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30 10:59:22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0 21:38:54
11月23,在首尔繁华的明洞街头,警方严阵以待
不知何等妖怪将显身。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0 21:44:30
本帖最后由 失去的记忆 于 2013-12-1 08:16 编辑
几分钟后,游行队伍出现,打头阵的像个二傻子和一群小孩。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0 21:47:48
本帖最后由 失去的记忆 于 2013-12-2 20:36 编辑
他们跳着街舞,敲锣打鼓,像是狂欢。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0 21:52:48
正规队伍出现,据说他们的诉求是反对某个发电厂的建立。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1-30 21:55:50
本帖最后由 失去的记忆 于 2013-11-30 21:59 编辑
这些人像是宗教界的
这些年很难见到国人游行,见到韩国人游行很好奇。
laojy
发表于 2013-12-2 12:26:59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2 12:28 编辑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1-30 10:59
拉脱维亚总理为一起超 ...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些领导人,像拉脱维亚总理这样自觉意识个人对某些事件或问题的出现应负责任而主动辞职的高官不乏其人,而中国这种现象就很少,以前如河南的洛阳、焦作都曾发生恶性火灾 死亡2、3百人,无人辞职以示主动承担责任,这两个城市的主要领导人后来还先后升职。最近青岛发生的严重油气泄露爆炸事故,青岛与中石油的头头没有一个肯摘下乌纱帽,以示承担责任。为什么信誓旦旦完全彻底为人民的中共官员这方面还没有资产阶级政党领袖的胆气呢。
laojy
发表于 2013-12-2 16:24:07
失忆老弟是不是又到韩国下围棋了,才有机会看到韩国人游行并且把其中看点照下来。要是在朝鲜可是砸烂你 的相机的,不过朝鲜是绝对不会容忍这种游行出现的。看来韩国还是放得开,允许国人 以游行的方式发泄他们的不满或表达他们对某些方面的意见。
laojy
发表于 2013-12-2 17:14:51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2 17:17 编辑
危难之时,该不该救人,转发一篇
关注“摔倒”更要牢记初衷
近日,网上一则“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赔”的帖文引起了广泛关注。11月22日,事发地四川达州警方称,受伤老太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决定对其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因蒋某某已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同时对蒋某某的儿子龚某某给予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此举,被认为具有开创意义,或将遏制近年来屡发的“扶人救人反被诬”的现象。
不过,对于警方的处理,蒋某某及家人表示不服。蒋某某仍坚称是被小孩撞倒的,为了自证清白,她甚至以“全家死绝”来赌咒,他们将申请复议。
毋庸置疑,还原事件真相、澄清是非曲直,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从早些年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此次达州事件,人们关注处理结果,都是希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者不受冤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然而,在因为期待好人不受冤枉而执着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中,“路见老人摔倒要不要出手相助”日益成了一个问题。
事实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善行义举不胜枚举,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用他们的行为在默默地宣示,真善美从未离我们远去,而是时时处处存在于我们身边。任何时候,在关注发生纠纷的“摔倒”个案时都不能忘记,“最美”远比“诬赖”更多。弘扬真善美需要惩戒假恶丑,而惩戒假恶丑也是为了保护真善美。但要防止我们在“摔倒”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出发的目的,需要全面、公正地看待支流与主流,不让“善行被讹诈”一叶障目,防止“社会道德滑坡”谬论污染公众心理,伤害社会的道德良心。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危险,将心比心,当自己身处险境时,所有“该不该帮人”“会不会被诬陷”都会没了悬念。如果在有人需要帮助之时过多地关注结果,甚至为“会不会被赖上”而纠结,必然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不只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面对需要专业知识的救助对象时,如果自己不具备专业施救知识,不妨借助通讯设备求助专业机构。
(摘自11月25日《现代快报》周稀银 文)
laojy
发表于 2013-12-11 16:45:34
前两面天在电视上看到教育部领导讲教育改革。改革开放多年,中国的教育不敢恭维,前一段郑州一位教师指出教材中的错误,有关人士作了道歉。转发一篇对此的评论。
教材出错,道歉不如召回
郑州市一位老师发现人教版新版七年级语文书上有错误,并指出30多处,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告到了法院。近日,记者获悉,人民教育出版社已经在其网站人教网发出《关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致歉信》,表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确存在6处错误。(《郑州晚报》12月3日)
这并非我国教材第一次遭受到公众的质疑。尽管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教材不同于一般图书,它和词典一样,都属于规范性的出版物,其影响非一般出版物可比,理应以更高标准对待,尤其是对一些常识性差错,更要实行“零容忍”。
有意思的是,即便从人教网致歉信中承认的几处错误来看,别说是正规教材出版,就是商业报刊印制,恐怕也难以宽恕以下种种低级错误:譬如“沭浴”应为“沐浴”;“权威”应为“劝慰”;“……传不习乎?”,缺后引号,应加上……错得如此没有技术含量、如此夸张离奇,校对与审核的程序正义兜不了常识的底?
