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ma 发表于 2010-7-25 19:59:00

<p>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nbsp;&nbsp; 真佩服樓主心細功夫</p>
<p>以後看電視劇的時候   歡迎大家來找碴(狼煙北平 也 挺好看的..不知有沒有誤人子弟呀) </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7-25 20:00:00

梁天那个证件,右边“报效”上边的光子里边的军礼服人像是谁?孙?还是蒋?无论如何,1928年以前,孙、蒋的头像到不了北京的证件上边。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7-25 19:26:00

<p>26集,刘麻子给俩逃兵买媳妇,被宋吴二人抓住。正好大令过来,宋吴二人掏出证件给军官看。证件上有两行字:报效党国,保卫首都。这两行字,有点乾坤颠倒,让人糊涂了。党国一词应是1924年国民党提出训政时候开始出现。1924年到1928年之前,北京还叫北京,还是北洋政府管辖。党国二字是不可能出现在北京的军警人员证件上的。如果是1928年之后,报效党国倒可能出现了,但首都南迁,北京已经改北平了。何谈保卫首都?</p>
<p><br/></p>

掌柜 发表于 2010-7-25 20:49:00

第28集,二丫头出嫁门口贴着红的双喜,应该是姑娘出门贴单喜,男方家贴双喜

蓝灯心绒 发表于 2010-7-25 18:0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食烟火斋</i>在2010-7-25 15:44:00的发言:</b><br/>
<p>引用:“我参照北京卫视2007年7月24日的《这里是北京》栏目,电视上说的该是真的吧!”</p>
<p>&nbsp;</p>
<p>你上当啦。</p>
<p>&nbsp;</p>
<p>例如我在录制《桂公府探秘》节目时,详细讲解了桂公府滚墩石上的八种动物的名称和寓意,可是阿龙到了节目播出时却说,“第八个奇怪的动物谁也不认识,欢迎广大观众朋友们,有知道的请拨打电话告诉我们”。</p>
<p>&nbsp;</p>
<p>你拨打电话了吗?</p>
<p>&nbsp;</p>
<p>&nbsp;</p></div>
<p>留个利儿上的小友谊扣儿~</p>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7-25 18:43:00

<p>23集后又出现了一些。大部分是因对该时期历史不熟悉,道具里出的错。</p>
<p>&nbsp;</p>
<p>23集,王掌柜去警察局要二栓子,被轰了出来,警察局门口挂着牌子:<strong>北平市巡警厅</strong>。历史上并没有这么样的称呼。巡警是清代首先建立的。</p>
<p>1906年清政府设立内外城巡警总厅。</p>
<p>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警制,将巡警总厅改为京师警察厅。</p>
<p>1928年6月北洋政府垮台,首都南迁,北平特别市政府成立,将原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改组为北平特别市公安局。</p>
<p>1931年4月,更名为北平市公安局。</p>
<p>1937年2月,改称北平市警察局。</p>
<p>日据时期,1938年1月改名为北京特别市警察局。</p>
<p>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恢复北平市的名称。警察局随之改称北平市警察局。</p>
<p>&nbsp;</p><br/>

lizhouhui 发表于 2010-7-24 23:48:00

&nbsp;&nbsp;&nbsp;&nbsp;&nbsp; 这群导演、编剧一个个和领导一个脾气。挑错误就是你较真,指出问题就是你不了解我的创作意图,拍板砖就是中国体制不好,最后来一句:无论如何,我们挑战了经典。

掌柜 发表于 2010-7-27 21:03:00

<p>抓共党好象不是宪兵队的差使,那是保密局(军统)和党通局(中统)的差使,宪兵队只管军内的事呀!太不和逻辑了,如果有军人违纪,宪兵队肯定当仁不让呀!</p>

掌柜 发表于 2010-7-27 21:21:00

秦利民让松二爷闺女替他送情报,属于不符合当时的地下党组织纪律。像秦利民这种身份肯定中共有专门的交通线去送情报,而不可能用感情因素送情报的。

没存档 发表于 2010-7-27 21:34:00

锣鼓巷 发表于 2010-7-28 08:5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中轴线</i>在2010-7-17 11:30:00的发言:</b><br/>&lt;&lt;茶馆&gt;&gt;的确不适合拍成电视剧,只有话剧才能将语言的艺术渲染出来. </div>
<p>话剧的台词是高度凝练的语言,一旦改变成影视剧,难度极大,滥加台词或者无根据胡编都会穿帮。兑水是肯定的,明智的编导者就不应该重排。</p>

冬虫夏草 发表于 2010-7-28 09:13: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掌柜</i>在2010-7-27 21:03:00的发言:</b><br/>
<p>抓共党好象不是宪兵队的差使,那是保密局(军统)和党通局(中统)的差使,宪兵队只管军内的事呀!太不和逻辑了,如果有军人违纪,宪兵队肯定当仁不让呀!</p></div>
<p><font color="#800000">那时节,军警宪特齐上阵。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中,描写30年代的北平,抓共党镇压学运的主要是蒋介石的侄孙蒋孝先的宪兵三团。倒是军统,本来应该管军纪的,却有点越俎代庖,狗拿耗子了。宪兵 military police的中文意思就是“军事警察”,以我个人浅见,如果说宪兵是军队中公开的警察的话,那么,军统就是秘密警察。30年代如此,40年代会更变本加厉的。</font></p>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7-27 10:28:00

<p>昨天这几集,也还有点,不大明显。老说这个都没意思了。全看完再说吧</p>

星星 发表于 2010-7-27 12:33:00

<p>不知是否找民俗专家把把关,家人说怎么看怎么不如于是之....</p>

李小黑 发表于 2010-7-28 22:04:00

<p>最后这几集拍的太刻意了。原著是通过茶馆反映时代,电视剧成了倒霉的一家子了。</p>

菜刀是砍人的 发表于 2010-7-28 22:19:00

对这种糟蹋经典的玩意儿还是不看为好!

