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1:50:00

定陵地宫两个侧室为何要留出连接墓道的门口,就是今天进入地宫入口处

<br/><br/><br/><br/><br/>

风间铃音 发表于 2010-10-24 13:16:00

<p>从定陵考古发掘报告和书籍资料上看,多数学者认为定陵五室玄宫的左右配殿,是停放合葬皇后棺椁的地方。</p>
<p>&nbsp;</p>
<p>理论上入葬配室的棺椁,应掘开每个配室的独立墓道,单独入葬,这是因为:1、中室与左右配室的门洞很矮很窄,皇后棺椁难以通过;2、也可能是出于其他礼制的考虑,陪葬人员入葬时不宜掘开主墓道。</p>
<p>&nbsp;</p>
<p>但定陵地宫实际情况是帝后同处后室,一个解释是由于当时朝中接连出状况,帝后和新君接连崩逝,一片混乱,入葬时来不及掘开配室墓道,只能把主墓道掘开一起埋了拉倒,赶巧了;还有一种说法是配室只是礼仪性建筑,根本就不是葬人的。以上哪种解释对呢?等13陵其他陵墓发掘了,就知道了,不过,现在看,在咱有生之年,似乎没戏,哈哈。</p>
<p>&nbsp;</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3:47: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bj2010</i>在2010-10-24 13:33:00的发言:</b><br/>
<p>定陵地宫墓道并不是直的,十三陵其他陵的墓道口可能也不在明楼正下方吧。</p>
<p>&nbsp;</p>
<p>按照定陵地宫侧室的设计,似乎预留出的墓道门离宝城外墙更近,其附近是否也有方便入葬的隧道门或指路石之类的设施。若没有,入葬时挖开墓道找墓道门岂不是很费劲?</p></div>
<p>墓道之所以是弯的,是因为地宫距地面太深,墓道弯向一侧是为了降低坡度,以方便梓宫进入。</p>
<p>而清陵距地面浅,就用不着弯曲(当然清陵造墓人也不知明陵的深度及墓道有弯)</p>
<p>&nbsp;</p>
<p>根据定陵形制看,其他陵的墓道也应是弯的。但中轴线都是对正的。</p>

风间铃音 发表于 2010-10-24 13:4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bj2010</i>在2010-10-24 13:33:00的发言:</b><br/>
<p>定陵地宫墓道并不是直的,十三陵其他陵的墓道口可能也不在明楼正下方吧。</p>
<p>&nbsp;</p>
<p>按照定陵地宫侧室的设计,似乎预留出的墓道门离宝城外墙更近,其附近是否也有方便入葬的隧道门或指路石之类的设施。若没有,入葬时挖开墓道找墓道门岂不是很费劲?</p></div>
<p>&nbsp;</p>
<p>玄宫配室隧道是有痕迹的,在宝城后部左右内侧,有发现“左道”、“右道”字样,现尚存拓片,应是通往左右配殿的隧道入口,不过目前没有发掘,隧道具体情况不明。</p>
<p>&nbsp;</p>
<p>另外,后室棺床上有三个金井,这就对“仓促入葬、帝后不得不同居后室”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也许本来就是这么设计的,配室就是空室,但配室棺床上也有金井,所以问题现在还有争议。</p>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3:49:00

从后面进入地宫感觉很深约6层楼,实际上从前门进入也就是3、4层楼的深度,后进前出是感觉不太好。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3:33:00

<p>定陵地宫墓道并不是直的,十三陵其他陵的墓道口可能也不在明楼正下方吧。</p>
<p>&nbsp;</p>
<p>按照定陵地宫侧室的设计,似乎预留出的墓道门离宝城外墙更近,其附近是否也有方便入葬的隧道门或指路石之类的设施。若没有,入葬时挖开墓道找墓道门岂不是很费劲?</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3:37:00

<p>那门是象征性的,70年代我曾扒门缝看过,门里面就是黄土山体</p>
<p>至于帝后同处后室。70年代时,我曾询问工作人员,他说是由于侧室通道窄,皇后的棺椁进不去,只好改葬于后室。</p>
<p>如今的侧室门是近年来挖开的(为了疏散游客)</p>
<p>&nbsp;</p>
<p>顺便说一句,让游客从侧室门进、正门出是不合适的。不明白的游客进去后一时弄不清地宫是怎么个结构。</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4:11:00

