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59【大撒把】近期与车子相关的夺命事件还有两个,一是某女星在沙漠公路上撞了骆驼,此为常规性车祸,疲劳驾驶或是麻痹大意。车上四位,单单坐在副驾驶后面的遇难,且几位都系着安全带。坐在死者前面的也保住了性命,大概是安全气囊起了作用。其二是一位车主开着所谓自动驾驶的车子上路,全权委托自动驾驶,大撒把,结果一头撞上高速路上停驶的工程车。死者31岁是家投资管理公司的创始人,可惜了。年轻人乐意赶时髦,玩漂。发生意外时,车子处于NOP(Navigate on Pilot,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于是关于此类新科技车辆的投产上市引发关注。媒体和商家再次为这新科技正名,并非“自动驾驶”而是“自动辅助驾驶”驾驶人必须时刻警惕行车安全,双手不得离开方向盘。当下的技术尚不足以自动化,也无法全面应对各类复杂路况,存在万分之几的差错率。是啊,哪怕是万分之一的错就可能是一条人命。大概不少人都没听进去。都憧憬着自动驾驶的美好。关键词“辅助驾驶”丢在脑后,要了命了。关于自动驾驶,我印象中还只在实验阶段。车子要好,感觉灵敏、识别要快,操控顺利。在实验地区展示过行驶状况,人是可以大撒把的,这在电视上看到过。我还在雄安新区的街头见到过,车子在行驶里面没有人,那条街上没多少车,开的慢慢腾腾。谁想到这么快就投入商用,我还没听说熟悉的人当中谁开上了。大概上市不久就出了这档子事。 新技术有先发的风险,不光费钱研发,不成熟的技术推出夺命还会带来恶名。没有血的教训就不会引起重视。这类事故听说过,但这起出事的是国产车国产技术,足以惊醒开车人。想想路上有多少坑啊,简直是险象环生。老司机们或不觉得,几十年的修炼行云流水。一趟车下来多少次危机处理,只是不觉得罢了。每一次刹车、并线,前后左右的观察判断,一朝都被电脑、机械代替了,真是令人神往。车上睡一觉,目的地到了。这大概还要几十年才能实现吧。既然不能自动,驾驶人依然要全神贯注。那“辅助”大概有利于新手上路,并道、超车、认路、泊车时入位,常常看到新手们好几把也停不进车位中,有了辅助系统帮上忙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0【出伏】近年来最舒服的一个夏天,还没觉得难受呢“立秋”到了,等着“秋老虎”呢,“出伏”了。热的晚上摇了几天的扇子。风扇还没扇起来,想着把地拖拖别起土然后再扇。人就是拖拉,没等到拖地,天凉了。只那小个的空调工作了三个傍晚,室温维持在27℃。厅里那个大空调吹出来的是暖风。故障了。服务二十年就该出毛病吗?需要加“佛里昂”了吗?明年再说吧。都入秋了,今年屋里没进来蚊子。我想着买个苍蝇拍子,几次到超市都没想起来。不必了。该来的不来,觉得不正常。想它可能是持续一年多的防疫消杀,天天喷药,电梯间、楼道、公共场所,病毒都难藏身,不要说蚊子了,今年的苍蝇也少见吧。蚊子、苍蝇没上楼,全民抗疫的结果。当然我们乡下不是这样,昆虫们都在,蚊子扑脸,没少挨叮,蚊子们大迁徙,城里不行往乡下。几次下来一瓶“风油精”光了,别忘了下回带上一瓶下乡。明日“出伏”。上午撑着雨伞出门,空气质量预报为优,报的中雨,下个不停,雨中散步、采购两不误。小区门里有老人遛弯,雨水不大不小。门外,见“九江老汉”艰难地往回挪,上面支着伞,下面推着小车满满当当,弯着个腰,一步往前,后腿跟上,再向前,跟上……八十多的人,平日行走都困难,这天还不消停,往外采买。大概也视为一种锻炼吧。水洼、径流,绕着走,跳着走,车少、路人少。市场大厅内人更少,蔬果不少。逛店人少好,买着从容,服务态度好。买萝卜,胡萝卜四块五(洗干净的),白萝卜一块五。看水果,西瓜一块五了,葡萄五块、十块的都有,上次买的“玫瑰香”吃了没有玫瑰味,这家摊点的不能买。另一家,顶上悬着招牌“东北香瓜”。都是东北哪里的?“辽宁的、吉林的、黑龙江都有”。黑龙江什么地方的?“佳木斯的。”哪个是佳木斯的。“白的”我拿起两个,什么样的好啊?“你拿的那两个就挺好。”称称吧。气温25℃。雨没停,晚饭后还在下。天黑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1【包子】“出伏”天吃包子,不是一定之规,好些天没吃菜包子了。周边卖包子的不少,骑上车子,15分钟生活圈找老店、大店去买。普通型的“庆丰”,老字号“同春园”“玉华台”……。玉华台在马路东边的小街内。骑车往过绕,“马甸大集”门前冷清,问保安,是6号关的,都两周了。转过去就是玉华台饭庄。门前排着长队,十多人,都拉开了距离,从台阶上排下来拐了个弯。这里只有下午时段人少,人少货品也少,剩什么买什么。还得上午来。队尾站下,打开手机,有东西看着不觉难捱。看着看着突然觉出下面有问题,低头一看右腿“足三里”部位方寸之间趴着三只蚊子,一掌下去“啪”的一声,除了三害,残骸可见,击打的及时尚未见血。再看左腿膝盖上也有蚊子,这边开杀戒,那边它还不松口,又一掌击下。旁边一位大姐搭话:昨天下雨,今天蚊子就多。再看,前面拍蚊子的不止我一个。整支队伍都没闲着,队伍里短打扮不少,好几位都在晃呢,几位大姐的裙子摆来摆去,颇有些舞风。我这拎起手中的袋子,围绕着双腿抽抽打打。身后的队伍也长起来,摇摇摆摆的。有踩着点往横里走的,进三步、退三步,有原地转圈的,队伍间距宽,照着一米线站位,谁都不碍着谁,随意挥洒。这家老字号也不急群众所及,在门前喷洒些药水驱蚊不就好多了。也有老者不为所动的,长衫长裤帽子围巾加口罩。有我们这些短打扮的在,他们安稳了。数分钟之后显效了,皮肉上起了红包,瘙痒感也出来了。过去有一说,蚊子下口时先要注入人体抗凝剂,而后吸血,连同抗凝剂一同回收。因此拍不出血的蚊子引起的瘙痒感更重些。所以往往熟睡时被叮咬,人有所不知,在皮肤上也留不下红肿的印记。但人能眼睁睁地等候蚊子得嘴之后再实施击打吗,利弊得失,出手寸劲儿的拿捏还真不好说。终于轮到我了。菜团子、豆包、茴香肉包、胡萝卜菜包,结账赶紧逃离。回到家,腿上、肘部的红包纷纷显现,细数下来一共九个,合着是买一送一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2【东邻】近期国际热点非阿富汗莫属,世界瞩目。美国人撤兵,灰头土脸撤了。它早该撤,拿下本.拉登之后见好就收,有理有利。太贪心了,想在东方打下个楔子,也想再造一个民主国家。偷鸡不成,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投入巨大,只是得到些教训,今后政客们能否聪明起来。特朗普的止损决策还是对的,拜登的执行力弱了点,怎么一个兵败如山倒,塔利班的势如破竹,确实有些狼狈。与1975年的“西贡时刻”有一比,隔空四十多年,画面何其相似。早先的一张,西贡美国使馆楼顶待发的满载直升机,这是越共的高光时刻,这张巨幅照片,大概至今还矗立在胡志明市的战争博物馆中,记载光复一刻。今日的喀布尔,双翼的直升机起落使馆和机场间,还是美军撤离。东亚的两次干预铩羽而归。历史上今日的美国人曾经成功得手过。