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2:12:00

今年是利玛窦在北京去世400周年

 
<p>《西洋传教士的北京科技之旅:探寻利玛窦们的科技历程》</p>
<p>陆原&nbsp;&nbsp;&nbsp; 文并摄</p>
<p>今年是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去世400周年。利玛窦于1601年来到北京,于1610年在北京去世。利玛窦是在北京定居的第一位西洋人,他创建了北京的第一座教堂即宣武门南堂,并且将南堂办成了传播科学文化的科技馆。继利玛窦之后,又有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多位西洋人来到北京。虽然他们的身份是传教士,但是事实上他们成为了为宫廷服务的科技官员,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了中国。</p><br/>
<p>在鸦片战争之前,西方曾试图凭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启中国的门禁。当时的传教士们不仅接受过神学教育,而且普遍接受过天文、地理、数学、医学、音乐、美术等多学科教育。中国皇帝看重他们的科技才能,任命他们为官员,利用他们为宫廷服务。利玛窦与中国官员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汤若望为清朝编制了《皇历》,南怀仁制造了天文仪器和大炮,郎世宁担任了宫廷画师,设计了圆明园西洋楼。清朝自康熙至道光时期的历届天文台台长(钦天监监正)都是由西洋人士担任。400年来,利玛窦们的科技历程,在北京留下了许多遗迹。</p>
<p>&nbsp;</p><br/><br/>

老花市 发表于 2010-12-29 16:50:00

几位"外国专家"功不可磨,欣赏陆老师这篇图文俱佳的拍记。

善若水 发表于 2010-12-29 19:46:00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历史的回顾,</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详尽的诠释。</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知识无国界,</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科技最强国。</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8080" size="5">学习陆老师的图文介绍,了解那些历史的延续。收藏啦!</font></strong></p>

嘀嗒 发表于 2010-12-29 18:14:00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44:00

&nbsp;
<p>乾隆皇帝即位当年,就将造办处的画作升格为如意馆,提升郎世宁为首席画师。郎世宁为乾隆皇帝和后妃们画过许多肖像,有一次为一群后妃画像时,深知宫廷禁忌的郎世宁不敢紧盯着她们观察,因此画成的容貌都大同小异。当乾隆皇帝让郎世宁评论哪个妃子最漂亮时,他回答说当时没敢细看,只是仰着脸在数房顶上的瓦片。乾隆皇帝又追问他瓦片有多少,他回答是每行30片。乾隆皇帝叫太监去核对,数目果然不差。此事令乾隆皇帝觉得郎世宁的确是个诚信的正人君子。</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43182531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
<p>&nbsp;</p>
<p>&nbsp; </p>
<p>郎世宁还擅长描绘大场面的历史事件,这在摄影术产生之前就相当于纪实写照。郎世宁也擅长画马,最著名的是一幅乾隆皇帝身披铠甲、骑着五花骏马在南苑阅兵的《大阅图》,此图曾在南苑行宫长期悬挂,图中描绘的乾隆皇帝那套铠甲,现存于故宫博物院。</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44167553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44166807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44164824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京虎 发表于 2010-12-29 14:47:00

<em><font color="#ff0000" size="6">详细的图文介绍,学习了!</font></em>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57:00

&nbsp;
<p>乾隆皇帝在观赏洋人带来的欧洲宫廷风景画时,对画中的喷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郎世宁推荐在钦天监协助编制历书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试造了一座喷泉,乾隆皇帝认为洋式的喷泉和中国的宫殿不够协调,于是就在圆明园里的长春园北部拨出一块空地,委派郎世宁设计一组西洋式宫殿,并要求蒋友仁为每座宫殿都配上喷泉。</p>
<p>在丰台区永定河畔有个北天堂村,距南苑不太远。常去南苑的郎世宁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从村民蔡永福手里购买了一些农田和生长芦苇的河滩地,想收取地租和出卖芦苇来贴补生活费用。不料,蔡永福经手转卖的农田是官府分配给旗人的旗地,法律规定不准买卖,对违者要依法治罪并撤消交易。乾隆皇帝赦免了郎世宁,并颁发圣旨说郎世宁是西洋远人,不懂中国规距,况且他定居京城,也需要谋求生计,此次购买的农田无须退还。郎世宁将这篇圣旨刻成石碑立在农田地头,以纪念皇帝的恩典,同时也证明自己对这片地产的合法权利。这块石碑现存于北天堂村的大王庙。大王庙是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筑永定河大堤时建造的龙王庙。听年老的村民说,当年郎世宁购买的农田就在村口。</p><br/><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58:00

