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9-7 19:07:00

[讨论]终于出手了,把鲁迅的阿Q,刘和君,药赶出校园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科书,有重大改革,终于出手了:</p>
<p>剔除:《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南州六月荔枝丹》《陈焕生进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触龙说赵太后》《六国论》《过秦论》《病梅馆记》《石钟山记》《五人墓碑记》《伶官传序》《项脊轩志》《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牛郎织女》</p>
<p>新增: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蔡元培的《就任<a href="http://app.edu.ifeng.com/college/67" target="_blank"><font color="#1e00ff">北京大学</font></a>校长之演说》、杜甫的《咏怀古迹》、柳永的《望海潮》、苏轼的《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p>
<p><strong></strong>&nbsp;</p>
<p><a href="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09_12/21/415552_0.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0000ff"><strong>鲁迅作品成课堂“鸡肋”?鲁迅已被“妖魔化”</strong></span></a> </p>
<p align="center"></font></strong><font face="Verdana">该出版社的书,在江苏,浙江,山东,山西四省通用。我当学生时,陪我们渡过的,雷雨中的人物,阿Q,鲁提轄,背影和朱自清,都将退出学生们的课堂。</font>&nbsp;</p>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也巳撤除。该版本北京中学通用。理由是鲁迅一部分作品,深奥拗口,含义难理解。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7 19:26:00

<p>欺师灭祖</p>

不买票 发表于 2010-9-7 19:51:00

以后日本人再改教科书支那人就不要再叫嚣了

飞哥 发表于 2010-9-7 19:52:00

五壮士似乎是可以剔除的。

xxyymm 发表于 2010-9-7 22:30:00

<p>剔除灵魂中的骨</p>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8 10:28:00

空空 发表于 2010-9-8 11:54:00

<p>现代文课文就没几篇是正经人写的</p>
<p>就算换一批新的 也是屎窝挪尿窝</p>

自然之子 发表于 2010-9-8 09:16:00

鲁迅的东西确实作为教材是值得商榷的。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9-8 20:27:0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雨巷-丁香姑娘《戴望舒》</font>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0" border="0" sizset="6" sizcache="10">
<tbody sizset="6" sizcache="10">
<tr sizset="6" sizcache="10">
<td width="140" height="288" rowspan="2">
<p 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20px;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撑着油纸伞,独自<br/>彷徨在悠长、悠长<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逢着<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br/>她是有<br/>丁香一样的颜色,<br/>丁香一样的芬芳,<br/>丁香一样的忧愁,<br/>在雨中哀怨,<br/>哀怨又彷徨;<br/>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br/>撑着油纸伞<br/>像我一样,<br/>像我一样地<br/>默默行着<br/>冷漠、凄清,又惆怅。<br/>她默默地走近,<br/>走近,又投出<br/>太息一般的眼光<br/></font></span></p></td>
<td width="167" height="56" sizset="6" sizcache="10">
<p align="left" sizset="6" sizcache="10"><font face="宋体" size="3" sizset="6" sizcache="10"><img style="CURSOR: pointer"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hudie.org/wenxue/pinglun/huaijiu/image/yuxiang1.gif" onload="imgresize(this);" tppabs="http://wenxue.21youth.com/jdwc/pinglun/huaijiu/image/yuxiang1.gif"/></font></p></td>
<td width="140" height="288" rowspan="2"><span style="FONT-SIZE: 9pt; LINE-HEIGHT: 20px; FONT-FAMILY: 宋体"><font size="3">她飘过<br/>像梦一般地,<br/>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br/>像梦中飘过<br/>一枝丁香地,<br/>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br/>她默默地远了,远了,<br/>到了颓圮的篱墙,<br/>走尽这雨巷。<br/>在雨的哀曲里,<br/>消了她的颜色,<br/>散了她的芬芳,<br/>消散了,甚至她的<br/>太息般的眼光<br/>丁香般的惆怅。<br/>撑着油纸伞,独自<br/>彷徨在悠长、悠长<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飘过<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br/></font></span></td></tr></tbody></table><b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这首诗进中学语文课能代表抒情诗的代表吗?</font></strong><br/>