掌柜 发表于 2010-7-28 21:03:00

<p>还说37集太侮辱国军将士了,当时的军纪相当严明,基本是在社会上执行战场纪律,像士兵欺负老百姓的被宪兵抓到肯定会被当街枪毙的,所以当时的社会治安相当的好,这是一些说实话的老专家告诉我的,对导演很失望,太不尊重历史了,会被后人骂的,这个版的茶馆这辈子及下辈子也成不了经典!</p>

掌柜 发表于 2010-7-28 20:43:00

37集的历史背景应该不是47年而是57年,小刘麻子都能代表政府来谈公私合营啦,哈哈

掌柜 发表于 2010-7-28 20:14:00

实在看不下去了,36集里秦利民给了二栓子一盒火柴,说是破坏古都的计划,天哪,还有天理吗?傅作义将军在九泉下不会瞑目的呀~!

浥蕖軒 发表于 2010-7-28 18:0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盘子</i>在2010-7-16 21:15:00的发言:</b><br/>
<p><u><font color="#0000ff"></font></u><br/>&nbsp;</p>
<p>八:十五集,刘麻子去庞太监家,请安迈右腿,打千伸右胳膊。</p>
<p>&nbsp;</p>
<p><br/><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kins/default/filetype/jpg.gif"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请安.jpg:<br/><a href="http://bbs.oldbeijing.org/showimg.asp?BoardID=45&amp;filename=2010-7/201072210284768290.jpg" target="_blank"><img title="oldbeijing.org" style="CURSOR: pointer"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org/showimg.asp?BoardID=45&amp;filename=2010-7/201072210284768290.jpg" border="0"/></a></p>
<p>&nbsp;</p></div>
<p>&nbsp;</p>
<p>这个场景里除了动作有错误,衣服也不对,注意有俩人穿便服的大褂,另一人穿着官衣的袍褂靴帽,在那个社会,穿衣戴帽大有讲究,私下里的拜会,要穿袍褂(官衣),一律都是袍褂,要穿大褂(便服),一律都是大褂,不可能有的穿大褂有的穿袍褂。如果一个九品官穿着袍褂去一个一品上司家拜会,上司也都得同样专门换身袍褂来接见,这就是规矩。</p>

燕京琐忆昔话 发表于 2010-7-29 08:34:00

<p>&nbsp;</p>
<p>&nbsp;</p>
<p>&nbsp;</p>
<p>编剧的水平太差,可以叫&nbsp;《戏说茶馆》,编那么多注水故事,和原著《茶馆》一点关系都没有……</p>

西堂行者 发表于 2010-7-29 09:40:00

1947年,我可怜的德胜门瓮城又穿越了一次.........

浥蕖軒 发表于 2010-7-28 13:41:00

现在的电视剧,背景在民国三十年左右的,服化道能做到不硬伤累累那就不错了

江西会馆 发表于 2010-8-2 18:18:00

呵呵,各抒己见,反正没法和于是之、林连昆、刘麻子他们那版比。

恒益堂堂主 发表于 2010-7-31 22:29:00

<p>陈宝国在电视剧小井胡同里演的可比王掌柜强多了。</p>
<p>&nbsp;</p>
<p>演庞太监的张惠中记得早年经常在一些喜剧片里面演配角,90年代葛优谢园梁天他们主演的喜剧片里,经常有他。</p>

恒益堂堂主 发表于 2010-7-30 23:42:00

<p>这个电视剧前面还行,无论是演员,还是剧本,越往后越乱七八糟,革命后代、特务接头全出来了!39集明显过多,15--20集即可。小刘麻子、小吴祥子、小宋恩子……这些演员都怎么选的?实在是差劲。</p>
<p>&nbsp;</p>
<p>个人感觉演员中表现不错的是演庞太监的张惠中,演宋恩子的梁天。松二爷、秦二爷、常四爷等中规中矩,陈宝国演王利发,可能是太想学于是之了,反而显得有点别扭了。演刘麻子的崔杰尽管是北方人,但长期在上海,感觉演这类戏就缺乏感觉了,加上英若诚先生这座高峰,确实是太难逾越了。</p>
<p>&nbsp;</p>
<p>这个电视剧是首播,早拍完了,积压了两年才播,原因就是他很不河蟹,看着看着就容易让人引发官方不喜欢的联想,呵呵。</p>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7-31 11:29:00

我可不去这挨骂的活。

小昕昕 发表于 2010-7-31 12:54:00

准备着细看第二遍,把诸位说的瞅仔细了,再来发言

老盘子 发表于 2010-7-31 10:45:00

同意楼上堂主意见。后面几集,同样原因的错误还继续存在,原因一样,就不多说了。编剧掺入的一些情节是不错的,另一些就有点扯。这电视剧要是拍成9集应该比较精到。为了拍成39集,无论编剧还是拍摄的镜头,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演员方面,庞太监演的最出色。

六块五的花茶 发表于 2010-7-31 11:14:00

厉害!老盘子去给京味儿戏做民俗指导吧。

现在能演京味儿戏的演员太少了,南腔北调的冒充老北京。新茶馆我没看,陈宝国版王利发吗,倒是我喜欢的一个演员~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电视剧《茶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