
大青山:您终于找到战友的信息了,您的回忆就像大青山上的溪水一样哗啦啦地流下来,水儿清澈得沁人心灵,俺就爱听您哗啦啦的溪水声,俺就爱细细品尝您那水儿中的清甜甘美,您回忆吧,大青山,俺们在听着呢!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9 06:48:00
<p>北大荒的蛇到处可见,无论你走在草丛中,还是你想靠在土坯房的墙基下,还是炊事班的厨灶内,更有甚者你会突然在你的被窝里发现这些冷血性的不速之客。它们借宿在大自然给予的一切方便条件下,它们不去理会知青们的心情感受,我行我素,好像它们才是北大荒的主人,它们尽情享受着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味佳肴,它们有时在水中游戏得让人们想起了《白蛇传》中的小青。它们与知青狭路相逢时,并不总是蛇视眈眈,很可能含情脉脉,向人们传递着“信子”。倒是让知青们感到恐慌、恐惧,“一经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走路要扎紧裤腿,生怕小青钻进来;上个茅房,还要上看下瞧,左顾右盼,如临大敌;要说在知青里,只有来自江南水乡的上海、宁波知青了得,见了蛇儿就兴高采烈,人人上手就要抓几条,剥下花皮,取出粉红色的蛇肉,沾着醋或酱油就生吃下去,瞧得俺们老北京人只有钦佩欣赏的能耐,再没有胃口去品尝的福分了。蛇胆泡北大荒白酒据说可以治病,花蛇皮可以绷琴鼓。北大荒没有那种可以当“保育员”的蟒蛇,只有草蛇、水蛇和蝮蛇,蛇生的蛋可以吃,营养非常高,可惜太少了。在北大荒,俺没有见过“蛇吞象”,但见过蛇吞鼠、吞青蛙、吞小鸟,这几乎是蛇儿的本能,蛇儿似乎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p>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9 07:08:00
北大荒的冬天,冰天雪地,老天发怒的时候,满山沟里刮着大烟泡,那风几乎要把人吹透,任你穿的再厚也不顶事,记得俺在那零下四十几度的气候里,曾经把从家里带去的衣服全穿上了,还跟老乡借了翻毛皮坎肩、皮大衣穿上,还是从内心到嘴上感到寒意逼人,上个茅房几乎把人冻个透心凉,打着牙颤钻回被窝里,久久没有缓过劲来。寒冷让知青哭过鼻子,想过回家。那时知青中人人坚信的一个信条就是“人定胜天”,只要甩开膀子干点活,出出汗,再吃点狗肉、参汤什么的,那老天爷也得退避山居,让好天气给知青用用,打打野味,凿冰捞鱼,过点幸福的日子。寒冷也是好事,起码让知青烦了一个夏秋的虫儿全都歇菜了,人们不再“自己打自己”了,好舒坦啊。
心灵之花
发表于 2007-7-29 07:45:00
北大荒冬季能干的活计,除了俺的本职以外,主要是上山伐木,人们习惯了冬季早起,摸着黑就带着锯子、斧子、绳子,上了爬犁,带着狗儿启程进山,一路上,马铃铛丁零当啷的响声,似乎在告诉静谧地山林,有人来了。那场景就好像《林海雪原》的小分队,人们戏说自己穿戴的打扮不像进山剿匪的小分队,倒像一帮子出山抢粮食的土匪。山林里不一会就响起了锯木头的声音,为了节省木材,一般锯口要距地半拃交错开锯,那时候人们一般都带着两个人用的开山大锯和锯枝条的手锯,锯韧如果开的好,锯起来非常省力还出活,干到阳光洒进林荫时,满山此起彼落地响起了:“迎山倒”、“顺山倒”的呼声,告诉大家注意高达的树木锯倒的方向。一般要将倒下的木材翻倒到沟里去,便于运输到山外,山外的马铃儿又由远渐进地回响在人们的耳朵里,“饭来了!”,人们在山窝背风处支起了小锅,拾点干柴点火烧水,水儿自然就是那洁白的雪儿了,坐在树墩上,有人居然能掏出口琴吹上两段,那个休闲真让人们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