&nbsp;
<p>郎世宁到北京后,一直住在王府井大街的天主教东堂,这里距他进宫要走的东华门很近。郎世宁居住期间,曾为东堂绘制了许多壁画。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日(1766年7月16日),78岁的郎世宁在东堂病逝,安葬于阜成门外的滕公栅栏墓地。</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58101441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581096954.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5:00:00

<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59427738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26:00

&nbsp;
<p>郎世宁留下的买地圣旨碑</p>
<p>郎世宁,1688年7月19日出生于意大利米兰,1707年19岁时加入教会,1715年27岁时来到北京。郎世宁青年时期就是颇具名气的画家,曾为意大利的热那亚教堂绘制过壁画,因此康熙皇帝安排他到皇宫內务府造办处的画作担任宫廷画师。</p>
<p>郎世宁留下来的最早作品是绘于雍正初年表现端午节的静物写生《午瑞图》,乾隆皇帝在25岁当皇帝之前,也曾多次去过造办处观看他作画。郎世宁绘制过一幅《平安春信图》,画面是雍正和乾隆父子身穿汉装在竹林下玩赏梅花,这幅画长期悬挂在养心殿里。乾隆皇帝72岁那年,对照自己在这幅画里的少时容貌,感慨地吟诗一首说:“写真世宁擅,绘我少年时。入室皤然者,不知此是谁”。</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425559350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5:17:00

&nbsp;
<p>滕公栅栏是北京葡萄酒的发源地</p>
<p>滕公栅栏传教士墓地,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被捣毁,墓碑被推倒,坟墓被挖掘。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逼迫清廷赔银一万两重修墓地,郎世宁等77人的墓碑被镶嵌在新建的教堂墙壁上。这时的滕公栅栏由法国人管理,因为教堂举行宗教仪式需要使用葡萄酒,于是从法国引进了葡萄秧,在滕公栅栏周边开辟了葡萄园,至今在附近的展览路西侧还留有“葡萄园”地名。当时在滕公栅栏开办的葡萄酒厂因为使用了法国名种葡萄和法国技师法国工艺,所以产品名贵价高。</p>
<p>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期间,使用了滕公栅栏葡萄酒厂的葡萄酒招待外国代表团,结果大受欢迎。此后,酒厂扩建,更名为北京葡萄酒厂,连同葡萄园和法国原产的葡萄秧迁往海淀区玉泉路。</p>
<p>1956年,在滕公栅栏筹建了北京市委党校。1973年,教堂被拆除,镶嵌在墙壁上的墓碑散落于庭院各处。1984年,利玛窦墓地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散落的墓碑被收集到利玛窦墓地旁边的小院里,建成了碑林。此后,有许多欧洲政要和驻华大使来过这里参观访问。</p>
<p><br/></p>
<p><br/><br/><br/><br/></p>
<p>&nbsp;</p>
<p>他们的身躯,已融入中国的泥土。</p>
<p>他们的业绩,已载入中国的史册。</p>
<p>他们的灵魂,已在这里安息。</p>
<p>愿天主与他们同在。</p>
<p>阿门。<br/></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2:37:00