<p>顺便再说一句,我认为发掘后把原弯墓道填死,改为旋梯进入是不合适的,应让人们看到墓道的原貌</p>
<p>当然,当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防雨和防水。</p>
<p>若按现在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完全可以保留原墓道,上设遮雨棚</p>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4:16:00

<p>墓道原貌是砖隧道还是露天的两边砖砌护坡的墓沟,若是隧道,则入葬比较省事,只把墓道口打开就行,里面是空的,若是墓沟,就费些劲,要都得挖开才能找到地宫入口</p>

和平门外 发表于 2010-10-24 12:35:00

<p>个人觉得这只能说是前代的礼制承袭问题。会不会因为英宗以前的殉葬的妃嫔不够等级,不能地宫正门进入,才设计了这个出入口进行连接呢?</p>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9:22:00

<p>定陵防水是不错,不知其他陵怎样,由于还没发掘,无法肯定明陵整体防水都不错。</p>
<p>&nbsp;</p>
<p>现在定陵里面安了空调,还有抽水管,可见一经发掘,就把地宫防水平衡破坏了</p>
<p>&nbsp;</p>
<p>一些清陵打开后里面都是水,抽水就得花不少时间,地宫墙壁和门上有很深的水泡过的痕迹,是不是埋得浅防水性能就差,清陵地表也是修了排水设施的</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8:46: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wabj2010</i>在2010-10-24 16:35:00的发言:</b><br/>
<p>说明地宫的防水性能非常好,质量比清陵高出几个等级。</p>
<p>……&nbsp;</p></div>
<p>清光绪陵因为建造年代较近,地面排水设施相当完善。</p>
<p>而明陵未见排水设施。由此更可见它防水措施的优良!</p>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4:49:00

若皇帝和皇后不同时下葬,先葬了一个后墓沟填土吗,还是等都葬完再填土。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4:30:00

<p>墓道原貌是露天的,两边用砖(石)砌成的一道沟,不是隧道。入葬前墓道保持原状,入葬后则填满土</p>
<p>因此,挖掘定陵时光清理土方就用了近一年时间(一则那时没什么机械,全靠人力;二则考古发掘也不能用机械)</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5:15:00

那不可能填土的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6:35:00

<p>说明地宫的防水性能非常好,质量比清陵高出几个等级。</p>
<p>&nbsp;</p>
<p>“是谁放置了指路小石碑?用意何在?,至今不详。若如你所说,那最后封堵时为什么还把碑留下,那岂不是给后人指路了吗?”</p>
<p>&nbsp;</p>
<p>可能现实最后一次的封堵在当时并不是计划中最后一次封堵,两个侧室是空的,说明以后还要放东西,侧室也预留了墓道门,由于不可知的原因造成这最后的封堵。</p>

燕山深处 发表于 2010-10-24 16:26:00

<p>我觉得那不可能</p>
<p>至于积水,有人在看管,完全能处理(只是一点雨水)</p>
<p>&nbsp;</p>
<p>是谁放置了指路小石碑?用意何在?,至今不详。若如你所说,那最后封堵时为什么还把碑留下,那岂不是给后人指路了吗?</p>
<p>&nbsp;</p>
<p>我们这里说的恐有积水是墓道封堵之前</p>
<p>纪录片是封堵墓道多年后,再挖开时拍的,有一点水,但那是地下水渗透,不是雨水(填土后再也进不了雨水)</p>

wabj2010 发表于 2010-10-24 16:08:00

墓沟要是和地宫一样深,而且露天,不怕积水吗,若墓沟积了不少水,想必也会渗入地宫中,从新影拍的记录片看,地宫当时基本没有积水,所以我推断有一个入葬后至少地宫门外面一段是回填一部分土的,其余墓沟可能不回填,否则就不会有指路石了。若非要说有一段墓沟不回填,也不大合理,既然知道墓沟方位了,为何要刻“隧道门”三字,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葬一个人还是都葬完,每次下葬完都全部回填,下次下葬再都挖开,封建社会几乎不计人力成本,不嫌费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定陵地宫两个侧室为何要留出连接墓道的门口,就是今天进入地宫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