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55|回复: 25

一座比较少见的牌坊照片3[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9-6 16: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d3 {0 s9 g/ p5 u8 k# g继续这个题材,再贴出一幅,也许有朋友看过,没看过的朋友猜猜吧
- n+ y% P" O: }2 `' r/ S6 K# p- D+ o8 _ Pekin Pailow2.jpg
& p7 j( L7 {4 A9 [) L' u
% Q. w! J5 z! a7 D' t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9-6 22: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西边荇桥的?或者南湖岛上龙王庙前的?
发表于 2013-9-7 04: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7 04:40 编辑
4 k. m# |! P8 j5 Z% H8 H5 k! C
- F8 ^' M- m1 j1 ^看云起时 先生言道:, E8 }$ l$ h1 o' t' \6 E4 m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
; c5 e- T7 ]0 s9 t/ s6 ?! @, S7 F1 S2 h( [
我也在颐和园里找找看。嘿嘿!) {& z5 l, @& ^0 [' a
一楼帖原图里之牌楼是圆柱形的抱柱石。
. k6 ^4 |+ S  E: m“鱼跃 · 鸢飞”牌楼?
4 F0 \9 C/ I' |+ E# G( X8 S5 U' N: x; |4 G* @
清漪园时期,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局部里,& l% A8 m6 u5 B: l8 e5 X! U
牌楼是2柱1门3楼,抱柱石是方柱形。: \3 V4 J  L7 X. h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局部.jpg
9 z, l  h* C7 D2 X4 ~' Z  L! F2 E7 M6 U1 ^; ?- J) Q  S
! p" N2 P/ f/ T) Q0 p: U+ e2 Y
今残留的“鱼跃 · 鸢飞”牌楼遗迹,有四处抱柱石。
5 J, Z. O0 ?: B4 b图片源自7 _/ X; W1 I' C
《颐和园牌楼知多少》   作者:   颐和吴老& ?% [- M# e& L# \8 Z; l' U( h+ o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b09aa01017r25.html9 ^6 G2 U, M# p( m

4 b: G. e5 h$ c5 t$ P 残留的抱柱石-1.jpg
& z$ g  p' x, \1 h8 g% q
; `' r) W$ q$ a$ A! J$ M 残留的抱柱石-2.jpg
" m; D% p- u$ N) W/ o' R
9 R  T+ h2 G2 o" a, J
' x4 ?, M! \/ j$ L! W6 t
" T+ L5 k  \0 ]
6 s1 l3 _, _; I! ?) U
$ \& l# d: m& f2 t; R- d
发表于 2013-9-7 04: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7 04:46 编辑 : H( {; b: B8 y& ]+ m

7 @9 A- }5 g7 L" u3 D2 i# \关于“鱼跃 · 鸢飞”牌楼。
; X7 k; o9 ?6 Z- D8 [! x+ x0 g2 r/ n" N1 B3 K- m6 ~' O" O9 z
【转贴】
/ b# P; K# x; R, B0 G6 c......2 B) o+ v+ p9 x- E! o9 q: @
让我们再把视线集中到照片的右下角。东堤上有一块昆仑石碑,四面镌刻有乾隆御制诗,描绘了乘坐画舫前往清漪园时,沿途长河两岸的风光。石碑东北原有几间值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里曾经建有“鱼跃”、“鸢飞”两座牌楼,后来毁坏无存,只剩下夹杆石。老照片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面牌楼的夹杆石,排列很有意思。两座位于东堤上,两座在岸边。鱼跃鸢飞牌楼原先的形制会是怎样的呢?据档案记载,嘉庆二年曾粘修绣漪桥堤上南北四柱牌楼两座,指的应该就是鱼跃鸢飞牌楼。但是也有记载说鱼跃鸢飞牌楼只有二柱,而且在《万寿庆典图》中所绘的牌楼确实也是如此。从东堤的宽度来看,建一座四柱牌楼确实有些勉强。可是老照片里为什么有四座夹杆石,而且排列又是如此奇怪呢?期待更多史料的发现可以解开这个谜团。
5 i# ?8 h& V0 l/ Q6 `......(略)。
: [* G0 k* @9 L) T+ \* A% J& u7 X' ]1 Q$ r7 t, Z0 [8 F. H
“鱼跃 · 鸢飞”牌楼-1.jpg   o9 [% a& Y; a+ n

