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5:26:00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12<font face="宋体">宿舍楼右侧。这排房子翻盖过了。原来是两排。后边一排是我们三年级时的教室。</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JPG (1.27M)</font></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
<p><!--EndFragment--></p>
<p><br/></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5:27:00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13<font face="宋体">原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所在地</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JPG (1.25M)</font></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
<p><!--EndFragment--></p>
<p><br/></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5:28:00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15<font face="宋体">从校园走出来,向校门口望去。</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JPG (1.21M)</font></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
<p><!--EndFragment--></p>
<p><br/></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5:29:00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16<font face="宋体">现在,校门外是这样的。</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JPG (1.14M)</font></span><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
<p><!--EndFragment--></p>
<p><br/></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6:33:00
<br/>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6:36:00
<p>前排右2:小雁子</p>
tiantou
发表于 2011-7-26 16:43:00
<br/>以下短文是正月初七为两张老照片的解读.小霞立于后排中.我那天才想起曾同班同学过.她在湖里的一营三连 ,没有她离开兴凯湖后的消息.. .
<p align="left">【读图时代】</p>
<p align="left">新世纪进入读图时代。你看图书出版业,带画的印刷品卖的火。我早就开始回归看画的偏爱,画儿多好呀,五彩缤纷、音容笑貌;一目十行的看字多累。</p>
<p align="left">现在人都沾了文化,又有了网络,更多人都在“码字”出版业大旺,网络上海量。对待过往:平实记录、回味绵长有之;文过饰非、自我标榜千奇百怪有之。这是文字的强势也是弱势。而相片不一样,沧桑岁月、立此存照,一张相片胜过千言万语、真理和谎言都无可逃遁。</p>
<p align="left">这张片子你读出了什么?</p>
<p align="left">这张照片容易“断代”当事人的一招一式,让90后过目都能看出是文革时代。具体年份当在1969.。那年“九大”散会,文革的疾风暴雨阶段结束,我们的中学阶段,似乎刚刚开始、又告结束。</p>
<p align="left">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一拨人60年代末的精神风貌毕现无疑。纯洁的、无辜的、无畏的,说是红孩子也行。用些糟改的字眼也行。胸前捧着红宝书、那标配和标志性动作,持续了约有三到四年时光,转到70年代,狂热就基本上冷寂了下来。不信你就翻翻你的相册,重温你各个年代的表情。我没能留下这类照片,但有过同样的虔诚和类似的一招一式。照片中没有我,42年后我推测这是“班委”们组织的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朝圣”之旅,居中的成熟大个子是我们的辅导员,班委人员悉数到场,再加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也跻身其中;反之调皮捣蛋的男生一个未见。我那时不属捣蛋的,心内那份要求进步的心情却不善表达,于是就偏离了革命的核心。不带我玩了。当时也不知道、也就没有落寞感觉,大概有一半同学没能参加这次革命活动。</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端着】</p>
