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图:半砖半石的鸳鸯桥
<p>[转帖]:</p><p><font face="Verdana"> 《欽定四庫全書 明宫史卷一 》 (明)吕毖 撰</font></p>
<p><font face="Verdana">○宫殿規制<br/>......<br/>護城河者。自北閘口分流。<br/>經内官監白橋大高玄殿之東北上西門之外半邊石半邉磚橋入。<br/>此橋半用石者。防車輪耳。<br/>大高玄殿前竪石牌二。曰:宫眷人等至此俱下車馬。【世宗尊崇玄教敬恪如此】<br/>水由橋下至紫禁城牆下護城河。<br/>而東而西經太廟之東玉芝宫飛虹橋之西。<br/>而西脈則自太社太稷壇之西至靈臺寶鈔司之東。<br/>總合流于湧福閣之河焉。<br/>......(略)。<br/></font></p>
<p> </p>
<p> </p>
<p> </p>
<p>《乾隆京城全图》里标注的鸳鸯桥(图内左下角)。</p>
<p> </p>
<p></p>
<p> </p>
<p> </p>
<p><font face="Verdana">北上西门是清代景山的西墙南门。</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北上西門之外半邊石半邉磚橋“位于今大约景山前街及景山西街相交的丁字路口。<br/>水由北来,过桥下注入筒子河,桥东西向。<br/>此处是一个交通要道,车驾常行之地,采用半砖半石的结构造桥,当然是为了坚固耐久。<br/>清朝曾名鸳鸯桥,与它的特殊构造不无关系。今桥已不存。” [黑龙语]</font></p>
<p>......(略)。</p>
<p> </p>
<p> </p>
<p>鸳鸯桥-遗址处在今景山前街大三元酒家的门前,就在稍偏东的便道上。</p>
<p>(点击一下看大图)。</p>
<p><br/><br/></p>
<p> </p>
<p> </p>
<p> </p>
<p>这是斑马二世私人收藏的一张老照片。</p>
<p><br/></p>
<p> </p>
<p> </p>
<p> </p>
<p>这是荷兰某网站的一张老照片。</p>
<p>在荷兰某网站的这张老照片里,可以清晰地看到“<font face="Verdana">半砖半石的鸳鸯桥”。</font></p>
<p>(二次点击看 ‘北上西门-鸳鸯桥 ·1925年’ 大图)。</p>
<p>荷兰某网站的这张老照片标注的时间是1925年,存疑。</p>
<p>图里的树木与斑马二世私人收藏的一张(1913年)老照片里的树木相差不大。<br/><br/></p>
<p> </p>
<p> </p>
<p> </p>
<p>这是斑马二世曾上传的另一张老照片,</p>
<p>站在北上西门外,向西看鸳鸯桥 ,向西看大高殿东口的“<font face="Verdana">孔绥皇祚”牌楼。</font></p>
<p><br/><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4/14 9:19:56编辑过] <br/> 这桥还有什么遗迹留下吗? 补图一张,因为机位偏南,虽说看不到桥,但可以看到通向筒子河的河沟。
巧了!今天下午我就是从景山前街大三元酒家门前(鸳鸯桥遗址)经过,进入景山公园南门拍照的。
看到上面两张景山亭子的老照片,不禁让我想起长期怀疑景山上西一亭(富览亭,见下图1)和西二亭(辑芳亭,见下图2)名称搞颠倒的问题(东一亭和东二亭亦同)。尽管几年前,我曾通过媒体记者向他们提出质疑,公园管理处予以否认。
每次登景山从此二亭经过,我总是在体验和思考,位置低的亭子怎么能“富览(周边的景色)”、而位置高的亭子怎么能“辑(山下花草的芬)芳”,逻辑上讲不通。但我一时拿不出足够的证据证明我的看法,恭请各位老师予以指点,是我的看法错了?还是景山管理人员把此二亭的名字搞颠倒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