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M$ M8 M/ J- F0 ] 《续:北大游》 ; }! }9 ^- F7 s" V
走马观花、左顾右盼是多数人的游历方式,包括在北大游。另有一种是深度游,外人通常忽视,客观上时间、精力有限,绝大多数只能浅尝辄止。但就学校而言尤其是大学名校,“非大楼而是大师”光顾着看“楼”没领略大师,那是只见“形”未见“神”。 4 z$ [8 V v a" K) B' x' Q5 x: i5 u" e
有一招支给你:上网去查本周校内讲座安排,择期前往,通常是先到先得。运气不好时要凭证入内,无证者就只好后面站着。以此种方式十年前我在“两校”听过不少讲座,也是那时工作单位就在学校边上,尽量利用了学校的各种资源。
5 p V9 N9 ?8 v3 S这两个月还是在北大,我注意了一下工作日每晚总有两三个讲座排出,名家、新锐依然不少。比如江平的“当前的法律问题”还有某位老师的“拉登被击毙之后”大师还是讲题我都有兴趣,但没过来,业余时间往这跑有点辛苦,惰性大了。 c/ a1 }3 r8 d, b
因为是所在单位委托学校办学,课表中也有些我感觉陌生的课程或者是老专题但名家讲,这段时间看到有兴趣的专题也过来听上一天课,蛮有新意。与大家分享一二,或是某个观点,某个事实,我还能记住的。
: A( m7 D& x+ u5 \【有观点的不是学者】
2 C: ~) z6 |3 X6 N张老师说:有观点的不是学者,我是学者站在这里给你们答疑解惑是因为我的观点后面都有依据和支持。包括先人的、洋人的观点;有科学数据的支持,是足够大的样本、非个案,非泛泛定性。
# D# y6 S+ n2 |& _! R现实社会众生喧嚣、七嘴八舌,观点各异是因为有根据的不多,一孔之见或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P$ J' i% n+ F) Z4 Z
个人的观点(经验)在与历史的积淀、行业(学科)发展百年积累的比较中算不得太大的价值。学者们可把握,不必凡事都亲力亲为,也是不可能的,一手的经验是需要获取成本的。(个人行业经验的价值下降)。 6 C( t$ e6 k! U U1 w; H( J9 K8 h1 v
前人、洋人的经验、办法可为借鉴。 / x. x J$ ~: w5 n
缺乏理论的指导、无视他人管理经验的现实管理者多多,比如:京、沪、穗三地的三种管车方式(抽签、拍卖、放任)。管得效果呢?改变了“首堵”的状况吗?
1 W* N% s' L4 @+ g; i北大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如此蔡元培时期新派、老派就辩论一堂、唇枪舌剑,《建党伟业》中还截取了一段。据理力争,自然是“真理越辩越明”刊物上常有“商榷”文章就数此类。 - p$ n8 r6 `! c. u& g
今天常常发生的是“跟聋子对话”各说各的。往往又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多听几位,张三老师与李四老师就开始较劲了,他们没在一个空间,但观点针锋相对。好在听众都是成人,东一耳朵、西一耳朵,开阔视听,也有困惑者。 3 \( [( g% }9 r: O2 `
老师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对错的衡量标准不一,视角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看法。这里不关利益之争。在学理上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成语“塞翁失马”让好国学的来讲,这是中国人的大智慧。但在受过西方学术训练的某些老师看来,这是典型的没是非、逻辑混乱。如历史上、甚至今天西医看待中医颇有些不齿。
$ |8 {: M: K; R8 @1 e/ ^9 K自由之思想在此碰撞。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不断开掘、创新的使命是一个传统。
# m U' k3 u0 Z4 r# x+ A历史不断的重演,这就对了。
) }# m4 z9 C9 u: @6 F【颠覆】 ) Q6 E; |& o! h# r
张老师讲课要与大家“互动”他说出一个观点或一个事件后,分别问大家: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举手,还要说出各自的根据。然后再述说自己的根据。评价的内容是过往的事件或当前的人物,让大家有的可说。
