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经》
<p></p><p> </p>
<p> </p>
<p>《螃蟹经》转抄来的:</p>
<p>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榖的,是个职业文件起草人,先后为后晋、北汉、后周和宋朝起草规章制度。宋太祖赵匡胤嘲笑他,说他是“依样画葫芦”。陶榖心里不服,想建功立业,就出使吴越国,要说服吴越王钱俶投降宋朝。其实钱俶和赵匡胤关系不错的,听说老赵派人来,赶紧招待,还问陶榖想吃什么。陶榖说:“听说你们这儿有个东西叫螃蟹,我没见过,咱就吃这个吧”。钱俶赶紧叫人蒸螃蟹,各个品种都有,先从大闸蟹上起,一个一个介绍。因为先大后小,陶榖就对钱俶说:“你们真是,一蟹不如一蟹”。钱俶气坏了,叫厨子嘀咕半天。没过多久,端上一盆汤来,绿油油的。陶榖问:“这啥汤啊”?钱俶道:“葫芦做的,名字叫依样画葫芦”。陶榖羞了个大红脸,钱俶这口气总算是出了。陶榖天天写文件,见识不多,其实至少在周朝,人们就认识螃蟹了。《易经》上说:离为蟹,外刚而内柔。所以有人说你内柔外刚,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说你像螃蟹。</p>
<p>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了一生足矣”。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蟹螯这个东西,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br/> 在中国,第一个吃蟹黄出名的人,叫刘承勋。此人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一见到螃蟹,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就有人问他,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回答道:“十万个蟹螯,也顶不上一个蟹黄”。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叫“黄大”。<br/> 文人们对螃蟹可是情有独钟的,写螃蟹的诗歌,自《楚辞》开始,随便就能找个几十上百首,就不列举了。要说的是元朝大画家倪瓒,他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至于蜜酿蝤蛑,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br/> 但要是比起李渔来,这些都是小巫见大巫了。据说李渔一顿,能吃掉二三十个螃蟹。这种吃法甚至给他造成了经济压力,一到夏天,他就开始攒钱——这笔钱是专门用来买蟹的,被他称作“买命钱”。李渔对螃蟹之痴狂,无以复加,他称秋天为“蟹秋”,还要备下蟹瓮和蟹酿,来腌制蟹糟,大概就是醉螃蟹吧,是冬天吃的。而操办这一切的小丫鬟,则被他称为蟹奴。他夸赞螃蟹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是色香味三者的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后人能与李渔比肩的,可能就是画家徐悲鸿了,徐悲鸿说过:“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不要命”。<br/> 对于吃螃蟹的方法,李渔也颇有心得。他坚持认为螃蟹属于“世间好味,利在孤行”,所有煎炒烹炸加作料,都是画蛇添足,糟践东西,是对螃蟹美味和漂亮的嫉妒。螃蟹就应该整个蒸熟,端上桌来,还得自己亲手剥开才有味道,若让别人帮忙,就失去乐趣了。<br/>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广东人。广东人做水产,天下第一,唯有螃蟹,总有人切碎了去炒,实在是让人耿耿于怀。<br/> 到了近现代,说起吃蟹的大家,有三个人。一个是鸳鸯蝴蝶派作家许廑父,此人一到季节,一定要去阳澄湖买上一百只大闸蟹,举办百蟹宴,年年坚持,花多少钱都不在意。第二个是名医施今墨,每到秋天一定要下江南,专为吃螃蟹,他还把螃蟹分成三六九等,封官加爵,由特任官到芝麻绿豆官,玩得不亦乐乎。第三个是黄季刚,章太炎的学生,参加过同盟会——他闲来无事去买南京航空彩票,竟然中了大奖,欣喜若狂,率全家冲进餐厅,狂吃螃蟹,结果回家就病重不治,悲剧了。<br/> 说了那么多爱蟹的,最后再说个哭笑不得的故事。北宋期间,吕颐浩镇守霸州。朝廷念他辛苦,飞马快递大螃蟹若干给他。好东西不能独享,老吕把螃蟹分给手下。可那些打仗的粗人看螃蟹长得威武,干脆就挂大门上,辟邪用了。<br/> 这可真是,啥好东西,都有不识货的。</p>
<p><br/> </p> <p><font size="5">卿本书生,</font></p>
<p><font size="5">奈何</font><font size="5">改行,</font></p>
<p><font size="5">殊不知君子远庖厨否?</font></p>
<p> </p> 不赖~~~~~~~~~~~~~~~~~~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城根儿</i>在2011-10-10 21:51:00的发言:</b><br/><strong><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痛风 可不能吃螃蟹</font></strong> </div>
<p>俺风湿痛,这两天正痛的起劲儿呐!</p> 哈哈,我炒的,但不是我吃的。 <strong><font size="5" face="楷体_GB2312">痛风 可不能吃螃蟹</font></strong> <p>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p> <p>领导军令大如山</p>
<p>煎炒烹炸供肥甘</p>
<p>待到厨房收拾净</p>
<p>剩有长夜著诗篇</p> 美文佐美味。 狂喜欢陆老的文章,不是盖得!学习了! 真是大学问。还有一位念螃蟹经的,丰子恺,幼时读缘缘堂,记得丰先生有大谈螃蟹的妙文,极好。年陈日久,记不得原文了。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革命后代</i>在2011-10-13 12:13:00的发言:</b><br/>我哪都不疼,,可吃! </div>
<p>那您好快买点儿去吧,俺也帮着您吃点儿,俺痛也忍咧!</p> 我哪都不疼,,可吃!