从致歉信的内容可以看出,人民教育出版社承认有6处错误,而那位老师挑出的30多处错误中,大多数错误并没有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认可。那么,这究竟是见仁见智的分歧、还是是非明辨的定论,总不能让公众继续去猜谜。此外,教材是卖给千千万万教师与学生的,出错之后,不声不响在官网上挂一封“致歉信”,有多少人能关注到?这般轻描淡写的姿态,诚意几何?
今天的中国教材市场,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教材出版者的责任,更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汉语言文化传播,只有首先自尊自爱,才能赢得传承者的尊重与信赖。有一点是肯定的,中文的固本正源,不能只靠《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来实现,教材的教化与示范效应,是其必须担负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焉不详又王顾左右的致歉,显得过于轻佻而缺少担当,制度究责应该迫在眉睫。一是建立健全教材召回制度,尤其是对于常识性错误或其他严重疏漏,出版方有责任以召回的姿态对内容负责;二是在召回制度基础上设立黑名单,将犯过严重错误的出版方列入教材招投标的黑名单,从市场准入的角度捍卫教材的权威与公信。 (摘自12月4日《中国青年报》邓海建 文)
laojy
发表于 2013-12-11 16:52:56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11 17:13 编辑
对照中国教材编写人员,再看看钱钟书老人家的治学态度。转发一篇有关于此的文章。
自谦为“乡巴佬”的钱锺书
1980年11月2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恳谈会上,钱锺书作了个演讲。这个演讲内容被记录下来,题目叫《诗可以怨》。当时,按说钱锺书对汉学的造诣,在座者没人能比得上他。
但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说,到日本来讲学呀,即使不必浑身是胆,也需要有斗大的胆。因为你们日本是汉学很发达的国家,你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我面对你们这样的日本汉学同行,我心里是惴惴不安的。
他打比方说,他面对日本汉学研究这个很大的宝箱,自己像一个穷光棍,想来拿一点东西,但是没有号码锁,不懂开号码锁。只能看着这个大保险箱,眼睁睁地发愣。接着,他还幽默地讲了个意大利笑话《他发明了雨伞》:有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了一根木棍子和一块方布,他还算急中生智,用木棍顶住方布,遮住头顶,回到家后居然没有被淋成落汤鸡。高兴得意之余,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一发明公诸于世。他听说城里有个“发明专利局”,就兴冲冲地拿棍连布,赶到城里,到发明专利局去报告和演示自己的发明创造。专利局的工作人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让他看个仔细。
钱锺书以此自喻为孤陋寡闻的乡巴佬,到这儿来还要给日本同行讲学,讲点新鲜的东西,实际上讲不出来,那么只好拿着这块布,这根棍子在这儿来撑着,撑个门面,希望诸位不要笑话。钱锺书的笑话,令在座的教授们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被学界视为“文化昆仑”的学问大家钱锺书先生,充分显示了他的谦逊、诚恳和大度。今天读来,依旧会让那些自命清高、唯我独尊的“学者”们汗颜。(摘自12月4日《羊城晚报》王文静 文)
laojy
发表于 2013-12-11 17:11:34
看到托尔斯泰说的一则小故事,借用来讽刺少数中国人品德的低劣很有针对性。大家不妨看看,笑一笑吧。
多少人参加婚礼
有一个人家举行婚礼,很多亲戚朋友前来祝贺。邻居家的主人叫来仆人说:“你去看看隔壁有多少人参加婚礼。”
仆人搬了一个圆木墩儿摆在邻居家门口,然后坐在土台上耐心等待着,看有多少喝喜酒的客人走出门来。
祝贺的人陆陆续续往外走,谁走出门都难免被圆木墩儿绊一下,被绊的人都会骂一句难听的话,接着走他们的路。只有一个老妇人,走出来被绊了一下,她爬起来把圆木墩儿挪到了旁边。
仆人回到家来见主人。主人问:“隔壁邻居家来的人很多吗?”
