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发个“老照片”贴
<p>如果这样荒废下去,这些终将成为老照片的</p><p> </p><br/><br/><br/><br/><br/><br/> 歇马凉亭 什么地方?给讲讲彩绘?不会是磨碑寺吧? 这是危房啊 现在当厕所了吧 <p>这是07年我去时的场景</p>
<p> </p>
<p> </p><br/><br/> <p>这是80年前的照片</p>
<p> </p>
<p> </p><br/> <p><font size="4">磨碑寺的彩画虽多数为地方式手法,但现存的多数彩画时代较早</font></p>
<p><font size="4">有的个别彩画具有明代晚期的遗风,非常有价值</font></p>
<p><font size="4">以后大家路过的话,多拍一些照片作为资料留给后人吧</font></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河豚毒</i>在2010-10-17 23:23:00的发言:</b><br/>
<p><font size="4">磨碑寺的彩画虽多数为地方式手法,但现存的多数彩画时代较早</font></p>
<p><font size="4">有的个别彩画具有明代晚期的遗风,非常有价值</font></p>
<p><font size="4">以后大家路过的话,多拍一些照片作为资料留给后人吧</font></p></div>
<p> </p>
<p>这个龙纹感觉有明代晚期或清代早期的风格,比较漫漶,不敢肯定</p>
<p> </p>
<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10-10/2010101716493035617.jpg"/></p> 沃,真厉害,考证的好,我看的晕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浥蕖軒</i>在2010-10-18 8:52:00的发言:</b><br/>
<p> </p>
<p>这个龙纹感觉有明代晚期或清代早期的风格,比较漫漶,不敢肯定</p>
<p> </p>
<p> </p></div>
<p>恩,有可能是清代早期的,地方做法,与官式的还是有些差别的</p>
<p> </p> <p>这是2010年的</p>
<p><br/></p>
<p align="center"><b>房山云居寺</b><b> </b> </p>
<p align="center"> 阎文儒</p>
<p align="center">(一)</p>
<p>云居寺在河北省房山县西五十多里的白带山(涿鹿山)中,是隋唐以来历代河北区的佛教圣地,其中的石刻佛经,是很重要的文物。</p>
<p>云居寺创始于沙门静琬,唐人记载,贞观时暴水浮下大木数千株,因构云居寺①。开元天宝前后,由于静琬弟子几代的经营,云居寺是十分兴盛的。五代以后,历经兵火,辽、金、元都曾重加修整②。明代虽没有大的工程,但清初康熙时又重事修建③。直到“七七事变”,日寇侵入中国,一九四0年前后,完全被炮火所破坏,除北塔孤立而外,其余建筑物,现已全被毁掉了。</p>
<p>云居寺在石经山的西沟中,因也称西峪寺。东沟三岔村东北,辽、金也曾建寺,叫做东峪寺。(今已无遗址可寻)山南正中,通今天的下庄村,沟中也有寺,辽、金以来,叫做中峪寺④。(下庄西北半里,有许多残石幢,俗呼罗汉堂,不知是否为中峪寺遗址?)今所存者,仅西峪寺遗址一处,中峪、东峪两寺,什么都看不到了。</p>
<p align="center">(二)</p>
<p>云居寺有几千块古代的佛经刻石。据文献和石刻的记载,自隋大业中静琬开始刻经,唐贞观十三年死,三十年中所造石经,已满七室⑤。其后门人道公、仪公、暹公(惠暹)、法公(玄法)五代,都相继刻经⑥。玄宗时曾颁赐佛经四千余卷,派智升送来,作石经底本⑦,同时其他助资造石经人的刻石也很多⑧。辽代续刻石经,完成四大部。道宗时又造石经四千多片,于天庆七年(公元一一一七年)埋在云居寺石塔底下⑨。金沙门见嵩又续造石经⑩。天眷三年(公元一一四0年)又造石经二十六种,埋在云居寺地下(11)。元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高丽僧人慧月、达牧等曾补刻石经(12)。到明清两代,也有少许的佛经刻出(13)。</p>
<p>这些石经完全藏在云居寺东峰石经山的九个洞内,和埋在云居寺的地下。</p>
<p>石经山也叫做“小西天”,山腰部凿上下两层石窟,下层有二窟,上层有七窟,除第五窟(雷音洞)石经嵌砌壁上外,其余各窟,完全堆满室内。每窟都不下几百块,大小不一,有的长二.一八公尺、宽五四公分;有的长一.五二公尺、宽六九公分。除雷音洞无石门外,其余各洞,俱有石门固封着(图版一)。但以石门上部窗棂多被破坏,所以有些石经被打破,扔在洞外。</p>
<p>这个九个藏经洞中,最早的是雷音洞——第五洞,洞内有四石柱,柱上刻千佛,四壁嵌以石经。北壁“法华经”三十八块,其中十块被揭下。南壁三十八块,其中“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块,有“元和四年郑十一娘”题名的已遗失。“弥勒上生经”和“胜鬘狮子吼经”中的一块,为元代补刻。西壁只“维摩诘经”中的四块被揭下。揭下的石经,有的破坏,有的堆置门的正中。这批嵌在壁上的小块石经,就是静琬和尚最早的刻品。</p>
