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因果,坠落野狐禅
<p><br/> 这是我今天突然听人说的一句话“不种因果,坠落野狐禅”。</p><p> “野狐禅”,在禅宗中,流入邪僻、未悟而妄称开悟的,禅家一概斥之为“野狐禅”;在禅门之外,经常被指那种无师自通的人。 这句话取自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个很出名的禅师,叫百丈禅师。 他每次堂上讲法的时候,总有一个不相识的老人跟着僧人们进入法堂听讲。听完讲法之后便随众人散去。 有一天,大家都走了后,这位老人却留下来没走。 百丈便问他是谁。 他说:“我不是人。很多年前,我本是山上的方丈。一个学生问我是否修行很高的人仍然会落入因果。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这句话我被罚变为狐狸身,整整有五百世之久。现在我求您的明示,来解脱狐狸之身。” 百丈回答:“那你问吧。” 老人于是问道:“修行很高的人仍然会落入因果吗?” 百丈回答:“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便向百丈拜谢说:“我已解脱了野狐之身。我住在山的那一头,请你按照和尚死亡的礼仪埋葬我吧。” 第二天,百丈便让众僧到后山找一死去的僧人,众人不解。百丈带众人在山后的大盘石上果然找到一只已死的黑毛大狐狸。斋后,便按送亡僧的礼仪将死去的狐狸火化了。 我不太明白“不昧因果”中“昧”字何解? 按照字面的意思,应该是“蒙蔽”;有人说是“追求”的意思,我也觉得有理。 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再有,我看了出处,觉得这句话应该是“不落因果,坠落野狐禅”。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这句话,不知道正确与否,还请高人指教。 <br/> 谢谢。 </p>
[此贴子已经被草长鹰飞于2011-5-13 23:01:22编辑过] <p>个人觉得这个“不昧”应该当可逃避或者不被约束的意思讲。</p>
<p> </p>
<p>这句话或者说“不识(妄言)因果,坠落野狐禅”。</p>
<p> </p>
<p>供你参考。</p> <p>题目确实写错了 </p>
<p>故事好像也没讲准确 其实是野狐问老和尚问题时暗带机关 老和尚要是回答的不好 也会跟他一样变成野狐</p>
<p> </p> 以下是引用自然之子在2011-5-13 9:14:00的发言:
个人觉得这个“不昧”应该当可逃避或者不被约束的意思讲。
这句话或者说“不识(妄言)因果,坠落野狐禅”。
供你参考。
若“不昧”是可逃避或者不被约束的意思,那么老狐狸曾经说的“不落”,意思就大差不离。怎么会遭报呢?
“不识(妄言)因果,坠落野狐禅”我觉得这个很好! <br>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1-5-13 10:21:00的发言:题目确实写错了 故事好像也没讲准确 其实是野狐问老和尚问题时暗带机关 老和尚要是回答的不好 也会跟他一样变成野狐
<br>老狐狸要是有那个暗带机关的心,他不会一句话就开悟,他应该是个修为很高的人。
<br>我以为有两点证明他不是这么想的。
<br>一是他去听了很久百丈讲法,才决定咨询。这个过程证明他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问,他很慎重,怕别人因为自己妄言。他后来听了百丈的讲法,一定觉得他有可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才问的。
<br>二是他见到百丈没有直接问,而是先说明情况。等百丈让他问他才问。
<br>请问正确的题目应该是什么样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21:23:02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1-5-13 21:23:00的发言:
求知欲这么强 为什么不找原文读读 您这个帖子的标题不伦不类的 还不赶快修改一下
这个是原文 自己慢慢琢磨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21:25:32编辑过]
我不知道《无门关》呀。
前面明白,后面一句“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仿佛是隔了一层窗户纸呀。想来这才是重点呀!
以为自己悟性挺好,看了几个禅宗的案子,绕糊涂了。
出世的人,不是我们凡人可以猜度的呀!
阿弥陀佛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秋秋</i>在2011-5-13 11:55:00的发言:</b><br/> 老狐狸要是有那个暗带机关的心,他不会一句话就开悟,他应该是个修为很高的人。 我以为有两点证明他不是这么想的。 一是他去听了很久百丈讲法,才决定咨询。这个过程证明他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问,他也是觉得百丈有可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才问的。 二是他见到百丈没有直接问,而是先说明情况。等百丈让他问他才问。 请问正确的题目应该是什么样的?
