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 发表于 2013-9-6 16:14:52

一座比较少见的牌坊照片3


继续这个题材,再贴出一幅,也许有朋友看过,没看过的朋友猜猜吧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6 22:13:02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西边荇桥的?或者南湖岛上龙王庙前的?

zhaohq 发表于 2013-9-7 04:02:03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7 04:40 编辑

看云起时 先生言道: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

我也在颐和园里找找看。嘿嘿!
一楼帖原图里之牌楼是圆柱形的抱柱石。
“鱼跃 · 鸢飞”牌楼?

清漪园时期,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局部里,
牌楼是2柱1门3楼,抱柱石是方柱形。



今残留的“鱼跃 · 鸢飞”牌楼遗迹,有四处抱柱石。
图片源自
《颐和园牌楼知多少》   作者:   颐和吴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17r25.html









zhaohq 发表于 2013-9-7 04:21:40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7 04:46 编辑

关于“鱼跃 · 鸢飞”牌楼。

【转贴】
......
让我们再把视线集中到照片的右下角。东堤上有一块昆仑石碑,四面镌刻有乾隆御制诗,描绘了乘坐画舫前往清漪园时,沿途长河两岸的风光。石碑东北原有几间值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里曾经建有“鱼跃”、“鸢飞”两座牌楼,后来毁坏无存,只剩下夹杆石。老照片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面牌楼的夹杆石,排列很有意思。两座位于东堤上,两座在岸边。鱼跃鸢飞牌楼原先的形制会是怎样的呢?据档案记载,嘉庆二年曾粘修绣漪桥堤上南北四柱牌楼两座,指的应该就是鱼跃鸢飞牌楼。但是也有记载说鱼跃鸢飞牌楼只有二柱,而且在《万寿庆典图》中所绘的牌楼确实也是如此。从东堤的宽度来看,建一座四柱牌楼确实有些勉强。可是老照片里为什么有四座夹杆石,而且排列又是如此奇怪呢?期待更多史料的发现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略)。









图片源自:
《百年回望 之一零七 清漪园/颐和园 绣漪桥北望》   作者:   voodoo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77d8f01011hyd.html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04:54:21

本帖最后由 颐和吴老 于 2013-9-7 05:22 编辑

西堤牌楼。西堤南北各一座,好像是1971年拆除。
万寿庆典图中的西堤牌楼: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7 14:52:50

zhaohq 发表于 2013-9-7 04:02
看云起时 先生言道: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



zhaohq 先生观察得真仔细:“一楼帖原图里之牌楼是圆柱形的抱柱石。”

圆柱形的抱柱石! 这个确实比较少见。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7 15:57:49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04:54
西堤牌楼。西堤南北各一座,好像是1971年拆除。
万寿庆典图中的西堤牌楼:

谢谢颐和吴老的补充。1971年才拆除,太可惜了!

您说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吧?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21:31:49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7 15:57
谢谢颐和吴老的补充。1971年才拆除,太可惜了!

您说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吧?

您好!不是,就是西堤,原来南北各一座,黑龙老照片应该是西堤南侧的那座。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8 14:53:40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21:31
您好!不是,就是西堤,原来南北各一座,黑龙老照片应该是西堤南侧的那座。

谢谢颐和吴老的说明. 可是在万寿庆典图中,西堤牌楼夹杆石是方的,而且只有两柱,两柱符合西堤比较窄的地势,方夹杆石也许是画家画的,也许圆的夹杆石是后来重修的.但是像牌楼这样的东西,夹杆石一般不会更换的.原来的通常不会坏.所以还是有点疑问.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8 22:06:26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8 14:53
谢谢颐和吴老的说明. 可是在万寿庆典图中,西堤牌楼夹杆石是方的,而且只有两柱,两柱符合西堤比较窄的地势, ...

您好!原来西堤的牌楼并没在西堤上,而在西堤口,所以不存在西堤窄放不下四柱牌楼的问题。张廷彦所画《庆典图》并非完全写实,他画的勤政殿(仁寿殿)就是九开间的,鱼跃鸢飞牌楼也是两柱的。现在西堤拆除的圆形夹杆石就在附近用作泊岸砌石了。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05:55:11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9 05:57 编辑

《比较少见的牌楼3》里的抱柱石与今绣漪桥北(东堤上)的残留抱柱石确实存在差异。




谢谢 颐和吴老 先生的耐心解读!


