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3【100mm】下午,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11日17时至13日08时,北京将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天气,全市累计降雨量60至100毫米,西部和北部地区100至150毫米,个别点达200至300毫米,山区及浅山区有出现强降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的风险,城市低洼地区易出现积水。近些年好几次见到类似大雨预警,但好像始终没过来。城市排涝工程修得不错,就连易于积水的立交桥下也难得成为堵点,水来得快也排的快。100毫米以上的短期降水的大考好像还不曾发生过。看今晚明天了。气象预报准确性在提高,希望这次暴雨能降临北京地界。北京是缺水的城市,多年超采地下水,寅吃卯粮欠账太多。亏得南水过来回灌。这次是老天爷调水,每年要是有这么几次,北方就不会有旱象。又进入伏天,大热、闷热,市民都盼着喜降甘霖,解了眼前的燠热,痛快一时是一时。雨后天晴会是又一轮的高湿高热,再祈盼着下一场大雨,几场雨下来,伏天过了,秋风来了。年年如此吧。未雨绸缪。拾到篮子里都是菜,七七八八园子里各式菜蔬,家的、野的都拎回家。雨天不好再下地了。一篮子菜,可度过这场大雨了,预报要下上两天。北面浅山区150毫米上下,沟满壕平,难得一景。天气预报17时城区落雨,时候到了,还没见呢。北面昌平地区19时落雨。雨水是从南面过来的。南面丰台是不是已经地皮湿了。 本次发布的是暴雨黄色预警。降雨过程预计将持续超过30个小时,累计雨量大、风力大,出门的人留神吧。网上搜到雨量的等级划分。摘录如下:蓝色预警 : 标准 暴雨预警信号 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黄色预警 : 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橙色预警 : 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红色预警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到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4【1.2】收了几根大黄瓜。两寸的果实,一周的工夫长到一尺。最大的一根拿在手来沉甸甸的。不是那种顶花带刺的品种,上周它小时候头顶的花就落了,挺瘦弱的,水足阳光足很快就膨胀起来,壮实,跟棒椎似的,这要是在商店内见着这么大的,我不会选。这是知根知底,知道它个大但不老。两周的黄瓜,从开花算起,不能算老吧。花没有,身上的毛刺不多,但也刮手,洗的时候不敢使劲划拉。有点奇怪的是,那几棵旱黄瓜,上周每棵都有产出,各收了一个,一拃长的。本周却一个都没结,瓜藤上倒是开了不少的花,也招来了蜜蜂,有花没坐果,连小个的都没见,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缺乏某种肥料,同类不同种的黄瓜,在同一地块上,发育就有差别?是不是因为“旱”黄瓜,可上周的雨水不算多。下周再看了,下周连阴雨,真要涝着它可能就更不结了。这几棵普通的长条黄瓜,花不多,每棵都有果实,大的摘下,小的能接上,一寸、两寸的小瓜。给它们根部培上土,扶正搭落下来的枝蔓,地下长的憋屈,上了架子的果实长得顺溜。回到家后,找出弹簧秤,给最大的黄瓜过秤,感觉它比同样大小的瓜份量要重。果然,超过一斤,一斤二两多。生食黄瓜。要是半斤重的嫩黄瓜就直接生啃了。这不成,糙皮厚肉的,得先去皮,现在的牙口不行了,牙得省着点使。去了皮的瓜肉也挺硬实,瓜心有了籽,还好都是软软的,成熟度正好。想着市场上的瓜顶花带刺的不少,也挺漂亮,尤其是冬季大棚出来的,相对的体重要轻些,水肥催出来的,嫩。我这露天地出产的,日晒雨淋长得结实。黄瓜切片吃当水果吃了,清香气、甜丝丝。可口感还是偏硬,要是吃炸酱面合适了,黄瓜切成细丝做面码,就没啥障碍了。家里有面条,没炸酱,多年没有自己炸酱了。有卖的,今天落雨,没有停的意思,出不了门。黄瓜皮也不能糟蹋,这是自己种的放心菜,一条条的码齐切成寸段,上锅炖菜吃,别有风味。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5【365】见到群里伊同学的帖子,苏航的忌日,生离死别一年前。去年网上祭奠的仪式感模糊得近乎忘掉了,是去年的哪一天。伊同学记得清楚。人终将越走越远。想起王培同学离去是个夏初的日子,是哪一年,前年或是大前年?仔细想应该是大前年2018。好在网上还能够查到。生养我们的人难以忘怀。而其他人呢,我们能念念不忘的人并不多,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就淡忘了,即便曾经感恩戴德,甚至崇拜者,又将怎样呢。爱呢、恨呢,说得清楚吗。我们难忘的还有伴我成长的同道人,尤其是青春年少时一同走过的。同学一场,玩伴、友情、也许还有朦胧的爱慕,小学校,这是走出原生家庭之外的一个新社会,笑、哭、闹着走下来,还是喜笑颜开的日子多,师长教诲、读书的欢愉。烦恼过,成长的烦恼,那也是人生最少烦恼的阶段。对学校、同学的记忆是美好的,美好的你我他,戴着红领巾的我们。离散校园后是广阔天地。忙碌的人生甜酸苦辣,天各一方漂泊何处。我们幸得老培在,穿针引线勾连八方,一次一次,把同学们归拢来。也有幸苏同学勤勉忠实的记录,一次次将大家定格在方寸之间,回望我们的少年、青年和迈入老年的一路行程。为同学尽心尽力的老二位却先行一步了。我最后一次见到苏同学是哪一年,已经记不清了。或许是在2018年初,会是2019吗,全校同学会,在鸟巢东侧的那家酒店。照例苏同学还是忙前忙后地拍片子。那时我已经知道他带病在身,忘了是谁告诉我的,但肯定不是老培。能露面出现场说明身体还不错。那次他说起自己的一批藏书想托付给我,我没答应,他是书香之后,还有父辈的藏书,我不能让这些金贵的东西毁在我手来。现在想来,他已在考虑善后之事了。那是记忆中我们为数不多的谈话内容之一。苏同学,内向之人,不容易与他熟络起来。几十年了,我没去过他家,虎坊桥的老居,或是他后来在新华社大院内的新居。我们离着那么近,与我的办公地点只公交一站的距离。但苏同学的情况我颇知道一些。有老培同学穿插其间。老培与苏同学住的近也走得近,我上班的时候,有老培的来往走动把彼此串联到一起。但是最终我们左邻右舍时也难得见上一面。网上翻到旧作,遥祭苏同学。