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心灵之花

《知青楼》-老知青和他的孩子们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7-10-24 17: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10-24 16:04:35的发言:

转帖  新疆建设兵团的上海知青(节录)
http://cpc.people.com.cn/GB/68742/85928/85931/5934974.html
  四十年的岁月弹指而过。

    2005年7月5日,杨永青等当年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的12位上海知青,受邀从上海等地回到石河子,共同纪念周总理视察石河子四十周年。

   在笑声中流着泪水,在当年周总理接见的地方今日已建起了周恩来纪念馆的大厅里,昔日的战友紧紧地久久地拥抱在一起,杨永青、陈雪琴、张立勇、卓爱玲、贺宗群、应志毅、雍凤兰、李满月、方硫纯、朱兆华、郑月华十一位战友都回来了。陈雪琴是拄着拐杖回来的。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今天都已鬓发染霜,有的把自己的儿孙都带来了,荒漠变绿洲,少年白了头。这是我们亲手修的青年路,这是我们亲手建的青年渠,这是我们亲手栽的青年树。看,这些树当年我们栽苗时才小拇指大,今天双手都搂不过来了。当年抛洒汗水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高楼林立,鲜花遍地。

    那12位上海知青中,有一位姑娘却过早地长眠在准噶尔大漠。她的名字叫孙贵娟。当时她是石河子农垦一分场一连一名普通的农垦战士,那是1967年秋天的一个农忙的日子,也就是周总理接见她的两年后,她去给在农田里劳动的战友们送水。她顶着狂风,登上一台联合收割机把水送到战友手中时,她瘦弱的身体被大风刮倒,不幸被收割机碾压,以身殉职。当时她刚满19岁。
   
     为了和这些上海知青一起纪念活动,夕日的老连长老指导员以及今天的兵团领导和石河子农垦领导,都来了,大家缅怀周总理对新疆建设兵团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关爱。十一位当年的上海知青一起来到南山烈士陵园,在孙贵娟墓前献上花圈,久久默哀,宣读祭文后,一个个跪倒在地,失声痛苦。

   那激情的岁月,留在他们永远的记忆中。回忆往事,他们无怨无悔,他们每一个人家里都珍藏一本影集,掀开影集,四十年的岁月是一部动情的诗高昂的歌,是一部厚重感人的书。

习凝把12个人名都列了出来,看来我的记忆有误,总理接见的知青中没有鱼姗玲。当年鱼姗玲是刚刚树立起来的典型,而杨的位置比较正面,符合“突出”的原则。我主观以为杨永青就是鱼珊玲。

我查资料得知,在78年知青大返城的时候,鱼姗玲是工作组成员,要去作知青的工作,后来知青政策调整,她的处境便很尴尬,最终留在新疆,任台办副主任,退休后回到上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届的中央领导人中有一位居然是土生土长的天镇人,就是王歧山,不知大家有何见教?
发表于 2007-10-24 21: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心灵之花在2007-10-24 19:36:44的发言:
新一届的中央领导人中有一位居然是土生土长的天镇人,就是王歧山,不知大家有何见教?

既非土生,亦非土长,原籍而已。

发表于 2007-10-25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想起了当年知青模范

前面的帖子提到当年的知青模范,产生了共鸣,网上查找了一下,还有一些,转载如下,希望补充大家的回忆。

 参加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下乡知青代表名单

1975年9月15日至l0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即第一次会议)。有12名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出席。10月27日,毛主席看到他们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后,批示:“应发表。可惜来的人太少,下次应多来一些”。下面的12名代表名单是当时印发的。

 

姓  名 性别 年龄 下乡时间           下 乡 地 点 及 其 职 务

邢燕子   女   35    1958   天津市宝坻县大中庄公社,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中共十届中央委员

朱克家   男   24    1969   云南勐腊县勐仑公社大卡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候补中央委员

薛喜梅   女   24    1968   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公社,党委副书记、共青团省委副书记、全国人大常委

程有志   男   31    1964   河北涿鹿县温泉屯公社,大队党支部书记、县革委副主任

柴春泽   男   23    1971   辽宁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

高崇辉   男   26    1968   黑龙江兵团5师55团,副团长

戈  卫   男   27    1968   陕西宝鸡县圩头公社,党委副书记、大队党支部书记

肉孜古丽 女   19    1974   新疆莎车县十二公社,青年队副队长

曾昭林   男   24    1968   江苏邗江县六圩公社红旗大队,科研小组代表

林超强   男   28    1964   广东宝安县附城公社连塘大队,生产队长

张登龙   男   23    1970   安徽临泉县高塘公社,修配组负责人

刘裕恕   男   24    1969   四川黔江县黑溪公社,生产队长

 

