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梅娘故居
2013年5月7日10时,女作家梅娘在北京安详辞世。老人生前遗言:永远感谢喜欢她的读者!
梅娘,原名孙嘉瑞,吉林长春人,1920年出生于海参崴。父亲孙志远原是个贫贱的英商洋行小吏,后凭借岳父势力,励精图治,成为在粮食、建筑、铁路行业享有盛誉的实业家。梅娘是父亲的私生女,生母被赶走,她一直在养母的冷眼下生活。笔名“梅娘”暗含“没娘”之意。1944年,梅娘在《妇女杂志》上刊登的自传体散文《我没有看见过娘的笑脸》中写道:“最初,我并不知道娘不是亲生的,我抱着小的纯贞的女儿心去和娘亲近,娘总是不爱理我……我没有看见过娘的笑脸。用怎样的字才能形容出我的小小的心灵包藏着的迷茫和悲哀呢。”
梅娘现存的大部分作品主要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梅娘的身世、成长环境及其深刻的内心体验成为她写作的素材来源。其作品主要通过大千世界女性生活的纷繁世相,来展示女性的不幸,剖析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其在精神方面所承受的压迫。“人的自觉”、“女人的自觉”及其统一,成为梅娘女性意识的核心。 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她的水族“三部曲”,即《蚌》《鱼》《蟹》。其中《蟹》一书还获得了第二届大东亚文学奖。
我一个朋友说,梅娘就住在他们院里,几次欲拜见这位老前辈,都未能如愿。
这应该就是梅娘的老屋,她一直孤单地一个人生活,可惜我未能谋面。
斯人已去,这个门牌也就不再需要保密------东四六条近东口路南的流水巷8号。
流水巷---原名:“流水沟”。文革期间改名“流水巷”,这条胡同里没有大院子,都比较小。 可以引起惆怅、迷离、祈望感觉的一个名字——梅娘。
可以勾出童年、成长、回忆追索的一个门牌——流水巷8号。 作家史铁生在他的《记忆与印象》中叙述道:
某个星期天,我摇着轮椅去瑞虎家──东四六条流水巷,一条狭窄而曲折的小巷,巷子中间一座残损陈旧的三合院。我的轮椅进不去,我把瑞虎叫出来。春天,不冷了,近午时分阳光尤其明媚,我和瑞虎就在他家门前的太阳地里聊天。那时的北京处处都很安静,巷子里几乎没人,惟鸽哨声时远时近,或者还有一两声单调且不知疲倦的叫卖。这时,沿街墙,在墙阴与阳光的交界处,走来一个老太太,尚未走近时她已经朝我们笑了。瑞虎说这就是孙姨。瑞虎再要介绍我时,孙姨说:“甭了,甭介绍了,我早都猜出来了。”她嗓音敞亮,步履轻捷,说她是老太太实在是因为没有更恰当的称呼吧;转眼间她已经站在我身后抚着我的肩膀了。那时她五十多接近六十岁,头发黑而且茂密,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又深,刀刻的一样。她问我的病,问我平时除了写写还干点什么。她知道我正在学着写小说,但并不给我很多具体的指点,只对我说:“写作这东西最是不能急的,有时候要等待。”倘是现在,我一定就能听出她是个真正的内行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要是让我给初学写作的人一点衷告,我想也是这句话。她并不多说的原因,还有,就是仍不想让人知道那个云遮雾罩的梅娘吧。
请问您是昨天去这个院里拍照的吗?照片里的这两间房不是梅娘的住家。梅娘老人是什么时候住在这里的? 我就住在附近,8日晚上去拍的。对于老屋的真伪,可以存疑,我无数次去过这个院子,因为朋友就住在这个院里。 大二 发表于 2013-5-10 22: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就住在附近,8日晚上去拍的。对于老屋的真伪,可以存疑,我无数次去过这个院子,因为朋友就住在这个院里 ...
我今天特意问了住在这院里的老街坊,说,西屋从没住过这么个人。看来还是缺乏有力的证据。 走过流水巷,很幽静的感觉,远离喧嚣杂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