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方庄生活-忠佑寺的和尚(上)
我对忠佑寺的和尚有较多了解,一方面是因为在忠佑寺学校里上学的经历,与那里的老少和尚接触很多,有实地见闻。另方面是我的一位亲戚就出身于这个庙里,是个和尚。从他那里了解不少内部情况。<p> 一般人对和尚与寺庙的了解都是来源于人们对著名大庙、得道高僧的传颂,或从书本上得来的描写。例如:和尚必须“受戒”,不贪财、不杀生、不淫欲、不开戒等等,实际上,在民间深处的寺庙却不一定如此。</p>
<p> 忠佑寺的和尚们,是不“受戒”的,他们的故事,和那些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不大一样,有些甚至大相径庭。</p>
<p> 忠佑寺的和尚们,都有自己的“法名”,是在正式场合的称呼。作为和尚都不喜欢人们叫他们“和尚”,最爱听“当家的”这一称呼。人们都把“老当家的”“少当家的”,甚至新来的小和尚也来个“小当家的”作为对和尚们的官称。</p>
<p> 庙里有个最高长老被称作“老当家的”,刚解放时五十岁左右。他白净面皮慈眉善目,颏下留有稀疏的胡须。他经常身穿黑色长袍,足登厚底布靴、白色布袜。对人和善可亲,颇有一副仙风道骨气派。每当人们恭敬地称谓他时,他常常报以微笑点头,在还礼时习惯于双手抱拳,未看过他如《西游记》中唐僧那样的双、单手合十的动作。</p>
<p> 老当家和尚带出不少弟子,出徒后都成为“艺僧”。按他们的解释,“艺僧”是“有手艺、有能力挣饭吃的僧人”。他们不仅要会念经,还要懂佛乐。包括识谱和演奏一定数量的佛教音乐。他教徒弟很严格,不能成才的或认为品行不好的不收,曾有过入徒一年半载的小和尚,发现人品不端,就不再教授,坚决要其家长领回去。</p>
<p> 我的那位当和尚的亲戚说过,老和尚教徒弟吹笛子时,面前放着一根燃烧的蜡烛,既要把笛子吹好,又不能把蜡烛吹灭。当然,蜡烛灭了是要挨板子的。在庙里几年的刻苦训练,掌握了佛乐主要演奏乐器苼、管、笛、箫,和打击乐器钟、鼓、锣、钹及其他各项念经礼佛科目后方可出徒。</p>
<p> 出徒后的和尚,不准继续留在庙里,要到社会上自找饭碗谋生。我的那位亲戚与其他先后出徒的师哥师弟们一样,成为不住寺庙的僧人,即大家所说的“游僧”。游僧们游走于各村各户,给办丧事的人家念经,叫做超度亡魂;给人们祝愿祈祷或为老人祝寿诵经、演奏佛乐。当然,每次念经都是要收费的,这些和尚们就是靠这套本事来挣钱养家。</p>
<p> 当时的社会风俗,百姓们办理丧事有一套既定的程序,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邀请和尚前来诵经。普通人家,邀请七个或九个和尚念经一日或三日,再穷的人家,至少也要请一个或三个和尚念经一日。有钱人家,在老人寿辰、亡人周年、祭日等等也喜欢请和尚诵经。这些都是游僧们的生意,既挣钱,又吃斋饭。据我所知,忠佑寺的游僧们不是素食和尚,大鱼大肉来者不拒,吃得很香。当时老百姓背后也称他们为“花和尚”。(未完待续)</p>
<p> </p>
<p>文章作者:杨铁平</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