             

[em17][em15][em12]
发表于 2007-10-25 1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知青,除了工农兵大学生以外,自学高等学历的一部分人。大部分可能已经面临退休了。自强不息是一方面,而知识结构的先天不足则是无法忽略的。我们可以快乐,但是毕竟快乐并不仅仅是回忆。我想:咱们还没到不能干点啥的地步,再想想,精神变物质吗,集思广益,总能有除了回忆之外的内容,来体现我们的价值。
发表于 2007-10-25 18: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猪:到了你我这把年纪,除了给孩子们讲讲故事,还能干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生猛得很!正如习凝所说,我们的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在回忆与现实中,很难定位。

我觉得,我们现在最应当做的,就是如果可能,预先把自己的火葬费付清,唯恐将来物价飞涨,孩子们负担重。

土埋了半截子了,等日子吧!

发表于 2007-10-25 2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鸵鸟在2007-10-24 21:02:20的发言:

既非土生,亦非土长,原籍而已。

精辟! [em17]

1948年7月生于青岛,山西天镇人。高级经济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学院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198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在陕西省延安县冯庄公社插队。
1971年后,在陕西省博物馆工作,
1973年至1976年在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
197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工作。
1982年后历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处长、副局级研究员、联络室副主任。
1986年后,任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正局级研究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主任兼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代所长、所长。
1988年任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1989年11月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1993年6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成员。
1994年起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改为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组书记兼中国投资银行董事长、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
1995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投资学会会长。
1997年1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1998年1月在广东省人大第九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广东省副省长。
1998年5月当选第八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
2000年11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书记,
同年12月至2002年11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2002年11月至2003年4月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
2003年1月在海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同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王岐山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4月22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任命王岐山为北京市副市长,决定由王岐山代理北京市市长职务。
2004年2月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北京市市长。
2007年5月22日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当选为市委副书记。

发表于 2007-10-25 2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知道王岐山是哪个中学的吗?[em04]
发表于 2007-10-25 20: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10-25 20:29:17的发言:
你们知道王岐山是哪个中学的吗?[em04]

北京市第35中学.

还知道他的老丈人是谁![em07]

6 E7 w- ]- e2 H+ R4 M& a% j! Y+ 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5 20:41:4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5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
发表于 2007-10-25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10-25 20:33:00的发言:

北京市第35中学.

还知道他的老丈人是谁![em07]


知道谁是他的同班同学吗?(在这个网上的)[em07][em01]
发表于 2007-10-25 22: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10-25 20:45:14的发言:
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

老猪871真是想得开!不过说的也对,人死了还管他撒在那里?[em01]
发表于 2007-10-25 2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京韵京情在2007-10-25 22:30:57的发言:

知道谁是他的同班同学吗?(在这个网上的)[em07][em01]

莫非是阁下?[em09][em08]

发表于 2007-10-25 23: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井儿胡同在2007-10-25 22:41:44的发言:

莫非是阁下?[em09][em08]

[em01][em12][em07]
发表于 2007-10-26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猪871在2007-10-25 20:45:14的发言:
我曾经正式的立下遗嘱,如果现在有期货购买老猪身体某一部位的,最好在我活着的时候。先把钱给我花了。至于我死了之后,最好别留什么念想,也把自己撒到江河湖海,如果污染,上地施肥也行。但是,立遗嘱,也得花钱,只好先写在这里。也算这个平台上的一缕痕迹吧。

好创意!身体器官银行的设想国外已有,国内还是空白。老猪,咱哥儿几个是否想想辙,把这件事做起来?当然除了要一笔资金外,还要冲破一些旧观念,还要防止国外一些所谓人权组织的干预,防止李法轮从中捣鬼,需要铺垫的事情还挺多。

[em08][em09]
发表于 2007-10-26 18: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当年在各村知青中曾传看过一本《灰色的猫》,这不是书,是某村知青集体的生活
QUOTE:
逐日记事。笔记本的扉页写着“灰色的猫”四个较大字,好像有题记,引据马克思
QUOTE:
还是谁的批判普鲁士专制的一段话。翻开里页,不同的字体歪斜、隽永相杂其间,
QUOTE:
语言用句风格各异,读起来却相映成趣。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甜酸苦辣、喜怒哀
QUOTE:
乐,勾勒一幅知青插队全景图。不知他们搞这么一个开放式的,又人人动笔做法的
QUOTE:
初衷,但效果独到,居然形成像小说一样的全本结构,人物、情节、心理、冲突,
QUOTE:
全有。以致局外人读来有天然天成一部书的感叹,而看不到斧凿造作之处。我后来
QUOTE:
再没看到过,现在印象已残缺,盼望有熟悉的人能验证一下,也给咱们知青楼里人
QUOTE:
报报料,添点趣闻。