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田学长在这里孜孜不倦,头脑清楚,还经常活动、旅游,看上去长命百岁不成问题。我还记得2016年7月,您写到1000篇,2019年3月,您写到2000篇,2021年7月,这又写到3000篇了,越写身边的人越少,我在此有感想起了高中所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那是一片励志的文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此文在此似乎贴切,多保重。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6【113mm】一早的北京新闻报告,刚刚过去的降雨量全市平均为113毫米,为大暴雨级别。与之前气象台的预报的雨情,下雨时段、降雨量相差不多,这次谁都没爽约。这一轮降水的时间长,但雨势平稳,其间还停了一阵子,去趟近处的超市采购来得及。不知夜间是何阵仗,反正白天下得不紧不慢,没见着“大”和“暴”。于市民最大的好处是将暑热彻底赶走。但从观赏性方面实在挺无趣的。还是三年前在平谷的山里遇上大雨,山雨有气势,隆隆作响,动静时高时低,眼前山景迷茫,绿植波澜起伏,雨水的腥气夹杂着草香扑面而来,人似乎被雨水裹挟着,近处雷电的炸响令人唯恐躲之不及。可雨过天晴马上雾霭升起,热气蒸腾袭来。那雨中的景致还是挺迷人的。所谓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的场景,在北京地界大概要几十年一遇。在我的记忆中唯有1963年暑假那次,可搭配如上的一组形容词。房檐挂上白练,瓦楞间如同无数根水龙头打开,院子里的几处排水井喷出一尺多高的水头,半天的工夫院子里没膝的水,孩子们欢天喜地地冲进去玩水。欢天喜地的雨水。那场大雨淹了城南的低地宣武区。眼前的大暴雨什么都没有,平安无事。防汛水务人员忙碌了。电台里说,全市部署了两千支抢险队、十二万人枕戈待旦,对道路低洼处,主要的电力系统专人看守,大功率抽水机备用,事先还转移了数千危地的居民。暴雨过后,四处报告平安,若干个积水路段及时排除。十多年前立交桥下溺水,北京看海的奇景没有了,多年的防汛工程项目提升,钱没白花。113毫米,平地十公分的水量,想想也不过如此。水火无情,高等级破坏性的特大暴雨不曾经历过,24小时降雨量超过250毫米,不是局点,而是流域性质的,那又将是何等的场景。北京成为干旱的城市以来已经安澜许多年。干渴的大地解除旱象。密云水库大概也收纳不小。(暴雨的等级划分附后)file:///C:/Users/jj/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jpg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7【+90%】天热水大,戏水的人多了,溺水事件多有发生,就这几天,湖南湘潭5名学生溺亡,山西黄河边结伴戏水6名学生丢了性命,还有一对父子,在黄河边滩地上留下一串脚印,人没了。早在今年五月,教育部发文“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工作的通知”措施好多条:一、紧盯关键时间节点。二、紧盯关键防控措施。三、紧盯重点危险水域。四、紧盯重点学生群体。 五、紧盯安全责任落实。我估计类似的文件不知道发过多少次了,管用吗。事实证明不管用,以文件落实文件。都是从少年时代过来的,夏日水的诱惑,儿童少年无法抵御。守着河湖,老师、家长怎么能看得住?孩子有的是办法避开耳目。紧盯时间节点、关键防控措施。防不胜防。至于紧盯危险水域,你总不能将一切水域都用栅栏圈起来,连北京都做不到。所谓的紧盯都是说辞,基本做不到,盯得住孩子,还是盯得住安全措施的落实。过去常有人说“淹死会水的”大谬。看海南省的一个数据,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年年溺亡事故不断,省教育厅统计,自2016年到2017年8月,海南溺水死亡90多名学生中有90%以上不会游泳。 守着大海还不习得游泳,这是成人的悲哀。终于醒悟了。 上个月海南省教育厅颁发新政提出最新要求:全省小学毕业生在今年8月底前全部学会游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在今年11月底前全部学会游泳。并且提出若干措施,包括:各地各校要认真反思今年以来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把全面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推进,建立台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挂牌督办,加强对游泳教育培训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游泳培训合格考核情况、游泳教育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方面的监管,及时加大督办力度、开展明察暗访,以拉网式督查确保中小学生游泳教育普及工作顺利推进、不出任何问题。在物质上要求在11月底前建成游泳池覆盖泳池缺位的13个乡镇,并投入使用。 海南在全国带了个好头,从小学生抓起。教学生游泳,既能锻炼学生体质,又增加一项生存技能。但多年来学校避之唯恐不及,我们下面的两代人基本是旱鸭子。多少年了,死的教训换来新政。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8【九生一死】早在上个世纪的大陆民国期,清华大学的马约翰教授执掌时就规定,游泳课不及格的不予颁发毕业文凭(有特别病症的除外),这条现在还在执行。到五六十年代泳者已成大观,农村河沟子就不必说了,城市人,上面号召到江河湖海,大风大浪里去锻炼,我们这代城市人赶上这一拨。不光号召且行动。市里的不少湖面,因陋就简改造成天然游泳场,湖底用三合土压实,铁网拦上划分深浅不同区域,建更衣室和淋浴间,开业迎客,二分钱一位,不限时间。六十年代中期以后至少在青少年中普及游泳运动。也是上行下效,那一拨领导人,常有泳装照披露出来,毛、朱、刘……还有一家子的,他们高级了,北戴河海滨,还有畅游长江之类的大幅照片登载报上,多鼓舞人心。我们小学体育课改游泳课,带上学生到积水潭泳区,浅水区。几十亩水面,齐胸的水,个小的没顶了。安全不安全的?