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1-7-2 18:34:00
<p align="center"><br/></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br/></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br/></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2 19:06:00
<p>实践出手艺!</p>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3 09:40:00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兰台又出去玩了呀!照片拍的不错,让我们坐在家里也欣赏了九华山的美景呵呵~</font>
wangpei
发表于 2011-7-1 10:38:00
<p><font size="5">转《凤凰网》“知青频道”我们团知青文:</font></p>
<div class="Section0" style="LAYOUT-GRID:15.6pt none">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font size="5"><span style="FONT-SIZE: 9pt; FONT-FAMILY: 'Times new=" ?yes?? mso-spacerun: Roman?; New?> </p>
<div class="Section0" style="LAYOUT-GRID:15.6pt none">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 转<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1</font><font face="宋体">营: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font><font face="宋体">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font><font face="宋体">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font><font face="宋体">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 读懂一个字诀,受用你一生</font><font face="Times New="New"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Times New="New"Roman'; mso-spacerun: 'yes'"><o:p></o:p></span></p></div>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EndFragment--></span></font></p>
<p class="p0" style="MARGIN-TOP: 0pt; MARGIN-BOTTO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Times new=" ?yes?? mso-spacerun: Roman?; New?><o:p><font size="5"></font></o:p></span></p></div>
<p><font size="5"><!--EndFragment--></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1 10:39:58编辑过]
wangpei
发表于 2011-7-1 10:43:00
<p>写的还不错,可这哥们儿有点儿和本连的个别知青“叫板”,缺乏“大智若愚”。</p>
张培力
发表于 2011-7-2 15:54:00
我写的一篇文章发到哪儿去了?还有许多照片。是我女儿生小孩的。
wangpei
发表于 2011-7-7 05:12:00
<p>老田:你的杂文记着要存档(省的我替你存了)。</p>
tiantou
发表于 2011-7-6 09:24:00
<p>【毕业季】</p><br/>
<p>图书馆前的台阶下是一排折叠椅,虚位以待,椅子后面拾级而上站着五排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把学子们训练的整齐划一,当然是专业方面,都合格毕业,今这个日子连服饰都一模一样了,大热的天都套上了黑袍,顶上了黑帽,一绺流苏晃晃悠悠。</p>
<p>这是化学系的应届毕业生在照“全家福”160人,女生占了两成,其中“眼镜”占了九成,还有隐形眼镜呢。个个喜笑颜开。</p>
<p>多少天了都是如此,三五成群,校园内的好景周边都是着长袍的学生。有旅游的家长带着孩子,借了袍子披挂上身留影,那孩子乐得满脸通红,如同他自己毕业似的,那家长也是千恩万谢,真以为添了吉祥。谢个啥,那袍子都是校产,平日都睡着库房内,就靠毕业季这几天出来得瑟得瑟,晒晒太阳。也无所谓合身不合身,就是一个标志,这里“咔嚓”那里“咔嚓”昭示自己、他人“毕业了”“出头了”北大生在就业方面相对优势地位,早早的有有了志向、有了接收的单位,出类拔萃之辈还可以挑挑拣拣,货比三家。真没看到郁闷的学生,都是一脸的阳光。</p>
<p>我指着路旁穿红袖黑袍的学生问身边着蓝袖黑袍的学生:红袖是什么标志?他告我:那是博士。我说:那蓝袖就是“硕士”了。“没错”。“学士”是一身的黑,“男要俏、七分皂,女要俏……”人家老外不讲这一套。</p>