发表于 2007-10-27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

《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

    第一是一个苏联驻美国的记者,好像是柯内别依(也可能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伊),写过一本书叫“银色的猫”,据说美国新闻界有一传统,常常会在小范围内吹风,透露不供发表的内幕消息(或背景),此时便在桌子上放一只猫(玻璃或瓷的),大家见此便心照不宣。这是猫的来历。第二是马克思用过的哥德的诗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当年红色是流行的颜色,由于马克思引用了灰色,所以也选用灰色。选用灰色也有调色的概念在内,画画的人知道,各种颜料混合在一起,最后调出的是灰色。这也是希望日记可以畅所欲言的一点。这便是《灰色的猫》的由来,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

[em05][em05][em05]
发表于 2007-10-27 1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QUOTE:
以下是引用习凝在2007-10-26 18:23:33的发言:
QUOTE:
当年在各村知青中曾传看过一本《灰色的猫》,这不是书,是某村知青集体的生活
QUOTE:
逐日记事。笔记本的扉页写着“灰色的猫”四个较大字,好像有题记,引据马克思
QUOTE:
还是谁的批判普鲁士专制的一段话。翻开里页,不同的字体歪斜、隽永相杂其间,
QUOTE:
语言用句风格各异,读起来却相映成趣。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甜酸苦辣、喜怒哀
QUOTE:
乐,勾勒一幅知青插队全景图。不知他们搞这么一个开放式的,又人人动笔做法的
QUOTE:
初衷,但效果独到,居然形成像小说一样的全本结构,人物、情节、心理、冲突,
QUOTE:
全有。以致局外人读来有天然天成一部书的感叹,而看不到斧凿造作之处。我后来
QUOTE:
再没看到过,现在印象已残缺,盼望有熟悉的人能验证一下,也给咱们知青楼里人
QUOTE:
报报料,添点趣闻。

《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

《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

    第一是一个苏联驻美国的记者,好像是柯内别依(也可能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朱别伊),写过一本书叫“银色的猫”,据说美国新闻界有一传统,常常会在小范围内吹风,透露不供发表的内幕消息(或背景),此时便在桌子上放一只猫(玻璃或瓷的),大家见此便心照不宣。这是猫的来历。第二是马克思用过的哥德的诗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当年红色是流行的颜色,由于马克思引用了灰色,所以也选用灰色。选用灰色也有调色的概念在内,画画的人知道,各种颜料混合在一起,最后调出的是灰色。这也是希望日记可以畅所欲言的一点。这便是《灰色的猫》的由来,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 s. [3 K2 S. N( r3 h" `; K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7 10:15:59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7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

《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

我记得里面还有村里的婚丧嫁娶记载,四时农作的记录,如谁驾大车了,谁被派了苦差使,叫苦不迭。这应看作是个融入过程,并发展到了水乳交融的极致。可惜我们虽然经历了,却没有把它真实记录下来。事过境迁,又回到城里人就是城里人,乡下人就是乡下人的千年不变的固见之中。

发表于 2007-10-27 14: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

《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

遗憾,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

太太太可惜了!!!绝对应该存档的!!!说不定在哪位有心人手里留着那?再寻寻!

发表于 2007-10-27 15: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7 10:15:10的发言:

《灰色的猫》,是我们村的知青日记,是一本公共日记,记载了日常的生活,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无所不包,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

《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

   这日记随着插队生活的结束而不知去向。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真是太可惜了!试试看能找到吗?那里记载的是最真实的知青生活.

