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ao 发表于 2011-8-26 18:15:00

[转帖]方庄生活-榆树村的私塾馆(上)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上的榆树村有一座私塾馆,它小有名气,招来附近人家的孩子就读于此。馆舍是一家三合院的独门院落,一位胡子稀疏的刘姓老先生在这所院子的三间北房里设馆教书。那座私塾馆旧址就位于在现在的方庄办事处附近。
<p>&nbsp;&nbsp;&nbsp; 19年初春,我虚龄7岁。母亲按照老传统,要在这时为孩子“开七窍”,以便长大后不愚昧、有出息,于是把我送进榆树村的这家私塾馆去念书。就这样开始了我少年生活的第一课。</p>
<p>&nbsp;&nbsp;&nbsp; 私塾馆的教室里摆放数张高矮不一的长桌长凳,作为学生的桌椅。老师威严地坐在贴有黄纸黑字的孔圣人牌位方桌侧面。身旁挂着打手的杉木板子和打头的藤条棍子。一副圆圆的黑框老花镜总是挂在鼻尖上,但他注视事物时却从来不透过那双镜片。</p>
<p>&nbsp;&nbsp;&nbsp; 班里的学生都是男生,总数不满20人,但彼此年龄却相差很大。我是入学年龄最小的新生,有几位大师哥看起来近似成年,各个都在晃悠着脑袋大声念书,教室里读书声混成一片。</p>
<p>&nbsp;&nbsp;&nbsp; 我年学生的课本全是自带的。作为新学员进门的第一件事是交学费;第二要给孔圣人磕头,并听老师在孔圣人面前训话;第三是由先生攥着学生的右手食指教几行字。我是刚入学的,第一本书是《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句子。</p>
<p>&nbsp;&nbsp;&nbsp; 纪虽然小,但对《三字经》、《百家姓》等书大部分都已耳熟能详,《论语》、《孟子》也能背上几句。这些都是我从本家哥哥和邻居那里“偷听”来的。有了这些“武器”,虽然是头一天进私塾馆,但对先生的威严也算少了几分畏惧,更何况我是“疯玩惯了的野小子”。</p>
<p>&nbsp;&nbsp;&nbsp;先生只教了几行木刻板的《三字经》后就不再理我了。初始,我还能坐下来看看书和周围环境,再看看学长们晃着脑袋念书的可笑样子,有些新鲜好玩。但是几十分钟过去了,还是那个老样子坐着,逐渐感到心烦难耐。于是我就问先生:“老师,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你为什么还不放学呀?”戴着老花镜的先生对我的问题既愠怒又奇怪,冷冷地说:“刚来这么一小会儿就想走?天黑才能回家!”我心里想,什么一小会儿呀!都快憋死我了,熬到天黑,那得多长时间啊!于是我鼓足勇气,不由分说,一溜烟儿地跑回了家。(未完待续)</p>
<p>&nbsp;</p>
<p>来源:方庄生活&nbsp;&nbsp;文章作者:杨铁平&nbsp;</p>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1-8-26 19:09:00

谢谢楼主转来一些忠佑寺、方庄地区的史料帖子,一直在看,通过看帖,了解了忠佑寺的由来,楼主方庄地区人吗?

4mao 发表于 2011-8-31 12:30:00

呵呵,我是国际商报的。国际商报负责《方庄生活》的内容编辑。

光明 发表于 2011-9-23 13:52:00

方庄,包括原来的方家庄、蒲庄、黄土坑、榆树村、焦家花园、西马回甸、东马回甸、小辛庄、高地村、闫家楼、康家园、龙禧寺等十几个村落的地域范围。其内的方家庄最大,小区始建于此范围,因而,小区得名“方庄小区”。而方家庄在清中期形成居住地时,住民全部是为大户方家看守坟地的坟户。后形成村庄聚落,被称为方家庄,百姓俗呼为“方庄”。<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方庄生活-榆树村的私塾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