<p align="left">端着是人内在精神的外在形体表现。很多情况下是内外不一、透着虚伪,类似单词“装”不自由的社会中的成人常常不能自己。有的情况下,端着亦是一种仪式需要,少先队员打着队旗、敲着小鼓、队列齐整,不也是在端着。本片中的同学们都在端着,庄严、肃穆、忠心耿耿。同年代的很多大人也都这样端着,有那个年代的纪录片为证。但小人是“诚信的”“红旗下的蛋”孵出壳就在红旗指引下亦步亦趋,什么都是伟大、光荣、正确;大人呢,他们端着时、会有很多的怀疑和无奈。</p>
<p align="left">不仅是精神面貌,照片也揭示生活图景。</p>
<p align="left">让我们忆起60年代人热衷于帽子,不仅是精神类的,动辄就大方出手;而且是物质的,哪怕在冬季以外。男生十之七八有发无天,相片为证。帽子分档次、品味。军帽第一、那叫“国防绿”,有了他,小伙就有老年间顶戴花翎的感觉,不似今日俗不可耐,每每让人想歪了。在场的11顶帽子中,真正国防绿估计不超过2顶,余下都是“伪军”。</p>
<p align="left">生活是清苦的,膝盖上长长的补丁是生活的印记。才隔了一个十年,走出饥寒交迫的人民又赶上“三年灾害”好不容易挣扎了出来,吃饱了还没撑着,又闹上了文革,光革命、不生产,哪来的好日子。城市家庭也就是吃饱穿暖,所以有人到了兴凯湖后说“这比家里吃得好,还有钱花”。</p>
<p align="left">疾风暴雨似的文革稍事平息,到处还是断壁残垣,你看皇家仪仗的基石狼藉一片,“打倒”的印记在汉白玉立柱上赫然可见。那煌煌华表早已威风扫地、被众小将们踏在脚下</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6 17:02:00
王是长发短发?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6 17:06:00
雁北飞小学妹:你好!<br/> 你是LU QIU YAN 吧?<br/> 记得,好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我父亲总社干校(左家庄十二号院)的办公室里?遇到你父亲,聊到咱们学校,聊到你。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清晰地记得你父亲当时笑眯眯地告诉我,他的女儿叫LU QIU YAN, 跟我一个学校,目光和语气中充满对女儿的爱。你父亲非常慈善,给人印象深刻,他老人家还好吗?<br/> 因此,我只知道,咱们俩的父亲是总社的。我一直都非常关注你,关注你的名字。<br/> 可,从那以后好像再也没遇到过你。<br/> 网上,大家用的都是网名,你不说,我不敢认。<br/> 没想到,今天在这里遇到了。<br/> 忽然想起,那天聚会,LI LI指着WANG PEI 给的照片上的一个校友说,她父亲也是总社的。可能说的就是你,我得再仔细看看。<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6 20:19:24编辑过]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6 17:31:00
TIAN TOU:<br/><br/> 小霞还真的是和你一个班!<br/>
tiantou
发表于 2011-7-26 18:03:00
<p>【小霞】</p><br/>
<p>小霞是六二班的。</p>
<p>那时的风气到了高年级男女生就不大过话,班干部是个例外吧。</p>
<p>我同院住着丽萍同学也是六二班的,我家住北房、她家住南房,我们和她哥哥打得火热,和她却没有话说。小霞那时常到院里找丽萍玩,仅仅是看到了而已。</p>
<p>小霞家住在胡同靠东的位置,那时晨起买早点,也常见到。拿着盆或是小竹篮,有时就排在队伍的前后脚,那铺子叫“聚三元”早起油饼、炸糕、火烧、豆浆,买完往家走,小霞进胡同第三个门右拐到家,我再继续前行二三十米左拐进门。</p>
<p>胡同北侧第四个门是个大宅子,大门处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北京编译社”那时这里进进出出的人就是两个字“洋气”要看奇装异服还是看“波浪大花”,你就下班在门口堵着,其实我那时并不注意这些,倒是对他们的坐骑留意了,刚刚学会骑车子,拿自家的车子和人家的比。那院子里骑出来的名牌车有很多辆,首推“风头”还有“三枪”“飞利浦”红的、绿的,28、26、还有异形的赛车。</p>
<p>文革时我们开始知道些事了,而且还经常逍遥在家,闲生是非。</p>
<p>原来小霞的爸爸是编译社的社长,门外还贴了打倒走资派的大字报,好像还说编译社是封资修的黑窝点,看着他们洋里洋气的还真有点像。过不多久我们就知道了现在看大门的老头就是社长。所谓老头就是觉得比我们的父辈稍微大点,架着副黄框眼镜、整日穿着个有些旧的中山服,大概是老挨批、面容憔悴。</p>
<p>从我家的院子出来斜跨过去5米就是编译社的院门,不知是谁起的头开始跟老先生逗贫。拿竹竿敲打传达室的玻璃,把老先生引了出来,我们一下子闪回本院躲起来。老先生出来训斥几声就转回去。</p>
<p>住着对门那么长时间,对面的院子还真没进去过。明火执仗的往里闯,老先生拦着不让进,都走资派了还这么认真,真是不可理喻。不让进没关系,你不能老在门口堵着,看他在传达室坐定,我们猫着腰,贴着窗户底上钻进去。第一进院是桃树林,总有几十棵矮化的桃树,里面的二进院、三进院也是十分的规整、干干净净的,我们逛了个遍,出来是还不忘打个招呼,这是向老先生示威:你拿我们没辙。真是“半大的小子狗都嫌”可我们不是坏孩子,对面桃树林的桃子一个都没吃过。</p>