9 M  j. Q, b) {8 D “鱼跃 · 鸢飞”牌楼-2.jpg
" D! I; I; i. d: {) ?  |
& G* h5 d$ B9 Q& m& I' ?' |3 ` “鱼跃 · 鸢飞”牌楼-3.jpg
5 K" Z: y2 X( A5 n7 t7 \- S2 G6 Y4 A* [- k
$ X9 [. I$ e! \- _* k5 M4 u

6 V. L8 P; \) }7 c  I图片源自:
) {: F4 n2 H, K1 s! Z. C《百年回望 之一零七 清漪园/颐和园 绣漪桥北望》   作者:   voodoo3, a$ C/ J( m! \! o- S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77d8f01011hyd.html6 j9 L% J- H/ i  e6 G
9 _7 m* S: E- g
发表于 2013-9-7 04: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颐和吴老 于 2013-9-7 05:22 编辑
# i; P7 ?( E! K" h' W- A+ P: m, a5 M, l  T) _' ?
西堤牌楼。西堤南北各一座,好像是1971年拆除。! H. F( b/ y( x0 ?' D" F# v
万寿庆典图中的西堤牌楼:
0 G3 j3 {+ e- n1 k- { 副本1.jpg
8 B/ d9 l& `: D5 o1 Z9 Y8 w
( m5 U" m. ^" O8 Z; k
发表于 2013-9-7 14: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7 04:02
7 K, A2 A) x' c/ m" ?% x. G$ C看云起时 先生言道:3 s' [2 }6 M  w
“不会还是颐和园的吧?”

/ s! r, ]$ H5 U4 ~' P  E5 szhaohq 先生观察得真仔细:“一楼帖原图里之牌楼是圆柱形的抱柱石。”
+ E* y/ e4 }; A# o2 |& }
- ^# ]$ S# n( F. R) {3 H5 B圆柱形的抱柱石! 这个确实比较少见。! b( q) |4 L3 R1 H7 r; o

, f* l9 a: ~1 T- Y0 g$ M2 X
发表于 2013-9-7 15:5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04:54
7 ?7 w  }, m1 S0 s2 }$ J西堤牌楼。西堤南北各一座,好像是1971年拆除。
0 c0 `, J! b1 S万寿庆典图中的西堤牌楼:
6 t( O2 k* H" t5 A" v
谢谢颐和吴老的补充。1971年才拆除,太可惜了!) h  D) f% G4 P! d. T) A: T5 Y- k
% X7 g' ?2 B. j  _, g1 F  j
您说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吧?
  Z, g; `( n( C8 P3 W9 Q6 `5 E; H1 x7 I7 S' a& {
发表于 2013-9-7 2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7 15:57: K; _, G( |( Q  O5 d1 i4 \, t
谢谢颐和吴老的补充。1971年才拆除,太可惜了!4 m' X3 ^+ i3 H# w
8 m8 A) T2 j/ l; Y0 S: T1 l
您说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吧?

