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想起了当年知青模范
<p><font color="#000000"><u>前面的帖子提到当年的知青模范,产生了共鸣,网上查找了一下,还有一些,转载如下,希望补充大家的回忆。</u></font></p><p> <strong>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下乡知青代表名单<br/></strong><br/>1975年9月15日至l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即第一次会议)。有12名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出席。10月27日,毛主席看到他们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后,批示:“应发表。可惜来的人太少,下次应多来一些”。下面的12名代表名单是当时印发的。<br/><br/> <br/><br/>姓 名 性别 年龄 下乡时间 下 乡 地 点 及 其 职 务<br/><br/>邢燕子 女 35 1958 <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CC%EC%BD%F2%CA%D0"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天津市</a>宝坻县大中庄公社,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中共十届中央委员<br/><br/>朱克家 男 24 1969 云南勐腊县勐仑公社大卡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候补中央委员<br/><br/>薛喜梅 女 24 1968 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共青团省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br/><br/>程有志 男 31 1964 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公社,大队党支部书记、县革委副主任<br/><br/>柴春泽 男 23 1971 辽宁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br/><br/>高崇辉 男 26 1968 <a href="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BA%DA%C1%FA%BD%AD" target="_blank"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黑龙江</a>兵团5师55团,副团长<br/><br/>戈 卫 男 27 1968 陕西宝鸡县圩头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br/><br/>肉孜古丽 女 19 1974 新疆莎车县十二公社,青年队副队长<br/><br/>曾昭林 男 24 1968 江苏邗江县六圩公社红旗大队,科研小组代表<br/><br/>林超强 男 28 1964 广东宝安县附城公社连塘大队,生产队长<br/><br/>张登龙 男 23 1970 安徽临泉县高塘公社,修配组负责人<br/><br/>刘裕恕 男 24 1969 四川黔江县黑溪公社,生产队长<br/><br/> <br/><br/> </p> <font size="5">现在的知青,除了工农兵大学生以外,自学高等学历的一部分人。大部分可能已经面临退休了。自强不息是一方面,而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则是无法忽略的。我们可以快乐,但是毕竟快乐并不仅仅是回忆。我想:咱们还没到不能干点啥的地步,再想想,精神变物质吗,集思广益,总能有除了回忆之外的内容,来体现我们的价值。</font> <p>老猪:到了你我这把年纪,除了给孩子们讲讲故事,还能干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猛得很!正如习凝所说,我们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在回忆与现实中,很难定位。</p><p>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应当做的,就是如果可能,预先把自己的火葬费付清,唯恐将来物价飞涨,孩子们负担重。</p><p>土埋了半截子了,等日子吧!</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鸵鸟</i>在2007-10-24 21:02:20的发言:</b><br/><p>既非土生,亦非土长,原籍而已。</p></div><p><font size="4">精辟!</font> </p><p>1948年7月<font color="#0033ff">生于青岛</font>,山西天镇人。高级经济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学院研究生部兼职教授。<br/>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p><p>1969年,在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插队。<br/>1971年后,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br/>1973年至197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br/>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br/>197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工作。<br/>1982年后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副局级研究员、联络室副主任。<br/>1986年后,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正局级研究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主任兼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代所长、所长。<br/>1988年任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br/>1989年11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br/>1993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br/>1994年起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改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兼中国投资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br/>1995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投资学会会长。<br/>1997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br/>1998年1月在广东省人大第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广东省副省长。<br/>1998年5月当选第八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br/>2000年11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书记,<br/>同年12月至2002年11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br/>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br/>2003年1月在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王岐山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4月22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任命王岐山为北京市副市长,决定由王岐山代理北京市市长职务。<br/>2004年2月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北京市市长。<br/>2007年5月22日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市委副书记。 <br/></p> <font size="5">你们知道王岐山是哪个中学的吗?</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京韵京情</i>在2007-10-25 20:29:17的发言:</b><br/><font size="5">你们知道王岐山是哪个中学的吗?