先祖,还是英帝国时开疆破土,征服了北美大陆,将土著印第安人屠戮驱赶,几近赶尽杀绝,再造合众国,兴旺发达首屈一指,这以后就踌躇满志。成功难以复制,现代社会,对待印第安人的办法不行了。想当然,移植另一种制度,培植代理人难度太大。苏联人在前而落败,美国人重蹈覆辙。当下的世界,但凡有点规模的,总有些难缠的事。一个国家的事,还得让本国人自己去了断,外人拉偏手甚至想去主宰,大概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中东、北非,美国人没少插手,所导致的后果呢,本世纪二十年了,这些国家至今打打杀杀的,民众的日子倒退了许多年。谁当政有什么要紧的,民众能否过上更好的日子最重要。二十年一代人的时间应该说明点问题。“清官难断家务事”多民族的国家、信仰各异、利益纷争,派别林立,谁能说得清阿富汗的大势,苏、美都是误判而失败。失败给阿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副更烂的摊子。阿国如何起死回生。塔利班能否建立起包容性的政府,安定下人民生活,两千万人呢。盼他们点好。一个火药桶似的邻居搅得四邻不安,美国人可以一走了之,东亚人脱不了干系。周边邻国都有义务伸把手,令阿国度过难关。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3【风筝】阿富汗是西面的近邻,接壤九十多公里的边界线。东南西北四邻中,对这个邻居最为陌生。连小小的尼泊尔,因其宗教旅游价值引人注目。而阿富汗,最近才知道它两千多万人口。其他呢,所知甚少,与我们国家的关系如何,两国元首很少走动。六七十年代不少外国政要访华,多少都有些记忆,唯独不知阿国的元首(国王)是谁。还是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入侵,这才引起关注,知道这是个山地国家,穷国。再往后是塔利班掌权,美军入侵剿灭拉登,接着持续的战乱。塔利班,原来是一拨青年学生的组织,有文化、有追求,在抗击苏军时迅速做大,席卷全国,枪杆子里面出了政权,后又被美国人扳倒,不屈不挠,再二十年,二次拿下,宣布成立伊斯兰酋长国。电视片中阿国百年史,战乱不断,和平的时候不多。大小军阀割据混战中塔利班异军突起,摧枯拉朽独占鳌头。但这支力量能否为国家带来和平,数十年的征战,几代人消耗在苦难、困顿中。想起我看过的一部阿富汗人的作品《追风筝的人》小说描写了一个大家庭中两个少年的成长,主人和仆人的儿子,他们惨痛的一生,包括上下三代人,在近代阿国战乱的背景下普通人过的日子,不管是富有的主人或是温饱的下人,都在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中。王国时代、苏联入侵、塔利班上位。仆人的儿子死于街头塔利班枪下,富人的儿子移居美国,但仍然被战乱和未被救赎的一段感情纠缠而痛苦。令人绝望的国家,千万里之外如影相随无法逃离。塔利班又上台了,能建立一个包容的政府吗。想到巴米杨大佛轰然倒地,承诺有几分可信?这部小说中贯穿着一个有关风筝的情节---“斗风筝”。高高在上的风筝,彼此缠绕,以割断对方的风筝线而胜出。风筝在操控手中占据有利位置,拉动线索,迅速切割,令对手的风筝飘然而逝。这种玩法,我们这里好像没有,潍坊风筝节上,以大型多姿多彩而胜出,和为贵,彼此缠绕为大忌。落败的风筝飘然而去,谁抢到了,如果还能追到的话,这架风筝就可能拥有了新的主人。于是就有了“追风筝的人”。阿国现在有如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它将飘落到哪里,被谁抢到。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4【连播】从昨天开始,中午的小说连播节目开始播出《追风沙的人》。追风筝的和追风沙的,世纪同龄人,也算是比邻而居。新疆生长的王涛,大概干出了一番事业,他少年时插队困苦了几年,苦尽甘来,中午这集的内容是他1979年进入新疆大学地理系,后来的发展如何要慢慢道来。小说连播不完全是小说,很可能这是一部纪实性质的作品,过去说是报告文学,让时代先锋们也露露脸,有表彰先进的意思。人生在世都不易,生于乱世,追到风筝也是苦难。王涛这是追赶着风沙,大概是个治理沙漠的故事,令沙漠变绿洲成就大业。在这之前。周五刚播完的小说《铁骨铮铮》是反映高铁建设的故事,听下来也不错,人物是塑造的,故事的各要素都有:职场、悬疑、爱情、反腐,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大团圆。长篇连播的故事听了有九成。小说连播之后的节目是“评书连播”单田芳的《平原枪声》。这还是我少年时读过的小说,记忆中只剩下一正一反的人物:马英和刘中正,内容完全记不得了。这一批五六十年代出来的小说差不多打仗的都看了,几十年后能记住情节的不多,除非后来被拍成电影或电视剧的,好多人物被张冠李戴,故事情节也串了。断断续续地听下来,都像是新故事。小说吗,七分真,三分演绎,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作家们的描写八九不离十吧。也是在前天。《平原枪声》结束,鬼子汉奸一锅端。接下来的评书连播还是单田芳的《乱世枭雄》。这回说的是真人真事,张作霖、张学良爷俩的事。这就说来话长了,从张作霖爷爷闯关东说起,说到少帅接班。这段评书曾经播过,几年前我刚退休后听到过,也是午饭时段,那时在家用餐的时候不多,想听评书也听不下来。现在消停了,十有八九守在家中用餐,或许能连续听下去。这些老本子不会再过目了,就着饭菜再回首,填补菜肴的缺失。但为什么一播再播?弄点新段子、新内容。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有声作品应有尽有,换个花样吗。
{:5_157:}小时候听过《欧阳海之歌》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5【处暑】旺季过去,地里可摘的菜不多了。秋葵摘了十多个,丝瓜收了几个,品种不好,长到一拃长就显老态,黄瓜挂着几个,一周时间没长多少,早该拉秧,头伏、二伏,换茬。一直在下雨,地里湿乎乎的就没动手。地里马齿菜长得不旺,雨水不少,但秋后后劲不足了,被剪了好几次,现在茎长叶少,立不起来,匍匐地面。唯有南瓜长得旺盛,一拃长的小瓜崽子,七天时间长到二尺,粗粗大大,笔挺地戳在地面。瓜藤四处蔓延,四处寻找着南瓜尖剪下来,算是间苗的作用吧,一举两得,南瓜尖一道菜。房顶上也盘着一只大瓜,没有瓜藤在上面吊着,开花结果躺下就打了个弯,不知跟温度是否有关,个头与地面那个大小相仿,淡青色的,房顶暴晒够热,叶子支棱着遮阳,果实藏在叶片底下,各有各的活法。后面老张家种的一根瓜藤爬了上来,瓜藤有趋光性,老张点在墙根的瓜藤都不必搭把手,它自己就蹭蹭地攀爬上顶,与我在南窗下上行的瓜藤在屋顶中央汇合了。他那边瓜藤瘦弱点,不见阳光攀爬数月才出头,来到顶上就开了几朵花,结出两个黑漆漆的嫩瓜,有二斤重了,上周来我还没见着。摘下一个,回去熬着吃。