) m$ v, U) W2 R' g1 ]" C案例一:有关教育的。
* z+ Z, N/ ^& I老师顺便提及孔子的“有教无类”。传统这可是至圣先师的“亮点”只要送上几束肉,就来者不拒,于是成就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的成果。
! [! ]* g1 M2 C4 ]3 t3 c从张老师的角度看这些成果还可以扩大,假如不是“有教无类”。这三千弟子可是老先生后半生的心血,成才者才七十。如果能以“出类拔萃”的方式,会大有作为。
9 d, Q. `3 \/ ~% f6 H% V% N; y老师说我这才教书不到十年,弟子已过七千,贤人不知多少,如果富豪榜也是一种标志的话,上半年才刚刚出炉,你们可以去查,北大生名列第一,从中可见现代教育的成果,但恰恰与“有教无类”相反,即:分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方法之一。北大就是把最高智商的筛选了出来,才可能有接下来高效率的培养。 8 `" i7 Y- |: P" D2 t, ^. |, ]0 m
与此有关的是:花钱择校值不值?这与上面是同一个问题,分类教学。如果你家的孩子没有相应的智商,进入一个高智商学习的团队,孩子只有“打狼”的份,老师会瞄着中等水平的去教学,顾及不上落后的孩子。这只能让孩子勉为其难、屡屡受挫,身心都会不健康。
+ R) ^ V/ F6 w1 d前一条是道理,如果不大清晰,这后一条的实践就大有人在,尤其一些家长砸锅卖铁、孤注一掷,孩子并没出息,成了一厢情愿。
s& W+ a% R) P) ]案例二:有关选人用人的。 . D- F) H2 ~2 x P9 m$ ^
企业选人的标准有哪些。多数学员按照重要性排序是这样的:品德、能力、经验、态度、性格。老师给出学界的研究结果(同时也是国际一些企业遵从的),其权重排序为:能力、性格、态度、经验、品德。
. z- e' b1 p3 S4 w6 D品德所以被置于最后首先是它的不可测量性,“有爱孙猴的就有爱八戒的”个人好恶不一,其二目前就没有开发出相关的测量工具,而对能力的测量手段已相当完善,能力与绩效高相关度。其三品德在变化中,好的制度造化好的员工,关键在制度而不在道德。其四、能力对其他各项都发挥重要作用。能力好才绩效好,由此带来态度好。干得好对工作的满意度才高,而不是满意度高绩效才高。“干一行、爱一行”那是没脑子。
* ^6 n7 U# r b: H老师的观点颠覆了传统的东西。管理者其实都面临招聘的困境,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对象看得明白,尤其“德”这种东西。 4 I, k3 A; s; h4 \9 |1 f- Z
当把能力置于首位,方法工具就多了,综合使用会求得好的效果。老师的观点:以德选拔人是最不靠谱的;能力包括智商非常重要,不在于学什么,只要智商够,什么都赶趟。延伸一下,选人这事关键看智商,选对象、选女婿都如是。
0 T3 V/ ?# g0 J/ M+ n! e9 @这是7月26日 人民日报文章的标题《中国各地换届体现群众公认 强化干部“德”考核》内容为: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按照关键岗位重点管理的要求,把选好配强市县乡党政正职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4 x3 X3 I1 t' q" x* Q
你看看我们还在发扬着革命传统。
9 [. Q# |+ _9 r0 V( M& F- z【范跑跑】 ; ]( g( ^3 Z, H- i' h+ T1 Z
这是一个个案,老师拿出来点评。范老师的大名我一时没有想起来。他也是北大生,后回到原籍去教书,可就赶上98汶川地震,凭着高智商和年轻力壮,范老师临危不惧调头就跑,不管不顾身后的一帮学生。事情到如此都情有可原,都是过来人,谁还不知道。我辈人,如果长年生活在京畿地区,都遭遇过唐山地震,个个抱头鼠窜,奔到安全地才明白过味。人的本能谁也别笑话谁。问题的分歧是在后面,事后范老师把劫后余生的内心独白放到了网上与众人分享。纯粹是一“没事找抽”也有人估摸,是不甘寂寞借此出名。果然是名声大噪。
8 X) L' D- p8 |8 s ?& \* v个案要分析事发后,他网上其中的一小段独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 h* N8 [7 b5 ?6 V坊间为此而气愤、恶评如潮。加之前面的弃学生于不顾,有违师道还大言不惭,数罪并罚,最终被拿下。 7 b; t8 n1 L' T7 g4 w B! p