<p>我问过今年的硕士毕业生就他们四个,路对面的博士生却有十多位,为什么博士生多?。硕士生说,对面的博士生他都不认识。三分之二的是女博士。</p>
<p>我等了一会,没见老师们到,等不了了,等不到帽子满天飞的那一刻了。</p>
<p>往南去。百年讲堂前又聚着一拨黑袍们。</p>
<p>大喜的日子,燕园内条幅惹眼,“祝福毕业生前程似锦”等等,吉祥话横七竖八。这条幅可是红的,喜兴。</p>
<p>7月5日、6日两天,北大封门,社会闲杂车辆一律免进,哪怕你有临时通行证,各个学院陆续召开毕业典礼、嘉宾如云。北大成品,新鲜出炉。</p><br/><br/>
<p>【大树餐厅】</p><br/>
<p>中午落雨,滴滴答答。不去食堂,就近了,“政府楼”对面是法学院楼,底楼东南角挂着牌子“大树餐厅”。借景命名,楼前有棵大槐树,长的是地儿,没被伐掉。树荫下几把阳伞、罩着几副桌椅,有一桌人在午餐。</p>
<p>几过门前而不入,今天进到门里,一间教室大小的房间。有吧台,上置红红绿绿的瓶子、汤汤水水,十几张桌,两副书架,两个服务生,两个食客。</p>
<p>我坐下点菜,未看那“彩页”“要快的、软的”。“卤肉米饭?”“就它”。</p>
<p>服务生告我,楼里不能有明火,饭菜是公司统一配送,这里再电加热,需要五分钟。</p><br/>
<p>我起身在屋内打转,架上的书翻的挺烂,不忍下手。倒是架子上、窗台上、包括墙上,或立、或挂着几十副大大小小的镜框,多数是“全家福”历届北大生的毕业照,几十人、上百人的都有,都是法学院的毕业生。我忽然想起我那几位小同学后来都上的法律系吗,是77级和78级的,好像有两位学上瘾了,接茬读了研究生。</p>
<p>其中的赵老弟,曾是兴凯湖造纸厂的电工,69年还是70年秋他到咱“望远”支援收稻子,我在营部卫生所邂逅了他,喜出望外。再见他时是回城以后的事。我和老赵可深了,在育新上四年级时,他轮着青龙偃月刀,击穿了我的天灵盖,终生就挨过这一刀,到了没齿的年龄还念念不忘。我知老赵还在忙,在石油行当里当个什么“首席法律官”大概没这官衔,但有这责任,这些年满世界飞,野心不小,但屡屡并购不成,焦头烂额。有二年没见了。我想在照片中寻到老赵。彩照不看,专瞄那黑白的老照片,这有五六十年代的老片子。看来看去,七八十年代断档,最早的片子是八九级的。</p><br/>
<p>我又想起陈同学,她说起过:年过五旬后还回母校读了个“金融MBA”说是“纯属工作需要”用业余时间读了好几年,终于拿下,是最年长的学员之一。我想了想,她的最后学历不在法学院应该在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不再寻找。我只有佩服的份。人和人的差别够大,北大把最有智商的一拨人筛选了出来,造就了出来。</p><br/>
<p>暖烘烘的盘子上桌了。</p><br/><br/>
<p>【老院子】</p><br/>
<p>工业化生产的快餐上桌,味道尚可。</p>
<p>窗外过雨的翠竹有了精神。对面黑色、大体量的政府学院厚重。楼前是一座三进院的院落,在大楼的衬托下,苗条。这院子好像没有名气,门口的铜牌标着是法学院的下属机构,老年间是谁的宅子没有说明。我在政府学院四楼俯视这个宅子,规整、标致,某一日我还溜进门里探寻究竟,这院落比阜内大街宫门口的鲁迅故居,王府井老舍的“丹柿小园”都排场、精致,维修保养的极好。想想也是,这地界都是皇亲国戚待的地。这周边都是名园,这一处不显山露水,情有可原。但在大楼林立中,风水全无了。</p>
<p>往东面还有类似一个宅子,更大些,更有名气,也是孤家寡人,飘零一处,可怜怜的。门口是个白老头,不像人家“肯大爷”(肯德基)那坐着。立那好几年,就因为这的新主人是“哲学所”让“老子”成了门卫,到是白白净净,汉白玉的身量,胖胖乎乎。另外,这校园内还有一尊老子塑像,立在管理学院的玻璃幕墙外,不知为何,塑得干干巴巴的,让人感到猥琐,他的对面偏偏立着个顶天立地、赤身裸体的蒙古壮汉,不知这种布局较得什么劲。两尊老子,跑了两个极端,作者真该中庸一下。</p>
<p>老子看的这个院叫“治贝子园”最后一任主人是溥侗,号红豆馆主,对昆曲、京剧造诣深,在近代戏曲史上非常有名,曾在清华大学教授昆曲艺术。溥侗曾经在这座园里唱戏、会友。他还爱收藏古玩、书籍、字画,是老北京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这到是个文化人,可他不会持家,败家,欠债不还钱,被民国警局查封了园子。再后来这让燕大给收了。</p>
<p>要想看大片的古老园林风景,校园内仅存的是“朗润园”它与西门内的老燕京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同,它是土生土长的老宅子,位于校内北端,万泉河之南。咸丰年间这里改赐恭亲王奕欣,并改称“朗润园”。这地界还基本是原貌,山形水系与一河之隔的圆明园里荒废的某些园子十分相似,水道干涸、长满了芦苇,有新农人在河底开出了良田,一片老玉米长势喜人,都开始扬花吐穗了。老院子经修复后,作为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办公用地。目前在老院子东侧,正投入巨资修建万众苑,整个院落以恢复朗润园古建园林为主要风格,所有建筑游廊连接,环境古朴,几日前经过,里面还在精雕细琢,竣工还遥遥无期。老建筑就是这样,费工、费料,在今日归于奢侈之列。</p>
<p>朗润园内周边还有多个院落、破败而寂寥,不知哪一处是季大师的。倒是在路口看到这位老住户题字刻碑“朗润园”。</p><br/><br/>
tiantou
发表于 2011-7-5 10:14:00
<br/>
<p>《北大游》</p><br/>
<p>近期公差,断断续续有两个月,在北大出没,进进出出有十多趟,东西南北中,把它量了个遍,至少七成的位置走到了,跟大家说说,以为导游。</p>
<p>老同学、老同事中有好几位北大生,应该他们说,可他们都还在忙大事,我只能聊些鸡毛蒜皮。</p><br/>