处暑收获的季节,核桃树结的满满的,房顶上落了不少,枣子有泛红的,月底都可以收了。篮子里还没满。到外面去转转,去收点马齿苋。往南去,一路踅摸。沿途甬道边花花草草,也有人家点的瓜菜,攀着南瓜、秋葵花开、紫苏要打籽了……这都是有主的。想那马齿笕野物摘些无妨。直走到南头马齿苋寥寥的,不会是被人先手摘了去吧。难得见到,一棵两棵的也不值当弯回腰的。转到南头往东去。南面一家园子的篱笆倾倒了,关门闭户多少年,荒草凄凄,地面一层腐叶。看不到马齿苋的身影。看来在自然状态上马齿苋的生长能力并不出色。南墙根一溜,阴凉地里苔藓类植物的地盘,倒是宽敞,但也没有马齿苋什么事。南面人家的栅栏前巡视,栅栏前植被稀疏,光照好。有了,一簇簇的,十棵八棵聚在一起。下剪子。看的出来,马齿苋是被人剪过的,或许被锄头铲除过,有伤口愈合的疤痕在。或许还被人拔除过,它的生长密度比我园子里少多了。一直采到东头,有了半袋子。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6【廊台】回转到家门口,听到后面老张的大嗓门,去看看,有段时间没过去了。袋子挂在自家的栅栏上,长着把剪刀往老张门里走。老张这园子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草除得净,显得宽敞。已换了季节,垄背上都是新苗,萝卜、白菜,长得壮的萝卜苗一拃高了,绿茵茵一条线的是白菜,还没间苗,再长长,长大点再间,吃一茬小白菜。园子里又添了位中年汉子,刚完活儿,收了手。老张说我这刚种了点雪里蕻,秋后可以腌上一缸过冬了。我问还来得及吗?那汉子回答来得及刚“处暑”。我问种的是苗还是菜籽啊。“籽,小米粒儿似的。”老张问“你那种什么了?”我说秋菜没种,种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收上。边看边说边往里让。“坐会吧,我也抽颗烟。”老张家一溜小房,前脸儿的中间部位做了个廊台,摆着茶几和圈椅,脚下铺着木板,顶上是花架子。架子东面攀着南瓜,他的南瓜早熟,叶子落了,趴着几个小瓜。顶上密布着葡萄,夏日遮阴纳凉,现在有点过了,丰产没丰收,斑斑驳驳的地下落了不少葡萄珠。老张说“你尝尝,要不你摘点,我这是东北耐寒的葡萄。冬天也不必下架埋。”我踮起脚,单臂伸展够下来一个,填入口中。葡萄个小,酸枣大小,入口甜然后微酸。还行,可惜有点过了,几乎见不到成串的了,熟大了就往下掉,要不我就采它一袋子了。老张说要不你在我这起点萝卜苗过去种,白菜移植不行,萝卜好活没问题。我说不费劲了。万一收不了不就白忙活了吗。老张这二回听明白我的意思了,说起维权打官司的事。老张说起现在可以放心种吧,强拆不会了,至少五年内。前些天中院开庭审理,结论是驳回了地区zhf强拆的诉求。四月里,我这刚刚种下南瓜,那边墙上就贴出了告示,四下里贴出好几十张,此农庄定性为违章建筑,要求四月底住户搬走清空。众人颇受打击,有好几家属于将城里的房子卖掉,搬到乡下来住,这些常住户们抱团维权。我说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网上也没见有人说起。平日十天八天过来一趟,也见不着人,问起过物业,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跟老张说起过,老张那说走着看,说不好。但大家都知道去年强拆数千家的先例,不看好这件事。也只能“骑驴看唱本”了。老张说网上大家没少聊这个,在朋友圈里“互帮互助网”,人挺多的。我说我这有个物业小张建的网,经常发个通知什么的。敢情不是一回事。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7【伏天……】老张说前些日子庭审在电视里播了,我们看了,是网上开庭判的。我没问具体过程,知道结果就成了。还是有些高兴,照着zhf告示的口气,(我还拍照了一张留念)那是违法必究,限期走人。跟zhf较劲胜出的不多吧。跟我们这农庄的老板说起过,他那总是一脸无奈:有理没理的,没地儿说理去。看来有理还是走得通的。老张说:咱们这园子也有违章的地方,限期五年整改。五年啊,我八十了,也干不动了。我说什么干得动干不动的,你现在也没干多少啊,长工、短工的。咱们不就是找个安静地方呆着吗。你看这多好,满眼绿色。我晃了晃手中的剪子指指点点,你这有花有树,头顶上是葡萄、笼子里扣着鸡……“对了,我今年养的荷花特别好,开了好几朵,都谢了,还有一个没开呢。”廊台东面一口大缸,里面栽着荷花,看过去一人高郁郁葱葱。花都谢了,我还往前凑什么。坐着没动。老张这掏出手机,放视频给我看。你这还是白色的花呀,少见啊。亭亭玉立一朵大白花。“我这叫莲花座。”对,佛祖身子底下是莲花座,莲花座白的、粉的、金的都有。我亮了亮手来的剪刀,说起刚才到园子里转着去找马齿苋来着,自家园子里从初夏吃到秋初,剩的不多了,接着说起这东西内服外用的好处。老张那喊话,把汉子喊过来:我差点忘了,家里人让我给弄点马齿苋,你到院子里转转,到没人的院子里挖点马齿苋。汉子领了任务出门,骑上电驴子走了。老张说我那小孙子皮肤不好。我问你家孩子是吃还是洗呀?“捣碎了敷在胳膊上,挺灵的。”清风徐徐。我说多好,连蚊子都没有,比在城里楼上圈着不强多了。老张说:我特别喜欢听夜里的蛐蛐叫,热闹,好听。我说不难呀,敞开窗子就得了。“今年不行,少多了。”跟防疫有关吗?“今年雨大,沟满壕平,洞子里都灌满了水,虫子少了。”“蚊子可不少”“是啊,你没看我这都点着香吗”老张又说“今年蜜蜂都少,往年我坐在这,耳边听着嗡嗡响,今年少多了,你看我这枣树了吗,枣子特别少,开花的时候老下雨,蜂子很少过来”伏天、伏天、伏天……头顶上蝉鸣震耳。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8【咯咯哒】我们西头墙外南北向立着一溜高大的杨树,蝉鸣从那里发出,伏天伏天伏天的双音,也有吱吱吱的单音。闲适之人听着悦耳,盖过了风声,白日里,太阳好的时候全听它的了。农庄的东头有片杨树林,密密匝匝上百棵宗在一起,那边可是热闹,是蝉类大家族的聚集地,林子里穿行大有震耳欲聋之感。好在它的音频穿透力差点,西头这边的听不到。咯咯哒、咯咯哒……报喜了。我问:你这一天能捡几个蛋?“两个吧,我这批鸡买亏了,一共就四只母的,前些日子热,不怎么下蛋,最近刚好点”我凑到鸡笼前看,花里胡哨的那种,高架起的产房内卧着两只白生生的蛋。见着生人过来,鸡们纷纷回避,挤到旮旯。我数了数一共九只,四比五,性别平衡。老张说吵不吵呀?我怕吵了你。我说不碍事,最近雨大地里没活,我没在这住,再说村里住着没有鸡鸣狗叫还叫村子吗,听着鸡叫起床多美的事。老张说,差不多了,中秋、国庆炖鸡吃,公鸡留一只就得。性别歧视。坐下接着说话。看着盘过鸡舍攀援登顶的南瓜藤,我说:你家的瓜藤可是爬到了我家的房顶上,还下了两个“蛋”。老张说结了瓜就捡了吃,还有那核桃也可以摘了。老张家核桃树的树冠在我家房顶上留下一溜荫凉,伸手可得,比老张在地面上采摘还要方便。我说你家的核桃不是“纸皮”的,吃着费事。老张说,皮是厚点,你把两个对着敲就能敲开。我问起:开春给你的南瓜种子长的怎么样?