仆人回答说:“只来了一个人,是个老婆婆。”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是这么回事儿:我把一个圆木墩儿摆在邻居家门口,其他被绊倒的人都只顾骂街却不移开那木墩儿。只有那个老婆婆把木墩儿挪到了一边,她担心别的人再被绊倒。只有人才会这么做。因此,我认为只有她一个人才配叫‘人’。”
(列夫·托尔斯泰 文)
laojy
发表于 2013-12-11 17:35:35
这一段时间雾霾天气把人们整得够呛。环境污染的形势让人担忧。转发几幅漫画。
laojy
发表于 2013-12-11 18:04:34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11 18:09 编辑
这两天曼德拉的逝世成为各大媒体的重要内容。曼德拉能成为全世界不同政治界别、不同社会观念的人们共认的伟人,这在世界历史上还是不多的。他的人生值得很多政治家、很多人纪念学习效仿。转发一组他的照片。
经典照片讲述曼德拉传奇一生
南非前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逝世,享年95岁。
南非总统祖马发表全国讲话,宣布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在12月5日20时50分逝世,并宣布南非全国降半旗,并为曼德拉举行国葬。
在此整理了一组体现曼德拉一生光辉时刻的珍贵影像资料,用以纪念这位传奇政治家。
1、曼德拉和其同事奥利弗·坦波(Oliver Tambo)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这是南非历史上黑人第一次从业法律。此照片摄于1952年,曼德拉的办公室。
2、曼德拉和其前妻维尼·曼德拉于1958年结婚,育有两个女儿,两人婚姻在1996年结束。此照片摄于1958年曼德拉与维尼的婚礼上
3、1958年,曼德拉首次遭南非当局以“叛国罪”起诉。此照片摄于庭审结束后,曼德拉离开法庭。
4、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被南非政府释放,结束了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这无疑是南非走向民主进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此照片摄于曼德拉当时的妻子温妮迎接其出狱之时。
5、1990年5月2日,南非前总统德克勒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和曼德拉就非国大和南非政府谈判一事发表致辞。照片摄于致辞现场。
6、1993年12月10日,曼德拉和德克勒克共同荣获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奖委员会称:“曼德拉和德克勒克为消除南非种族歧视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努力为在南非建立民主政权奠定了基础。”此照片摄于颁奖现场。
7、1994年,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通过完全的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统,同时也是第一位该国的黑人总统。此照片摄于曼德拉就任总统宣誓现场。
8、1995年6月24日,曼德拉身着南非橄榄球队跳羚队(Springbok)的球衣与该球队队长皮纳尔(Francois Pienaar)握手,被视为打破种族隔阂的象征。此照片摄于比赛后的现场。
9、1997年3月17日,曼德拉在开普敦会见英国王妃戴安娜后,两人共同会见记者。
10、2008年7月19日,曼德拉90岁生日宴会上,其妻子搀扶他吹蜡烛。
11.2010年7月11日,曼德拉出席南非世界杯闭幕仪式,并向观众挥手致意。这是曼德拉入院前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2-13 10:08:23
心情假日
发表于 2013-12-25 12:45:27
胡学长:“思维: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了。”
人还是那个人,让他干财会吧,他不识数。让他搞科研吧,他数理化不极格。让他当厨子吧,他胖得都快走不动道了。让他做买卖吧,把自己卖了还帮人数钱。看来各有各的道,量力而行才是正道。呵呵.....玩笑了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25 17:45:18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DkwNTYyMTI0/v.swf
冬虫夏草
发表于 2013-12-25 23:31:48
本帖最后由 冬虫夏草 于 2013-12-25 23:33 编辑
平 安 夜 小 记
洋节在古老而传统甚至闭塞的中国西部悄然渗入,12月24日这一天是个不寻常的日子,人们称之为平安夜,西人普天同庆,东方人尤其华人则不甘寂寞,也学当年的列强“利益均沾”起来,全然想不起2013年之前,耶稣他妈——圣母玛利亚在受苦受难。