</font></div><p><font size="4">北京市第35中学.</font></p><p><font size="4">还知道他的老丈人是谁!</font></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5 20:41:40编辑过] <font size="5">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井儿胡同</i>在2007-10-25 20:33:00的发言:</b><br/><p><font size="4">北京市第35中学.</font></p><p><font size="4">还知道他的老丈人是谁!</font></p><br/></div><p></p><font size="5">知道谁是他的同班同学吗?(在这个网上的)</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猪871</i>在2007-10-25 20:45:14的发言:</b><br/><font size="5">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font></div><p></p><font size="5">老猪871真是想得开!不过说的也对,人死了还管他撒在那里?</font>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京韵京情</i>在2007-10-25 22:30:57的发言:</b><br/><p></p><font size="5">知道谁是他的同班同学吗?(在这个网上的)</font></div><p>莫非是阁下?</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井儿胡同</i>在2007-10-25 22:41:44的发言:</b><br/><p>莫非是阁下?</p></div><p></p>
[讨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老猪871</i>在2007-10-25 20:45:14的发言:</b><br/><font size="5">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font></div><p><strong>好创意!</strong>身体器官银行的设想国外已有,国内还是空白。老猪,咱哥儿几个是否想想辙,把这件事做起来?当然除了要一笔资金外,还要冲破一些旧观念,还要防止国外一些所谓人权组织的干预,防止李法轮从中捣鬼,需要铺垫的事情还挺多。</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当年在各村知青中曾传看过一本《灰色的猫》,这不是书,是某村知青集体的生活</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逐日记事。笔记本的扉页写着“灰色的猫”四个较大字,好像有题记,引据马克思</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还是谁的批判普鲁士专制的一段话。翻开里页,不同的字体歪斜、隽永相杂其间,</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语言用句风格各异,读起来却相映成趣。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甜酸苦辣、喜怒哀</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乐,勾勒一幅知青插队全景图。不知他们搞这么一个开放式的,又人人动笔做法的</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初衷,但效果独到,居然形成像小说一样的全本结构,人物、情节、心理、冲突,</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全有。以致局外人读来有天然天成一部书的感叹,而看不到斧凿造作之处。我后来</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再没看到过,现在印象已残缺,盼望有熟悉的人能验证一下,也给咱们知青楼里人</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报报料,添点趣闻。<br/></div><p></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tbody><tr><td class="j"><p><font size="-1"> <font color="#0c456b"><strong>《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strong></font></font></p><p><font color="#0c456b" size="-1"><strong>《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strong></font></p><p><font size="-1"> </font><font size="3"><font color="#1111ee"><strong> 第一是一个苏联驻美国的记者,好像是柯内别依(也可能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伊),写过一本书叫“银色的猫”,据说美国新闻界有一传统,常常会在小范围内吹风,透露不供发表的内幕消息(或背景),此时便在桌子上放一只猫(玻璃或瓷的),大家见此便心照不宣。这是猫的来历。</strong></font><font color="#1111ee"><strong>第二是马克思用过的哥德的诗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当年红色是流行的颜色,由于马克思引用了灰色,所以也选用灰色。选用灰色也有调色的概念在内,画画的人知道,各种颜料混合在一起,最后调出的是灰色。这也是希望日记可以畅所欲言的一点。这便是《灰色的猫》的由来,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strong></font></font></p></td></tr></tbody></table>[讨论]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习凝</i>在2007-10-26 18:23:33的发言:</b><br/><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当年在各村知青中曾传看过一本《灰色的猫》,这不是书,是某村知青集体的生活</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逐日记事。笔记本的扉页写着“灰色的猫”四个较大字,好像有题记,引据马克思</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还是谁的批判普鲁士专制的一段话。翻开里页,不同的字体歪斜、隽永相杂其间,</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语言用句风格各异,读起来却相映成趣。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甜酸苦辣、喜怒哀</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乐,勾勒一幅知青插队全景图。不知他们搞这么一个开放式的,又人人动笔做法的</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初衷,但效果独到,居然形成像小说一样的全本结构,人物、情节、心理、冲突,</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全有。以致局外人读来有天然天成一部书的感叹,而看不到斧凿造作之处。我后来</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再没看到过,现在印象已残缺,盼望有熟悉的人能验证一下,也给咱们知青楼里人</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报报料,添点趣闻。<br/></div><p></p></div><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font></p><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font></p><p><font size="3"> <font color="#1111ee"> 第一是一个苏联驻美国的记者,好像是柯内别依(也可能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伊),写过一本书叫“银色的猫”,据说美国新闻界有一传统,常常会在小范围内吹风,透露不供发表的内幕消息(或背景),此时便在桌子上放一只猫(玻璃或瓷的),大家见此便心照不宣。这是猫的来历。</font><font color="#1111ee">第二是马克思用过的哥德的诗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当年红色是流行的颜色,由于马克思引用了灰色,所以也选用灰色。选用灰色也有调色的概念在内,画画的人知道,各种颜料混合在一起,最后调出的是灰色。