<p>由堆积在各洞上层的石经来看,第四、第七、第八、第九四个洞内有:“佛说恒水流树经”、“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未生怨”、“四愿经”、“弥勒下生成佛经”、“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摩诃般若波罗密经”、“佛说阿难四事经”、“菩萨璎珞经”等,这些佛经都是唐以前译出的。题记:第四洞有“范阳行官京兆善化府别将上柱国曹日就”,第七洞有“乾符六年八月杜庆仪等人”和“张孝端为父母敬造经像碑”,第八洞有“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等题名。根据刻经的年月,以及从题名人的官名和石经字体看,也是唐代所刻。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四个洞有“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陀罗尼集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六度集经”、“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下乘大集地藏十论经”、“大集经月藏分”、“宝号陀罗尼相品”、“大方等大集日藏分经昇须弥山顶品”、“口口大楞伽经集一切法品”、“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大方广狮子吼经”、“谤佛经”等。题记:第三洞有大金国天会十四年,“施主燕京圆福寺大卿大师孙沙门见嵩为法界先亡疾得成佛”题名。第六洞有明天启三年的刻经题名。从石经字体和题记的年代来看,应当是辽、金、明各代所刻的。</p>
<p>从以上的调查,我们推想下层一、二两洞,可能是辽、金时代开凿的。上层七个洞,除第三洞上层堆有金人刻经和“见嵩续造石经记”,第六洞有金刻“大教王经”和明人刻经等,为后人所送入者外,以全部石经来看,这七个洞可能是隋、唐时所开凿的。石经大体完整,仅有少数打破。此外第七洞门外还有唐朝议郎行幽州范县令平舆县开国子袁敬造“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和武周时宋小儿(女)造的“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二碑。云居寺废墟中有康熙时所刻的“金纲经”、“药师琉璃如来本愿功德经”和已经残断的“楞严经”、“普门经”等。</p>
<p>(三)</p>
<p>云居寺古代的建筑和雕刻在抗战时期破坏的很厉害,明清以来的寺院建筑和雕塑,完全烧掉了。辽代建筑的南塔,也拆毁了。南塔旁天庆八年“续秘藏石经塔记”的石塔,只剩了塔身的一段。北塔虽未拆毁,但塔身拆下了许多的砖(图版二)。在北塔外围的四角处,有唐太极元年(公元七一二年)易州石亭府左果毅田起义、景云二年(公元七一一年)幽州都督府法曹参军王璬、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三年)易州新安府折冲都尉李文安和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郑玄泰等人所造的四个方形小石塔,可惜塔顶完全毁掉(图版三)。塔内佛像和供养人像,是盛唐以前的精美雕刻品,但许多像的头部也被打掉了。云居寺北半里多唐初的“琬公塔”(图版四),和西北山上的辽砖塔(图版五)(俗呼老虎塔),虽尚没倒塌,但须加以保固。其他如寺东,半截埋在土中的唐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云居寺律大德神道碑铭”的碑,和寺北倒在地下,辽应历乙丑(公元九六五年)“重修云居寺千人邑会之碑”,都应加以适当保护。石经山顶上,开元二十八年“王守泰后记”的九层方形石塔,和有乾宁五年(公元八九八年)题记的单层石塔的塔顶,也都被毁掉了。石室前武周时宋小儿造像的头部被打掉了。元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重修华严堂本记”碑,倒在地下,打破了上角。至于六面兴伎乐人浮雕,和装饰花纹浮雕的唐、辽、金、元时代的石幢座(图版六),由云居寺到下庄村,到处都可看到。</p>
<p>此外如北郑村的辽砖塔(图版七),天开村与孤山口之间的砖塔,上方山十方院辽大安五年(公元一0八九年)、金大定二十年(公元一一八0年)的和尚寿塔、接待庵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一一八三年)、华严洞正隆三年(公元一一五八年)、十方院贞元三年(公元一一五五年)的残石幢、兜率寺舍利殿旁的辽金残碑、藏经楼的明刻南藏的大部、北藏的全部,以及许多明刻佛经,都是值得好好保护和整理的。云梯庵中明代最精美的夹纻道教像(图版八),韩继村香光寺的明代泥塑和佛传壁画,也都是精美的作品(图版九)。天开寺里唐代立体石雕的和尚像,也是突出的艺术品。</p>
<p>(四)</p>
<p>云居寺、石经山所保存的几千块石经,是我国的重要文物,应当很好的保护起来。其他唐、辽、金、元、明的建筑物、雕刻品、石刻和明刻大藏经等,都要加强保护。同时在房山县西一带,道处都可以看到隋唐以后的建筑、雕刻等艺术品,甚至有景教的遗迹,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进行一次调查,并防止不要再有继续破坏的事件发生。</p>
<p>①大正藏五十一卷史传部七八九页唐临撰“冥报记”</p>
<p>②王正撰“重修云居寺一千人邑会之碑”和元沙门雪涧法祯撰“大都房山县小西天云居禅寺藏经之记”。</p>
<p>③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记”。</p>
