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ao 发表于 2011-9-13 11:29:00

[转帖]方庄生活-方庄最早的官办学堂(上)

<p>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方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一座官办学堂,消息一经传出,给当地人带来不小的惊喜。传说是很有学问的万先生教课,一时间成为争相传扬的话题,不少人家送孩子前来上学。</p>
<p>  母亲听说本家叔叔与万先生有一面之交,拜托他领我前去报名。那是1947年夏末某个夜晚,本家叔叔将我领到官学所在地——忠佑寺万先生处。万先生正在寺庙的大院里与很多人乘凉聊天。叔叔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说明来意,万先生摸摸我的头爽快地答应了入学请求。我们当面听到:“这是一座‘官学’,既不收学费也不限制招生”。作为渴求上学的我们,听到这么爽快的回答,不由心花怒放,好似天上掉下馅饼一样美妙。</p>
<p>  事不宜迟,第二天早上我和姐姐及邻居的两个孩子一同跑到忠佑寺来上学。万先生真够意思,他居然全盘收下了我们四人。其实我们并不是第一批入学的人,早有几批学生已经上课多时了。</p>
<p>  学校没有正式的名字,校舍设在寺庙后院巨大而空旷的旧殿堂里。用木板和砖头码起来当桌凳,昏暗的教室前面挂着一块很大的黑板。我们踏入房门时已经有二、三十名学生坐在了教室的木板上。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从七、八岁到二十岁的男女生都有。大家混杂在一间大教室里,组成了官学的全部人马。万先生成为我们的万老师,他告诉学生,要自带书本,内容不限,自己学习。只要守纪律、不打架、不吵闹,学什么都行。摇铃声是上下课的信号,中午过后放学回家。</p>
<p>  万老师不到五十岁,小个子秃脑袋,小胡子修剪得很符合那个年代的时髦,一把胡梳挂在胸前,常常梳捋他的美髯。后脑与脖梗间有大片疤痕非常引人注目,以至使他不能轻易转头。他有一块金光闪闪的怀表,不时当众看时间,也让他更显得有些绅士风度。他一个人兼职了这座学校的全部职务。但万老师唯一的教学动作是偶尔用粉笔在黑板上亮一下书法,龙飞凤舞地写上“读书”二字,不讲话,写完扬长而去。</p>
<p>  每天看到万老师的工作总是千篇一律:忙忙碌碌为自己生火煮粥做饭,摇铃指挥上下课和放学。他最喜欢用小木棍抽打孩子们的脑袋,如果出现打架或大声喊叫就会招来万老师木棍的一顿抽打,打起人来不分主次,就近举棍,直到将木棍打断为止。甚或在他高兴的时候,也会用小木棍轻打几下学生的脑袋,这也成了他的习惯动作。</p>
<p>  有一次下课休息时间,男孩子们在露天厕所里摘树上的酸梅果吃,没听到上课铃声。万老师一声怒吼,大家鱼贯跑出,他挡在厕所门口挨个抽打学生脑袋。由于用力太大,木棍打一下就断掉一节。我故意躲在后面,轮到打我的时候,他的木棍已经消耗完了,因此免遭一打。</p>
<p>  学生们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校,很多人干脆辞学。我和姐姐断断续续去了一些日子,只跟大师姐学了几样折纸小手工,就不再上学了。</p>
<p>  1948年初,学校来了姓周的新老师,我恢复了上学。周老师并没有书本教课,只讲故事、教体育运动等。但是周老师的到来,为学堂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一是万老师升为“万校长”,万校长从此更加神气,但官大脾气长,经常无故发火吼叫;二是官学弄到了部分国外捐赠的救济品——旧服装。学生抓阄每人领取一件旧衣服。前后两次分发中,我分别领到一件旧线衣和一条有破洞的黄色裙子。现在想来,当初接受那种洋垃圾,仍然会有羞愧。</p>
<p>&nbsp;</p>
<p>来源:方庄生活&nbsp;&nbsp;文章作者:杨铁平</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方庄生活-方庄最早的官办学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