<p>【燕园】</p>
<p>北大人跟你介绍学校通常绕不开“一塔湖图”戏称“一塌糊涂”。</p><br/>
<p>其中的湖是“未名湖”早年这地界叫海淀,水泊成片,瞅着就水灵,名至实归,所以明、清两代这里建起了“三山五园”这是大的,小的园林,御园、赐园之外,皇亲国戚、有钱人都来这圈地建园子。这未名湖还没起名、被圈占时,它的主人是和珅,在这水泡子里,和大人也整了个“石舫”与和大人一样,运气不好,溃败得没了船楼,现就剩下汉白玉的底座。</p><br/>
<p>塔是博雅塔,过去打老远就能看到,现在成不了“地标”早被圈楼给罩住了。但在校园内看,一湖一塔、一卧一立,一动一静,景物相互关照了。塔是仿的通州古燃灯塔、功能是座水塔,老美设计师当年也是煞费苦心、中西合璧,有眼光。水塔的功能早就废了,北大人给它又赋予新的寓意,不仅仅是个景。</p><br/>
<p>图是第三样,图书馆。图书馆可是知识的宝藏所在,藏书无数,无数学人这里羽化成仙,是大学的镇宅之宝,这图书馆一修再修,一变再变,如今体量巨大,在园内首屈一指。说到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就要提到当初的掌门人李大钊,中共的创建人,还有北大校工毛泽东。现在正在热播的《建党伟业》的一个场景再现了当年的一段史实:五四前后的北大群贤毕至,汇集了中国文化的精英,其中参与建党的主要人员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由此一说没有北大,就没有中共,有几分在理。</p><br/>
<p>这三宝中头一宝是天作地成;第二宝也年近九旬,多少年二者都没啥变化,它们的初始跟北大没啥关系,倒是跟燕京大学息息相关,跟我们早就听说的司徒雷登老头相关。是他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置了地、盖了房,当了燕大校长,到后来国共内战时他出任美驻华大使,再后来“别了,司徒雷登”到52年燕大也没了。学校是没了,遗存还在,如今的两院院士,出自燕大的有50多人,北大五十年代初打城里沙滩搬到西郊、占了燕大的校园。</p>
<p>单从景观来看,耐看、值得看的还都是燕大留下的老底儿。百年大学、一代代大师前赴后继,后来人只能去翻故纸去了解;矗立世间的是建筑的艺术,它们也寄托着先人的身影、更长远,睹物才好思人,连带那些苍松翠柏。</p>
<p>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北大在燕大的基础上开始摊大饼,在周边占土、买地,收了不少遗老遗少的私产,进入80年代,经济发展,开始拆迁周边的居民,曾经为此打出过脑浆子。在更远的郊区建立了“飞地”办学、科研。</p><br/>
<p>【一方宝地】</p>
<p>大概有十多年了。北大(包括清华)成为旅游点。尤其是跨省旅游的学生团,北大成为励志的场所。有中小学生的家长,只要孩子学习成绩靠谱,有不少寓教于乐要造访北大。昨在校门口遇到了江苏团,数辆大巴挤在南门外。引领的小旗上写着“江苏邳县运河中学”树荫下还侯着矮了半截的一帮小学生,叽叽喳喳。这小瓜蛋子可急个啥?</p><br/>
<p>东西南北中,精华旅游线路应该是打西门入,沿轴线过未名湖,由东门出。中是未名湖周边,风光无限,一塔湖图尽收眼底,按下不说。</p>
<p><b> </b></p>
<p><b>西</b></p>
<p>西门是燕大的正门,门楣上是老校工题写的匾,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据说他老人家后来就没有重返过母校。有人士分析说,是因为早年在北大的经历不太愉快。他老人家自已和斯诺说过,那时有心和名师们交流,可没人有心情来听这个湖南小伙说乡下土话。这个小知识分子的郁闷很可能影响了几十年后对大知识分子们的政策。</p>
<p>燕园是美国人设计的。设计者酷爱中式建筑园林,在中西合璧上做足了文章。但在建筑布局上却是颠覆性的,一反中轴线的坐北朝南,燕园的主体建筑的轴线坐东朝西。早年有“心系西方”的解读。近来看到另有一说:即设计者借景玉泉山宝塔为远点,布置山门、主体建筑、湖景形成轴线。</p>
<p>进入西门是汉白玉的石桥,桥东是主楼群。白墙、红柱红窗、青瓦、飞檐,材质是现代的钢筋水泥并向上发展、运用空间,避免了古老书院平面产生的局促,腾出地面、布局运动场所、栽种绿植。现代办学,同一时空达成“弟子三千”的规模。这片最具特色的景观,屡屡成为影视作品的外景地。</p>
<p>桥的西南有几座碑,一座是早年任教的老师,死在了任上,埋在校园,后来老北大搬迁,它也随迁到了这里,算是奠基者一代的代表。再往南是十多年前的一块碑,复制当年的“西南联大碑”提示北大在抗战时期南下,抱团取暖,共度国难的历史,碑后刻有六七百位人名,纪念投笔从戎的一批联大人。</p><br/>
<p><b>南</b></p>
<p>南面显得简陋些,80年代初商业大潮初起,北大破墙开店就发生在这里,一时间这里乌烟瘴气,搅得校内安静的书桌都难安顿。这次时髦赶的不带劲,后来又退缩了回来,如今临街的店铺还在,有的又换了一茬,东南角上的资源大厦与隔条街的中关村的大厦们比肩而立。前不久我在那走了一趟,觉得消停多了,著名的“风入松”书店办在地下,冷清的过于寂寞,整条街像样的饭馆都难找。</p>
<p>南门内还留存50年代的筒子楼、三层,像一对对中括号排在道路两旁,散乱都关在楼门内,外表只是老旧、沉默。这群楼的北端连上了现代范的“百年讲堂”。筒子楼啊,这些年一直在争执是去是留。连百年的四合院都保不住,小辈的筒子楼有什么价值?老人们说,那也是一代学子的成材之地,那也是建筑史上过往的一页,为50年代留点念想。</p>