<p>④艺风堂金石文字自:辽、金、元石幢题记。</p>
<p>⑤同①。</p>
<p>⑥清宁四年赵遵仁撰“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镌四大部经记”。</p>
<p>⑦开元二十八年王守泰题记(石经山顶九层塔后面)。</p>
<p>⑧初唐如垂拱元年庞德相造“金刚般若经记”碑、武周时宋小儿造“金刚经”碑。开天以后,如“幽州卢龙节度使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允伸”刻“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刘济“石堂记”所记的刻“大般若经”。石经山访碑记所记咸通十五年所刻“大般若经”助刻经男女姓名等条。</p>
<p>⑨石经山上清宁四年赵遵仁撰“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镌四大部经记”。天庆八年志才撰“大辽涿州涿鹿山云居寺续秘藏石经塔记”。</p>
<p>⑩第三窟内“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末刻“施主燕京圆福寺故大卿大师孙沙门见嵩为法界先亡疾得成佛。校勘门资比丘智慧大金国天会十四年岁次丙辰三月戊辰朔二十七日甲午酉时续办”,又有“入道沙门见嵩续造石经之记”。</p>
<p>(11)金天眷三年“镌葬藏经总经题字号目录”刻石(以前在南塔中,今已不见)。</p>
<p>(12)贾志道撰“重修华严堂经本记”,和雷音洞内“弥勒上生经”、“胜鬘经”补刻石的题记。</p>
<p>(13)雷音洞北小窟内(第六窟)有明天启三年吴洞庭葛一龙的刻经,和云居寺内康熙时所刻的四种石经。</p>
<p align="center">建议河北房山县加强文物古迹的调查与保管 </p>
<p align="center">步连生 </p>
<p align="left">房山县白带山、上方山一带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佛教胜地,从《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和石经山(小西天)各洞石经等记载来看,这里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隋代,就已经是佛教兴盛的的地方。这里还藏有自隋大业年起到唐、辽、金、元、明各代的石刻佛经。 </p>
<p align="left">最近我们因为去这些地方调查古代雕塑,经房山县城,过韩继村,直到云居寺和上方山,沿路如北郑村、聂村、下庄、上方山、天开等地,见到的古代建筑、塑像、壁画、经幢、石碑、塔基等遗物甚多,都还没有全部得到妥善的保护,有的仍在受着损坏。例如,在韩继村香光寺、聂村磨碑寺都有精美的塑像和壁画,尤其香光寺特别值得注意,里面的大小罗汉塑像和佛传故事壁画,都是明代的精美作品,可是屋子已漏水,却无人过问。磨碑寺大殿是明代建筑(梁上有万历年题字),但屋顶残破,需要加以保固。 </p>
<p align="left">古代的经幢、塔基这里到处可见,过去有的被截断了用来做石阶,有的用来筑水沟、垒田壕,这里的情形,在离开云居寺(西域寺)不到五里的下庄发生最多。这些经幢的基石上有的刻缠枝莲花,有的刻着伎乐,都是有艺术价值的雕刻品。这虽然是过去发生的情形,但今后值得我们注意防止。在该村西北约半里地的罗汉堂遗址,遍地都是经幢。有一个经幢上还刻有“韩愈”的名字。云居寺废墟也应加以整理,这里南塔遗址前的经幢上刻有关于秘藏石经的纪录,同时发现在南塔遗址上有农民为了“找宝贝”挖过的痕迹,这种情况应当引起重视。还有辽、金、元、明、清石碑和北塔及北塔周围四个唐时塔,也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p>
<p align="left">上方山也有辽、金砖塔、经幢、石碑、明清的建筑、雕塑、壁画,同样未被重视。在兜率寺大殿、藏经楼等处还有数以千卷计的明清藏经,我们初步调查,见到有明南京刻印的大部分南藏和全部北藏,以及嘉靖正统的零星刻本,据人说这里还有宋藏。这些刻经,无疑是我国的珍贵文物。那经面的美丽的织锦和繁复多样的图案,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织锦艺术和古典图案的重要资料,但是却被乱堆在这些窗户不全、有门不关的大殿、楼阁里,自然也谈不到什么封、锁的安全保管,甚至于把它破坏用来糊窗子。 </p>
<p align="left">关于上方山的文物保管工作,虽然房山县人民政府派有干部在接待庵设立了“古物保管所”,但由于山区的交通不便,保管所离山上兜率寺(主要保管地方)还很远,往返一次需要三小时之久,因此对实际保管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就不太大,建议有关部门能加以研究,改善现在的保管工作情况。 </p>
<p align="left">在我们回来经过天开,看到三个唐代经幢被砌在“天开小学”的厕所里,有唐代莲花纹的石础被作为踏石,在胡同口墙根边横倒一块古碑(根据刻的字体看可能是唐代的),一半已被埋在垃圾堆里。为了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所以我们认为白带山和上方山一带的古迹、文物的整理保管工作有加强的必要,同时必须向广大群众继续进行国家保护文物法令的宣传,帮助群众认识文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贯彻中央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 </p>