老师的问题是,范罪有应得吗?(遭致如此多的抨击和调离教职)民调中多数人认为范的行为是“可做不可说”范是坦白的可爱,口是心不非,他不是两面派。 0 ?" b" o0 `+ s) n8 R- q4 f8 m
老师现场测评,以举手作答:在地震这种极端险境中,如果能救出一位家人,在三个女人中,你先救谁?结果是,90人除一人举手救老婆(老公)其他都是救女儿(儿子)。“那各位都是范跑跑”
0 e' p5 A: j+ d6 w5 U4 |5 e老师接着提供了一组数据,洋人对类似案例也做过测评,统计结果与国人相同“这里血缘关系发挥着作用,女儿是繁衍传种的后代……。
, o3 y# J! Q t2 w7 l案例分析过后,老师让大家再举一遍手。在先少部分曾举手同意将范老师开除教师队伍的,这回没再举手。
Q6 b5 `3 n- s, N% `+ A8 p有些事情不能凭一时的激情,要有同理心,去想一想,不是那么简单的。这类案例前人早就做过类似的研究,结论八九不离十,中人、洋人都一事儿,有点中国特色也可忽略不计。 9 ~& Y5 h; _; Y+ q
【知识分子】 ; L2 |/ B% X( [0 k' Z. Q Q7 {
在对什么是知识分子的理解上颇为繁复,到百度百科上查也有好几页的说法,截取一段:典型的的知识分子可包含哲学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等等。在这里,知识分子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脑力劳动者,而是指脑力劳动者中关心人类文化价值、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那部分人,大体上相当于“思想家”。因此,一个科学家或学者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关注事关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大问题(如战争、贫穷、可持续发展等);一个小说家或电影导演也不一定就是知识分子,除非他写作、导演的东西不纯为感官娱乐而或明或暗地触及到较为广泛深入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关,知识分子有一个被认为是基本界说的特殊涵义,即知识分子是一个关心他个人身处的社会及时代的批判者与代言人。
6 T( E3 j: A' s/ e! W# h曾经的一段“舆论一致”,我们的青少年期就赶上了。我们获取的都是现成的答案、条条框框,没人对你进行如何怀疑的训练。这三十年逐步的多元化,连主旋律都不清晰了,尽管主要媒体严防死守,但想要避开还是不难办到的,在更开放的大城市尤其如此,个人的选择多样化。 ' b' `" U; E6 n
中小城市则不然“中央台”独大,天天看着新闻联播,那些个经过选择、过滤的信息,它引领或代替了一部分人的思考。 3 ^7 `# n; s" s: n- v
就有这样的一些人,当他们汇集到北大,听到老师们的一些观点、点评时政、藏否历史人物,台下的学员会觉得疑惑、不可思议甚而与老师干起仗来,不同意老师的观点,甚至于上纲上线,这种事在以往与成人培训中时有发生。
" o% j( B9 M* R+ q2 Y j" ^张老师提前打了“预防针”:我尊重你们个人的信仰和传统,但历史人物都是公众人物,要允许评价,否则某些学科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比如历史学,就是说人物、说事件的。我有观点、有依据、有数据支持,要允许这种表达,不要没听两句就表反感,听完了你们也可以纠正我史实的错误……。
/ J0 h7 P' c4 ]9 Y! R课后还是有学员跟我说:授课内容新颖,……可还是喜欢听态度积极的内容。
" z Q4 X; E6 N* D我说你要想听催人奋进的内容不是有中央台和人民日报吗。你觉得这个社会莺歌燕舞了吗?老师帮你认识社会、给你讲到发展中的问题有什么不好。这些个有理有据的分析你在当地能听到吗?我于是灌输了如上一套关于“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的说辞。这个知识分子群体如果北大没有,那就不成其为北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