<p>“燕南园”算不算南部,至少它挨着南面。第一感觉是老旧、阴暗,十几栋小楼被古槐、松柏所笼罩、院墙、楼面上攀援植物缠绕,夏日阳光都难得泄到地面。小楼被矮墙分割,勉强立着的月亮门,地下的植被少人打理,长得稀稀落落、无精打采。门窗紧闭、里外见不到它的主人。中午时分这里有过往的行人,静悄悄、偶尔喜鹊喳喳、懒猫眯着眼睛横躺竖卧,也像是借住的,见了几个女学生俯下身子喂食。当年的校长马寅初、翦伯赞都曾住在这里。57号是冯友兰的宅子,附近另一宅前是陈代孙的塑性,一代学人都远去了,凭吊、怀古者可到这里转转。</p>
<p><b> </b></p>
<p><b>北</b></p>
<p>北部冷落,原貌保留的较多。</p>
<p>墙外是万泉河,现在还叫这个名字简直就是丢人。万泉30年前就没了,河就是个水泥槽子,从西向东修进了清华园,平时难得有水,有水常是臭水。上周我过这里,水没不过脚脖子。水槽的北岸是清华西路,路北就是圆明园。北大的北面就是一溜的虎皮墙,背静,北门进出的人少、车更少。墙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p>
<p>北大季羡林曾回忆,文革初遭批斗,顶不住了,某月黑风高夜,溜出了学校北墙,坐在圆明园的土坡下,打算在此了断此生。大概是凉风吹醒了头脑,他老人家还是留恋起人间烟火,停住了往西天的脚步,拍拍屁股上的土,翻北墙重回人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学问真是日子熬出来的。熬出个百多岁的老寿星,熬出个季大师。</p>
<p>我这次走了趟“鸣鹤园”园,位置在学校的西北角,一片遗址,亭子、回廊、小桥,桥下无水,乱草长得老高,坡上树木成荫,小道上还能过得去人,夏日绿植茂盛,风都难得挤过来,走这里中午能闷出一身汗。爬到坡上是个老物——方亭,这是鸣鹤园年代唯一的留存建筑,仰头观看,彩绘的是燕园十景。</p>
<p>坡下是大屋顶的建筑: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展品是本校几十年考古发现的成果、古丝绸展和西洋石刻画展。清凉的室内、走到哪柔和的灯光就自动打亮,环形的展厅,一路走下,有服务人员在打瞌睡,我是第三个观众,在这凉快了半小时,免费,够奢侈的。</p>
<p><b> </b></p>
<p><b>东</b></p>
<p>东面临着中关村大街,车水马龙,不是因为周边的皇家园林,这早就摩天大楼了。尽管如此,东面一线还是透着北大的阔绰。阔大、时尚的室内体育馆、早年的“逸夫楼”,现在接二连三拔地而起的新楼列队成行。</p>
<p>北大叫喊着要创“世界一流”,明知大师缺位,就先整大楼。建校百年前后的一段,国家拨款、企业筹钱,大兴土木,东边临街的一线“张三楼”“李四楼”“王二麻子楼”近期我常去的政府管理学院所在地设在“廖凯原楼”我算记住了这一个。前不久“清华”百年校庆闹出个“真维斯楼”事件,这在北大不算事。北大历来“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点事早想明白了:大款做慈善,不就图个名,名还不有得是,给他,换来的是真金白银、大楼坐在那里,莘莘学子坐在里面,多好啊。</p>
<p>前年媒体还指责这其中一栋“博雅酒店”说北大校园内办五星级酒店太过奢华。说归说,酒店照建。北大的理由是:每日宴请颇多,没有个像样的酒店不行,跑远道、钱还让人家挣去了。其实这些年新落成的大楼中都有餐饮供应,起码是咖啡、红酒、快餐,与外面接轨,外国的“茶歇”英国的“下午茶”都学会了。偏北方向的这家酒店,外表并不豪华,但用材高档,笔者在此吃过两顿,味道平平。北大老师们都说贵。那大理石地面、顶上辉煌的吊灯、身后的服务人员都打入了餐费中</p>
<p>与那时尚体育馆比邻的是大运动场,同样的校园内的多处室外体育场都被铁壁合围了,都被管起来了,这是我这次来才注意到的,也就是说,我这等校外之人想到运动场上活动活动算是没门了。北大太小气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5 10:36:03编辑过]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1-7-4 13:0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ngpei</i>在2011-7-2 19:06:00的发言:</b><br/>
<p>实践出手艺!</p></div>
<p>呵呵,还是风景优美,其实手艺着实一般般。反正是给同学们看,差点儿也会多包涵我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好心情!</p>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1-7-4 13:11: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北飞</i>在2011-7-3 9:40:00的发言:</b><b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兰台又出去玩了呀!照片拍的不错,让我们坐在家里也欣赏了九华山的美景呵呵~</font> </div>
<p>谢谢欣赏!大部分放在我们班的楼里了,可以过去看看。前两天雨雾很大,朦朦胧胧,错过了很多的美景。不过,大雾中也有很多地方宛若仙境,可惜技术太差,照不出真实的效果来,惭愧得很呀!</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9 06:03:00
<p>老田的《育新苑》写的真不错!你咋也不起个“网名”?</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9 6:03:39编辑过]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8 16:25: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兰台秘笈</i>在2011-7-8 14:29:00的发言:</b><br/>
