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楼的永乐铜种与铁钟
写本帖起因源于几日前zhaohq兄提问的钟楼大钟的帖子,特此说明。 关于钟楼的资料太多了,引用 部分:北京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钟楼旧址为元代万宁寺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筑于高大的砖石城台上,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四面开券门,高约33米,全部砖石结构,精致坚固。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
钟楼报时器具,原为铁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高约4.2米、直径2.4米、体厚0.17米,重约25吨,曾悬挂在钟楼上,后因其声音不够洪亮,被后铸铜钟替换下来,将其放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保存。现所悬铜钟明永乐年间铸于铸钟厂,钟体通高5.4米,直径3.4米,体厚O.27米,重约42吨,悬挂在钟楼二楼正中的八角形木框架上,两侧各吊一根2米长的圆木,以供撞钟之用。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纯厚绵长、圆润洪亮,京城内外方圆十数里均可听到。
另外和此事有关的是一个民间传说,大意是说:好大喜功的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位之后,当即着手调遣能工巧匠营建北京城,在北京城中轴线最北端建造了巍峨高大的钟楼和鼓楼,并下令铸造出体量巨大、声音洪亮的大钟悬挂于钟楼之上,为京城百姓鸣钟报时。铸钟师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带领工匠们在铸钟厂里日夜劳作,筛研泥土,制作模范,雕刻花纹,熔化铜液,反复浇铸,但铜钟始终不能成功铸就。眼看着向永乐皇帝呈献大钟的期限已到,铸钟师和所有工匠们都心急如焚,彻夜难眠。铸钟师的女儿不仅聪慧美丽,而且十分孝顺。她看着父亲日渐憔悴的面容,暗自思量着帮助父亲的办法,因为她深深知道,如果工匠们不能按期铸出大钟,父亲要担当杀头之罪。就在工匠们做最后一次努力的时候,她纵身一跃,跳进了熔化铜液的熔炉中,瞬间化为一缕青烟,升向空中。大钟终于浇铸成功了,铸钟工匠们为了纪念这位舍身救父的年轻姑娘,尊她为“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并在铸钟厂的旁边为其筑建庙宇,永久供奉祭拜。 附带上铸钟娘娘庙的介绍:
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面阔4.30米,进深4.90米,硬山箍头脊筒瓦顶,砖券门石门额上书“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前殿三间,通面阔9.60米,通进深4.50米,硬山箍头脊,仰瓦灰梗,中殿三间,通面阔12.10米,通进深12米,硬山,二卷勾连搭,前为箍头脊,后为调大脊,配殿东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后殿三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8.4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 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石匾,石匾征集于北京德胜门城楼附近的居民区。石匾呈长条状,表面自右往左雕刻“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九个楷书大字,字体端正挺拔,苍劲有力。除九个大字之外,其上无其他装饰纹样。 附近有铸钟厂,是明代铸钟之所。铸钟娘娘是为铸成大钟而牺牲的铸工匠的女儿(是由铸干将、莫邪二剑的故事派生出来的)成为铸钟之神,而建庙祀之。现为民居。 从几个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永乐年间铸造了一口铁钟,但当时就换下来了;
明代中后期这里铸造行业兴盛,铸造业需要寄托的神灵,于是根据传说,建造了对
应传说的铸钟娘娘庙。
铁钟一直处于废弃状态,停留在钟楼附近,近600年,直到83年才落户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1908年左右的钟楼永乐铜种
2006年我拍的钟楼大钟
永乐铜种的提额部分
大钟寺的永乐铁种
大钟寺的铁钟提额
最后说说这个,永乐铁钟:
这钟常年存放在钟楼院内一直600多年了。
在清末倒下的钟里甚至住了人(多年前斑马发过的片子)
民国年间又被竖起来,保存在钟楼的院内直到运走前
学习了。感谢版主详细介绍。 谢谢黑龙先生的详细介绍!!!
版主深夜发帖,辛苦了!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4:15 编辑
黑龙先生所言:
“钟楼报时器具,原为铁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高约4.2米、直径2.4米、体厚0.17米,重约25吨,曾悬挂在钟楼上,后因其声音不够洪亮,被后铸铜钟替换下来,将其放置于墙外,1983年移置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保存。”
这是一种说法。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
《关于铸钟娘娘的传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535474.html
[节选]:
......