<p align="center">小西天和西域寺</p>
<p align="center">卢松安</p>
<p>一 行程</p>
<p>1955年5月24日早六时由兜率寺起行,仁理师为向导。过云梯庵时,文管所牛文俭所长和冯文艺同志来迎,同至接待庵。牛所长嘱为鉴定该所现有文物。冯同志对于文物保管情绪颇高,决定陪同我等赴小西天和西域寺,一观实际残毁情况,藉便商讨文物保管等问题。十时起行,五里至上中院,遇相法师购粮回山。</p>
<p>仁理师和冯同志山居有年,身强脚健,欲穿山行,以节省时间,吾侪脚辏,爬山气喘,路程虽近,而气力耗消更大。乃雇驴驼行李,顺大路步行。约定在下庄相会。吾侪经下中院至孤山口,就井台作午餐,餐后出孤山口,经天开村村西始折西行。爬过山岭,经东峪寺。下午四时抵下庄。仁理师、冯同志早已到达。因下庄乡公所干部出村开会,住所未能妥定,临时在王立泉居士家休息。遇故宫阎文儒教授偕步连生同志来此,调查西域寺和小西天的石经板,和塔碣造像。相互交流经验收获甚大。下午六时得乡秘书张同志协助,择定宿舍于村中崔家。略吃干粮,早作休息。决定明早六时赴小西天,再赴西域寺调查。</p>
<p>25日早赴小西天看石经洞石塔碑碣等。中午赴西域寺看塔寺碑碣,下午四时赴东峪寺巡视碑幢遗迹。</p>
<p>26日早六时,雇驴赴琉璃河车站,道经前后石门,过帝舜庙和磨碑寺。下午二时到车站,四时到前门车站。</p>
<p>二 史迹</p>
<p>石经山古称白带山,以石灰岩外露远望如白云带缠半麓得名。又名??题山,以山多??题草也。今称小西天,以峰峦秀拔,俨然西天竺国。称石经山,则以洞窟宝藏佛教经板也。</p>
<p>山最高峰460公尺,雷音洞位于410公尺。</p>
<p>《冥报记》载“幽州沙门释智苑,范阳图经称静琬,遵仁碑作净琬。天宝石塔作琬公,精炼有学识,隋大业中(605——617年)发心造石经藏之,以备法灭。既而于幽州北山,凿岩为石室,即磨四壁而以写经。又取方石别更摩写。藏诸室内,每一室满,即以石塞门,用铁锢之。时苑所造石经已满七室。以贞观十三年(639年)卒弟子犹继其功”。</p>
<p>节度使刘济碑(碑在石经上)唐元和四年(809年)载“济封内山川,有涿鹿山石经者,始自北齐至隋沙门静琬,睹层封云迹。因发愿造十二部石经,至国朝贞观五年涅槃经成,其夜山吼三声,生香树三十余本,其年六月瀑水,浮大木数千株于山下,遂构成云居寺焉”。</p>
<p>重修云居寺一千人邑会之碑(碑在西域寺前)王正撰 应历十五年(965年) 碑阴再修云居寺记僧智光撰 统和廿二年(1005年)</p>
<p>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刻成四大部经记(碑在石经山)赵遵仁撰 清宁四年(1058年)碑文记载大体与冥报记同。</p>
<p>近人袁励准游记谓“昔北齐南岳慧思大师虑东方藏教毁灭,发愿刻石经秘藏洞中,其徒静琬继承之,自隋大业迄唐贞观,大涅槃经始成,历唐至明不绝,泰西人谈我国历史者,谓我国伟工以长城运河为最,抑知尚有垂八百年踵刻石经之故事耶”。</p>
<p>现时情况</p>
<p>路途</p>
<p>自下庄北上里许至施茶亭,建筑全无只留万历廿四年(1596年)石经山施茶亭碑记,和天启三年(1623年)小西天施茶亭新建石记等二碑,供游人凭忆耳。自此步入石阶大道。里许过泉井。石阶被雨水冲毁,有新凿石坑以供攀登。蹬窄石活,荆棘丛生,相援以手,始达石经洞。</p>
<p>石经洞 </p>
<p>经洞凡九,以雷音洞为主。雷音洞坐西面东,洞内作箕形。东面宽十公尺。北面斜向十一公尺强。西面最瘦宽七公尺。南面宽八公尺强。北西南三面刻石经板三层或二层。东面中间为门。门左右除窗口外,亦镶石经板。洞高三公尺强。残缺情形另详于后。洞中央原供释迦立像一尊已失。周围有四个八角形白石柱各面刻石佛二行。前柱(1、2、)各刻佛二百七十二尊(每面卅四尊)后二柱(3、4、)各刻石佛二百五十六尊(每面卅二尊)合计千零五十六尊,世称贤劫千佛也。佛幢损毁较轻。</p>
<p>志载“隋大业十二年岁次丙子四月丁卯朔八日甲子于此函内,安置佛舍利三粒,愿住持永劫”卅六字,今皆不存。</p>
<p>四壁刻经 北壁分上下两层经板,从门到洞后作数字。自一至十九,上下共卅八块刻法华经。上层一至十缺经板十块。东壁除窗口外分上中下三层,共三十三块,上层自左至右缺维摩经板六块、法华经三块。西壁三层共四十块,自左至右缺第六出贤劫经一块。南壁三层经板共三十八块无缺。尚有乱杂经板堆积于洞口。计完整者五块。破碎尚存过半者十余块。以时间和气力关系未能清查。</p>
<p>第二洞在雷音洞(以下简称第一洞)右,石棂已破坏一格,近洞口之经板凌乱不齐,志载内贮恒水流树经板。</p>
<p>第三洞在第二洞之右,洞口顶上被拆开,近洞口处之经板亦凌乱,志载内贮陀罗集经和神变真言经板。</p>
<p>第四洞在第一洞之左,石棂被破坏,洞口经板凌乱,志载内贮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和大般若经一部分。</p>
<p>第五洞在第四洞之左,残破情况同第四洞。洞前立有垂拱元年(685年)碑。志载内贮令生欢喜名无垢经。</p>
<p>第六洞在第五洞之左,间隔较远,与第七洞比邻。因民屋倒塌未能走进洞口。志载六洞贮菩萨璎珞经。七洞贮大般若经之一部分。</p>
<p>第八洞在第一洞之下。被破坏情况同第二洞。志载内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如来无过功德品,和文殊师利所说不可思议佛境界经誊上经板。</p>
<p>第九洞在第八洞之右,洞口经板凌乱。志载内贮大教王经一部分,陀罗尼集经一部分,和大宝积经善住意天子会第卅六之三等经板。</p>