<p>68年上中学时和小霞分到了一班,从来就没有过过话,我知道的是她有一个还是两个弟弟,时隔多年连同学的这段经历都忘得干净。直到我看到了那张旧照,我问起同班的同学,同学说:她那时也是班干部,当时叫“班核心”这到符合“河水清”介绍她一贯的风格。到后来去了兴凯湖三连,后病退回城,音信皆无。她们还惦记找她吶。</p><br/><br/>
tiantou
发表于 2011-7-26 18:0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ngpei</i>在2011-7-26 17:02:00的发言:</b><br/>王是长发短发? </div>
<p>后排左四,最高个。</p>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6 15:58:00
TIAN TOU:你好!<br/> 关于“谢老转”的事,我是一点都没印象了。可能是到了六年级,大家都长大了,都不怎么叫外号的缘故吧。<br/> 我家是个狭长的院子,你没记错。<br/> 觉得我哥哥人高马大,是因为当时咱们年纪小,个子矮,只是一种感觉。要是现在站在一起,肯定找不到这种感觉。从小,我小哥哥一直比我矮半头,直到下乡插队后,我小哥哥才长个。<br/> 关于狗,确有其事,应是一条土狗吧,是我哥哥同学捡回来的小狗仔,在我家养大,不好意思吵到众邻居了。应该没有在胡同里遛狗的事,哪敢那么招摇?其实当时,爸妈就竭力反对,但哥哥们舍不得扔,是想偷偷地养。文化大革命中,着实为此给我爸妈贴过很多大字报,主要是说资产阶级思想严重。我曾发誓再不养狗了,但禁不住诱惑,终于在2001年又养了一只漂亮的白色西施,今年走了,十岁。这次决定,真的不再养了。<br/> 后来,我学的是无线电,再后来一直做与电脑有关的工作,直至新世纪初。<br/> 下乡,咱们是一个团,我去过你们连好像不止一次,找王晨、杨建北玩。也听王晨说过你和她一个连,只是没见过你。那会儿,男女生之间是不说话的。你好像更是少言寡语,在我印象当中好像从来都没与你讲过话。从你上面众多帖子里才知道你小时候也挺淘的。<br/> 小霞,也在咱们团,在密山,没进湖,不知是几连。你说的:“别离40多年的班长,带来一张班内部分同学的集体照,我发现“小霞”在后排站立”,照片是哪一年的事?现在还有小霞的消息吗?真的很挂念她。<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6 17:58:29编辑过]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6 16:22:00
谢谢WANG PEI!<br/>终于把大红罗厂的序列照片贴完了,太费劲了。真是非常感谢!<br/>大家看看,我的记忆对吗?请指正。<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6 16:31:51编辑过]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09:56:00
TIAN TOU:<br/>那天去北海幼儿园,是孩子幼儿园毕业,照了很多孩子在班内的照片,加上之前在后海照了很多,相机就没电了,备用电池也没冲进电,关键时刻掉链子。特别遗憾------没怎么照院子。<br/>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0:4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绣房大马猴</i>在2011-7-28 3:42:00的发言:</b><br/>
<font color="#0000ff" size="4">关于王小霞,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上体育课,跳山羊的时候她大头朝下摔下来了。<br/><br/>
</font></div>
小时候,我极不喜欢体育课。
<br/>印象中,好像还不如小霞,从来就没跳上过山羊;<br/>前滚翻,从来滚不过去;<br/>后滚翻,从来都是从垫子上滚到地上;<br/>单、双杠从来就没上去过,更别提吊环,胳膊极其没劲儿。<br/>对体育课的不喜欢延续到上大学。<br/>可能也是一种晚熟。<br/>长大后,喜欢羽毛球、排球。<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8 23:22:00编辑过]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0:42:00
为什么引用别人的发言,我的发言也在框框里?<br/>点不出来。<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8 23:20:07编辑过]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8 10:5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河水清</i>在2011-7-28 10:42:00的发言:</b><br/>为什么引用别人的发言,我的发言也在框框里?<br/><br/></div>
<p> </p>
<p>引用后,滚鼠标,在框的下方发言。</p>
tiantou
发表于 2011-7-28 11:40:00
<p>《续:北大游》</p><br/>
<p>走马观花、左顾右盼是多数人的游历方式,包括在北大游。另有一种是深度游,外人通常忽视,客观上时间、精力有限,绝大多数只能浅尝辄止。但就学校而言尤其是大学名校,“非大楼而是大师”光顾着看“楼”没领略大师,那是只见“形”未见“神”。</p>