我那可都长到二尺长了。老张说好像没见,我这今年长的不好,没有大个的。我抬头看看他家的房顶上,只见着叶子没见着瓜。架子上的几个都是小个头的。老张说没关系有你就有我的,你今年留下种子,我明年再种。老张这地多,南面一溜种了十好几棵果树,北面一溜为菜圃,完全可以搞些树下经济,现在都空着长草,杂草还得锄。要是爬上南瓜能收上百个。我那小园子是老张的一半大,高产的年份曾收过一百四五十个瓜,那年送老张这好几十,他人口多,还又是鸡又是鸭的,瓜菜半年粮,有多少都能消纳。况且老张这不缺劳力。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69【水】今年的降雨偏多,这是北方的感觉,主要是重创中原地区,郑州措手不及造成人员伤亡。前些日子,天气预报节目中提及:全国的总体降水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属于正常年景,还记得去年长江淮河流域吃紧,好几处启用泄洪区,淹了不少地方,电视里看得触目惊心。像北京这地方也属于局地暴雨,没见洪峰、泥石流,有惊无险。近日,密云水库蓄水达到33亿立方了,为九十年代以来最高水位。要不是前一段水库弃水,水量还得高。弃水属于未雨绸缪,现在看大概失策了,白白扔了,不容易提灌上去的。南水进入颐和园团城湖后,需要九道提升才能入密云水库,这要花多少电力呀?广播里介绍去年这套输水设备节能减排技术革新,当年节约电费30万度,想想实际要花多少电费令水倒流上行入库。上个月弃水,弃了多少?不说了。网上见到一段小视频说的是用水安全。专家表彰北京的自来水,比其他各类桶装水都安全,拢共二百多个生化指标合格才能出厂,而通常的桶装水才化验二三十个指标,至于蒸馏水长期食用并不适合人体……专家又说了:自来水安全并不意味着你家水龙头出来的水是安全的。因为城市管网五花八门且年深日久,大概率在输配过程中遭致污染。专家的说法是:自来水烧开后晾凉了再喝。在使用自备井地区也可以过滤后再行使用。这么些年我家里一直喝的是自来水。还是上世纪开播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那个阶段,被电视里的软广告忽悠了,家里弄了个百龙矿泉壶,现在这东西市场上早就销声匿迹了,小辈的人大概都没听说过。现在又来了新一茬忽悠,推销各种过滤装置,明星代言直接广告,还试用、分期付款云云。若干年前,收了个过滤水壶,配有一盒六个滤芯。东西不能糟蹋就用起来了。目测和口感上觉不出水质变化,能感觉到的是电水壶中水碱少了。于是就一直用下来,对人没有作用但能保护电水壶。麻烦点,每天要过滤两壶水。一个多月要更换滤芯。滤芯多少钱?超市中德国产的BRITA一盒六个,两种规格294元和249元。网上查到同样牌子的售价169元(含15元的进口税)。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0【马哈鱼】从超市出来路过“一手店”门脸上首贴着几个大字“大马哈鱼”如是被吸引着进了店。“一手店”我印象是家东北人开的店,好多年了,二十年有了。现在越开越多,才刚从健翔大厦内出来,里面就有家“一手店”,大厦外路边,相隔不过百米又是一家。“一手店”主营肉类熟食,最初是红肠主打,印象中都是哈尔滨的产品,哈红肠、明太鱼、格瓦斯等,后来品种增加,烧鸡、豆制品,蛋品……我上次买过它的“明太鱼”这也是东北地区的冷水鱼,明太鱼过去是比较差的鱼,不少是从朝鲜进口的,现在海洋资源萎缩了,只要是海鱼,个头大点身价就上去了。马哈鱼当初就属于高档鱼品,六十年代家人买过,生鲜鱼店卖,腌制的,比黄花鱼、带鱼这些大路货价位要高。虽然是腌制的,但好吃。后来我去了东北,黑龙江、乌苏里江都这个,离着不远待了好多年但没吃到过。还是回北京才吃上。马哈鱼也大概也不是常备品种,产出有季节性,产量有限。北大荒也不荒了,江边打鱼的太多,不像勘察加或北美的洄游鲑鱼,棕熊还能分一杯羹。要不店里也不会阶段性贴出告示来。柜台里看了一遭没见着,没见着条状的身形。开口问:有马哈鱼吗?有啊。营业员马上从柜台里拿出个小盒子,封装豆腐的那种塑料盒。是小包装的,里面椭圆形厚厚的一片,还用小线绳系了个十字。标价四十多元,重量三百多克。保质期七天,昨天的出厂日期,产地为北京大兴。看来大兴是他们这家连锁店的生产、配送中心。晚餐时切割后送入口中。皮糙肉厚,用刀子切割好几道才斩断鱼皮,想起江边的赫哲族人用鱼皮制衣是有道理的。肉质厚而硬,大概也是腌制后泡制的,略有腥气。换个口味吧。网上查到:大马哈鱼(学名:Oncorhynchus keta)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泅游鱼类,幼鱼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产卵。体长可达100厘米。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1【日记】有些很私人的东西也可以发表,像日记、书信,成为了一种文体的出版物。我最早接触到书信集《南方来信》,这大概算不上是真正的信件,南越人抗美的故事集。后来见着《两地书》这是恋人间的通信集子,文革开始时见到的,那时有更好看的小说看,情书之类的入不了眼,当时还觉得奇怪呢,私人信件还出了书,让大家看。日记呢,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记事、抒情。很早就看到了《雷锋日记》跟上是《王杰日记》里面有蛮多的好人好事,豪言壮语。少年时,有样学样,看了就受教育和鼓舞,这也是出版人所希望的。现在回想,从记事的角度看,这些日记中所涵盖的历史、事件是太单薄了,但也反映了一代青年,或者说是少部分青年的人生道路和思想状况。想看断代史的,研究思想史的可以作为基本材料之一。现在学雷锋还在进行吗,故事还在讲,但雷锋日记不再发行了。我看的第三本日记是范世光的日记。认识日记的主人,来自煤城鸡西的知青,他1970年前后的一段日记被结集出版,出版者是香港金陵书社,估计其印量少得不能再少了。题目为《兴凯湖军垦岁月》这部日记有雷锋日记的遗风。我看着蛮有兴趣的,WG语言、豪言壮语,但也记录了我们这些人的日常生活、生产。几年,共同的经历,人生长程中转瞬而逝。留下了我们这代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史。历史翻页了,一代人老去,留下东西不多,没有多少进入博物馆的。日记,不可多得的史实记录,留下了,为未来的历史博物馆。我看到的第四本《冰心日记》写于五十年代中到她九十四高龄。老人家世纪同龄人,从日本归国后年过半百,旧知识分子如何适应新社会,难啊。大势所趋,难,也要适应随波逐流。到1957年,丈夫和儿子都“右”了,多么艰难。努力再努力,脱胎换骨。新政权新章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知识分子要争取,统战要继续。暴风骤雨也要和风细雨。看看这位知名作家后半程的人生道路和思考觉悟。作家以日记的形式留下人生轨迹。