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4 14:00:15

电视剧《全家福》的错误

前天电视剧《全家福》剧情有错误。北京市的粮票、布票、粮本、购货本是从大跃进之后开始发放使用的,之前没有此票证,自然卖粮、买布是不需要票证的。但是剧情中在1956年北京市定户口人员时,大妞对麦子说:“今后按户口发粮票、布票、购货本等都按户口人数发”是没有根据的,错误的。

myusername 发表于 2013-1-24 22:50:50

现在只顾收视率,啥也不管了。

掌柜 发表于 2013-1-25 06:32:33

抗美援朝那集中墙上贴的开国大典的画下的文字“开国大典”用的简化字,简化字是六十年代中期才开始普及的

了然客 发表于 2013-1-25 19:28:29

一些人根本就没经历过那些年代的事儿,道听途说就认为是真的,根据自己的臆断杜撰老北京的过去,贻误后人,悲哀!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9 17:47:34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29 20:26 编辑

中苏破裂之初,仅在高级别干部中传达了文件,下面百姓并不知情,古建筑队的工人是不会说出“苏修”这一词的。当时也没有公开出现“苏修”一词。1963年才公开在广播报纸上出现“苏修”的。
风水先生出身的萧益本把“狻猊”读成了“缩尼”,应读同音“酸尼”。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1-29 17:48:52

本帖最后由 西水车 于 2013-1-30 07:12 编辑

剧中文革时期造反派说出“特牛”的话,“特牛”的话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文革中没有这词。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4 23:58:41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剧的,里边的京片子还可以,尤其是萧半仙,还有彪子的北京话,听着亲切。但是硬伤也不少,我文化水平有限,仅从一个文盲的角度,挑几个地方说说:
1,的瑟,削你,这些我小时候没听说过,是东北那边的方言吧?
2,感谢的时候,说谢了,而不是谢谢。这个好像不太对劲。应该是90年代以后的用法。
3,坠儿的男朋友,那个年代留的发型,是那种90年代初才开始流行的,有点像盖儿头,但不是一刀切,
后发髻,两鬓都是直接用电推子慢慢的搓上去的,记得大工要坐着完成这个工序。
还有就是感觉40岁以下的基本都是北漂演员,没什么正经北京孩子了,王家的叔侄俩应该是。其他的几位基本连普通话都不标准。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2-6 11:18:01

31集:王满堂两口子看黑白小电视,开始还站起身手调频道。当王满堂起身要走,大妞就用上了遥控器。就这么一会儿功夫,手调电视频道就变成了遥控器调频道了。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6 17:49:28

嗯,硬伤。但是饰演彪子的演员,张冬雨的那嘴京片子没挑儿,列位觉得如何,那叫一个嘎嘣脆!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6 21:28:25

北京人,好像是白塔寺内片儿的,也许是回民。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6 21:34:45

这剧跟鸽子哨是一班人马,是这几年少见的大京味儿电视剧。虽说硬伤不少,但是解放前到现在的几个时代的细节基本都照顾到了。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7 12:00:52

老萧复活了,哈哈,没他还真意思。

南城土著 发表于 2013-2-7 13:59:13

还有说老国货的那个纪录片,利生体育用品店一个40多岁的“老售货员”说当时的一双回力鞋能换一个双卡录音机。哪儿跟哪儿啊!

西城胡同 发表于 2013-2-7 17:04:00

录音机三洋的,西单卖300元还要侨汇券。,1双球鞋才多少钱

西水车 发表于 2013-2-18 18:16:20

剧中台词出现很多“太多”、“太狠”、等用语,北京话喜欢说“忒多”、“忒狠”。如果把“太”改成“忒”,北京味道就足了。

老盘子 发表于 2013-2-18 22:53:41

盖那么小个亭子,哪用得上楠木啊。

Dujuzhang 发表于 2013-2-19 11:31:16

十年浩劫年代:街道积极分子对原国军的医官动真格的,她不要命了?

Dujuzhang 发表于 2013-2-22 19:53:06

本帖最后由 dukezhang 于 2013-2-22 19:55 编辑

西城胡同 :
老萧复活了,哈哈,没他还真意思。
谢谢!西城网友开辟了新的战场,您真有才。

六块五的花茶 发表于 2013-4-8 20:05:07

对着菜团子说,又吃窝头啊~这电视剧拍的真不怎么地,北京话不是不地道,就是太努,反而假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视剧《全家福》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