老师负责看着衣服,几个班的人一块去,上百人,泳区内老老小小啥人都有,看谁去?也没人教,水里瞎扑腾。好像也没听说溺水的事,学生溺水肯定要通报的。按说肯定会有,学校还不照常组织。说来我就溺水过。大概是在1965年,在积水潭,是同学自己结帮成伙去的。去了就往深水区,进入深水区要有深水合格证,要能游下200米。哪位同学替我测了个证,金属的圆牌牌,挂在裤头上就混进深水区,头次进入深水区。从北岸往里游,目测大约50米的距离有个“安全岛”。我游到半程,想测测水有多深,往下一沉,没触到湖底,顿时慌了,手忙脚乱人往下沉,这回倒触底反弹,但人方寸已乱,头露出水面吸到空气接着下沉,一帮同学围着施救,过来一个让我抓住就摁下去一个,没人再敢上前,起起落落危机间,突然一只大手托住我的后脑,我安静下来被拖至岸边。亏得有大人伸出援手,否则小同学那点能耐,想见义勇为力所不及。学会游泳,要是再有过遇险经历,今后的风浪大体上是不怕了。我下乡后的地方守着大湖,水道纵横,夏日几乎天天要下水洗澡。哪有什么安全教育,有也是耳旁风。我至少目睹过三次同伴出险,其中两次是被开闸的水流卷入水底的涵洞,在数米外的下游死里逃生。但一位同学在大湖中溺毙,实际上是一脚踏空,就沉入湖底。他作为同龄人上学期间竟然没有学会游泳。近年,2018年,广东省教育厅明确将游泳列入中考体育考试项目,提出基本实现全省学生人人会游泳。海南的新政扩展到小学生。从教学和学生安全考虑还是早些好。学会游泳也避免不了溺水,只是会少些。就是水性不错的,要是遇上风浪呢、沉船呢。水上众多风险,年年要死人,有水利就有水害。不会水的人,怕水,一旦没了顶就手足无措,只有沉底的份。习得护身一技,大概率不会遇险,遇险后十有八九能脱身。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09【1921】百周年学党史。于老人家们,正襟危坐翻书本,读报刊的还能有多少?而听广播、看电视大概成为主要的方式,以文学的方式重温历史。这半年唤起红色记忆是广播、银屏的主旋律。人都活在当下,也都是从昨天走过来的,我们从哪里来,为啥就社会主义了?我们这岁数的人条条框框知道不少,说它是历史的必然,没人能否定,不是一路走到了今天吗。要紧的是前面的道路,走踏实走好。看腾讯拍的电影片《1921》。温故而知新。这段史实我们既熟悉又陌生,从石库门到天安门,那是起点。百年前的事,谁说得清楚。很长时间“一大”是哪天开的都众说纷纭,七月里的一天是没错,后来就暂定在七月一日。庆生也按照这个来。后来找到了依据,23日开的会。与会者13位(+两位国际代表),代表各地五十余位中共党员。那是一个黑暗年代也是觉醒年代,一代知识分子摸索、探寻救国之道,舍生忘死。真个星星之火,何等的气魄,28年前仆后继,终成燎原之势,改天换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就伟业。百年纪念,轰轰烈烈。这一波宣传大潮中,“一大”是重头戏,近期多部作品中均有展现。等看到这部片子时我已然审美疲劳。这是部“青春版”的商业作品。于历史的真实并无新的贡献,商业电影就是戏说,哪怕是所谓重大题材。必须的添油加醋。当事人都不在了,演绎出来一个个场景,有的没的,电影的常备元素,能上的都添加上。于是就爱情,李达是这部片子的一号主角,他的爱情和谁说过吗?演给你看。上海弄堂里共产国际代表与包打听飙车,这都是没影的事。日方赤色分子与特高跟踪厮杀,与一大有何干系,但与造势悬疑相关……。内容无新意,形式美呢?人物塑造总在相似之间有个标准,神似难以企及,形似呢。十三位党代表,除李达和两位蓄须的长者,董、何,其他几位正青春的,常常让我不辨彼此。启用新人一批,其扮相,男角和女角,其相似度,与历史上的名人多有差距。如南陈北李,对比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人物见出差距。青春版,如果能让年轻人走进剧场就是好戏。珍视历史,想求得新知者,还是去翻翻历史书籍的好。、3010【四位】八点多出门,九点的电影,单位组织的。我们这支退休老者的队伍,年年有加入者,快百人了。每年都组织大家聚聚,或看电影,现在住的分散,去哪个影院总有跑路远的。此番改良了,分组,小组大体是按照各自的住地划分。我们梁组长安排选在北太平庄的“新彩云影城”,在北三环路上,往来车多,方便。咱们住北片的多,我合适了,公交一站地。地方合适,天气不合,总不好让大家冒雨观影,连连降雨把个电影档期错过了。只好再找其他影院,这家往南一站地,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有排片。就它了,本周四是唯一的窗口期,无降雨。梁组长特意过来一趟把票给买了。这一个来回可跑的不近,早先他住马甸,前些年改善生活,搬了,搬东头去了,好像是文学馆还往东。老梁说,买上午的场次是考虑天气,下午大气扰动更容易变天。老梁防灾工作干了几十年,靠谱。落实分组就近的原则,至少我们小组参与的人员并未增加,还少了。网上请假的人多,好几位离京避暑去了。抱病的,暑热之时,还是安稳些好。再就是脱不开身的,这后者比较惨,孝敬老的或者伺候小的。前几天路遇楼上的老刘买菜回来,说是接送孩子上下学,还有一日三餐的采购。我说采购一周两三次还不行吗。老刘说,那不够,我是天天出来买,孩子上学了得加强营养。这不是给套上了吗。我骑上车出了小区正要往南拐,一眼看见老刘那低着头紧着走,跨栏背心湿了一半,身后拖着小车,这又是买菜回来。老刘告假,我也别招呼了。往南拐了。八点半多到了影院门口,进去转一圈没见熟人。出来大门口外,老梁那骑车过来。接上头,拿到票,那二位呢,一共四位。我说里面没见着认识的。老梁问,“蔡”是谁呀?我说不熟,是不是位小个子女士啊。我想起一位才加入不久的。我问那“刘”是谁呀?老梁说刘是我们部门退的。马上就开演了,正等的着急,门里出来人招呼老梁。跟老梁认识不用说是刘了。新加入我们的,没见过。刘说里面还一位呢。赶紧往里走。门里见着老蔡,是位壮实的汉子,说起2011年来公司的。他来时我都快走了。柜台前的海报下照张相,这回算是认识了。问起二位住在何方,一位在磁器口、一位在双井,都在南面,不近。老蔡说不到七点就出门了,坐公交车过来的,不敢坐地铁,太挤。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1【13位】在上海法租界开会时,中共一大代表共十三位。矢志不渝,一路走到头的并不多。只毛、董登上天安门开国大典。陈等几位牺牲,李达外面转了一圈又回归,做学问,当校长。张拥兵自重走到了对立面,陈、周朝秦暮楚彷徨再三后来投奔了汪伪……队伍走着走着人就散了。谁都不是神仙,几十年后的事谁都说不准。青春年少时,理想丰满,一腔热血。