<div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12:04:42编辑过]</font></div></div>
<p>求知欲这么强 为什么不找原文读读 您这个帖子的标题不伦不类的 还不赶快修改一下</p>
<p> </p>
<p>这个是原文 自己慢慢琢磨吧</p>
<p> </p>
<p><span lang="EN-US"><br/></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Times mso-ascii-font-family: Roman?; New? new="New"><font size="5"><font face="Verdana">百丈和尚凡参次。有一老人,常随众听法。众人退,老人亦退。忽一日不退,师遂问:“面前立者复是何人?”老人云:“诺,某甲非人也,于过去迦叶佛时,曾住此山。因学人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某甲对云:‘不落因果’,五百生堕野狐身。今请和尚代一转语,贵脱野狐。遂问:“大修行底人还落因果也无?”师云:“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云:“某甲已脱野狐身,住在山后,敢告和尚,乞依亡僧事例。”师令维那白槌告众,食后送亡僧。大众言议:“一众皆安涅槃堂,又无人病,何故如是?”食后,只见师领众,至山后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乃依火葬。师至晚上堂,举前因缘。黄蘗便问:“古人错只对一转语,堕五百生野狐身,转转不错,合作箇甚么?”师云:“近前来与伊道。”黄蘗遂近前,与师一掌。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br/>无门曰:不落因果,为甚堕野狐?不昧因果,为甚脱野狐?若向者里著得一只眼,便知得,前百丈赢得,风流五百生。<br/>颂曰:<br/> 不落不昧 两采一赛 不昧不落 千错万错</font></font></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13 21:25:32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清水一泓在2011-5-21 6:44:00的发言: 这是一则著名的公案,如果耐心地不耻下问于百度,就能找到答案。不过即使有答案,如果你的体悟还没到那个境地,也就等于没有答案。问题和答案之间,有时真是隔着万水千山。过去参禅的人,为着一个问题,能苦苦思索几十年,才终有拨云见日的洞解。与其问人,不如自己好好去------------------参!
我不着急,到时候自会明白。 这是一则著名的公案,如果耐心地不耻下问于百度,就能找到答案。<br/>不过即使有答案,如果你的体悟还没到那个境地,也就等于没有答案。问题和答案之间,有时真是隔着万水千山。<br/>过去参禅的人,为着一个问题,能苦苦思索几十年,才终有拨云见日的洞解。<br/>与其问人,不如自己好好去------------------<font size="6"><span style="font-weight: bold;">参!</span></font><br/> <p>不昧因果,不执着于因果。</p>
<p>乃是心无所住的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
<p>不落因果就犯了大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5-28 16:07:09编辑过]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象刀子一样</i>在2011-5-28 16:04:00的发言:</b><br/>
<p>不昧因果,不执着于因果。</p>
<p>乃是心无所住的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
<p>不落因果就犯了大错。</p></div>
<p>我也是这样理解的。这个没出佛教最基本的道理。</p>
<p>您明白后面黄蘗和百丈和尚打的禅语吗?</p> <p>转转不错,合作箇甚么?”师云:“近前来与伊道。”黄蘗遂近前,与师一掌。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br/></p>
<p>我理解为百丈禅师点化黄蘗,不要执著于永远不说错话,以为不说错话就可成正果,其实又像老狐狸一样了,昧于因果了。</p> 我先去学学佛经在回头研究楼主高文吧。 以下是引用象刀子一样在2011-6-3 21:04:00的发言:<br/><br/>转转不错,合作箇甚么?”师云:“近前来与伊道。”黄蘗遂近前,与师一掌。师拍手笑云:“将谓胡须赤,更有赤须胡。” <br/>我理解为百丈禅师点化黄蘗,不要执著于永远不说错话,以为不说错话就可成正果,其实又像老狐狸一样了,昧于因果了。 <br/> <br/>谢谢,我按照您的理解,琢磨当时的情况也许是这样: <br/>黄问:“如果他没说错,会怎样呢?” <br/>百丈答:“你过来我告诉你。” <br/>黄走近,拍了百丈一掌。 <br/>百丈于是笑道:“都说胡须赤色,不知其实还有赤色须胡。” <br/>上面是我的理解。 <br/>如果理解差错不大的话,黄问的那句应该是反问。 <br/>百丈开始没明白,等黄拍了他一掌后,突然明白,才笑了说最后一句。我理解那个意思是: <br/>其实那句话回答正误只是个表象,真正的问题是老狐狸当年认识差那么一点,就是这次侥幸答对,他早晚还会栽在这方面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6 22:10:01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