<p>冥报记载,已满七室,现有九洞数目不符。查第四洞外有明崇祯年,董其昌书“宝藏”二字刻石,相传系明代官吏曾由经洞取出若干块经板,别凿小洞收存。又雷音洞系开放洞,不作贮洞数目,则正符已满七室之数。姑并録之。</p>
<p>以上各洞所见经板,石质滑净如玉。书亦遒韵不苟,千百年前 发愿比丘与工师结合,成此伟大事业,真令后人钦仰,所惜外露经板板角文字多为游人手迹摩挲,往往漫灭,洞内经板因年久风雨湿热,所侵蚀,经板风化甚剧,下面有石粉成堆。是则亟应设法加以保护也。</p>
<p>佛像</p>
<p>玄奘三藏塑像,在第二三洞之间,今只存有台座。塑像全无。据村人传说,谓吃唐僧肉可以长生治病。以故朝山进香者,多捏控塑像泥土以作药饵。年深日久,泥土亏缺,因而倒塌。事与杭州雷峰塔相似,足证迷信必须加以制止,否则破毁性甚为危害也。</p>
<p>曝经台和石塔</p>
<p> 曝经台在第一洞之上方。其上有九级石浮图,塔方形九级,高三公尺,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八日,刘元望建立。开元二十八年金仙公主刻铭。龛内浮雕坐佛(头尖)唐石塔中之代表作也。现塔身倾斜,塔顶尖丢失。再南山顶之上,有单层唐石塔,刻乾宁五年(898年)题名极云等,而西方山顶上仍有单层唐石塔。五台远在第七洞东北山顶上。三四五三台因时间和路途关系未能登临。</p>
<p>重要碑碣八座</p>
<p>一、重修华严堂经本记 贾志道撰并正书 至元改之夏五月初八日(1341年)碑在第四洞前。</p>
<p>二、伪周刊刻金刚等经碑碑头螭首,中作龛 ,刻佛三尊。右旁书“清信女宋小儿敬造上”左旁书“金轮神圣皇帝及师僧父母”字样。长寿二年(693年)立。</p>
<p>三、金刚经碑并袁敬造像,碑首作佛龛。右旁书“朝议郎行幽州范阳县令平”左旁书“舆开国子袁敬一经之碑,供奉时代同二碑。”</p>
<p>四、契丹清宁四年(1058年)建。赵遵仁撰涿州白带山云居寺东峰续刻四大部经成就碑记。</p>
<p>以上四碑均在第五洞前面。</p>
<p>五、贞观二年(628年)静琬刻记在雷音洞上。</p>
<p>六、庞德相造金刚般若经颂 垂拱元年(685年)四月。碑在雷音洞。</p>
<p>七、山顶石浮图铭。释元法撰。正书。 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八日,铭在曝经台。山顶石浮图后记 王守泰记 行书 开元廿八年庚辰(740年)碑阴左上方刻</p>
<p>独树村 磨碑寺</p>
<p>东至到 南至河</p>
<p>西至河 北至他山</p>
<p>四至分明 永泰无穷</p>
<p>范阳县丞吉逾等题云居上寺诗并序 行书 元和四年(809年)八月辛酉秋。在曝经台下。</p>
<p>八、燕京圆福寺沙门见嵩造金刚经两面刻 正书。在石经洞。</p>
<p>二 待决的问题</p>
<p>石经洞保护计划如何拟定?包括下列事项:</p>
<p>依照碑目清封石经洞内经板存缺残损确数,并如何复原。</p>
<p>甲 修补已遭破坏之石经洞石棂洞顶。</p>
<p>乙 雷音洞洞壁经板及门窗修补。</p>
<p>丙 断碑残板如何集中修整。</p>
<p>丁 如何使用科学方法防止石经板风化。</p>
<p>已 征集流落于民间的寺庙文物。</p>
<p>戊 如何保护现有的碑碣塔幢。</p>
<p>己 石经洞如何设人保管、人如何遴选、征聘自愿僧,抑或交邻近乡村组织代管?并规定管理纲要:如破损报告表,晒经板,和参观手续等。</p>
<p>三 拓经 在清点时,是否需要搥拓若干份,以供校经参考。兹录雷音洞壁法华经譬喻品以前异文廿三字,以证六朝初唐写经与今文不同。</p>
<p> (星) (触) 庂(仄)??(兠) 旡(无) 坼(岸) ??(碍) ??(瑰)</p>
<p>??(复) ??( 经) (坑) (画) ??(愡)(恼) (那) 餙(餝)(餙) </p>
<p>??(??)(寂) (萨) 万(万) 耶(邪) (喜) (软) (泥) ?(网) 修(修) (膝)</p>
<p>中国石经创于西汉,唐刻石经亦流传世间。清代石经今完好存于国子监,均为中典盛事。缅甸以第六届结经为国家大典假若发现如我国石经山之宝藏,其隆重庆祝又如何耶?</p>
<p>西域云居寺和回程</p>
<p>名称:</p>
<p>西域寺在解放前,山门题“西域云居禅林”六字。西域之名未详起于何时。或系西峪之转音。附近有东峪寺中峪寺等名称,已无寺庙基址,但村中尚堆积唐辽经幢三十余座,可证以前曾有庙宇。云居寺之名见于唐贞观五年碑记,并称小西天山上者为上寺,在河水环绕之平原处为下寺。即今通称之西域寺。</p>
<p>解放前之情况</p>
<p>云居寺于1939年被日本帝国主义拆毁,。又于1944年用飞机轰炸,除北塔独存外,所有殿宇全成瓦砾场矣。就遗址和村民指示原有建筑概略如下。</p>
<p>寺基坐西朝东,前后六进。首进天王殿,左右钟鼓楼。经石牌坊至二进毘卢殿。经韦驮殿至三进大雄殿。经栴檀殿至四进药师殿。经御碑亭至五进弥陀殿。最后为大悲殿,藏经阁和说法堂。又寺左半部自前一进至六进为僧房和行宫。寺右半部为僧房和祖师殿。其规模之大如此。</p>
<p>寺右方,旧有十一级八角砖塔一座。即俗称南塔或压经塔,今只存遗迹,建筑物全不存留矣。</p>
<p>三、现时情况</p>
<p>1、北塔 北塔亦称罗汉塔,俗称青塔。塔凡六级层,第一二两层八角形密檐,每层四门四窗,与一般辽塔形式相同。三层以上则似印度式土馒头形。露盘九层相轮作圆锥形。此种组织,甚为稀有。基壇方形,四隅有四小石塔。</p>
<p>(1)西北隅小石塔刻有景云二年(711年)四月八日,王璬造。</p>
<p>(2)东北隅小石塔刻有开元十年(722年)四月八日李文安造。</p>