<p>看来你也没去过,什么时候咱们去一趟吧!</p><p><br/></p><p><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真的很佩服你呀!可是爬山我不灵啊!我对爬箭扣长城实在是有畏惧心理呵呵~</font></p>
</div><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16:26:07编辑过]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8 16:37:00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21px; line-height: 31px; color: rgb(85, 85, 85);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培兄制作的《兰台照片集》看过啦,感觉很好啊!照片里的风景美,又有好听的背景音乐就更美啦!</span>
雁北飞
发表于 2011-7-8 16:44:00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宋体'; line-height: 21px; color: rgb(85, 85, 85); "><div id="textstyle_105" style="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list-style-type: none; list-style-position: initial; list-style-image: initial; margin-top: 0px; margin-right: auto; margin-bottom: 0px; margin-left: auto; padding-top: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left: 0px; line-height: 31px;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break-all; overflow-x: hidden; overflow-y: hidden; font-size: 16pt; text-indent: 24px; "><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weight: bold; "><b style="line-height: 31px;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 style="line-height: 36px; ">(我把在《难忘的育新》楼里的帖子粘过来了):雨夜泛舟学兄的散文把一个栩栩如生的育新跃然纸上,再次激起我们对育新的怀念。若是能利用电脑技术复原育新的全貌该有多好。因为我不懂电脑,询问了一下朋友,他们说可以通过景观复原3D建模或复原平面设计来实现。但愿能看到啊!</font></b></span></div><div><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line-height: 24px; font-weight: bold; "><b style="line-height: 31px; "><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 style="line-height: 36px; "><br/></font></b></span></div></span>
wangpei
发表于 2011-7-8 15:30: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北飞</i>在2011-7-8 12:46:00的发言:</b><b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哈,抢一个沙发!架子姐回来啦!天气很热,一路上辛苦啦!看照片,那里的风景很漂亮呢!大个的红樱桃很是诱人呀!</font> </div>
<p> </p>
<p>本来沙发应是我的,我想等架子多发几张弄个相册,结果没等着。</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8 15:3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兰台秘笈</i>在2011-7-8 14:25:00的发言:</b><br/>
<p>谢谢WANGPEI学长制作的照片相册!</p>
<p>架子姐姐的娄山关很漂亮、壮观,身临其境一定很爽吧!</p></div>
<p> </p>
<p>不谢,相册很快就可以搞定。</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8 15:32: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兰台秘笈</i>在2011-7-8 14:29:00的发言:</b><br/>
<p>看来你也没去过,什么时候咱们去一趟吧!</p></div>
<p> </p>
<p>那得等天凉快点儿。</p>
兰台秘笈
发表于 2011-7-8 14:2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雁北飞</i>在2011-7-8 14:13:00的发言:</b><br/><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ize="5">箭扣长城地势险要,因年久失修,民间也有叫它“野长城”的。我的同事上去过,描述说,险要的地方那真的是四肢着地爬上去的,途中几次有惊无险。</font> </div>