这也是希望日记可以畅所欲言的一点。这便是《灰色的猫》的由来,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font></font></p><p><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br/> </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7 10:15:59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b><br/><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font><br/></p></div><p>我记得里面还有村里的婚丧嫁娶记载,四时农作的记录,如谁驾大车了,谁被派了苦差使,叫苦不迭。这应看作是个融入过程,并发展到了水乳交融的极致。可惜我们虽然经历了,却没有把它真实记录下来。事过境迁,又回到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的千年不变的固见之中。</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b><br/><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font></p><p><font size="3"><font color="#1111ee">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font></font></p></div><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太太太可惜了!!!绝对应该存档的!!!说不定在哪位有心人手里留着那?再寻寻!</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b><br/><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font></p><p><font color="#0c456b" size="3">《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font></p><p><font size="3"> <font color="#1111ee">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font></font></p><p><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img title="老北京网 www.oldbeijing.net"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emot/em05.gif" align="middle" border="0"/><br/> </p><br/></div><p>真是太可惜了!试试看能找到吗?那里记载的是最真实的知青生活.</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m马达</i>在2007-10-27 10:11:52的发言:<p><font color="#0c456b" size="-1"><strong>《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strong></font><br/></p></b><br/></div><p>可以说这是十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知青过日子能维持个集体灶已不易,还能“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马达语)就更不易了。大家在维护一个畅所欲言的信念,开展交流,甚至交锋,这不和结社一样?如毛泽东年轻时所为。结社,当时想都不敢想,却被他们鬼使神差做了一回,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会餐。</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div><p>《灰色的猫》,在何处?<br/> 缘起,先说这个本子是怎么传开的。1970年夏某一天,一群知青聚集鲍屯商讨办张知青小报,除本村外,来人都是城关和前堡公社几个村的知青们。炕头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准备素材,当时就搜罗出零星几份县革委文件,会议资料,里面有些官方知青动态,另外就是那个黑色硬皮本,即《灰色的猫》。经分工,这些资料由前堡带走,负责整理和刻蜡版,并说好用完归还。<br/></p><p>十几天后,因后堡管版面,资料完好地移交到我,有待日后再奉还鲍屯,所以得空把厚厚一本日记读完,还情不自禁在末页空白处留下称羡数语。<br/></p><p>数十天里,名为《实践》的知青小报在紧张筹备着,其间,送稿、串门知青不少,看到《灰色的猫》都感新鲜,想细看的人就带走看。这里面有水桶寺的邢和张,李家庄的路,夏小堡的姜和刘等,这个本子没准去过这些村。结果小报编出来了,大本日记却始终没能回到鲍屯。<br/></p><p>数月后,报纸出到第三期夭折,办报群体作鸟兽散。原因是县里发话停办,其次是有人陆续远走高飞。鲍屯人急了,再三问我,《灰色的猫》呢?面对这么多的可能去处,人都不辞而别了,我无言以对。从此抱疚自责,也就格外留意着这件事。<br/></p><p>数年后,听朱屯人讲,《灰色的猫》曾流传到了内蒙知青那里,具体人也打听到了。而我此时正在西陲,无从查询。<br/></p><p>数十年后,终得内蒙知青面见相告,本子早就还了,地点在北京,人来人往还给谁已记忆模糊,但肯定是鲍家屯的人。寻找的线索虽接上了,然而旋即又中断。<br/></p><p>现今,《灰色的猫》的十几位原主人们,有的出国定居,有的还在外地颠簸,如何一一问到?唯一的方法,就是知青楼能对他们千呼万唤始出来,无需再费周折,几番回忆,事情便能水落石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4:41:02编辑过]
[原创]想起《实践》小报
<p>习凝的帖子提到〈实践〉小报,那是很有趣的认识社会的一次实践。那个时候很幼稚,有一种不甘寂寞的冲动,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就办了一份小报,名曰《实践》,这倒是与知青插队的官方宣传相吻合的思路,参加三大革命实践。老C负责报头设计,一时找不到毛主席的题字,他就根据记忆模仿毛体写了一个,与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书法风格很相像,大家也都认同,于是他就用胶皮刻了一个报头,每期印上去。《实践》只办了几期,就办不下去了,原因不外乎时间有限、经济条件有限,最主要的是想争取县知青办的支持,提供一些物质条件被否决。某天,几个人到县知青办,提出支持的要求,一干部出来接见我们,拿过小报,见上面引用了毛泽东语录,便慌忙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逐字逐句对照检查,还郑重地告诉我们,毛主席语录引用不正确,是政治问题。当然,最终的结论是不许办,不支持。知青的三分钟热气一过,就没有劲了,知青办的态度是一个很好的台阶,从此小报就无声无息了。</p><p> 这次办报实际是一次小串连,好几个村的知青借此聚会,传递各种消息,交流思想认识,并建立了延续几十年的友谊。</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3:02:20编辑过] 如果能找回〈灰色的猫〉,真是一件好事。可以看到40年前年轻人似火的革命激情,也有到农村后的困惑、彷徨、无奈,这都是当年比较真实的写照。找找找! <p><font size="5">习凝,你好,我和你是一个村的,我最近才上的北京知青网,马达介绍我到这里来。从你写的东西里,我知道你是谁,一会你就知道我是谁了,我是一队的。我找了几张老照片,也在这发一下,上回在高家聚会,我说还有一张在大同石窟的和一张在咱们院后打井的,但我怎样也找不到了,可能是弄丢了。</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9:37:32编辑过]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91915225213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91917193190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91918276256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绿水青山</i>在2007-10-29 19:16:38的发言:</b><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0/200710291915225213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div><p>看到这张照片,好亲切。认出了其中的几位。有周宏、高桂英,还有施明月。我不是你们村的。</p>还有被牛角挑了的刘体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20:47:0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