发表于 2007-10-27 1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m马达在2007-10-27 10:11:52的发言:

《灰色的猫》名称来自猫和灰色两个方面。


可以说这是十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知青过日子能维持个集体灶已不易,还能“谁有什么想法,随时都可以写上几句,也可以开出题目讨论、争辩”(马达语)就更不易了。大家在维护一个畅所欲言的信念,开展交流,甚至交锋,这不和结社一样?如毛泽东年轻时所为。结社,当时想都不敢想,却被他们鬼使神差做了一回,享受了一顿丰富的精神会餐。

发表于 2007-10-28 2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灰色的猫》,在何处?
     缘起,先说这个本子是怎么传开的。1970年夏某一天,一群知青聚集鲍屯商讨办张知青小报,除本村外,来人都是城关和前堡公社几个村的知青们。炕头会议上,有人提出应准备素材,当时就搜罗出零星几份县革委文件,会议资料,里面有些官方知青动态,另外就是那个黑色硬皮本,即《灰色的猫》。经分工,这些资料由前堡带走,负责整理和刻蜡版,并说好用完归还。

十几天后,因后堡管版面,资料完好地移交到我,有待日后再奉还鲍屯,所以得空把厚厚一本日记读完,还情不自禁在末页空白处留下称羡数语。

数十天里,名为《实践》的知青小报在紧张筹备着,其间,送稿、串门知青不少,看到《灰色的猫》都感新鲜,想细看的人就带走看。这里面有水桶寺的邢和张,李家庄的路,夏小堡的姜和刘等,这个本子没准去过这些村。结果小报编出来了,大本日记却始终没能回到鲍屯。

数月后,报纸出到第三期夭折,办报群体作鸟兽散。原因是县里发话停办,其次是有人陆续远走高飞。鲍屯人急了,再三问我,《灰色的猫》呢?面对这么多的可能去处,人都不辞而别了,我无言以对。从此抱疚自责,也就格外留意着这件事。

数年后,听朱屯人讲,《灰色的猫》曾流传到了内蒙知青那里,具体人也打听到了。而我此时正在西陲,无从查询。

数十年后,终得内蒙知青面见相告,本子早就还了,地点在北京,人来人往还给谁已记忆模糊,但肯定是鲍家屯的人。寻找的线索虽接上了,然而旋即又中断。

现今,《灰色的猫》的十几位原主人们,有的出国定居,有的还在外地颠簸,如何一一问到?唯一的方法,就是知青楼能对他们千呼万唤始出来,无需再费周折,几番回忆,事情便能水落石出。

4 _2 h4 N# G6 h8 p% k/ 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4:41:0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9 1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想起《实践》小报

习凝的帖子提到〈实践〉小报,那是很有趣的认识社会的一次实践。那个时候很幼稚,有一种不甘寂寞的冲动,几个年轻人一商量,就办了一份小报,名曰《实践》,这倒是与知青插队的官方宣传相吻合的思路,参加三大革命实践。老C负责报头设计,一时找不到毛主席的题字,他就根据记忆模仿毛体写了一个,与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书法风格很相像,大家也都认同,于是他就用胶皮刻了一个报头,每期印上去。《实践》只办了几期,就办不下去了,原因不外乎时间有限、经济条件有限,最主要的是想争取县知青办的支持,提供一些物质条件被否决。某天,几个人到县知青办,提出支持的要求,一干部出来接见我们,拿过小报,见上面引用了毛泽东语录,便慌忙掏出一本《毛主席语录》,逐字逐句对照检查,还郑重地告诉我们,毛主席语录引用不正确,是政治问题。当然,最终的结论是不许办,不支持。知青的三分钟热气一过,就没有劲了,知青办的态度是一个很好的台阶,从此小报就无声无息了。

    这次办报实际是一次小串连,好几个村的知青借此聚会,传递各种消息,交流思想认识,并建立了延续几十年的友谊。

[em05][em15] % J ?: j! G( I&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3:02:20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9 1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找回〈灰色的猫〉,真是一件好事。可以看到40年前年轻人似火的革命激情,也有到农村后的困惑、彷徨、无奈,这都是当年比较真实的写照。找找找!
发表于 2007-10-29 19: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凝,你好,我和你是一个村的,我最近才上的北京知青网,马达介绍我到这里来。从你写的东西里,我知道你是谁,一会你就知道我是谁了,我是一队的。我找了几张老照片,也在这发一下,上回在高家聚会,我说还有一张在大同石窟的和一张在咱们院后打井的,但我怎样也找不到了,可能是弄丢了。

# B) N4 j# A/ y% {6 b8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19:37: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0-29 19: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0-29 19: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0-29 19: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10-29 20: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绿水青山在2007-10-29 19:16:38的发言:

看到这张照片,好亲切。认出了其中的几位。有周宏、高桂英,还有施明月。我不是你们村的。

还有被牛角挑了的刘体华。. Q9 `1 s# p5 Y$ B9 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0-29 20:47:07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0:30 , Processed in 1.198682 second(s), 4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