<p>(3)西南隅小石塔刻有开元十五年(727年)仲春八日郑玄泰造。</p>
<p>(4)东南隅小石塔刻有太极元年(712年)四月八日田起义等文字。以上四座小石塔以东北隅者较完整。其他三塔,级顶不全,雕刻亦被破坏。</p>
<p>北塔残坏情况:塔基周围土地已有灭损,一级层和二级层圈门砌砖,多被剥取,缺落甚多。若不及早修补,恐复雷峰塔之覆辙。</p>
<p>2、琬公墓塔 塔在香树庵之侧,石制。顶已倒地。高约三公尺强,残毁情况不严重。为纪念开山祖师刻经之伟业,似应加以修整。</p>
<p>3、三公塔 在琬公塔与北塔之间。塔凡三座清代建。北首为临济正宗三十五世云居堂上了尘福公和尚灵。此塔已被盗。正中为三十四世圆通广公和尚灵。南首为三十五世光泰公和尚灵。如加修整工程均不大。</p>
<p>4、老虎塔 在香树庵迄北山上,阎文儒教授曾由该塔取下一塔砖,砖上印制塔形,和法身偈廿字,与北塔下残塔砖相同,或亦辽时建造。吾侪因时关系未能走访。</p>
<p>5、香树庵 在西域寺左方里许水头村。庵座西向东,山门重修尚完好。正殿顶部全塌落。惟左右配殿八间(左五间右三间)已为村民张姓修整居住。</p>
<p>(1)王璬造石浮屠铭并序 在北塔,西北隅小石塔,六公寸见方。铭文二十一行,行十八或二十字。正书。景云二年岁次辛亥夏四月八日建。上骑都尉宁思道书。</p>
<p>(2)田义起石浮图铭 在北塔东南隅小石塔。高五公寸强。广六公寸。铭文廿二行,行十九至廿二字。正书。太极元年四月八日建,和州历阳丞王利贞文。</p>
<p>(3)李文安石浮图 在北塔东北隅小石塔。高近八公寸,广七公寸。铭文十八行,行廿二字。行书。开元十年四月八日建。易州前遂城书教授梁高望书。</p>
<p>(4)郑玄泰石浮图铭 在北塔西南隅小石塔。高一公尺三。广四公寸,铭文十二行,行廿六字。正书。太原王大悦撰。开元十五年仲春八日建。</p>
<p>(5)唐云居寺故主律大德神道碑 碑在寺前,河东岸稻田。下半截埋于土中。何涛撰,张景琮行书并篆额。咸通八年(867年)丁亥岁十一月四日建。碑尚完整,文有剥落,似应及早保护。</p>
<p>(6)云居寺一千人邑会碑 碑在北塔附近大道旁。左半侧埋于土中。王正述。郑熙正书。并篆额。应历乙丑(965年)。</p>
<p>(7)大都房山县小西天云居禅寺藏经记(题额)嗣临济宗英悟正印大禅师,京大竹林寺,传法沙门云涧,法祯撰,书。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陈颢篆额。至元二年(1336年)丙子六月一日立。碑在南塔之左方。</p>
<p>(8)广公和尚灵塔记幢 幢在香树庵庙内。正书。泰和二年(1202年)十月立。</p>
<p>四、东峪寺中峪寺和下庄所存经幢</p>
<p>甲、 东峪寺 寺庙建筑全无,但留东峪村之名。村中人盛传“拆东峪寺修西峪寺;西峪寺毁,东峪寺兴”之谣。吾侪来村访碑,乃误为重修庙宇,故即出村。</p>
<p>乙、中峪寺 寺亦不存。村中当有塔园,据阎教授云,园中堆积断碑残幢颇多云。</p>
<p>丙、下庄 吾侪借宿之所。曾见村中水沟中有唐石经幢,村民作水坝之用。又村东围界,有唐经幢座三四具。其中有八角形幢座一,深雕伎乐天。姿态生动,神情庄严。据阎教授说,伊等在本村几日,所见村中经幢颇多,尤以中峪村塔园中堆积最多。如太康经幢;太安九年沙门法忍为本师造塔幢;同年为亡师建陀罗尼经塔幢等十余件。下庄塔园,有咸雍年沙门法喻为本师造陀罗尼经幢;又沙门可坊为本师造塔经幢,及天会大定年号等经幢数件。东峪村有明昌年陀罗尼经幢,尊胜灭罪生诸陀罗尼幢;独树里苏傅氏经幢;又至元年号者二,延佑年号者一,元统年号者一,年代不明者四,本村合计亦十余件云云。</p>
<p>五、摩碑寺和帝舜庙碑</p>
<p>甲、大元国大都路涿州房山县独树里重建帝舜庙碑 碑在摩碑寺西里许,螭首深雕,高大琦玮。元碑代表作也。碑尚完好,惟独立于麦田中,风雨浸蚀,已现剥落之样,似应加以保护。</p>
<p>乙、摩碑寺 寺在独树里,重修于明天启四年(正殿大梁上有书记)正殿前檐已塌落,中供释迦佛。两序供十八罗汉木像,均系明雕。两壁绘西游记故事画,虽非出于名手,亦存明代规模。寺经清代再修,所用碑记,即就明代碑阴加刻,立于正殿前,清刻正面,明刻在背面。后殿及配殿均完整,现为小学校借用。</p>
<p>据传说,石经山所有经板七八千块,均由本寺储供经板石料。再查石经山,山顶石浮图后记,亦刻有独树村摩碑寺四至之刻石。寺与小西天石经之关系如何,尚待查考。</p>
<p>六、问题</p>
<p>(一)南塔即压经塔,下埋藏经板,如何查点保护,辽代续刻四大部石经(世称契丹大经或指此)据续秘藏石经塔记载“通理大师所办石经,小碑四千八十片,经四十四帙。(注一)。因辽末内忧外患,深恐经板损失,乃埋藏地下,建塔以为标识。今南塔已被日寇拆毁无存。地下供养之佛像象牙真珠铜器亦为匪帮窃走。据村民言,塔下确有经板无数。现藏口已开,雨水流注,是应及早设法保护。</p>
<p>(二)琬公石塔,北塔,和四隅小石塔以及附近遗存之唐、辽、元碑碣,已有残坏应与关系方面联系,以资保护。</p>
<p>(三)东峪村,中峪村塔园,所堆积经幢和下庄零散塔寺遗物,似可加以集中以便保管。</p>
<p>(四)摩碑寺明代建筑,塑像似有保护之价值。</p>
<p>七、总结经验</p>
<p>(一)此次因临时参加青年会旅行团,准备上太不充足,以致重要文物或有遗漏。又以时间仓促,专访不周,记录亦欠详尽。</p>
<p>(二)携带粮秣用品,以及调查工具多按城市习惯,忽略乡村生活,故每感困难。</p>
<p>(三)乡村农民政治觉悟颇高,对于国家文物爱护十分注意。乡村负责同志照顾外来客人都是诚恳真实的。</p>