<p>看来你也没去过,什么时候咱们去一趟吧!</p>
wangpei
发表于 2011-7-8 19:13:00
<p>这招我还不会。</p>
tiantou
发表于 2011-7-8 21:26:00
<p>《育 新 苑》</p><br/>
<p>沾老爷子的光参加疗养。地点在平谷金海湖畔的教师疗养院,大名育新苑宾馆。</p>
<p>早年国家实行过职工疗养制度,我八十年代末差点赶上,因为忙,当年的那次镜泊湖之旅报了名,结果错过了,也就永远错过了。第二年出台新政策,取消疗养假,避免公费旅游,休假照常,要玩自己掏钱去,单位不组织。</p>
<p>我连续这是第三年参加疗养,老爷子单位实行退休人员疗养制度,还规定80岁以上的必须有家属陪伴成行,于是我再而三了。</p><br/>
<p>育新苑1986年奠基,两年后开始入住,现在已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花团锦簇,600住宿、千人用餐的规模。来疗养和度假的以教育系统为主,设施享用,教师减半收费,两次来都赶上夏日的周末,饭堂内食客规模壮观,都知道这山前湖畔休养生息的好地方,凭什么不来?这些年教育口钱都溢了。</p>
<p>育新苑,有着一层感动亲切,好像与我们失去的母校有什么瓜葛,同名同姓的,八竿子能勾上,也都在个教育口吧。失去的没有了,存在的接替了,宁可信其有。满园都是“园丁”们,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常常是学校中的家长里短,老的如我辈,幼的是刚进入这只队伍,他们都有共同的担当,培育新人。育新。</p><br/>
<p>借这“场”忆及那过往的老师们:</p><br/>
<p>【王老师】</p><br/>
<p>我和王惠民老师住一个大院子中,就在“子弟小学”后院,那时叫南魏胡同26号。我家住在三进院的中院,她家住在里院的西房三间,房后有棵桑树,春日桑枣掉得满地,小孩子捡了吃,吃个花脸儿。门前有棵老枣树,两人能搂过来,在我不知道的时候伐掉了,地上的巨大的树根留在那,可惜了个大菜墩子,没人“待记“。她家里有一架大大的收音机,上面带唱盘,一个充气床垫、一辆“旱魃”名牌车,还有仨闺女。那些个物件是打印度扛回来的,60年代看着新鲜。闺女们大概没去过印度。老二是高我们一级的同学,现在想起来,随妈,风风火火的,63年我们北上德外时,高年级的没随迁。</p>
<p>王老师是我们一年级的班主任,我们的开蒙老师。招呼这一年级的小豆包们大概是初级教育中最难的,妈妈和老师的职能兼有。那时我的父母不在身边许久,我对妈妈没感觉,老师像不像我也不知道。</p>
<p>“远亲不如近邻“住在一个院子那时并无特别的来往和照顾,见了面就规规矩矩的叫一声“老师”住在前后院子,老师的家门都没登过,直到文革 。</p>
<p>王老师就主任过一年。二年级就换成李老师(邢同学的妈妈,邢后来在兴凯湖26连干过)都是在教、在学,学习的困难、生活的有趣,还记得一些,但对王老师的记忆更多是高年级后在院子中的,学校的记忆淡薄。</p>
<p>有这样一件事大概是五年级时,那时已转到德外关厢。她有次给我们代课,因何原因她让“永平”离开教室,永平不从,她上手抓了走。那时永平窜出大个,高出老师半头,他还拽着暖气管子借着力,低头看着老师拽呀拽,拽不动、还抿着嘴乐。老师喘着气“我有心脏病。我豁出去了……”喊声都变了调。那一刻我们真的长大了,可以在身体上和老师抗衡了。</p>
<p>文革中,老师们也成立了各种组织,王老师是一派的“头”一天我正逍遥在家时,学校的红卫兵们进了院子,打头是中学部的崔同学,和我撞了个正着,说要找王老师,我带着进了里院。门上挂着锁。几人商量了一下,撬门,三下两下,门锁就开了,几人进屋,还把我叫进去,说要做个证明,见他们抬出一架油印机,两尺多长一尺宽,黄色的盖板,两人抬着满吃力,“油印机是学校的,她们藏着不交出来,你可给我们做个证明,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拿”</p>
<p>我那时久不去学校了,不知道老师们还有派,不知道老师们和红卫兵也在掐。事后我心理有点懊悔,毕竟是我带着找上门的,谁知道家里没人,谁知道还会撬锁。崔同学一帮走后不久王老师一伙人也赶回来了,问明了情况到派出所报了案,此事不了了之。</p>
<p>到83年过年时节,我班同学在胡同西口牛同学家一聚,黑着天到院里接了王老师过去,聊了两个小时,又把老师送了回去,也怕太晚。那次还看到老师的大闺女、二闺女,老师还在路上向解同学、王同学还有我,表扬她的大闺女、二闺女还在努力学习,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都在读着大学。</p><br/>
<p>【伊校长】</p><br/>
<p>上“子弟小学”时,首任是伊校长。在孩子眼里那是大人,稀疏的白发、长髯、干瘦,像是爷爷辈的。当时我们的父母一代还都是黑头发,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伊校长的儿子也在我们班,原来父母一代也可以白发飘飘。</p>
<p>校长是长者,校长应该履行什么职责,或者应该干点什么,我们不知道,他比班主任官大是肯定的。他不给我们上课,他跟我们说话,不是一个人、一班人、是跟全校师生一块讲,我记得刚建校时就是一至四年级,二百来人,就聚在小楼跟前,他站在台阶上,居高临下。他似乎是白衬衫、挥舞的手臂、挥洒的须发,在昏暗的灯光下,有无口音、什么内容都无记忆,只是形象、气氛、色调。</p>
<p>是不是还在其他位置上,比如在操场上训话,很有可能,我们在那里上了三年,小一千天。</p>