这天下午,大专院校学生及部分高中学子,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几乎倾巢出动,如蜂拥蚁聚,似百川纳海,不约而同地向市中心集结,他们素未平生又似曾相识,一水的青涩之色,纯真得可爱。他们不停滴行走,似乎并无目的地,无固定方向,只是为走而走,后生可畏,堪称“准暴走族”。
这一夜他们是“不食周粟”的——对本土的食品说不——首选美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以致这地届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座无虚席。退求其次的是德克士,再不然是新加坡快餐,实在不行台湾的永和豆浆也凑合了。
其实,他们心中自有圣地——“到有圣诞树的地方去”,“到有管风琴声和唱诗歌声的地方去”,“到红衣红帽白胡子圣诞老人那里去。”有一年,一些青年学生发现了街巷深处的教堂,于是蜂拥而至,前挤后拥,竟然将屹立多年的院墙挤塌一段。。。。。。
琴声歌声停止了,洋饭馆打烊了,最后一班公共汽车开走了,街道突然寂静下来,年轻人面面相觑,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女孩不只是冷还是怕,浑身瑟瑟发抖,有的将要哭出来,接着就是互相埋怨,一向说大话逞强的男孩现在也束手无策,默默无语,任人揶揄是“银样镴枪头”,“关键时刻掉链子”。。。。。。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滴水穿石,柔能克刚。就在这山重水复之时,不知哪个女孩拿起手机,拨通市府有关部门,大呼求救。中国人一向同情弱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于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数十辆大巴车被紧急调动,将这些没心没肺的贪玩孩子连夜送回到住地。
圣诞节已经来到,西人欢欢喜喜过“洋年”,热闹了一宿的人们将补一个好觉。而中国的学子还要上那头疼讨厌的课,于是他们准备在课堂上小睡一番,以稍解半个夜晚的疲惫。。。。。。
水小子
发表于 2013-12-26 04:59:27
本帖最后由 水小子 于 2013-12-26 12:38 编辑
祝机院附小各位老师和校友圣诞暨新年快乐 !
水小子
发表于 2013-12-26 05:48:22
本帖最后由 水小子 于 2013-12-27 06:06 编辑
一场冰暴近日横扫多伦多,造成大面积停电,让许多家庭在一片漆黑和寒冷中迎接圣诞来临。有朋友报告,说晚上进被窝前,室内温度为5摄氏度。。。不过这场冰暴(雪,雨,冰粒交加,外带低温)给市容来了一次盛典冰雕装扮。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也冒着零下十几度严寒,跑出去哆哆嗦嗦拍了一些照片。看着那挂满冰凌树枝在阳光照射下,发出璀璨耀眼,钻石般的光芒时,连被冻成冰棍儿的感觉都没了,真是好漂亮的大自然景色。。。。
至此节日期间,贴上来几张与大家共赏。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2-26 10:39:03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26 10:52:06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2-26 10:53 编辑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然而,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laojy
发表于 2013-12-26 13:08:07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26 13:21 编辑
胡世坚:西水车学长在表述和赞美中,坦诚心扉,至真至善就至美,深受感动!
西水车:“胡老师过奖了,我自私的很,为了挣双薪才去的,不为钱谁去呀,呵呵......”。我觉得这话非常精彩!画龙点睛!老百姓要靠辛勤的劳动过上好日子。很现实也很崇高,我再次赞美心情假日!
胡老师与大版主 对心情假日的称赞,我也有同感。有时候组织或个人总习惯把平常的行为与崇高的目标联系起来,而把内心想达到的个人欲望则不自觉地加以掩饰,让人感到不太自在。我的早已去世的老爷爷80多岁,早年在老家农村仍坚持上山劳动挣工分,村里生产队长和公社社员都羡慕老人家这年纪有这么好的身体,还能劳动养家。当地报社的记者认为这是个好典型,要宣传一下,对老人家作了采访。当问到爷爷为什么大的年纪还上山劳动时,爷爷回答:“不干吃什么!".。老人的回答没有豪言壮语,但却很实在,那年头能让自己与家人吃饱才是最重要的。河南省还有一位大学生照顾老人,还收养了一位小妹妹。有人要给他资助,他拒绝了。他说现在他能挣钱不但解决自己上大学的问题,还能照顾一老一小。他说一个人照顾好自己与家人,让社会与 国家不再为自己操心费神才是成功人生的开始。(原话不全记得,大概意思如此}
老叟
发表于 2013-12-26 17:46:35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26 10:52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 ...
