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季”变迁与老字号发展
<p> “烤肉季”是一家位于后海北岸边的饭店。早在50年前我上小学时,就听老妈讲起过烤肉季。</p>
<p> 至今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烤肉季名气如何饭菜如何,而是其绝对独特的吃饭环境气氛:那一间位于后海岸边坡坡上的不起眼的小饭馆,门口草棚子下面常年支着一炉砖土霸王火,上面扣着烤肉饼铛。令人叫绝的是既没桌子又椅子,却转遭儿围着砖土炉火放一圈长条板凳。板凳上土了吧唧的并不是供人们坐的,进餐的人们一只脚站在地上,撸起长袍用一只脚踩在凳子上边。就这么着大家转圈围在炉子边,都手里托着盘子,用筷子夹住肉条沾上作料在饼铛上烧烤,乱哄哄热闹闹,要的就是那么股子山野村夫豪爽潇洒劲儿。</p>
<p> 说也奇了,被如此村夫野餐般的烤肉季所吸引来者,却大都是文人墨客知识份子居多!那些九三学社、民进的大中学教师更是经常把此地作为聚会老地方,而渐天着为温饱劳碌的市井民众却反而没有这番胃口心情。</p>
<p> 前些年故地重游为了重温体味一下当年的烤肉季,老妈带我们一家人又找到了烤肉季老地方,呜呼!当年烤肉季经物转人非已完全没有了当年的一点味道,满屋子的人,溜溜排队等了将近两个小时才吃上烤肉,价格之高且不说,味道毫无特色也不论,那需要嚼半天才能下咽的功夫确实让人不敢恭维。</p>
<p> 不过希望过高则失望愈甚则是符合心理学的。平心而论,一道羊肉烧烤,再高级的厨师无论如何绞尽脑汁,又能做出多少种风味来?现在满大街的烤羊肉串、韩国烧烤,让你如何创新才能不予雷同?当年烤肉季之所以独树京城并不是靠的烹饪味道独特,而是文化氛围的独特,而这种独特在今天商品化社会里已经难以站住脚了。反而充分利用经营品牌扩大盈利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适当的经营策略。</p>
<p> 然而,继续下去会如何?既然只有品牌是唯一的竞争力,而且只有在后海才能将烤肉与文化融合,恐怕离开了后海的文化土壤积淀,将烤肉季分号开在京郊或外地,当人们脱离文化环境品尝几无特色的烤肉时,恐怕很难取得与后海烤肉季相比的业绩了吧,老字号还能怎样发展呢?</p> <p>真还50年代那样,您又该嫌不卫生了。</p> 盘主席说得好 拿现在的眼光看60年前,会觉得山寨版烤肉季怎么不出现,出现了怎么活不下去,就算活下去了怎么又没名气。 前几天去北京刚去吃过!感觉味道不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