世纪老人辞世于上个世纪末,二十年,日记为后人发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大概不是老人的心愿吧。老人的心愿外人不知。但外人看了《小桔灯》也乐见老人的更多。那天我在刘海胡同图书馆递过“日记”登录时,管理人说:这是新到的这批书中借阅最多的一本,都换手好几次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2【历练】书中前半部分辑录的主要是作家离京外出参观、考察、学习的相关内容,尤其是WG前的部分。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十年,每年都要跟团游走四方,其中国内游一到二次,每次半月、一月左右,学习、参观、调研、体验生活。出于作家的眼光,大概也是为积累创作素材,有些内容记录的相当详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湖光山色、人文历史、所见所感,她见到更多的是蓬蓬勃勃的建设场面、革命的遗迹,工农群众、基层干部的翻身道情和新社会的意识形态。经历、体会、认知、反省、感悟……日记中看老一代的心路历程思想改造,看人生。其实上辈人的历史,我们知之甚少。与父母深谈过的人大概并不多,很多情况是,当我们想在有关话头是,已经太晚了。人生经历或许会涉及到,但如此正式的“思想史”我们可能无法启齿,长辈的人也未必愿意谈出来。也许两代人谈起来就会吵起来,干脆就“莫谈国事”了冰心日记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是正面的接受,想让他们看到的和他们看到的,“近朱者赤”吗。看到的,经历过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记录在案……例如1965年她参加人大、政协参观队为期十八天行走赣、鄂两省,队友中不乏当时和后来的名人胡子昂、胡子婴、刘清扬、易礼容、孙晓村、荣毅仁、屈武……行程:鹰潭-余江-南昌-井冈山-丰城-武汉。行程结束时65岁的老人家体会多多:“CL,S一抓就灵”千真万确。经过“四清”形势大好千真万确。向工农学习、向地方干部学习,改进学习毛著的方法和态度。要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要以领袖的伟大精神影响自己,(参观)井冈山的日子是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其中还有深度的自责:革命领导人与我们是世纪同龄人,他们革命时,我们在做什么?他们为革命受苦受难,为人民服务,而我们在为封建主义服务,为帝国主义服务……于是改变立场,脱胎换骨。社会潮流浩浩荡荡谁都脱不了干系。时代的语言,现在没人说了,后代人视为“古文”,不知道说的什么。想想谁也离不开这块大地。那个年代,新旧交替,“洗澡”还是洗脑是必须的,都在洗脑,各洗各的。结果呢?、3073【兜兜转转】五十年代的“洗澡”(杨绛语)和脱胎换骨,真诚的应该不在少数,环境改造人啊,哪怕你半辈子的旧社会。立此存照:字里行间,说过的话、写下的文字、做过的事。当然也有唯心、违心的成分在里面,人有多复杂。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周培源老先生的体会是: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也是世界革命的转折点。类似的时代语言谁没说过。冰心: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是毫无疑义的,在越南、在危地马拉、在多米尼加、在印尼,星星之火已蔓延成一片火海……学习改造,向实践学习,向工农学习。老先生们不可谓不认真,认真看,认真记,事后回到寝室,相互核对笔记,讨论发言谈体会,想想这个场景,七十年代他们多是古稀之人了。1966年红八月,冰心一家凄惶,当月,作者难得在京期间留下了十多篇日记,记录家中被检查四旧,门口贴出丈夫的大字报,写交待材料,要求降薪捐款……这之后近十年,日记空白。作家去了干校,返京后赋闲,有作品吗?成了空头作家。七十年代又是一番天地。1975年,参观团,50多人的大团,历时四十天再次游走西南美景。老人家放松和坦然多了。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古稀之年看开了、放下了。看着他们游走山河生出许多羡慕来。走到哪里都是好招待,1959年“困难”来袭。他们一行入住河南省的交际处,“饭食非常好”走哪都吃哪、喝哪,少不了地方的名产上桌,吃进肚子没有付诸笔头,令读者有点遗憾,作家吗,美文和美食是相通的,看人家老汪头(曾祺),写好山好水没耽误与读者分享各地美食,这影响力就大太多了。老太太烟酒都行,日记记录有次一下买了九盒“大前门”且品酒的口味颇在行,记录了贵州的董酒与北京的二锅头差不多。二锅头什么价,董酒什么价啊。白天看山,晚上看戏,地方戏、电影招待……作为统战对象还是挺幸福的。年年出去走动,特别是老朋友们相聚,寄情山水,交流谈心,发发牢骚也是好的。现在还有这事,新瓶旧酒,当然已经变了味道。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1-8-31 10:13 编辑3074【耄耋篇】老人WG中断了日记写作,到八十年代初受限身体,几乎足不出户,才又开始了记日记。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拨乱反正,压抑几十年一吐为快,伤痕文学、大墙文学不少,老作家们东山再起,扬眉吐气激扬文字。不知她老人家又推出哪些新品。从日记上看,老人家记录了一些命题写作,多是约稿,写些故人追忆,民国旧人。老人家见多识广,深知祸从口出,也因此缄口不言(可见北岛的文章),包括文字的,以免留下话柄。人到晚年,想看看老人家新时期的反思和觉悟,会不会像有些人那样,晚年如换了一副模样,反戈一击的不少。在冰心老人这里,全然看不出来。老人家一如既往,往前看,期望这个社会好起来,哪怕累着自己,以助人为乐。老树逢春,作家成了大忙人。挂名各种团体,官方的、民间的,实名还是虚名,倒是不必早九晚五上班了,可家中访客不断 朋友、老乡、故旧,同行、同事,介绍过来的,慕名上门的,到哪一天应接不暇。采访的,拍电影、录像,写序言、题词的,来人来函,老人家每每招架不住,直到九十多高龄住进医院才消停下来。老人不胜其烦,深受其累,但一觉醒来又抖擞精神,近乎有求必应。某日记录,一上午写信、回信八封。某月发工资后记载:当月的工资被电话费扣得所剩无几,老人家可是“文艺一级”,八十年代初月薪三百多吧,快打不起长途电话了。老人收入不菲,稿费多过工资,一篇文章三五十元,一部文集两三千元,不是通胀后的年代是“万元户时代”。迎来送往,朴素的年代,老人家不少收礼、鲜花、桔子、饼干、糖果、茶叶……回礼多是她自己的作品,或者将礼品又转赠他人,一笔笔记录得门清。