<p>有一招支给你:上网去查本周校内讲座安排,择期前往,通常是先到先得。运气不好时要凭证入内,无证者就只好后面站着。以此种方式十年前我在“两校”听过不少讲座,也是那时工作单位就在学校边上,尽量利用了学校的各种资源。</p>
<p>这两个月还是在北大,我注意了一下工作日每晚总有两三个讲座排出,名家、新锐依然不少。比如江平的“当前的法律问题”还有某位老师的“拉登被击毙之后”大师还是讲题我都有兴趣,但没过来,业余时间往这跑有点辛苦,惰性大了。</p>
<p>因为是所在单位委托学校办学,课表中也有些我感觉陌生的课程或者是老专题但名家讲,这段时间看到有兴趣的专题也过来听上一天课,蛮有新意。与大家分享一二,或是某个观点,某个事实,我还能记住的。</p><br/><br/>
<p>【有观点的不是学者】</p><br/>
<p>张老师说:有观点的不是学者,我是学者站在这里给你们答疑解惑是因为我的观点后面都有依据和支持。包括先人的、洋人的观点;有科学数据的支持,是足够大的样本、非个案,非泛泛定性。</p>
<p>现实社会众生喧嚣、七嘴八舌,观点各异是因为有根据的不多,一孔之见或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p>
<p>个人的观点(经验)在与历史的积淀、行业(学科)发展百年积累的比较中算不得太大的价值。学者们可把握,不必凡事都亲力亲为,也是不可能的,一手的经验是需要获取成本的。(个人行业经验的价值下降)。</p>
<p>前人、洋人的经验、办法可为借鉴。</p>
<p>缺乏理论的指导、无视他人管理经验的现实管理者多多,比如:京、沪、穗三地的三种管车方式(抽签、拍卖、放任)。管得效果呢?改变了“首堵”的状况吗?</p><br/>
<p>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如此蔡元培时期新派、老派就辩论一堂、唇枪舌剑,《建党伟业》中还截取了一段。据理力争,自然是“真理越辩越明”刊物上常有“商榷”文章就数此类。</p>
<p>今天常常发生的是“跟聋子对话”各说各的。往往又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多听几位,张三老师与李四老师就开始较劲了,他们没在一个空间,但观点针锋相对。好在听众都是成人,东一耳朵、西一耳朵,开阔视听,也有困惑者。</p>
<p>老师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对错的衡量标准不一,视角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这里不关利益之争。在学理上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成语“塞翁失马”让好国学的来讲,这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但在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某些老师看来,这是典型的没是非、逻辑混乱。如历史上、甚至今天西医看待中医颇有些不齿。</p><br/>
<p>自由之思想在此碰撞。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不断开掘、创新的使命是一个传统。</p>
<p>历史不断的重演,这就对了。</p><br/>
<p>【颠覆】</p><br/>
<p>张老师讲课要与大家“互动”他说出一个观点或一个事件后,分别问大家: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举手,还要说出各自的根据。然后再述说自己的根据。评价的内容是过往的事件或当前的人物,让大家有的可说。</p><br/>
<p>案例一:有关教育的。</p>
<p>老师顺便提及孔子的“有教无类”。传统这可是至圣先师的“亮点”只要送上几束肉,就来者不拒,于是成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成果。</p>
<p>从张老师的角度看这些成果还可以扩大,假如不是“有教无类”。这三千弟子可是老先生后半生的心血,成才者才七十。如果能以“出类拔萃”的方式,会大有作为。</p>
<p>老师说我这才教书不到十年,弟子已过七千,贤人不知多少,如果富豪榜也是一种标志的话,上半年才刚刚出炉,你们可以去查,北大生名列第一,从中可见现代教育的成果,但恰恰与“有教无类”相反,即:分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方法之一。北大就是把最高智商的筛选了出来,才可能有接下来高效率的培养。</p>
<p>与此有关的是:花钱择校值不值?这与上面是同一个问题,分类教学。如果你家的孩子没有相应的智商,进入一个高智商学习的团队,孩子只有“打狼”的份,老师会瞄着中等水平的去教学,顾及不上落后的孩子。这只能让孩子勉为其难、屡屡受挫,身心都会不健康。</p>
<p>前一条是道理,如果不大清晰,这后一条的实践就大有人在,尤其一些家长砸锅卖铁、孤注一掷,孩子并没出息,成了一厢情愿。</p><br/>
<p>案例二:有关选人用人的。</p>
<p>企业选人的标准有哪些。多数学员按照重要性排序是这样的:品德、能力、经验、态度、性格。老师给出学界的研究结果(同时也是国际一些企业遵从的),其权重排序为:能力、性格、态度、经验、品德。</p>