&nbsp;
<p>万历三十八年闰三月十九日(1610年5月11日),58岁的利玛窦在南堂去世。 按照当时规定,西洋人士在中国去世,遗体应该运到澳门安葬。但是由于利玛窦对科技文化的杰出贡献,使得他获得了万历皇帝的破例批准,在北京阜成门外一处称为“滕公栅栏”的地方赐地安葬,即现在的北京市委党校所在地。利玛窦的朋友、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认为,单凭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的功绩,就值得为他赐地安葬。</p>
<p>&nbsp;</p><br/><br/><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2:19:00

&nbsp;
<p>利玛窦在北京租赁房屋居住了几年之后,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宣武门内买到了一处房产,利玛窦将其中一部分房间改建为教堂,即现在南堂的前身。在这里,利玛窦展示了他带来的西洋仪器和乐器。史书记载,铁丝琴的琴箱纵深三尺,横宽五尺,内藏72根琴弦,这就是古典钢琴。利玛窦写作了八首中文歌词,由精通音乐的同伴庞迪我演奏,并且教会了宫廷乐师演奏方法。利玛窦向工部官员李之藻传授了地理学知识,与李之藻合作翻译了数学著作《同文算指》。利玛窦还修订翻译了世界地图,印制成为幅宽3米多的《万国坤舆全图》,利玛窦译定的大西洋、地中海、加拿大等国外地名,被一直沿用至今。</p>
<p>上海人徐光启,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来到北京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的翰林以后,经常到南堂向利玛窦学习科技知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录,合作译成了《几何原本》前六卷的中文本。此后徐光启由于父亲去世回乡守孝三年,致使《几何原本》十五卷的中文全本直至200多年以后,才由洋务派官员曾国藩主持译成。利玛窦还在南堂开办了印刷所,印制了多种科技图书。当时南堂里边展示的科技图书、西洋油画、世界地图、地球仪、钟表等新奇器物,引起了中国文人的极大兴趣,前来参观、交流、学习的访客络绎不绝,使得南堂不仅是一处宗教场所,而且还成为了北京城里的一座科技馆。</p>
<p>&nbsp;</p><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3:03:00

&nbsp;
<p>崇祯三年(1630年),徐光启将汤若望请到北京,参加历局修历工作,后来朝廷每月发给汤若望12两银子作为俸禄。汤若望为历局安装了三架天文望远镜,于崇祯四年(1631年)在中国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了日食和月食。在崇祯七年(1634年),汤若望还将天文望远镜安装到了皇宫,让崇祯皇帝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日食。汤若望还设计制造了多种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北京雍和宫现存三件天文仪器,据专家考证就是当年由汤若望制造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汤若望还奉旨为明朝军队设计铸造了许多威力强大的大炮。</p>
<p>经过多年辛劳,共有137卷的天文历法理论巨著《崇祯历书》终于编纂完成,但是,依据西洋先进理论制订的新版皇历尚未及投入使用,明朝已经覆灭。</p>
<p>清朝顺治元年五月初二日(1644年6月6日),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占领北京。五月十一日,多尔衮下令实行满汉分居,强迫北京内城所有居民迁往外城或者城外,腾出内城房屋无偿分给八旗军人和家属居住,位于宣武门内的南堂也在搬迁之列。汤若望上书清朝官府,说明南堂正在为新近编纂完成的历书雕刻印刷木版,已经雕刻好的木版和天文历法参考书籍堆积如山,还有很多天文仪器一旦损坏难以修复,请求免于搬迁。次日,汤若望得到了摄政王多尔衮保护南堂的命令:“恩准西士汤若望等安居天主堂,各旗兵弁等人,毋许阑入滋扰”。</p>
<p>古时每逢改朝换代,必然更换新的历书。多尔衮正要将国都由沈阳迁来北京,使以往统治关外的清朝成为占有天下的清朝,他正好急需一部新的历书。顺治元年七月初二日(1644年8月3日),多尔衮宣布采用汤若望制订的新版历书为清朝的皇历,命名为《时宪历》,自顺治二年开始实行,并且亲自在皇历封面上批注“依西洋新法”字样,以示其先进性。九月十九日,顺治皇帝抵达北京,十一月二十五日,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台长。此后直至道光六年(1826年),清朝钦天监的长官一直由西洋人担任,编制历书的场所也一直是在宣武门南堂西侧的历局。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南堂被烧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后,使用庚子赔款重建南堂时,将历局基址圈入了南堂。</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325377299.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32536984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3:04:00