辑录的四十万字日记,WG前的内容占了近一半。直到耄耋老人时,生活安顿下来才开始了一段逐日记录。更多的是人间烟火流水账,从早到晚,大事小事,家长里短。再无多少心得体会了。晚年的生活,读书、写作、看电视,迎来送往,约稿的、求字的、拍电视、拍片子,名人效应发挥余热,再就是与病体抗争。最后一篇1994年9月16日:下午***送月饼。这之后老人家住进了医院,再没出来。\天黑的很慢。晚年是痛苦的,日记中一再出现“不想活了”。入院后呢,最后的五年老人是在医院病床上度过的,再不必劳神子写这写那了。日记也戛然而止。优越的医疗条件,成就了世纪老人,这到底是福分还是受罪呢。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5【豆腐帐】十多年没记日记,作家改记豆腐帐了。从1968年开始,记到八十年代初。柴米油盐事无巨细一一列明,本书附录中摘登了一部分。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看六七十年代人民的物质生活,都吃些什么,肉蛋奶是什么价格,过来人可以忆旧了。老人们都挺怀念六七十年代的物价水平,什么东西什么价,我们能记住的不多了。老人家这都有记录,翻翻她家的账本看看。鸡蛋七八毛,肉八九毛,老人家那也买两毛钱的肉,大概是吃炸酱面吧。鲜牛奶什么价?最早1968年5月的记录:牛奶2磅13.6元(含送工),这是另外请人送到家中,不含跑腿费的价格没注明。再看1969年1月的账单:牛奶半磅 3.18元。这里应该是不含“送工”的费用。这个价格在今天看来肯定是不贵的。想后辈人未必能看懂,3.18元,这是一个月30瓶的价格,每月底交奶费,预交一个月。我的记忆中牛奶价格是3.14半磅,6.28一磅(抑或是3.41和6.82元),那时我家也订着牛奶。可能各区不同的奶厂售价略有差别吧。现在的价格,中档的三元鲜牛奶7.9元(500毫升)。6元多,现在连一磅都买不下。酱油0.26元,食用油0.85元,这个价格十多年都没变。鸡蛋价格多有变化,淡季和旺季,但没有超过两位数的时候,如1983年,这是账本的最后一年,蛋的购买量明显增加,其中一栏记有:鸡蛋40斤 5.6元,跟白送似的,应该是笔误。稍后的一栏记录:蛋5斤 7.5元。这就可信了。大前门香烟,推断老人家抽这个牌子,但不知是青岛的还是天津的还是什么地方出品的。老人家烟瘾不大,每次大多买两盒,0.72元,多年都是这个价。收礼不少,没见有人给老人家送烟的。房租。1976年记录为:9.07元,水费0.2元。1983年房租为17.52元,水费0.3元。房租没长,是老人家搬入更大的房子。在之前有记录:蜂窝煤100块2.4元。后来是煤气费2.7元,可以证明是搬家了。劳务费。付给沈阿姨工资10元,十年后沈阿姨拿到的是35元。不好说是工钱提高了,或许早年沈阿姨是小时工呢,到后来全职了。这是八十年代初的价位。现在要找这么一位伺候老太太得四、五千吧。十年八年物价基本不动,同时工资也不动。高收入者的日子从来都是好过的,看冰心一家的消费,每月大体二三百元,常住人口三四人吧。六十年代要想获得社会困难补助的杠杠在家庭人均收入9元以下(学生可以免学费等等)。 要是有六七十年代的物价和当下的工资(退休金)水平,日子就幸福多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6【各领风骚】冰心是儿童文学作家。但我的儿童时代却不曾看到过她的作品。五六十年代,儿童少年的书不少。比如她同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的《稻草人》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一批书,有趣好玩,还有很多科幻小说,新奇抢眼,更不要说,三国、水浒和传奇小说,少年最爱。《寄小读者》大概是作家的成名作,那时还没有我们。后来我看过冰心的《小桔灯》是成年以后看到的,也算是填补了个人的一项阅读空白。但这篇短文让男孩子去看,真是索然无味,很简单的情节,一颗温暖的心。儿童少年能体会吗?恐怕得成年人才会心有戚戚。讲道理、讲感情的故事,倒不如童话故事潜移默化。主要是要让孩子们能看下去,能记住。我们这代人谁能复述出冰心老人家讲过的故事吗?网文介绍:冰心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作为第一代儿童文学家,我们没赶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和读书。三四十年代的儿童少年大概是她的拥趸者,真是各领风骚没几年,没能流传下来,至于冰心老人的诗作、译作都可以查到,大型图书馆中也能够借到吧,后来老人出了五卷的《全集》除了《小桔灯》再就是这本《日记》了,严格说前半部细读了,后半部的“老人篇”只草草翻过。这是我阅读的冰心全部,大概今后也不会去翻她的作品了。这个大千世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汗牛充栋,我们能过目的只九牛一毛。我也没有老人家的本事,一目十行,晚年仍保持者着极高的阅读量,饱览群书。日记中有关上世纪后半叶的记录,给世人留下丰富的资料,浅薄的如我,忆旧。研究者,文学的还是历史的经济的,见微知著。老人为一个时代留下印记,算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记录历史的一瞬,后半个世纪,她在,我们也在 ,同一片天地,不同的生活轨迹。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7【开学日】九月一日开学了,家长们舒了口气,半大的孩子尤其淘,50多天假期的陪伴,监护人的责任,不能放了羊,安全第一,谁看着呢,祖辈的或是送到了外面的托管中心。疫情的假期出不去,够多难受啊。暑期又长了多少学识,不少家长关心这个,在家玩闹上学才能日有所进。终于开学了,学生有了去处,旺盛的精力操场上与同伴们抒发吧。见上图:开学头天,家长们扒着墙头张望自家的孩子。这大概是一年级新生的家长们,孩子们头天放了单飞进入校园,七上八下的心情忐忑。孩子们大概是在操场上集合呢,在教室内就啥也看不到了,能听到声音、看到身影,那干嘛不看看呢,自家的孩子只有自家才惦记着。孩子远比大人的适应性强。回想我们自己第一次踏进学校的情景,四顾茫茫,谁都不认识,与同桌的小伙伴或许就争执起来,新书桌、新课本,食堂的大锅菜,晚间的宿舍都是生面孔。家长们没指望了,周末才能见到家长的身影,我们成了小学生。这都是六十年前的事,记不清自己难受不难受。但是有前面几年幼儿园寄宿制的经历,这就不算什么了。现在的学生很少寄宿制的。早上来,午后就回家了,大概没有多少离别之感,一年级的也不会哭哭啼啼。现在的小学生大多都是幼儿园出来的,早出晚归也是习惯了。倒是大人们或有一些不舍,小学生新环境,或许不适应,会不会被人欺负了。大人想多了,自己曾经被欺负过吗?大半天后孩子又接回家了。亲子关系更密切了。