一路走下去,披荆斩棘、艰难困苦,忍一时可以,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呢,这得多大的定力。人有更多的选择在前面,或有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或有“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人在不断地选择道路,被大势所裹挟,为利益驱使。人大多都是如此。农民革命为了什么,生存发展。获得土地,过上好日子。所以在主义的大旗下,一呼百应,破旧立新。有理念的感召,更有务实的追求。理念是主义,利益是追求。宗教情结可以远渡大洋,建立“山上的国度”。西风东渐,主义可以拉起支队伍再造新朝。作为个人,主义也是可以变更的,百年前的奠基者,数十人,二十八年山高水低。人生几十年,世上走一遭。平庸者为大多数,精彩者无几人。1921年“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大概都有专传或事迹留存。他们创造了历史,不管后来出走多远,都见证了这个民族的一段曲折历史。青史留名,正史或是后人娱乐史中的一篇。我一时想不全了,没有凑齐,还差一人,想不起来了。“电影资料馆”门外橱窗贴着《1921》的大幅海报,这十三位代表的名字去海报上去查。代表们一个个跃然图上,董老一马当先,身后的小青年们意气风发,看模样不一定知道谁是谁,头顶顶着名和姓呢。韩、王、黄……这都是演员的名号,他们饰演的那位,我还不能一一对上。这广告做的,不突出主旋律,你告诉我演员的名字有什么用,我想记都记不住,记他又做什么。这是让新人露脸的广告。他们的面子大?能把年轻的观众吸引进电影院吗。他们比十三位代表的名字还重要。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2【千万】和平年代的人也是走着走着就散了。六十年代的一代人被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到四面八方,近两千万青年人,也是群情激昂,到边疆去,到农村去。三年五载,热情没了,队伍散了,十年后已十去八九。理想坍塌了又没有利益的召唤。就剩下个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于城市生活的回归。没有枪林弹雨和生命之危。只十年八年,人们自我追求的利益驱动,同样是大势所趋,人都随了大流。留下了邢燕子、侯隽,已无他。曾经是有理想有追求有情结的。后来多调转了方向。潮流只一阵,一时的轰轰烈烈,违背当事人的长远利益。当然坚守者不多,那些坚守者凤毛麟角,难得可贵。晚间的央视经济台播出电视片《雪莲花开》说的是援疆的事。从十万上海知青落户新疆说起。在后来的那场运动中数千万知青,他们是先驱。我们是小学生时就看到纪录片《军垦战歌》,鼓动得小学生也艳羡不已。片子中,周总理与知青杨永清教导,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六十年代中期援疆的上海知青现在都八十上下了。电视片中又见到杨永清的身影,她1998年退休后返回家乡上海,新疆三十多年,回城后依然为知青的事忙碌,一本大书“上海知青在新疆”的图片集刚刚出版,杨说还要为新疆的事继续尽力。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还有一位。来自扬州的吴登云,扎根边地已58年,新疆乌恰县医院的前院长,80岁了,还在为病患奔忙,培养新人。他们是一代知青的坚守者,矢志不渝者。有艰辛有收获也有人生的欣慰。彼一时,此一时。现在的青年,有知识或没知识的在向北上广,在向发达地区,向城镇流动。这是当下经济的大势。新世纪,边地仍需要内地的支持。全国一盘棋,经济互补,财政转移支付。19省援疆力量,资金、技术、智力支边,近年上万内地医生遍布新疆大小医院,提升当地医疗水平。各省支援的项目,工厂、矿区、油田、农场、科研院所,培养当地的人才。边地不仅仅是农业,也不仅仅是新疆,边地的现代化大农业蓬蓬勃勃发展起来。比我们知青干的好。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3【静默】5点多就醒了。睡得好就醒得早。窗外传来刷刷的雨声,这些年楼前的绿植成长起来,摇曳在窗前,雨水穿越叶片的响动汇入自然的交响曲,噼噼啪啪大滴的雨点敲击着硬化的地面,咕隆隆的响动是一处水流钻入地下管道的跌落,这不容易听到。雨大了。昨日老天一直矜持着,漫天乌云雨水就是不下落。天气预报上的小图标从上午开始就水淋淋的,我们这里没下,下到哪一地了。气温不高,也还好不算太闷,到午后四点才甩下几个点子。我正好出去打食,东南的大楼底商转一圈进进出出,我来早了,大多都没点火开餐,折回来,往西面去,刚走到小区门口,有人撑伞出来了。不前不后,转回家吧。上楼后看窗外,楼下的小童并未散去,雨水又止住了,就刚刚一小会儿。到天黑,雨也没下来。7点了,天色比刚起身时还要暗,书本上的字不大好认了。雨声比刚才要小,万物醒了,嘀嘀咕咕是楼下的一台电动车被触动而发音。雨天好睡觉,又是周日,更有理由长睡不起。这要是平日,小学校要发声了,有早到学生。学校静默着。前一周的一个中午,学生们就散伙了,他们比全市的统一步调提前了半周。校园空了,忽一日,红色的跑道,绿色的操场都不见了,地皮被翻了个。学校提早放假翻修操场。多漂亮的操场,建了有十年多。我还是在灰蓬蓬的石渣路时来这里跑步。它们漂亮了这后,外人进不来了,连家长们也都被堵在门外,难得一进。十年,又刨根问底大兴土木。地翻了,人又不见了,任由雨水冲刷着。学校二层的平台上码放着桌椅,足可以配备四五间教室的,栉风沐雨有两年了吧,苫着篷布,都是猫盖屎的活,至少有三成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看来只有腐朽的前景了。教育经费真是太过充裕了。天色又亮了些,雨声小了。喜鹊飞过、麻雀飞过。眼前的那一排柳树披头散发,风捣的乱。梧桐肃穆、老槐抽了新枝。终于痛痛快快地洗了个凉水澡,干干净净的,这回喝饱了吧。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本帖最后由 tiantou 于 2021-7-19 15:40 编辑3014【咕咚】中午从外面回来,小区里静悄悄,台阶上趴着只白猫,阴凉地里眯着,谁都不傻,都会找好地方。上午落的雨尚未排净,绕着走,走上小运动场边上的甬道,这里地势高些,傍着人工水系。头顶绿植密布,不时地要弯着点腰,避开飘摇的枝叶,花谢了,果子有了。