<p>(四)乡村人民对于寺庙和文物是爱护的,对于借庙剥削勾结地主的假僧侣是仇恨的。对于以劳动生产为生的修行僧,是爱护和支持的。故今后住持僧,或参学者,必须先具备政治修养方能出入山林,得到乡村人民的帮助和恭敬。</p><br/>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center">房山县兜率寺调查报告</p>
<p align="center"> </p>
<p>引言 1955年5月22日早上时随同北京青年会上方山旅行团(计六十八人)前往。沿路参观了卢沟桥和周口店文化馆。十一时到天开村附近,因路窄大汽车不能通行。乃步行经孤山口、下中院、上中院,晚六时抵上方山村里的接待庵。同行者因工作关系大都陆续回京。同赴兜率寺者只十二人。(内本会二人,北京居士林郑壁成,外均青年会会员)</p>
<p>接待庵为兜率寺下院,有房山县文化保管所所长牛文俭、干部冯文艺住在此。我们交给了民委会的介绍信,说明来山目的。颇蒙牛所长照顾,并陪同上山安置宿处;导引参观现存佛像法器。深感人民政府爱护文化遗产帮助人民事业之热诚。</p>
<p>在上方山凡两日均住在兜率寺钟楼的东屋,由仁理师照顾伙食并陪同调查本山佛教文物。兹将分史地情势、现时情况、现存茅庵情况、碑幢大略陈于下。</p>
<p>史地情势</p>
<p>据《上方山志》志载隋唐以前无征,辽曰天开,明曰上方。山中有茅庵七十二处以兜率寺居中,为众庵之总汇。概古之修学道场也。</p>
<p>山系为太行山的中条山脉干七支四,象王峰、峭壁峰、锦绣峰、毗卢峰、回龙峰、啸月峰、普陀峰、观音殿隐其肩。气候冬暖夏凉。山产颇为丰富。据山志所载特产有香椿、核桃、栗子、瓜枣等,药材有黄精、甘草、薄荷、花椒等,谷类有黍、稷、玉蜀荞麦等,蔬菜有黄花、莴苣、莱菔、蘑菇等。</p>
<p>泉溪遍山,涓滴细流经年不涸,所以林木甚茂。松柏大者有径三围高逾十丈,云所至亦可。</p>
<p>现时情况</p>
<p>1、交通 兜率寺距京汉线琉璃河车站四十余里,长沟汽车路卅余里,由北京起行可以朝走夕至。</p>
<p>2、房山县文化保管所和房山县上方山森林 经营所均设于山麓的接待庵,文物保管所现有工作干部三人,两处均能全心全意以政府力量爱护本山,并联合造林机构,发展林产。复本山定多协助。</p>
<p>3、兜率寺现住青年僧三人。仁理师卅二岁。本县人受具戒于能海律师历经各大名山,又擅刻经技术,身体强健,相法师近卅岁,本县人,虑心苦修,圆照师五十二岁,浙江省天台人亦受具戒于能海律师,今春绕来此山。此三人皆可为典本山之骨干。</p>
<p>现有佛殿僧房三十多所,因久未住人大多倾圯,砖瓦木</p>
<p>现存茅庵情况(未到者未录)</p>
<p>(1)兜率寺 分上下两院均有配殿,下院之下有山门。上院之上有钟楼。房屋五十余间,大体完好,惟大雄殿山墙塌毁有急于修缮之必要。</p>
<p>(2)十方院 旧名弥勒庵,在兜率寺南下(以下简称寺南)。房十余间尚称完好。院内花卉颇茂,牡丹高与人齐金度公幢铭在焉。</p>
<p>(3)瓣香庵 在寺东南即瑜珈院房十余间尚称完好。有金瑜珈院主崇公灵塔记。</p>
<p> (4)观音殿 在寺西里许,旧名三圣庵,正殿三楹左右配殿,修整工程较大,有明万历塑观音卅二应像。</p>
<p>(5)观音阁 在寺西南,殿凡两进均有配房,后层高阁阁顶塌下,木骨极好。</p>
<p>(6)地藏殿 在寺西南,殿宇完整,门窗齐全,殿中有四木椟贮大藏经一部(有缺短)配殿存佛像多尊,由本山文化所保管,院中有牡丹两株高过三尺,因山中气候关系花尚盛开。</p>
<p>(7)普贤殿 在寺东南,三楹土木完整门窗全无。</p>
<p>(8)药师殿 在寺东南,有配殿土木尚完整门窗全无。</p>
<p>(9)退居庵 在寺东北,正房有地板东西配房各三间,门窗不全。</p>
<p>(10)接待庵 在寺南,五里,山麓为入山的门 左右配房,殿凡二进,门窗齐全,现为房山县文化保管所所在地。</p>
<p>(11)藏经楼 在寺东北旧名广慈庵,正楼三楹存有南藏 两部,楼下有经柜四座,楼上散置大藏及小佛像,门窗全无,楼板缺少五分之一。有大松树在院中,高近十丈,俗称为松王。</p>
<p>(12)云梯庵 在兜率寺南二里,危岩之上庵旁凿岩为梯,为下山必经之路,右临绝壑,左濒峭岩,凡百七十八级,左右各置铁链平足分任人力始得升降。云梯路梯下有山神殿 其中塑像甚精为明代佳品。</p>
<p>(13)华严洞 在寺南三里许,传为华严祖师所开,石乳下垂,涓涓不竭。有华严楼为前人修静之所。洞屋无工程只缺门窗。</p>
<p>(14)云水洞 在寺西南八里。洞门建屋三楹。中间供佛专入佛,后即可入洞。洞南向,高约二丈由屋顶透入光线,愈进愈暗,传说凡十三进,吾侪只到六进。洞中钟乳凝结纵横。晶白莹澈状物天成。如滴水成冰,狮子望莲半悬,半山,云梦山钟鼓楼,大幔帐棉花山、菊花山、灵芝山、珍珠塔、净水瓶、拴虎栓、罗汉堂塔倒三截,长眉老祖象驼宝瓶诸胜,垂崒若云奔,嵚峦若海立燕山千里之景盖英云水善也。</p>
<p>(15)一斗泉 在寺东北绿竹幽葩丹澄碧阴,泉仅一勺永担不涸。正殿三楹,东西配殿亦完好惟缺门窗。</p>
<p>(16)文殊殿 在寺西,今已残废,惟前殿塑像甚工及宜保存。</p>
<p>(17)大悲庵 在寺西南,殿宇残毁,尚存壁画,两墙古朴有致,许为明代画。</p>
<p>四、碑幢大略</p>
<p>(1)辽 聘山天开寺忏悔上人坟塔记,在兜率寺塔院</p>
<p>大安乙巳岁姑诜月之十五日 朝议大夫干文阁直学士知制诰赐紫金鱼袋王虚中选 布衣贾溉书</p>
<p>(2)金 当寺故禅人庆公幢铭,在十方院</p>
<p>正隆元年岁次丙子二月癸酉朔蓂生十二叶甲时建 智炬如来破地狱真言生天真言</p>
<p>(3)燃身明禅师塔铭在兜率寺塔院</p>
<p>大定廿年十一月廿八日建 见立沙门圆晖立 善阳沙门行钦书</p>
<p>幢高一尺七寸广四寸五分,廿行,行五字至十四字,穴面刻</p>
<p>(4)元 云水洞题名摩崖</p>
<p>至正元廿九年四月</p>