<p>后来我觉得小时候我是个上课不大听讲的孩子,只要不是故事,老师讲的很多东西都成了耳旁风。不是我没记住,而是根本就没听到,何谈记忆?</p>
<p>可后来想想也不对。我现在住的位置,楼前就是马甸小学,每周一都有校会,升国旗、敬礼,校长、老师训话。如果有轰轰烈烈的仪式,我是应该记得的。可我不记得我的小学的前段有这多的仪式和说辞。比如升旗、敬礼,少先队活动是另外一码事。所以老校长说过些什么,都记不清了而且他露面的场合很少。</p>
<p>多少年后伊同学跟我说过他爸爸体弱多病,常年在小汤山疗养。这就对了。我的模糊的印象有了事实根据,老校长的确常缺岗。</p>
<p>后来再无机会见到老校长。但校长的名字记得住,就一个字“党”。再后来见到过胡志明的形象,报纸上、影视中,不期然中,我把他的形象与老校长的重叠在了一起,清癯,飘然的须发。老校长的形象有了归依。</p><br/>
<p>【吕校长】</p><br/>
<p>转到育新来就是吕校长。前几年听桑老师说,吕校长是教育系统调来的,不是商业部的干部,而副校长、桑老师他们是商业部的人马,教育系统的人来主政,是不是有些专家治校的意思。这自然在当初都无从了解,或者家长们也不去打听。那时孩子们上哪所学校,大概不像现在看得那么重,有子弟小学就上,没有,总有个学上。</p>
<p>吕校长也是消瘦型,印象中老是一身的暗色职业装,头发梳的一丝不乱,不苟言笑,有校长的架子。同样,我不记得她到没到过我们班,也没见她上过课,但在操场的高台子上,主持仪式,讲话。都讲了些什么,同样是一锅糊涂粥。只有一次,我记得清楚。</p>
<p>那是我转到育新后的第二周的周一,我低头站在班级的队伍中,吕校长在台上训话,在批评我们班的散乱:刚一开学,就把人开了瓢,家长找到校长室告状……。</p>
<p>我上文说过,我曾中了赵老弟一刀。事发63年9月刚转到育新第一周,我正在礼堂台下打着兵乓球,没留神一旁的赵老弟正在发飙,他把舞台上的道具攥在手里,一把青龙偃月刀,一米多长的木把、铁头,抡圆了转圈,像掷链球搬的旋了过来,我在猫腰捡球的一瞬,恰好脑门与刀锋咬合在一起,立时,应声倒地、血流满面。人马上被送到小西天的第四医院,没有缝针,给打了个一寸长的金属卡子,把个脑袋包了个小半拉,勉强露出个眼睛,看人都得后仰头。</p>
<p>周末,我包着半个脑袋回了家,家里人还能不气愤,周日晚返校时当妈的跟了过来,她们怎么理论的我不知道,我被关在了门外。这就有了第二日,吕校长的气急败坏。可我觉得那声声都是冲着我来的,全操场的人就我这么个伤兵,白花花的,说到这事都往我这看,我算露脸了,可就露了半张脸。</p><br/>
<p>【语文老师】</p>
<p>小学课本中最“亲民”的是语文。中年级以后长了阅读能力,开学头天最高兴的事是发书了,“咔咔新”的,尤其语文书,图文并茂,尽是故事,从头到尾翻了看,当日,故事就了然了,尽管有不少生字。</p>
<p>肖老师是教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多少年他是头一位任主课的男老师,消瘦、刚毅,暗合他姓名中的两个字。男老师就是比女老师凶,知道是位男老师来任课,淘气的学生还有点担心。到了任后,除了口气稍硬些,并没有感到不适。倒是少了许多的啰嗦,干净利落,像肖老师的面容,两腮的胡茬被刮得铁青,总是干干净净的。</p><br/>
<p>付老师</p>
<p>上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是付老师。早就听说付老师是最好的老师,那时对级别的观念非常淡漠,包括家长们是不是个什么级,也都不知道,就没有这个概念。但传说付老师是一级教师,好像是小教最高级。老师那时已近中年,在老师们中算是老教师了,身体微胖。重量级的老师才能带毕业班。</p>
<p>可我最烦上语文课,尤其是其中的课文分析,有时一课书要讲上一周,分段落、段落大意条分缕析,还要背课文等等。内容一旦知道就索然无味,可还要左分析、右归纳的,那时还不敢做小动作,但心思都不在课文中。于是我的作文极差,最好的成绩得过一次84分,老是在70分上下打晃,不是老师偏心,我确实不行,一到给出作文题我就无话可说、可写,费老劲,凑满字数,那时候,没地儿抄去,也没有这个想法,也没人辅导,周末书本都不背回家,就是个联系本,回去家长签字,学了什么,基本没人问。</p>
<p>感谢学校有个图书馆,很多的东西是那里提供的,藏书不算多,对小学生是足够了。课余可以借书,晚自习也是看小说,那时的作业在下午的自习课就完成了,就没有成为负担过,大部头的书在晚自习看了不少本,像浩然的《艳阳天》让小孩子看农村题材的作品而不腻味,作家还是有本事的,像儒勒凡尔纳的系列作品,我在晚自习上就看了八九本,我至今都觉得那是最好看的书。这些书偶尔也能拿到宿舍来看,采取什么方式达到的,忘了。桑老师与我们达成默契,我午睡时光也读过一些文学作品。语文课能培养出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感谢老师们、感谢学校。</p>
<p>我们的下一代可怜,他们真没看过多少文学作品,书又读得那么累。</p><br/>
<p>【桑老师】</p>
<p>三年前,与老培去了趟凤凰岭养老院,去看桑老师,中午海陵也开着车过来了,还带着条大“黑背”。</p>
<p>桑老师住进来好多年了,主要是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孩子们也经常轮着来,不觉得与亲人疏离。老师在继续为我们小辈的做着榜样,我们的未来也是这个归宿。</p>
<p>这地方条件好,环境、花花草草、空气好,而且照顾的好,吃住方便,老师说,唯一的不好是原来的老邻居见不到,也没有办法,其实也是因为同代的老邻居们一个个故去,才下决心走出来,人没了,住在哪里都是一样。</p><br/>
<p>桑老师是我们的生活老师,打四年级开始,是不是一直跟到我们毕业。</p><br/>