夏初那几棵枯枝的石榴树被锯掉,还剩几棵,没见花。运动场都歇了,午睡,晚上够它们忙的。那部转椅缺了位,空了一半,海豚在、金鱼在,还有两位被移去了,我虽然不曾上面坐过,但孙辈的没少在这打转,两年前。想起来了,转椅上走失的那二位是孙猴子和大公鸡。拢共就四个座位,被拆去两个。都二十多年了,两代人在上面耍过,头一批孩子们的孩子都开始在上面打转了。水系曲折着从北过来,南头地势低点,再涨上来一寸水就要漾出来。不会的,里面石壁上埋着排水管子,超过这一高点的水流自动都排掉了,除非周边大水都漫上来,还没出现过这种场面。河沟里的水满了,水色发混,见不到底。鱼都活着,没见翻了肚皮的,小金鱼,红色的一两寸长,鱼苗也有了,小小的,在水面嗖嗖地闪过,这大概是小朋友放生的。浮萍的花开了,年年水里堆上花盆,栽上水生植物,从夏开到秋,赏心悦目。“咕咚”一声,转过头盯住水面,涟漪下是浮萍,四下里搜寻,应该是只青蛙被我的脚步惊动跳下水。没有,水面没有,在浮萍的枝枝杈杈中搜寻,安安静静的水纹不动。边上有动静,踏着水皮划过一只高脚的“蚰蜒”水中的蚰蜒,我叫不准它,它的学名忘掉了,此时想起这个名称,不对的。肯定不是它发出的动静。四下看,不见活物,青蛙是两栖的不会趴在水底下不露面,还能潜多久,三分钟还是五分钟。半米开外的是另一丛浮萍,叶片中有了,一只花色的蛙,稳稳地盘着,尺码不足两寸,皮肤沟沟坎坎,是它,潜泳数尺才露出水面,青春之癞蛤蟆。不好,身下脚踝处有感觉。蚊子,一只蚊子飞起。走起,此地不宜驻足。人到家,脚踝两侧一边一个红包。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5【赋诗】我有十天没下乡了,还是上上周的周六回城的。上周连续降雨,周末未歇,据说西郊、北郊降雨更多些。水务交通部门提醒市民不要往郊区,山里和山前地区。我这一路高速,只在最后三公里转入小路,硬化的小路,其间洞穿一座下凹式铁路桥,这里常有积水,但从来不曾没过半个轮子,我没赶上过高位积水。十多年了,今年这次降雨量最大,淹不淹的不好说。但可以想见村里面肯定是淹了,已经历过几次的沟满壕平,水从大门口往外涌,农庄里面亮晶晶大部盖着一层积水,地势低洼处水进了家门,去年就有这景,还不算是大雨的年份。今年呢,指定是又淹了。没辙,两三年总要淹上一次。这地方名“满井”原本就是低地,周边芦苇塘、鱼塘,现在农地早就废了,半数硬化并立起大片楼宇,东头的河道打通捋直,北边来水更畅通。农庄和苗圃更成为洼地,水大了排水不易。这地方就是淹了又怎样,不关大众民生、交通要道,雨止了,三两天水落石出。农庄里也有抽水机,但架不住四方来水,排不及。淹吧,不少家都有二楼。园子里的菜淹了就淹吧,随它去。没敢过去,去了无处下脚。地里进不去都泡呼馕了。白菜淹了,黄瓜老了,也就这样。人没到,但还想着,有群友联系着。网上见到图像:番茄在水面露着头,两个白色的南瓜漂在水面……昨日东篱坊一号院的发上来视频,还配着音,房间厅里进水,水线快要爬上兵乓球台的台面了,台面上堆着细软,沙发、床铺没地去,泡着,水上漂可怎么住呀。草儿问:什么时候来电?来燃气呀?我两天都没点火做饭了。一有灾情就看出城乡差别了。这次灾情够重,东面的住户不保。农庄内地势西高东低。我们西边估计积水还不至于进屋吧。物业不失时机地网上发通知催缴年度的物业费。住在院里的人都在战洪图,这不是拱火吗。惹得邻居老张赋诗一首“倾盆大雨落缘泉,滚滚浊流能走船,物业收钱用何处?抬头三尺有苍天。”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6【温故】书柜里淘汰出几十本旧杂志,送走前再翻翻。世纪初的杂志,二十年前的人和事,当年人们讨论的问题:民族、战乱、气候变暖、中美关系……现在还是这些东西,二十年,一代人走了,一代人长起来,面临的还是同样的问题,人又有多少出息。一伏尽二伏临,燠热里注目其中一篇探讨温室效应的文章,地球的温度在升高,有历史数据表明。在上个世纪就不是新问题。南北极冰盖融化,高山冰川雪线上移,大气异动导致极端天气增多,飓风、暴雨、干旱频仍,海平面上升,岛国百年之后或将不国,沿海低地沉降沦陷,高温将导致疾病的传播,曾经被冰封的病毒复活在世,酷暑将夺去病弱者的生命……文中提及厄尔尼诺现象,由于赤道线上,中、东太平洋水体偏暖引起的大气扰动,持续半年,造成全球性异常天气危害。这个上个世纪末叶的新词,好像这些年不大提了。它应该还在吧,年年作祟,也就为常态。气象预报越来越准,但想做老天的主,耕云播雨还是不成,减缓地球的温室效应还刚刚起步。网上见到一篇长文介绍中国的雨带已越过秦岭一线,向北方推进。北方干旱的大地降水量增加,其中新疆消失数百年、几十年的湖泊,这些年又现身了,有网人欢呼这是天佑中华,历史轮回又到了个温暖湿润期。新疆,哪怕一成的土地获得浇灌适于种植,农民将增加上亿亩的好田。这其实也是旧闻,早几年的网文,趁着雨水又出面。但到底是祸是福言说太早。对温室效应导致原因的讨论,数百年工业化进程,大量消耗化石原料,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人类提出对策:减少碳排放,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垃圾填埋,控制肉食的摄入以便减少畜群存栏(它们是甲烷排放主要群体。)……上一个百年,地球温度升高0.7℃。这二十年呢,工业化进程继续,地球人口暴涨,绿地萎缩。温度又升高多少?气象学家有他们的度量标准。各个时区的温度、海平面的消长,动物昆虫迁徙的纬度、生育的时间……指标都不容乐观。夏天更热,冬天不冷,我们感同身受。人生长度能明显体验到温度的抬升,前景不妙。、3017【知新】二十年后。雨点敲打着窗户,北京连续降雨一周多了,雨量较去年同期翻番,蓝、黄、橙色预警依次出现。郊区山前地面出现径流,香山脚下顺流漂下四轮的小车。网上频频出现激流涌进的场景,呼伦贝尔的水坝垮塌,数万人撤离。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南方长江流域两个大湖吃紧,超警戒水位,开闸放水,破堤蓄洪。今年的雨水往北方来了。昨天(20日)郑州6小时降雨382毫米,其中下午四点至五点,一个小时降水200毫米,城市内涝,溺亡发生,令人担忧。想起1975年的板桥水库垮塌事件。河南怎么又赶上了。中原的麦子已经收完了,平原内涝别再给泡了。水火无情,谁也不敢说,在大自然面前可以超脱。城市,尤其是大都市越来越热,人的集合制造出热岛效应。今年北美录得历史上最高温度。加州、俄勒冈州森林大火月余不熄。 二十年,地球人下了多少工夫去治理环境,遏制渐暖的气候。措施有了,谁来执行,谁污染谁治理。排放量大的美国去年“退群”(有关气候的国际公约)。