我们经历了上下三代,一代比一代沟通交流的更多些,依恋性更强些,于是才有了爬墙头瞭望的事。新生中会有多大比例的独生子女?家里有老二的还不多。多子女或能改变这种过度的依恋关系开学季,全国一盘棋。中小学大概都是九月一日开学。今天我往西面的八宝山开车走一趟,北三环转西三环走长安街西延线,遭遇严重堵车,早上出去的早些,50分钟的车程,9点半返程,同样的路线走了100分钟。应该与开学的路况有关。开学季,各国不一样,比如德国学校放假时间不一,从南到北实行梯级时间,早放假的自然早开学,时差能有半个多月,主要是考虑到州际高速公路的交通问题。我难得往西面开车走一趟,如果工作日天天是如此路况可真就毁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8【回归】9月1日,京城140万中小学生跨进校园。午后4:20,门口的小学校三年级的学生排队举牌走出校园。新学期新气象。上个学期每天三点钟校门口就热闹起来,叽叽喳喳的家长们堆在小街上等候自家的学生。现在整整推迟了一个半小时。媒体上说:由于实施了“双减”新举措,从本学期开始,市里的中小学将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孩子们课后不用奔波于培训机构,校内就有老师帮助辅导学习;家长们每天不必心急火燎地请假接孩子,可以踏踏实实做完手头工作再下班。最重要的是,随着教师交流轮岗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能享受优秀师资、接受优质教育。新规要求小学生基本做到作业不出校门。“双减”是新词,约莫是指减轻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课业负担。就学生而言,学业负担应当是逐步加重的,小学生要学的轻松,正是发育长身体的时候,作业考试多了,普遍令小学生睡眠不足,天天挑灯夜战,这不是害人吗。我们这代人小学阶段都没有为功课所累。寄宿制学生自然是在校内完成的作业。午后的两节课后一直到晚自习都是娱乐和读课外书的时间,晚自习写作业的,如果有,也是很少的。九点熄灯,不睡也得躺着。到我们儿女一代进了校门,小学生还好,校内的作业不多,校外的培训班不多,我家孩子课外书读了不少,我都记录在案了,比我小学阶段读书要多,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量比我大。高中就不行了,作业太多,好像10点钟能休息就不错了,还报了个化学的校外培训班,阶段性地还请人辅导过数学。九十年代,我感觉学业的负担已经过重了。但说起来,你是为了考大学,分上不去只有被淘汰。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实在是不合理,真是没有必要一股脑的都往大学奔。高中生们学得昏天黑地,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三代人六十年过去,教育上又一次“反拨”从我们那时候的“减轻学生负担”到现在的“双减”。我们那次是肚子吃不饱引发的,而这次呢,是教育的畸形发展导致的。“双减”于学生和家长绝对是利好消息。有的可以“立竿见影”,如每日的上课时间、运动时间的安排。有的属于慢工了,教育资源的平衡就难多了。4:50小学校门口消停下来。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79【分流】广播中听到一个说法,现在校外从事培训教育的人员数量与校内的教育工作者平分天下,而且大有超越趋势,据说从事学科培训人员收入已经超越校内老师的收入水平。家长们的支出,校外的远超校内的。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不满意,应该在校内学到的知识,现在需要到校外培训机构去补习。校内忙完还有奔忙于各培训机构之间,学生还有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吗。家长自然更不满意,钱袋子并不都是鼓鼓的。为了孩子的成绩要节衣缩食。独生子女一代人,家长们都寄希望于孩子的好前程。自古传统“学而优则仕”现代深入人心的“知识改变命运”。前一段国家表彰的云南乡村女教师,以让许多少年走出了大山为骄人的业绩,希望通过读书摆脱农民和农民工的命运。城乡学校的老师们都以升学率为指标,管理机构层层这么考核。教育者包括商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助推和贩卖“焦虑感”从学龄前就开始了,社会、家长的“共谋”走到了当下。回顾几十年,最折腾的就是教育,曲曲折折不断教改,此番又是新政出台,多管齐下,釜底抽薪实行“双减”,力度够大。十年八年能见效吗?一年级的小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有望一个幸福的少年时光。现在的中学生,面临中考、高考,尤其是未来高考的竞争性依然在前面。高考就是选拔和淘汰。高考是指挥棒。能否弱化这根指挥棒呢?何必千军万马都往这一条道上挤。中学阶段的分流说了许多年了。2020年全国教育统计公报表明:现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896所,比上年减少182所。招生644.66万人,比上年增加44.3万人,增长7.38%,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38%。在校生1663.37万人,比上年增加86.90万人,增长5.51%,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96%。毕业生484.87万人,比上年减少8.60万人,下降1.74%。对比OECD(经合组织)发布的2018年的教育概览,一些欧洲国家,高中阶段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比重:芬兰71%、德国70%、荷兰69%、瑞士65%、奥地利58%、澳大利亚56%、意大利56%。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数字还不算难看,但实际上更糟。毕业生质量和发展前景均不乐观。社会舆论看不上技术工人,收入水平不高。而在发达国家蓝领收入并不低,与普通白领不相上下。这大概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技校出来学到一技之长,它们经常是企校结合的。有稳定的收入,或者自谋职业,做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工作。而且学制短些,早工作早自立。观念和制度的变化难度就大多了。把这一套引进消化吸收要多少年?