2 v) a/ _1 s: E- B$ G1 B您好!不是,就是西堤,原来南北各一座,黑龙老照片应该是西堤南侧的那座。; z2 B( `- U" t+ N, Y" P1 X( A1 t
发表于 2013-9-8 14: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吴老 发表于 2013-9-7 21:31& R& m9 y* `5 M/ E# u
您好!不是,就是西堤,原来南北各一座,黑龙老照片应该是西堤南侧的那座。
. a/ E7 k& L2 {/ D1 }' O4 k
谢谢颐和吴老的说明. 可是在万寿庆典图中,西堤牌楼夹杆石是方的,而且只有两柱,两柱符合西堤比较窄的地势,方夹杆石也许是画家画的,也许圆的夹杆石是后来重修的.但是像牌楼这样的东西,夹杆石一般不会更换的.原来的通常不会坏.所以还是有点疑问.$ @, t; }; p" n/ P8 u7 {/ j
发表于 2013-9-8 22: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8 14:532 M9 f5 x  s3 z# A% Q3 U% N5 r3 a
谢谢颐和吴老的说明. 可是在万寿庆典图中,西堤牌楼夹杆石是方的,而且只有两柱,两柱符合西堤比较窄的地势, ...
, k1 U1 @. Q, P/ F4 ?
您好!原来西堤的牌楼并没在西堤上,而在西堤口,所以不存在西堤窄放不下四柱牌楼的问题。张廷彦所画《庆典图》并非完全写实,他画的勤政殿(仁寿殿)就是九开间的,鱼跃鸢飞牌楼也是两柱的。现在西堤拆除的圆形夹杆石就在附近用作泊岸砌石了。& h( m9 Z& F! X$ t
发表于 2013-9-9 05: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9 05:57 编辑 3 p9 ^, P, o2 I, o5 S' J7 g* u% ~

7 D# m4 R1 ]( p! _, G7 a$ M《比较少见的牌楼3》里的抱柱石与今绣漪桥北(东堤上)的残留抱柱石确实存在差异。5 |& z- Z+ J' z& r' D* c
比较少见的牌楼3.jpg
2 J& F5 @# X& e2 ?; j" F9 M 今绣漪桥北(东堤上)的残留抱柱石.jpg
* j3 \# T( S- v& F" s+ X9 L6 ?, ?* F3 U* t

$ W; ]6 z+ y( ~9 Q# f谢谢 颐和吴老 先生的耐心解读!
) {$ A. W9 L2 x. E% o; G
# f3 z4 I( y! b( f+ z# W+ ~
4 L* k) q- `! p) F【再请教】/ K6 J$ t1 m! A! r, ]
所说西堤另一座牌楼(北牌楼)在西堤北口吗?8 M" T9 E. r4 }
何时拆除的?7 f4 ?# f+ ^7 A3 }
谢谢了!!, H- g5 e' d3 i" u6 u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是翻拍自颐和园内的老照片展的内容,来源未知,拍摄时间未知,照片标注是西堤牌坊。- C( w- s- L: o$ _9 i
颐和园照片较多但圆夹杆石牌坊照片仅见到过这一张。牌坊的存在年代也比较不好考证。
) d0 _/ |. Q4 S有称毁于1972年,但因现在的文字资料混杂,不一定准确。还需要有老照片对比说明才好说。+ a0 H; H- Z- {) |

. f8 L5 C, X4 L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1: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黑龙 于 2013-9-9 11:05 编辑
8 d8 {4 t0 u0 N2 F! h9 {# w( j# G+ b0 g
清漪园时期,颐和园南部堤岸上有三座牌坊。其一是南如意门外,其二是东堤之上,昆仑石南侧,其三在西堤南端,绣漪桥和界湖桥之间。
9 m% u- c& i$ t! s, e6 m) t( W附图是“三山五园图”% \& ?9 N- P7 ]6 t' n4 ]
其中东堤植被较少,而西堤植被丰茂,所以照片判断为西堤。
* B$ F- U" @& s! `4 R% |6 Y# ~5 O; E6 s% t
东堤牌坊从照片中可以明确看到曾毁于1860年,西堤牌坊未知但感觉难逃1860年被毁的命运。1 V. q( C3 S# N7 V4 ]. ^* y7 q- {

. R& U- u+ O7 x从照片中知道了1900年后慈禧重建了西堤牌坊,但南如意门牌坊和东堤牌坊是否重建,何时被毁还是未知$ K4 O' J# _  [3 @( p# n