到后来,铸钟厂取消了,可“ 铸钟厂”的地名一直留到现在。“铸钟厂”里有一座“铸钟娘娘庙”,可不知道是什么人修的。有人说,是当初那个皇上修的;也有人说,是老邓头儿的伙伴们修的。不管是谁修的,这座铸钟娘娘庙和铸钟娘娘的传说,一辈一辈地流传了下来。那么,先前铸的那口大铁钟哪去了呢?这口大铁钟啊,它一直躺在“铸钟厂”里,不知道躺了多少年。直到一九二五年,人们才把它挪到鼓楼后面,直直地立在那里。
......(略)。
看到一些老照片后,我对以上两种说法有些疑问。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4:35 编辑
我最早是在JNXU先生的一篇文章里的附图看到那口弃钟的。
JNXU先生那篇文章的出处我一时找不到了。
关于图089的拍摄时间在JNXU先生的文章里疑似未确定。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5:15 编辑
在HK 先生《又一本20年代的相册》里
http://bbs.obj.cc/thread-43995-1-6.html
我看到数张可以确认是1920-1930年的照片。
在这本相册里,我见到了位于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那口弃钟。
图090是《又一本20年代的相册》封面。
图091里,可见到1922年拆除了南牌楼(上部)的大高玄殿。
图092里,可见到北京饭店西面皇城墙开的豁口。
图093里,可见到“位于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那口弃钟。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5:32 编辑
在一些早期的俯看钟楼和俯看鼓楼的老照片里,
没有见到那口弃钟。
最迟,在1924年冬春之际(1924.12.17到1925.04.02之间),
在甘博拍摄的编号470A_2708里,仍然未见到那口弃钟。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6:03 编辑
请注意看,出现那口弃钟的图089里,钟楼下的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
请注意看,出现那口弃钟的图093里,鼓楼下的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
我以为,出现那口弃钟的时间在“券洞是用门和窗进行了封闭的”前后。
我猜测,这个时间是明耻楼最初设立的时间——1925年。
图095.是甘博1925年冬拍摄的编号543A_3147照片,可见到悬挂”明耻楼“匾的北京鼓楼。
据说:
“钟楼南门正中,立着一通螭首方座的御碑,是清乾隆十二年(1745年)钟楼重建后所立,碑首题额《御制重建钟楼碑记》,不过有意思的是,碑阴则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那位京兆尹薛笃弼手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当年正是他将钟鼓楼易名为““明耻楼”,而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的。......”
不知那位京兆尹薛笃弼手书的《京兆通俗教育馆记》里是否提到了那口弃钟。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6:51 编辑
罗嗦了许多,是为了下面的几点。
可以搞清的:
A)图089和图093里的是同一口弃钟,就是今大钟寺九亭钟园主亭里的铁钟。
B)图089和图093里的是同一口弃钟,1925年起出现在鼓楼院墙后门之外的。
我没有搞清的:
A)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是此时(1925年)从钟楼上换下来的?或是此时(1925年)从铸钟厂移来的?
B)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若说是1983年移走的,有证据吗?
我以为,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大铁钟)若一直停放在这里(鼓楼院落之外),
似乎逃不掉那年的“大炼钢铁”吧!
嘿嘿!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2-12-24 07:59 编辑
关于我所说:
“我没有搞清的:A)图089和图093里的这同一口弃钟,是此时(1925年)从钟楼上换下来的?......”