说的很有哲理,让人深思。但不知美国总统们去看过没有?应对他们更有启发。
laojy
发表于 2013-12-26 23:19:34
本帖最后由 laojy 于 2013-12-26 23:23 编辑
胡涂人:他嘿嘿一笑说:“人那,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通过小X那场病,我最深地感触就是你甭管碰见多难的事,你要想挺,一定能挺得住。可是那时候你要是一放弃,那后果可不堪设想。我现在想想这是最可怕的。嘿嘿嘿……”这是一个老爷们浑厚地笑。 我们在论坛谈天论地,许多谈资、信息 、故事、回忆、议论、评论不仅维系增进师生的情谊,而且其中不乏让人直面人生的真谛。胡老弟所记下的这位普通校友的故事,特别是后面这一席话胜过许多教诲人生的大道理或大人物的说教。这位普通校友难能可贵是做到了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事,他不是因软弱而逆来顺受,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在顽强坚持,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经常遇到“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时候有不少人,或怨天尤人,或知难而返,甚至绝望而放弃生命。我们在人生的长途中不可能都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而事事心想事成,常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苦难,只要我们像这位校友坚守人生的信念和责任。为坚持这种信念与责任能够忍受痛苦的磨难,能够战胜横亘在面前的种种困难,那么我们也会迎来 “柳暗花明又一村”。
胡涂人
发表于 2013-12-27 09:12:03
冬虫夏草
发表于 2013-12-27 09:44:30
本帖最后由 冬虫夏草 于 2013-12-27 09:49 编辑
柱 子 “世 家”
“柱子死了!”
那天下午的校车上,等待开车之际,听到前排有个女士感叹说。
我心中一记震颤——他怎么死了?!怎么是他?!
听到这一消息,前排的几个年轻的和已不年轻的人议论开来。
“柱子不到60岁呀!”
“他有好几种病呢。”
“他媳妇和他离婚了,前几年被车撞死了。”
“他有个儿子,20多啦。父子相依为命,虽然柱子比死仍强不了多少,可毕竟有口活气,有个念想,有个支撑。如今人没了,成了孤儿,真可怜呀。”
“听说他儿子现在一家大超市干活,自己养活自己。”
车到了,人们陆续下来。我疾步赶到那通报柱子死讯的女士后面,多少有些明知故问道:
“柱子真的死啦?!”
“是啊,那还有假!你和他熟吗?”她问得让人不好回答——大院里谁不认识柱子,他的知名度太高了,虽不说数一数二,也是名列前茅,“探花”大概跑不掉。但我从没和他过过话,也没直接正面打过交道。
“不熟。不过,我和他爸熟。”
女士露出惊讶的神色,有些夸张,而我也暗自有些许得意之色,有点不合时宜。
诸位一定会问柱子他爸是谁?其实,和大家似有一次“提名”之缘——就是我在前文说的干校伙房的大师傅,演胡传魁的石大叔。干校撤消后,我再也没见过他——大概退休回老家了——儿子顶替他来古城工作。都说三秦地方邪,说谁谁到。这不前几天刚念叨柱子他爸,儿子就没了。
石大叔好像是京郊人,老家在哪儿无人知晓,但几乎可以肯定大概不是三河县,也不是宝坻县,因为各地各有传统分工,专业不同,出特殊人才。石大叔小时候家境很苦。记得再演胡传魁时,根据剧情人物的需要,要刮成光头。我们指着他头上的一块伤疤问个究竟,石大叔叹了口气,声音低沉地说,是小时候被狗咬的。个中苦难,尽在不言之中。
顶替的柱子一无所长,连饭都不会做。五短身材,雪白似的一身囊肉,很像泡发的鱿鱼。稍讲技术的活都拿不下来,于是就被安排烧锅炉。没见过他干活的模样,但见他上班下班都穿着长筒工作服,也是他的礼服。“白”大褂已经变得灰黑,最扎眼的是他那浅色帆布工作帽,后面还耷拉着几根布条,就像当年的小日本鬼子战斗帽的后带子,要是手里再端着一把铲煤锹,一准有人会大喊,“鬼子进村了”!