: V4 Q* Y% K# _- b. @/ m: w sanshan.jpg 3 u8 Y6 O' p1 a2 _  U9 k5 U: O
发表于 2013-9-9 11: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05:55
7 R5 b% e9 D+ \3 [* m《比较少见的牌楼3》里的抱柱石与今绣漪桥北(东堤上)的残留抱柱石确实存在差异。

' w& s- X9 W$ ]" \6 |黑龙那张老照片下面记载:西堤南北尽头个建有一座四柱三门点景华牌楼,后经岁月剥蚀而残破,于1972年拆除。之前我也见过此两座牌楼。, H, f. t- C2 }& Z5 O
发表于 2013-9-9 1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黑龙、颐和吴老、zhaohq等三位先生的耐心说明!学习了!{:soso_e100:} 谢谢!
发表于 2013-9-9 14: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9 15:43 编辑
; u# e$ Y0 r: G5 r9 j/ K. s. c
- O7 s: R% h3 I) T. ~  Z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 f0 z9 A# P0 T7 u% D5 O! |图片源自. w8 S! _& r: R' Q2 A! v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rdDisplay?_collection=via&inoID=864140&recordNumber=7311&fullgridwidth=5&method=view&recordViewFormat=grid
8 m! M8 m" H) ]4 k4 j& i+ R- @  i输入    beijing     寻找 7311- |! c, }; I" Q. o8 {0 g; y* P9 D) ?% b
/ \; w3 q; [8 `( U" M$ K

2 N5 X( g7 H3 {  B6 M0 I 颐和园西堤牌楼       (1933-46年).jpg
7 }% y0 Q2 v" b0 w5 t+ h. a3 A8 E* Y3 A- B. U6 f; n( z" G" F) v
图内右侧远景(红圈位置)是十七孔桥?- r8 `/ E. G0 m7 g% Y
哪位可以认出此图片拍摄的地点?
5 B" V5 X9 Y9 t8 f8 ]6 c 颐和园西堤牌楼  绘图       (1933-46年).jpg
  H. b; l+ l: @/ G# ~" o" Z$ U& p, P
我以为上面图片是由南向北拍摄的西堤南牌楼。
5 r2 k  H5 S0 d5 ~% v# [! O牌楼看起来已经过改建,去掉了牌楼立柱的靠板和戗杆(参见下图)。2 S0 V/ `0 h+ i) f4 h- c) I
$ U2 @0 m7 s$ B  d% k
比较少见的牌楼3.jpg # ?3 y/ w0 d9 M9 ^0 t! ~
7 N/ f' Y4 S: I
7 [4 \4 M8 C( Z9 Z  Z, _/ Z5 Y

' S% J: t( t1 h; H6 Y# t9 t( n2 P$ z  {* B; T5 W3 u8 Y

3 W- ]" d' G0 f2 d5 \
发表于 2013-9-9 20: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
/ ~: ~1 G0 O0 z) F.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0 j1 H: d, Z+ C图片源自7 J" s3 }) C8 U& a1 J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 @. o0 O6 G" N9 s: K0 g
您看的仔细!这张牌楼老照片更为清晰,却为西堤南牌楼,其立柱挡住了佛香阁,但是万寿山可见,十七孔桥可见,这就是在牌楼南向北侧照的。
2 Z  [6 g( ~" W# q7 u$ w% n0 l
发表于 2013-9-9 23: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先生的照片和黑龙先生的照片似乎是同一个牌楼。黑龙先生的照片右上角有一团树影,zhaohq先生的照片右侧有枯树和树影。黑龙先生的照片为了避免枯树或树影,才距离牌楼很近仰拍?那时牌楼后面的树也没有后来的高大?那时枯树还是活树,树影遮挡牌楼,所以要近拍?
发表于 2013-9-10 00: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1 W5 K, n7 J& P& z' X" k1 c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r' ?! [8 k, K' n9 j7 H/ d
图片源自: a' t  p, E9 X0 `4 a$ X0 T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 P+ i! p, x* r# x   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一是上面那张的古是清代西堤柳树修剪典型手法(下面那张似乎已经没有);二是上面那张冲天柱上的蹲兽还在,下面那张已经全无;三炝柱应是为了安全而后加上去的。
/ O  y1 e7 K* [! X& h3 C1 Q
 楼主| 发表于 2013-9-10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9 14:56
/ q$ }$ I9 K2 {4 R& ~- }这是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 D$ g/ k3 L7 B4 d5 T
图片源自5 W2 D. V8 Z, O, N5 I
http://via.lib.harvard.edu/via/deliver/fullReco ...