【再请教】
所说西堤另一座牌楼(北牌楼)在西堤北口吗?
何时拆除的?
谢谢了!!

黑龙 发表于 2013-9-9 10:41:39

照片是翻拍自颐和园内的老照片展的内容,来源未知,拍摄时间未知,照片标注是西堤牌坊。
颐和园照片较多但圆夹杆石牌坊照片仅见到过这一张。牌坊的存在年代也比较不好考证。
有称毁于1972年,但因现在的文字资料混杂,不一定准确。还需要有老照片对比说明才好说。

黑龙 发表于 2013-9-9 11:03:14

本帖最后由 黑龙 于 2013-9-9 11:05 编辑

清漪园时期,颐和园南部堤岸上有三座牌坊。其一是南如意门外,其二是东堤之上,昆仑石南侧,其三在西堤南端,绣漪桥和界湖桥之间。
附图是“三山五园图”
其中东堤植被较少,而西堤植被丰茂,所以照片判断为西堤。

东堤牌坊从照片中可以明确看到曾毁于1860年,西堤牌坊未知但感觉难逃1860年被毁的命运。

从照片中知道了1900年后慈禧重建了西堤牌坊,但南如意门牌坊和东堤牌坊是否重建,何时被毁还是未知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9 11:30:39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05:55
《比较少见的牌楼3》里的抱柱石与今绣漪桥北(东堤上)的残留抱柱石确实存在差异。




黑龙那张老照片下面记载:西堤南北尽头个建有一座四柱三门点景华牌楼,后经岁月剥蚀而残破,于1972年拆除。之前我也见过此两座牌楼。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9 11:31:43

谢谢黑龙、颐和吴老、zhaohq等三位先生的耐心说明!学习了!{:soso_e100:} 谢谢!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20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9 15:43 编辑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图片源自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rdDisplay?_collection=via&inoID=864140&recordNumber=7311&fullgridwidth=5&method=view&recordViewFormat=grid
输入    beijing   寻找 7311




图内右侧远景(红圈位置)是十七孔桥?
哪位可以认出此图片拍摄的地点?


我以为上面图片是由南向北拍摄的西堤南牌楼。
牌楼看起来已经过改建,去掉了牌楼立柱的靠板和戗杆(参见下图)。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9 20:55:33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图片源自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您看的仔细!这张牌楼老照片更为清晰,却为西堤南牌楼,其立柱挡住了佛香阁,但是万寿山可见,十七孔桥可见,这就是在牌楼南向北侧照的。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9 23:06:32

zhaohq先生的照片和黑龙先生的照片似乎是同一个牌楼。黑龙先生的照片右上角有一团树影,zhaohq先生的照片右侧有枯树和树影。黑龙先生的照片为了避免枯树或树影,才距离牌楼很近仰拍?那时牌楼后面的树也没有后来的高大?那时枯树还是活树,树影遮挡牌楼,所以要近拍?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10 00:55:11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图片源自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一是上面那张的古是清代西堤柳树修剪典型手法(下面那张似乎已经没有);二是上面那张冲天柱上的蹲兽还在,下面那张已经全无;三炝柱应是为了安全而后加上去的。

黑龙 发表于 2013-9-10 14:08:35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图片源自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感谢分享,哈佛网站许久未去,又公开了些新内容。不错,不错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11 00:16:54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9 11:31
谢谢黑龙、颐和吴老、zhaohq等三位先生的耐心说明!学习了! 谢谢!