<p>品德所以被置于最后首先是它的不可测量性,“有爱孙猴的就有爱八戒的”个人好恶不一,其二目前就没有开发出相关的测量工具,而对能力的测量手段已相当完善,能力与绩效高相关度。其三品德在变化中,好的制度造化好的员工,关键在制度而不在道德。其四、能力对其他各项都发挥重要作用。能力好才绩效好,由此带来态度好。干得好对工作的满意度才高,而不是满意度高绩效才高。“干一行、爱一行”那是没脑子。</p>
<p>老师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东西。管理者其实都面临招聘的困境,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对象看得明白,尤其“德”这种东西。</p>
<p>当把能力置于首位,方法工具就多了,综合使用会求得好的效果。老师的观点:以德选拔人是最不靠谱的;能力包括智商非常重要,不在于学什么,只要智商够,什么都赶趟。延伸一下,选人这事关键看智商,选对象、选女婿都如是。</p><br/>
<p>这是7月26日 人民日报文章的标题《中国各地换届体现群众公认 强化干部“德”考核》内容为: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按照关键岗位重点管理的要求,把选好配强市县乡党政正职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p>
<p>你看看我们还在发扬着革命传统。</p><br/><br/>
<p>【范跑跑】</p><br/>
<p>这是一个个案,老师拿出来点评。范老师的大名我一时没有想起来。他也是北大生,后回到原籍去教书,可就赶上98汶川地震,凭着高智商和年轻力壮,范老师临危不惧调头就跑,不管不顾身后的一帮学生。事情到如此都情有可原,都是过来人,谁还不知道。我辈人,如果长年生活在京畿地区,都遭遇过唐山地震,个个抱头鼠窜,奔到安全地才明白过味。人的本能谁也别笑话谁。问题的分歧是在后面,事后范老师把劫后余生的内心独白放到了网上与众人分享。纯粹是一“没事找抽”也有人估摸,是不甘寂寞借此出名。果然是名声大噪。</p>
<p>个案要分析事发后,他网上其中的一小段独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p>
<p>坊间为此而气愤、恶评如潮。加之前面的弃学生于不顾,有违师道还大言不惭,数罪并罚,最终被拿下。</p>
<p>老师的问题是,范罪有应得吗?(遭致如此多的抨击和调离教职)民调中多数人认为范的行为是“可做不可说”范是坦白的可爱,口是心不非,他不是两面派。</p>
<p>老师现场测评,以举手作答:在地震这种极端险境中,如果能救出一位家人,在三个女人中,你先救谁?结果是,90人除一人举手救老婆(老公)其他都是救女儿(儿子)。“那各位都是范跑跑”</p>
<p>老师接着提供了一组数据,洋人对类似案例也做过测评,统计结果与国人相同“这里血缘关系发挥着作用,女儿是繁衍传种的后代……。</p>
<p>案例分析过后,老师让大家再举一遍手。在先少部分曾举手同意将范老师开除教师队伍的,这回没再举手。</p>
<p>有些事情不能凭一时的激情,要有同理心,去想一想,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类案例前人早就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八九不离十,中人、洋人都一事儿,有点中国特色也可忽略不计。</p><br/>
<p>【知识分子】</p><br/>
<p>在对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理解上颇为繁复,到百度百科上查也有好几页的说法,截取一段:典型的的知识分子可包含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等。在这里,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因此,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关注事关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如战争、贫穷、可持续发展等);一个小说家或电影导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写作、导演的东西不纯为感官娱乐而或明或暗地触及到较为广泛深入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知识分子有一个被认为是基本界说的特殊涵义,即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p><br/>
<p>曾经的一段“舆论一致”,我们的青少年期就赶上了。我们获取的都是现成的答案、条条框框,没人对你进行如何怀疑的训练。这三十年逐步的多元化,连主旋律都不清晰了,尽管主要媒体严防死守,但想要避开还是不难办到的,在更开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个人的选择多样化。</p>
<p>中小城市则不然“中央台”独大,天天看着新闻联播,那些个经过选择、过滤的信息,它引领或代替了一部分人的思考。</p>
<p>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当他们汇集到北大,听到老师们的一些观点、点评时政、藏否历史人物,台下的学员会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而与老师干起仗来,不同意老师的观点,甚至于上纲上线,这种事在以往与成人培训中时有发生。</p><br/>