《拿螃蟹》
<p>《拿螃蟹》</p><p>367年前的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据了北京城,随后下令将北京内城的原住居民驱赶至外城和城外,腾出的房屋分配给八旗军人及家属居住。八旗子弟可以按照人头份领到钱粮,小孩也可以领到半份钱粮,但是不得经商或是干手艺活,号为养兵。那时的旗人只有当官、当兵、当差这几条出路。</p>
<p>在不打仗的时候,衣食无忧的旗人不免也要寻欢作乐,提笼架鸟,放鹰走狗。时至今日,北京人爱好玩金鱼、喂鸽子、养蝈蝈、斗蛐蛐这些消闲活动,还是有些清代旗人遗风。</p>
<p>到了乾隆年间,京城八旗子弟盛行一种以三弦、八角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叫作“子弟书”,是用北京话夹杂着满洲话词汇,表现社会生活的曲艺节目。前几天我在护国寺书市买到一本《都市丛谈》,书里说所谓“子弟”者,是八旗子弟,他们演唱,不为挣钱,只为娱乐,有别于依靠表演谋生的艺人。</p>
<p>当时京城涌现出许多知名唱家,知名写手,书坊也印行唱本售卖,还形成了“东城调”和“西城调”,各有流派,各领风骚,声势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大歌星。</p>
<p>有一段子弟书,叫作《拿螃蟹》,“拿”者,“捉”也,譬如“捉拿”,唱的是一对旗人小夫妻,从未吃过螃蟹,结果被螃蟹造了反,夫妻满屋子擒拿螃蟹的趣事。请看唱词片段:</p>
<p>……</p>
<p>几斤螃蟹买了拿到家,</p>
<p>进家中解开两个倒在盆内,</p>
<p>颠婆一见“哎呀”这是什么东西?</p>
<p>戏谑阿哥说休问我,</p>
<p>我也希罕不认得它。</p>
<p>他夫妻正在猜疑胡捣鬼,</p>
<p>那螃蟹噼里啪啦往外爬。</p>
<p>这佳人一见吆喝“你往那里跑”?</p>
<p>挽了一挽袖子急忙下把抓。</p>
<p>反被那螃蟹夹住了手,</p>
<p>……</p>
<p>那螃蟹往死里夹着把腿奓撒(乍撒),</p>
<p>阿哥一见“哎吆完了”往上跑,</p>
<p>到跟前害怕,急忙把腿儿拉。</p>
<p>……</p>
<p>佳人这涕泪交流还未了,</p>
<p>那螃蟹乱乱哄哄一齐围住了她。</p>
<p>……</p>
<p>这佳人把钿子摘下摔打了螃蟹去,</p>
<p>那阿哥拿起小刀把螃蟹扎。</p>
<p>这佳人脱下布衫满地下捂,</p>
<p>那阿哥拿着凉帽扣了又哈。(什么是“哈”,我也不知道)</p>
<p>……</p>
<p>张罗了半晌刚刚都拿住,</p>
<p>只使得他夫妻张口大喘跳了个乏。</p>
<p>……</p>
<p>后面说小两口好不容易把造反的螃蟹全都捉拿归案,上锅蒸熟了一看又傻眼了,因为拿筷子夹也夹不住,下嘴咬又咬不成,无奈之下媳妇回了娘家搬取救兵,请来吃过螃蟹的娘家妹子作为指导,这才顺利地将螃蟹吃掉。不料吃这一次小两口上了瘾,一齐嚷嚷着还要再去买来螃蟹接着吃。</p>
<p>老北京人不善于吃螃蟹确在情理之中,被编成段子更是妙趣横生,可惜当年我只抄录了这些片段。时下秋风起兮,螃蟹肥矣,心动不如行动,不如我们也去擒拿螃蟹,聚而餐之,好不好?</p><br/> <p>“壳如盘大,螯巨如拳”,不图明朝西湖亦有此蟹妖。</p>
<p>昔年余在马来西亚,食巨蟹,径过半尺,果如盘大,号为帝王蟹,亦曰珍宝蟹,壳厚亦如瓷盘,以砧板衬之,以木槌击之,以铁钳夹之,讨伐之余,一只食已果腹,纵有九簋八簠,亦无福消受矣。堪羡张岱先贤,每人六只,尚可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诚饕餮之临凡也。惭愧不如远矣。</p> 好鼓词,这段可称是另类的八大拿。。 假螃蟹比真螃蟹贵。 <font size="4"> 馋一个<br/> 食品不加盐醋而五味全者,为蚶、为河蟹。河蟹至十月与稻梁俱肥,壳如盘大,坟<br/>
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螾愆。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br/>
散,甘腴虽八珍不及。一到十月,余与友人兄弟辈立蟹会,期于午后至,煮蟹食之,人<br/>
六只,恐冷腥,迭番煮之。从以肥腊鸭、牛乳酪。醉蚶如琥珀,以鸭汁煮白菜如玉版。<br/>
果瓜以谢橘、以风栗、以风菱。饮以玉壶冰,蔬以兵坑笋,饭以新余杭白,漱以兰雪茶。<br/>
由今思之,真如天厨仙供,酒醉饭饱,惭愧惭愧。<br/> ——张岱 《西湖梦寻-蟹会》<br/></font> <p align="center"></p>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8080" size="5">买不起!只好自己做个赝品的吃了!<br/></font></strong></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