牛老者 发表于 2010-9-8 22:17:00

<p>不就几篇课文儿吗。</p>
<p>整个北京城都被拆完了,不也没人说什么吗。</p>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8 17:31:00

&nbsp;这里发言的我看有些不是中国人,要么就是文革破四旧造反派的余孽。鲁迅是愤青,当年中国就应该多几个他这样的愤青!欺师灭祖者天有报。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8 23:19:00

<p>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才造成日后的追悔莫及。我非常崇敬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死谏。今天的我们虽然不能效仿,但呼喊的力量大了,也是一股洪流!老北京网不就是一块这样的阵地吗!</p>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9-8 23:21:00

相信《最后一课》永远不会撤出法国的教材,普希金也永远不会撤出俄罗斯的教材,莎士比亚不会撤出英国教材。但在各地语文教材的删改中,我看到一些塑造中国国家精神的经典课文被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日益“去中国化”的文章和篇目,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国人警惕。
<p>&nbsp;<wbr>&nbsp;<wbr>&nbsp;<wbr> </p>
<p>&nbsp;<wbr></p>
<p>&nbsp;<wbr>&nbsp;<wbr>&nbsp;<wbr>&nbsp;&nbsp;<wbr></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可以看出,大量经典的中国文言文被排斥在江苏的新教材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少量唐宋诗词,以及西方著作和现代诗。按照支持者的说法,“我们过去的教材编写不尊重学生的口味需求,不尊重教学需要,导致审美功能与人文精神缺失。而现在正在进行还原文学审美本质功能的一次尝试,更注重时代元素,更关注人文精神,更强调教材编选内容的丰富性,这实际是对现行语文教材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云云</p>
<p>&nbsp;<wbr></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我对江苏此次编纂语文教材的相关人员水平并不看好,老版全国语文教材精选的古文,本身是历经千年依然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按照我的看法,《孔雀东南飞》、《廉颇蔺相如列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的经典篇目被剔除,是对传统文化的犯罪。如果取而代之,也该是与之同等地位的经典文字,但教材编写部门发挥霸王作风,不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让江苏这一历来中国的人文大省学子丧失接受传统古文训练的机会,这是何其鲁莽的举动!</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老版全国语文教材选取的文言篇目,已经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实施的最低限度的选篇了,但就教学成果看,不能不说老版全国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培训也是失败的。作为中国文化的诞生地,语文教材居然不选《千字文》,论语也只是选了寥寥数篇,且全部使用简体字印刷,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如韩国、日本(日本考警察执照也要考论语、韩国几乎人人会读《千字文》)。在台湾地区,中学国文考试,今天的大陆研究生也通不过。这是中国之耻辱!民族之耻辱!</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国学生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繁体字不会认,文言不会读写,连家谱和地方志也读不懂,更不用说深入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宝库吸取营养。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个时期的读书人像今天这样的“去中国化”。作为世界大国和大民族,语文教学带来的危机,带来的国家精神和国体的丧失,应该引起全体中国人的警惕。</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对于这种状况,我们应该深刻地反思其原因。首先,编写教材的工作人员,本身大多就出生在传统文化已被砸烂的时代,先天对传统文化就没有清晰的认知,教育部门的行政领导,从前许多都参与过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指望这样一帮人把祖先的道统传承给下一代人,简直是缘木求鱼。目前就应该聘请台湾、香港等地的中学教材编纂机构人员,来好好告诉他们如何编写语文教材,拯救莘莘学子于丧失国家精神的境地。</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font color="#330cfb">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已不能带来一个国家的全面振兴,尤其是大国,必须有其传承千年的国家精神和民族文化。</font>德意志、不列颠、法兰西、美利坚、意大利,他们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渐蚕食中国的国体,这不是危言耸听,对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借鉴,是一个民族的优秀品德,但这不等于就要丧失自己的国家精神。特别对于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丧失国体就等于走向深渊。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国家精神的问题上,我们要多向我们的紧邻俄罗斯学习。如果没有坚定的民族信念,俄罗斯是不可能管理横跨欧亚的庞大国家的。</p>
<p>&nbsp;<wbr>&nbsp;<wbr>&nbsp;<wbr> 我们的视野应该从中学教材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种考试首先应该考的是古文,而不是英语。古人讲究经史子集四部,学经正心应该是读书人的起点,然后才能扩展到历史和子部典籍(子部典籍以今天的观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英语等应用类知识)。今天社会的诸多问题,正是人心不正所致。如果公务员能够熟读论语,并且严格按照论语的精神行事,各种乌龙事件也会大为减少,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稳定。<br/></p>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9 01:19:00