: G! }, [+ [4 ?- }感谢分享,哈佛网站许久未去,又公开了些新内容。不错,不错
发表于 2013-9-11 00: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云起时 发表于 2013-9-9 11:31
5 j# h3 Z+ i' f" x& m谢谢黑龙、颐和吴老、zhaohq等三位先生的耐心说明!学习了! 谢谢!
# D/ X: z9 Q6 q+ H
您客气了!相互探讨有时才可以把问题琢磨深了,探讨中说不定就可以得出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意见。. |/ W* u$ V% {* B/ s' @
发表于 2013-9-11 05: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11 05:20 编辑
5 z4 x/ }+ m9 N
3 \; c9 ~; E( P) q5 N颐和吴老 先生在19楼回帖里言道:
* k) f, T5 E+ R# E6 M“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 U- i9 t! p0 c& s5 p
一是上面那张的古是清代西堤柳树修剪典型手法(下面那张似乎已经没有);
0 |: V- q2 C9 j& n2 ]  u二是上面那张冲天柱上的蹲兽还在,下面那张已经全无;
# R1 v$ j9 O7 F5 A3 L三炝柱应是为了安全而后加上去的。”
: b4 v! {) C0 i4 n! V. Y1 v( ?
: o, t- }  F) ^; @/ e- k
关于第一条,如果一楼帖里的原图拍摄于清末民初(1908-1920年间),此时的颐和园疏于管理,树形状况可以理解了。
5 Y( e7 Q9 i$ M& R+ I7 ]4 Z
2 E* k; _0 E* D: N* p- j关于第三条4 L% x$ J& m; |, G. j' {7 s
【我的观察方向】* Y) }: F! g/ _2 K& t) q
) c# y) ]7 D' w% A) T' J3 U  I
我们来看一楼帖里原图。
$ _5 W0 m: f4 @8 Y0 y. m7 Q  y在牌楼正间雀替和两稍间雀替的下方,各有一条依附于立柱的木构(红圈位置)。: `# j- Q# [3 I+ f
我不懂古建木结构,不了解这几条“依附于立柱的木构”之名称和具体用途。
$ e6 D+ q6 o* N  G- g/ E) S- S9 \在这里暂且称作“立柱的靠木”。
# q! Q5 c1 l& P$ x 复件 比较少见的牌楼3.jpg : h- c1 Y8 p; U4 ?+ I: B