中国有承诺,大国的担当: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到2060年,采取节能减排等各种措施全部抵消掉排放的二氧化碳,即“碳中和”。思想意识、宏观大政、产业政策。清洁能源 氢能还是电能,发展电动汽车还是氢能汽车?遏制人口的的增长还是“三孩儿”?国家、民族、利益集团、个体,多种利益诉求交织、冲突。真要到人们住在烤箱般的环境中艰难度日,一切就都晚了。作为个体,遏制过度消费,环保生活,能做的有限,但如果是全民的意识和行动,就能改观许多。现在固体垃圾翻番。楼底的快件架子上经常是满满的,多少包装垃圾。外出购物要消费掉几个塑料袋,千家万户就是巨量的消耗。最终形成食物链的末端危害人类自身。天热了,少开空调,或者像提倡的那样“提升1度”。二十多年前空调普及前,人们也都过来了。现在可好,等于家家点个电炉子,往室外喷洒热气,“众人拾柴火焰高”城市能不热吗。落雨的好处是温度不高。“一伏”中,我只开了一次空调,去湿。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18【电子化】家人检查身体,为了少跑几趟,申请住院检查,大夫同意了,说是有病床通知。挺快,一周后有了。并且告知要有核酸检测证明。提前一天通知的,头天网上预约,次日就近到安贞医院做核检。早去早做,6到24小时才出结果。医院的效率挺高,排队不过十分钟就轮到了,手续简便,费用不多80元,不必另外的医事服务费(挂号费),于是我也就事做了一个,亲自体验。张嘴,一个棉球棒探进来,在嗓子眼滚了一下,收回塞进个小瓶内送检。午后两点,核检过了六小时,查看手机。有了,报告出来,屏幕上“阴性”的图标一闪一闪的,新鲜出炉。马上动身往北京医院。手机约车,这个时段还是没人理,这回用的“高德”没人接单,还是街头招手停的车。现在往医院麻烦多了,进到病房前查了四道绿码,还不一样,各是各的,一道两道还不行吗,这又不是疫区。这网络电子化刷码方便了还是麻烦了,就是方便了也不能老刷呀。其中的一道门我刷了十多分钟才通过,只是少点了一个步骤。先到住院处办入住手续,安检将我的苹果刀收了暂存,跟进机场一个待遇。住院病房最后一道门严防死守。我这手机上闪闪烁烁的核酸证明不管用,和我要纸质的。我说绿码哪有纸质的,大夫通知没说要纸质的,我这上午刚做的还闪闪发光呢,你怎么能不认呢,人家也是三甲医院。我一口咬定大夫没有明确要求。最后还是放行,我这承诺第二天取来纸质的证明补上。网上的绿码也不是总管用,你这方便了,大夫还要求纸质的存留,这不是麻烦人吗。吃饭也改良了,20个月之前,我们来过这处病房,买卡消费。现在要求手机订餐,订餐员手把手地教会了我。等到我使用时,餐是订了,但付款不成功,总提示我,卡里需要充值。我没有医院的卡,就到楼下住院处办理。我这刚说明情况,想要送过去手机让窗口内的工作人员点拨。这时前面刚刚办完手续的人回头说:我告诉你怎么订餐交款,用微信支付就行。我亮出手机界面说:我这微信支付不了。那位大姐看了说,你把微信支付选中才行。果然,我这又差一个步骤。
、3020【直说】一早从安贞医院取来纸质的核酸证明,出院门点击手机“高德地图”找公交车。医院在崇文门,目的地输入,一下推荐好几条公交线路。其中公交车168路直达崇文门。这挺好,并给出行走线路:北向步行150多米。不远,北头是土城路,东西走向,公交在那条路上。快到北头,提示图像换了,语音提示,右拐直行450米。这导航导的,怎么不一块说呀,早知道还有一里地等着呢,就不坐这趟车了。看来这趟车不一定在东西向的土城路,很有可能是在远处的南北路上。又下雨了,小雨,树荫下紧着走。看到了168路公交车在前面向南驶过。走到头往南拐,不必导航。看到了站牌子,这边是安外大街的“五路居”站,走了一里半。现在北京的公交车太多,除了几趟常坐的,其他的都记不住。亏得有了此类电子导航,方便太多了,外地过来的就更方便了。出门前仔细看看,其实还是标注的挺清楚。去年我学会了在手机上查找公交车的到达时刻,方便许多,不至于干着急,知道大致的时间,十分钟或者二十分钟,来得太迟,就可以另外选择。这本事才用了一年多,又给废了。电子站牌上岗,清清楚楚地标明下一趟车的到达时间,连手机搜索的工夫都省了。牌子上展示的公交车还不全,注明“正在调试中”用不了太久就可普及了。信息电子化进展的够快。不断有新东西出来,方便生活。但信息化还是解决不了交通的拥堵问题。好多年了,公交的这条线始终拥堵。这次高德给定的行车时间是50分钟,实际走了80分钟。其中灯市东口站到米市大街这一站路,走了20多分钟。路的西侧是协和医院,双车道,一条被等候泊车的私家车占用。十年、八年还在堵。当日下午3点多,我乘128路公交返回,医院门口依然排着长队,而通过的车辆排队更长,有两站地。开车过来就医的,要耗多长时间。这段交通成了个拥堵的死结,年复一年的,各方就不想想办法治理。苦了就医人,也苦了走这条线的公家车。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0【艳阳天】预报周五晴天,接下来还是连阴雨,趁着好天下乡收菜。晴空万里,雨天多了就想着太阳,哪怕天热。像中原大地的当下宁可火热也别水深。一路畅行。路过农庄边上的小河,下面的水浅浅的。但到了农庄门口一片水洼,看样子怎么也得没了脚脖子。我停下车候着,刚刚见着老两口在往这边走,等等他们。果然,后面喊声响起:等等、等等……车门被拉开,老两口钻进车来,连连谢谢。我问那你们怎么出来的,满地是水。“我们这是刚从城里过来,好多天没来了。”看着都眼生,一问也住了十多年,可是一点印象也没有。大门内水还没撤尽,“胡同”里望进去闪闪发亮。“我们到了,就在刘和刚家南面。”二老下车。看一眼,他们家门前还湾着水,我说:有你们干的了,你们家肯定进水了。“胡同”口堆着拆除的木地板和歪倒的沙发,损失不小。西头还好。泊下车往家走,地面干了。到自家栅栏门前,荒草一尺高,顶上垂下来的爬墙虎的枝条封住门,这才十多天没过来。栅栏里面也是一片茂盛。秋葵开着白花,果实累累,指定是长老了。小白菜没在草丛中,不可救药。看过去黄瓜长大了。这次旱黄瓜个头不小,快三周才见着二茬。草高,进不去,要把裤子打湿。先进屋换上套鞋再出来。棚子内的低地像是过了水,玻璃上一层水汽,顶上没漏就好。转进屋内,室温25℃湿度67,比城里潮气大。地面看来没进水,但地砖缝隙内漾出水汽,一块块的大方格子,都镶着个水湿的框框。拎起地上的电扇,底座下汪着水。移动电源插座底下也是水。开窗开门通风。趁着温度不高赶紧劳作。瓜菜收进菜篮子,收了两篮子,费工的是马齿菜,要挨个剪下来。拔除大草,妨碍菜苗生长的还要拔去。汗流浃背啊。登梯子上房休息,已翻上墙头的南瓜、丝瓜还要扶持一把,剪枝,留下主干好往上爬。听到房后老张的动静,探出头搭话,老张亮着板脊梁在那视察瓜菜。