<p>强烈支持</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9-10 07:24:00

<p>也发过一言,也有过一个字眼吧:</p>
<p>也是摘抄转发的:</p>
<p>&nbsp;</p>
<p>  1932年1月,榆关失陷,热河告急,平津震撼,华北垂危。但掌权者不但毫无守土之意,反而在步步退兵之中抢运北平古物南迁,丢下大批热血青年不管。鲁迅先生有感于此,套改崔颢《黄鹤楼》,作剥皮打油诗一首以讽之:</p>
<p>“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p>
<p>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p>
<p>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p>
<p>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p>
<p>鲁迅揭露说,因为古物“可以随身带着,随时卖出铜钱来”,而“大学生虽然是‘中坚分子’,然而没有市价”。诗的最后两句指出,日寇进逼山海关,却无人抵抗,而官痞们依然在“烟花场”嫖妓淫乐。诗作生动具体,揭露讽刺泼辣有力。<br/></p>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10 00:21:00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9-10 20:16:0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00" size="5">朱自清的老爸私自串铁道,翻拦扞,危害铁路安全,不文明举动,背影早该封杀?!</font>

大-贝-勒NO20 发表于 2010-9-10 20:06:00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暴力三级作品 早就该封杀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10 20:42:00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10 20:44:00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10 20:45:00

enmaai 发表于 2010-9-10 18:38:00

鲁迅后来确实有些老糊涂。好像是八一三事变后,鲁迅竟然公开撰文呼吁中国左翼军人与日本联合。不过这文章在官方出版的鲁迅全集里是找不到的。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10 17:27:00

&nbsp;回复我已经老了:此君是已经老了。记得有一篇《吠犬啸坟》,挺贴切的。鲁迅如果是汉奸,当局也不会树立其形象。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11 11:07:00

&nbsp;曲解我的意思了。当年清军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守节之士死了不少。然而过了也就两百年,清朝完了时,迂腐文人又死不割辫子。就是说中国再怎么改朝换代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轮替。你能说契丹女真元人满人不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吗!至于日本侵路则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才是真正的要亡我族灭我种!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我已经老了 发表于 2010-9-11 10:28:00

尚古士 发表于 2010-9-11 08:19:00

&nbsp;回复“我已经老了”:您的确是用心了,找了这么多的证据。我也相信这些证据。还是瑕不掩玉吧。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周总理在文革时也做过违心的事,总不能功过相抵吧。人处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为了明哲保身,也就苟且偷生吧。<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另外,谈一下中国历史问题。很多人认为元清是外族统治了中华,是亡国。然而我不这样认为。大家应该看到,中华真正大一统的王朝不过元明清三朝,朱明王朝是唯一的汉家。即使元清再遏制汉人,毕竟也使中华文明延续下来了。经过几朝几代的民族大融合之后,现在谁还敢说自己是纯正的汉人。我想咱们北京人更是没有多少纯汉人,几代的徙边人与当地人结合,恐怕契丹女真满人血统居多。<br/>

enmaai 发表于 2010-9-12 10:07:00

<p>新增的文章却也可圈点德,比如蔡元培的《就任<a href="http://app.edu.ifeng.com/college/67" target="_blank"><font color="#1e00ff">北京大学</font></a>校长之演说》、马丁路·金的《我有一个梦想》。</p>
<p>&nbsp;</p>
<p>戕害鲁迅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多收些他的文章进教材,反正课本里有什么,孩子们讨厌什么。说到这,我不禁为新增的好文章担忧了。</p>

enmaai 发表于 2010-9-12 10:03:00

<p>1986年10月9日,北京召开“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开幕词:“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 </p>
<p>&nbsp;</p>
<p>&nbsp;</p>