  j: q. h/ {$ ~- i1 D6 L+ y
4 e& T6 J) c3 J6 X9 R- R$ e- T我的理解一' a  f$ G3 f9 N1 E. K! j3 @# M
戗杆大多数是牌楼初建时就配置的,如正阳桥牌楼,有戗杆石兽基座的景山寿皇殿三座牌楼,等等。
4 b" \3 i+ x7 y* t0 Y- M7 j没有戗杆的牌楼看起来有些怪怪的,例如“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8 R: G% F7 T7 V5 v# _' b* u0 Q" n6 E+ ^+ k% `
, y, i! U, I% q0 z
我的理解二
% l* V* c( z3 ?7 L+ [2 A即使一楼帖里原图里的戗杆是牌楼倾斜后,加固牌楼时添加的,但加固牌楼是不会添加“立柱的靠木”的。
+ C5 M: A0 s7 Q+ C. T0 @, U0 r( S. z  F+ b# K' o; e
以正阳桥为例。% V6 Y2 _% t( G) u' X( ?: B& I
1924年,有轨电车通车。运行十年后,正阳桥牌楼严重破损。$ d  i6 ~: Z& Y8 T7 l. l
010.正阳桥牌楼-10     (1935年前?).jpg
  s$ `9 V" |3 V1 r% L% Z
1 A" t' t) H/ t. M4 V% e- o3 p5 |% ?/ F9 O6 D7 Y8 S
1935年,正阳桥牌楼落架重建。0 _! Z  u( `/ F
立柱改为混凝土结构,去掉了“立柱的靠木”,裁撤了戗杆。
3 s/ U- _$ R# r) N( w2 K 012.正阳桥牌楼-12     (1935年后?).jpg 2 G$ z0 N* t3 u  W- Y" H' L

2 M) e; B5 S0 j4 h( }. B2 ?. F% h) a. B- r/ G- [: b

- n7 D8 _" E; c) P# q# v0 t2 }' Z6 T( `4 D' r- W9 L
【个人看法】0 j) [: g, V) L: S7 j% N
一楼帖里原图的拍摄时间略早,在清末民初(1908-1920年间)。
8 |# ]+ {& T& L+ R% W海达 · 莫理循在1933-1946年间拍摄的那张,彩绘还比较艳丽,应是数年前修缮或落架重建的。
- U6 F$ w$ F8 A我感觉牌楼立柱疑似改成混凝土结构了,去掉了“立柱的靠木”,裁撤了戗杆。: @# A, ?9 o( a/ m# ]% N
编号7311-1.jpg
* B2 Y1 g1 ~; g' M9 z; h& V% ]+ w5 ?1 Y5 N( \
编号7311-4.jpg
/ u7 d: ^, @& F! L/ i, g: x) s% H6 y# U
以上只是猜测。嘿嘿!: v# d6 T2 z/ |

4 f! h/ f8 l: q* P! ^8 j" j5 [
; s* k: A4 o( m. n0 c" _颐和吴老 先生40余年以前曾经看到过拆除前的西堤南牌楼。6 i; [9 a" Q) }5 t- q/ @% e
您记忆里的西堤南牌楼拆除前还有戗杆吗?; a4 F: [# Y0 E5 G1 f% q3 D

  t1 `- |5 W3 g% E# }$ M0 ^% e4 \
, p: X4 Q) n/ _' i8 k# e" p, P3 j$ O" y/ E% R
 楼主| 发表于 2013-9-11 09: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建牌坊都需要戗杆,因为如不用戗杆,必须立柱用特别长的材料,大部分深埋地下,以保证牌坊的稳定。
) {- ^: }' o  `5 p& o+ S大高玄殿牌坊就是如此。但大尺寸材料制作牌坊立柱比较浪费,所以多数牌坊都用普通材料,而靠戗杆保证稳定。
" K  M% Y& L  f- y6 m' t# N# v* l! e0 l+ a% v$ w
民国年间,因水泥等新材料的出现,多数街巷的木质牌楼立柱,都改成了坚固的水泥柱,所以都去掉了戗杆。
) J) G" m  ^4 h2 i* _* W2 `$ `8 ^; j" l( U
单看小莫拍摄的牌坊,可以看到立柱上有很多铁箍,这是清代的一个典型做法。用若干细料,拼接成一个大料,$ G0 `3 I( {3 _' k" u: k9 w
用铁箍固定,来代替大尺寸的材料。一方面说明乾隆时期工艺发达,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大木资源已经不多。+ I$ i. `# w4 |) O5 g1 n0 Z
小莫拍摄的照片多数光影效果颇具艺术气息,可见早期哈佛推出的小图,哈佛新推出的大尺寸扫描图,为了图片
: Y* l( {) m. [细节的还原,提高了图片锐度,细节清晰了,但颜色和光线效果略有失真。
发表于 2013-9-11 10: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颐和吴老 于 2013-9-11 10:41 编辑
  k3 Q# h# I" c; F: X  k: t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05:06
5 j* M/ V8 g& e. W+ L颐和吴老 先生在19楼回帖里言道:
- X( v! k0 G0 b* W“两张照片我认为上面拍摄时间要早于下面那张,理由& g7 [; z" X3 Y/ N
一是上面那张的古 ...