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80【基础】九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结构不合理是当下的问题之一。这几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重视和发展实业,但另一方面是用工荒,厂子招工难,缺乏技术工人,招到了又留不住。每年高校有上千万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四百多万毕业生,不知有多少进了工厂。但据说有好几十万大学毕业生成了跑街的快递小哥。大材小用,教育造成的巨大浪费。出来校门的毕业生不好用,学非所用。其二收入,我们的低端加工业付不起较高的工资水平。而快递小哥呢,在大城市,拼体力月入七八千应该有把握。这让年轻人如何选择。挣现钱,入袋为安。但职业生涯的发展呢?挣几年钱,回去盖房,老婆孩子热炕头……国家发展了,现在教育不缺钱。职业学校建得相当阔绰。但北京现在还有中等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吗?纷纷升格或者被兼并。技校、中专招不到好苗子,国家投钱不少,但质量越来越差,教育部门也是迁就社会的潮流,几十年下来,北京将技校中专消灭得差不多了。北京属于特例,基础工业迁出。职业学校自然要转型。但全国的布局,珠三角、长三角的职业教育布局。这个社会变动太大,一些新职业出现,传统职业在消亡。网上一条标题党“270万银行柜员何去何从”曾经多过米铺的银行网点在不断消减,有的网点值守的只剩机器。新一代的青年人,从一而终的会大幅减少,转业干一个新的行业。学习能力是立身之本。这需要好的教育从小培养,数理化基本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获得。社会要提供继续教育的途径,教育部门和企业的职责。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也是这次教改的重点,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相对优秀的教育,在大都市,中小学的硬件条件已经相差不多了。师资管理水平提升是慢工,尤其是农村地区。好的教育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包括好的人格的塑造。德智体美劳,这都是小学和中学打下的基础,跟上不上大学没关系。令学生喜欢读书,持续学习,具备自我提升的能力,应对未来的职业需求和自我成长完善的需要。、3081【好日子】上文没写完时,刘老师过来电话。老没联系了,上一次还是在海口。我问什么时候回来的?“前两天”我说这次你们在海南住的时间够长的。“不是,我这是刚从外地回来,出题回来,海南那早就回来了……”真快,快半年没见了。聊聊近况,我说刚看完《冰心日记》其中写于五六十年代的还有些内容,过来人可以怀怀旧。刘老师说是啊,我这辈子现在觉得人生两个阶段最好,一个是五六十年代WG前,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就是我退休后,天天高兴,浑身有劲儿,包括现在。我说你别跟冰心似的,老了老了倒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忙到黑,应酬写字、题词,没多少自己愿意干的,都为人家活着了。“我不至于,人家是大名人。”我说你也不容易,学问还放不下。还得跟着学术前沿,不能误人子弟,这次回来也可以松快些日子。刘老师说累不着,现在看着学生的论文,跟学生交流脑子还够使。再就是看一些网上课程,在“喜马拉雅”上听些东西,听书不费眼睛。我说动着脑瓜有好处,不得老年痴呆啊。不好说不好说,我昨天事有的今天就想不起来了。刘老师长我几岁,也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少年,同样的感觉。我说退休后60到70岁是最好的日子。“我可都70多了啊,每天睁眼就高兴。”这两年是不是差点?疫情闹的,出不去了。出不去,出不去在国内待着我也挺高兴的。刘老师这日子过的,让人羡慕。是身体好,生活充实,发挥余热乐此不疲。有种说法:儿童少年时期的幸福将带来一生的幸福。这来自原生家庭和身处的社会环境。刘老师说为什么现在的人们回首五六十年代的观点大相径庭呢?问问那个年代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就可以解释了。我可没刘老师那么幸福满满,虽然我们都有一个少年时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期望眼下的这一代儿童少年再次沐浴灿烂阳光。刘老师是跟我这约饭,再约上老张。行吧,约哪天,明天肯定不行,再看看天气预报。一道分享刘老师的幸福生活。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82【鲜】老鲜走了。网上见到讣告。我们这一年级的小同学一共两个班,约莫六十多人。鲜是另外一班的,我们接触不多。他圆圆的眼和圆圆的娃娃脸配合着小个子,人小能量大,能折腾,不是讨厌打架那种,是逗你玩,时不时给人带来欢乐那种。少年时无数笑脸中,他是令我记住的那个。他趣事多多,还是由他们本班的同学道出来更准确。一别就是几十年,忘了是哪年才又见到了他,同学聚会的饭局。在那之前我还是知道他的消息的,因为他的一位邻居是我在东北的同事,说起院子里的这位,也是位人物,大概也是因为淘吧,他住的那个大院子我去过几次,鼓楼西大街中段北边的一处部委院落。2012年夏,我们有幸同学一道聚了几天,在深圳,那年各位还都上着班呢。几天下来好吃好招待。可惜那次入住酒店头一宿就被空调弄坏了肚子,连续一周吃喝受限。其间一个中午由鲜同学做东请客日本餐,我没到场,避开了满桌的生猛海鲜,也失去了体验东道主热闹发挥的乐事。那次相聚与鲜同学难得“同框”我们站在对角线上。(上图) 最后一次见老鲜,是去年还是前年的春节前,一年一度的同学聚会,在鸟巢东侧的饭局。那次我们还聊了一阵儿,有关老家儿,父辈的同庚,风烛残年,还举杯祝老人家们长寿。年年这个日子鲜同学要从东京赶回来与老父亲过年与同学相聚。到底是哪一年?我网上往回翻,有了,上次“同学会”是在2020年1月16日,五桌人,有记录在案。摘录如下:【2382】……老鲜来了,继续喝茶。忙人,双飞东京---北京,一月一轮换。那边有家人,这边年迈的父亲,两岸交流,尽责、行孝。我们都侍奉着往百岁去的老父亲,共同的话题。老人家还好,头脑清楚,身子骨尚键,就是吃嘛嘛不香了。哎,我家老父亲就这吃饭的乐趣还在,比你家老人强。都伺候着,百岁可期。【2385】……老鲜端过一盅日本清酒与老师,高老师举杯橘子汁应对,“开车过来的”那清酒留给了我。我这双杯酒,另一杯大概是花同学扛来的枸杞酒,52度。'老人家还在吧,按说还没轮到你呢,怎么就先撤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