我问起:家里进水了吗?“进了,我吃饭的厅里进了”我说:你人在家,还堵不住吗?“堵不住,是渗进来的,边上甬道里半尺高的水。还好屋里没进来,我们两天停电、停水、停气……”我说:你不怕,你有烧柴的灶啊。“他们东边的利害,屋里的冰箱都漂起来了。来了几十个民工,几台工程车,把东北角那一溜房子给扒了。也是这些年边上工程太多,有些水路给堵上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1【堂食】六点多钟往外走,吃早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时段。带上手机,不必戴口罩,进食肆还戴着就有点形式主义了。现在年轻些的好形式,有的是被上面要求的,有的是真怕,觉得好生活才开始别被染上病。清真早点铺门里堵着,点餐的队短,五六个人,取餐的队伍长,十多人。出餐口四人忙活,油锅就一口,油饼要一个个炸,候着它就慢了。我这取了豆腐脑、鸡蛋,等着油饼。前后的人点羊杂汤的多,满满当当的一碗,冒着尖,汤没多少够实惠。吃不了这个,我有一半就够。油饼端出来了,像是两个,是我的吗?放到我的托盘内。再看,是打了个对折,盘子小饼子大,摊不开。堂食往屋外走,屋里快坐满了,当院风凉,外面自然光。天大亮,外面亮度差,原来当院被支上了顶子,好久没来这堂食了,开了一方天窗,大门敞着,靠门和窗进来的光。暗点柔和,没有灯光刺眼。坐下开餐。油饼够大,有一尺,可能是抻的,油汪汪烫嘴。剥鸡蛋,鸡蛋也烫手。先来豆腐脑。这的豆腐脑不错,料足味正,木耳、蘑菇、鸡蛋、肉末,门口桌上的小料五六种,可以自己调制。就是碗小点,不过油饼和鸡蛋大些,收费也不贵(3+2+2元)。忽然灯亮了,呼呼呼头顶的六个风扇转了起来。有点奢侈,三位食客一人两顶风扇吹着。清早挺凉快的,别凉快大发了。是服务员进来开的,一会儿她又端着餐盘进来坐在我旁边的桌子,她们是换班吃饭,过来两位,吃的还不一样,她们大概想吃啥就吃啥。我正吃着鸡蛋。这是茶鸡蛋吗?白白净净平平淡淡的,仔细闻似有还无茶叶味。我发问:你们这是茶鸡蛋还是普通的水煮蛋?“是茶鸡蛋”那怎么没点咸味呀?“昨晚煮完泡上的,早上就捞出来。”那你们把蛋壳敲碎不就入味了吗。“不行,蛋壳一破了就没人要了,有的人连裂了纹的都不行,这人真没法说。”还有这事,自家腌茶蛋都是煮熟敲碎泡在汤里。不会是清真饮食有什么特别要求吧?碗干盘净起身。觉得欠点,再来碗小米粥就合适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2【婚了】小顾的儿子婚了。小顾是我的发小。一块儿上的小学、中学,一块儿下乡。人生的很多节点,我们共同在场。他结婚,我们没去,在外地呢。后来有了小小顾。年年春节他们一家三口回京省亲,我们见一面。小小顾满地跑了,一年一度,他上学了、上大学了,就业留在北京,知青子女,小小顾的户口可以迁回北京。置业了,终于成家。发小的孩子中,小小顾是最后脱单的。三十大几了。还是前好几年顾老离世时见到小小顾的,那之后小的也不会往老的跟前凑了。隔了这些年,小小顾怎么胖成这样,快赶上他爹妈合计的份量。不该呀,父母都是瘦型的,怎么也不会有胖的遗传。可见事在人为。毕业这些年,孩子单过,父子京津两地,孩子这是自己吃出来的。小小顾的媳妇,明天的新娘子走过来,捧着一袋子饮料。不是瓶装水,是大杯的水果饮料,内容花花绿绿的甜品。明白了,就是这么喝出来、吃出来的。来到他们的新房楼下才第一次见着小两口。没进新房,在楼下帮着装车,婚礼一应需求都带上,三台车,塞满了后备箱,马上转场,往明日的婚礼现场。两台车先走,我们三位后发。地点“悉苑”从朝阳路往东风南路,这都是没听说过的地方,还真是挺难找。小顾不开车,老张不用导航,老司机不信那东西。一路就是商量着走。前面是“平房路”,走还是不走?走也行不走也行,一直走,再兜过来也行.老张惯常开车走大路,走大路有把握。越走越近,我一眼看到头顶上的交通标志“平房”这地名有点勾魂,瞬间想起,在这里送走过好几位,包括顾老,还有我家上面的隔代人。一声惊呼,眼前有车,一脚刹车踩到底。刹住了,与前车距离不过两尺。身后咕咚一声,后来知道是一个西瓜撞开了花。你是不是分神了?是啊,我就顾得看顶上的大字,没看车前面,前方最靠里车道是等候左转弯的车队。何时停下的?我这眼神也差了,顾上没顾下,又一度分神。好悬,没有老张这身边的一声惊呼,或许就“亲了腚”。昏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3【见证】周日是正日子。昨日已经走了一趟,今天路熟车快,九点半就进了“悉苑”院子。“悉苑”大概是这家婚庆公司的牌号。或许租了这么一片平房院专行好事。这些年我参加过好几次小辈的婚礼,都是在酒店里办的。这处别开生面,绿树草坪,一池清水,几座小房各司其职。据说一切都是孩子自己操办的,没让老家儿操心。在哪办,以何形式,现场的风格,婚礼的程序,点点滴滴的都是与商家落实。新娘不必接,自己开车来了。比谁来的都早,自己的事自己办,不上轿也要早早打扮起来。刚进院子,一眼看过去见着趾高气扬的大羊驼,与人比肩。吉祥物啊,人缘好,都要跟它亲热亲热,照相留影。亲朋好友来了不少,百十人,东北过来的、天津过来的,新娘家是本地人,七大姑八大姨都来了。今天的草坪上设置了若干“景点”。精神的、物质的,左一摊右一摊。“盲盒书籍”摞上一摞,有孩子捧了走,母亲给打开,是本《海子诗集》,最终那一摞书就剩下一本,老旧的俄文版的《劳动保护手册》。“蛋糕铺子”上几个大盘子内码着各式花色糕点,看在明面的,到没有几个人去动,不少小朋友呢,最终喜宴开始前,少了没几块。“杂货铺”摆着些小玩意,包包、饰品,也是各取所需,取用的不在少数,最终几个笸箩内空空无也。好吃、好玩、好快活。那羊驼扯着新娘子疾走飘扬起婚纱,嘚嘚嘚,敲起的不是羊蹄子是新娘的高跟鞋。礼堂内布置得花团锦绣,花气袭人。新人的高光时刻,百位亲友见证人。10点58分仪式开始,音乐响起、掌声响起。新娘的爷爷奶奶姥姥,兴致勃勃过来,都八九十岁高龄了,盼来了孙辈的好日子。亲朋好友代表讲话,祝福满满并推介新娘、新郎。家人知道,我们外人哪里知道,原来他们是同校不同届的大学同学,又是不同单位又干着同一个行当,还是三观高度一致,同好的文艺青年……好个文艺青年,二位各自手书了新婚宣誓,相视而立,深情款款,侃侃而谈,长篇大论互诉衷肠,言说唯一的遗憾是相见恨晚,相识548天终于修成正果,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开始人生新旅。吉祥物羊驼来了,解下系在它脖子上婚姻钻戒。戴上,信物呀,新人啊,一钻在手地老天荒。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4【同框】婚礼是青春、轻松、欢乐型的,中西合璧。