&nbsp;
<p>顺治十年三月初二日(1653年3月30日),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通玄教师”称号,发给双份俸禄,此后又提升汤若望为正三品通政使官职,加正一品官衔。顺治皇帝经常到南堂看望汤若望,甚至顺治皇帝20岁生日的寿宴都是在南堂举办的。但是,顺治皇帝死后,辅政大臣鳌拜掌权期间,汤若望遭到保守派诬告入狱,于康熙五年七月十五日(1666年8月15日)含冤去世,终年74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清除鳌拜之后,汤若望获得昭雪,被安葬于滕公栅栏利玛窦墓地的西侧。</p><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2:54:00

&nbsp;
<p>汤若望为清朝编制了皇历</p>
<p>汤若望,1592年5月1日出生于德国科隆的贵族家庭,如今在科隆市中心还有一座汤若望家族的五层小楼,楼前有汤若望身穿清朝官服的雕像,纪念铜牌上写道“1644年,他被委任为北京天文台的负责人,在中国很有声望。他还是顺治皇帝的朋友和顾问。他于1666年在北京去世,中国人至今还在纪念他”。</p>
<p>1608年,16岁的汤若望去意大利罗马读书,1611年加入教会进入罗马学院学习,1620年到达澳门,1623年来到北京南堂,结识了明朝官员徐光启,1627年奉派去陕西传教。汤若望是第一个将望远镜传入中国的人,他擅长制造和使用天文望远镜,他在西安撰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就是《远镜说》。</p>
<p>当时,明朝使用的历法《大统历》还是沿袭元朝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已有300余年未曾修正,误差很大,预测的日食时间也多次失误。崇祯二年(1629年),已经升任礼部左侍郎的徐光启建议重修历法,得到崇祯皇帝批准。徐光启奉旨监修历法,他在宣武门内南堂西侧的首善书院旧址开设历局,以便就近聘请精通天文历法的传教士们协助工作。现在的南堂,前方那座经常关闭的洋式大门才是教堂的正门,而西侧那座日常出入的三开间官府式大门,就是昔日历局的遗迹。</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2/201012291253576094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蓟风 发表于 2010-12-29 13:20:00

收藏,慢慢学习。

帝京子民 发表于 2010-12-29 13:36:00

<p>&nbsp;&nbsp;&nbsp; <font size="4">内容翔实,视角独特~</font></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size="5"> 欣赏学习!~</font></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3:12:00

&nbsp;
<p>南怀仁制造的天文仪器和大炮</p>
<p>南怀仁,1623年10月9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的彼滕镇,1640年在鲁汶大学学习,1641年加入教会,1658年到达澳门,奉派去西安传教。至今,在比利时的鲁汶大学,还保留着南怀仁当年住过的宿舍,在彼滕镇的一座教堂前方,还有南怀仁身穿清朝官服的铜像。</p>
<p>顺治十七年(1660年),南怀仁来到北京南堂担任汤若望的工作副手。康熙皇帝清除鳌拜之后,南怀仁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副,负责编制皇历和天文观测。康熙十年(1671年),正在施工中的东陵,需要将一些重达10万斤的巨石从北京西郊房山县的大石窝运往遵化县,途中必须经过永定河卢沟桥。每一块巨石装在16个轮子的大车上边,使用300匹马拉车,但是卢沟桥的桥面无法容纳这么多马,而且一旦马匹惊群还会造成灾难。南怀仁在卢沟桥安装了许多巨大的绞盘和滑轮组,不用马匹,就将巨石牵引通过了桥面。</p><br/><br/><br/>