5 C) m! w5 Y# a( {# V您好,我主要是根据柳树判断照片先后的。至于炝柱云辉玉宇牌楼最早也是没有,民国加上了。另黑龙那张照片中间两柱内侧没有靠柱的。
7 N5 ]: _2 O- N! B: P7 i -1.jpg
3 v3 O2 J; U# i1 {+ d% y8 s

( l5 A, }* \; _ -2.jpg $ l5 ^) z% u" ^  S3 x
  e1 O5 M: t  @# k
发表于 2013-9-11 13: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9-11 13:50 编辑 + X2 ~0 P" u8 |$ }

0 X5 ?: A# T0 Z9 N* ^0 ?7 e; l关于“云辉玉宇”牌楼的戗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我实在了解不多,不知道原委。
7 D5 \. V3 o1 b3 f5 U. J  u0 ]$ y颐和吴老 先生上传的第一张(牌楼无戗杆照)我在穆默图片集里见到过。! K- {/ j' h7 `8 \$ ~. g
此前是否有人拍过“云辉玉宇”牌楼我不清楚,此前的“云辉玉宇”牌楼是否有戗杆我也不清楚。
! a6 y% U" q, u3 K0 C/ o4 d3 P 173.画册173页.jpg ( h7 l- \# B- M% h. M- |1 _
, r: ?: I! z1 S# k

+ \, X; r6 ^5 n* A9 R追述到“云辉玉宇”牌楼的前世。
. c) w" x& J1 N/ s1 i; c( u8 x早期清漪园时,《万寿庆典图》里的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前,三座牌楼是有戗杆的。/ N* y& T2 d& n
我以为画中情景应该是三座牌楼初建成时期吧。
$ o/ N: n9 u6 c0 ^$ E# h 502.大报恩寺牌楼院.jpg
/ P' ^7 Q7 s+ a) g6 g  n
0 q6 Q# i2 g) ^* Q6 }- C# Z0 J; i8 d& m4 B( l$ ^8 q+ X
请 颐和吴老 先生再给看一下。9 U& q" R1 q: I5 X/ W; }7 b7 x
明间内侧的靠柱.jpg 8 s( Z! n- W# ~5 B" ^1 l
比较少见的牌楼3.jpg - k' j: p0 t0 o# [7 c. s8 X. J
; x6 ]) }7 D; z" H' h. b, T
我以为一楼帖里原图中间两柱内侧是有靠柱的(红线范围内),稍发黑的部分是牌楼后的戗杆。. ?2 r" z" S& [" {' m

/ m: r' j: S" N$ \% |" G: }
发表于 2013-9-11 21:40:29 | 显示全部楼层
zhaohq 发表于 2013-9-11 13:252 s# Z: {) t+ ?
关于“云辉玉宇”牌楼的戗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我实在了解不多,不知道原委。- E/ ]" b: p! b2 L) y
颐和吴老 先生上传的 ...
3 B1 _% D; K" h4 [1 K% h
您好!说得对,是另一侧的炝柱。看《庆典图》应该乾隆朝云辉玉宇牌楼有炝柱,疑是被毁后光绪重建没有炝柱。您问过我40多年前西堤南牌楼炝柱一事我着实是记不住了是否有了,不过我觉得黑龙那张照片不一定很早,是国内早期书中刊登的。
/ m/ C7 ?5 e; }$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21 22:31 , Processed in 1.242896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