在这里做个说明。
我仔细观看了甘博1924年冬春拍摄的北京钟楼内的大钟(编号470A_2710 )高清照片。
我发现图100(编号470A_2710 的截图)红券内疑似是2道细筋。
在其后时间(193-年和201-年)看到的北京钟楼内的大钟照片,这部分疑似是3道细筋。
我觉得甘博1924年冬春拍摄的钟楼大钟更接近那座遗弃的大铁钟。 本帖最后由 蜀中客 于 2012-12-24 14:10 编辑
我对那两口钟不了解,但手头刚好有8楼那张弃铁钟的pp。照片是约翰 汤姆逊1898年《镜头里的中国》的插图,之前不知道他拍这幅PP的意思,现在一下就明白了。附图如下哈
本着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探索,很多谜题终将水落石出。感谢楼上诸位老师的努力。 看了半天,大概知道了zhaohq兄的疑问,我尝试回答一下,不知对不对。
1.事情的起因是zhaohq怀疑甘伯的钟楼大钟照片和其他钟楼大钟不同,
但没有其他文献或照片依据。
2.因为两个钟照片都在,现状如何应该一比较就知道,应该没有疑问。
3.假设存在两个钟之外的第三个钟,民国更换过,疑问是为何这么做,
换下的钟在何处,为何没有文字记载。
我的理解是,在没有发现新的文字资料前无法判断大钟更换过,
因为这么做实在是费力不讨好。
钟楼清末已经没有实际的用途了,民国更无更换的必要。
铜钟和铁钟是一个时期制作的,造型完全一样,但大小不同,铜钟大些
其他几乎完全一样,你看到的不同我认为应该是光影问题。
判断一个事物的结论最后是多证重叠,单一的证据下的结论不好说是否准确。 大铁钟在民国时到八十年代初,一直是竖立在鼓楼的后面,正对着鼓楼市场的南门。小时候去鼓楼后玩,都会看到大铁钟。每次看到它,都会不由的扭头看看钟楼,当时总以为钟楼上没有大钟了。 上个月网购了一册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在介绍北京钟楼一段中,汤姆逊介绍,钟楼上的大钟是铸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五口大钟之一。另外四口大钟,一口放在太和殿旁边,一口在西直门外大钟寺,第四口半埋在钟楼不远处的一条小胡同里(有瑕疵不用),第五口在某个寺院中------ 蜀中客 发表于 2013-2-16 22: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个月网购了一册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在介绍北京钟楼一段中,汤姆逊介绍,钟楼上的大 ...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jnxu 翻译的那本吧 我记得GAMBLE关于北京的照片分至少两批,一批是1917年左右,另一批是1924年左右,这个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照片说明里有记录。如果ZHAOHQ先生举的那张照片(未封门洞)确是1917年,到1924~25年京兆尹建立京兆通俗教育馆,把钟鼓二楼的门洞都封上,再把弃钟竖于鼓楼后身,就合乎情理了。
另外一个问题:1895年汤姆逊拍的卧钟是在哪个位置呢?看不出是钟楼下还是鼓楼下。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2-17 20:35 编辑
GAMBLE编号455A_2623 有轨电车通车典礼 拍摄于1924.12.17.
GAMBLE编号484A_2793 西四北牌楼(赴碧云寺暂厝礼) 拍摄于1925.04.02.
GAMBLE编号470A_2708 鼓楼 可以认定拍摄时间在1924年冬春之际(1924.12.17到1925.04.02之间)。
GAMBLE编号543A_3147 远望钟鼓楼可以认定拍摄时间在1925年深冬(1926年元旦后)。 黑龙 发表于 2013-2-17 09:0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jnxu 翻译的那本吧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是徐家宁翻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翻译水平相当不错,基本看不出瑕疵。只是最后“附录”对汤姆逊在中国游历的时间交代不清,(或许错误)例如他1869年就曾到过上海等地,书中他还把1869年他在上海拍的照片与1872年左右拍的照片进行了比较,而且有资料显示汤姆逊1869年还到过广东、福建等地,拍了大量照片(我曾在“老照片中国网”贴过汤姆逊1869年照片100多幅),或许是资料不全吧,“附录”没有交代清楚。汤姆逊在北京期间拍了相当多的照片,大家知道《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镜头里的中国》、《马六甲海峡,印度支那和中国》几册他的书中都有刊出不同的老北京照片。书的资料都是英文原版,基本看不懂。哈哈 蜀中客 发表于 2013-2-17 21: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约翰-汤姆逊《中国与中国人的影像》中译本是徐家宁翻译,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翻译水平相当不错,基本看不 ...
就是他翻译的那本,
从前也没仔细看过原版的内容 kuma 发表于 2013-2-17 14: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记得GAMBLE关于北京的照片分至少两批,一批是1917年左右,另一批是1924年左右,这个在耶鲁大学图书馆的照 ...
最早应该在钟楼北的铸钟娘娘庙一侧,不排除那里是当年庙破败前庙产的范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