<p>张老师提前打了“预防针”:我尊重你们个人的信仰和传统,但历史人物都是公众人物,要允许评价,否则某些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比如历史学,就是说人物、说事件的。我有观点、有依据、有数据支持,要允许这种表达,不要没听两句就表反感,听完了你们也可以纠正我史实的错误……。</p><br/>
<p>课后还是有学员跟我说:授课内容新颖,……可还是喜欢听态度积极的内容。</p>
<p>我说你要想听催人奋进的内容不是有中央台和人民日报吗。你觉得这个社会莺歌燕舞了吗?老师帮你认识社会、给你讲到发展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好。这些个有理有据的分析你在当地能听到吗?我于是灌输了如上一套关于“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的说辞。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如果北大没有,那就不成其为北大了。</p><br/>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1:40:00
终于编完了!<br/><br/>请大家看看《盛开的荷花把我们引向这里----后海》。<br/>唉------依然没有音乐。<br/><br/><br/>http://www.56.com/p89/v_MTA5NzMwNzk4.html&pstyle=1<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8 12:12:18编辑过]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28 12:37:00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21px; line-height: 31px; color: rgb(85, 85, 85);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盛开的荷花把我们引向这里----后海》,欣赏啦!照片拍的不错哦,后期制作的也很有意境呢。要是再配上音乐就更好了(其实比我强多了,我还不会制作呢)。现在的后海、南锣鼓巷面貌大为改观,店铺林立,在那里逛街有点置身于丽江古城的感觉。</span>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2:4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ngpei</i>在2011-7-28 10:52:00的发言:</b><br/>
<p> </p>
<p>引用后,滚鼠标,在框的下方发言。</p><p><br/></p><p><br/></p><p><br/></p><p><br/></p><p>无论怎样滚鼠标,还是在框中,出不来。</p>
</div>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2:4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北飞</i>在2011-7-28 12:37:00的发言:</b><br/>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21px;line-height:31px;color:rgb(85, 85, 85);font-family: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盛开的荷花把我们引向这里----后海》,欣赏啦!照片拍的不错哦,后期制作的也很有意境呢。要是再配上音乐就更好了(其实比我强多了,我还不会制作呢)。现在的后海、南锣鼓巷面貌大为改观,店铺林立,在那里逛街有点置身于丽江古城的感觉。</span>
</div>
谢谢夸奖,正如WANG PEI所说,制作不难。
但配音确实不易。我在琢磨琢磨。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8 12:55:00
点一下[代码模式],就出来了。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7 11:49:00
<p>咋没音乐。</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7 11:50:00
<br/>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27 12:08: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ngpei</i>在2011-7-27 11:50:00的发言:</b><br/>