<p>事情久远,记不清老师为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也许是除了授课以外的一切。督促我们遵守作息时间,除了打铃提示,就是生活老师在后面督办,别忘了吃饭、吃饭不要浪费。午睡要躺下、不说话、闭上眼。我记得有一段与老师有个妥协,中午允许看课外书,只要不说话。晚间半夜要叫醒尿床的同学,甚至要拽到厕所去(也可能这是夜班阿姨的职责)。</p>
<p>在养老院聊天桑老师,她说,我们也是工农干部,那时也不懂啥教育,就是把孩子们照顾好,别出事。我当时提起一事,说您时刻也在发挥着重要影响、行为塑造。我提起有一次在教室中与同桌的江同学因何事争执了起来,我说这事“对”她就是不同意,我坚持“对、对、对”江同学急了爆出粗口“对个*”一旁的桑老师厉声喝住,压低嗓门“知道说的什么吗?你个女孩子家……”那时男生的粗口家常便饭,都不以为然,当然男女有别。桑老师这么严肃批评,我当然重视,查了查书桌里的新华字典,果然不雅,搁现在,网上也得“花”你。</p><br/>
<p>桑老师不寂寞,住着独居,有新的邻居们,好多年了也有对脾气的。屋内屋外伺候的花草,红的、绿的,还拿出她的手工作品,编织物,煞是好看。</p>
<p>陪伴老师还有众多的同学,搬出一摞摞的照片、五十年代的、六十年代的,那时片子照得不多,我们这一届,赶上文革,人心惶惶的,连个“全家福”都没能留下。看年轻时的照片,桑老师是大眼睛,齐耳的短发、偏瘦,到年老也保持着。多少还有些口音,哪里人,现在想起也辨不清。学生们不时的来访,更多些的是电话,低年级的,或是高年级的同学。在山下小馆午餐、换个口味,拉拉家常,这就是老师的幸福,有人惦记。谁来了都高兴,各位想着,一春一秋再郊游时,您就往鹫峰去,桑老师就在那山脚下。(老培处有电话)</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21:50:10编辑过]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1:55:00
<strong><font size="4">今日茅台古镇——我在此买了零拷的原浆酒,据懂酒的人说这酒非常好!</font></strong><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82154591569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2:04:00
<strong><font size="4">赤水、湘江河汇合之两河口——河水一清一浊。奇怪了,能够酿出好酒的正是浊的那条:茅台酒、董酒、习水大曲、郎酒等(贵州的仁怀与四川的古蔺接壤,河两岸流域繁盛了中国的顶尖酿酒业)。</font></strong><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7-8 22:19:00编辑过]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2:18:00
<p><strong><font size="4">湘江河(这里不叫湘江,却叫湘江河)大桥。</font></strong></p><br/>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1:45:00
<strong><font size="4">土城哑老爹。</font></strong><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82144464997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1:48:00
<strong><font size="4">吃面的孩子。</font></strong><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1-7/201178214851578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架子
发表于 2011-7-8 22:31:00
<p><strong><font size="4">乡下猫咪。</font></strong></p><br/>
善若水
发表于 2011-7-7 11:11:00
<p>为育新版块帖几张绿色箭扣长城养眼。</p><br/><br/><br/><br/>
wangpei
发表于 2011-7-8 08:01:00
<p>兰台照片集:</p>
<p> </p>
<p>http://www.56.com/deux_109197146.swf</p>
绣房大马猴
发表于 2011-7-8 02:04:00
<p><font face="幼圆" color="#3366ff" size="5">兰台,是正北楼还是镇北楼呢?有的南方人分不清正和镇。我以为是镇北楼。箭扣现在还是野长城吧?如果有熟悉路径的人带领,安全没大问题,如果是自己摸就比较悬。那里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经常在夏天摸黑上山,就等早上日出瞬间抓拍,偶然有人拍到所谓佛光,比中大彩还激动。</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3366ff" size="5">箭扣长城那有个德国人经常带领驻京外国人去拣垃圾,并自己花钱雇当地村民维护。那老外据说叫威廉,人家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呢。</font></p>
<p><font face="幼圆" color="#3366ff" size="5">问一个菜鸟问题,你怎么把照片的相机属性去掉的呢?</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