由着新人自己整,老派的套路删繁就简,比如没了“三拜”天地、君师、父母,省了“改口费”,父母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都小了。只新娘父亲牵手闺女进门,新郎迎过去转手,老一辈的养育的义务卸掉,小的们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吧。西服配婚纱,我们这代人大多不曾领教过,西式的。受戒这东西也是西式的吧,至少在婚礼上受戒,从此夫妇之道的束缚,多了清规戒律。可来头,是慈眉顺眼的羊驼送达,不知其间有何寓意又象征着什么。人类伴侣,猫狗不上场,引来羊驼玩笑出新。这一招不错,一个上午它没闲着,绿地、池边欢愉众人,这又登堂入室,见证羊的身份。因它又分担了新人多少招呼亲朋的压力,只要不怕被抢了风头就行。小辈人越来越会玩了,这要是再过一代人,或许能牵着只花豹上场。文青们自编自演,娱乐亲朋们,见证人为新人们不吝掌声和祝福。仪式最后环节是拍照,分别新郎的、新娘的,都是一家四口同框。再与家人亲属们拍照,好大的一家子。拍吧,轮番上场,分门别类:兄弟姐妹照、同学照、闺蜜照……喜笑颜开定格瞬间。转场宴会厅,熙熙攘攘。坐下了,又站起,老张说咱们几个还没拍照呢,多少年都没拍了。招呼几位,一个院子的五位发小。大概不能都算作发小,最大最小的岁数相差一轮呢,个头最高的岁数最小,我们少年时他的童年,还不能玩到一起。但同院的没错,都在同一个院子里长起来的。还都是同学吧,同一天迈进同一所子弟小学,就在我们的前院,三位一年级、一位四年级。小我们十岁的老弟到我们下乡的那年也该迈进校门了,或许也是上的同一所小学校。我们是头一次同框。过去是没条件或是没想起,留下片子就成永恒。新人的好日子,也是我们老者的好日子,我们无法比今天更年轻了,也难得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共享青春的美好。照片附后,新人的片子免了,年轻人或有讲究,版权呀、隐私呀。老家伙们就宽松了。其间的老四位在同一方天地同吃同住同学习过,在这同学群里露个面吧。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5【发小】一块儿玩大的才是发小。我们三四岁的时候搬进同一个院子中,但彼此并不熟悉,我每周回家待一天,大概也没被放出门耍。直到上了小学,一块拉着手往学校去,没人接送,就在胡同东口往南一拐就到。后来中学划片入学,又是同一天进的校门。才一年多,上山下乡,同一列绿皮车拉到了边地密山。北大荒啊,我与老张的连队隔着四十里地,与小顾十多里,走一趟都是腿儿着,每年能见次面。我问小顾你是哪年离开湖里去大港的?“七五年吧,反正是个年底。”我说不对,七五年我都走了,应该是七四年年底吧。你走的时候我去了,在你们连喝的大酒。我问老张你当时在场吗?老张说:我在呀,当晚没走,睡下了,第二天我送小顾到的团部车站。我没送。但我记得那个冬夜,我晃晃悠悠地离开,踩着雪道,一路吱吱嘎嘎。路过“凤凰德”的坟圈子,森严的一圈高高的树木,想看看“鬼火” 没见。“路过坟地吹口哨”我酒喝得嘴不好使了,嗷嗷地唱起来,带着酒劲儿,回来又是十多里地。那时已现飞鸟乱投林的征候,小顾去大港是好事,离北京多近呢。 人走我心凉。小顾干活是把好手,土工还是收割,收割,小顾总是一马当先,没人不服,劳动模范啊。小顾来过我们连队一两次。后一次或在七三年秋后,给我带来一捆烟叶子。忘了我在什么情况下告诉过他,想整点“关东烟”回去给我姥爷。他给我送来了,是他们连队老职工种的。我要付钱。小顾坚决不要,得十块八块吧,够我们土里刨食十来天工资的。好大的一捆背回家,老爷子乐了,好抽、劲儿大。老爷子抽旱烟,都是一袋袋的买,一袋二两,这一下子富裕了。小顾结婚时我们没去。没有参加婚礼,人在大港,他们大概办的集体婚礼。发小们的婚礼我一个都不曾参加过。那时人多简朴,新派的旅行结婚,单位工会敛钱集体买个纪念品送来就是。新人回来送包糖就妥。小顾来京时,我和老张去看新人。商量着买点什么礼物表表心意,骑车路过西单商场,见石英电子表挺漂亮,挂在墙上的那种。那时的忌讳不多就带上了。言之挂表。那时的“挂”字,属于中性词。……忽然间,我们都老了。
RE: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
3026【抽空】看网上本周天气预报,除了周一,余下的都是水淋淋的小蓝标,天天有雨。这一伏、二伏过的,真有福了,只哪天多少闷点,可是比往年的伏天里好过多了。该热不热,就是异常天气,伏天是多雨的天,但天天落雨的时候很罕见。至少本世纪没这印象。今天网文说,也不知这网文有多少属实,连密云水库都开始弃水了,说是经过各方研判,于今日开闸放水,并通知下游河道接受。有同事说他们顺义地面河道里涨水了。我记得上次水库弃水还是1976年,因地震缘故。后来大概也有过一次,但属于误判,弃水之后大雨没来,就此水库一直处于干渴状态,直至迎来南水。我印象中水库库容43亿方,前不久报道来水挺旺,库容达30多亿方。这个库容来之不易,千里迢迢过来的汉江水,来到北京地段要往高处提灌入库,耗了多少电力,这又要开闸放掉。现在看来,安全第一人命关天,破财免灾了。凡有水库的都有这类问题,挺难的。老天爷说不准,人就要不停折腾。瞅着好天没雨,跑了趟刘海胡同的社区图书馆。看它这门口也有沙袋之类的东西。什刹海地区也是低洼地,要怎么有了海子。图书馆在地下一层。真要水大了,如郑州大雨,一小时落下200毫米,也真难说,现在地下设施太多。好在北京风水宝地常年干旱,还不曾遇到过持续大雨。岁月静好。地下本就凉还开着空调,两个小童在做暑假作业。换了新的图书管理员,是位男士。搭话,他们一共三个管理员,每周开放七天。还书、借书。管理员将我还的旧书上架,其中只一本找到了“家”。其他的找不到地址上不了架。我说去年的《读库》第1、5、6册在哪里?我这刚还上2、3、4,。他找他的,我找我的,最终谁也没找到。那三册书最后放在了桌子上。管理员说,都插乱了,编号根本没用。《美国人的故事》我打算接着看中册和下册。这上册也没能归位,不知归到哪,也放到桌面上。挺好的读书馆,管理的可不好。管理员说,你不必查索引,没用,乱着呢。转了一圈,不用说想找的书一半也没找到。坐下浏览杂志。杂志外借吗?“没有编码不能外借只能在这看”。看了半个下午,只进来一位老者,“西图”下午临时关闭,所以骑着车来这边还书。哪哪都乱着。要是每人都干好自己的一摊事。大到市政管理、水库河道调度,小到图书编码检索。我们的生活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