<br/><img title="oldbeijing.org" src="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5.8小花园.jpg<br/><a href="UploadFile2011/2011-7/201172711501513467.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oldbeijing.org" src="UploadFile2011/2011-7/201172711501513467.jpg" border="0" style="cursor: pointer; width: 800px; "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a><br/>
</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这张小花园的照片是后来拍的吧?在我的印象中,当年的育新小花园可是比这个要漂亮得多呢!</font></div><p></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7 12:24:00
<p>这是老田在05年吧?育新临拆前去拍的。</p>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7 14:2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tiantou</i>在2011-7-26 18:03:00的发言:</b><br/>
<p>【小霞】</p><br/>
<p>小霞是六二班的。</p>
<p>那时的风气到了高年级男女生就不大过话,班干部是个例外吧。</p>
<p>我同院住着丽萍同学也是六二班的,我家住北房、她家住南房,我们和她哥哥打得火热,和她却没有话说。小霞那时常到院里找丽萍玩,仅仅是看到了而已。</p>
<p>小霞家住在胡同靠东的位置,那时晨起买早点,也常见到。拿着盆或是小竹篮,有时就排在队伍的前后脚,那铺子叫“聚三元”早起油饼、炸糕、火烧、豆浆,买完往家走,小霞进胡同第三个门右拐到家,我再继续前行二三十米左拐进门。</p>
<p>胡同北侧第四个门是个大宅子,大门处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北京编译社”那时这里进进出出的人就是两个字“洋气”要看奇装异服还是看“波浪大花”,你就下班在门口堵着,其实我那时并不注意这些,倒是对他们的坐骑留意了,刚刚学会骑车子,拿自家的车子和人家的比。那院子里骑出来的名牌车有很多辆,首推“风头”还有“三枪”“飞利浦”红的、绿的,28、26、还有异形的赛车。</p>
<p>文革时我们开始知道些事了,而且还经常逍遥在家,闲生是非。</p>
<p>原来小霞的爸爸是编译社的社长,门外还贴了打倒走资派的大字报,好像还说编译社是封资修的黑窝点,看着他们洋里洋气的还真有点像。过不多久我们就知道了现在看大门的老头就是社长。所谓老头就是觉得比我们的父辈稍微大点,架着副黄框眼镜、整日穿着个有些旧的中山服,大概是老挨批、面容憔悴。</p>
<p>从我家的院子出来斜跨过去5米就是编译社的院门,不知是谁起的头开始跟老先生逗贫。拿竹竿敲打传达室的玻璃,把老先生引了出来,我们一下子闪回本院躲起来。老先生出来训斥几声就转回去。</p>
<p>住着对门那么长时间,对面的院子还真没进去过。明火执仗的往里闯,老先生拦着不让进,都走资派了还这么认真,真是不可理喻。不让进没关系,你不能老在门口堵着,看他在传达室坐定,我们猫着腰,贴着窗户底上钻进去。第一进院是桃树林,总有几十棵矮化的桃树,里面的二进院、三进院也是十分的规整、干干净净的,我们逛了个遍,出来是还不忘打个招呼,这是向老先生示威:你拿我们没辙。真是“半大的小子狗都嫌”可我们不是坏孩子,对面桃树林的桃子一个都没吃过。</p>
<p>68年上中学时和小霞分到了一班,从来就没有过过话,我知道的是她有一个还是两个弟弟,时隔多年连同学的这段经历都忘得干净。直到我看到了那张旧照,我问起同班的同学,同学说:她那时也是班干部,当时叫“班核心”这到符合“河水清”介绍她一贯的风格。到后来去了兴凯湖三连,后病退回城,音信皆无。她们还惦记找她吶。</p><br/>当时,小霞的爸爸任北京编译社的社长兼党委书记。小霞家的西边紧挨着是他爸爸的办公室,办公室的西边就是北京编译社,中间是连通的。那会儿,去过小霞家无数次,从没有进过北京编译社。即便是他爸爸的办公室,也仅仅是从门缝往里看看而已。认为那是大人办公的地方,显得很严肃。那时无数次地从北京编译社门前过,看见里面特别干净整齐,地上铺着青砖,是标准的四合院。这次去显得很沧桑。<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2714255329705.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2714255322247.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271425533046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br/><br/><br/><br/></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7 14:41:18编辑过]
河水清
发表于 2011-7-27 11:08:00
周友苏,浅黄色头发。<br/>眼睛也是黄颜色的,很亮。<br/>激动时,脸非常红。<br/>不太爱说话,也坐在教室后排----当时个子应该比较高。<br/><br/><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27 11:20:0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