柱子开始是一个人独往独来,工资虽不高,但自挣自花,吃香喝辣,像个城市小资,荷包里颇有几个闲钱的小业主,顶不济也和京城中“没毛大虫牛二”有一拼。好不自在,好不滋润。有几次分明见他,一路咬着滴着油汤的“肉夹馍”去上班。过两年又娶了媳妇,接着又得了一个小子。还别说,那小柱子继承了他爸上等的肤质,又白又嫩,“天生丽质”,水水灵灵。
柱子憨直,不大招人惹事,更不随便在外打架骂人,但和许多男人一样天生有“窝里横”的臭毛病,有打老婆的嗜好,尤其在几碗酒下肚后。他媳妇大字不识几筐,不省得什么“大杖即走,小杖既受”的古训,或者认为打是疼骂是爱,或者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总之,闭门在一个屋檐下强忍着。后来被打出门去,常见她卷起袖子,把青一块紫一块的小细胳膊裸露于众人面前,声泪俱下,像是吴清华控诉南霸天的滔天罪行。临了,她恶狠狠滴说,再打就跟他玩命!到最后,没玩命却“革命”了——和柱子离了,还狠心撇下了水葱似的小柱子。
柱子和小柱子相依为命,形影相随。那亦步亦趋的样子,成了大院的一道风景线。父子俩常常饥一顿饱一顿,脸上黑一道白一道,衣服撕一条扯一条的。锅炉停火,柱子也光荣下岗了,后来又得了病,办了病退。好心人想帮衬帮衬这一老一小,给他们点吃的穿的,柱子却天生倔脾气,不但不要,反而起急,还说些不大中听的话。众人是又气又怜,就趁柱子不在意时,偷偷塞给小柱子点吃穿用度,甚至还通过有关部门强令送小柱子上学,接受义务教育。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不养老还能不顾小吗?久而久之,柱子也就见怪不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装不知了,甚至后来也暗暗分享这“嗟来之食”。
后来偶尔还能见到柱子的身影,尤其是在冬天,柱子还是一身斑驳又单薄的大褂,在寒风中坐在大院里的马路牙子上,过路的人不时地和他打着招呼,还开些玩笑,柱子也常反击,荤的素的一起上。再后来柱子就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后淡出人们的记忆。
柱子死后一两天就被安排火化,乍听此讯,无人不觉有点操之过急,可转念一想,他爸爸石大叔已入土多年了,老婆又早早地死于非命,小柱子则跟小孩子没什么差别,正是吃甜不管酸辣的懵懂时期,除了吃饭一个顶俩,别无他长。尽管柱子知名度不低,但去送行的估计寥寥无几;或者换句话说才算贴切:对柱子的关注力点数颇高。
柱子走了,化成一股青烟。到此叙说也该画上个句号了。不过,昨天有人说看见小柱子了,看上去到也平静。据说有知情者点拨,为柱子身后事讨个说法,因为柱子先下岗后内退,关系着实有些复杂,属三不管。几经周折,终于发给丧葬费,还发了20几个月的工资。还有柱子的现住房的居住现状问题。听说,小伙子——小柱子口齿还算清楚,逻辑思维较正常,到底是上过几年学堂的。他没说在超市具体干什么,别人也不便问,这年头有工作先干着,能养活自己就行!
石大叔——柱子——小柱子,似乎是大院“昨天、今天、明天” 三个“断代史”的典型代表,。。。。。
失去的记忆
发表于 2013-12-27 18:05:22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2-27 18:23 编辑
已故领导人赵紫阳之妻梁伯琪12月25日晚病逝于北京医院。其家人随后发布了声明,称梁伯琪辞世时宁静安详,将会遵循其遗命丧事从简。享年95岁,目前官方尚未发布讣告。
老同学好
发表于 2014-1-5 16:23:55
祝老同学2014快乐!
laojy
发表于 2014-1-5 19:17:34
玉龙雪山的姐姐为父亲所写的一首诗,感动了老师与校友,也深深打动了我。用原来玉龙雪山在论坛上所发的有关老父亲珍贵的老照片制成视频,配上乐曲重温这首怀念老父亲的诗。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p012483psyv&aut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