逍遥游天下 发表于 2010-9-13 23:27:00

<strong>
<table width="476"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3dtitle">
<p style="FONT-SIZE: 20pt" align="center">定风波</p></td></tr>
<tr>
<td>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00">作者: 苏轼</font></p></td></tr>
<tr>
<td> </td></tr>
<tr>
<td>
<p style="FONT-SIZE: 9pt"><font color="#808080">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font></p></td></tr>
<tr>
<td>
<p style="FONT-SIZE: 9pt"><font color="#808080"> </font></p></td></tr>
<tr>
<td>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r/>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r/> </td></tr></tbody></table>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ccview_bottom()</script>
</strong>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br/>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br/>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br/>  上片,写遇雨后的情境。 <br/>  “莫听穿林打叶声”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不妨“吟啸且徐行”了。可见“莫听”两字,到出了苏轼的心境。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可能当你抱怨后,却来个“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时人们又要说。真是&nbsp;天意弄人呢?是吗?我说你这么认为就应该好好像苏轼学习了。不要被客观存在所牵绕。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br/>  生活条件不好。“竹杖芒鞋轻胜马”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才旷达吗。 <br/>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既然朝廷不给我兼济天下的机会。“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初入庐山》诗)也涂个清净逍遥,说到底。谁不想,逍遥自在的生活呢。我觉得这才是人追求的最终生活境界。 <br/>  “一蓑烟雨任平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词选》)。我到不这么觉得,我觉得是: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风筝很轻,才能飞的很高。人只有不被声明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nbsp; <br/>  下片是写,天转晴了。 <br/>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把酒吹醒了,有点冷,冷吗。“山头斜照却相迎”不冷了吧。这个转,转出了味道:当你被外在的困境所困绕时,如果一味的抱怨,可能到顺境时,你也不能把握了。你应该时刻记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br/>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br/>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六块五的花茶 发表于 2010-9-13 11:43:00

{转载} 拿国民党钱骂国民党的鲁迅同学

鲁迅同学是解放前的愤青,这人多悲愤啊。他满嘴的缺德文章,有仇必报,甭管大小,惹他就结下梁子了。
鲁迅同学尖酸刻薄那是出了名的,文字是恶毒之极,文敌多如牛毛,被鲁同学骂过的数不胜数,估摸着一个师的兵力得有。
鲁同学唯一的好处是不骂日本人,见他骂国民党人,骂走狗文人,把梁实秋骂成是日本人的乏走狗,可从来没骂过日本人。
鲁迅同学晚年就蜷缩在日本人的租界里,拿着国民党的300块大洋,牢骚满腹的,痛批国民党人,把党国骂的是个惨不忍睹。
我个人觉得比较有趣的是,一辈子都以反压迫斗士而居功自傲的狂人,却一直压迫和奴役着自己的正室夫妻朱安,朱安多伟大的中国女性,任鲁迅同学奴役和压榨,靠为人浆洗衣服得来的块把大洋给鲁迅同学买日产烟卷,这鲁迅同学的烟瘾是够大的。
鲁同学这还不够,还把自己的学生,许广平同学,弄上了床。中国最早的乱伦始于鲁迅同学,师生恋怪不得还大有市场。
听说小鲁还偷窥过他弟弟的婆姨洗澡,中国人那么点儿坏被他弄的是淋漓尽致。
听老年人说,鲁迅同学的亲孙子周令飞小同学都以有这么个爷爷为耻,偷偷地跑到宝岛台湾,去给什么人当女婿去了。
这鲁同学,如果不是36年死掉,估摸着准会跟周作人同学一起给日本人当汉奸去了。
鲁迅同学是被这帮假君子,真小人给哄抬上了套了了,现在都说他的文章好,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这家那家的,这一什么人啊。跟他学,我靠,咱中国还不玩完啊。
欺负死人不牛逼,也懒得再说他了,就有这么些个人,非让我说说鲁迅,说说这,说说那的,我说了,你们还敢听吗?你们这帮小人。
净听人挑拨,别把看到的都当真的,这里面黑着呢.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讨论]终于出手了,把鲁迅的阿Q,刘和君,药赶出校园