<p>(5)又杭州朝天门住人 国祥到此 皇庆二年二月十九日记</p>
<p>六聘山函月朔湿 常供记在兜率寺西院舍利殿 天庆五年乙未 冀 汤 柳溪 门了诛 天开寺山方 喜达供记在其宁寺西院舍利殿 大定十八年(1178年)九月十八日小山出河门圆晖当不</p>
<p>(6)圆寂宏纲聪辩大师忠公宗主塔铭幢在,兜率寺塔院</p>
<p>至顺元年 小师庆衍等立 铭泐</p>
<p>(7)云水洞接引佛造像和题名摩崖</p>
<p>至正廿二年六月日,僧善?作佛石匠吴世和誓造佛同见人法空 至正廿九年四月</p>
<p>(8)明 重修上方兜率寺接引弥陀殿禅记,在云梯庵</p>
<p>成化二年(1466年)岁次丙戍季夏四月 涿州北关刘定 等题名 比丘昌友立石</p>
<p>(9)上方兜率寺重修天梯路记铭,碑在兜率寺</p>
<p>弘治六年岁在甲寅夏六月吉日立 赐进士第亚中大夫太人仆寺卿安成彭礼选文 直文华殿前中寭大夫太仆寺少卿安成李纶书并篆额。</p>
<p>(10)重修上方兜率寺天梯路记,在兜率寺</p>
<p>弘治七年 中会大夫太常寺少卿南阳李璋撰 征士郎中书舍人直文浙 阁预修国史金台杨全书 直文华殿前中会大夫太仆寺少卿安成李纶撰。</p>
<p>(11)云端祥禅师传,碑在兜率寺塔院</p>
<p>弘治己未季春月</p>
<p>(12)重修上方兜率寺塔记,在本寺塔院</p>
<p>嘉靖癸巳仲夏吉日立 将士郎庐州府庐江县主簿石亭山人纪恕撰 顺天府房山县产生畏轩邢琇书 靖庭纪仲美篆</p>
<p>(13)上方一斗泉观音殿记,在一斗泉</p>
<p>嘉靖廿六年(1547)岁在丁未季冬吉日立 恩赐冠带儒官渠东八旬枋人赵时用撰并书。</p>
<p>(14)重修兜率禅寺记碑,在本寺</p>
<p>嘉靖戊午岁孟夏之吉 赐进士第 吏部行政人司古顺杨震撰 乡进士湖南书院燕山是泉讵 槐书并撰。</p>
<p>(15)修建接引佛殿静夜堂石梯碑,在云梯庵</p>
<p>万历四年四月初八日 太监冯保立。</p>
<p>(16)佛说四十二章经石刻在兜率寺殿外壁</p>
<p>万历丁丑仲夏司礼监掌监事冯保书 前进士观察大夫都人刘效祖跋 本山住持智宇题名 经文十四石跋一石。</p>
<p>(17)上方山朝阳洞诗,碑在舍利殿</p>
<p>万历甲辰六月 晋陵闻斯孙慎行延吴太放居士郑振先题。</p>
<p>(18)上方山一斗泉诗在一斗泉</p>
<p>万历己未孟夏八日 邑尉槜李宋希诚勒石。</p>
<p>(19)月戒和尚塔铭在兜率寺塔院</p>
<p>崇祯二年岁次己巳后四月八日立。</p>
<p>清朝以下未记。</p>
<p>结论</p>
<p>上方山自抗战以来,今日所遭的破坏不大。只是茅庵多年无人居住,有一部分倒塌,可住者仍不少,树木少有损失,大致仍相当茂盛。过去此山出产椿芽、黄精、瓜枣为大宗。现在椿芽颇多,无人采摘,黄精亦无人采掘。山中多山桃树,可以接成桃树,也无人经营。山中产柿,杏等果木,也缺人培植。现在住有出家人五位,其中三人有劳动力,二人年老无法劳动。如若能有十人以上中年僧侣住山生产,全力经营森木,经营的文物保存等工作,生活上是不成问题,就山中生产为例,以一人劳动所得将自力生活可 可供至少一老年人。饮道得人,使上方山仍恢复成为近都的修缮道路,是不难的。</p>
<p>第二 社会关系</p>
<p>甲 佛法种子</p>
<p>本山茅庵林立,历辽、金、元、明、清相续建立,气候宜人,土产饶腴,地避座器伴多善识加以滴,泉涓涓甘露普遍。大藏三部法乳泽长诚,专修之胜地菩提之苗圃也。</p>
<p>以现有之茅庵僧寮可容二百人苦修者。以本山土产耕修为课亦可活百人,宏法需人利生有地较之五台其方便多多矣。</p>
<p>我僧侣向以寺田为生,骤然改为劳动自给势必缺乏体力与技术,改造之始应有体力弘深之侪集体合作,锻炼体力学习生产,技术以之自会,以之教人行有成果,替政府作山村中文化干部偏缺地技术教师。自利利他人天共赞矣。</p>
<p>乙 地方经济</p>
<p>封建时代山寺周围多为庙田,附近村民多供役使,虽累,代受其剥削而生活,基础多建于寺庙经济之上。自解放后人民当政,消除剥削阶级。今僧众当以勇猛精进之行,工巧药之明以带动 当地生产,繁荣经济,保街乡区健康。增强劳动力量,上代曾取点水吾侪原板以涌泉,山村文化落后修行者乃得施其所长,僧众集合先进,山寺地正可供其试验,村庙之助,新旧交流,乡村生产与文化日以提高,地方生活与经济,因以繁荣矣。</p>
<p>第三 现有的问题</p>
<p>甲 住僧问题</p>
<p>本山自接待庵至兜率寺,南北约六里,旱龙洞至云水洞东,约十里,谷中面积不下于六十方里,寺庙整齐为三十方里,所除接待庵外,山中只住僧三人,实无力继维护,更不能谈到底层。致使善捉种地淹没万次。甚可惜也,本山最低限度定住僧侣若干。用何法征请?</p>
<p>乙 接济修整经费问题</p>
<p>住舍门窗:毗卢殿堂塌,修整,第一年食粮筹集生产,工具购置,招待来客,简单设备如何使用,捉请万决</p>
<p>丙 山规如何拟定</p>
<p>古刹虽有成例,而与此时此地不同,今日集体僧周标典范,故拟广征山志各宿党政关系人员</p>
<p>丁 来寺领导有机的联系</p>
<p>本山地属房山县文化机关,宗教事物、林园管理所集中于河北省,创办伊始,若由少数僧家请求,成果缓可,否由本会的予联系,请有关领导考虑,以求通力合作。公决</p>
<p>戊 修整计划纲要的拟定</p>
<p>上项问题(甲至丁)决定交由住僧实地体验共同订定,请领导机关核准施引</p> 这些文章都有提到磨碑寺,更多的是关于云居寺、上方山。 多谢秃鹰的文章.请问三篇文章的写作年代是什么时候? <br/>天启题记 {:soso_e179:} 如果现在还不及时进行抢救性修复,估计再过几年就剩地名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