您客气了!相互探讨有时才可以把问题琢磨深了,探讨中说不定就可以得出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意见。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05:06:24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11 05:20 编辑

颐和吴老 先生在19楼回帖里言道:
“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
一是上面那张的古是清代西堤柳树修剪典型手法(下面那张似乎已经没有);
二是上面那张冲天柱上的蹲兽还在,下面那张已经全无;
三炝柱应是为了安全而后加上去的。”


关于第一条,如果一楼帖里的原图拍摄于清末民初(1908-1920年间),此时的颐和园疏于管理,树形状况可以理解了。

关于第三条
【我的观察方向】

我们来看一楼帖里原图。
在牌楼正间雀替和两稍间雀替的下方,各有一条依附于立柱的木构(红圈位置)。
我不懂古建木结构,不了解这几条“依附于立柱的木构”之名称和具体用途。
在这里暂且称作“立柱的靠木”。



我的理解一
戗杆大多数是牌楼初建时就配置的,如正阳桥牌楼,有戗杆石兽基座的景山寿皇殿三座牌楼,等等。
没有戗杆的牌楼看起来有些怪怪的,例如“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

我的理解二
即使一楼帖里原图里的戗杆是牌楼倾斜后,加固牌楼时添加的,但加固牌楼是不会添加“立柱的靠木”的。

以正阳桥为例。
1924年,有轨电车通车。运行十年后,正阳桥牌楼严重破损。



1935年,正阳桥牌楼落架重建。
立柱改为混凝土结构,去掉了“立柱的靠木”,裁撤了戗杆。





【个人看法】
一楼帖里原图的拍摄时间略早,在清末民初(1908-1920年间)。
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那张,彩绘还比较艳丽,应是数年前修缮或落架重建的。
我感觉牌楼立柱疑似改成混凝土结构了,去掉了“立柱的靠木”,裁撤了戗杆。




以上只是猜测。嘿嘿!


颐和吴老 先生40余年以前曾经看到过拆除前的西堤南牌楼。
您记忆里的西堤南牌楼拆除前还有戗杆吗?



黑龙 发表于 2013-9-11 09:52:25

早年建牌坊都需要戗杆,因为如不用戗杆,必须立柱用特别长的材料,大部分深埋地下,以保证牌坊的稳定。
大高玄殿牌坊就是如此。但大尺寸材料制作牌坊立柱比较浪费,所以多数牌坊都用普通材料,而靠戗杆保证稳定。

民国年间,因水泥等新材料的出现,多数街巷的木质牌楼立柱,都改成了坚固的水泥柱,所以都去掉了戗杆。

单看小莫拍摄的牌坊,可以看到立柱上有很多铁箍,这是清代的一个典型做法。用若干细料,拼接成一个大料,
用铁箍固定,来代替大尺寸的材料。一方面说明乾隆时期工艺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大木资源已经不多。
小莫拍摄的照片多数光影效果颇具艺术气息,可见早期哈佛推出的小图,哈佛新推出的大尺寸扫描图,为了图片
细节的还原,提高了图片锐度,细节清晰了,但颜色和光线效果略有失真。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11 10:38:47

本帖最后由 颐和吴老 于 2013-9-11 10:41 编辑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05:06
颐和吴老 先生在19楼回帖里言道:
“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
一是上面那张的古 ...
您好,我主要是根据柳树判断照片先后的。至于炝柱云辉玉宇牌楼最早也是没有,民国加上了。另黑龙那张照片中间两柱内侧没有靠柱的。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13:25:19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11 13:50 编辑

关于“云辉玉宇”牌楼的戗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我实在了解不多,不知道原委。
颐和吴老 先生上传的第一张(牌楼无戗杆照)我在穆默图片集里见到过。
此前是否有人拍过“云辉玉宇”牌楼我不清楚,此前的“云辉玉宇”牌楼是否有戗杆我也不清楚。



追述到“云辉玉宇”牌楼的前世。
早期清漪园时,《万寿庆典图》里的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前,三座牌楼是有戗杆的。
我以为画中情景应该是三座牌楼初建成时期吧。



请 颐和吴老 先生再给看一下。



我以为一楼帖里原图中间两柱内侧是有靠柱的(红线范围内),稍发黑的部分是牌楼后的戗杆。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11 21:40:29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13:25
关于“云辉玉宇”牌楼的戗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我实在了解不多,不知道原委。
颐和吴老 先生上传的 ...

您好!说得对,是另一侧的炝柱。看《庆典图》应该乾隆朝云辉玉宇牌楼有炝柱,疑是被毁后光绪重建没有炝柱。您问过我40多年前西堤南牌楼炝柱一事我着实是记不住了是否有了,不过我觉得黑龙那张照片不一定很早,是国内早期书中刊登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座比较少见的牌坊照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