布衣亮子 发表于 2010-12-29 13:42:00

学习ing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12:00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nbsp;
<p>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皇帝命令南怀仁铸造大炮。当时清军报告南方战场山路崎岖,大炮笨重难于搬运,急需轻型炮。南怀仁设计出一种铁管木壳外加铜箍但是威力很大的轻型炮,在卢沟桥西边的靶场试射成功。南怀仁又设计了多种规格的大炮,在平定三藩之乱和保卫北方边疆的“雅克萨之战”中屡建奇功,南怀仁也因造炮功劳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官职。曾经陈列在故宫午门广场的一门重达3500公斤的“武成永固大将军”巨炮,也是当年由南怀仁设计的。这种大炮在清朝总共铸造了61门,如今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里保存有两门,在国内仅存一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nbsp;</p>
<p>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688年1月28日),65岁的南怀仁在宣武门南堂去世,安葬于滕公栅栏利玛窦墓地的西南侧。</p><br/><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4:00:00

&nbsp;
<p>编制皇历,预测日食和月食,需要经常观测天象。南怀仁认为,准确观测天象,需要拥有精密的天文仪器。南怀仁设计制造了六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安放在北京观象台上。这些仪器造型华丽精美,遍体装饰着云龙纹饰。这六座仪器连同清朝后来制造的地平经纬仪和玑衡抚辰仪,至今仍安放在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古观象台上。1988年南怀仁去世30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将南怀仁当年制造的天体仪的复制品赠送给了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p><br/><br/><br/><br/><br/>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12-29 12:14:00

&nbsp;
<p>利玛窦把南堂办成了科技馆</p>
<p>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城,如今在那里仍保留着他出生时的小楼,小楼墙上的纪念牌写道“他是一名传教士,同时也是一名科学家和人文学家。他构架了连接东西方的桥梁。他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p>
<p>利玛窦的父亲当过省长,16岁的时候,父亲送利玛窦去罗马学习法律,希望他将来也能从政。可是19岁的时候,利玛窦加入了教会,在罗马学院学习了哲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1582年,利玛窦到达澳门,此后在广州、肇庆、南昌、南京等地居住了十几年,学会了说汉语和写汉字,阅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结识了许多中国官员和文人。当时明朝在位的是贪恋财富的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派遣许多亲信太监四出收税。在天津监督税务的太监马堂,得知利玛窦为了进京求见皇帝预备了许多珍贵礼物,遂决定安排利玛窦以进贡名义进入北京。</p>
<p>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初一日,49岁的利玛窦终于来到北京,他送给了万历皇帝世界地图、铁丝琴和自鸣钟等30余件礼物。当时朝廷规定外国人进贡之后要限期离境,可是精巧奇异的西洋自鸣钟令万历皇帝爱不释手,他担心自鸣钟一旦损坏无人修理,遂特许利玛窦定居京城,并且发给俸禄。有趣的是后来北京的钟表修理匠人,竟将利玛窦尊为行业祖师爷。</p><br/>

大漠孤狼 发表于 2010-12-29 21:11:00

向文明的史者致敬!

myusername 发表于 2010-12-29 21:04:00

佳作!拜读!

555找乐儿 发表于 2010-12-30 12:00:00

<font size="5">感谢陆老师的佳作,拜读。收藏。</font>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12-30 21:43:0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古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三位有名的西洋学术带头人。陆老师把这历史和人写活了,就在我们身边,都可触及。</font>

嘉平 发表于 2010-12-30 23:17:00

昨天在北京青年报拜读过,今天又在老北京网看到详细版,谢谢陆老师的辛勤劳动!

消失的北京 发表于 2010-12-31 22:38:00

陆老师的资料慢慢学习ing

西堤桃粉 发表于 2011-1-3 09:42:00

<p>纪念,收藏。</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今年是利玛窦在北京去世4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